中國史書上有哪些被今天認為是不可信或存疑的記載?

1.三皇五帝不算

2.兵力誇大不算

3.囿於當時地理及科學水平限制的不算

這裡指的是:對歷史事實的記載存在重大遮掩和扭曲的會有哪一些?


基本上正史中能明確認定不可信的,要麼是有充足的證據和理由支持,要麼是其他的史書已經完全推翻了正史的觀點。我來扒一扒《史記》一些記載的錯誤,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長期沿用,到前幾十年才推翻的。這些錯誤不包括神話傳說、帝王祥瑞等明顯收智商稅的記載。

首先說明,《史記》絕對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不論是從歷史學還是文學的角度考量,都是如此。即使《史記》的記載中有大量的錯誤,也不妨礙它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因為相比於它的價值,這些錯誤都顯得微不足道。

1.共和執政

根據《史記 周本紀》記載: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

必須說明,《竹書紀年》有古本和今本之分,今本《竹書紀年》是一部基本完全不靠譜的書,現在大多數人動不動就說的「竹書紀年」都指的是古本《竹書紀年》,這是一部不成系統的書,是學者從《水經注》等書籍對古本《竹書紀年》的各種引用中一點一點摘出來的一部書。

依據古本《竹書紀年》,共和執政指的是一位共伯和進行執政,「無奴派」著名學者晁福林甚至一口認定「共伯和」就是指當時的衛國國君衛武公,並把這一事件當作春秋諸侯爭霸的一個先兆。現階段,「共和執政」指共伯和代行王政基本上被全面認同了。《史記 周本紀》對「共和執政」的記載是不靠譜的。

2.戰國時期魏國紀年錯誤

《史記 魏世家》的記載認為,魏惠王在位時間是三十六年,之後是他的兒子魏襄王繼位,在位十六年,之後是魏襄王的兒子魏哀王,在位二十三年,之後是魏昭王。

而依據古本《竹書紀年》,清代的考據認為《史記》憑空填造了一個「魏哀王」,而實際上這個魏哀王是不存在的,是魏惠王在三十六年進行改元,後又在位十六年,之後由魏襄王繼位,共在位二十三年。

現代先秦史權威楊寬根據仔細的考訂《史記》和古本《竹書紀年》的歷史事件對比,發現兩本書對魏國當時所有事件的時間都不相同,不是差一年就是差兩年,通過仔細的分析對比,楊寬最終的結論為:魏哀王為憑空捏造,魏惠王改元過,但沒過年就改元,也即魏惠王三十六年就是他改元的元年。也即,司馬遷在這一個問題上犯了兩個錯誤:1.沒有仔細勘正魏惠王的改元時間,以為是正常的過年再改元。2.改元後認為下一任王已經繼位,接著發現後面的王就對不上了,因此只能憑空捏造一個魏哀王來自圓其說。

3.戰國時期田齊紀念既混亂,又錯誤

依據《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田齊一共有十代,其中田齊桓公在位六年。

而在古本《竹書紀年》中,田齊一共有十二代,田齊桓公在位十二年。兩相對比,可以發現,司馬遷不知道看的哪裡的史料,少記載了一個田悼子和一個田侯琰共兩代。而且估計司馬遷當時看的史料字跡模糊,或者寫字的人書法水平太差勁,把「十二」寫的上下挨得太近,司馬遷老眼昏花看成了「六」,以為田齊桓公在位只有六年。於是乎,後面的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的在位時間不得不提前,造成了大量的混亂。比如《孟子》和《戰國策》都說齊宣王時派遣匡章滅燕,而《史記 六國年表》單說這件事發生在齊閔王時期。

4.蘇秦事迹記載的混亂

這個問題不光司馬遷犯了,《漢書》和《戰國策》也都有這個錯誤。也即誇大了蘇秦的事迹,造成了史料混亂,讓人們以為蘇秦身配六國相印,讓秦惠王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這個錯誤在宋代就有黃震學者明確指出了,但直到1973年的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才給這個問題划上了句號。

5.「趙氏孤兒」事件

元曲趙氏孤兒案基本上是以《史記 趙世家》的記載為原型,但結合春秋時期的權威史料《左氏春秋傳》,不難發現二者有巨大差異,綜合比較,《左傳》的記載在邏輯上更能服人,而《史記 趙世家》自身就留下了諸多疑點。這應該是司馬遷忠實地採納了流傳至西漢的趙國官方史料,編纂成為了《趙世家》,在《趙世家》中確實有很多鬼神事迹,很有燕趙之風,但從歷史學的角度,不足採信。

想起來再說


我讀書讀到所有慘不忍睹的描寫,不忍直視,認為不會這麼慘吧,對照參考文獻研究論文,果然與現實不符,實際的情形更慘; 如果讀到老百姓安居立業,繁榮昌盛的好事,認為終於好過幾天了,結果認真一查,遠遠沒那麼好,只是有口飯吃暫時沒死罷了。 所以現在讀中國的史書,好事我都打三折,壞事我都乘三倍。


第一個:大家爛熟的---武則天為除掉王皇后殺了自己的女兒。雖然《資治通鑒》和《新唐書》都言之鑿鑿,但這件事實在經不起推敲。

1.寧志新通過考證李弘李賢的生年,認為二人僅相差一歲,武則天在二人之間不可能再生有一女。

2.孟憲實梳理了各大史書對武則天弒女一事的的描述,認為「公主之死的記錄,有一個由簡至繁的變遷過程,在該過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發生的時間沒有進一步信息,但細節越來越清晰」這值得懷疑。

3.李治積極推動廢后時,沒提過王皇后殺女一事,同時代人駱賓王寫下的《討武曌檄》一文中也對殺女一事隻字不提。

---------------------------【以上參考《國家人文歷史》中《太后與情敵》 文:未幾】---------------------------

除了不可信的,還有不可知的,史書要麼一筆帶過與前後文形成強烈的詳略不得當,要麼邏輯漏洞明顯自相矛盾。或因為政治原因不可言說,或因為著書者太過主觀。

比如漢武帝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原太子劉榮先立後廢最終死於非命,而接替他的是景帝第十個兒子,當時還叫劉彘漢武帝。這結果不可能是順其自然發展而成。

再比如說霍去病的死因。一個武功了得,征戰沙場的21歲少年,又是當時朝廷重臣,一個暴斃就將前面書寫的豐功偉績戛然而止,實在太突兀了。染了疾病的水只有他喝了嗎?不能治嗎?從發病到死亡這段時間從史書蒸發了嗎?

影響歷史記錄的因素太多了,史官對事情真相的了解程度,史官的個人利益,主觀意志,強權的干涉,後人的篡改......

本朝人對自己的粉飾,後朝人對前朝的抹黑,負負不一定能得正,歷史的真相就這樣被一支又一支的筆漸漸打上了馬賽克。

但我們仍要撥開重重迷霧,走向千年風塵也不能掩蓋的偉大靈魂,仔細的在無數欺詐的沙粒中淘出那幾顆彌足珍貴的黃金。

多麼有趣。


《史記·高祖本紀》裡面記載,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有一天半夜醒來,發現自己老婆沒在身邊,於是起身出去找,找了半天在野地里看到了,他老婆在地上躺著閉著眼,一條金龍趴在他老婆身上進行某種活動。劉太公嚇得沒反應過來,不多時,金龍騰雲駕霧而去。過了十個月,漢高祖劉邦降生。


補充一個吐蕃記載的,667年蘇定方(最有可能是他的部隊)攻入邏些。

倫布噶(即祿東贊)為報此恨,又率領藏軍十萬,大襲唐軍,噶爾卒于軍中。此後又盛傳唐軍入藏,急將覺阿釋加像迎至神變寺,藏於南鏡門內,以泥封門,別繪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兒,唐軍果至,縱火燒布達拉宮,未能將覺阿佛像迎走,乃將不動佛像運至半日程地。 ——


皇帝有時候會去北方打獵,美其名曰北狩。


堯舜禪讓;伊尹放太甲;武王伐紂。

這三件事都有被當權者篡改史實的嫌疑,非常不合邏輯。

————————

首先堯舜禪讓,《史記》是這麼記載的,

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也即是說,舜有賢德,而堯的兒子丹朱不肖,所以堯舜禪讓。

但《竹書紀年》是這麼記載的,

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

今天的歷史研究,也偏向於竹書紀年的說法,曹丕稱帝是也感嘆過,

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足可見堯舜禪讓的真實含義了。

————————

對於伊尹放太甲,《尚書序》是這麼記載的,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毫,伊尹作大甲三篇。

而《竹書紀年》是這麼記載的,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宮,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太甲潛出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隊伊奮,命中分伊尹田宅。

戰國的時候公孫丑就對這件事表示疑問了,「賢人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因可放與?」,君王不賢,臣子就能把他流放了?這臣子的權力是不是太大了?

————————

對於武王伐紂,首先《史記》說紂的無道,

大冣樂戲於沙丘 ,(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所以周武王順天應命,弔民伐罪。

然而古代就有人質疑過這件事,子貢說,

帝辛(紂王)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意思就是說,說他不好,天下之惡就都給他了,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抹黑。

為了貶低紂王,歷史還拔高了微子、箕子、比干、膠鬲等的地位,孔子評價說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然而《竹書紀年》說

微子啟,膠鬲與周盟

作為紂王的兄弟,微子竟然與裡通外國,這不是叛國是什麼?

與曾經的記載相反,紂王在商朝歷史上是個非常有作為的君王,《詩經》稱讚他

肇彼域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

————————

其實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比如霍光輔政廢帝劉賀,說他登基後的二十七天內有一千多條罪狀,劉賀的兩百多個家臣,除了三個活命其餘全部處死。三十天內每天有三十條罪,真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退一萬步,倘若劉賀有罪,為何二百多個家臣幾乎全部處死,罪罰是否過重?

還比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舊唐書說他的兩個兄弟『建成、元吉,實為二凶。中外交構,人神不容』,然而現在的歷史學家經過考證,發現李建成實際上是一個寬簡仁厚有才能的人,陳寅恪說他『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反而李世民修改《起居錄》,即『太宗既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正如韓非子所評價,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聯想到莊子說過,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歷史的道理往往就這樣慘不忍睹。


最可疑的就是史記這段記載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祕之。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轀輬車中可諸奏事。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後時!」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貴聖?」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高曰:「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製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見之晚?」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我不明白,趙高李斯胡亥密謀時的對話,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史記裡面司馬遷開上帝視角模式比比皆是,要麼他藏在了別人床底下,要麼就是藏在了別人衣櫃里。我專門拿出沙丘政變來說,是因為如此高風險的政變密謀,應該不會有他人在場,可如此生動的對話又是從哪來的?讓我不禁懷疑,所謂胡亥篡位並不是事實,而是漢朝人為了黑而捏造的歷史。


隆中對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以上是《三國志》隆中對的內容。

我就想問問都「屏人」了,陳壽你到底是怎麼知道的啊!


皇帝即位前總有些祥瑞出現


各地的名小吃 都是康熙/乾隆/慈禧/微服私訪期間丟了錢/走散了/和當地女子相愛 流落進小餐館 老闆一看氣度不凡但是又用餐高峰剛過/快要打烊了沒吃的 就把各種廚房邊角料(部分地區還有當地特產)雜燴一鍋 結果天天吃御膳的大爺們一嘗這一鍋折籮:好吃!賜名xxx……別的不說 微服私訪那麼多次次次丟錢走散 這智商還管幾億人啊?


最扯淡的莫過於《晉書·宣帝紀》——「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最疑惑的是武則天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別人是怎麼知道的?


正德年間應州大捷的傷亡人數。

小王子5萬蒙古騎兵紮營於玉林衛,武宗十月初一到邊關,雙方從十月初三正式開始對砍,一直砍到十月初七(當天且戰且退),滿打滿算互砍了整整4天,但是戰果呢?引wiki的

此戰殺死蒙古人16名,明軍死亡52人,重傷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輿幾陷」。戊申朝鮮國王李懌遣工曹參判孫仲暾等來朝賀,賜宴並賞織金衣彩叚絹鈔如例。辛亥韃靼再來,武宗又率兵出擊,不過未交戰。

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明武宗回宮,自稱威武大將軍,說他在榆河「斬虜首一級」。不過應州附近並沒有叫「榆河」的地方。因此在榆河「斬虜首一級」可能地點有誤。

此後,韃靼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蒙古死了16個人就「不敢大入」

殺了16個敵軍連朝鮮國王都遣人來朝賀?

個人認為關於此戰的傷亡人數上是存疑的。

別說是要人命的戰爭了。。讓一群古惑仔真刀真槍互砍4天,都不止死十幾個吧。。


我個人一直沒弄懂內容。

秦始皇父親是誰?

韓信兵法到底是跟誰學的?

霍去病之死?

《今上本紀》是怎麼寫劉徹的?

司馬遷之死?

劉秀那個讖語是什麼情況?

劉備託孤之時是怎樣心境?

劉禪的智商情商?

冉閔其人其事?

南北朝的劉宋家族是不是有遺傳神經病?

北魏先祖們都做了什麼這麼仇恨史書?

隋楊家族是否是弘農楊家?

隋煬帝繼位始末?

李建成個人能力?

李唐四次玄武門事變?

李唐晚期幾位皇帝死因?

宋太祖死因?

和氏壁傳國玉璽下落?

哲別,鐵木真,窩闊台,蒙哥死因?

常遇春,朱標死因?

建文帝下落?

萬曆皇帝吸毒?

明末懿安皇后下落?

皇太極死因?

孝庄究竟是否嫁了多爾袞?

乾隆編《四庫全書》刪除了哪些圖書,都寫了什麼?

雍正被刺殺,嘉慶被雷劈?……

光緒中毒?

維新變法真相,康梁慈禧誰先動手?

宋教仁案?

中山艦?

不抵抗是張學良自己乾的?

……


元代四等人制度

我個人所知道的最早提出元朝存在「四等人制」,是民國時期出版的《蒙兀兒史記》。作者:屠寄(1856—1921),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江蘇武進人


添一個天文方面的,熒惑守心。

熒惑指火星,因為肉眼看來,顏色偏紅,因此在中國古代是戰爭、死亡的象徵。

心指心宿,一共是三顆,代表皇上、皇子。

熒惑守心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在中國的星占學上被認為是最不祥的,象徵皇帝駕崩,丞相下台。

中國史籍中全部 「熒惑守心」記錄共23次,每次發生都伴隨著政局的動蕩,以驗證星象的準確,然而根據現代的考證發現其中有17次是偽造的。

貼一個百度上找到的關於熒惑守心的記載:

春秋戰國

《史記·宋微子世家》——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譯文: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擔心。司星子韋說:「把災禍移給相國吧?」景公說:「相國是我的股肱。」「移給百姓?」景公說:「百姓是為君之本。」「移給年歲?」景公說:「年歲不好,百姓就會睏乏,我還給誰當君主啊!」司星子韋說:「您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話,上天會聽到的,熒惑應該會移走的。」於是他們等了一陣,果然移了三度。)

另外,科普加吐槽一句,熒惑守心是正常天文現象,與人事無關,2016年就有2次這個現象,像鏈接中的這篇文章說的神乎其神,純屬胡扯……http://www.360doc.cn/article/7915662_533192970.html


所有帝王出生時的祥瑞:滿屋紅光、夢日入懷、仙人拜訪、黃龍現世、芳香撲鼻,等等等等


謝邀。

趙氏孤兒。

秦始皇共置三十六郡。

衛國存在到秦二世時代。

明朝禁西遊記。


聯合抗日,畝產萬斤,幸福五倍


春秋吳國季札禪位,我認為只是儒家學者依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對當時吳國政局的一種美化詮釋,季札遊歷諸國很可能是抱著和晉國重耳一樣避禍的目的。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什麼?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歷史讀物?
想讀繁體字版的史書,需要買本字典嗎?
史書上有哪些鮮為人知但是溫暖人心的片段?

TAG:中國歷史 | 考古 | 歷史書籍 | 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