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令你感動的瞬間?
歷史上讓你感動的瞬間,是對人類的偉大的讚歎。
讀三國時,蜀國破,姜維一計去三雄,最後被魏國圍困在柱角,見回天無力,維仰天長嘆,揮劍自刎,奈何頭不低,手不垂。此時魏將上前說到:蜀國之亡,實非將軍之過,後主之過也!此時,烏雲翻滾,悶雷陣陣,姜維頭始低,手始垂,似大山般坍塌!讀到這段我哭了,為英雄惋惜,為英雄無施展平台所惜!為英雄從此離開了這精彩紛呈的世界所惜!為英雄盡全力不負諸葛所託稱讚!為導演如此烘托所感染!為我所聯想到的回天無力的末代英雄那種恨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拜服!
昨晚,讀到一則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十分地感動:
其姊嘗病,績已為僕射(宰相),親為之煮粥,風回,爇[ruò]其須鬢。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績曰:『非為無人使令也,顧姊老,績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豈可得乎?』」 。
——《資治通鑒》
這則故事說的是:
李勣的姐姐患病了,吃不下飯,李勣當時已經是宰相了,但還是親自跑到廚房為她淘米煮粥。
風吹爐火,把李勣的鬍子和頭髮都燒著了。
他的姐姐知道後,痛惜地說:「家裡仆妾還是很多的,何苦要這樣為難自己呢?」
李勣聽後回答:「不是沒有人可以使令啊!只是現在姐姐已經老了,而我也已經老了,就算以後想長長久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能做到呢?」
讀完後,我久久地沉默,腦海中閃現出許多的東西來。
我想起了這幅圖:
又想起了白居易的這首詩: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後會在他生。——《山下留別佛光和尚》
想起王羲之的「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說起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終究只如那相互划過的流星般,只有短短的一剎。
然後,每個人「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絕塵於世。
……
就像:鳥兒雖已飛過,但天空中不曾留下鳥飛的痕迹。
細細想來,「豈不痛哉?」
但好在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都愛過、痛過;即使某一天要離開,有遺憾,但也一定會有牽掛。
我們和所有愛我們、我們愛的人,一起完成了整個人生。
這也就足夠了。
……
記得一位作家說過:「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
而前生多少次的回眸,才能換來今生這一次的相聚呢?
聚也匆匆,散也匆匆……
所以,我們也應該像李勣一樣好好珍惜這「共聚的時光」才是啊!
李勣雖是初唐名將,大小戰功無數,「入則為相,出則為將」,甚至一度被太宗稱為「國之長城」。
但他所有的傳奇故事中,我最喜歡的卻是這則。
王濬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 ,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一個行將就木的舊人向一個波瀾壯闊的舊時代最後的致禮。大家說的都是比較沉重和抑鬱的,我來說個小清新的。
小的時候看二十四孝圖,裡面的故事很容易走極端,割腿肉,埋兒子,尋鹿乳,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封建主義的糟粕和愚孝,唯獨有這麼一個故事,讀起來能讓人感覺會心一笑,非常溫暖,就是諸葛亮在舌戰群儒中還拿出來調侃過的「陸郎懷橘」的故事。
可以腦補下,六歲的小正太陸績在袁術大宴賓客的時候,偷偷藏起幾個甘甜的橘子,宴會結束後捧著鼓鼓的長袍緊張而笨拙地往外走,遇到了東道主,鞠躬告別,很尷尬的,幾個橘子從懷中滾了出來,讓在座的大人們忍俊不禁,袁術也忍著笑問他,怎麼還藏了幾個橘子回去。可愛的陸績抬起頭,用單純而稚嫩的聲音回答道,這是我帶回去給母親品嘗的。
二十四孝中,這是唯一讓我舒服和感動的一個故事。
當歡樂的主題初次出現時,樂隊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靜默;這使歌唱的開始帶著一種神秘與神明的氣概。而這是不錯的:這個主題的確是一個神明。"歡樂"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著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的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麼溫 柔,令人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一樣,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為之下淚"。當主題接著過渡到人聲上去時,先由低音表現,帶著一種嚴肅而受壓迫的情調。慢慢地,"歡樂"抓住了生命。這是一種征服,一場對痛苦的鬥爭。然後是進行曲的節奏,浩浩蕩蕩的軍隊,男高音熱烈急促的歌,在這些沸騰的樂章內,我們可以聽到貝多芬的氣息,他的呼吸,與他受著感應的呼喊的節奏,活現出他在田野間賓士,作著他的樂曲,受著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動,宛如大雷雨中的李爾老王。在戰爭的歡樂之後,是宗教的醉意;隨後又是神聖的宴會,又是愛的興奮。整個的人類向天張著手臂,大聲疾呼著撲向"歡樂",把它緊緊地摟在懷裡。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在維也納舉行《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在此講究禮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禮。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響曲引起狂熱的騷動。許多人哭起來。貝多芬在終場以後感動得暈去;大家把他抬到申德勒家,他朦朦朧朧地和衣睡著,不飲不食,直到次日早上。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
說到動人的音樂會觀眾的表現,還有這個。那就是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著名指揮家卡拉揚指揮觀眾打拍子的情景。卡拉揚-1987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拉德斯基進行曲視頻川人從未負國,國人絕不負川。
萬曆年間大明帝國出兵朝鮮,抗擊日本侵略者,大明將士血灑三千里江山,終獲勝。
戰勝後,萬曆皇帝頒布《平倭詔》: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我初中時讀到這句話,幾乎落淚。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終難復對刀筆之吏。
嵇康對山濤與司馬氏同流合污的行徑嗤之以鼻,道不同不相為謀,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嵇康卻把一雙兒女託付給山濤,而不是兄長嵇喜或是志同道合的阮籍向秀。他這一生堅定地不向司馬氏低頭,意料之中的結局凄涼,可他沒有讓兒子嵇紹繼承自己的遺志,因為他不想嵇紹和自己一樣下場。嵇康,一個世人眼中放浪形骸離經叛道憤世嫉俗之人。他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信仰,唯一比信仰更讓他在意的是他的孩子。
初中歷史書上譚嗣同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真的第一次讓我對歷史人物有了敬佩可能是以前的都太久遠而譚嗣同戊戌六君子是有活生生的圖像擺在我眼前的甲午中日戰爭鄧世昌課本有一張他的照片
我不知道是抱著什麼態度他駕駛著致遠號撞向日本船隻或許清朝在我們看來只是一個腐朽不堪的朝代這一堂歷史課大家也都是笑嘻嘻的不在意的上掉但光緒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我一直記到現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拔劍自盡的白起被犧牲的晁錯自刎的李廣(對比李廣利)降敵的李陵蒙冤而死的李固 楊震以死殉國的 傅燮天意弄人的慕容恪參合坡吐血的慕容垂身先士卒的劉裕難分伯仲的 高歡 宇文泰死的不明不白的 斛律明月有感動 有感慨 我都分不清楚了
有吳郡太守尹興名,乃征興及掾史五百餘人詣廷尉就考。諸吏不勝掠治,死者太半;惟門下掾陸續、主簿梁宏、功曹史駟勛,備受五毒,肌肉消爛,終無異辭。續母自吳來雒陽,作食以饋續。續雖見考,辭色未嘗變,而對食悲泣不自勝。
治獄使者問其故,續曰:「母來不得見,故悲耳。」問:「何以知之?」續曰:「母截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故知之。」使者以狀聞,上乃赦興等,禁錮終身。
楚王劉英謀反,暗地裡搜求天下的人才。等到謀反之事被發覺,漢明帝劉庄得了這份記錄名冊,有尹興的名字,於是傳令讓尹興到廷尉的監獄。陸續與主簿梁宏、功曹史駟勛及掾史五百餘人去洛陽詔獄接受審訊,諸吏不堪痛楚,大半已經成為死人,只有陸續、梁宏、駟勛受到各種酷刑拷打,肌肉潰爛,始終沒有供認服罪。陸續的母親遙遠的家鄉趕到京師打聽消息,但罪案特別嚴重,沒有辦法與陸續見面。母親只能做好飯菜,交給門卒轉送陸續。陸續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但說話時情緒激昂面不改色,只對著飯菜悲泣不止。使者覺得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陸續說:「母親來了,不得見面,所以落淚。」使者大怒,認為門卒通風報信,要召來審訊。陸續說:「我是因為吃了食物和喝了肉羹,,知道是出自母親之手,所以知道是母親來了,不是別人告我的。」使者問:「為什麼知道是你母親所作呢?」陸續道:「母親切肉從來都是方形的,切蔥按一寸為標準,我是根據這個知道的。」使者向客舍詢問得知陸續的母親果然來到京城,心中暗自讚賞,上書陳述他的故事,皇上赦免了尹興等人,讓他們返回故鄉,終身禁止做官。後來因病去世。
第一次讀到此處真的是淚如泉湧。那一年的冬天,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已病入膏肓,臨終前,前來做法事的道士問他:感覺一生有什麼過錯,需要向上天表文禱告。王獻之說:記不得有別的事,唯憶與郗家離婚。王獻之,出身東晉琅琊王氏,這是比陳郡謝氏還要顯赫的望族,然而縱使這樣,也難逃包辦婚姻的悲運。他本與表姐郗道茂琴瑟和鳴,互相愛慕,又門當戶對,有人人羨慕的一段好姻緣。誰知,英俊瀟洒,才氣橫溢的他被皇族新安公主愛慕上,因郗道茂無子嗣,公主以此為借口,請求皇上命獻之休掉妻子,迎娶自己,獻之為了妻子,將自己的雙腿故意弄殘,變成瘸子,以避公主,沒想到,公主對他的佔有慾已到了骨子裡,毫不嫌棄,皇命不可違,獻之只好忍痛休了道茂,最後一夜,二人抱頭痛哭,道茂誓言自己永不再嫁,最終孤獨到老,鬱鬱而終,獻之,也是日日思念道茂而不復見,這一念,就是一輩子。在臨終前,這種思念與內疚,依然縈繞心頭,令人唏噓不已。
田橫五百壯士。
明孝宗活到六歲 他父皇居然還不知道的時候
推薦閱讀:
※古代有哪些名字或是稱呼在現在聽來很棒?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王師」的叫法而沒有「皇軍」的叫法?
※中國古代數學有什麼成就?
※有什麼現在已經不普及,但是如果拿出來仍然有使用價值的的古代物件?
※古代舅舅的地位為何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