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地方仍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分界線稱呼自己?

題目不知道怎麼表述,舉個例子:湖北經常稱自己為「楚地」,陝西經常稱為「秦地」。春秋戰國時候的國家分解線為什麼對現在仍然影響這麼大?春秋戰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體現在哪裡?


這不是春秋戰國的影響力,而是現代社會的教育體系及大眾傳媒的影響力。

比方說我的一位長輩,文盲,一輩子沒出過縣,她口中的地理名詞,主要是「XX村」「XX街」,最高級別的就是我們縣的名字。

對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出過縣甚至沒去過縣城的傳統農業社會而言,「三晉大地」「八百里秦川」之類的說法對絕大多數人都毫無意義。能用得上這些說法的人,無疑都是統治階級的成員,要麼宦遊四海,要麼征戰八方,最不濟也得是個統治階級預備隊里的酸腐措大。

或者把時間再往前推,看看《詩經·秦風》里的《無衣》,裡面可有一個「秦」字?其它的各國國風裡,本國或者他國的名字又曾出現過幾次?

(當然啦,戰國時期那種全國總動員模式下,倒是有可能讓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是哪國人。如果是姬喵來答題的話,這裡就得加一句「啊,光榮屬於焊錫絲」吧233~)

只有到了現代工業社會,當每一個人都得接受義務教育、每一個人都能收看新聞聯播、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遊歷祖國各地時,這些高級辭彙才從少數文人菁英的口中和筆下走向大眾。一個在大興安嶺長大的男孩兒,開始想像西沙群島上的椰子與海龜;一個從沒有穿過曲裾袍的女孩兒,開始想像華夏先民的衣裾飄飄:民族/國家的概念開始普遍地在頭腦中形成,是謂「一個民族/國家的誕生」也。

這顯然是現代社會的教育體系與大眾傳媒的影響力,而非椰子海龜或者曲裾袍的影響力。——還記得初中地理課上是怎麼記憶各省區市簡稱的嗎,童鞋們?

進一步地講,題主的「春秋戰國影響力」之問,應當歸結為「現代社會的教育體系和大眾傳媒為什麼會把這些東西傳遞給每一個人,是因為春秋戰國本身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這就涉及到「如何構建民族國家」的問題了,展開來就太長了。我覺得得讓姬喵 @姬軒亦露個臉,就看姬喵有木有空了。


謝邀

我想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涉及到文化地理和歷史地理。我只能簡單的先表述下我的觀點,如何有時間可以仔細的回答下這個問題。也是一家之言,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從文化傳承角度出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和品性。我們今天每每說國學,經史子集,儒道法墨,追根朔源都必須找到春秋戰國時代作為基礎。先不說作為官方意識形態而行使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的基礎是「周禮」,周禮的範疇遠比儒家文化要大,包括了宗教、哲學、文化、道德、禮儀、法律、政治、家教。。。。。。我們兩千年行秦制,三千年行周禮,之說不為過。作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周禮制度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形成華夏民族的建元時代,這一時代中國既有統一的文化基因,又有各個諸侯國各自的文化特色。這一文化特色甚至能夠跨越兩千多年保留到今天。這個在文化地理上是可以梳理出一個脈絡的,就是一個古代的文化傳統可以在相應的地域流傳深遠。舉一個例子,「楚俗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如果題主熟悉土家族、苗族、彝族的文化傳統的話,會對這幾句話有生動的認識。

周代作為中華文化的軸心時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大概的脈絡是西周分封諸侯,諸侯多是由宗室或功臣而分封到中原之外的蠻夷或舊商之地,諸侯帶去的都是統一的中原姬周文明,整個西周由於共尊天子,統治圈的文化是一致的。而到了東周列國時代,周天子分封的各個諸侯國越發的獨立,尤其是三家分晉後,周天子的威嚴一落千丈,諸侯國統治階層則越來越與本地的原生文化融合。越是到後來,各個諸侯國越是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在戰國時代,華夏文化圈內的各個地域就已經非常有特色了,以至於產生了強烈的基於文化的地域歧視。比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比如那麼多嘲笑鄭國、宋國、杞國的寓言故事。上個圖:

春秋時代很多地區還是華夷雜處的。

到了戰國時代已經各自拓土殖民擴大了若干了。

各個諸侯國的文化傳承經過秦統一後的消磨,直到兩漢四百年互相融合,肯定是弱化和同化了很多的。但並沒有完全的消失,就如同各地的方言一般,並沒有隨著文字的統一而統一。比如今天的山東方言片區(下圖),請參照春秋戰國時代地圖對照。山東稱為齊魯,絕非名不副實。

其次,我們要明確的是政治上的行政區劃和文化地理是可以沒有任何關係的。甚至漢朝以降,各個中央政府都在刻意的用政治區劃拆分獨立文化片區。比如大內鬥省江蘇,蘇北、蘇中、蘇南,完全不是一個文化片區的啊。

先說到這,明天繼續補充吧。


西周的國名本身就是地名,比如周的名字源自周一族的重要發源地周原,換言之春秋時的國名就是在發揚地名而已


蘇南的吳語區(蘇錫常)很多地名都帶有吳,對吳地的古稱你掛還是很認同的,可能跟吳語區有很強的內向力有關吧。


緬懷那個群雄競起的大爭之世吧。古老的華夏族在春秋戰國時期步入鮮有的熱血沸騰的年代,百家爭鳴,金戈鐵馬,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直現代人心目中還保留著對血脈的崇拜和自豪感。那個年代絕無僅有,身為奴隸的百里奚可成為國相,窮困書生衛鞅一朝封為商君,後人只是懷念追憶罷了。


不止是春秋。一直到明朝,經常有秦王楚王。

明代秦王封於西安。

楚王封於武昌蛇山。

至今還是天朝西部和中部中心。

前面幾個回答都追溯太遠了,沒意義。現在幾個人還記得楚地拜的神是啥樣?和中原有啥不同?


我會說因為要找回失落的曾經么?針對題主提到的兩個地方,就和河南喜歡叫中原一樣,這幾年經濟好了,提自己是華中了吧


反正我是沒聽說哪個陝西、山東人自稱自己來自秦國、齊國的。


戰亂紛爭的先秦不是天堂,先秦時代的中國人天天抱怨這個國家。但先秦有自由,想去哪去哪,想去台灣去台灣。人民可以自己辦報紙,自己辦出版社,可以結社,可以隨便看什麼書,不受政府干涉。當然,也可以罵政府,罵官員,即使罵到最高領導頭上也無大礙。先秦是一個思想解放、人才輩出、大師群芳的時代。是中國學術界能與民國相提並論的黃金時代。大學教授想去哪個大學教書就去哪個大學,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也是自由的。人們現在懷念先秦,其實就是在懷念自由。前221年後,中國人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從這一年開始,分為「先秦」和「大一統」,也就是說,統一就是取消一切自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班超?
游牧民族的劍都是彎彎的嗎?為什麼?
盧安達大屠殺的時候,胡圖族是怎麼區分圖西人的?
歷史上末期皇帝一般比較昏庸,這跟近親結婚有關係嗎?
杜魯門開羅宣言里為什麼要宣稱台灣屬於中國?

TAG:歷史 | 地理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