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經濟當務之急是穩增長》文中關於「現階段只調結構,很可能通縮,應放水」等觀點?
您是支持還是反對,理由是什麼?
原文如下:張軍:通縮來了 調結構應讓位於穩增長中國經濟通縮已經漸行漸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是如何解讀最新的CPI數據的。
不容迴避的事實是,中國經濟通縮已經漸行漸近。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短期壓力,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該如何走,下面來看一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是如何解讀最新的CPI數據的。
現在很明顯,通縮已經來了。整個大環境也在加劇通縮,比如原油價格下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因為中國是原油、礦石等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這樣就有大量輸入性的通縮。原來我們的經濟就有通縮壓力,兩個因素的疊加就加深了人們對通縮的擔憂。
現在與2009年相比,程度還不一樣。因為CPI統計的是同比增幅,假設原來是100,現在99,也是同比負增長。
但是現在的通縮是,原來增幅是100,一直往下,現在已經變成80了。雖然同比仍然在漲,但是累積的漲幅回落是很大的。所以當前的通縮形勢跟2009年還不一樣。
我認為政策上面要有大的調整,一旦形成通縮,是很難治理的。通縮會讓消費沒有信心,投資者沒有信心,外資沒有信心,這種情況下,有效需求沒有辦法產生。
通縮會抑制有效需求,需求減弱又會加劇通縮,這個螺旋要是往下走,經濟將來會比較糟糕。這個局面的形成蠻可惜的。
當年朱鎔基時代,1998年左右,形成了經濟通縮的局面,到2002年才恢復過來。當時正是因為政策做了大的調整,刺激了國內投資,房地產市場起來了,慢慢的才讓經濟回暖。那個寒冬也很長,差不多用了4年時間
現在最大的問題,要先解決債務問題,現在放的水都被還債的需求吸納掉了。
根據美國UCSD一位華裔經濟學教授的測算,中國目前的債務總量(包括政府、企業、家庭等三部門債務)僅利息就有11萬億人民幣,這個利息還在以每年10-15%的幅度在增長,假設3-4年還完,每年需要還的利息額度接近我們每年GDP的增量(2014年中國GDP增量為4.8萬億人民幣,觀察者網注)。
目前的貨幣供應量從官方的數據來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去年12月份廣義貨幣M2增長約12.2%,社會融資增長更大,去年12月份增加1.69萬億,但是放的水大部分還利息去了。
由於2008年之後幾年,在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那裡形成了巨額的債務,現在利息就把他們壓的夠嗆。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惜支付更高的利率來從影子銀行借貸的原因,這樣一來就把融資成本推上去了。
這麼高的借貸成本,實體經濟實際上是沒辦法獲得更多的信貸。所以貨幣政策上要放鬆,不僅要大幅度降息,要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投資需求;還需要從財政政策上入手,加快減輕債務的拖累,而且這應該在前兩年就開始行動。
化解債務我認為有三個辦法:一,首先是要加大債務重組的力度。目前債務負擔太重,放水都被還本付息的需求沖銷掉了。
二,要核銷相當一部分債務。核銷的辦法就是地方政府債務向中央政府轉移,中央政府再通過發債補充銀行資本金來對沖這些債務,讓銀行將這些債給核銷掉。
第三,就是降息,否則債務利息會越滾越大。目前的狀況與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破裂時期的狀況有相同的地方,日本的企業和開發商當時也是出現了巨額的債務負擔,整個經濟被債務困擾,日本央行當時不得不採用零利率來凍結利息的增長,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日本的經濟與我們有很大不同,它那個時候已經很發達了,收入很高,投資機會幾乎為零,所以儘管保持了長期的低利率政策,但日本經濟並沒有太大的起色。
中國如果能擺脫債務困擾,經濟增長依然可以期待。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著有《被誤讀的中國經濟》
文中主要觀點是正確的。
長時間的通縮,很可能發展成螺旋式通縮,具體步驟就是通縮→理性預期的價格水平下降→需求曲線向左調整,導致價格水平和產出進一步下降→更大的通縮……
所以一般情況下通縮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惡疾之一,如果將經濟結構失調比喻成慢性病,通縮可能就是癌,如果在良性的時候(即可控階段)不把癌治好,惡化了之後,鬼神難救。日本的「失落的二十年」是較為典型的例子,在二十年通縮面前,要調整經濟使其走回通脹道路,政府無論是從財政壓力還是從選舉人施予的壓力方面,都是困難重重的。所以基本上,各個國家都會在經濟溫和的時期來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
但是這種對於經濟的刺激,是不宜過大的。四萬億是一個很好的反例,由於過大的經濟刺激,造成了地方政府很大的財政問題,同時也使經濟結構趨於惡化,房地產出現明顯的泡沫並,且由於政府債務的原因,政府不得不支撐房地產行業的高價格,這就形成一個很困難的問題鏈。最佳的刺激應該是適度的且均勻分布向各個行業的,但是這是一個幾乎無解的難題。中國現在當務之急是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要適度貶值,保證出口。同時可以適當調低存款準備金率,目前的確實太高了。但是利率是不能降的,甚至是要調高一點點,因為現在大家本來對人民幣匯率就有下跌預期,如果國內再降息,會加速外資出逃。至於政府直接投資,不能再隨意擴大的了。政府直接投資擴大,就必然意味增稅或者政府債務上升,這些對民營經濟會造成事實損害的。
話題太大,僅談自己一點看法:1)真正誰覺得物價在下降了? 除了這幾個月的油價以外?
2)比起這個通縮的段子,前幾天微信上火的某位意見領袖說中國人跑到日本搶購馬桶墊,又有人說春節韓國機場被國人佔領了,英國也告急了,說明國人的消費力顯然依然強大,只是很大一部分轉移了。價格不敏感的高端消費出去了,留在國內的大多是價格敏感的中低端消費,這是放水解決不了的。
3)怎樣讓國企央企們少賺點,怎樣有針對的減稅,怎樣讓更多新印的錢分配到社會的中下層,而不只是修路蓋樓這種讓農民工賺幾個的舊模式。這些應該更多是所謂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放水能解決的。先說下朱鎔基時期的通縮原因:
1、人民幣匯率並軌後引發的東南亞貨幣被高估(因為人民幣回歸實際價格後,泰銖等仍保持穩定則必然是被高估)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影響了對外加工貿易的發展。2、國有企業(包括銀行業)陷入資不抵債和瀕臨破產的邊緣,朱鎔基的改革大踏步的瓦解國有企業在經濟結構的成本,大量的工人下崗與企業破產導致了需求減少,從而產生通縮壓力。而現在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但美國已經慢慢走出低谷,整體形勢應該已經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而國內經濟本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往更高層次經濟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增長減速,因為原有的大部分經濟形式與模式都會被逐漸淘汰,新的富有競爭力的經濟模式建立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為反腐也等於是在進行一場巨大的結構性改革,所以總的來說這個過程必然是會產生通縮壓力的,因為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
而央行放水,我不知道張教授的放水定義是什麼,如果是按照實現經濟有效增長、充分就業、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那自然央行必然根據經濟形勢得進行調整利率或者準備率,現在考慮存在一定通縮壓力,那自然應該適當增加經濟中的流動性,讓經濟體運行平滑的切換檔位。但如果是大幅度類似09年那樣的人為壓低實際利率,那必然會對經濟結構性改革形成阻礙,因為泛濫的貨幣會製造泡沫化的需求,從而讓一些本就該淘汰的企業繼續苟延殘喘,繼續佔用社會各種資源,這對經濟增長的長期潛力來說是不利的。政府應該做的是保持經濟能夠在維持增長潛力的前提下,進行結構性改革,容忍經濟增長率的下降,與此同時,繼續保持改革的力度,釋放市場與社會的潛力。
所以對於題主問的問題,簡單的用對或者錯來回答是無法完全解釋問題的。同意,基本和我的觀點是一致的。
現在就是處在通縮通道中。
然而通縮是政府必須要盡全力迴避的,因為通縮對經濟的抑制力驚人並且時間很長,不是一兩年可以走出來的。所以除了控制進出口數量(如減少進口造成供不應求物價上漲的假象),放水也一定是必須的,除了可以填補通縮的窟窿,還可以刺激消費,刺激投資,刺激出口,一舉兩得。哪怕披上羊皮、掩耳盜鈴,也絕不能讓通縮真正出現在老百姓面前,因為那會引起崩塌踩踏效應,加速經濟下行,所以表象上來看是通脹,純粹是政府做出來的假通脹。
這一切防通縮的措施,都只能維穩,不能改變經濟發展缺動力的趨勢。最根源的問題是,既然無選擇的必須通脹,我們如何能做到與通脹匹配的經濟增長。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根本辦法,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是艱巨的大工程,需要摸索前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經濟結構調整中,有一些措施是會和防通縮相衝突的,而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必須在嚴格避免通縮的條件下再進行結構調整。一個表象一個根源,一個緊急一個重要,如何權衡如何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就是高層需要考慮的事情了。經濟運行本來就是從衰退到過熱波段前行的,政府各種政策的作用幾乎都圍繞平滑經濟波動開展的,從這個角度看,經濟下行壓力大,釋放流動性刺激有效需求有道理。但刺激政策只是短期影響經濟波動,對於推動經濟長期增長或者說潛在GDP增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說不一定。如果把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混在一塊談政府該不該刺激,恐怕很難達成一致。
現在的情況是,你放水,也是死,不放,也是死,轉型談了多少年,也沒轉過來。放水,加大貨幣供給,數字是以前放水的N倍才可以,不然不會起到作用,還會把泡沫吹的更大,爆破的威力將是不能承受之重,還可能影響到是不是應該改朝換代的問題。不放,支撐國有經濟命脈的各大央企,國企等,將無法擴張,因為一旦停止擴張,前面的欠債將無法償還,急剎車必定造成追尾,什麼債務重組,都是扯淡,其實就是不想還錢,後果將是大批銀行壞賬,大批下游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也將影響到是不是改朝換代的問題。天天淡轉型,天天說不要盲目擴張,但實際上都是在做這些,為什麼,因為這樣簡單直接,對的起自己,還能交差。2015年中國貌似沒有這種力攬狂瀾之人才,沉到底後,將是何等景象,我們拭目以待吧!
CPI目前還是正的,PPI已經連續35個月負增長了,分類來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5.6%,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下降約4.3個百分點。其中,採掘工業價格下降17.5%,原材料工業價格下降8.6%,加工工業價格下降3.1%。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下降0.2%。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3%,衣著價格上漲0.8%,一般日用品價格下降0.1%,耐用消費品價格下降0.7%。然後選一些降幅特別大的行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環比下降-0.8%,同比下降-13%。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環比下降-15.3%,同比下降-32.9% 黑色金屬礦採選業,環比下降-2.3%,同比下降-25%。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環比下降-7.8%,同比下降22.7%。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環比下降-1.9%,同比下降-6.7%.化學纖維製造業,環比下降-3.0%,同比下降-8.6%。還有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環比下降-2.5%,同比下降-11.5%,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環比-2.1%,同比-5.5%。分析數據可以看,基本都是中上游的大幅下降,然後按照上下游關係,下降比例遞增,最上游下降最多。為什麼下跌這麼多,要從需求端看,煤炭,石油加工煉焦,黑色開採很大程度都與黑色加工有關,也就是鋼鐵,鋼鐵用途很廣,通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這些行業PPI下降都不是很大,前兩者在1以內,後者略升,用鋼大戶還有就是建築業(國家統計局PPI主要行業里居然沒建築業),建築業根據我個人理解,大致上分成兩大塊,基建和房地產,這兩塊就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的過去十年就不說了。房地產投資下滑,鋼鐵行業會受累,再看房地產行業的現階段需求,一線城市還行,有人口凈流入作為支撐,三四線房地產需求萎靡各種鬼城,二線分化,未來需求受制於勞動年齡人口拐點,前面的城市趨勢將更加明顯,具體價格不作分析。另一塊基建,也同樣受制於房地產,因為土地出讓金是財政收入的一塊重要來源,沒錢怎麼搞基建,基建這塊倒是有真實需求,但是前有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拉GDP的地方債,後有土地出讓金進一步下滑風險,有力無心。化工行業的下滑比較複雜,我大致上理解為生活水平提高,化學製品需求不那麼明顯了。這塊和鋼鐵共同導致了石油開採,加工行業的不景氣。
綜上,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是被房地產綁架的。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土地租金的上升,高電價,企業政治成本,資金成本等等。雖然很多中小企業是比較低端的,但是真的沒有潛力可以挖了嗎?除了人工成本之外的成本,我認為還大有可以降的空間,但是這個恐怕會觸及某些人的靈魂。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放水不放水呢?放的水都會哪裡呢,放水就可以產生需求了嗎?可以搞定方方面面的問題了嗎?到底是懶呢,還是真想不出其他辦法?當然放水不是壞事,比如為了對沖外匯占款的下降而降準的這次。但我認為金融體制改革更重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是非常迫切的事,但是這個不僅僅是降息,降准就可以搞定的,還有貨幣傳導,銀行風險偏好等等各種問題,就算全部搞定,這還僅僅是資金成本方面。拯救中國經濟,唯一的路在於改革。水平有限,語言有點混亂,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可以指出。債務問題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巨大問題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它的主要來源還是當年4萬億的放水,前車之鑒,後面不能不防,手段可以是原來的手段,但要注意度的問題,需要通過政策去調控資金的流向,使它們真正的流向對於長期經濟增長有利的領域中去。
從微觀方面來看,春節已經有太多的農民拿不到工資,民間借貸在大部分的地區也已經兌付困難了,政府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也是有心無力,苦苦支撐,民生的問題不可為不大。
最後,我還是相信黨,相信政府的。大致上這樣的,通縮環境中調結構只會更通縮,結構改革應該在通脹環境中去調整,這樣出現的壞賬銀行能夠對衝掉,而在通縮環境中的壞賬銀行沒法處理,前提不存在,所以目前結構改革已經失去了重要的基礎,目前的目標應該先把通脹搞起來,但央行可能不這樣想。
說了那麼多有意義嗎?你不說政府也知道,老百姓也有自己直白的理解。現在的專家含金量還不是一般的低。知識分子脫離了實際、不深入社會最終就成了一群無病呻吟的「無用書生」。
主要觀點是正確的。當然,光用cpi衡量不科學。gdp平減指數更科學。還有他說的第一第二解決方法不敢苟同。此二種解決方法不能大量使用,若大量使用,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通縮。最重要的應對辦法他反而沒有說。就是放水,債務貨幣化,造成再通脹效應。
推薦閱讀:
※中國能否順利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
※2017年2月CPI意外跌至0.8%,什麼原因?
※「一帶一路」對土木行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現在的經濟真的很蕭條嗎?
※如何理解樊綱「中國是土地最稀缺的國家之一,不要期待房價便宜」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