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國外生活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經常聽人說國外如何好,好像是個發達國家好多方面都比國內強太多了(不是說國外一切都好 別吹毛求疵),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那位同學能給解答下?目前國內大部分人生活的忙忙碌碌,沒有自我,國外生活的話幸福感會高些嗎?


不知道題主的長期是什麼概念,我來拋磚引玉一下吧。

我高中時出國念書,到高中畢業本科畢業為止,一直都待在英國;後來研究生去了美國東岸,到現在已經在美國工作已有些年了。算下來達不到幾十年,不過也算長期在海外居住了。

期間除了一兩個月的短期旅行以外,我只在日本久住過一年不到,中途回國頻率為一年一次,每次不超過一個月。

我來說說這些年我的感受。

多年前,一個高中的黃毛丫頭初去異國他鄉,出發前三天臨時犯了闌尾炎,高燒不退疼痛難忍,醫生強令手術但被我父母攔了下來,因為簽證被抽查的緣故等到我簽證下來學校已經開學2周了,再不去的話就沒法順利註冊報道入學了。就這樣當天我勉強入了關,撐著上了飛機,一邊憧憬著大不列顛的美好生活,一邊興奮著終於離開了祖國離開了父母。

帶著桀驁不馴的眼神,爭強好勝的性格,努力學習的信念,早日獨立的決心和由於從小到大作為優質三好學生帶來的優越感,盲目自信地踏上了不歸路,暗暗發誓一定要爭口氣,高中畢業要考上oxbridge。

我的高中在約克,優美如畫卷,和煦如春風。課程和國內相比不算特別緊張,我總是可以做好所有功課的預習複習工作,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打球拳擊游泳健身都有條不紊,學馬術,學烘焙,學英音,學攝影,學化妝,這是卓有啟發的幾年,醍醐灌頂的領悟就是我知道了原來生活的一切不是只有「成績」。

剛開始的融入對我來說有些困難,出國的留學生細心的話會發現中國人的圈子裡是會有「階級」的,而我所在的這幾個國家,階級的劃分便是由「出國的時間長短」來決定的。粗暴,簡單,效率。因為彼時我還只是一個剛踏入英國適應新環境的沒有故事的女同學,我的同學中有人提前來念了語言,比念語言更早的有人來參加了夏令營,當然還有來英國念了初中的,也有人從小學就在英國了,大家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其實被劃分得很明顯,其實開始的我並不能適應這一種近乎不人道的劃分方式,也許是因為我在階級的最底層,直到我進入了大學,我才能體會到階級劃分的意義:擁有同種經歷的人會更有共鳴,也更容易抱團。

中國人由於人口數量之多,近年的國家經濟發展,家家富裕起來,出國念書的大軍也一年比一年有增無減,因為人口太多,中國人在異國見中國人其實早就沒有「他鄉遇故知」的感動了,國人會習以為常,於是大家對同胞變得冷漠,麻木,無所謂。可是國人依舊是群居動物,如何在這龐大數量的群體里找到和自己的同類,這是個問題。而「階級」的產生,更為容易(但粗暴)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還有更為簡單直觀的方式:學霸和學霸走得更近,玩咖與玩咖才玩到一起。

大學是另一番景象,一是大部分的local都變得不友善了,高中時你會擁有一圈能玩到一起的local小夥伴,他們不會管你的階級,也不會鄙視你的口音,友善得和你分享他們的sex life, 邀請你去無數個party,大學裡對你友好的local數量驟減;但是由於大學裡的國際學生變多,除了大陸學生,交友你擁有很多別的選擇,比如對國人特別nice的巴基斯坦兄弟(偶爾也會有印度哥比較好),日韓香港台灣東南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等等,你會發現認識一個「外國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diversity便是留學主導國家的魅力所在,見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文化習俗,和更多的人交流,聽更多有趣的故事。It is all about being sophisticated.

而大學裡需要你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決定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學霸的唯一目標就是學更多,學更好,考得比誰高。

玩咖的唯一目標就是玩更好,喝更多,考前有佛腳。

還有很多學不好也沒玩到的芸芸眾生,,唯有小紅花一朵獻上,聊以慰藉。

開玩笑了。以我自己為例吧,高中可能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明白好好學習其實只是這生活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我開始安排大量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只因為我希望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人--有趣。大學時我有三份兼職工作,分別是公司會計,奢侈品店主管助理,和夜間熱線接線員;

我體驗過

壁球板球高爾夫,溜冰滑雪玩飛碟,騎馬射擊打彩蛋,衝浪潛水卡丁車,跳傘蹦極滑翔傘;

我試過深夜開跑車兜風,雪天露天泡溫泉,冰天雪地等極光;

一個不高興我就坐上火車去海邊,吹吹海風理清思緒再嘚嘚瑟瑟顛回家;

總有看不完的博物館藝術美術館攝影展,寫不完的生畫不完的油畫,跑不完的fashion秀場, 聽不完的話劇歌劇百老匯芭蕾舞,有餘錢咱就去演唱會音樂節,沒錢就去酒吧聽駐唱。

這是我的生活方式,並且我知道只有國外才能提供給我這樣的生活方式。

學生時代的煩惱里最後一條便是:何去何從。未來包羅萬千,工作?伴侶?家人?

如果你想要留在這片土壤,付出的代價是血淋淋的。

工作至今,我最害怕的事便是接到父母的電話告訴我家人病重,

我怕父母需要我而我不能在身邊,

我怕從今往後陪伴看望他們的時間是可數的,

我怕被人貼上不孝的標籤,

我怕看到每一次離開父母的眼淚,

我怕錯過了他們生命中重要的紀念日,

我怕和家人一起的記憶就只剩回憶了。

我是多麼地自私,我每一天都在問自己。

父母家裡掛著年少的我寫下的第一幅毛筆字:父母在,不遠遊。

大洋彼岸我滿臉淚水只能安慰自己「遊必有方」。


一個字:爽


曾經在荷蘭法國生活過,目前在德國工作。在荷蘭法國的時候懷揣著過客的心情,工作學習之餘也像標準遊客一樣去博物館,吃美食,覺得心境和眼界都開闊了,每天有一種被嶄新的新鮮感和刺激感。往往願意和當地人走近一些,去了解去認知他們的生活。搬來德國後,過客的心情逐漸褪去,去超市,買家電,關心稅收保險,生活被很多瑣事佔據。因為平時工作常用英文伴著偶爾德文,私生活里就盡量營造一個全中文的世界:看中文節目,中文書,聽中文歌。。。最重要的是養一顆中國胃。朋友也變得分明,工作時朋友多是德國人,聊些不痛不癢的話題;走心的全是中國朋友,畢竟成長環境相似帶來更多可以激起共鳴的話題。新鮮感和刺激感越來越模糊,彷彿國內的生活才會激起那樣的感覺。所以,在哪裡生活著,過著過著就被時間同化了,關鍵還是在自己,要有一種隨時發現探索新生活的能力和心境吧!


余光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他在這頭,祖國在那頭。

我總覺得他是不是在裝逼啊。。我怎麼覺得我的鄉愁是杭幫菜啊。。。。。。。哎絕望。。。。真煩人。。。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A中了五百萬,B因治療疾病(無後遺症)幾乎傾家蕩產。很顯然前者是好事,後者則不那麼幸運。但事實往往是,過了半年之後,他們的生活都會回到原來的樣子。

你是什麼樣的人,並不會因為你換了環境而有大的改變。也許會有短期的不同,比如你覺得更開心更自在了,或者你覺得抑鬱了被歧視了孤單了,再或者你覺得水乾淨了空氣乾淨了,也有可能你嫌吃的東西不好... etc.

這些都是事實,都是你感受的一部分,但他們都是暫時的。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一切都會恢復原樣。

簡單說,你在國內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到了國外長期來看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來一個蜜汁角度的回答吧

地點:北京

我是海外出生的華裔

中國對於我來說真的是外國呀。

吃:在哪裡見過這樣一段話↓

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都吃

哦對,不能吃的稱之為中藥【微笑

一開始還因為吃魚頭還感到震驚……

雖然到現在還不能接受如口水雞那樣有時候把雞頭也擺在盤子上……………

所有的城市和人口都是XXXXXXL號的啊啊

在地鐵換乘站都能丟掉的啊

【雖然現在在北京生活有幾年了,算是認點路了

北京公交車上售票員的標準的北京話……濃濃的京腔致使我一開始還以為人家是在用鼻子發功【別打我……

北京古建築好美,大氣、莊重!

霧霾天……記得下飛機剛出機場就咳嗽了一整天……真的蠻有詩意的誒,雲里霧裡。

科技發展比我出生的地高好幾倍

網速超感人!

物流非常方便

高鐵:一開始坐的時候很興奮呀,沒有坐過那麼快的列車(到現在我們那裡還沒有高速列車……)

中文……真是博大精深……

北京治安真的好好。


第一句話說到了心坎了,不過這種感受因人而異。


教授昨天給我說中國太恐怖了,隨時都可能被騙


坐標美國東北部, 自給自足,人際簡單, 空氣環境好, 人變得懶散,社交非常少,安全感較高。回國吃飯挺大家吹牛感覺既撇嘴又惶恐。想念家人, 希望陪在他們身邊。


這個話題彷彿又把我拉回到了過去,先簡要介紹一下自己,30歲走過接近三十個國家,非洲中東地界涉及最多,從東非,到西非,到南非,再到北非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由於後期加入了華為,在戰亂期間從埃及又生活了四年。印象中最煎熬的是奈及利亞和南非的生活,那時還沒加入華為,由於是一個人在開拓市場,生存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還好,一切都已經過去,回國後一切都平穩了,讓你最挂念的卻是海外最純粹的生活,那段經歷已經深入血液,無悔無憾!

2015年6月30日,埃及局勢緊張,總檢察長被炸死,公司為了員工安全要求在家辦公,當時腳傷腫張的已無法穿入鞋子,為了不影響一線兄弟的衝刺,還是一瘸一拐來到辦公室加班,因為知道,搞完這次衝刺,我在華為的職業生涯也將划上句號。衝刺結束,壓力已無,輕鬆的同時也湧上一絲的悲傷,竟讓我一人坐在辦公桌前愣神良久,我要離開這裡了,奮鬥了多年的國度,是的,我將要離開了。接近六年的海外生涯將化為句點(第一份工作兩年,華為海外三年多),即將回國,回到故鄉,開啟另一段人生旅途,寫下此貼,留下自己的印記。

這些年開過店,打過工,走遍印度,東南亞,也踏過東西南北非,窮困潦倒過,也相對充裕過,精彩過,也驚險過。單純因為危險必須要提前給家人留下last Word就兩次,在這裡一代而過,純屬自己記錄,不多贅述,也大家節省些時間,如若大家有興趣,有機會再聽我娓娓道來

05年進入大學,利用國家一等獎學金作為起步資金開始經營手機賣店,大四結束時,在學校周圍已有三家手機店,一家洗衣店,同時與朋友經營一家旅店。畢業後,進入電力行業,做高壓輸變電項目銷售,一個人背著標書和小型印表機各國闖蕩。經歷過印度雨季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泥濘的小路上盤桓穿梭,深夜裡隨時一個失誤就墜落萬丈深淵的刺激;奈及利亞,一個人外出,因為拍照被一群黑人群起攻之,體會種族力量恐怖的危機;烏干達上空,因飛機無法安全降落,飛機在空中直上直下墜落幾百米的失重,機場消防車已經待命的驚悚電影場面, 以致現在坐飛機還是有陰影,這些不再多言(其實上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拉出來講一段故事)。從迪拜,新加坡的奢華,到印度,南非,埃塞,烏干達的樸素,回頭看來,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成長的寶貴財富。也正因為這段履歷,才讓我有幸加入華為。

總結華為之前的生活,我們總是從安定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這段經歷讓我見到那麼多痛苦和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麼多美好和溫情,我也終於知道,漂泊畢竟不是旅遊,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第一份工作對我的性格,人生觀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感恩一切。

Each of us will be forever connected by our shared experience, and each of us has to rejoin the world as best as he could.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共同經歷而永遠相系,每個人也必須盡我們所能重新加入世界。-----美劇 【兄弟連】

離別時,很多人問我後悔來華為么?誠然來到這裡也經歷過一些不愉快的時光,但如若再給我一次選擇,我相信我還會堅持現在的選擇,因為除了那些世俗的經歷與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是讓我認識了你們,我親愛的朋友。

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是入職時,認識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他們各有優點,讓來自小城市的我發現外面還有這麼多優秀的人過著與我想像中完全不同的精彩生活。那時候剛換工作,一切都是新奇的,沒什麼壓力,下班就各種聚會,各種桌游,各種玩笑,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讓我如此懷念。

半年後我被派往E國,在這個古老的國度度過了三年半的時光。穆斯林的國度生活總是十分枯燥,但幸好有朋友的陪伴,讓我如何去描述你們,我親愛的朋友,所有華麗語言都無法描繪這段兄弟情深,相信每個在非洲艱苦地區生活三年之上的朋友都能理解我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聽歌,一起打遊戲,一起踢球,一起唱何勇,一起看美劇,一起旅遊,一起加班,一起頹廢,一起訴說疾苦,一起擼串喝酒,一起罵XX,一起調侃操蛋的社會與荒謬的人生。生病了相互關心,頹廢了互相鼓勵,心情差了一起抽煙喝酒。。。。我只想說:hey ,dude ,我愛你們,親愛的兄弟,我們國內再見。

感謝我和兄弟曾經戰鬥過的球場,生鏽的球門以及殘缺的攔網,

草地上奔跑一起笑對著夕陽,這份友誼會一直留在我的身旁。


…最讓我糾結不已的就是每次看到在我身邊慢悠悠的走過鴿子,我都得抑制住「恨不得追得它滿地跑」的衝動。

啊?它不會飛走嗎?真的不會啊…正如我上面所說,它是用「跑」的。



坐標美國東岸。出國一共8年了,先是在歐洲,四年前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美國工作。

每天也是早起,上班很忙,不過還算有趣。下班後有時候自己做飯,有時候和朋友聚餐。因為我和美國人交朋友比較不容易,朋友大多是搞科研的歐洲人,和我一樣在美國飄著的。

工資高但是是無產階級。有車無房,沒有購房意願也沒有任何債務。存了很多錢打算將來辭職旅行去。

現在一年有四周的假期,一般是兩周在美國玩兩周出國玩。然後用長周末做短途旅行。去過三十多個國家,大部分是歐洲,北美/中美。打算花半年的時間慢慢走南美,再花半年時間慢慢體驗東亞和南亞。

已婚,丈夫是歐洲人。因為我們兩個共同有打算到他的祖國養老的意願,所以我知道我應該是不會落葉歸根了。倒是有在中國短住1-2年的打算,體驗一下魔都的魅力(天祝我找到好工作吧)。

家裡有寵物,沒有近幾年內要孩子的打算。

感覺大部分時間英語變成了我的第一語言,尤其是三年前,我開始用英語做夢比用中文做夢更頻繁。很多一時半會詞用中文表達不好,不過如果和中國人聊天聊一會兒辭彙量就回來了。現在在強化某小語種(第一次出國的國家也是將來打算養老的國家),卻完全比不上當年學英語的進度,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它說流利了吧。

和父母關係其實一直也不親密,所以也不是很想念。聯繫得也不多。至於他們如何養老,走一步說一步吧。


上海出生,坐標澳洲布里斯班,2010年來的這裡。記得來澳洲以前還參觀了一次世博會,現在想想竟然都過去七年了!如果不是看到這個問題,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仔細地回顧一下這些年國外的日子。

剛來的時候做的是軟體本地化,前年公司倒了,現在做油漆工。這工作在國內似乎有些低等,包括理髮師、工地工人、水管工等等,都是父母口中「不好好讀書就和他們一樣」的職業,然而在這裡,這些工作的薪酬遠遠高過辦公室。以前我也是穿著西裝皮鞋去上班,現在每天一套髒兮兮的工服,早也已經習慣了。

做這行一開始都是跟著華人工頭,後來覺得工資相對給的低,我英語沒問題,技術也越來越好,於是就跟著白人一起幹了,無論是薪資還是工時等等都很正規。一周五天,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下班偶爾去酒吧喝一杯。周末休息,我一般自己去看個電影,或者和朋友去吃頓飯,或者去southbank坐一下午。

生活節奏慢很多,雖說刷油漆不輕鬆,但至少錢多。住的房子也是相對比較便宜的合租,房租只佔我一周工資的少數部分,存錢就比較快,不像國內。工作時接觸的一般都是澳洲人,比如客戶或者同事等等,同事的話有愛玩的年輕人,也有口音比較重的中年人,都挺好,我也沒覺得受到歧視這樣的問題。平時生活中的朋友一般是華人,但無論是哪種,在這裡的朋友真不多,能訴苦的人都在國內。生活壓力其實像國內那麼大,錢存的比較快,遇到放假或者休個假去一些其他城市玩,時間久一些的話也會出國。平時吃飯也是各種簡單,一次做好幾天的飯放冰箱,每天帶去工作。至於生病,我是特別害怕,因為澳洲看病是挺不方便的,還好我身體還行如果發燒,就不停吃藥喝水睡覺,最後都自己好。有一回蛀牙疼得半死,硬是忍到過年回國,因為澳洲真心貴。

來了這裡才學會開車,不過買了一輛二手車也不怎麼用,更多的以備不時之需,平時還是喜歡公交和火車。以前會覺得自己讀了那麼多年的書,前一秒還是西裝革履,現在就一身污垢在刷油漆,感到很沮喪,後來一點點習慣了,其實這就是種生活方式,只要能賺錢糊口,靠自己勞動,也沒什麼大不了,更何況現在的錢還賺的更多,而且很少有人因為我穿著一身臟工服就對我評頭論足,事實上,在澳洲,幾乎大街小巷都有很多我們這樣的穿工裝的人,公車、超市、銀行什麼的,沒人會說什麼。到了休息的時候,脫掉工服,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一般半年回一次國,一次比較短,另一次比較長。現在國內變得更加方便,我也一直很想家,但是畢竟還得有自己的生活要經營,回國工作生活也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的,還是在這裡再繼續存一些錢再說。每次回國我一點也不覺得不習慣,反而特別喜歡現在的這種人山人海和各種方便,但回了澳洲,我也能很快適應。至於父母,他們偶爾也會來看看我,但他們自己工作也比較忙,平時主要都是我聯繫他們,他們主動聯繫我一般都是因為電腦手機出問題了(親生的!)。

現在的生活已經完全適應,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個外鄉人,雖然在我心中上海才是最嚮往的城市。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人生就那麼一回,好和壞最終都是要收場的,無論在哪裡、怎麼過,只求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越開心越好。原諒我這筆流水賬,好歹是知乎首答哈哈!


(′ω`。)人與人相處簡單沒有那麼多設防,當然因人而異。最大的好處就是安全,當然對於加拿大滿地跑的小松鼠來說不太安全,馬路上到處是松鼠餅。。。。。


家裡有貓有狗,回去都不認識我。回國時要先通知安提把狗拉好,怕被咬。養了5年的龜,也總是喜歡背對著我。

另外真的像華文成語說的「每逢佳節備思親」,今天是國慶,一個人在Las Vegas空蕩蕩的沒有榴槤吃,有點失落。


剛來美國是2012年的8月。

至今依然記得剛來的時候,

對這個陌生世界那種近乎瘋狂的探索慾望。

5年時光,猶如白駒過隙。

我走遍了美國的每一個角落,

看過了多少的日出日落,

經歷了一些破碎的感情,

依然一個人孤獨地前行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獨,我想是每一個在國外生活的孩子,

一定會感受到的東西。

窗外已然是5月的光景,

Michigan卻依然有些寒冷。

沒有你們想像的燈紅酒綠,

至少這裡的世界,只有一片寂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畢業,工作,

我一個人經歷著年輕人的頭破血流,

闖蕩在陌生的職場之上。

不知何時,突然覺得,

家人,朋友就像是手機里的畫面和文字,

漸漸消失在我的生活之中

牛奶咖啡說,越長大越孤單。

我明白,在美國這麼多年,

我得到了一些東西,

也失去了更多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害怕著,害怕我的心累了,漸漸失去殘存的溫度。

未來在哪裡,我不知道。

可我的腳步,卻未曾停下。

那些同在異鄉的你們,

你們是否會和我一同前行?


初中就開始生活在國外, 全家都在法國,父母極力反對回國生活,也許是不想一家人分開吧。所以日後回國生活的可能性為零。

現在的我24歲卻極力渴望回國生活 1年, 體驗一下中國的魔都魅力。


出國兩年多了 總的來說 就是想回國又不想回國


上不去百度網盤下不了片,神煩


想念家鄉,懷疑出來的動機,每天活很累,再來一次,估計還是會出來,不過再來一次還是會不停後悔出來幹嘛。



目前在北美。完全買不起房,我這個年紀,買車容易養車困難(我這地方北美車保險最高沒有之一)。感覺和自己在國內的區別就是,在國內需要攢幾個月的工資才能買一個iphone,在這邊入門程序狗一個月也可以買幾個無鎖iphone6plus64GB。不算奢侈品,牌子服裝這邊相比國內也便宜。舉個例子國內賣1200軟妹幣的某牌子錢包這裡完全一樣的稅後只賣700軟妹幣。


推薦閱讀:

在美國黑人區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哪些很好的國外品牌還沒有進入中國?
第一次和外國人交流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否分享一下發生在你身邊的最讓你難忘的故事嗎?或開心,或難過,或感動、、、?
為什麼有很多人出國留學後又選擇回國工作?在國外工作不好嗎?

TAG:生活 | 國外生活 | 國外工作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