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看待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也就是所謂東方的文化)?
尤其是在這個西學已經充斥了我們的社會和生活的時代...
謝邀,問題很大不敢夸夸其談,說一點自己的體會吧。
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帶來的感受主要是兩個字:「正」、「雅」。不管是古琴編鐘,還是大鼓銅鑼,都有一種煌煌大氣巍然屹立的氣魄。傳統文化最突出的就是歷史的厚重感,當我欣賞音樂、歌舞、戲曲的時候,我所聽所見的不僅僅是聲和光的組合,還包含著一種從悠久的時間中延續下來的精神。那是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大國氣魄。強盛時,我們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衰落時,有人悲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中國人骨子裡總有種驕傲,有種包含天下的浪漫情懷。還有郭德綱的相聲,經常使些臟哏,有些讓人接受不了。記得有位知乎網友很精闢的概括了郭德綱相聲的特點——屌絲青年幻想富裕。在我看來這個畫面感也很強:
就北京犄角旮旯的一個衚衕口,胡亂擠著些髮廊飯館修自行車的買包子的。一個流里流氣又帶著點北京爺們的傲氣的,青年不青年中年還不夠的男人,搖著破蒲扇眉飛色舞的沖著邊上坐著的大爺吹噓自己的事業愛情。總之,這片土地太大太大,這的人太多太多。傳統文化深深浸泡在了這個國家的靈魂之中。就像我黨提出的觀點:「文化自信,我們有理由也有底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深紮根在中華上下五千年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西方文化確實很有魅力,流行樂古典樂電影歌劇等方面都有很多傑出作品,我本身也很喜歡。但是當我冷不丁的聽到一聲「黃土高坡」的吼,我血脈里流轉的那種神秘的力量,就把我燒起來了。文筆不怎麼好還請原諒。所有圖片都來自網路,侵刪。重回是不可能了。任何逆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包括各種重度國學班以及重度漢服復興者
改良宋明時期的衣物,結合民國時期學生服和改良旗袍的經驗,進行復興。謝邀。
我想,題主和大多數答主都弄混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這不是西化,而是現代化!
就以服裝舉例。西方人古代也不是穿西裝的,他們古代穿的是這種:
比我們的傳統漢服還要臃腫肥大。而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為了方便生產生活,才推廣了簡便輕盈的西裝。因此,西裝與其叫做「西裝」,不如叫做「現代裝」。
你看,這群西方人都沒有整天嚷嚷著回歸傳統文化,你們急個什麼勁?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寫的一首詩:
秋風辭漢 · 劉徹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今天,在中國,只要是小學文化的人,都能讀懂這首詩的意思。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國家,全世界只有中國一個。歐美國家的小學畢業生是斷然讀不懂西塞羅的。所以,我們的文化傳統其實保存得是最好的。被丟掉的那些東西,只是因為太不合時宜了。
東方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基礎變了,就別因循守舊了,簡單一點,拿人家的,聰明一點,自創新時代。
舊文化,一部分是有長效適應性的,譬如家庭觀念、重視教育、尊重長輩什麼的;一部分是失效該扔的,戲曲、方言、死記硬背什麼的,覺得捨不得,那就花錢造幾個博物館裝起來,活人還得往前走。
笑話人家刻舟求劍挺利索的,回答機械唯物主義也挺明白的,反身求己就糊塗了,這又咋滴啦?謝邀!
我所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回頭,我們能望見青牛之上又哭又笑的老子,鼓盆而歌的莊周,正襟危坐的孔丘,雄辯滔滔的孟子,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偑的三閭大夫,不乘駟馬不入此門的司馬相如,橫槊賦詩的魏武,白眼看人青眼望天的阮步軍,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青蓮居士,致君堯舜上、願始民風淳在的杜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宋儒,夜半一聲長嘯的陽明先生,黃葉村中筆墨如血寫下「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窮困書生,那亡國之後沉湖而死的寂寞文人 。
這是我以前回答的一個類似問題的老答案。
謝邀。才疏學淺,試著答一下。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提出的「三個自信」理論。在我看來,這正是有點不自信或者說已經意識到了當前社會西方文化對我們形成的強勢「入侵」。
有的人會說不用擔心,這是好事。但我個人認為科技的現代化不等於全盤的西化。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優秀的燦爛文化引領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世界潮流,這是值得驕傲的,也證明了我們的文化在世界範圍來講是先進的、正確的。近代飽受欺凌的歷史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科學技術的落後。我覺得不必對西方文化產生恐慌,我也不認為它能全面取代我們的傳統文化。作為人類來說,有天然的辯別能力,我們總是會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的吸收進來各種先進的文化為我所用,並且摒棄一些被實踐證明是糟粕的文化。舉一個小例子,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過洋節,甚至崇尚西方文化,甚至「精x」,這當然需要正確的引導,但並不需要過度解讀,你知道有更多的人仍然堅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部分,他們過傳統的中國節日,吃著用祖宗留下的技藝做的傳統食品,他們尊師重道,孝敬父母,他們寫方塊字說中國話,他們踏著古人留下的腳印遊歷名勝古迹,在博物館裡驚嘆於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我相信,到了一定的閱歷,越來越多的國人會崇尚我們的先進文化,這種文化也終將影響全世界。所以我認為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奮鬥,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那樣我們將在世界文化版圖中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我只強調一點,就是覺不要簡單地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精華和糟粕的標準假如已經確定,那麼其標準中已然預設了價值,以此價值來篩選傳統文化,不必要,也得不到效果。一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很多要在其環境下才可見其真諦,脫離了整體性它的價值意義也會存在變動。二是既然現代社會中已經預設了一種價值,再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求相符者,這樣難道不是就要在傳統文化中純粹的尋求一個素材么? 但是我們可以全盤復古么?當然不可以,時代在變化,傳統文化中任何一個時代的價值皆不可生搬硬套到當代。我們可以全盤西化,否定傳統么?更不可以,因為不現實也不明智。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我們絕不可以忽視,它的價值我不多論證,但是深入學習下絕對可以構成對於現代社會一個深入反思的體系。且傳統文化的一些方面已經深入到整個漢語文化中,我們秉承歷史而生,亦無法且無必要完全拋去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這個年代,任何一種冷靜的理論都不可能主張我們全盤西化。
我們的文字語言,我們的生存哲學。中華民族自夏商周開始自現在有近5000年,這麼源遠流長的文化一定是有存在道理的。至於怎麼看?首先就是必須學習了解她,當學習到一定的深度你會發現,不是你怎麼看她的問題。我們都無法準確去評價她,因為我們的思想起源於她,當我們使用中文交流時就是傳播她。孔子學院,春節這些都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漢服,國學雖然其中有一些騙子利用她們,但她們的美現在也開始復興。而我族文化並不僵化,她會不斷的自我糾錯成長保持她的年輕與活力。她會在我族重回世界巔峰時再度照耀世界。
PS:辱罵我族文化的傻瓜,你們內心的畸形改變不了我族文化的流傳。我族人將會將她傳播至永恆,而你們只能像五穀廟裡的白蟲子,繼續的發泄你們的不滿。中西之爭其實是古今之爭。讓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才是唯一出路。所謂什麼根基血脈靈魂之說,只不過是回不去的鄉愁。
現代化是大潮,是人類命運不可避免的最終歸宿。中國百年前就已淪陷。環顧當今世界,仍在苦苦支撐的唯有一家而已。
先王之法不足法,當法其所以為法。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傳統文化,不是在端午節吃個粽子,在春節吃個餃子,穿個漢服拍幾張照片,聽個古風歌就叫傳統文化了,這只是一種外在形式,就像只會念經的小和尚之於佛法一樣,要了解,就要精讀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四書五經,讀中國歷史,讀中國政治制度的沿革,歷朝歷代的思想流派,藝術形式,生活習俗。如果是會背幾首古詩詞,會寫幾個毛筆字的人遑論傳統文化之優劣或談如何取捨,是不科學不嚴謹的
提問好大的語病!「何以」跟後文怎麼搭配?居然還能寫出一堆見解來,佩服佩服!何以第一個含義:用什麼第二個含義:為什麼題主直接說如何看待就好了,幹嘛非要硬拗成何以看待?
文科生飄過……上高中的時候我們學校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現象,理科13個班,文科3個班――正好是人家理科班數量的零頭。
理科生對文科基本沒興趣,一到上文科課的時間就是放外國大片,老師學生一起看,至於學業水平測試怎麼辦,理科生們都聰明,物理化學一堆外國字都能學的明白,文科全是漢語有啥不明白的!高二上半年擠出兩周複習就好了。
理科生不喜歡文科也就算了,文科生也不喜歡文科。一上政治課,學生們瞪著眼睛聽政治老師吹牛,歷史課講的全是古人的事,學生們一臉懵逼:拿破崙統沒統一歐洲跟我有啥關係!地理課更是白扯,老師說的沒一句是外國話,學生就是聽不明白。我以為這種事情是特例,直到我上了大學,算上今年,我已經幹了四年的家教了,四年走過來,又碰上了一堆我的「高中同學」。你不喜歡政治,可以,我也不是教政治的!你不喜歡地理,可以,咱為了高考成不,高考之後你還給我就行。你不喜歡歷史,我不能說你不喜歡歷史就一定有罪,但是你起碼得知道你所在的國家的歷史吧!用錢穆先生的一句話說:你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拿什麼資格證明自己是一個有文化的公民?你也別說,也有學的好一點的,我給一個哈一中的學生,每天在計算白起的人頭夠領到多少封地,我知識水平有限,都不知道他是怎麼算出來的,你以為水平很高?歷史67分……為啥,讀不懂題……扯了太多,回歸正題,我們之前接受西方文化的時候說的很好,中國文化沒一點優點,還是西方文化好。可是到了現在,我們開始懷念起這個被我們遺棄的文化了,可是再撿起來,相當費勁了。我曾經一段時期內教過語文,因為我主要教授的是歷史,傳統的煽情對於我來說是短板,我也不認可古人就一定有那麼奇奇怪怪的思想,學生的思維也跳脫得厲害。兩堂課之後,我又回歸歷史了。可是教了歷史我又發現,我和學生們的代溝真是越拉越大,學生們每天被腦殘劇洗腦自己都快腦殘了,我說城門樓子,你說肩膀頭子,完全不搭調。所以我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思考了起來。都說中國文化是歷久彌新的,是有兼容性的,可以容納不同文化。可是我們要保存一點,就是改變了之後我還是我,而現在恰恰是改變了,我們快成了別人的複製品了。這個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而是集體性的錯誤。教育的缺失,大眾傳媒缺乏責任感,我們的本土文化還振興不出自己的力量,再加上什麼女德男德,豫章書院接連不斷地往傳統文化的招牌上抹黑。我最擔心的是,當有一天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無望了,回到了文革,回到了新文化運動,那該怎麼辦呢?謝邀,何以看待?不敢當,「看待」不了華夏這萬年曆史,無法只用「看待」闡述。了解都了解不過來呢。諸如漢字文體、諸子百家,傳統醫學、宗教哲學、琴棋書畫、民間工藝、戲劇建築、衣冠文化、禮儀典故、地域文化、古玩器物、飲食文化、名山大川、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傳說神話等,題主你能說自己了解且深入過幾個呢?怎麼就能問「看待」呢?我只能用「博大精深」去形容華夏這悠悠萬年曆史文化了。並不期許現在的年輕人在西洋文化夾雜的今時今日能記住多少,只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自己是個中國人就好。
隨便說說,現在傳統文化就像在三個盒子里放的東西。
有金,有鐵,有廢塑料。
你不去了解,你根本不知道裡頭裝的是金,是鐵,是廢塑料。相反,你去了解,裡頭不一定全是金子,還有鐵和廢塑料。所以我認為得深入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隔著鐵盒子去評斷,恣意妄想僅憑自己的臆想去評價,或僅在盒子外看著盒子的美觀,便滿足,以這個為傳統文化的大概。不要受怯懦懶惰的周遭人的影響而畏縮,被說服。更不要抱太大希望,對盒子里的東西,對此照搬。每個人都保有或多或少傳統文化的金子,那是祖宗的遺澤,餘蔭,如自信,如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一種信念,一種骨氣等。然而每個人所留的或多或少,這是鐵盒子之外,祖宗不斷傳給人的。所以一定要有嘗試的精神,去試著了解,去了解。然而,對現今大眾一則無時間,二則大眾可能被廢鐵廢塑料所惑,所以,一定要有先驅,這個先驅起領導作用,一者將金子轉型更契合這個社會,並添加新東西;二者為大家辨別提煉,更好消化。然而最好是自己去了解,每個人角度不同,收穫不同。討厭傳統文化的也大可在自己領域奮攻,隨波逐流者應做好自己的本分,主張西化的更應去學習西方優秀的東西,實用主義者更應為自己未來謀求真理。總之,每個人能在自己的領域出一份力便出一份力,能發一份光便發一份光,不必在與人矛盾中停步,更應在矛盾中完善。
而我們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一點,就是不怕挑戰。文化如同傢具,老傢具,新傢具,值錢與否,如果處理,完全在自己
傳統文化有個什麼用?
中醫是傳統文化吧?古代中國人人均壽命才多少?一直到解放後全面現代化前,多少中國人死於傳統醫學下?
裹腳布是不是傳統文化?裹腳布殘害了多少婦女?傳統文化下的女性被如何迫害,某些人沒點蜜蜂數嗎?
傳統文化要是好東西,有用,有利於中國發展,何至於近代100年被西方打得連狗不如?你以為只有中國有傳統文化?西方也有,只不過人家早早剪斷了心中的辮子。在現代科學,現代文化面前,傳統文化只該送進博物館裡。
總感覺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很難受,又不能從哪裡挑出語病,大概是才疏學淺罷。傳統文化中有好有壞,我就記得高中的時候政治課專門一本教材叫文化生活,而我聽老師在教這本書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概就是這樣吧。
謝邀。
文化也是分階級的。統治階級的文化自然是要求各安其份,維持社會穩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被統治階級的文化自然是求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前覺得古人都是精分,文化總是自相矛盾。後來才發現,古人並不是一個個體,而是很多互相鬥爭的階級。古代生產力不夠,被統治階級學習和傳播自己文化的成本太高,所以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留下了隻言片語,其餘都讓統治階級的聲音覆蓋了。現在不同了!無產階級可以很便利的學習和傳播自己的文化。是的,資本主義培養出了它自己的掘墓人。ps 我覺得快手是中國最有文化的平台。推薦閱讀:
※有沒有那麼一首中文歌讓你一聽就單曲循環的?
※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化但四大名著卻是四本小說?
※中國文化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台灣人比大陸人更懂中國文化?是錯覺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強勢文化,弱勢文化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