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至暗時刻》(Darkest Hour)?
《至暗時刻》喬·賴特執導,由加里·奧德曼,約翰·赫特,莉莉·詹姆斯,本·門德爾森等主演的傳記片。於2017年9月10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將聚焦備受納粹勢力侵襲的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面臨黎明前的黑暗做出了影響世界歷史進程決定。電影簡介來自百度百科,這部電影今天已經在中國公映了,希望看過的朋友能夠說一下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基本上,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認為此次加里奧德曼的表演足夠捧起一座小金人吧。
其實加里奧德曼的演技之好已經是公認,《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瘋狂的警察、《驚情四百年》里的德古拉、《哈利波特》系列裡的小天狼星還有諾蘭版蝙蝠俠里的戈登警長,都是他比較著名的熒幕形象。當然還有不少影片里都出現過他的身影,總體來說他不算那種特別挑片的人,是一個在爛片里也能保證角色不爛的演員,某種程度上屬性和黃秋生類似。
但是公認的演技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多獎項,說實話我覺得是不是他的人緣不怎麼好,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是靠《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拿了影帝提名,所以被稱為無冕影帝倒也合適。
相比之下和他年齡相近的科林費斯、丹尼爾·戴·劉易斯兩位英國老鄉就順風順水多了,一個靠皇上無話兒拿了影帝,一個已經完成了史無前例三度影帝——而且這次靠息影作品《霓裳魅影》,並不是沒希望捧起第四座。
如果單從電影質量上來講,《至暗時刻》是一部相當合格的丘吉爾傳記電影,同時兼顧了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以及丘吉爾政治生涯中最高光的時刻。這部影片恰好與同為今年上映的《敦刻爾克》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對於這段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基本上看著都會很過癮。而且相比《敦刻爾克》的三線並進,單從丘吉爾視角出發的《至暗時刻》對於觀眾來講會更加友好,尤其是光丘吉爾這個人物,本身就有太多可講的。(雖然從影片質量是,我覺得《敦刻爾克》優於《至暗時刻》)
傳記電影的人物當然是核心,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就是狗爹加里奧德曼對於丘吉爾的塑造。如果以知乎最喜歡評價演技的方式——列出一堆角色然後驚呼「你能相信這是一個人嗎?!」——來評判,狗爹的丘吉爾大概能站在頂峰。那一刻,他曾經演過的所有角色都不見了,你看到的是一個又肥又老的鬥牛犬,在內閣軟弱、敵人強悍而民眾需要之時,爆發出驚人的魄力。身處歷史中1940年的英國,你很難想像有人能比丘吉爾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作為希特勒的一生之敵之一,丘吉爾在很多屬性上都和希特勒有共同點,譬如好鬥和堅韌的精神,以及極富感染力的演講(某些方面來說,斯大林不也和希特勒很像么)。正像影片中喬治六世勸慰丘吉爾的,讓你當英國首相是希特勒最害怕的事情——或許,那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瘋子,戰爭年代,最失敗的領導者就是軟弱的領導者。
影片中的喬治六世,就是讓科林叔當年榮獲影帝的《國王的演講》中患有口吃的英王。狗爹的兩位老鄉,都靠傳記片拿過一次影帝,從表演上來講,狗爹的丘吉爾也就略虛於劉皇叔的林肯,但是是強於科林叔喬治六世的。按理說貢獻了如此絕佳的演技,一座小金人不冤枉,但是今年的影片質量比以往兩屆都要好。
狗爹需要面對的最強對手,恐怕不是即將息影的劉皇叔,四封影帝的可能性我認為並不大。湯姆漢克斯雖然也是有力競爭對手,但《華盛頓郵報》的角色看起來可供他發揮的餘地不多,而如果漢克斯這次三封的話,就比肩劉皇叔了。
目前看來最危險的對手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主角蒂莫西 · 柴勒梅德,95 年的小哥,還參與了今年另一部好評如潮的《伯德小姐》。如果他能拿到影帝的話,那《星際穿越》里含金量最高的角色就該是主角的兒子,蒂莫西 · 柴勒梅德和卡西·阿弗萊克分別飾演了湯姆的少年和成年。
公正地講,《至暗時刻》本身的質量只能算優質,感覺上還是差了一線,放在以往兩屆可能還是熱門,放在明年的沖奧片里,基本上是很靠後的,IMDb 上甚至被刷分到不到 6 分,這些因素可能最終都會影響狗爹沖奧之路。
總體來講我希望狗爹這次能捧起小金人,由他扮演的丘吉爾實在是精彩到令人髮指,絕對是光靠他一個人的演技就能值回票價的電影。
我就講講狗爹把以及一些雜談,作為一部關於丘吉爾的傳記片,不僅生動展現丘吉爾的個人形象和宅邸生活,也展現了政府權力博弈下丘吉爾做出的重要選擇。
故事講述的是1940年5月一整月,從張伯倫倒台到丘吉爾當選「戰時首相」組建內閣開始,刻畫了丘吉爾在與德談和以及絕不讓步中做出選擇的複雜性和困難性,而這個選擇對於歷史的意義無需多言。
整部電影採用的直敘,結構工整,嚴謹而真實,配上導演喬·賴特的標誌攝影和構圖,這位《傲慢與偏見》、《贖罪》的導演對於時代氣息的把控是非常精準的,但對於這部作品的歷史人物而言,表演的重要性上升到了第一位。
不管是《鐵娘子》中的梅麗爾·斯特里普還是本片的加里·奧德曼,幾乎是電影的靈魂,能否塑造出讓人信服的歷史形象是成敗之舉。
好在他們對人物的模仿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走路的姿態,含混的口音,以及人物性格和神態都拿捏妥當。
本片主演加里·奧德曼是電影史上第六位扮演丘吉爾的演員,前五位分別是邁克爾·剛本《丘吉爾的秘密》、蒂莫西·斯波《國王的演講》、布萊丹·格里森《不懼風暴》、羅伯特·哈迪《戰爭與回憶》,羅德·泰勒《無恥混蛋》。
(丘吉爾本人)
加里·奧德曼這個名字不管你熟悉與否,但他的一些作品你可能會記憶猶新,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愛聽貝多芬交響樂的緝毒警察。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小天狼星。
此外還有《第五元素》中的武器販子。
《漢尼拔》中的戀童癖梅森。
《蝙蝠俠》黑暗系列的戈登警長。
他飾演的反派從不凶神惡煞,而是笑裡藏刀,內心層次非常豐富,他沒有選擇那些與自己俊俏的相貌匹配的角色,而是去折騰自己,經歷長時間的特效化妝。
就拿他的《漢尼拔》來說,梅森這個角色的可怕幾乎超過了霍普金斯飾演的漢尼拔,一個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僅靠聲音和臉部的微表情就能讓人膽寒。
而他的戈登警長和緝毒警察又是正邪對立的兩個角色,完全沒有前作的影子,他飾演的惡魔或者聖人般的角色都令人信服,並且收攬了眾多粉絲。
他也常常讓粉絲失望,因為他幾乎從不在電影里展現他的英俊,但又讓粉絲高興,因為他從不塑造相同的角色,他非常熱衷於選擇反派人物。
但在生活中卻又是一個愛笑和陽光的大叔輩人物,就是如此的神秘而矛盾的氣質讓加里·奧德曼獨一無二。
而這次他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生動的丘吉爾,憑藉在本片中的表演他將會有極大勝率獲得翻年後的奧斯卡影帝,而我認為他完全值得這個殊榮。
另外影片中的場景布置也非常精細,由於二戰作戰室已經被保護起來,劇組就在數月中重建了一個相差無幾的地堡作戰室。
並且爭取到了丘吉爾二戰時內閣的會議記錄,所有的複製品都細節滿滿,讓人彷彿置身時代。同樣有此誠心的作品是netflix的《王冠》,相信不少人都看過,英國皇家生活的束縛和妥協讓人疏遠又令人著迷。
說到傳記片,還原時代和客觀嚴謹幾乎是電影製作者們始終追求的信條,但常常忽略了劇本問題,生硬的呈現歷史故事是不足以打動觀眾的。
而《至暗時刻》恰到好處的穿插了很多表現丘吉爾個人性格和經歷的細節,足以讓人窺見那個有著焦躁情緒的政治領袖。也很好的填補了平鋪直敘的乏味。
例如他酷愛雪茄,不管是電影還是生活中幾乎隨時都會含在嘴裡,他每天抽的雪茄價值等於僕人一周的薪水,直至妻子告知家庭快要破產了,他才做出讓步每天少抽幾根。
他和妻子的感情也讓人動容,妻子始終站在他的身後,雖有怨言卻也依然深愛。這點很像《一代宗師》里葉問與妻子之間的關係,總是有犧牲和成全,愛情才夠無畏。
電影中他也隨口提了自己曾在南非被囚禁,而這段歷史還是他在《晨報》當記者時的事了,那時他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到南非去跟蹤採訪布爾戰爭,沒想到遇到布爾人伏擊,淪為階下囚,後來僥倖翻牆逃出。
包括丘吉爾本人的不拘小節也在片中有所呈現,第一次出場就走光嚇到打字員,洗澡後裸身走出來,生活中的丘吉爾也喜歡在屋子裡赤裸著身體,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毫無保留和信任的表現,即便到訪白宮也未改變這一習慣。
而那個打字員就是導演安插在丘吉爾身邊的引導,讓觀眾得以自然的切入丘吉爾的私人生活中,感受他的幽默感和人格魅力。
本片由於側重點的不同,弱化了他的另一重身份,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領袖,也是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電影里只粗略表現了他對某些用詞的嚴格,例如成熟的時機和正確的時機的表述,除此之外也無更多,因為他的政治造詣和光芒遠蓋過了他焦躁的性格特質和文學上的成果。
除此之外,他的演講上也是著墨甚多,他的幾次演講都是電影中的轉折點,不僅是政治博弈,黨派鬥爭的轉折點,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轉折點。他的演講非常著名,也確實效果顯著,他靠話語鼓舞了人民的作戰情緒。
他在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時發表的講話也在片中呈現「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生存。」
電影中在不同的演講片段中都用了丘吉爾的錄音和加里·奧德曼模仿的聲音混合,在今時今日看來他在歐洲淪陷沒有底氣的時候能如此堅定實屬難得。
丘吉爾並非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他也有過彷徨和不確定,在國王探訪他的時候,坦言自己怕得要死,但他始終為人民著想,搭乘地鐵傾聽人民的聲音,聽取人們的意見。最後堅定的在法西斯戰爭中堅持抵抗,這也從側面看見了丘吉爾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本片和《敦刻爾克》連著看非常好,兩部電影聚焦的角度不一樣,會非常有趣。不管是個人角度還是政治的角度,反戰思想都是其共通之處。這也是我十二月第一部想推薦你們觀看的影片。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盤癲電影
如果說《贖罪》和《傲慢與偏見》帶給我的是驚艷,那《至暗時刻》則是震撼了!歷史本身就是個恢宏又迷人的劇本,如果再有無可挑剔的攝影和炸裂驚嘆的演技加持,註定是一場不容錯過的佳作。
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正好吻合了幾個月前上映的《敦刻爾克》。諾蘭講述的是戰場上肉眼可見的殘酷與血腥,小人物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經受的苦難。《至暗時刻》則是把視角留在了遠離戰火的政壇上,主角就是那個下達"發電機計劃"的人。沒有炮彈,沒有轟炸機,依然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壓抑,緊張,和絕望。那些身居要位的政治家們彼時彼刻並不比親臨戰場的將士們輕鬆。
在德國橫掃歐洲大陸的嚴峻形勢下,法國即將投降,英國也岌岌可危,張伯倫被彈劾下台後,首相的位置成了一個燙手山芋,繼任者將要面臨的是一個百年難遇的爛攤子。丘吉爾臨危受命繼任首相時,已經是66歲的高齡。在保守黨期望著通過和解來逃避戰爭時,丘吉爾卻抱著永不妥協的決心,誓要反抗到底。這段英國歷史上的至暗時刻,最終成為了丘吉爾人生的璀璨時刻。
喬·懷特依然延續了他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當壁紙的攝影水準,全片瀰漫著英倫古典風格,還有教科書式的場景銜接,都讓觀影體驗上升了一個檔次。
(超級喜歡這段丘吉爾與喬治六世會面的場景,可以說是尬聊的最高境界了哈哈哈,兩個人都好可愛。)丘吉爾在面見國王前,坐在車裡看英國街道眾生相時,慢鏡頭掠過每一個行人時,宛如欣賞一幅中世紀長卷油畫。
上任後第一次發表全國演講,丘吉爾坐在直播室里,隨著指針指到九點,燈光變成一片血紅,這個平時暴躁又嘴硬的胖子,此刻顯得如此"悲壯"。原來他的內心也會緊張,也無比害怕。正如後面他和喬治六世坐在破舊潮濕的小房間里談話時說的那樣,他自己怕得要死。但是在國家存亡之刻,他必須相信自己的判斷,有鋼鐵般的意志來堅持自己的決定。
雖然整個故事都相當揪心,節奏緊湊到緊張,但電影中也充斥著英式幽默,使整部電影更加張弛有度。丘吉爾在政壇上態度強硬,是個天生的演講家,極具魄力和威懾力。但私下裡,他會向妻子撒嬌,喜歡對著記者比象徵升級的手勢,會把剛見面的秘書小姐罵到哭,會和國王尬聊,會和政敵打嘴炮,還會在私下裡對著希特勒照片罵到詞窮……在敦刻爾克撤退時,他也會硬著頭皮向羅斯福借船,被拒絕後抱怨說"為什麼我用向你們借的錢買了你們的武器,你們現在卻不幫我"。在內閣會議時,他怒斥外教大臣"在我打斷你說話的時候能不能不要打斷我"……他是一個偉大的領袖,也是一個風趣睿智的胖子。
當然,作為一部學院派的電影,它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加里·奧德曼在這裡演技真的可以拯救一切啊!!!在他出場的那一幕中,黑暗的房間里,一根火柴被劃燃,隨即熄滅,轉瞬即逝的火光中隱約照亮一張臉,我只覺得,那一刻,丘吉爾復活了。許多人稱讚,當《至暗時刻》里丘吉爾第一次出場,暗室內火柴一划時,火光映照中的主演加里·奧德曼消失了,那個年邁臃腫的帝國首相則油然重生。導演喬·賴特用極具古典美的構圖與著色,為我們描繪了這位二十世紀偉大的英國人自臨危受命到確立抵抗到底的大方針的過程。這部超過兩個小時的電影里,大部分鏡頭在室內、地下與暗夜中遊走,原本就像丘吉爾含糊不清的話語一樣容易招人厭煩。但觀影后,一種混合英雄主義氣質與歷史回眸慨嘆的感受衝擊著我,一如丘吉爾那彷彿莎翁親筆撰就的言辭。寥寥幾筆,點點事迹,為我們勾勒了一位曠世者的複雜內心。
丘吉爾從不是按政治家模式培養出來的,他從軍、從記,掌軍、掌財,雖然一戰時已入閣,但沒人喜歡這個紈絝的享樂主義者。他極富洞察力地遇見了許多歷史大事的進展,卻在本區屢次落選,還從保守黨叛出又重入。若說虛構的吉姆·哈克是英國首相的無能之極,但依然有可能上位的話,丘吉爾則似乎一直只能在下議院和內閣打轉,無法榮登大寶。然而英國有幸,尼維爾·張伯倫並非無能之輩,他忠實地執行了從歷史習得的經驗政策,哪怕他被逼退位,朝野矚目的哈利法克斯勛爵也將蕭規曹隨。但英國擁有丘吉爾,這個頑固又頑強,膺重寄而知緩急的人。丘吉爾被歷史驅使到台前,他卻反之改變了歷史。他端坐在西敏寺的樓頂,在細雨夜色中仰頭長望,恐怕也是在與上帝與自己對話。在他龐大的身軀里,一定有著比照星空的道德戒律,否則他無法帶領這個帝國與另一個帝國上演生死對決。
丘吉爾是公認的演說家,他喜愛西塞羅與塔西陀,仰慕培根與莎翁。但他平日卻時常口齒不敏,偶爾又冒出讓人大吃一驚的觀點,就連國王也畏懼這位捉摸不定的長者。因此,丘吉爾的演繹並不容易,他應當如大偵探波洛一樣,依靠內心的思考斷定,而不需冥想空間式的特效展示,或口若懸河般的神采斐然。奧德曼以讓人信服的方法派演技,使丘吉爾的內心輪廓逐漸清晰。對敵意同僚的警惕打擊,加萊守軍的犧牲命令,敦刻爾克的決不放棄,加之初次覲見的滑稽笨拙,地鐵車廂的真誠談話,夤夜暗室的頹然獨處,都構成了有血有肉的丘吉爾。堅定意志,協調同盟,斡旋朝野,聚攏民心,每一樣都仿若千斤。一著不慎,輕則黯然下台,重則遺恨青史。他面對小羅斯福的卑微怨憤,面對喬治六世的坦率直接,面對納粹敵寇的憎惡痛恨,還有影片未表現的對斯大林的務實,對戴高樂的真誠,對蔣介石的輕蔑,才是能提出三環外交的現實主義政治家的本色。他的立場或可批駁,手腕或可鄙夷,態度或可不屑,他也並非完人。但在緊急關頭的國家,需要的正是一位超人意志者,哪怕他煙酒不離。正是一個這樣的人,使西方的文明、自由與獨立得以存續,更令全世界的正義力量得以重光。
今日我們回看丘吉爾,讚賞的是他的勇氣,他敢於忤逆大眾的信心與善於發動國民的技巧。當默克爾開難民邊境時,她是否想到了丘吉爾?當馬克龍行新勞動法時,他是否想到了丘吉爾?當特朗普推經濟計劃時,他是否想到了丘吉爾?無論民選或威權,任何政體的領導人都應向丘吉爾學習。對國家與人民的信念,應當超越對民調選票與歷史評價的恐懼。承平日久,我們需要重新呼喚這種領袖氣質與精神。
不以一瑕而失其玉,不以一失而掩大德。當我們學會對真正的領袖警惕又寬容,擁戴又直視時,才能使政體發揮優秀的機能,使德位相匹。願我們都能學會這一點,也願我們都能擁有這樣的執火者與持劍人。他會穿粉粉嫩嫩的寬大睡袍,會因為肥胖將褲腰帶提到胳肢窩的位置,煙和酒從來不離手,會對著年華老去的妻子說「你仍像1904年我初次見你時一樣迷人」,也會對著地鐵上的嬰兒做出可愛的表情,歪著自己的娃娃臉,說所有孩子長得都像他。
文 | 矮木
編輯 | 金匝
今年似乎是敦刻爾克年,前邊諾蘭收起自己恣意的敘事天賦,在大屏幕上將減法做到極致,重現了二戰中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沒有選擇英雄敘事,《敦刻爾克》中沒有熱血,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也沒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有的只是陰鬱的天空,無處不在的槍聲和爆炸聲,因為恐懼而潰散的士兵,基於人性本能的軟弱和絕望。
最近上映的《至暗時刻》基本可以作為《敦刻爾克》的前傳,更準確地說,是敦刻爾克的平行世界。77年前,40萬士兵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帝國危在旦夕,西方文明眼看著要在希特勒無從遏制的野心中完蛋,面對隨時可能崩塌的世界,是不是有人,能夠站出來,與魔鬼戰鬥,為了腳下的土地和無辜的子民,以一己之力去阻擋地獄的到來。
歷史給出的選擇是丘吉爾。這位在西方世界有著無數擁躉的政治家,在1940年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時刻」——縱觀人類歷史,大約沒有幾個爛攤子能和他當時面臨的處境相比:歐洲大陸上一個又一個國家淪陷,甚至沒有一絲古老帝國的尊嚴,幾乎都是不戰而降。人類的勇氣前所未有地消失,投降與和談成了最實惠的抉擇。
《至暗時刻》要呈現的就是這一歷史時期中的丘吉爾,這位一生酷愛香檳、雪茄、以及V字手勢的英國胖子,如何在瀕臨絕境之際做出最終的抉擇。
1
就電影而言,英國演員加里·奧德曼奉獻了准影帝級的表演,以至很多觀眾大呼,明年的奧斯卡不用提名,直接頒給他就好。海外媒體更是誇張,直言除非丘吉爾死而復生,不然不可能有其他人能把丘吉爾演繹得如此活靈活現。
和諾蘭《敦刻爾克》的呈現手法一致,《至暗時刻》中的丘吉爾並不是一開始就開掛的偉大英雄,影片開始有段他妻子同打字員的對話,脾氣暴躁的丘吉爾把年輕的打字員姑娘嚇哭,妻子前來安慰,說「他就是個普通人,跟我們沒什麼兩樣」。
這幾乎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將歷史課本上的偉大名字還原成真實生活里的普通人。於是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丘吉爾,他會穿粉粉嫩嫩的寬大睡袍,會因為肥胖將褲腰帶提到胳肢窩的位置,煙和酒從來不離手,會對著年華老去的妻子說「你仍像1904年我初次見你時一樣迷人」,也會對著地鐵上的嬰兒做出可愛的表情,歪著自己的娃娃臉,說所有孩子長得都像他。
加里·奧德曼用無懈可擊的表演成就了丘吉爾身為普通人的可愛。真正偉大的表演,是我們都知道電影是假的,角色是人塑造的,都知道加里·奧德曼是加里·奧德曼,丘吉爾是丘吉爾,但當放映廳的燈光暗下,熒幕亮起的時刻,我們都願意去相信,那個說話並不那麼利索的,脾氣怪異的,時而暴躁時而沉思的,一直可愛的胖老頭兒,就是丘吉爾。
2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這段著名的演講就是丘吉爾當時的選擇。
因為他是普通人,在決定歷史的關鍵時刻,他所做出的選擇,才能有更動人的力量。藉助古典的光線和攝影,遵從鏡頭的指引,作為觀眾,很容易就能回到1940年,回到世界分崩離析的時刻,舊世界無可挽回地崩潰了,新世界如何建立?靠談判嗎?投降嗎?
電影中的丘吉爾同支持綏靖政策的同僚們據理力爭,歷史上所有選擇投降的國家最終都滅亡了,沒有哪一個文明能夠在談判桌上得以延續。
丘吉爾是狂熱的,真實歷史中的他常伴隨爭議,從本質上,甚至可以說丘吉爾同希特勒是同一種人。他們很早就懂得了一個真理,人類歷史的運行,永遠是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命運。他們對戰爭有同樣的狂熱,對蠱惑人心的華麗詞藻和精美絕倫的排比句由衷地熱愛和熟練,信奉精神力量的強大和不可捉摸。
所以,電影中丘吉爾的同僚甚至是英國國王,都表達了對丘吉爾的「怕」,誰也不知道那張肥嘟嘟的嘴巴下一句會說出什麼,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管他說出什麼,對千千萬萬的子民,對日不落帝國之後的命運,乃至對西方文明的生死存焉,都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3
不得不承認的是,亂世常常需要狂熱。一個體面溫和的英國紳士,不可能戰勝彼時已經目空一切的希特勒,要戰勝狂熱,只能是一個比他更狂熱的人。
被天命選中的丘吉爾需要做的,就是怎麼讓周圍的人信仰這份狂熱。當國王的電報到達他的手中,當他正式接任首相的時候,妻子對他說:「做你自己就好。」現實世界中的丘吉爾就是一個自小憧憬著統帥千軍萬馬的狂熱分子,二戰給了他最適合的舞台。
所以我們能在《至暗時刻》中看到丘吉爾如何在四面楚歌的狀況下縱橫捭闔,聽他鬥志昂揚地念出那段改寫了戰爭局勢和戰後世界秩序的著名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電影的魅力在於,即便是再冷靜的人,很難聽一位老混蛋式的人物慷慨悲壯地說出這樣的句子時還無動於衷。
和平是永恆的祈願,但人類的貪婪和狂熱總會在一個歷史周期瓦解的時刻,拖拽著那個時代的人們邁入深淵。直面還是逃避,魚死網破還是委曲求全,是擺在和平年代的觀眾心中,一個永遠值得玩味的謎題。
4
作為傳記電影,《至暗時刻》拍得古典而莊重。人性無可窮盡,選擇在一個「至暗時刻」去塑造丘吉爾無疑是高妙的。
在大熒幕上完美復活的丘吉爾,除了重現一代名相的風采,更重要的是,回望77年前的歷史,我們能夠明白,人類文明延續至今,永遠需要某一時刻突然迸發的勇氣,需要在地獄門口拚死對抗魔鬼的決心。
於丘吉爾,需要的是抵擋周圍萬千反對的聲音,於敦刻爾克那40萬年輕的士兵,需要的是恐懼之後重新沸騰的熱血。
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或許更能明白什麼是歷史的偶然,世界瀕臨崩潰的時刻,希特勒和東條英機們差一點點就取得了成功。
把《至暗時刻》和《敦刻爾克》放在一起看,有時不得不感慨,也許冥冥中真的會有力量,把歷史的天平挪到正義的一方。
《至暗時刻》最終選用了十分戲劇化的一組鏡頭來解析這種力量的成因,丘吉爾叼著雪茄拄著拐杖進入車廂詢問普通民眾:這場有史以來最艱苦的戰爭該怎麼打?我們是不是該投降?民眾們給出的答案很統一:Never,Never!
說著「Never,Never」的民眾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果真拿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至暗時刻》和《敦刻爾克》中都出現了平靜的水面上各式各樣的民用船隻搭救40萬士兵的鏡頭。從戰爭角度而言,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狼狽,但從人性角度審視,這起至今在大熒幕上不時泛開漣漪的歷史事件,恰恰證實了人類的驕傲——也許就是在這種經歷絕境的時刻,仍抱有不屈服和不低頭的決心。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眾號(ID: meirirenwu)
2017年感覺上可以算是中國的「演技元年」了,感覺今年大家突然開始在乎演員的演技了,除了對於「小鮮肉」們的演技的各種不滿陸續爆發以外,關於探討演技、切磋演技的節目也紛紛冒了出來。我國網友們對於高超演技甚至創造了一個辭彙,叫做「整容式演技」。
整容式演技,顧名思義就是指因為高超的演技使得外在形象好像都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個辭彙最早來自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趙又廷。出於對「整容式演技」的好奇,我也曾經去看了幾集《三生三世》,看完以後,嗯,我覺得網友們可能對整容存在一定的誤解。
非要說是整容的話,那裡趙又廷的演技頂多算是「微整形」吧。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演技,那麼你一定要去看最近上映的新片《至暗時刻 Darkest Hour》,非常難得的是本片在中國與北美同步上映,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和全世界人民同時欣賞到這部電影以及該片主演「炸裂」的演技。
請輸入標題 bcdef
【至暗時刻 Darkest Hour (2017)】
導演: 喬·賴特
編劇: 安東尼·麥卡滕主演: 加里·奧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 本·門德爾森/ 莉莉·詹姆斯 / 斯蒂芬·迪蘭 / 更多...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12-01(中國大陸) / 2017-09-01(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8-01-12(英國)片長: 125分鐘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伴隨著嚴肅激昂的音樂,故事從一場緊張激烈的議會爭論開始,為整部電影定下了沉重而深刻的基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勢力開始席捲整個歐洲,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臨危受命,接替了一味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的張伯倫成為了戰時首相。
丘吉爾上任後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向德國納粹妥協進行和平談判,還是團結全國上下為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獨立、自由而奮戰?他最終力排眾議,藉助並團結全體民眾的力量說服了議會,展現出對法西斯戰鬥到底、絕不屈服的決心,實施了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幫助英國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片和前段時間上映的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成為了很好的補充,讓觀眾分別從正面戰場和後方英國議會上的政治角逐中更全面的去認識和理解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
而本片中丘吉爾的扮演者加里·奧德曼也為觀眾奉獻了一場最為出色最為精彩的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對我來說都已經不能用「整容式演技」來形容了,分明就是「投胎式演技」。
(加里·奧德曼)
(加里·奧德曼飾演的丘吉爾與本人對比照)
即使事先已經知道了本片的演出陣容,可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仍然看不出一絲一毫加里·奧德曼的影子,他從外表、表情、動作到心理、性格、情緒都完完全全地變成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簡直就像重新投胎了一樣。
(歷史上的丘吉爾)
最早認識加里·奧德曼是在呂克·貝松的經典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他扮演的大反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錯,就是那個聽著貝多芬的瘋狂嗜殺變態的販毒警察。除此之外,他還塑造了許多充滿魅力的銀幕形象,比如《驚情四百年》中跨越了400年去尋求愛人的德古拉,《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小天狼星,以及《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裡的戈登探長。
(加里·奧德曼扮演的各種形象)
儘管他所飾演的許多角色的戲份都不算多,但是精湛的表演卻使得每一個角色都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生命,各不相同而又異彩紛呈。這一次扮演丘吉爾,為了使形象更加接近歷史,他增肥了20斤,再加上各種特效化妝,和照片上的抽著雪茄的丘吉爾可以說是非常像了。
但只是外表的相似又怎能稱得上是「投胎式演技」呢?在丘吉爾出現的第一場戲裡,他穿著睡衣坐在床上,一邊抽著雪茄喝著酒,一邊還忙碌的用因衰老而模糊的聲音對著秘書和電話那邊的部下發號施令。
當時的丘吉爾已經65歲,他說話時口齒不清、嘴唇微微顫抖,甚至有時嘴角還會流出口水,他站起來時身體也有些佝僂。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加里·奧德曼用豐富的表情、肢體動作和極細微豐富的小動作把一個衰老的、固執倔強的、焦慮的內閣大臣的形象就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
然而丘吉爾上任首相後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所確定的「抗爭到底」的政策遭到了包括保守黨黨魁張伯倫等內閣大臣的強烈反對,所有人都認為這場戰爭英國不可能獲勝,英國只有通過和談向德國妥協才能維持國家獨立。被希特勒稱為「瘋子」的丘吉爾即使如何堅定,在面對數以萬計的英國士兵的犧牲時也不由得動搖起來。
直到他獨自走到地鐵車廂里,與普通的民眾面對面,傾聽他們的聲音後,他才再一次堅定了勝利的信心。並發表了那段著名的演講,成功的說服議會全票通過對德鬥爭到底的政策。地鐵和議會演講那兩場戲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部分,這兩場戲裡丘吉爾的內心從糾結焦慮到感動到恢復自信的過程的表演層次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丘吉爾在地鐵里出現)
(丘吉爾在議會獲得全票支持)
作為一部傳記電影,只展示丘吉爾在政治上的事迹顯然是不夠的。影片中對於丘吉爾和他的夫人(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的感情戲也十分動人。同為老戲骨的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曾經在《英國病人》(女主)、《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女配)等電影中也都有出色的表演。
她和加里·奧德曼的對手戲中,丘吉爾與妻子的相處點滴,他們的相互扶持、生活中的情趣與玩笑都使得整部戲更加生動,也使丘吉爾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讓我們看到他不只是一個歷史中的政治人物,他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幽默的有點怪脾氣的愛家人的胖老頭子。
(丘吉爾與妻子)
和小李子一樣,加里·奧德曼在各大電影節中也是一個常年陪跑的存在,但這次他通過在影片中塑造的這樣一個偉大歷史中的偉大且平凡的人物證明了他同樣是一位偉大的演員。以至於再也不需要奧斯卡獎來證明他自己。作為觀眾看到這樣的表演,除了跪也沒啥可說的了。
《至暗時刻》除了是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以外,同樣是一部出色的愛國主義電影。作為一個個體要做到「永不言棄,永不妥協」已經很難了,而一個國家要做到如此則更加不容易。面對一場幾乎無法勝利的戰爭,面對一個強大而邪惡的敵人,單是這份為了保護我們國家的獨立、自由、尊嚴寧可與敵人玉石俱焚的勇氣就足以令人動容。
其實我國從來不缺少這樣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但是能像《至暗時刻》這樣打動我的電影卻很少看到。因為我們的愛國電影很少去關心每一個普通民眾的感情、想法與生活,個人永遠是為了集體犧牲的一種工具,可國家歸根結底是由每一個真實的人所組成的,忽略了對人、對生命的愛又談何愛國呢。(小編註:為胡椒粉瘋狂打call)
野馬影院
「我們的愛國電影很少
去關心每一個普通民眾的感情、
想法與生活,
個人永遠是為了
集體犧牲的一種工具,
可國家歸根結底是
由每一個真實的人所組成的,
忽略了對人、對生命的愛又談何愛國呢」
想說的就是這些
還是那句話
為胡椒粉打call
希望我們愛的是
實實在在的人
關懷真切的人間悲歡
保守生而為人的尊嚴
而不是虛幻的概念
不是為了任何高蹈的理想
隨便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往期文章:
《不成問題的問題》:金馬影帝的他和這部電影相互成就了彼此
《暴雪將至》:致困守在小城中被拋棄在時代身後的油膩中年們
《東方快車謀殺案》:看這幾個老戲骨飆戲就夠了,兇手愛幹嘛幹嘛吧
野馬青年 ∣ 探索自己 探索世界
http://weixin.qq.com/r/CESwqOnE9bSKra3L9xEa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講點電影以外的東西。
丘吉爾年幼的時候超萌的!一臉傲嬌啊!他幼時作文成績非常弱,老師給的評語是很糟糕!後來人家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然不是突如其來的,每天用六個小時寫作,給媽媽寫信吐槽說手指頭被磨出洞了!而且寫作收入很高,比當時英國的人均年收入只差一點點,完全可以靠寫作養活自己。撩妹技能是負數!
第一次見克萊門蒂娜,不說話!第二次好不容易說上話了,問克萊門蒂娜,你會讀我寫的書么?我發給你一本。克萊門蒂娜說好的。然後就沒有以後了,也沒收到書!當然最後還是憑藉著出眾的個人魅力抱得美人歸了。好喜歡這張圖,好漂亮,坐姿好美!參軍的時候不順利,連考了三次才考上,最後成績進不了步兵團,進了騎兵團。當時家裡人說能拖關係給他找個不錯的工作,他是這麼說的:引薦,關係,有權勢的朋友都有用,能確保你上秤。但最終每個人都要被稱分量,不夠格的依然無法得到大眾的信任。丘吉爾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替罪羊,所有對他有利的證據都不準對外公開,差點沒被報紙罵死!他給斯科特寫信說自己是這個國家被誹謗最深的人。感覺這話有點耳熟吧,可惜他不像川普有推特。當時的報紙還說他高傲自負,以為自己是拿破崙。然後這個男人用人生實現了這句話,給跪!好駕飛機,出過事,然後克萊門蒂娜就不許他再駕了,關鍵是也拿不到駕照了。┐(′-`)┌當年80%歐洲人認為是蘇聯打敗了德國,現在80%歐洲人認為是美國打敗了德國,怕不是未來80%認為是英國打敗了德國。
俄羅斯:是你英國太飄了還是我蘇聯拿不動刀了。美國:我特么還沒死呢,才衰落了那麼一點點,你個二五仔就急不可耐想坐我的位置了。德國:是是是,你們現在都特么是正義的夥伴,孫子當年才和我眉來眼去。法國:我還是拍一戰去吧。英國:殲敵一億,虎踞英倫,天佑不列顛。中國:同志們加把勁啊,看這趨勢,等咱們GDP超過美國了,搞不好抗德主力就是咱們了。日本: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義大利:是誰向德國傳播的納粹思想?是誰慫恿德國走向自我毀滅?是誰把希臘推向同盟國?是誰把德國機動力量陷入北非?是誰讓德國三線作戰?是誰絕對優勢下敗於法國挽救了法軍崩潰的士氣?是誰在關鍵時刻背後插了德國一刀?是誰抵抗盟軍意志散漫,反抗德國全民皆兵?是誰隱瞞了歷史真相:誰才是真正的抗德主力!別看咱們領袖和希特勒握手了,其實我和德國不是太熟,如果一起握過手就算盟友了那不是我義大利到處都是盟友?我們只是表面盟友而已。請聽題:
二戰的轉折點是:A:英國成功撤離敦刻爾克。B:美國隊長搗毀九頭蛇老巢。C:日本轟炸珍珠港炸死妹子無數。D:李雲龍攻打平安格勒。ps:電影我看了還是不錯,值得一看,我不過稍微調侃幾句歷史上的英國,某人小紅粉的帽子就扣過來了,看來洋爹拍的娛樂電影調侃下都是犯忌諱的了,都是不允許的了,比憲法都要威嚴,果然公知的民主自由就是你有跪舔洋爹的自由,調侃幾句都要扣一個紅粉帽子,你特么還沒上台呢,就尼瑪比朝鮮還霸道了,難道你洋爹提前給你封官了?那也得等王師登陸後再兌現啊,你比tg還凶啊。- 為什麼看好?
《至暗時刻》是一部好電影。
當然,看電影是件很私人的事,「好」與「不好」的評判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小娛看來這是一部好電影。
首先,為了這段精彩的故事。《至暗時刻》講述的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二戰時期臨危受命,帶領英國對抗法西斯侵略的一段歷史。影片不似常規人物傳記片,將丘吉爾的一生從頭到尾講完,而是截取了他著名的廣播演講前後的一段故事。
在世界歷史中,這絕對是最精彩的一段,如果沒有這段故事,如今的世界格局或許不是現在這樣。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也調動著歷史,如果沒有丘吉爾的倔強,二戰或許是另外一番模樣,《至暗時刻》完整還原了那段歷史,從細膩到澎湃都講述了,在諸多關於二戰歷史、關於丘吉爾故事的影片中,這部影片足夠「黑暗」,也足夠「亮眼」。
其次,為了加里·奧德曼影帝級別的表演。在這段歷史故事中,也可以說是丘吉爾一個人的舞台,畢竟在內外受阻的情況下,是老頭一個人撐住了英國的脊樑,也正如加里·奧德曼幾乎一個人撐起了整部影片。奧斯卡欠許多人一座獎盃,這份虧欠里也有加叔一份,他曾是癲狂的席德(《席德與南茜》)、痴情的德古拉(《驚情四百年》)、聽著貝多芬殺人的史丹菲爾(《這個殺手不太冷》)、令無數女生和哈利著迷的教父(《哈利波特》)、魅力十足的英倫間諜(《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如今,加叔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丘吉爾。
看一群人飆戲很暢快,但看一個人的獨角戲,可以稱為一場震撼,《至暗時刻》光影與音律中那個大腹便便、砸吧著雪茄、嗓音沙啞的老頭有足夠的魅力帶著觀眾一起低落、一起沉默,又一起激動,這是表演的吸引力,也是加里·奧德曼的魅力,他化了一個沒人認得出來的妝,做了125分鐘有史以來最棒的丘吉爾(除了丘吉爾本人)。
最後,為了這部電影。《至暗時刻》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從導演喬·賴特到主演加里·奧德曼再到配樂漢斯·季默,從影片選材到主人公再到各項提名,它是各項精緻凝合的,這片子就是奔著高逼格去的,也確實完成了高逼格使命,至少,專業人士的交口稱讚可以說明大家對它不失望。
- 為什麼不看好?
有的電影是陽春白雪,有的電影是下里巴人,這都是電影市場繁榮的方方面面,但「下里巴人」更暢銷些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電影。
《至暗時刻》上映首日只獲得4.3%的排片,首映日票房約270萬,遇冷也是有因可循。
先看影片的賣相,人物傳記片、外國主旋律、125分鐘時長,這些標籤要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大包大攬票房的確不容易。再看同期上映的影片,有口碑大作《尋夢環遊記》、頂著《你的名字。》光環上映的《煙花》、一堆相聲演員攢起的一部《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等,所以留給《至暗時刻》的空間也很狹小。從影片題材上來看,《尋夢環遊記》主打溫情,《煙花》講的是小清新愛情,還有漂亮的殼子和岩井俊二的聲望,《相聲大電影》是部喜劇,《至暗時刻》的嚴肅題材也不是市場上討喜的類型,內外因相加,影片遇冷既是正常現象。
回顧以往國內上映的傳記類電影,票房成績還真是個痛點,2015年的《模仿遊戲》票房約5000萬,去年的《飛鷹艾迪》只有670萬票房,《雲中行走》約9000萬,《薩利機長》約6000萬,《血戰鋼鋸嶺》算是傳記電影中的爆款,拿下了4.25億票房成績,但總體來說,這些引進國內的傳記類影片普遍都是高口碑和低銷量。
「傳記」這個題材相對小眾,畢竟在電影工業和市場如此發達的今天,什麼奇思妙想和奇聞異事拍不出來,傳記影片就算拍得再好也還是遵循著真人真事的規矩,說白了就是內容穩定,在種類繁多的電影市場上,「穩定」的內容可以吸引受眾,但無法大面積吸引受眾,誰都喜歡看個新鮮,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消費者心態。之前也有調查顯示,在國內引進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中,劇情片佔比最高,但是最受歡迎的其實是科幻題材,如《阿凡達》《火星救援》《盜夢空間》等影片在國內都是叫好又賣座的影片。
在文化層面來說,土生土長的華語傳記片尚沒有亮眼表現,更何況國外引進的傳記類電影。終究來說影片中那個再怎麼精彩的故事也是別人家的故事,本土觀眾與影片內容無法產生很好的共鳴,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聲音出現。許多國外的英雄事迹新聞里都聽說過了,幾年之後再出現的一部改編電影要引起廣大中國觀眾的觀影慾望,確實不太有魅力。
影片內容之外,再來看市場環境,目前《至暗時刻》的排片和票房在慢慢上升中,排片從低谷時的3.4%上升到5.6%,票房也已經突破2000萬,尤其在眾多口碑和評論推介之下,的確有更多觀眾和影院在關注這部影片。影片的境遇在好轉,但從整體大環境來說,票房落點尚不樂觀。
影片上映首周日已過,目前《尋夢環遊記》依然保持著大好勢頭,佔據著市場最佳位置,而且幾部備受期待的華語大片壓境,周五《奇門遁甲》《妖貓傳》也即將上映,如今在映的影片肯定會受到極大衝擊,對於地盤本來就不大的《至暗時刻》來說將是一番更嚴峻的場面。
小娛看好的是《至暗時刻》這部影片本身,不看好的是影片的市場表現,其實《至暗時刻》也正反應了當下許多影片與市場之間的一種矛盾,這矛盾暫時不會消失,但解決矛盾的方法也會漸漸清晰和多樣,總而言之,是金子總會發光
《至暗時刻》:豆瓣8.7分,一部關於勇氣與希望的佳作
這是一個關於勇氣與希望的故事。
1940年對希特勒來說是「光明」的一年,日耳曼戰車席捲了整個歐洲,坦克的履帶將法蘭西碾壓成爛泥,30多萬英法聯軍走投無路被迫縮進逼仄泥濘的敦刻爾克,「雕刻在德意志旗幟上的偉大理想」即將成為現實。
英吉利海峽另一端的英國籠罩在炮火將至的陰雲之下,張伯倫被迫辭職,焦頭爛額的英國內閣把66歲的丘吉爾拉來做了替罪羊。
01—丘吉爾的出場是詼諧且有象徵意義的。
當飾演秘書的莉莉·詹姆斯推開卧室房間的門,漆黑一片的房間中一團火苗一閃而過,影影綽綽之中是一個蒼老的人形,沒等觀眾看清楚,窗帘拉開一道陽光射進屋子,光芒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
莉莉可能從未想過那個即將出任首相執掌內閣的人,此刻只是個頭髮稀疏穿著粉色睡衣的可笑老頭。
他口齒不清、偏執、固執、尖刻,行為中又透露著幽默可愛,像許多職場新人一樣,莉莉受不了這樣一個陰晴不定的上司,她落荒而逃。
不過命運給了她見證歷史的機會,一個迷糊的郵差把她帶了回來。一封來自於白金漢宮的信件讓這個老人眼底閃過一絲興奮,他起身,撫平衣角,慢慢移近接過信件,略帶道歉的語氣說了句「謝謝」。
至此,丘吉爾的出場完美結束,一個有壞毛病,有野心,有幽默感的普通老頭站在了我們眼前。
02—「演員這個職業,是應該得到敬畏的。因為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情緒、身體、心靈,全都奉獻給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角色。」
加里·奧德曼具備了一個優秀演員應當展現出來的一切,而不僅僅是被歷史賦予了光環的丘吉爾,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被同僚孤立中的不知所措,有處於歷史節點處轉瞬即逝的自我懷疑,拋開眾人前鼓舞人心的激情演講,他就是一個政壇混跡多年鬱郁不得志的老人,就像他的父親。
影史上,激動人心的演講有很多,同為激勵人民的《國王的演講》里的科林·費斯,《聞香識女人》里為善良和正義辯護的阿爾·帕西諾,一個好的演講者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演員,但是一個好的演員必然會抓住演講者每一分鐘的內心活動,因為脫離了那篇演講他同樣塑造了一個角色。03
—光,光明,象徵著權利,象徵著希望。
不得不說導演將《至暗時刻》作為片名,對光的使用就變得及其吝嗇和考究,多打一寸都是對片名的褻瀆。
電影開始的第一場戲就是工黨對保守黨咄咄逼人的詰問,光給了處於優勢的工黨,黑暗之下保守黨們啞口無言憤怒揮手,張伯倫擦去額頭的汗珠,目光投向一把空空的椅子。
第二次議會演講時英雄登場,丘吉爾的就職演說,光給了丘吉爾,周遭一片寂靜,沒有聲援,沒有反對,同僚的目光都集中於一條手帕,大英帝國的前途命運在手帕的揮舞間搖擺不定,這道光是孤獨的,英雄是孤獨的。
第三場演講在地堡的一處暗室,丘吉爾坐下,焦躁,不停地刪改,紅燈亮起,背景燈滅,血霧一樣的紅色籠罩房間,丘吉爾撒下了從政生涯里最大的一個謊言,舉世皆醉我獨醒,希特勒狼子野心惡行昭著,和談救不了大英帝國,站起來吧英國人民,與我並肩戰鬥。
最後一場演講,燈光從天花板投下,不偏不倚,黑暗中的人們在蓄勢,等待一場爆發,一場最具正義和勇氣的演講。得到了喬治六世支持的丘吉爾走向了人民,工匠、婦女、孩童,為保衛國家的決絕感染了他,不再動搖,不再迷茫,讓法西斯來吧,我們絕不和談,決不妥協,決不投降,絕不!
手帕抬起,掌聲雷動。
04—電影中的丘吉爾是孤獨的,他沒有朋友,很少的支持者,國王不信任他,對手在等待他出醜,反對他的一切決定。
30多萬人的性命在他一念之間,他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才能在戰爭降臨的前一刻還鼓舞人民不放棄希望,背地裡還要對付射來的明槍暗箭。
這就是為什麼當喬治六世堅定地坐在他身旁說出「我支持你」時,我熱淚盈眶,當地鐵上的孩子喊出「絕不」時,集體肅靜,當電影結束時,前排的大哥情不自禁伸出右手比出V字手勢。勇氣是一種力量,它能感染任何人。
誠然,電影不是歷史,是以歷史為藍本的藝術加工。
想要憑藉電影完整的展現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加里奧德曼的塑造固然多面,但多面不一定全面,但一部好的藝術作品應當能夠喚起人性中的善,提供話題,提供思考。
人本身就不完美,但正是因為不完美,在關鍵時刻展現出的品質才更加動人,電影就是這樣,觀眾買賬但歷史不見得同意,但觀眾買賬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十分精彩!!!全體演員演技上線,主角配角都各種飆演技……導演也好棒,畫面構圖和燈光簡直讓人想截圖……之前看了敦刻爾克,只知道這場撤退十分艱難,各種轟炸各種乘船,德國人還一直在推進……沒想到背後也是各種博弈,張伯倫主和,丘吉爾主戰。兩人都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救英國,對方在胡來……英國皇帝:很讓人驚訝,從一開始不待見丘吉爾到最後主動支持,所有人希望他們全家去加拿大,也頂著壓力就下來了張伯倫:讓我很震驚,以前讀書時,大家都嘲笑他綏靖,沒有擔當。看了電影才知道,歐洲已經淪陷,北歐中歐不是已經投降就是將要投降;所有的軍隊都快被打光了,敦刻爾克不知道能活多少;他們英倫半島只有婦女老人兒童,這樣的情況下他其實也是想給英國保存一點元氣,他得了癌症快死了,最後也只是想救英國。看到最後他拿起手帕,讓人落淚,最後他選擇支持丘吉爾一把,希望他能救英國……丘吉爾:暴躁,酒鬼,抽雪茄停不下來,又胖又油膩,禿頭……就是這麼一個人,在所有人都主降的時候,堅持戰鬥到底……法國人當他是妄想症,同黨的人覺得他要害死英國害死前線的戰士,他卻頂著所有壓力,把整個西方世界的未來都扛起來,選擇和希特勒拼了……最後征服了下議院,上議院,所有民眾和陛下……最後的演講讓人熱血振奮,停在那一刻真的回味無窮,關門一剎那,這個油膩膩的老頭一下子好偉岸高大!
31133001FVYAG0bLyQQOwG/uWAUZh+7wolsl/XybkbBKXSd/mxpIZxo/TLpJG6ZVraGmKR9CdooT1LJMf/1OWoV/4nHr43Pr5JzBaHyxEvCbmktdigZmaT9qz40JI0BSwGORLwC3Ll9HCjYxe2uN9W3hkQ/JyuimSwiTJFVCFJTxYEL23pQ=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抗一個瘋子只能比他更瘋狂!
也算對二戰歷史比較熟悉了,但還是被導演的拍攝手法和"小天狼星"的演技深深折服。全片那種令人窒息的、至始至終的焦慮纏繞著我,不斷翻動的日曆、忽明忽暗的燈光、士兵絕望的眼神、鋼琴低音的solo,共同編織出至暗時刻交響曲。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比敦克爾克更優秀,後者是平均律,而至暗是交響曲,仁者見仁吧。
喜歡這部電影的知友可以補充看一下以下幾部電影,就能從不同的緯度了解二戰時期英國的那段歷史。按歷史時間順序如下,
1.《恰那卡納1915》,又叫加利波利之戰,土耳其拍攝,描寫土耳其在一戰中打敗英軍的歷史,丘吉爾為此背負了污名
2.《溫莎公爵》,描寫了愛德華國王怎麼不愛江山愛美人,放棄王位的故事,丘吉爾為此事和愛德華結怨。3. 《國王的演講》,描寫口吃的愛德華之弟喬治六世登上王位的前後故事,非常勵志4. 《至暗時刻》5.《敦克爾克》6.《倫敦上空的鷹》,描寫德對英的轟炸,記錄片手法7.《模仿遊戲》,描寫二戰英對德情報戰8.《遙遠的橋》,描寫英將蒙哥馬利在二戰後期指揮盟軍大戰德軍以上,是以英國為主視角的二戰優秀電影,歡迎各位補充看完電影,橫生出一些感想。主演的演技精彩絕倫,但電影我並不在行,感想更多也只是關於歷史的一些雜感。順便,作為一個快要去學英國史,天資平庸的窮學生,真心希望英國歷史上的每一個重大轉折都能有這樣的電影作為演繹。
電影中說,丘吉爾以往的政績「一塌糊塗」,舉國上下沒有人喜歡他,連國王都不信任,乃至害怕他,這樣一個人,如何能在張伯倫,哈利法克斯一眾聰明人的陪襯下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張伯倫出席慕尼黑會議回國時,因為那句著名的「我帶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被各種歷史教材輪番嘲諷,似乎真是個鼠目寸光的蠢蛋;哈利法克斯年輕有為,卻在比利時陷落時還心心念念,想通過皮條客墨索里尼跟希特勒做最後的交易,看似真是姦猾膚淺到了極點。但就是這群人,控制了整個英國政壇,並且差點導致了後世眼中「整個西方自由世界的陷落」。
張伯倫,哈利法克斯有錯嗎?在過去的五百年當中,英國的國王、公侯、主教、大臣們早已習慣了明哲保身,習慣了與各種各樣強大的對手虛與委蛇,習慣了各種操縱、交易、背叛和千方百計的陰謀計算。當然英國也確實仰賴著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倒翁一般,左搖右擺之間永遠得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收成好時,國運扶搖直上,成為橫跨五大洲的日不落帝國,收成不好,也可任憑聖彼得堡、拿巴黎、柏林一家坐大,自己全身而退,旱澇保收。不是這樣,英國也不落一個「店小二國家」的雅號。希特勒無非又是一個太陽王、彼得大帝、拿破崙或者威廉一世,給他好處,希特勒不會「不講道理」。自小接受權謀和歷史教育,從十九世紀走來的英國和它的這些貴族政客,腦子裡不會有自由、和平、人權這些概念。既然希特勒勢大難欺,那就給他想要的,只要保住英國這艘老破船能繼續左搖右擺,等希特勒一死,歐洲還不是要仰賴大英?再退一步,像電影中所說的,即使要吞下失敗的苦果,俯首稱臣,把萬字旗插上白金漢宮,那又怎樣?自古以來統治這個國家的幾百個人,還是可以悠閑地散步、獵狐,輕抿來自對岸的香檳。更何況,然後有這一灣淺淺的海峽,希特勒總不可能真的打過來吧?
站在人類歷史的「盡頭」,現代人總是想當然。二十一世紀的人,很少習慣於把政治等同於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博弈乃至最骯髒的背叛。原因只在於,我們出生的年代,民主自由似乎已經光輝普照。人性都是相同的,張伯倫之流也會想當然。他們雖然習慣於十九世紀血腥現實的政治,卻把德國想了個當然。當時誰能料到,二十年前被一紙和約拆得四分五裂,幾乎挑斷全身經脈,穿了琵琶骨的德國,在短短二十年後居然東山再起了?更何況,伴隨著幾百萬動員兵力,幾千家飛機的,還有世人聞所未聞的閃電戰。丘吉爾都曾難以置信地大喊,「沒有步兵,德國人的坦克怎麼敢長驅直入?」人總是會把過去的經驗移植到現在,法國是這樣,英國也是這樣。張伯倫哈利法克斯是這樣,丘吉爾也曾經是。德國怎麼可能?怎麼可能膽敢在二十年後再一次與整個西方世界為敵?怎麼敢發兵一百六十萬打波蘭?打荷蘭,打比利時,打挪威?怎麼可能憑著如此狹小的國土,興兵五百五十萬,攻打蘇聯?但是德國做了,希特勒做了。
面對德國所行的不可能之事,張伯倫,哈利法克斯,連同全國上下的主和派,緊緊抱著過去五百乃至一千年,聰明狡猾的祖先們傳下來的政治智慧,想要保全英格蘭。他們已經被嚇破了膽,以至於除了老祖宗的玩意,不敢相信任何其他辦法,也不敢對拯救英格蘭之外的一切目標抱有想法。老祖宗的東西還能有錯?恐懼和大英帝國輝煌的歷史蒙蔽了他們的雙眼,使他們看不清時代根本的變遷。但他們確實是聰明人,在此刻還力圖把老祖宗傳下的政治智慧用到極致。在他們心中,普通民眾算得了什麼,民眾主站,無非是小民之見,目光短淺,絲毫沒有考慮整個國家的「利益和前程」。
那丘吉爾怕不怕?丘吉爾最害怕。丘吉爾也出身貴族,深知一步行差踏錯,將遭受後人怎樣的恥笑。於是此處,偉大與「聰明」之間的區別便產生了。丘吉爾讀懂了歷史,明白了在1940年,擺在他的國家面前的不是又一個1804年,一個1871年,一個1914年,而是一個1940年,希特勒是瘋子,而不是雄心壯志的政治家,與希特勒,沒有任何交易、操作、勾當可言。這一切,並不是因為丘吉爾比張伯倫聰明,而是因為丘吉爾終於克服了恐懼。恐懼沒有成功使他抱定祖國偉岸的歷史,而是奮力向前。偉大與聰明的差距,可能往往就在於膽色,在於機關算盡時那一點點浪漫主義的情懷,那一種冥冥之中不信歷史、不靠理性的執念。所以,他才能在哈利法克斯質問他敢不敢在歷史上對加來四千守軍的全軍覆沒負責時,斬釘截鐵地回答,敢,才能有勇氣在至暗時刻,親身來到民眾之間,去擷取這些小民的「荒唐的決心」,才能最終在議會這樣一個地板上都堆滿虛偽的地方,發表了那番青史留名,發自肺腑的演說。於是,最終張伯倫之流再也無法在正史上有片瓦立足之地,而丘吉爾,成為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英國人。
偉大與聰明,或許不是看得更遠一些,看的更清一些,而是帶著更大的膽量去看。
但誰又來為張伯倫惋惜?畢竟,丘吉爾萬中無一,張伯倫,或張伯倫的低配版,卻很有可能就在你我之間。電影中有意形容,丘吉爾為這項任務添加的遺憾、警惕和不妥協。夫人的感慨他毅然糾正,獲任首相不是實現自己成年願望,是實現自小嬰孩起的夙願;他說,不在肉體正當年華獲得肯定,卻在爛攤子無人收拾時只能以風燭殘年的智慧頂上,這不是榮譽,這是報復;英王定時間開周會,恨不得拒絕一切國王的動議;一周見一次老闆英王有如拔牙;與自己老闆午餐會,他直言I』m unwanted;英王猶豫是否避亂去加拿大,暗示不想落個潰走的名聲,他不動聲色請國王考慮應該保護自己安全,不肯定也不否定。世故圓滑的老手賣幾個萌,重重困境中再加點障礙。
電影繼續強化個人色彩的聲色俱厲、勇往直前。沒有致命缺點,缺點都是點綴。在作戰室中被議和派逼到牆角,堂堂首相,不玩任何手腕,奪門而出只為打一個也許拯救世界的電話。保守黨唯張伯倫馬首是瞻,兩位老先生無處不在的嘀嘀咕咕,只有大權在握的那個人臉上波瀾不驚、沒有任何回擊、目中只有街景,向我地鐵里的民眾朋友汲取了真實的精神力量。
只有主角光輝燦爛。
因為不是主角,所以與首相之位擦肩而過的同屬上流人家出身的Halifax可以退後成為臉譜。據未考證的網路資料,他也有種種主角光環所需的有辨識度的小細節,比如發不出「r」音的貴族口音;適合第一男主的龐大身高;天生萎縮的左胳膊及缺失一隻左手;良好教育、優雅才華,不僅體現在愛寫日記,戰後立即寫了本回憶錄Fullness of Days,讀者數量比起諾獎的丘吉爾先生當然過於寥寥,1957年出版後未查到有復刻在遙遠東方更無人翻譯。在電影里,Halifax和張伯倫的聯手、翻臉,從始至終都是被代表正義和愛的事實、民眾打臉,無需主角本人親自回應,像一場單方挑釁的奇怪戲劇。尤其是,反方Halifax怕不服下議院眾拒了首相之位,又想通過製造機會攻擊丘吉爾再翻身上馬,即便動機看起來略顯曲折,電影也沒再費心給出更合理的解釋。
天真、忠心、赤膽,並得到了天命站在自己這邊的庇佑——這是典型的勝者傳記。江山已定,勝利獎給最忠心、最有才華、衝破層層荊棘見到陽光的人,我們捍衛的國家、集體、個人都獲得想要的殊榮。沒有任何霸道總裁文能比這個更酣暢淋漓。
Gary Oldman的演技確實值得嘆服,所有公開資料可以找到的數十分鐘演講中,有時丘吉爾先生本人那彷彿就要快醉昏過去的聲音反而不如電影版演繹的有說服力。換句話說,沒有大束追光把人臉打得稜角分明、背景泛著天國般令人信服的餘輝、白手帕紛紛而下而聽眾都用黑眼仁十足的渴乳眼神望著這些環境加持,Gary Oldman的聲音也更像神之召喚。丘吉爾本人雜音不斷的廣播錄音中那音域區間很窄、含混不清甚至對比起來有點平靜的聲音,放在幾十年前不過是黑暗時刻無數天中的一天。
對,我覺得銀幕上的著名演講是Gary Oldman贏。真實版本的講演,貴在可信,貴在可行。看過敦刻爾克的老兵採訪,身在缺乏信息溝通的戰爭當場,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正在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裡,甚至沒人能知道自己在輸贏的哪一方。不把每一次講演當成戲劇化的蓋棺定論,也正是把每一個時刻都當成積攢力量走向想要結果的最終時刻。這和我們奮力過好的每一天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並不是反對電影這麼處理歷史。我們確實需要精心炮製的普世價值,當細節一再經得起考究,主角身影高大到不能忽略,電影下的結論才通過似乎滿足了類比推理的邏輯顯得可信。把主角留給電影,把真實留給時間。作為觀眾的我們無從知道面前的是否這大格局、小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但至少放手一搏。
一句話評價,Gary變成了實打實的old man。
不得不說,Gary Oldman升華了整部電影。他的表演太過傳神,一顰一笑的把握就算比不了丹尼爾戴劉易斯,也相差不太遠了。在這部電影里,無論從外形還是神態還是說話方式,他就是活生生的丘吉爾。丘吉爾第一次出場的時候,我腦海中瞬間聯想到的就是丹戴劉的林肯,然後就是梅姑的撒切爾夫人。
正常發揮的奧斯卡式傳記片電影,台詞考究,製作精良,完美還原了那段艱難時期丘吉爾作為決策者的堅毅果敢,日常生活中的可愛和幽默感,還有少不了的孤獨乃至惶恐的瞬間。特喜歡丘吉爾第一次與國王見面那場戲,好好笑。本片與諾蘭的Dunkirk可以算是互補,適合一起觀看,相對而言個人更偏愛本片一點。
唉
只是預告片,我已經不認識加里奧德曼了……本地無排片,上周的《嘉年華》也沒有排片……
《敦克爾克》出來時
我說這部電影雖然很好但整部電影都不如2007年喬·賴特執導的《贖罪》那5分鐘的長鏡頭結果有人說喬懷特就湊巧五分鐘的才華
《至暗時刻》作為傳記片讓人耳目一新本人不專業,看的電影也不多觀影本來就是一個很私人的事嘛合格的傳記片。7分一部電影看完你記得是角色名,而不是演員名字,這算把故事講好了。奧德曼做到了,化妝技術與自身演技融為一體,在那一刻,他就是丘吉爾。演技都很好,丘吉爾演講時極具煽動性,英國國王的支持雪中送炭,張伯倫的虛弱讓人心疼,以及子爵的咄咄逼人。議會的布置的確很棒,最後在議員的歡呼中,丘吉爾走向了門,也帶領人們走向勝利。但又有一種光靠幾場演講就翻盤的感覺,子爵也說不能光靠嘴皮子,這在電影里展示過少。丘吉爾也並沒有如電影里如此偉光正,政治家都一樣,所以政治正確很明顯。敦刻爾克和至暗時刻相互聯繫,看著的確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他是歷史上著名的的鐵腕政治家,力挽狂瀾,與法西斯對抗到底;
他的文章善用「簡樸的詞」,平易中飽含力量與色彩。他的自傳,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頭髮稀疏,身形肥碩,酒不離口,煙不離手,脾氣古怪,話都說不清。
他就是丘吉爾。
《至暗時刻》截取了英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時期:1940年5月,秉持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下台,66歲高齡的丘吉爾臨危受命接任首相。他一方面要面對來自議會各黨派與英國王室的壓力,還要在潰敗的戰局中周旋,拼盡全力將絕望中的英軍主力撤出敦刻爾克。國外,希特勒步步緊逼,己方部隊節節敗退;國內,搖擺不定的戰時政策背後是各派對最高權力的爭奪。國家的內憂外患,也將一度強硬的丘吉爾拖入自我懷疑的深淵。若不是在人民身上重燃希望,他也不會走出人生的黑暗,進而把英國帶離刺骨的寒夜。
作為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至暗時刻》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戰爭畫面。但觀眾依然可以感受到焦急的形勢下蔓延的壓抑與恐懼。
要不是這部電影,我還真不知道丘吉爾的處境竟然如此狼狽。國難當頭,保守黨和自由黨之間還想著爭權奪利,以至於內閣成員的人事安排不得不有所妥協,而無論是自己人還是反對派,第一要義不是精誠協作,而是伺機發動不信任投票,強迫丘吉爾和談,處處拖後腿;在國外,英國不僅在軍事上吃了虧,外交上也成為美國中立政策的犧牲品。風水輪流轉,想想當年犧牲小國利益換取片刻安寧的綏靖政策,真讓人哭笑不得。內閣會議上,丘吉爾聲嘶力竭:「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能吸取教訓?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怎麼跟屠夫談條件?!」與羅斯福通話時,從一開始的滿懷希望到逐漸失落,掛電話時黯然的側影化作冰冷的空氣,填滿了本就不大的房間。最可怕的不是強敵入侵,而是自己人的質疑和盟友的袖手旁觀。鐵腕背後,原來是苦心經營,甚至強作歡顏。
底氣由何而來?當秘書表示親哥一去不返時,首相在飽受戰爭創傷的平民身上看到了頑強生存的決心;當從未做過地鐵,一上車就迷路的首相擠上低矮而擁擠的車廂,首相直接感受到群眾堅決抵抗的信念;會見外閣成員,高聳的大廳里滿是高漲的鬥爭情緒……丘吉爾的演講,每一字斬釘截鐵,底氣來自人民。
在高超的化妝技術的幫助下,加里奧德曼在外表上與丘吉爾高度相似。但垂暮之年而活力十足的政治家形象不能僅僅依靠外形塑造,它需要演員在諸多細節上的精準控制和把控,才能真實而不刻意。比如「入而徐趨」(穩健的碎步),端酒杯、抽雪茄和「剪刀手」的手上動作,演講時從拿出講稿到掐腰、扭身乃至點頭……最可貴的是加里奧德曼高度還原了丘吉爾的含糊不清的口音,讓那種渾濁中透著堅定的聲音重現在觀眾面前。個中難度,可想而知。
《至暗時刻》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丘吉爾,講述了鐵腕背後的豐富內涵。他是深情款款的老伴兒:上任之前「吼吼吼」的笑聲,在妻子抱怨他花費太多時連連求饒;他對屬下大吼大叫,把新入職的秘書罵跑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她最細膩的情緒變化;他拒絕掌璽大使求見,因為正在上廁所的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遇到即使,他可以像孩子一樣光腳前行,甚至一邊洗澡一邊指揮秘書發文。
丘吉爾原來是一個稜角十足而又有些可愛的政治家。英雄本色,如此而已。
推薦閱讀:
※《無間道2》中末尾中,為什麼黃志誠要開槍殺倪永孝,而不是等他殺死韓琛再抓他? ?
※哪部電影里的小孩讓你印象深刻?
※韓國為什麼在近 30 年出現這麼多優秀的導演,他們的影視人才培養和儲備的情況是怎樣的?
※洛奇 《Rocky》這部電影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