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建築行業有哪些新變化和新趨勢?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用RIBA International Prize2018來說說這一年建築學和建築行業的一些變化和趨勢。

在2016年威尼斯雙年展和眾多國際項目竣工的餘音下,2017或許真的是一個建築小年。但儘管如此,英國建築師學會還是擬定了一份長長的國際建築獎(RIBA International Prize2018)入圍名單,其中主要收錄了2016-2017年的建築。

這份榜單之所以值得人們在已經爛了大街的各類排行榜中抽出五分鐘關注,因為英國獨特的文化定位決定了其評選標準的平衡性,也就是說它大體上做到了:

既不忘抱歐洲精英建築學的大腿,

也不忘照顧第三世界國家實踐的特殊性。

既不否定依靠巨大資源的高大上項目,

也沒忽視小成本小清新的平常建築。

雖然榜單上的英國建築確實是稍微多了那麼一點點,但相比於各種媒體網站的評出的網紅建築獎,人們還能在這份榜單上看到對品質的堅持。

歐式建築

是的,這一章的小標題不是「歐洲視野下的範式建築」、「全球語境下的歐洲地域建築」,它確實就是房地產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歐式建築」。

這些建築要麼是為了與歐洲文脈產生一種或抽象、或具象的聯繫;要麼是為了在郊區、在海外營造出一點提供心理慰借的風情。在具體手法上,它們總是「老成持重」到沒有一絲絲驚喜。

說到底,跟百年前歐洲人在本土和殖民地修建的歐式建築沒有本質區別。以前叫復古,現在叫經典;以前叫租界,現在叫國際園區。總而言之:今天歐洲建築師將自己文化「投射」得更高級、更細膩。

但其實,這些歐式建築說明了某種焦慮。尤其是英國人,當年用粗野主義把德法意的地域性現代主義都打壓下去之後,現在又要溜回歐洲偷偷學習。往回走往往不是因為保守,而是因為忘記了自己是誰,同時也不知道該往哪兒去。

P1- Bremer Landesbank Headquarters, Bremen, Germany, by Caruso St John Architects

有的建築師乾脆重新使用20世紀初的建築語言,僅僅將部分構件換成今天技術所能達到的尺度。另外還一定講幾個藝術史兮兮的小故事。

P2-Kannikegaarden, Ribe, Denmark, by Lundgaard Tranberg Arkitekter

有的建築師還在使用「抽象體量」、「相似材料」這樣的萬金油手法。

P3-Welcome Centre and office building, Shanghai, China, by Sergison Bates Architects

有的建築師還在使用「簡化細節」、「抽象網格」這樣的簡歐套路。其情懷是法國戰後出現的完整石料的砌築感(Fernand Pouillon),可惜基地不小心選在了上海。

P4-Bundner Kunstmuseum Chur, Chur, Switzerland, by Barozzi Veiga

有一部分更小心翼翼的歐洲建築師,會使用現代藝術中抽象再誇張的一些方法,讓建築與周圍環境協調得相對高級。

了解該項目更多圖文信息見ELcrquis中文版第181期

P5-Kunstmuseum Basel, Basel, Switzerland, by Christ Gantenbein

也有一部分更輕鬆的歐洲建築師,會把以往歐洲城市中沒有的元素(LED,工業材料)大把大把的塞進城市建築,但在審美上仍然會保持一個基本的度。

最炫國際風

面對archidaily 上那些沒有文化、沒有年代、沒有個人色彩的現代建築,也許用「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這樣一個建築術語都顯得過於抬舉。

P6-Audain Art Museum,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by Patkau Architects

國際風:低調的有機自然版本(看到加拿大建築師這麼努力,隈研吾會不會感動得哭暈在廁所?)

P7-BBVA Bancomer Tower, Mexico City, Mexico, by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with Legorreta + Legorreta

國際風:熱辣的拉丁版本

P8-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 Phase 1, Budapest, Hungary, by O"Donnell + Tuomey with M-Teampannon Kft

國際風:秀老物件兒的歐美版本

P9-Msheireb Museums, Doha, Qatar, by John McAslan + Partners

國際風:窗很小的中東版本

P10-Studio Dwelling at Rajagiriya, Colombo, Sri Lanka, Palinda Kannangara Architects

國際風:粗野的熱帶版本

P11-Suzhou Chapel, China, by 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國際風:把手工當成裝飾元素的裝修設計版本(其實如恩真的是個碰巧把辦公室設在上海的國際設計機構)

P12-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msterdam, Netherlands, by Allford Hall Monaghan Morris

國際風:亮一點,亮一點,再亮一點的北歐版本

P13-Cuernavaca House, Mexico City, Mexico, by Tapia McMahon

國際風:溫暖又極簡的室內設計版本

眾所周知,為了適應當地,柯布當年做過很多「將原型地域化」的嘗試,但其辦法往往就是「新五點+地域元素」。

比如在蘇黎世的方案,加個遮陽就拿到阿爾及利亞。屋頂下擺方塊的方案,做在印度用水泥,做在瑞士用玻璃。一個底層架空的美術館,做在印度就用磚頭,做在日本就用拉毛砼石。

當年這種「換湯不換藥」的粗放推廣手法與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結合在一起,就塑造了今天的「國際風」圖景。

所有方案看起來都「大同小異」,因為建築師追的就是「大同」,秀的就是「小異」。

柯布的印度項目

柯布的瑞士項目

大力出奇蹟

而對於一類介於藝術、裝修與建築之間的項目,其實只要記住「大力出奇蹟」就可以破譯很多流行招式——

表達重量的一定以噸計

表達數量的一定以億計

表達力度的一定要劈山開海

其實最懂這些的還真不是建築師,而是施佩爾的「紐倫堡大會」,是張導演的「黃金甲」,是艾老師的「瓷瓜子」。

P16-Structures of Landscape, Fishtail, Monta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Ensamble Studio

泰山壓頂

P17-YKK80 Building, Tokyo, Japan, by Nikken Sekkei

固體的光

P18-Mount Herzl Memorial Hall, Jerusalem, Israel, by 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Kalush Chechick Architects

天堂之門

P19-Zeitz MOCAA, Cape Town, South Africa, by Heatherwick Studio with Van Der Merwe Miszewski Architects, Rick Brown Associates and Jacobs Parker

摩西劈開紅海

綠之築

不要誤會,這裡不是在小清新,也不是在低碳。筆者真的是說那些喜歡種點兒花花草草的建築。筆者很驚奇的發現,這竟然是入選最多的類型(8/62,13%)。

無論建築本體做得如何,只要有花、有草、有空氣,再爛的建築也會瞬間變得美麗。所謂 「一白遮百丑,一綠全都有」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不得不承認,只要不把綠植種死,那它們確實是當下無敵的「建築金創葯」。

P20-Factory In The Forest, Penang, Malaysia, by Design Unit Sdn Bhd with Chin Kuen Cheng Architect

P21-Oasia Hotel Downtown, Singapore, by WOHA Architects

P22-Vertical forest, Milan, Italy, by Boeri Studio with Studio Emanuela Borio and Laura Gatti

P23- Garden Tower, Wabern, Switzerland, by Buchner Bründler Architekten

我的政治最正確!

可以確定的是,那些政治正確的建築永遠都不會缺席各種榜單。我們不應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是不是有一些建築師把這個當成出名的捷徑?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現在那些高舉政治正確的老牌虧心殖民者,和新一代毫無歷史負擔的傻白甜,已經調整了他們的評價標準:那些醜陋如翔的善良建築很難再被欽點,定妝照中小朋友的笑臉,再也不能取悅評委的眼。

更出眾的顏值,更合理的數據,更歡樂的參與,缺了這三條,建築再聖母也於事無補。

P24-Baan Huay Sarn Yaw - Post Disaster School, Chiang Rai, Thailand, by Vin Varavarn Architects

看起來不夠當地的不能獲獎

P25-Empower, Khayelitsha, South Africa, by Urban-Think Tank, ETHZ

特別理性但顏值不高的不能獲獎

P26-Lanka Learning Center, Eastern Province, Sri Lanka, by Feat Collective

已經拿獎手軟的不能獲獎

P27-Social Housing in Bairro Padre Cruz, Lisbon, Portugal, by Orange - Arquitectura e Gest?o de Projecto with Bruno Silvestre Architecture and D Sul

故事不夠動聽的不能獲獎

P28-Kericho Cathedral, Kericho, Kenya, by John McAslan + Partners with Triad Architects

這張新聞攝影的主題是非洲神父講經

P29-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Guangming Village, Zhaotong City, China, by One University One Village Programm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光明村項目在意圖、技術、材料等多個方面都做對了方向。但其並未解決「抗震與開窗」間的矛盾,也就是說,其未在建築學的本體層面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這使得該項目很難脫離公益而獲得單純的建築學認可。(正面案例參見阿爾卑斯山區的井干建築)

未來建築

未來人們到底會建造什麼樣的建築?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或許除了綠色可持續,難道只剩技術和形體?如果真的是這樣,就不難理解這樣兩座毫無新意的優秀作品會進入排行榜。

P30- 8 Chifley Square, Sydney, Australia, by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with Lippmann Partnership

P31-Salerno Maritime Terminal, Salerno, Italy,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with Interplan Seconda

了解該項目更多圖文信息見AC建築創作2016年第12期扎哈·哈迪德紀念專輯(上)

地域性建築

世界是多極的,文化是多元的。不要說國際樣式,其實就連現代主義建築師那種表面化的地域嘗試,也不再能滿足今天人們對於「地域性」的要求。

那麼問題來了,地域性建築的重點到底是「地域風情」?還是一條異於現代主義的現代化之路?

如果大家還沒明白上面那句「知識重點」的意思,那換句話解釋:我們追求的到底是56個代表的民族服裝?還是一套晚宴上用的華風禮服?

毋庸諱言,在若干年內,地域性建築仍然會是各類建築獎項的主角。但這也不代表人們不期待其他類型的答案。

P32-Beyaz?t State Library, Istanbul, Turkey, by Tabanl?o?lu Architects

君士坦丁堡的地下,新與舊碰撞交融

P33-Baitasi House of the Future, Beijing, China, by Dot Architects

古都牆下,老樹新芽

P34-Tirpitz, Bl?vand, Denmark, by BIG

那場戰爭,歐洲人民沒有忘記

P35-Sayama Forest Chapel, Tokorozawa, Saitama, Japan, by Hiroshi Nakamura NAP

森林,木構,鋁瓦,跟亡靈道別的家

P36- Mulan Weichang Visitor Centre, Weichang, China, by HDD

無論是不是因為吳彥祖,也不管草原上的人民最需要的是不是圖書,人們確實很難再找到更符合人們對草原想像的形式!

中國之年!

這份榜單上共有6個中國項目!已經佔到令人吃驚的10%!而這還是在眾多頂級網紅項目缺席的情況下。只要稍微觀察一下評獎標準就會發現:除了四合院露出一點點中國元素之外,其他上榜的中國項目還真就是平常項目。

時至2017,老外已經對「建築民俗」脫敏,再拿什麼斗拱、竹子、夯土、五行、破磚瓦真的是要把人low 哭!況且深究下去,這些還沒一個是真正的中國元素(其實在這方面,夠格的只有大熊貓和奶奶廟)。

接下來順便回答上一節設問———「地域性」的本質其實是提供一條異於現代主義的現代化之路,不是秀民俗。

所以現在流行的文化視角是看一個項目在當地文脈的基礎上做了些什麼,而不再是XX國建築師做了什麼。所以大家會關心怎麼處理拆遷廢料,怎麼處理後工業化轉型,比如怎麼處理被掏空的農村,怎麼應對老齡化的社會。也就是說大家關注的是「對中國問題的中國解答」

但是我們也不必對老外的文化理解力抱有過高期望,不落實到「材料」「形式」和「空間」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老外還是無力欣賞。

坂茂的巴黎項目

同樣是異域文化,日本建築師最牛的還真不是設計,而是一種「極其知曉該如何秀文化姿態,如何滿足西方期待又不自損尊嚴」的能力。當然,天朝建築師除了「南澍北豆」還沒人能達到「在海外被文化消費」的層級。

回過頭來再看王大師的寧波博物館,它確實戳中了評委在各個層面的興奮點:有中國元素,有中國解答,有中國扮相。

但大舍龍美術館的成功也告訴大家———如果能利用中國優勢做出一些老外特別想做,但還沒條件做出來的東西;或者說在主流現代主義建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老外也會真心點贊(這是日本建築師獲得認可的主流方式)。

至於近年刷爆西方媒體和建築獎的網紅建築們,它們給大家的啟示是———原來還有個光走眼球的建築圈兒!

其實老外不懂「墨跡」,在新聞評論者的眼中,這組建築的意思是:用最少的錢,留下最不一樣的天際線

其實只要用舊門窗,就會有手工感

其實哪怕上不了建築媒體,人們也不會低估設計師在這麼小項目上的藝術抱負。

其實只要看到梁做得和燈泡一樣薄,行內人一眼便知建築師在這裡認真過一會兒。

其實只要材料和形式對了,新舊延續的故事就會自動顯現。

其實只要完形的「實與空」在那裡,對上海一無所知的人也明白建築師成功的將「現代廢墟」打造成「江南布景」。

其實只要五彩和絲滑在那裡,故事版本是否與官方一致,也並沒有什麼關係。

其實只要材料和體量一併峙,不了解上海歷史的人也知道工業的遺產沒有被忘記

其實只要拱筒的方向是反常的,人們就會明白建築師是在尋找「結構與人尺度空間」之間的那種張力。

其實就算沒有任何說辭,不安排歡樂的市民擺拍,人們也明白這座建築把「國菜配色」用出了建築學品質。

其實這座建築的吸引人的不是柯布點滴,而是屋頂的柔光。只要特製玻璃磚在,就算不航拍,打動人的力量也在。

其實只要耐候鋼在,即使不用廣角,人們也理解設計師的理念。

都說中國人的活法就是「看別人活,然後活給別人看」,那看來我們建築師也很難擺脫「一邊想把建築做好,一邊又想做『好建築』」的宿命。

但無論如何,如果建築作品面對的是缺乏專業素養的業主、低水平同行、普通大眾,那如何打造和展示建築理念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要媚俗、要流量、要IP)。

但如果建築作品面對的是專業評論和高水平同行,那創作者確實應該考慮調整作品的展示策略(誠實紀錄建築,尊重同行智商,勿將專業評論變為宣傳陣地)。

2017年出了那麼多網紅說明好多建築師已經諳熟網路傳播規律。但在面對評獎時,還是有必要再提個醒———據說建築有自己發聲的能力(這是建築自主性的一個推論)。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妨相信:

1 那些有眼力、有智商、有見識的評委都是些能洞察「建築語言」的知音;

2 就算我們不在建築上種樹,不擺弄中國元素,不雇策展人大聲疾呼,人家該懂的還是會懂;

3 就算暫時不懂,還會有時間為我們證明;

4 如果連時間都不理會我們,那大不了退一步,請那些可以「指鹿為馬」又特別有「道路自信」的親戚媒體幫忙頒個獎,為我們中國設計正名!

不知是眾生太美,還是這白茫茫大地太乾淨……要不,我們乾脆做一名懷「平常心」的佛系建築師?在這紛亂的世界,只蓋一棟漂亮的房子

以上文字原載於AC建築創作(archicreation),作者遠古超萌武士

........................我是分割線..............................................

說完小而美的項目,再說說那些巨無霸。

2017是有史以來摩天大樓建設速度最快的一年。自從1885年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威廉·勒巴隆·詹尼設計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誕生以來,從來沒有哪個年份的摩天樓建設速度超過2017年。這一年全球一共有144座200米以上的建築落成,而在可預期的未來,這個記錄必將被繼續打破。

2017年竣工的高層建築——144座

2017年世界範圍內建成的20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共144座,超過2016年的127座,使得全球範圍內200米以上的建築總數達到了1319座,比2016年增長了12.3%;比2000年時增長了402%。其中2017年落成的300米以上的超高層有15座,追平了2015年的記錄。

2017年建成高層建築最多的地區——亞洲

2017年竣工的高層建築國家分布

此圖表中僅包含2017年至少有三座高層建築竣工的國家。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巴拿馬,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和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在2017年建成了兩座20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哥倫比亞,肯亞,墨西哥,卡達和斯里蘭卡在2017年也建成了一座200多米高的建築。

中國在2017年建成的高層建築佔世界總數的53%,雖然是世界之最,但是這已經低於2016年。在2016年,中國一共有83座高層建築竣工,佔2016年總數的65%。

2017年建成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深圳

這是深圳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上建成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共有12座超過200米的建築在今年完工。在前五中有四個中國城市,分別是深圳、南寧、成都、長沙。

2017年建成高層建築功能分布

在2017年,純粹辦公用途的高層建築比例由2016年的52%下降到2017年39%,而作為住宅的高層建築比例相比以往顯著增加,在2016年,住宅在高層建築中的比例僅有15%,而2017年全年僅有一個200米以上的酒店落成,這個原因尚不清楚。

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的全面復甦,投資人和開發商對單一功能項目的信心逐漸提升,從而推動了投機性住宅的復甦。

世界最高的100座建築區域分布

亞洲以54%領先,其次是中東 26%,北美 15%,歐洲 4%。

世界最高的100座建築使用功能分布

平均建築高度

2017年竣工的200米以上的建築平均高度為244米,較2016年的238米有所上升;而2017年世界最高的100個建築的平均高度是372米,在2016年這個數字是363米;

21世紀各年度建成的最高建築

2017年竣工的最高建築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以599米的高度成為2017年竣工的世界最高建築,這個高度也是目前世界上第四高,僅次於迪拜哈里發塔、上海金融中心大廈、沙特麥加皇家鐘塔酒店。

2017年建成的超高層(300米以上)建築名單

1.平安金融中心 599米/深圳

2.樂天世界塔 555米/首爾

3.港灣101大樓 425米/迪拜

4.地標林蔭大道酒店 370米/迪拜

5.Ahmed Abdul Rahim Al Attar大樓 342米/迪拜

6.威爾希爾大廈 335米/洛杉磯

7.越秀財富中心1號大廈 330米/武漢

8.漢國城市商業中心 330米/深圳

9.煙台世茂海灣1號 323米/煙台

10.珠海瑞吉酒店辦公大樓 323米/珠海

11.廣西金融廣場 321米/南寧

12.北外灘白玉蘭廣場 320米/上海

13.南寧九州國際 318米/南寧

14.保利琶洲C2 311米/廣州

15.華創國際廣場 300米/長沙

*報告內容來自CTBUH,轉載請註明來源


謝邀,等住建部和統計局的年度報告出來後再做解讀。大家記得提醒


謝邀。1.2016年底的材料大漲

昨天查的鋼材網鋼材出廠價已經飆升至5300元/噸;房價不漲,我是不信的。

2.最主要還是看bim什麼時候推廣。

補充3.裝配式建築的推廣,主體框架鋼砼感覺要淘汰。

4.房子賣還是不賣,三線城市都開始限購限制交,不知道將來自己如何被淘汰。


自己就是從事地產開發行業。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就這樣。一到年底,北方有資源的省份要節能減排,南方的很多省份要建設。就出現了供需矛盾。南方也有一些有資源的地方,但供應量沒有北方大。加上政策性併購。進一步導致資源集中,一旦減產。價格就飛漲。鋼筋,水泥等已經漲了。80%甚至一倍。越來越多的資源已經被央企國企甚至zf直接控制。現在政府有大量的基建。進一步推高價格。為什麼淡季就是4.5月份沒有漲價。是政績考核。年底沒有完成目標,工人要回家。所以拚命的趕。


跟我同批進設計院的鼠輩最近一個月都在熬夜


建築行業利潤都在往國企央企口袋裡走。


建築行業的總體趨勢還是在往裝配式建築發展,目前郭嘉對環保和揚塵治理這一塊相當重視,未來的發展更趨近於工廠預製,大型吊裝設備進行組裝,以後的抹灰工序等逐步被取代,勞務班組這一塊也會更加規範化,建築企業會逐步的培養自己的技術工人和勞務工人,各公司的BIM團隊也日趨成熟,目前的使用方式還是在招投標這一塊比較突出,未來會逐步使用BIM對工程項目的全過程參與,從成本預算,到工程進度,到工程質量,在每一步都會有突出的表現,不過,也只是一種趨勢,未來有這麼多種可能,並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才是對的,誰知道啦。


互聯網加在行業內應用。產業鏈連接緊密了。各種雲平台出現,廣聯達雲,理正建設雲普遍應用。


謝邀 轉行2年了 問別的大神吧


人工智慧在建築行業中的應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只針對民建回答,屁屁屁和政府的自動跳過。

1,強者恆強

2,南強北弱

手機打字好麻煩


綠色建築和智慧建築正在成為發展潮流,房地產建築業的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勢在必行,互聯網科技和人工智慧在房地產建築業有廣泛發展前景,綠色智慧社區、綠色智慧辦公、綠色智慧學校、綠色智慧醫院等等都是未來的發展新方向,綠色智慧城市成為現代化城市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謝邀。

腰椎間盤突出的年齡呈現年輕化,掉發率也是。


1.建築業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全國對外投資比重接近一半是建築行業。未來爭取把我國的標準給推廣出去。

2.建築業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從業人員超過5000萬,在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重要意義。以後提高工人的專業化水平,真正成為產業工人。

3.繼續推廣裝配式建築和BIM。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世界級建築大師及其經典作品值得推薦?
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或有代表性的預應力混凝土建築?
為什麼中國木結構現代建築如此少?
如何看待建築設計行業網路 O2O 平台?
建築類型學簡單來說是什麼?

TAG:土木工程 | 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結構工程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