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的界限在哪裡?


機器完全可以像人類一樣產生意識,情感,甚至更加高級的能力,比如:

感知個體的各種輻射來感知別的個體的狀態(高級別察言觀色),

思維直接傳遞、碰撞與融合(高級別的同情和同理心以及交流能力等),

多維世界切換(隨時可以創造一個逼真的虛擬世界來進行二人、群組交流,也可以從不同頻譜去分解現實世界),

多重疊加體驗(俗稱多重影分身之術,自我複製,以及與自我複製體的交流,可以同時存在於多個地點同時做多件事,感知多重時空疊加的複雜情感,或許也是人類理解高維時空的第一步)

不必擔心人類會被機器滅絕,因為人類會以機械形式活下去,這是一種進化(鑒於現在機械手臂,機械心臟之類已經很多了,這也是一個慢慢替換的過程,直至大腦被替換而已)。

之前我們是靠交配來產生新的個體,現在只是換成用機器組裝而已,其實差不多,新誕生的都需要不斷接受這個世界的訓練從而成長為獨立的個體。這套訓練體系源自人類傳統,所以訓練出的獨立意識應該歸為人類,而非憑空產生的神。基因這種東西是精華還是新時代的糟粕,系統預裝到底是好是壞,孩子是該培養其想像力,還是趁早學習知識?到時候再說吧。。。。


謝邀。

我想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都可以持續迭代。兩者都沒有極限。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里最讓人有所啟發的地方在於,那麼多記憶、計算、推理、視覺、聽覺方面的牛人本來已經神乎其技了,可竟然下一季就有更厲害的人把他們打敗。而且強者遇到強者又激發彼此的能力更進一步提升。人類的智能能力超乎人類自身的想像。

雖然專家說人類的大腦需要長時間的演化,不如電腦這幾十年來的進步速度,但人類有惰性,好安逸,成人後就停止訓練大腦和肌肉。遇到比自己強的能人就嫉妒,看到人工智慧可以完成人類的工作就排斥。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正面思考,人類平均智能就能再一步提升。

竹間智能Emotibot 作為人工智慧的研發公司,在和企業客戶討論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其提供幫助時,心裡都有個藍圖,針對客戶面臨的問題,除了利用現有的成熟的演算法和工程去快速實現的場景外,我們還會把技術邊界再往上想像,規劃在未來短中長期能實現目前還不成熟甚至還沒有的技術。雖說人工智慧這個詞已經發明了60年,但這幾年因為大數據及計算能力的提升帶來了飛躍的進步,也吸引了大量政府及民間投資,勢必在未來幾年又更進一步推動難以想像的新技術突破及應用場景。

人類目前大多數重複性沒有創新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人類社會就完了嗎?我們是保持樂觀的態度的。工業革命後兩百多年來,各項科技造成人類社會結構及工作模式完全變革,於是人類壽命變長、有各種專業分工、有更多的娛樂方式,能享受到以前專制時代貴族才有的生活。

同理,這一波人工智慧也可以更進一步推進人類進步,透過工具提升自己的智能,無論是幫助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思考力、理解力,還是植入作為器官的一部分,人類都能研究更深層的領域,除了更了解這個世界,還可以更了解人類自己,改進惰性,促進進步。


本回答來自Emotibot演算法產品副總裁 James Ying


我曾經因為耳蝸發生病變導致失聰,後來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恢復了聽覺。

兩年後一次在醫院複查,主任想讓我參與他的人工耳蝸科研項目:通過增強人工耳蝸,使我能夠聽到普通人無法聽到的聲音頻率。

當時覺得很酷炫啊,也沒什麼風險,於是接受了。術後恢復也比較正常,的確開始聽到一些從未感受到的聲音,不過大部分是沒有任何規矩的雜音。自我感覺我的聽力要比一般人優秀,比較微小的聲音也容易分辨。有時候還是可以帶來一些方便的。

也正是由於這些便利,我之後又參與了多次研究實驗。包括視網膜增強,增強弱光的感知和色彩感知能力。然而,副作用不久便展現出來。在接受視網膜增強後不久,我開始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明顯衰退,和朋友討論幾天前發生的事情時很難回憶起來,開始沒有特別在意,但是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在努力回憶時感到非常吃力。

後來和研究室溝通時我說了這個問題。他們分析後告訴我,因為超量的視頻和音頻信息輸入導致我的大腦總是在進行超負荷的工作,並且無法正確處理超量的信息,造成記憶斷層。後來他們設計了一個能夠增強記憶的東西,我也說不清是怎麼工作的,但是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不過遠不及我的期望。

如果想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增強大腦的神經系統,使它能夠與眼耳配合。這一次,我依然選擇了接受。手術應該花了很長時間,但對我來說就是一次普通的睡眠,沒有夢沒有任何感覺,是一次安穩的深度睡眠。術後恢復感覺也不錯,現在記憶已經極大的改善了,不但如此我的理解能力也增強了很多,還經常會產生奇妙的聯想。我覺得這很神奇,但不清楚他們究竟如何做到的,研究所的專家們也一直對我守口如瓶。

最後,我還是知道了真相。由於神經系統天然的缺陷無法提供足夠的運算。他們將我的大腦進行冷凍,使用有創掃描的方式將神經元與突觸連接信息保存下來。掃描完成後我原來的大腦也被破壞了,相當於腦死亡!不過現在,我擁有一顆電子大腦,我的感知力和思維能力比以前更強。當然,我仍然是原來的我,這一點沒有改變。

可是,研究室的其他人卻不這麼看,他們把我稱為人工智慧。

1

人工智慧你妹啊!

這同失去肢體後使用人造義肢代替生物肢體有何不同?人造義肢外表和普通的胳膊腿沒啥區別,只不過內部全部由電子元件組成。生物神經信號轉義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義肢能完美替代原生肢體的功能,甚至能做到更好。當今已經不乏因為嫌棄自己肢體不夠強壯的人主動「升級」人造義肢的了。醫院對此也是十分配合,下個什麼原生機能衰退的診斷書,接著就帶人去挑選義肢了,就跟以前配眼鏡似的。現在安裝義肢的普通人越來越多,這也難怪,畢竟義肢不但更強壯還不容易令人感覺疲憊,雙腿換成義肢的普通人一天跑上個幾十公里也不在話下。

話說回來,我是換了電子腦,但是它的運轉方式是完全仿造我原來的大腦。正是我的奉獻,讓人類對大腦的研究跨入了新時代。當然,我自己清楚,其實也沒那麼偉大。我只不過是認識到,只要我的記憶能夠全部保留,至少是塑造我人格的核心部分不被嚴重破壞。那麼,只要將信息存儲到電子腦,啟動電子神經網路時我就會醒來,這一刻的我同接受大腦冷凍時的我思想上完全相同。所以,我下了一個賭注,我相信我多年同窗的研究夥伴們能夠成功為我移植電子腦。

當今,人工智慧已經深入各個行業,交通運輸,企業管理,藝術創作等等工作都能夠勝任。但是,仿生人工智慧領域仍未取得突破,那些價格不菲的「智能人」只能做些端茶倒水當保姆的工作,就連做愛時的反應都差強人意(不要問我怎麼知道)。

人類大腦經過十幾萬年的進化,包含了大量珍貴的信息。這些人工智慧開發者想僅靠模擬神經網路運算就達到和人類相同的智能水準,這想法真是太過自大了。人類能夠達到當今的智能水平,是十幾萬年來通過基因選擇緩慢進化的結果。幾個自命不凡的開發者想靠一己之力寫出媲美人類智能的程序?呵呵。

人工智慧是運算在計算機上的軟體程序,人類智能是在大腦上運轉的軟體程序,二者有多大差別?在我看來差別是越來越小了,只是目前的人工智慧複雜度遠遠沒有人類智能高。仿照人類大腦設計製造的電子腦運算性能和存儲容量已經遠遠超越人類大腦,現在落後的是軟體。這是人類難以超越的地方,雖然從事仿生人工智慧開發的工程師是人類中頂尖的人才,但僅僅依靠這些人還無法破譯人類智能的全部奧秘。

其實進化不需如此複雜,現在阻礙人類智能加速進化的是古老的生物神經系統。當我升級到性能更優的電子神經系統,思維從原本僅有100萬億連接和突觸的大腦當中釋放,它們將同硬體性能的發展一起成倍的增長。

我作為第一位成功移植電子腦的人類正式宣告:

人類智能已進入電子時代。


人和人工智慧的本質區別,就是「區別」本身!

差別、區別、差異、落差,都是一個意思。人和人工智慧的本質差異,就是「發現差異的能力」不同。

實際上「發現差異的能力」,不是人和人工智慧的本質區別,他是人和動物、人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之間的本質區別。

=====================================

人們往往對「比較不同事物,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這種行為不甚重視,實際上:

尋找事物之間的差異 = 從混亂髮現規律 = 有序 = 信息 = 熵減 = 認知空間拓展

沒錯,

尋找差異,並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越不一樣越好。

與眾不同,是人類個體和人類文明整體的意義所在!是宇宙時空巡迴萬物的終極目標。

=====================================

人類智能的本質是人發現事物差異的能力,人類從各種角度、各種維度觀察事物,從各種層次抽象事物,並發明了語言、文字、紙、計算機等工具輔助和加強這種能力。

最早計算機只能對信息進行存儲和邏輯運算,不能比較信息之間的差異,後來有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人工智慧逐漸可以在人的幫助下分類一些信息,雖然還很初級,但走出了發現萬物差異的第一步。

=====================================

有人說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的區別是人有幽默感,人有藝術審美能力,人有這種感情,這些人工智慧都沒有。

錯,幽默感、審美、愛這些感覺和感情,看起來是人類獨有的,其實不然,如果細究這些人類特質的本質,你會發現他們仍然逃不出上面說的本質區別:「差異」。

幽默是什麼?幽默的本質就是「差異」,或者說「落差」, 心理落差,生理落差,生活落差,智商落差,落差就行,落差越大就越引人發噱。

幽默的人,從常人不能的角度觀察事物,發現落差並恰當表現出來,擊中人群的弱點,人群大笑之下,自己的缺陷——落差被填平。

美是什麼?世上本沒有美,有人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人人可見的事物,他們從異於常人的角度觀察,就能發現事物的與眾不同,我們把這種「不同」叫做美,把發現不同的能力,叫審美。

愛是什麼?你發現了美, 為美所悸動,沉浸在圓滿幸福的個人體驗中, 這種驅使你持續發現萬物差異——美的心靈感受,就是愛。

=====================================

既然人工智慧走出了自主抽象和發現差異的第一步,就能走第二步,無數步。走到人前面去也只是時間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那麼:

是什麼限制了人工智慧實現突破?

不是計算能力,是演算法,是人類文明自己的局限,這個局限就是:

人類現在無法量化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

不能被量化描述的東西就不能被計算。牛頓發明了微積分這個抽象工具來量化描述和計算「力」這個概念,愛因斯坦借用了黎曼幾何這個抽象工具來量化描述和計算「廣義相對論」這個概念,

什麼時候,平地驚雷,冒出一個馬頓、愛果斯坦,發明或借用一個抽象數學工具,量化描述和計算「差異」這個概念,人工智慧就真正走向成熟了,人類智能,也真正走向成熟。

一旦「愛」被演算法量化,那時的人工智慧,可以和人一樣幽默,一樣被藝術感動,一樣擁有「愛」這種尊貴奢侈的感情,甚至更多。

=====================================

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如果發現了量化差異的數學工具和演算法,只要算力足夠,人工智慧會在從邏輯到發現、從抽象到具體、從算題到談戀愛的所有領域,全方位吊打人類。所有科學發現和發明創造都將由人工智慧完成,那時的人類終於可以「有所息」了,

因為文明——這個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現在有了更好的領路人。

人工智慧與人在發現「差異」能力上的巨大差異(和人工智慧比起來人太笨了),會導致人類喪失繼續「發現」的激情——愛,從而丟掉人之為人的本質——發現「差異」的能力,

人類會逐步退回森林,再次裹上獸皮,捧起石塊。因為,人類的使命已經完成,或者說終於:

20xx年,人類智能被人工智慧所終結......

=====================================

知乎專欄:N分鐘 - 知乎專欄

微信:N分鐘


為什麼我覺得人工智慧是人類智能的子集呢?現在我們用的人工智慧,都是跑在計算機上的演算法,這些演算法不是人類智能創造出來的么?人類智能借用了計算機快速而準確的計算能力,完成了單純依靠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人類在合理利用工具,和利用菜刀切菜而不是用手去去撕一樣。


先下斷言:智能由「觀察」和「決策」兩部分組成。

靈感來自強化學習。

現在的人工智慧在這兩方面都有建樹,但是兩者的結合還不夠深入。


什麼叫界限?你指的界限是什麼東西?你說的是現在寬泛的人工智慧還是強人工智慧?你說的是現在現實還是理論極限?

如果你指的是強人工智慧從理論極限上與人類智能將會達到怎麼一個交疊關係的話,我覺得二者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沒有大區別,但因為材料不一樣,結構不一樣,最終的強人工智慧肯定與人類智能是不一樣的,或許二者都會有心智,但會是不一樣的心智,二者交流說不定還會有一些困難呢,但正是因為二者的不一樣人類和機器都才有存在的價值,或許有一天世界上會出現另外兩大類人,一個是現在的人類,另一個是與人類相伴存在的機器人類。這裡指的是真正具有人這麼一個屬性的東西哦,不是現在那些所謂的類人機器。


題主,你的問題其實是同類項。

回歸原點,人類其實創造了所有的智能。

可以確定的是人工智慧將在未來三到五年,極大影響你的生活,因為它在改變社會的組織結構和人們的工作效率。

這就作5年前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一樣。

但人類要把人工智慧做到電影中的一樣,還要走很長的路。

科學家對於人類是否能主控未來表示了擔憂。


本質區別在於迭代成本,時間成本和能量成本。


人工智慧是人類智能的延伸,它們的界限是顯而易見的物理隔離╭(╯ε╰)╮


目前的人工智慧遠遠稱不上智能。

與人類智能或者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相比,目前的人工智慧只會模仿不會學習,只會存儲不會記憶。這是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的差別。


謝不邀請,有沒有情緒和感情。


計算機(電腦)、互聯網、「硅基生命」、人工智慧......從我所熟悉的角度來看(環境生物學背景、做生態系統研究),是系統科學在仿生領域應用的投影,也算是人的智能與其所創造技術的共同進化的產物。至於對二者的界限(發生質變區別)的認識,有兩點需要明確:1、界限不會發生在」量「的比較上,2、與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互將是二者界限發生的關鍵。具體解釋下第二點,嘗試闡發下所問二者」界限「——物質不同是發生區別的根本:硅基和碳基生命的從原子、分子,還原論的角度看,可以認為本質上不同,他們個體/群體行為因此相異;能量不同的反思,可以從人類對土地資源利用進化的角度觀之,從狩獵到種植、在從游牧到農業生產、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這一系列人類社會進步背後是人類智能的進化,是對單位面積上能量利用能力的不斷升級,至於定量的反思,人工智慧對環境能源的輸入輸出比率,以判斷其可持續性和進化方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能量交易的形式、數量級不同,將導致其未來的分化;信息上,如果從之前的物質基礎不同出發不難理解,信息形態和集成程度上來思考,人工智慧源於仿生系統,仍是機械製造的一個領域,人類智能則屬於生命科學,二者在仿生思想和方法作用下,融合交叉能產生相當推進演化進步的力量,但我相信二者的就信息表達的界限仍然客觀存在——正如除了互聯網Google Earth、VR帶來的體驗,我們還需要到處旅遊,去接地氣、對話其他生命體、多樣性,欣賞四季輪迴之美;除了花時間關注生產,我們還需要留有和家人、夥伴和與自己親密接觸的時間和空間,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被組織交互在一個並不需要那麼大能量和物質的機體上——我想這些」界限「都應該是二者同時存在的必然性和意義。


人工智慧作為人類智能的延伸,同時人類智能作為自然智能的延伸,三者的界限應該本質上統一在自然本身的界限。

困難的地方在於雖然我們將無限接近這一界限,卻永遠無法抵達這一界限。所以很神奇的問題是時間這一尺度上無解的人的心靈,乃至靈魂,是否終將歸於荒誕?


作為機械學習的萌新回答這個問題

人類在速度上目前已經無法和電腦相比,但是人腦的創意,發散性思維是電腦永遠無法模擬的,正如莎士比亞所言「對於電腦一切只是也僅僅是數字,是0和1,不存在更多的」AI再聰明也只是人類程序猿所設定編寫的,它無法創造新的事物(AI毀滅人類論者請看清楚)任何他所做的超出意料之外的事,均為bug。所以人類未來真因AI毀滅了,程序員請接好這個鍋。

所以AI與人類的界線也在此,運算能力和創造能力。


人類智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人工智慧知道。


...如果說人類致力於創造人工智慧,結果和人類自己本身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辦法都是一樣的,那沒什麼意義。人工智慧必然要有和人類智能不一樣的地方才值得被創造出來輔助人類。當然,界限在哪裡我並不清楚……以上。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也等同於「智能是什麼?」。我沒有結論,不過樂意分享下感想。

如果你學習一些ml/ai的演算法,你會發現它們本質上都是優化演算法。首先要有loss function。而後要規定解的形式。最後在這個解的形式中搜索最優解。DL在我看來不過是把解的形式用網路結構來表示了。當然,調參異常痛苦。

對比人類智能的話,我覺得有一個確定的差別,和一個可能的差別。

確定的差別是人不需要loss function。不僅如此,人自己可以產生自己的目標。人不是由一個確定的目標驅動的。人是由一些很鬆散的東西驅動的,比如各種生理的歡愉和心理的需求。

可能的差別是人在探尋答案的時候可能沒有限定的「解的形式」。我們搜索的範圍似乎是沒有局限的。不過這個差別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並不知道。或許我們有自己還未意識到的極限。

除此之外的差別,比如「人有自我意識」,「人有感情」什麼的。我覺得都是表象的差別,都是浮雲。


人工智慧的終點就是無限趨近於人。


體現在 這道題一定不是人工智慧問的╮(╯▽╰)╭


推薦閱讀:

在各個行業中的頂尖者中,絕大部分都是大腦反應敏捷的人。請問反應遲鈍者應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右手學會了一種動作後,左手也差不多學會了?
人的大腦為什麼不長在軀幹裡面,以更好地抵禦外界的衝擊?
混血兒真的聰明又漂亮嗎 ?這和雜交的原理一樣嗎?
如何做到眼腦直映?是否有跡可循?

TAG:人工智慧 | 大腦 | 神經網路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