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多基礎學科的博士後最終去向是什麼?

像物理、化學、生物這一類基礎學科在美國讀完phd後有一半以上要做至少一輪的博士後,而教職遠遠少於博士後人數,請問這些人做完博士後以後最終去了哪些行業?


就我所見,美國基礎學科的PhD最終能拿到tenure-track AP的大概不超過百分之十,當然當上AP以後評tenure也是有很大壓力的,不過除了少數牛校,AP評tenure的淘汰率不是那麼高。當然難不難也要看方向,應用物理、應用數學某些方向博士畢業就可以直接AP,去牛校做一兩年博後是為了鍍金去更好的地方。搞生物的不做個五六年博後,手裡沒有幾篇大文章和一定的基金,當faculty的門都沒有。如果限制在中國人這個範圍內,由於語言、交流能力、關係網的欠缺,這個比例大概還要除以個2到5。現在光一個哈佛就有2萬多博士後,不少基礎科學專業隨便一個三流爛校一個tenure-track位置都是上千人在搶,每個能拿到面試的人的背後都是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如果你選了個火坑專業,在美國當faculty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美國當不上faculty的出路就五花八門了,工科的直接去工業界不用多說;自己做的還可以只是因為方向冷門、英語不好、人脈不廣等等原因和faculty失之交臂的人海歸回國的比較多;搞物理的可以去當礦工(quant)或者碼工;搞數學的礦工、碼工、油工均可;英語水平接近母語的可以去小的teaching school教書;國內醫學院畢業的可以考board想辦法在美國當醫生。當然上面說的這些都還算是前途光明,更慘一點的還有大批30多歲拖家帶口從頭開始再讀一個master的,有快四十歲熬到一張綠卡轉行干護士的,自殺的或者殺人的說起來也不是沒有。更多的人是在博士後這個爛坑裡面溫水煮著青蛙,一年一年就這麼過去了。。。。。。

說起來postdoc這個職業最可怕的還不是收入低、壓力大,其實AP的收入也不高,壓力也很大,但我從來沒見過有人忽悠著AP們業餘時間學java學資料庫轉碼工的。可怕的是海量的基礎學科postdoc們活的沒有前途、沒有尊嚴。對學生nice,關鍵時刻願意幫學生一把的老闆其實是很多的,說大了學生是你學術家族的成員,學生將來混得好了你臉上有光,說小了培養學生是評tenure的重要指標;而且學生年紀小充滿選擇,push太狠了人家就退學了。而大部分的postdoc其實都是些disposable assets,混的不好對你沒有任何壞處,混的好了沒準將來還可能會和你搶資源。第三世界國家來的postdoc如果不是名校大牛的學生的話,可以說是沒有前途又沒有退路隨你怎麼push,話說我聽說過有中國老闆讓自己的博後在走廊裡面踢正步的,真不敢想像30幾歲有博士學位的人被這麼羞辱是個什麼感覺。順便說一句,聽說過有實驗學科的國人AP是這麼起家的:拿啟動資金從國內招一個老黃牛型的博後,給最低工資,拚命畫大餅,往死里push。一年以後攤子鋪開,有了一點數據,趕緊一腳踢開。然後招一個學生,能招到minority最好,然後用博後搭起的架子幫他畢業,這樣可以保證評tenure之前有學生成功畢業。。。。。。

我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出來讀PhD的時候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選了個不那麼坑爹的方向。但是每次出去開會都會碰到不少年齡比我還大的postdoc,孩子都五六歲了連個固定住處都沒有,每兩三年換個地方,談起前途都是一臉迷茫,想想真的很感慨。。。。。。想當年這些人都是同齡人中精英里的精英,都是一心想為科學獻身,立志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一千年後的每一本教科書的。


謝邀。

我老闆手下一個博後(巴西出生的義大利人,雙重國籍),去年跟我們透露他在面倫敦的一家hedge fund。他說他平時大約花30%的時間自學金融數學的一些東西,也去沃頓旁聽過一些課程。

然後他說他拿到過那家hedge fund的員工資料,裡面也有純數轉行出來的,最牛的那一個兩位數的publication,還發過Annals.博後的原話是:"I"m pretty sure they could find a good position in academia. But they chose to quit.."

不過他應該還是更願意留在學術界。明年博後期結束他又會被扔回到job market上,他跟我們說先看看能不能找到位置,找不到就退出吧。

然後也見過系裡其他一些博後也在自學機器學習之類的。其實身處學術界的人對job market都是很了解的,有人願意留,有人願意退出,都是個人選擇;在現在這個市場環境下,願意退出的人多,我覺得也是很正常的。


單就物理學科來說,也分不同的方向。像高能物理這樣的傳統方向,做個3期博後六年時光直到混出一兩篇prl才能找到AP position是常態,至於之後能不能拿到tenure又是五年後的事情。但是像一些新興交叉學科比如生物物理,PhD畢業後直接找到教職也是有可能的,我有個做biophysics的師兄就是這樣的。能不能找到post doc position取決於PhD期間做的工作,最簡單的評判標準就是paper數量和質量。像前述HET的要發prl是很難的,但是biophysics發nature也不見得太難。找AP position就看post doc期間的工作了。能不能拿到tenure就看AP期間的工作,一環扣一環。關鍵看個人努力,機遇,聰明程度。

還有一類就是讀完PhD後quit了,像物理的話quit了轉去很多領域都有,典型的比如finance, petro, cs等。原因也很簡單,這幾個領域錢比較多。


不只是美國基礎學科博士,實際上現在的留學生跟十年前已經很不一樣。以前的留學生,那就是改變命運。現在的留學生,大多也就是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

把心態放對了,比什麼都重要。死賴在美國熬綠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基礎理科博士的困境,私以為不是美國獨有,這裡不展開討論了。


我也有點迷茫啊。不過文章數量還行。

應用物理與半導體材料方向。在PhD所在的組繼續做博後兩年半了。目前一作文章11篇,二作及掛名文章11篇,會議文章另有一兩篇吧。

先匿名,如果能有十個贊就取消匿名。沉了就算了吧~~

還真超過十個贊了,取匿……


其實基礎學科博士後的困境和非法移民對美國本土藍領的衝擊是一樣一樣的。

當年美國數學博士畢業就能找到教職,後來蘇東劇變來了一堆追求美國夢的牛比紅紅的數學副博士們。。。

當年美國生物博士畢業做兩年薄厚就能找到教職(當然也有男克大舉砸錢的因素),後來來了無恙無恙的中國印度博士。。。。 然後, 生物醫藥公司outsource到中國去了。。

中國人印度人有多少呢?

當年EB2 都不用排隊,現在要排6-7年。

當年EB1 有100引用就穩,現在要300+還要有其他亮點還排隊

其實很多人只不過把博士學位當作一個敲門磚,敲開綠卡的門就把學位扔一邊了。


是在看不慣一些答案里的觀點,比如

phd畢業要走學術路線當然必須做postdoc。不做postdoc的話出路還是挺多的比如進投行,搞資訊

首先,很多專業申教職根本不用做postdoc(比如CS……),然後啥不做postdoc出路很多我也是只能呵呵~

其實nature science發過好幾次postdoc勸退文了,比如最近這一篇 The price of doing a postdoc 就提到了博士後轉入工業界比PhD直接加入工業界,前15年的收入大約少了五分之一, 大約是23萬美刀

當日裡面還提到了美國national academies 的報告里提到 做博士後失去的往往在後來的職業發展中並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另一篇 Why pursue the postdoc path? 則提到了2016年NSF報告 在生物界5年後拿到tenure track教職的只佔所有PhD的10% (另外這文章之前的那個圖說明看來大部分phd還是想去工業界啊= =)而另一篇nature勸退文提到的數據更可怕(The future of the postdoc)

Whereas about 65% of US PhD-holders continue into a postdoc, only 15–20% of those move into tenure-track academic posts.

大概65%的美國博士生去做博後,然而大約80%的博後都沒法拿到tenure track的教職。然而我們前面提到了,如果去工業界,做博後明顯比博士畢業直接去損失了好多……

The number of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is out of equilibrium with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positions that require advanced training

所以說博後大坑啊……很多人都是靠博後那個綠卡,找個工作吧,當然有不少人確實是沒啥選擇只好做博後,只能說這個時代真不是一個搞基礎科學研究的時代……


第一個對綠色熒光蛋白基因進行了克隆和測序的生化學家Douglas Prasher,令人遺憾的退出學術界後。。。。開出租去了。

不是吐槽,是感到遺憾(私貨:做基礎真的要蠻苦的)


開中餐館去了

七八年之後我也會變成這樣,找不到學術界和工業界工作,黑在美國開麻辣香鍋店

我知道的有UIUC工程院樓下賣中餐的一個哥們,南開本哥大博,化學專業,做了幾年博後之後來UIUC送餐了


1.想繼續做科研的,最後大部分都找到位置了,但是確實很難,而且越來越難。但是社會哪一條路是簡單的呢?如果上面的大神找到簡單輕鬆的路,請告訴我,謝謝!

2.轉行的大部分是主動而為的,並不是實在沒有位置了。當然轉行的原因就太多了。

3.無論轉行以後或者沒有轉行的留在學術界的,大部分還是都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悲劇的人有,不多。

4.任何行業的待遇都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正如前面有人說的,基礎科學確實現在問題很大,但這是必然趨勢,不是情況變壞,而是變正常。

5.極好的或者極壞的例子往往能震撼人,人們也願意拿這些例子出來說事,但是這並不代表大部分人的生活。

6.基礎科學也只是一種行業,不高不低,而且私以為並不會因為你選了一個「好」行業從此就飛黃騰達,也不會因為你選了一個「壞」行業從此就落魄潦倒。你的性格,天分,努力,你的家庭資本以及說不明白的運氣才是決定你未來的因素。如果一個行業真的如上面某些人所說的一無是處,早就沒人去這個行業了,根據供需關係,這個行業的待遇會大大提高以吸引人才,而現實相反,基礎科學的待遇其實是在降低的。

7.人生很短,選擇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行業,只要自己性格沒有太大問題,智商不是太低,都會得到你想要的,都會成功。社會也會相應的給你物質的回報。不假思索,一頭扎進別人認為的「好」行業,才是真正的不明智。

8.即使是所謂的黃金行業,想要做到頂端,那要比基礎學科難很多倍。反而基礎學科想做到行業頂尖,「相對」是比較容易的。所謂的黃金行業往往只是底線比較高一點兒(其實未必,上面有人說基礎學科的有殺人的自殺的,金融行業自殺的猝死的多的多了),然而幾乎所有人,即使是沒有任何資本任何學歷的人考慮行業,都不會想做到行業的底線。

9.人生很多時候都是這樣,認定了一個方向,還能走下去就走,到沒路的時候再說,也不會有遺憾。

10.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以自己的幸福標準來評價別人幸福不幸福,那麼你看到的世界都是假象。


據說:能留在美國做終身教授的為數不多。許多人做了幾年博後還沒拿到助理教授的offer,還有一些拿到了助理教授的offer,但幾年下來又拿不到副教授的offer,只能走人。能拿到副教授及以上的offer的很少,他們一般在他們領域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那些最終沒拿到終身職位的人,很多選擇回國,在國內他們還是相對比較有優勢的,有些不願回來,甚至轉了行…

總之,形勢不那麼好,出國也不一定好玩,造化在個人。


說說我知道的情況吧。大部分想留在學術界的都留下來了,但是難度肯定越來越大,現在組裡找教職的博士後去年沒找到,今年繼續找的好幾個,應該也會有還是找不到的。要麼放低標準去爛學校,要麼就繼續做博後。

留在學術界的除了找研究型大學的教職,還可以去當學術期刊的編輯。如果能做到高影響因子的雜誌還是很吃香的,去哪兒都有人追捧。比如我老闆以前的學生有個已經當上Nature Chemistry的主編了About | Chemical connections on WordPress.com

還有個選擇就是去當老師,非研究型大學,文理學院,就上課基本不用搞研究,這種基本就算脫離學術界了吧。

另外的就是去工業界了,了解並不是很多。


有趣的問題。

有個反映美帝國主義頂級學校基礎學科PHD的生活的電影叫做博學無術 (豆瓣)

影片中的角色都是真人出演的,我當時看完了想知道美國基礎學科博士的出路,於是就上L家搜了他們的名字。

女主角專職做這方面的電影工作了,男主角在NASA,萬年沒畢業的師兄去了一家糖果公司,還有其他幾個人,總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出路最好的就是男主角了……


我聽中科院的人說數學所,物理所里的人(不是畢業後)都在給券商,保險公司做精算,量化。悶聲發大財


我似乎可以談談天文學科。一般能找到postdoc的就算是不錯的研究者,然而想找到教職,那麼就需要在名校做postdoc了。我的認知是,天文領域牛校和普通學校的差距非常大,具體說來,牛校指專業前10,普通學校指專業30以後,普通學校不論從師資還有硬體到人際關係都差很多。可以說,天文領域到30之後的學校做postdoc以後想找到教職的機會會大大減小。

不過天文應該不能算火坑專業,做觀測的去工業界搞搞大數據啥的沒什麼壓力,做儀器的可以去做精密儀器,做計算天體物理的最不濟就是去當碼農,有的還可以找到油工這種,可能只有做理論的比較慘,但這類人很少很少。

同時,國內天文發展比較快,目前招人似乎比較積極,10年後等山頭占完了會不好說。


好心酸啊。

不過我自己有過一段純科研經歷,體會是純科研由於不接地氣,在經濟收入上是絕對普遍低於實用性崗位的。

不過還是有一小部分大牛,能混出頭,過的很滋潤。

唉。

看個人吧。


個人經驗: 數學,統計,理論物理,反正和stochastic equation沾邊的,去投行幾年後,做quant 收入上都是1%的。 化學,生物,物理,專業偏實驗的, 多半要在學術界和lab里打拚。 如果可以進學校,最後混到tenure, 收入主要不是工資,而是funding 和外面的consulting. 也算是名利雙收。當然,個人的導論,運氣和實力並存,也是看造化的。


USTC的很多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畢竟轉行CS的是少數。


開餐館去了(博士生就餐打9折,單身博士生8折,單身博五以上者打7折.)


找不到教職,只好一邊在快餐店打工一邊做學問,研究研究孿生素數什麼的,偶爾在annals of mathematics發發paper


推薦閱讀:

如何轉學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
有一年的時間如何準備托福?
在威廉姆斯學院 (Williams College)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到美國讀人機交互怎麼樣?
在新澤西理工學院(njit)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TAG:美國 | 博士 | 留學美國 | 博士後 | 博士生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