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

假如北洋政府延續執政到今天,又會是怎樣的局面和現象?


這是一段帶有明顯過渡色彩的時期。

西夷來犯之前的舊中國人,如果一定要具備一種政治信仰的話,那麼,只能是綱常名教,倫理道德。而這種政治信仰的核心,是皇帝。

沒有了皇帝,所謂忠、孝,便也沒有了安放的地方。

但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慣有思維模式,在洋大人的堅船利炮之下,被徹底摧毀。他們帶來了新的社會思維,新的國民信仰,新的宗教,新的政治。

甲午慘敗之後,嚴復將一盤叫做《天演論》的燴菜端上了歷史的餐桌。這是一種耳目一新的思想,書中所強調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維,極大的刺激和影響了中國上層社會精英們的大腦。

若是按照《天演論》的理論,當時的中國人,處境顯然大大的不妙。政治制度不如人,科技發展不如人,經濟結構不如人,軍事力量不如人。

中國,正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

於是,有人說了,既然人家的民主制度那麼好,咱們借鑒過來就好了嘛。

變革者堅信,民主制度是經過了西方各國考驗的,它是可靠的,是優良的,可操作性強的新型政治制度。

中國的民主進程,由此跌跌撞撞的開始了他的路。

康有為那一伙人奉行保守的變革,主張君主立憲,他們失敗了;孫中山那一幫人,主張激進的變革,他們顛覆皇權,要求進行徹底的革命。他們成功了。

可是,到了民主制度開始運作的時候,麻煩卻來了。

國人不懂選舉,國會和總統選舉起來彷彿一場鬧劇;國人更不懂政黨政治,很多人把政黨理解為佔地盤搶軍隊;國人不知道議會如何操作,不知道國會、內閣、總統到底誰說了算,政令頻發,朝令夕改。後來,兩位外國顧問:美國的古德諾和日本的有賀長雄,都曾悲觀的認為,現下的中國不適合共和制。

也就是在這種時候,袁世凱上台了。

袁世凱做臨時大總統之初,對憲政還是相當尊重的。國會選舉他沒有干預,也沒有利用自己的資本支援自己支持的政黨。但是,在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之後,他立刻陷入步履維艱的境地。當時的中國,遍地民軍,遍地軍政府,土匪、幫會橫行,中央政府無法統一財政,地方也無法整頓,而國會整天吵吵嚷嚷,政府一樣事情都做不成。

於是,袁世凱動武了。

大軍至,國民黨勢力土崩瓦解,袁世凱在國會動用手段,居然真的讓這個國民黨人佔據多數的國會,選舉他做了正式大總統。國會吃硬不吃軟的現實,逼著袁世凱不得不重走獨裁的老路。

最初,袁世凱和他的政府,確實嘗到了一些獨裁帶來的甜頭。秩序逐漸穩定,改革開始緩緩前進,一些非北洋系的軍人也被收編,國家財政收入開始有了起色。但他沒有料到,他遇到了日本二十一條事件。這次失敗的談判大大降低了袁世凱和他的北洋政府的公信力,民怨沸騰,精英不滿。

但袁世凱卻接著錯了下去。他稱帝了。

想要評價袁世凱很難。他是否有過施政理想,我們不知道。他復辟當了皇帝,這是事實。是不是出自他個人野心的行為,他沒有說,我們也不知道。但要注意,他會這麼做,並且還能成功,說明在當時,這種做法肯定有它的土壤。

革命之後,民主來了,但老百姓驚訝的發現,民主並沒有報紙上宣揚的那麼好,治安反而更亂,生活也依舊沒有改善,政府進行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引起的騷亂反而比它帶來的實惠更大。民猶是也,國猶是也,無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在這種時候,一些遺老遺少——也稱不明真相的群眾——對皇權的懷念和嚮往,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1915年十二月,袁世凱稱帝。但是,儘管有了遺老遺少的支持,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們,卻仍然模模糊糊的認為,這是走老路,是不對的,既然已經改革,就應該繼續堅定的走下去。因此,雖然袁世凱的稱帝得到了少部分人的支持,卻得罪了掌握話語權的精英和武人。於是,這個稱不上有多高明的政治行為,給了各地軍閥討伐他的借口。

袁世凱的結局,就像東漢末年首先稱帝的袁術,在各路諸侯的聲討之下,憂鬱而死。

後世所說的北洋軍閥政府,從1912年到1928年,差不多十六年時間。這段時期大體劃分一下,袁世凱四年,段祺瑞四年,曹錕、吳佩孚四年,張作霖四年。幾位大總統,幾乎全是武人。

這十六年,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十六年。

袁世凱的民國元年,學校得到了相當大的自由,社會言論較為開放,對於一些報紙的批評,袁世凱也只能忍著。這個時候的政府,大有新朝初立政治開明之意。

到了皖繫上台,開始操縱選舉,結果弄出來一個安福國會,政治黑暗。

輪到直系出頭,居然公開賄選,政治越發黑暗。

接下來的奉系,乾脆連代議制機關都沒有,言論自由被封殺,學校也被接管,轟動一時的知名記者邵飄萍和林白水,都死於奉系之手。奉系北洋政府,是徹徹底底的軍政府。

本質上來說,北洋時代跟中國其他歷史時代出現的軍閥統治時期幾乎沒有區別,都是唯力是恃,武力崇拜。

但是,這一時期又和東漢末年曹操董卓們不同。這時候的中國,已經開始向西方世界體系邁出了艱難的一步,軍閥統治無論在手法上與古人有多麼相似,也擺脫不了現代性的印記。

這是處在變革期的中國,所必然要經歷的傷痛。這個時期的每位有識之士,都在思索能夠安定局面的「根本解決辦法」。

為了安定和長治久安,甚至更狂言一點,為了讓中國恢復往日榮光,雄霸天下,各路人士在中國實驗了各種可能性。搞過聯省自治,想要聯邦制,原本也是一個不無見地的設想,最後卻以失敗告終,陳炯明等人的行動也一直被人詬病;想要全民民主,卻受限於中國普遍慘痛的民智,變成了被少數人操縱的民主;袁世凱甚至還實驗過君主立憲制,其結果卻是被群起而攻之。

直到TG進入毛時代,這一問題才得到了回答。他們改革了軍制,確立了現代軍隊體系,使得軍閥割據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他們基於中國慘痛的民智,提出了精英民主辦法,使得有限的民主在中國成為可能。

當然,後來的事,都是後話了,我不說,你懂的。

所以,我對北洋政府的看法是,這是一個實驗失敗所導致的產物,是在中國內憂外患下硬逼出來的一個怪胎。它確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它註定不可能成功。

到此,我的答案就結束啦,通篇看了一下發現有點詞不達意,不過我暫時想不出要改動的字句,所以先這樣吧。如有謬誤,敬請指摘。

最後,謝 @李嫑嫑君邀請(這題目好大啊我思索了半天才敢寫,好怕被罵)。


北洋政府順應時代潮流,推動中國從名義上的皇帝獨權,到標榜民主獨立為牌坊的時代。

縱觀歷史,沒有哪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能在政治制度、思維模式落後太多的情況下,短時間能掙脫各種內在束縛,斬斷外在各國之魔爪。

北洋軍閥時間短短,已完成歷史託付給他的責任。

所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贊同者么。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按照西式體制建立的政權,各位軍閥也按照西式方式玩的不亦樂乎。可惜被某黨領導的黨軍給推翻了……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北洋軍閥派系們為了擴充各自的力量,紛紛投靠美日德法俄,最後開始內戰。當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奧匈帝國)在中國的勢力已經被清零,在亞洲範圍內,能說的上話的只有俄國和日本,另外有一個美國雖然遙遠,但還有震懾力。所以最後其實就是日本扶持的勢力和俄國扶持的勢力以及美國主要通過物質支持的勢力三方對抗。考慮到俄國人一貫的近視和欺軟怕硬的風格,相信最終不排除日本直接出兵中國,雖然這樣會冒很大的風險,但考慮到一戰期間日本靠倒賣軍火大大賺了一筆以及對中國一貫的覬覦再加上本國土地實在有限,急於走出去搶回來的心態,在歐洲各國剛剛結束一場絞肉機一般的戰爭,元氣大傷,無暇東顧的情況下,相信日本會在中國獲得最大的利益。另外可以不用考慮北伐軍,如果北伐軍真的有實力的話,當初就不會讓袁世凱做大總統;如果北伐軍真的有能力的話,當初武漢三鎮在面對數量,裝備低於自己的北洋軍隊時(海軍還起義支持北伐),就不會連丟了兩鎮。

最終如果北洋政府一直統治下去的話,可以肯定現在的中國國土面積會小很多。


西元1918-1919,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出兵外蒙,收復唐努烏梁海。


今天剛收到朋友發的北洋紀錄片,北洋大時代,之前youku有,不知道有沒有被和諧掉,個人感覺還是比較樂觀的。需要的留郵箱吧。


過渡時期的暫時政府,但是於法統上保證了我國近代史不那麼尷尬


推薦閱讀:

在中國,到底收入多少才算高收入?
為什麼日本、韓國的化妝品做的這麼好,但中國卻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本土品牌?
現在社會的階層在固化嗎?
東亞漢文化圈國家有沒有可能以後由中國主導形成一個聯邦制超級大國?
中國有系統的神話體系嗎?如果有,是什麼樣子的?

TAG:歷史 | 政治 | 社會 | 中國 | 北洋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