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溫水比喝冰水更有益身體嗎?
製冷條件具備的國家,不管是溫帶和熱帶,人們大多習慣喝冰水或涼水,而中國不少人仍偏向於認為溫水更「養」身體,這是有研究支持還是只是一種心理習慣?
諸位談人種問題的--日本人就不喝溫水。日本人也無法理解我們平常說的「上火」;
熱水對身體好,熱水有助消化--怎麼對洗冷水澡支持的人甚多?冬泳也很健康啊。
所以我以為應該是文化傳統:
我國古代的茶文化導致人們經常需要把水煮沸再飲用,無意中殺滅了細菌,使得人不容易生病;相對地,茶沒有引進之前,西方人喜飲酒,把酒當水喝,也起到了預防腸胃感染的作用。當然,他們就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了。。
坐月子也是我們國家獨有的習慣。
(評論里有提醒我坐月子不止我國有,越南也有,下面引用維基百科的一段坐月子是一些東亞民族(如中國漢族、越南京族等)的婦女在生產過後休息調養身心的習俗,時間約一個月,故稱坐月子。
Quora上也有這個問題,裡面有提到中國喜歡喝熱水的習慣:
Is drinking warm (or hot) water, in favor of iced-water, better for your health? Is drinking warm (or hot) water, in favor of iced-water, better for your health?
回答的人不多,下面是我覺得比較客觀的一個答案:
No.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and in normal amounts, there is no benefit or detriment to drinking hot or cold water.
Unde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such as when you are exercising, it may be better to drink cold water (it"s absorbed faster and it"s easier to drink cold vs. warm water).
Your body is a beautiful, complex machine that can regulate its internal temperature with exquisite specificity (see my answer to Biology: How do homeothermic organisms take their own temperature?) and thus even if there was a change in temperature due to fluid intake, your body would correct it by sweating / shivering.
Answer by Daniel Layon to Is drinking warm (or hot) water, in favor of iced-water, better for your health? Answer to Drinking Water: Is drinking warm (or hot) water, in favor of iced-water, better for your health?
手機答題,如有紕漏請指正
知乎上還有這麼偽科學的回答。。。。真是汗顏。。。。。。喝杯冰水脂肪都凍起來。。。。。我去。。。。
隨手查一查相關知識鞏固一下高中生物課程其實沒那麼難:
食入後在胃部經過胃酸的初步乳化後在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的作用下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許多微滴,然後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轉化為甘油和脂肪酸,之後又分兩種途徑,一種是甘油和脂肪酸在人體吸收後經過氧化分解最終代謝中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過呼吸作用排出體外,水一部分作為人體的組成部分一部分通過尿液汗液排出!另一種途徑是吸收後積累在肝臟上形成肝糖元,作為人體能量的儲備物質!附上鏈接: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2h_KTG-Lh3-Rz73Q4rVOufGsb3Mos_KQNKsocLScRzH9Rv2Pgf-CLLKDtnlGP4uh0VhjL2Mmv7CFJEmorBdiqq雖然不懂中醫也不懂西醫,只是喜歡總結各類疾病癥狀,但是就問題本身而言我願意相信更加詳細完備的分析方法,知友們不都有著探索求知的勁兒嗎?
下面從易經和心理學方面分析一下問題:
易學裡核心觀點之一就是順應自然,不同人有不同體質,適合飲入的水溫也沒有且無需有特殊要求,只要不覺得不適就ok;
本人夏季、午時、重慶出生,命里火旺,實際上也體熱(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心率稍快,體瘦),我覺得最適合的水溫就是常溫,也就是題主說的涼水,不會過分貪涼或貪暖,不矯情;
不由想到廣告詞:人體約70%是水分,水的質量……
地球已經是目前為止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了,大家不要矯情的還挑溫度好嘛;四個季節該怎樣的水溫就喝多少溫度的水。人體長時間處於恆溫環境,體溫調節機制是不健康的,所謂動靜有致、冷熱交替、陰陽相生、是為大和。
小時候體虛,一旦感冒就吃藥,久而久之覺得有依賴,之後反對父母的要求堅持不吃感冒藥到現在10年左右感覺挺萌。嗯我比較相信人類的抗感冒機制,如果區區感冒病毒是大自然用來篩選優秀動物的機制,那我不吃藥死了也值,活下來豈不是拉低人類抗病毒綜合實力違反人類幸福最大化原則?
人本性是偏向於規避刺激的一一冷熱、強弱光線、感情生疏等,哪個男兒不愛溫柔鄉,哪個女孩不奢求溫暖肩膀和擁抱;但是一味的規避刺激,早就的必然是一個平庸的你。泰戈爾曾說:只有經歷地獄般地磨練,才能練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帶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o⊙)咋有種寫作文的趕腳*/
人本身就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有人習慣從科學理論的角度看問題追究問題的究竟,也有人習慣用情緒感官來看待問題,甚至有從宗教信仰、人種、地域來看……不能接受別人的觀點及其生活習慣很正常。
人的想法那麼複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贊同自己就不孤獨!(心情糟糕的時候老爸總愛這樣開導我)熱散發不出去還用冰水包著……哎,竟然能有300多個贊了。喝點冷水,脂肪要固化了……西方人體冷,也許這是他們愛曬太陽的原因吧……還有,當看到中醫講到毛細血管的時候,我在想中醫知道什麼是血管嗎?
(補充:這裡應該是毛細血管)
看起來中西結合,你們就以為高大上了,哎!補充:看到有熱心評論的朋友說我「沒有說什麼有意義的答案。」但什麼樣的答案是有意義的呢?如果你們認為paiyuen的答案有意義的話,我說什麼在你看來也是沒有意義的。我只是看到這麼離譜的答案卻有這麼多的贊同,覺得這個太離譜了罷了。說回概念,前面有說到毛細血管和血液循環都是西醫的吧?
說中醫,你給我扯什麼(毛細)血管,中醫里知道血液是怎樣流動的嗎?(中醫又是有什麼辦法觀察到毛細血管嗎?).........................好了,回到題主的問題吧,我想樓主最關心的還是「有沒有研究支持」,我前面的回答只是想說一樓的回答很不科學。致以他引用的英文的那個「研究」是否嚴謹,這個就請「專家」來評價吧。我只能從「中國知網」或者「百度學術搜索」之類的地方找一找,找出來的結果只能說是很令人失望的,它們說是「學術搜索」,搜索出來的都是一些「傳說」,很垃圾的雜誌的文章也放到」學術搜索「的結果里去。哎。。。PS:我不是學醫的,不是」專家「,只是看不慣嚴重違背基本科學常識的回答。再補充:有人提出我說」中醫里沒有血管「不正確;我承認我常識有限,只知道中醫有經絡之說,還不知道中醫是怎樣描述血管及血液循環的,還希望有人能來幫我解答一下這個問題:中醫里對血管及血液循環是怎樣描述的?相關知識或理論出自哪本著作?
再補充一點:因為之前有點疏忽了,本來說到毛細血管的,被我泛化到」血管「,從而懷疑中醫里是否有血管之說。這應該算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細想想:殺個雞就能看到血管,所以,是的,無論什麼醫,只要殺過雞應該就知道血管的存在了。但要說毛細血管就不用再去問了,因為它太小了,在顯微鏡被發明之前,人們根本不可能觀察到毛細血管,即使是1628年哈維提出血液循環理論的時候,他還不能解釋動靜脈血液是怎樣轉化的,直到1661年馬爾庇基才通過顯微鏡觀察到毛細血管。再回過頭來作個總結:一開始幾行字是手機作答的,也沒說什麼有意義的東西,也就是被雷到了,出來」哎呀「一下。當然,還有就是看著這種」中西結合「的」醫術「,很是不爽。到十七世紀時,「體液」學說遭到了猛烈抨擊,因為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理論。從此以後,西方國家的學者就摒棄了西方古代醫學,採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在近代發展出了一門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的全新醫學體系,這門學科就是西方近現代醫學,也就是當今在全世界各國各民族發展的西醫學。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里發表
《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其中之一,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
(來自百度百科)
那麼,中醫從什麼時候開始走「中西結合」的道路的呢?西醫作為一門科學,16世紀以後大規模進入中國。所以,你要說近代中醫有什麼解剖學和血液循環方面的介紹,你確定他們不是從西醫那裡學來的?而如果你要拿中國古代的那些解剖學知識和有關血管的描述來比較的話,哎,我也無話可說,我只是想提醒你:毛細血管可真的不是中國人發現的喲。最後,中西醫結合會有什麼問題嗎?我們現在所說的西醫指的是西方現代醫學,當然西方還有古代醫學,西方古代醫學與中國古代醫學沒有什麼本質的差異,都是經驗性的,用現代醫學來檢驗,肯定都是有很多錯誤地方的。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古代醫學是存在很多錯誤的;那麼,現代中醫呢?這就要從現代中醫和現代西醫進行比較了,現代中醫採用了很多現代西醫的研究結果,同時又堅持陰陽五行的理論和大量未被嚴格檢驗的中藥;而西醫則採用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實證科學的理論和經嚴格檢驗的西藥和精密的檢驗儀器進行治療。我一直以為這樣比較一下,誰優誰劣是很明顯的,但是很多時候還是很意外。(上面講到中醫採用陰陽五行之類的理論,這種情況其實我只在網上中醫粉那裡看到過;現實生活中很少聽哪個醫生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各種病因。但未經嚴格檢驗的中藥的使用與推廣一直都是很泛濫的。)中西醫結合相對純中醫來說要進步了很多,但是我們已經能夠獲得更可靠的現代醫學知識了,為什麼還一定要「結合」一些舊的落後的醫學知識進去呢?最後的最後,我想有必要向提問者道個歉,你本來沒扯半點「中醫」,我卻在這裡說了一堆「中醫」,且沒有很好地回答樓主所希望看到「相關的研究」。不要這樣想。換個角度。你平常用手拿起一個剛剛從冰箱里逃出來的純凈水水瓶(塑料的那種),不超過四五秒你的手就會因為過低的溫度開始不適了。再過一會,就會有人感覺「手被灼燒了」。很快痛苦就會逼迫你鬆手。那麼為什麼喝下去就沒事?因為你的胃不能感知刺激。這是因為人類的皮膚是人身上敏感的器官之一,能夠幫助你迅速分別各種外界刺激。「感覺」會迅速的傳遞給你的大腦。這個過程是通過布滿了你皮膚數量驚人的感覺神經末梢實現的。敏感的感知功能可以幫助人類規避如火焰,寒冷,鋒利物等外界刺激。然而你的胃,腸道這些沒有皮膚的地方,沒有感覺神經末梢。這也是為什麼你吃了四川同學的微辣,在廁所里要死要活的時候只有肛門會痛了。因為肛門部感覺神經比較豐富,受刺激後會發生疼痛或劇烈疼痛。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的腸子不痛但是肛門痛呢?我們知道的是,人直接接觸冰水是會產生不適的(注意,這僅僅是通過杯子接觸而不是直接被潑冷水)。那麼到底會不會對你產生危害呢?我們假設日常生活中的冰水是4度。通過搜索引擎得知「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同,頭部較高,足部較低。不同的皮膚溫度是由人體核心至皮膚表面的熱流與臭皮膚表面至環境散熱之間的熱平衡決定的.在舒適環境中測定一
組人的14個部位的皮膚溫度,經統計表明人體平均皮膚溫度為33.8℃,均方差為0.6℃.維持舒適的平均皮膚溫度是保證人體熱舒適的重要條件。」而胃部的溫度我們一般認為是略高於人體的內部溫度的,也就是在37℃—38℃之間。然後我這裡貼上一段維基百科中關於皮膚凍傷的發病機制===============================維基分割線===================================「暴露寒冷環境時間持久、局部環境潮濕、全身抵抗力下降、機體創傷或出血、受凍者長期靜止不動、酗酒後由於外周血管擴張,散熱加速等因素可促進寒冷對機體的損傷。此外、由於老人和幼兒熱調節反應能力較差所以易患此病。
局部皮膚受環境刺激後,血管強烈收縮導致組織缺血。溫度繼續降低,組織凍結,快速凍結形成細胞內冰晶,緩慢凍結形成細胞間隙冰晶。由於冰晶形成,使細胞內外微環境改變,細胞脫水,細胞內電解質酶、糖等濃度升高。脫離冷凍,在復溫過程中,血管擴張,血液進入擴張的微血管後很快淤積,滲出液增加,形成水腫。血漿外滲,血液濃縮,導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環障礙,使組織更加缺血,甚至導致組織壞死。同時,由於組織代謝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因此,凍傷的程度和範圍需經數天觀察後方可。
做出準確的判斷。此外,不同組織對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認為,神經、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膚、肌膜、結締組織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強。」===============================維基分割線===================================而其中作為誘因的「暴露寒冷環境時間持久」在其他的文獻中我找到的一般是「0℃以下環境中」。而在相關的凍傷預防教材之中,往往建議人在氣溫降到了10度以下的時候就開始配備防寒措施。回過頭來看,造成人皮膚凍傷的條件是超過33度的溫度差,而同樣脆弱的胃,在接受了一杯冰水的時候,中間也有超過35度的溫度差。通常情況下,人類的身體都是十分脆弱的,並不具備挑戰極端溫差的能力。注意,是極端溫差而不是極端溫度。極地地區的人種在遷徙到溫暖的內陸的時候往往出現難以適應的現象。反之亦然。但是說到這裡,是不是就是說,和冷水就一定會像人的皮膚接觸冰水一樣很傷呢?不太好說。如果是拋開其他條件僅僅說冷水會不會對胃部組織造成傷害,那我就得是會的。但是我們討論的是生活中的飲水情況。那情況就不太相同了。當我們談論凍傷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出現的是,一個人站在寒風之中,裸露在外的皮膚被無盡的風雪進行摧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皮膚的溫度是要被外界無限的低溫環境掠奪走溫度的。可以說是你產生多少就吹走多少。外界環境永遠會保持在一個低溫環境(比如0度)。只能通過血液傳輸熱量的四肢自然冷暴了。然而,喝冷水則是另一個情況。在人喝冷水的時候,情況變成了,人體內的高溫環境持續地中和外來的低溫液體。從冷水進入口腔環境的時候,冷水就會不斷地升溫。等經過了口腔,喉,食道最終進入胃部的時候,恐怕是不會保持原來的低溫的。我們最容易大量攝入冷水的時候通常是我們的進食時間,伴隨著冷水的往往還有其他高溫的食物,這也同樣會提供熱量。如果我們是一口飯一口水(而不是一口氣一大杯水)的方式進食的話,我相信那麼一小口水的低溫不會存在太久。加之我們的身體會不斷地產生熱量,所以冷水的低溫只會存在很小一段時間。這也可以通過大家的日常生活感知到,在喝了冷水之後能夠明顯感覺到一股涼意沖向胃部,但是很快這個感覺就消失了。所以單純的低溫凍傷應該是不會出現的。但是反過來說,前面提到的極端溫差呢?我們知道,人的身體會對外界的自然環境做出反應,來達到人的核心溫度維持在38度左右。而人體低溫死亡的溫度在26度,高溫造成死亡則是42度。是不是比我們想像中的要不經打呢?當然,這是人體溫度,而不是外界溫度。是人體內各個器官的溫度不是單純的口腔到胃的溫度。在人體這種脆弱的環境下,人的身體有一套調劑體溫的方式,舉例子來說,人會在低溫的時候打顫和摩擦肢體,骨骼肌產生大量熱量,從而避免低溫症的傷害。而在高溫的會後又會大量出汗帶走熱量,防止過高的溫度對器官(比如大腦中樞神經)造成永久性傷害。這一套機制保證了我們不會莫名其妙往地上一攤死了。同時,要注意的是,人體的調整能力是有極限的,反應外界環境是需要時間的。我們找一個繞遠了一點的例子。你知道烏賊和章魚的變色能力吧?酷炫的能力,我們的科學家們對此做過很多實驗,其中包括了測試其能力極限的一項。當科研人員快速地改變章魚的所在環境的時候,章魚的偽裝能力出現了失常。視頻中的章魚從一開始的完美偽裝黑色,白色,棋盤色,到後來的面對複雜幾何徹底混亂不知道如何是好沒過多久。自然條件下從沒有過的情況挑戰了章魚自然條件下演化出的能力。人類也一樣。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遠遠甩開了人類作為動物適應自然的能力。喝冰水是其中的一項。人類在原始環境下並沒有能力找到這麼冰的水的能力。自然條件下能夠達到我們現在冰箱溫度的水可能就只有深井水。所以喝冷水到底會不會對胃造成很壞的影響呢?我認為單純的低溫造成凍傷是不會的。但是巨大的溫度差異應該會導致很糟的不良影響。我發現我各種飲食都違背中國傳統飲食習慣,但我好像一點事都沒有。
有時候,驟然改變某種習慣,比習慣本身傷害會更大。
所以,奉勸絕大多數一直喝溫水的中國人,還是不要換成冰水,無論大家在這個答案里怎麼BB。談這些問題不能離開個體差異,包括氣候體質和飲食差異。
談氣候,以中國的幅員遼闊,你很難找出統一的規律和那些喝冰水國家區分開。談體質,我沒有研究過,也不知道有沒有足夠的資料。我想我能找出的比較清晰的線索就是飲食習慣。
我們是食草的農耕民族,飲食清淡性情溫良懦弱體質纖弱所以更喜歡喝溫水。
說到飲食清淡,我必須要好好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中國人的飲食清淡。
直到今天為止,大多數中國人包括年輕人還是以穀物為主食的,不吃點米飯麵條下去都覺得沒吃飯。其中南方以稻米為主食,而且是用水蒸煮的,比如米飯米粉。北方吃小麥,小麥比水稻熱一些,但還是以蒸煮為主要方式,比如饅頭麵條餃子。水煮的方式比火烤要溫潤得多,身體不容易燥熱。很多國家也吃穀物,但是還是以火烤的方式居多,比如麵包煎餅。世界上其他煮飯吃的地方基本上比中國更炎熱。
然後說菜,中國人的家常菜即使到今天還是葷菜少素菜多。血肉有情之品往往催情發熱,吃一盆肉和吃一盆蔬菜下去感覺是不一樣的。即使吃肉,我們也很少用燒烤的方式,油炸都不是主要的手段。而且肉的品種也有差別,我們以豬肉為主,牛羊肉為輔。豬肉屬水,歸腎,性味要平涼一些。
當然,我也觀察到現在在外面吃飯,餐廳已經慢慢地以肉食為主了,牛羊肉和燒烤煎炸的比例也在增加。所以你們應該可以注意到,現在小青年吃蓋澆飯點一瓶兩塊錢的汽水已經是標配了。而且冰水已經不夠,要冰汽水!飯局上除了酒,你是喝溫水還是汽水?涮火鍋吃燒烤你是喝溫水還是汽水?但是素菜館有幾個人喝汽水喝冰水?在看華南,氣候炎熱,再加上肉食比例大,冰水已經無法滿足要求了,要加料,比如涼茶,比如往西瓜裡面放醋!
再說說性格,我們中國人顯然運動比較少,這個應該沒有爭議了吧。就像我們最經常吃的豬一樣。人家不吃豬,其實也就是因為游牧民族生活顛沛流離,豬的身體肥胖腿短沒辦法跟著跑,長肉長得快又有什麼用呢?更不要說豬肉需要煮熟,無法生吃。豬肉吃多了,性格也有點像豬八戒了。
我發現到現在還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要問健康不健康,我只能說如果你每天吃水煮的米飯,一些蔬菜少量豬肉,難得吃點牛肉,偶爾打個乒乓球就是最激烈的運動,打架的時候一邊說狠話一邊朝後退準備開溜,別人被放倒了趕緊上去補兩腳,那你最好隨身攜帶保溫杯。我們的涼水不幹凈
在知乎里看到最沒有科學精神的一個帖子了,各種科學不科學理論隨心所欲亂套亂用。喝個水還這麼多唧唧歪歪的。人身體本來就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要是真嬌貴得連水溫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估計你的毛病也不是喝水喝出來的。
有一種用卦象描述我國中原地區氣候變化的方法如下圖(從左至右橫著讀):
實線代表「陽能」,虛線代表「陰氣」。一個卦代表一個月,橫著看便是隨時間演進的氣候變化。第一幅圖:冬至是全年最陰冷的時候,卦象全是陰氣。過一個月後,地下陽氣初生,一個實線從下面出現了(第二幅圖)。如此過三個月,地下潛伏的陽氣始至地表,便是傳說中的春分「三陽開泰」(三條實線,卦象為「泰」卦)。如此類推,夏半年每過一月,陽氣上升一分,至夏至,為陽氣最盛之時。陽極陰生, 夏至後每過一個月,地下便生髮出一份陰涼,至冬至,為陰氣最盛之時。周而復始。這和喝涼水有啥關係?
一個假設:天地如此,人也一樣。
人在冬天時,陽氣蓄在身體內部,因而消化功能最旺盛,所謂冬季進補;隨時間演進,如同上圖,每過一月,陽氣由臟腑便向體表四肢發散,至夏至為發散到最外表。然而人陽氣有限,陽氣在外因此臟腑陽氣空虛,運化不利,因而夏季易發生腸胃積食、消化不良等問題。大致如同夏至到秋分之間的兩幅圖:外表很熱,腸胃很涼、很萎靡。別被體表的高溫迷惑。基於以上的推理,答案是:夏季少吃冷飲,多喝熱水。
才疏學淺,如有錯誤,望方家不吝指正。作為一個妹子,深感姨媽對我太好了,在任何時候都只喝冷水。身體倍兒棒,感覺倍兒爽。我可能只是個例。但是用「沒有什麼研究結果,也沒有什麼證據」的中醫理論來解釋問題,同樣沒有說服力。
有冷水喝還要喝溫水的是有病吧……除非冬天,太冷了……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會囑咐病人吃東西吃得冷一點!這樣有助於傷口恢復。水都是一樣的,我冬天也愛喝冷水。我從不長痘痘,我不痛經,我身體很強壯。我冬天還要去游泳。我老公打不過我!!也有可能是他不敢打我。為什麼有些人覺得喝冷水身體不行,因為體質太弱了。就是稍微曬會太陽,也會暈過去!水就是水。
我來拋磚引玉。
大家都知道,溫度越高,分子活動性越強,而溫度越低,分子活動性就越差。
而溫度是能量的表現形式。即,溫度高的水分子,能量高於溫度低的水分子。同時,人體吸收的水,最終是需要水分子的溫度達到人體體溫的(猜測)。
低溫的水,如冰水,分子之間以氫鍵連接,大量是以分子結構組成的,而不是一個個的水分子。人體要吸收這樣的水,需要釋放能量,加熱這些氫鍵,使他們斷開。
而人體在釋放能量的過程中,可能會對對消化系統造成不適,經常會有小朋友吃冷的東西拉肚子,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綜上,喝溫水更有益。
============================分割線=====================================
關於氫鍵:氫原子與電負性大、半徑小的原子X(氟、氧、氮等)以共價鍵結合,若與電負性大的原子Y(與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與Y之間以氫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種特殊的分子間或分子內相互作用,稱為氫鍵。下面是關於水分子中的氫鍵:
H2O 結構式:H—O—H(兩氫氧鍵夾角104.5°),水分子有很強的極性,能通過氫鍵結合成締合分子。液態水,除含有簡單的水分子(H2O)外,同時還含有締合分子(H2O)2和(H2O)3等,當溫度在0℃水未結冰時,大多數水分子是以(H2O)3的締合分子存在,當溫度升高到3。98℃(101kPa)時水分子多以(H2O)2締合分子形式存在,分子佔據空間相對減小,此時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溫度再繼續升高在3。98℃以上,一般物質熱脹冷縮的規律即佔主導地位了。水溫降到0℃時,水結成冰,水結冰時幾乎全部分子締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巨大的締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個氧原子有四個氫原子為近鄰兩個氫鍵這種排布導致成一種敞開結構,冰的結構中有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溫度的水小。
來自百度。
@老岳 感謝輕噴,調查了一下,如果人每天消耗1600卡路里,相當於6697.36焦耳J。關於氫鍵,人體在吸收水分,也不一定是要斷開所有氫鍵的。如圖片上文字所說:「當溫度在0℃水未結冰時,大多數水分子是以(H2O)3的締合分子存在的」。不得不承認水分子之間是存在作用力的,所以才能以(H2O)3的形式存在。具體每天要消耗多少KJ在這些作用力上,取決於很多因素,本人才疏學淺,需要更多專業人士來解釋。
由於(H2O)3的形式,再次引入分子締合的概念。
HF、NH3、H2O等分子容易發生分子締合,主要原因是形成了氫鍵。形成的分子叫締合分子。分子發生締合時放熱。水分子發生締合,xH2O締合(H2O)x 熱量,相反,(H2O)x離解成xH2O吸熱。在固態時,大量水分子以氫鍵互相連接成巨型締合分子。其中每個氧原子跟兩個氫原子緊靠,形成O-H鍵(鍵長為101pm,鍵角為109°28" ,比原來104.5°稍稍擴張),而跟另外兩個氫原子相距很遠,形成鍵長276pm的氫鍵,這就是氫鍵的方向性。這個結構向空間無限周期性地延伸,就形成冰晶體。冰的結構比較疏鬆,出現密度比水小的特殊性質。當冰熔化成液態水時,部分氫鍵遭到破壞,部分締合作用消除,但仍有許多運動自由的、以氫鍵結合的小集團(x=2,3,4,…),不斷地變動、改組,且可堆積得較為緊密。因此冰熔化時體積反而縮小。在氣態時,締合作用完全消失,水就以單個分子存在。分子締合作用除了形成氫鍵的原因外,還可以通過極性分子中偶極的相互作用,以及通過形成配位鍵(如AlCl3二聚體)而締合。改革開放才幾年?哪來的那麼多冰塊兒給你往水裡加?從小就要喝冰水,長大了還得了?
順便說一句 我有一個小學同學是藤校畢業 財經類 她現在還在堅持吃中藥 而且認為 粉末或者顆粒狀的沖劑一定要少兌水不被稀釋才能更有效果
有時候 生活就是如此的不公平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六腑去暖它,豈不受害?寶姐姐誠不我欺哦~
我覺得和人們日常、從小到大的飲食習慣有關,中國的各種飯菜、點心都強調熱食,而很多國家日常的飲食中涼食占很大比例,比如日韓家常飯桌上的各種腌菜,所以長此以往形成了所謂的腸胃習慣。另外很多國家的凈水設施能做到自來水可直接飲用,而不用燒開,所以可能也是促使中國有喝溫水的習慣。本身從水的性質上來說,無所謂好壞。
一群毫無科學素養的人在扯淡。置頂的回答依據都是什麼「學長說,網上找來的」,是中醫騙子嗎?做過科學研究嘛?在這誤導大家,真是無語
溫水對腸胃刺激小
人類真奇怪,你們覺得冬泳健康卻覺得喝冷水不健康,你們覺得溫差大不健康卻發明冷熱水浴。就像你們覺得按摩胸部可以變大,按臉按小腿可以瘦臉瘦腿,我了個去啊。
推薦閱讀:
※市面上的礦泉水哪種最好?
※農夫山泉、冰露、怡寶、恆大冰泉、娃哈哈、昆崙山,哪種飲用水質量最好?
※吳亦凡粉絲應該是什麼樣的?
※如果夠用力,可不可以把水從水龍頭反壓到自來水公司?
※kdf是最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凈水器濾料,這種濾料有什麼危害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