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時期,曹操廟的五批從祀人員是出於什麼政治考量而確定的?
《明帝紀》:(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
《三少帝紀》:(正始四年)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征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三少帝紀》:(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詔祀故尚書令荀攸於太祖廟庭。
《三少帝紀》:(嘉平三年)十一月,有司奏諸功臣應饗食於太祖廟者,更以官為次,太傅司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
《三少帝紀》:是歲(景元三年),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請問這五次從祀人員的確定,是出於什麼政治考量?與明帝朝和三少帝時期的政治形勢之間有什麼聯繫?
謝 @兮嘉@楊威 君邀。這個問題非常好,我試著回答一下吧。
0.曹魏的太廟沿革及功臣配享制度
曹魏的宗廟在曹操生前封土建國,建立魏社稷的時候就建立了,不過當時的標準還是諸侯的四廟制,即使曹丕代漢以後也沒有改變,除了曹操外還供奉曹節、曹騰、曹嵩。晚至明帝景初元年,魏宗廟才正式「改組」為《周禮》規定天子使用的七廟制。從青龍元年開始的配享太廟制的施行應該算是明帝優化宗廟制度措施的一部分。
曹魏是以法家寒族為基石的政權,歷來有「議功」的傳統,功臣配享宗廟和常見的追謚、分封一樣,是帝國議功體系的一部分。相比起兩漢,曹魏的配享體系更為靈活了。當然,在古代經典中也有相應的依據。
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大常,祭於大烝,司勛詔之。
——《周禮 司勛》
《通典》記載了曹魏重臣高堂隆建議改變兩漢配享制度的奏議:
漢制,祭功臣於庭。生時侍宴於堂,死則降在庭位,與士庶為列。
魏高堂隆議曰:「按先典,祭祀之禮,皆依生前尊卑之敘,以為位次。功臣配食於先王,象生時侍宴。宴禮,大夫以上皆升堂,以下則位於庭,其餘則與君同牢,至於俎豆薦羞,唯君備。公降於君,卿大夫降於公,士降於大夫。使功臣配食於祭,所以尊崇其德,明其勛,以勸嗣臣也。議者欲從漢氏祭之於庭,此為貶損,非寵異之謂也。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凡牲體,前貴後賤。今使配食者因君之牢,以貴賤為俎,庶合事宜。周志曰:『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共用謂之勇。』共用,死國用。言有勇而無義,死不登堂而配食。此即配食之義,位在堂之明審也。下為北面三公朝立之位耳,宴則脫屨升堂,不在庭也。凡獻爵,有十二、九、七、五、三之差,君禮大夫三獻,太祝令進三爵於配食者可也。」
作為精通儒學的曹魏重臣,高堂隆並非死守成法不可變的書獃子,而是因地制宜,根據魏政權的特點來建議調整相應的政策,同時又能從經典中汲取依據。他於青龍五年去世,這封奏議大概在太和年間就完成了,青龍元年才正式採納了他的提議。
1.青龍元年的首次配享
由於大規模的宗廟改造還未開始,第一次配享的幅度是比較克制的,主要作用大概是政治試水。夏侯惇和曹仁的入選基本是毫無爭議的,前者是諸夏侯曹中地位最崇高的,是曹魏政權第一位大將軍(雖然只當了很短的時間)。後者則是事實上的曹魏軍方第一人,歷遷大將軍、大司馬,是曹魏最重要的開國元勛之一。
程昱的入選大概在於作為非宗室的代表,用來對名單略加平衡。二荀中,荀彧晚年和曹操關係破裂,並且破裂的原因就是關於曹家自建社稷的問題,而宗廟正是社稷體系的一部分。再令他配享宗廟無疑是種諷刺,所以不論。之所以取程而舍荀攸,大概和魏明帝和世家大族的關係有關。眾所周知,明帝作風奢靡,政風酷類太祖,「特留意於法理」,因此從太和時期就遭到了高堂隆、辛毗等儒學朝臣的攻擊,青龍年間,一向守正的陳群也上書勸諫,此後的王肅、蔣濟等人不可盡數。捨棄二荀的主要目的大概是對儒學世族某種微妙的貶斥,同時相對於二荀,程昱在曹魏政局中牽扯更少,功勛也可服眾,避免了可能產生的政治波動。
另外,程昱去世後被曹丕追贈為次三司的車騎將軍,以這一身份配享太廟,差可與夏侯惇、曹仁並列。其他已去世的太祖時期老臣中,身份也可以拿出來一說的是黃初三年去世的前將軍張遼與黃初四年去世的太尉賈詡。但在代表寒族老臣這一指向上,他們顯然都沒有程昱具有代表性。
2.正始四年的二次配享
在明帝在位期間,他完成了宗廟的改建工作,將四廟制擴充為七廟制。不過他的任上並沒有再詔令其他人進入宗廟配享,當然,這個工作肯定是要做的。正始四年的這次配享名單就開的非常之廣,說是魚龍混雜也毫不為過。
探討這次配享名單中人員的去留,首先要大概把握一下正始四年的政局。正始初年,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主要採取尊崇但架空後者的態度,並慢慢培養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與此同時,司馬懿則主要採取了比較消極的態度,雙方的合作關係至少從表面上看還是比較親密的。
這一時期,曹爽大量起複明帝年間被貶斥的所謂「浮華」人士,他們以曹爽兄弟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緊密的中樞集團,這個集團的主要人物大多是新起的文士,深受漢魏革命以來新潮流的影響,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實際地位上都對此前在中樞盤根錯節的儒學世族集團(在正始初年時主要是二代)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以盧植之子盧毓為例:
時曹爽秉權,將樹其黨,徙毓僕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頃之;出毓為廷尉;司隸畢軌又枉奏免官。眾論多訟之,乃以毓為光祿勛。
因此,中樞決策包括這份配享名單的構成,應該主要從曹爽集團的意志這個切入點去解讀。
現在來看看這份配享名單:
太和二年,司徒王朗去世。太和五年,太尉華歆去世。青龍四年,司空陳群去世。作為三公,進入配享名單是非常正常的。此處不論。
太傅鍾繇:歷任三公,位高權重,雖然代表世族勢力,且其子鍾毓在曹爽任上一度遭貶斥,但其地位實在太崇高,沒有多少爭議的空間。另外,鍾繇世鎮關西,如果示以離心的話,可能會造成關中、關西的政治恐慌,進而影響曹爽集團正始四年的大計——伐蜀計劃。
桓階:以太常的崇高身份入圍,除了深受曹操、曹丕寵信,並在文帝朝一度掌握實際最高實際權力(尚書令)之外,也算把他作為代表,作為魏諷之亂多年後對荊州士族群的一個安撫。(另一後進士人集團河北士人群則是爭儲時壓錯了寶,在曹操生前就已經一敗塗地,大多以邊將或者言官之類的身份出現,很難翻身)
曹真、曹休作為宗室重臣與曹魏軍隊長期的最高領導人,分別以不同時期大司馬的身份進入配享名單也沒有問題。
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前期爪牙的代表,除了于禁晚節不保,配享都沒有問題。
夏侯淵、夏侯尚叔侄:夏侯淵宗室重將,為國捐軀,配享是題中應有之義。更何況曹爽在正始四年已在謀劃伐蜀(正始五年一開始就廷議出征了),給關西地頭蛇一個表示是應該的。夏侯尚以征南大將軍身份入宗廟,也沒有什麼疑點。
曹洪:文帝朝一度罷為庶民,後在明帝任上起複為驃騎將軍,最老資格的宗室之一。陳壽曾在史評中直書:「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勛業,咸有效勞。」他列出的這七人恰好是兩次入選太廟從祀名單的七位宗室,可見時人對他們的崇高地位就有了認識。
後將軍朱靈、文聘:這個大概是看資歷了。黃初元年拜的前後左右將軍分別是張遼朱靈張郃徐晃,黃初四年文聘繼任後將軍,黃初五年滿寵接任去世的張遼任前將軍。黃初七年,曹洪接了文聘的後將軍,後來又由費曜接任。正始四年這次配享的時候,費曜大概還沒有去世,此前已經去世的前後左右將軍除了滿寵、朱靈、文聘都已經配享,那麼朱靈和文聘以去世時後將軍的職位配享是正常的。至於滿寵的問題稍後會專門談到。
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兩個雜號將軍,享受配享待遇可能和生前事迹有關。李典和張遼、樂進共同參加逍遙津之戰,有忘隙之美。龐德身為降將,殺身以成仁。曹爽特意在配享名單中加大軍方將領的比重,大概有擴張自己在軍中影響力的成分在。正始四年時,次年的伐蜀應該已經進入曹爽集團的廟算程序之中(正始五年一開年即廷議出兵一氣呵成完成)。李典不計前嫌的合作,與龐德面對蜀人殺身成仁的勇氣與忠誠,大概都是曹爽在晦暗不清的政局中用兵前想對軍隊喚起的共同記憶。
臧霸:對於臧霸在青徐地區的崇高地位與半獨立諸侯的實質,近年來的研究已多有涉及。臧霸晚年被調回中央,在執金吾任上鬱鬱而終,進入太廟名單不妨看成一種榮譽性的安撫。另外,臧霸之子臧艾曾官至青州刺史,雖然未必有實權,但仍然掌握著一部分地方能量,應該無疑問。恰好,司馬懿對地方軍權的控制一直是曹爽的心腹大患,尤其是正始二年到五年這幾年,司馬懿均長駐青徐淮河沿線,致力開拓農耕與屯田,鄧艾亦參與其中。臧氏久鎮青徐,大概曹爽集團將其看成一種多少能制衡司馬懿的力量。另,臧艾曾因為求官將其父侍妾送給曹爽集團核心成員之一鄧颺,足見這種私下的制衡確實是存在的。
典韋:擁有救曹操而死的事迹,因而以校尉的身份配享。此外,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大概注意到了一點,正始四年的名單涵蓋了大量譙沛階段從征,但地位有限的軍方將領,相對來說對於潁川世族頗為排斥,早卒的荀攸即被排斥在外。這和曹爽集團的人事理念頗為相合,他在拔擢新興的文士來制衡世家大族的同時,也非常注意鞏固譙沛集團在政權中的地位。毋庸諱言,這個集團興起的最大根源就在於他們的上一代早年在兗州時期即跟隨曹操作戰,他們作為政治暴發戶的地位均來自於「曹」字,所以曹爽引他們作為一股力量實屬正常。曹爽對文欽的態度可謂集中體現了這一點,這裡的關鍵就在於「以欽鄉里」:
王凌奏欽貪殘,不宜撫邊,求免官治罪,由是征欽還。曹爽以欽鄉里,厚養待之,不治欽事。復遣還廬江,加冠軍將軍,貴寵逾前。
3.正始五年補入荀攸
正始五年的政治環境已與前一年大不相同,根本區別在於該年曹爽對蜀用兵失敗,本來精心策劃的立威行動立即反噬自己,成為曹爽集團潰敗的伏筆。與此同時,河內司馬氏的士族關係網正在緊密的重新整合中,其中關鍵在於潁川荀氏的倒向,使此前的司馬-陳二元關係演變為更加穩定的司馬-陳-荀三角關係。潁川士族的倒向事實上已經基本註定了這場戰爭的最後結局,剩下來的只有時間問題而已。史書記載了司馬懿對荀彧的崇拜,也記載了司馬懿肉麻地誇讚荀彧之子的語言。
司馬宣王見荀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近見袁袁偘,亦曜卿之子也。」擢拜散騎侍郎。
按司馬懿正始二年就出鎮淮北,此次能在中樞決定任免,大概已經是曹爽伐蜀失敗之後的事。荀攸配享宗廟,當然也是世族的一次反攻。如果說前一年曹爽集團在鼎盛時期開列出長長的配享名單是一種耀武揚威,那麼正始五年的荀攸配享就是那陣起於青萍之末的風,雖然輕微,但政治嗅覺敏銳的人已經能預言到曹爽失敗的結局。
4.嘉平三年司馬懿配享
這個不多說了,司馬懿去世後很快享受入宗廟待遇,潛台詞很明顯,無需過多分析。
5.景元三年補入郭嘉
這個時候的政令只有一種來源——司馬家的意志。說實話,這個我實在看不懂了,郭嘉沒有出現在前幾次的配享名單中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出身潁川,樹大招風,既沒有世族的利用價值,又往往冤枉挨了打向世族的槍子。去世時地位也低,後輩很難理解他和曹操的相知程度,讓他做個黑影里的人也好。但是景元三年,司馬家已經廢了皇帝殺了皇帝,鎮壓了所有叛亂之後,為什麼又要讓郭嘉進宗廟?我個人認為這裡不太能從實際政治角度去考量了,得開一點腦洞:
a.雖然司馬懿入府的時候郭嘉已經去世了,但是他明白這是個多麼可怕的人,總是說給自己兒子聽。(至於司馬懿入府前和郭嘉有什麼糾葛我就不亂開腦洞了……)所以到了司馬昭這裡,曹家天下馬上要沒了,十分感慨,突然想起了郭嘉,就請他去宗廟裡和太祖聊聊天,帶個話。說白了就是情懷……
b.司馬昭看著身邊桀驁不馴又神機妙算的鐘會,想起了據說也是整天不治行檢的郭嘉,決定讓鍾會看看——好好做張良的話,你有一天也會受別人給祖廟的香火的!既是鼓勵,也是威脅。(景元四年鍾會就率大軍伐蜀去了,當然,一去不歸)
c.我編不下去了…………
6.爭議人物的檢討
以下探討幾位沒有在歷次名單中出現過的爭議人物。
許褚:按照上面的分析來說,許褚最有可能入選的是正始四年對譙沛老臣們非常慷慨的那次。不過那次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可能是已經有了殺身成仁的典韋,再塞進個許褚吃相略微難看,想著以後還有機會嘛……結果第二年伐蜀失利後就一步步墜入深淵了,更沒閑心再列什麼配享名單。至於許褚本人,配享宗廟當然完全夠格,但畢竟長期負責戍衛,只忠誠君主本人,曹仁都敢當面給冷臉,估計人緣不太好。自己的兒子更是被鍾會像殺一條狗一樣殺了,看來和司馬家關係也難稱和睦,政歸司馬氏後更不會專門把你放進宗廟了,雖然讓曹操自己此去泉台招舊部的話,虎痴估計絕對是第一批被帶上的……
賈詡:按說去世在三公任上的肯定有資格配享,大概還是因為正始四年那次沒擠進去,曹爽連桓范這種級別的毒士都用不好,賈詡這種當然更是敬而遠之……何況賈詡的腦殘粉曹丕用賈詡當三公都被東吳笑話,進了宗廟大概就更不免被指指點點的了。總之三個字:看不上。之後的司馬懿倒是有可能欣賞賈詡,不過他也沒閑心玩情懷……不過我覺得賈文和也不在乎這些。另外,他和曹丕的私人感情是另一個話題了,為了這個,後人還專門給他配享曹丕廟,也算小有彌補。
滿寵:這個我覺得是最奇怪的……生前三公當了,前將軍當了,幾代老臣,又是譙沛出來的,按道理說正始四年那次絕對漏不掉他……想來想去,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去世時間太近了,正始三年去世,才過去一年,兒子都還沒除孝,把靈位移進宗廟未免有點突兀。除了這個,實在找不到別的解釋。反正曹爽在他身上也沒什麼特別的訴求,緩一緩也無所謂。至於之後,滿寵的孫子被司馬師直接杖斃了,兒子滿偉廢為庶民了,這時就談不上宗廟不宗廟的問題了。1,荀彧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漢魏禪代進入高潮的時候。
荀彧身處漢魏之間,魏人對荀彧的態度能很簡單的說明一切。曹操時期,能與荀彧比肩的,只有夏侯惇。夏侯惇初封侯不知何時,為700戶,荀彧建安八年初封,1000戶,建安12年荀彧2000戶,夏侯惇2500戶。除張綉曾受封2000戶以顯優待外,遠遠沒有其他人可比。荀彧功勞之大,卻不配曹操廟庭,若以荀彧不曾入魏來解釋,但配饗之人卻依然有未入魏的典韋,郭嘉。可見魏人既不承認荀彧是魏臣,更不承認荀彧的功勞。在荀顗投靠司馬氏之前,荀彧兒孫輩更不曾有一人身居達官要職。若說荀彧忠魏的話,這些就很難解釋了。2,郭嘉最後一批進魏武帝宗廟配饗,主要原因來源於郭太后
三國時期的魏國明帝的太后郭氏是在曹睿病逝前一個月被冊立的,她是關中西平人,家族是當地的豪強,她在曹魏政權中是代表關中地區豪強利益的,關中派在曹魏後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和河東派關係最密切的政治集團之一,關中派有鍾繇、張既、郭淮等人,關於這個派系值得深入地研究一下。
曹操起家在兗州,發展在潁川、徐州,鼎盛時是平定河北。關中地區由於歷經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稀少,其地方豪強在曹魏政權的實際影響力很弱,在賈詡、張綉支持曹操前,許昌的朝廷幾乎沒有關中派的代表,在平定河北後,賈詡為了避免猜疑,不進行社會交往,這以後關中地區的代表人物就主要是鍾繇了,又因為他是潁川人,和當地的豪強地主關係密切,深受曹操器重。鍾繇曾擔任關中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他的主要親信和社會關係都在關中,在曹魏掌權的郭太后在三少帝時期,「值三主幼弱,宰輔統政,與奪大事,皆先咨啟於太后而後施行。」那麼鍾繇和郭太后是什麼關係呢?
鍾繇本身就和郭氏有密切的關係,郭氏在潁川也是重要的地主豪強,後漢時期潁川的郭躬、鍾皓、陳寔都是以精通法律聞名,關係密切。曹操在進攻徐州時,兗州叛亂,僅有荀彧、程昱等人守衛的3個城市,當時的豫州刺史郭貢帥數萬人要配合張邈、呂布等人進攻兗州,幸虧荀彧去勸說郭貢保持中立,才避免了曹操的徹底失敗,荀彧和郭貢的交情肯定不一般,郭貢估計也是潁川豪強,另外荀彧向曹操推薦的郭嘉也是潁川人。鍾繇的姐姐也嫁給了郭氏,根據《三國志》龐德傳註解:龐德殺死的袁紹河北集團的大將郭援就是鍾繇的外甥,可見鍾繇與郭氏也有著不同尋常的關係。而曹丕的皇后也是郭氏,這樣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曹丕剛剛即位就重新任命了鍾繇,不久就又擔任了太尉。在曹魏政權的朝廷中關中派的勢力開始很小,但在宮廷中由於鍾繇與郭氏的姻親關係,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曹睿的郭皇后也是關中人,她攝政時期關中派在朝廷已經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史書記載曹睿託孤時是劉放、孫資破壞了燕王曹宇等人輔政,讓司馬懿和曹爽輔政,這是錯誤的,不能想像兩個宮廷文書能決定國家的政治體制。但是兩人提出的曹丕訂的諸侯不得參政的借口,毫無疑問是他們背後政治集團的態度。根據太和五年八月載的詔書可知,曹丕下令不許諸侯在京城,「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這正是當時朝中反對燕王的理由,也是郭太后從後宮走向前台的依據。燕王和曹肇代表的是兗冀派和徐豫派政治集團,而關中派的郭太后利用曹真和司馬懿長期駐守關中的特殊關係,聯合他們,最終確立了太后攝政,司馬懿和曹爽輔政的政治格局,是郭太后挫敗了曹肇瞞著皇帝把司馬懿調往關中,阻止司馬懿接受託孤輔政的陰謀。由於燕王和曹肇被罷黜,兗冀派和徐豫派轉而支持曹爽,因此郭太后當時的政治影響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後來甚至遭到廢黜。正始四年曹爽就立冀州豪強的女兒甄氏為皇后,而河東派的政治影響主要在軍事領域,大多在邊界,所以曹爽當時在朝中可以說是權勢熏天。但是由於他過分跋扈專權,任人唯親,打擊其他各派的貴族,把郭太后幽於別宮,罷免了衛臻、盧毓、孫禮等人,尤其是要害司馬懿的姻親杜恕,終於釀成了嘉平之變。 曹爽被罷黜後,被司馬懿救出的郭太后重新把持了朝政,並且得到了其他各派的支持,她縱容曹爽餘黨等人打擊和迫害王凌,逼死了這位河東派元老,在司馬懿病逝後不久,又立她的親信關中派張緝的女兒為皇后,逐步控制了曹魏政權。她通過聯合河東派,控制其他各派,突出關中派來進行統治,她基本執行的是鍾繇和其他一些派系要求復古的政策,但是此時的關中派和河東派表面上還是非常友好的盟友。在《三國志》中表現她權勢的事情除了立皇后外還有,追封她的同鄉同宗郭修,【為郭嘉在太祖廟中舉行祭祀等,郭嘉只是個司空祭酒,一個幕僚受到祭祀是十分罕見的,也應該是由於他是郭太后的同宗,才能享受這一榮譽,】另外表現其權力的是在對待皇帝的態度上。關於曹魏政權的兩個皇帝曹芳、曹髦的結局一直是人們抨擊司馬氏的口實,但是只要仔細研究《三國志》的有關記載,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客觀真相是這樣的,根據齊王本紀和裴注魏書記載,齊王被曹爽帶壞,只知玩樂遊戲,甄后死後,曹芳想立自己寵愛的王貴人為後,但郭太后立了自己的親信張緝的女兒為後,皇帝十分不滿,後來張緝牽連謀反被殺,張皇后被廢,皇帝終於立王貴人為後,這引起郭太后不安,於是讓司馬師召集大臣罷黜了曹芳。說是司馬師借太后的名義廢了曹芳是缺乏根據的,如果司馬師因為殺了張緝,廢了張皇后就可以了,他和皇帝沒有什麼利害衝突,沒必要廢一個只知道玩樂的皇帝,何況天下都知道其父親受託孤之任,自己廢帝是不孝,在政治影響上會很壞。在毋丘儉討伐司馬師的檄文中,雖然也有他廢帝的罪名,但可以明顯看出是後人所加,也恰好證明了廢黜曹芳是郭太后的主張。在以後她不聽司馬師和眾臣立彭城王的意見立了曹髦,彭城王是曹睿非常器重的人,又是有德的長者,而郭太后立十四歲的曹髦,進一步表明了她的獨斷專行。3,賈詡沒進魏武帝宗廟,但進了魏文帝宗廟配饗
【魏文皇帝於河南府,【以太尉、壽鄉肅侯賈詡】,司徒、蘭陵成侯王景興,大司馬、邵陵元侯曹真,衛尉、穎鄉肅侯辛毗配。】一一《文獻通考·宗廟考》
配享宋初定帝王廟配享功臣,多不愜人意者。如魏武以荀攸、程昱配,【文帝以賈詡、王朗配】;唐玄宗配享不及曲江、廣平,肅宗配享不及汾陽、鄴侯,皆不可解。一一池北偶談 卷一這事兒很複雜,裴松之也有疑惑。
朱靈被曹操奪了軍權,還能配饗;
臧霸居然能配饗,感覺他和曹操沒什麼關係啊;華歆王朗文聘主要是曹丕曹睿時候吧,和一代目也沒什麼交集的樣子,王司徒經學家裝點門面?許褚,這個,裴松之也替他打抱不平!司馬懿嘉平三年進的,這個,可以理解。政治運動么,政歸司馬氏,好幾百個朝臣一致通過;滿寵,記得在知乎上誰分析曹髦起兵一案提到,滿寵的兒子給曹髦守宮門,不敢放曹髦出去,最後還是被司馬昭處決了。不給荀彧進,可能是荀彧和曹操後期的矛盾。。。不給賈詡進,這個實在想不通了
大概潁川的局開盤在荀彧拋棄袁紹之前吧……
推薦閱讀:
※錄製綜藝節目開機前也要進行拜神儀式嗎?
※儒家經典中的「禋祀」「燔柴」和聖經中「燔祭」在人類學上有關係么?焚燒牲禮祭祀是不是遠古人類的共同習俗?
※祭祀屈原算不算淫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