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第幾句最難寫?


問題不嚴謹。

古詩是一個很大的範圍,有很長的古,有很短的古,有近體,有詞(廣義上講)。所以說這個問法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說《蜀道難》、《長恨歌》中最難寫的一句是哪一句?這樣問是可笑的。

只有在【近體】中,因為有固定的範式,所以才有問這個問題的價值。

如,五言絕句,二十個字,比較特殊,很多人寫五絕其實都是古絕,和近體的關係不是很大,很多詩人故意追求一點破格以求古味兒。五絕很短,應該算是最難寫的詩體,重不得輕不得,難的不是具體的哪一句,而是整體,某句雕琢過甚痕迹過重,反而有傷整體的和諧。看看王摩詰什麼的,都可以感覺到,其實句子單獨拿出來沒有多麼的出色,但是整篇就清氣四溢,高冷無比。

我最喜歡的五絕,譬如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哪一句看著都輕易,但是如此渾然一氣,是大不易。

又如,七絕。七絕最難的是哪一句?在我寫詩的過程中,個人的感覺是第三句,所謂起承轉合,轉的如何,生硬不生硬,能不能翻出新意思,都看第三句,前兩句是鋪陳,最後一句是順著第三句的勢頭水到渠成的。有【樞紐】的地方,就體現得出功力。還拿王昌齡舉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最漂亮的絕對是第四句,但是最難寫的,卻是第三句。沒有第三句,前兩句沒著落,第四句更是無從觸發,第三句轉的板滯了,第四句一樣漂亮,其實整篇就容不下這個好句子了,不稱頭。第三句重要,其實還是為了整體服務,樞紐是什麼樞紐要想清楚,

律詩,是高度模式化的詩體,四聯,如何運氣使勁兒,都是很講究的。

一般初學,大概都覺得中間兩聯最難寫。對仗啊媽媽的,怎麼對嘛!搜腸刮肚,湊辭彙湊典故,整出來看,生硬得牙能崩斷。但是寫了一些年之後,這些都熟練了,辭彙量啥的上去了。於是你會發現,對個對子是極其簡單的,難的在哪裡?在一聯之內出句對句之間的和和對,兩聯之間的開與闔,如何避免合掌?如何運氣才能使你的兩個對仗可以推進情緒詩意?

後來有一段時間,覺得結句很難搞。怎麼結都覺得不痛苦,或者俗了舊了翻不出新意,或者太尖新傷了整詩。於是看見老杜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手到擒來,舉重若輕,只能長跪不起。這個階段也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如何結,畢竟還是有法可循的。

最後我覺得最難寫的是哪一句呢?律中的第七句,尾聯出句,沒有之一。這算是七律詩體的一個缺陷。絕句四句,第三句是一個轉折的樞紐,很勻稱,力氣也使得上。但是八句的七律,到了第七句,要完成絕句第三句的任務,所能達到的效果,其實是遠遠不如絕句的,句子太靠後,調配不好,容易顯得急促。初寫的很容易跪在這裡,甚至很多老手,在第七句露怯搞砸的也不可勝數。最簡單的例子,還是毛爺爺的七律長征,更喜岷山千里雪,和之前都是平行關係的一個句子,一個更字轉的太突兀了,所以直接導致最後一句像是照相的時候說茄子一起笑,生硬。

以上。個人見解。


大致同意散人同學的觀點。古體詩討論那一句最難寫是很沒有道理的。不僅僅章法自由,結構自擬,甚至文氣之貫通或急轉,理睬你的人都不很多。

近體詩幾乎都要遵守起承轉合,相對來講,新手合句往往會感到很頭疼。但是對整首詩的高度和意義影響最大的依然是轉句/轉聯。轉的不好,整個詩的後半部分就很容易落前人窠臼或與前文重複,只有轉句或轉聯的好,結才有可令人眼前一亮的資本。


我總覺得吧,問題的意思是,考試寫那些古詩的時候,哪句最不好想起來,所以我給出兩個答案,

第一個,那就是第一句,所有寫過古詩填空的人都知道,第一句的想不起就像發生丁丁的某種問題一樣雖然不願意讓它發生,還是無時無刻不陪伴著我們,當你能把一首幾百句點的古詩全都默寫下來,就特么想不起來第一句的時候,那種感覺簡直可怕,特別想把李白揪出來摁死。

第二個,那就是前一句,前一句是出題人對人類的普遍詛咒,一樣的道理,你用正向思維寫出來了一句詩的後面一萬句,你也永遠地敗在了那終於無法面對的前一句上……


第一句!第一句!第一句!

第一句有靈感的話,剩下的文思泉湧、水到渠成,至多修修改改就行了。

但如果感情沒有到位,第一句缺乏靈感,用辭藻堆砌而成的話,怎麼也寫不好一首詩的。


第三句


有靈感的時候哪一句都是好寫。像賈島那樣的苦吟詩人一個字都要推敲半天,別說哪一句難寫,哪一個字都難寫好的嗎==


推薦閱讀:

什麼是「詩歌的節奏」?
柳忠秧的詩怎麼樣?
詩詞為什麼在滅亡?
詩歌有什麼魅力?
有時候會不會突然的想寫一首詩?

TAG:文學 | 詩詞 | 詩歌欣賞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