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的時候你是更傾向於閱讀名家名篇還是將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集中在一段時間閱讀呢?為什麼?


對於90%的作家,是沒有必要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讀完的。

經常有這樣的閱讀體驗。打開一個人的書,翻前幾篇,非常驚艷,再讀後邊,平平淡淡;再讀,就讀不下去了。

基本上,讀一個人作品10萬字,就可以熟悉他的風格、觀點、想法。——10萬字,可以帶來新鮮感,超過10萬字,就不新鮮了。可能,和談戀愛類似。

在這個層面上講,寫作不是體力勞動。如果你的觀點不新鮮,感觸不新鮮,你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來的世界也不新鮮。那麼,讀者就沒有必要把你的全集讀完。

所以,有些作家寫得不多。比如阿城。初讀阿城,很驚艷。新鮮感還沒過去,阿城的小說已經讀完了——因為他寫得太少。這真是個老滑頭。

有些,不大知名的作家,總體水平也許不算高,但也有一兩篇文章,一兩本書是驚艷的。

其實,在你不了解一個作家的時候,他身上很可能就有你需要的品質、閃光點。因此,不妨多讀,不要抱定一個人死啃。除了很牛的人,抱定他死啃,大多數人不必這樣。

這和交朋友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可以認識許多的熟人,但最親密的朋友,不過二三人。

對於許多熟人,不必了解他的所有,方方面面,擇其善者而從之,就可以。

對最親密的朋友,則了解越深入越好。

我的閱讀經驗是,一段時間內,以某個人為主。但並不只看他的書,同時也看很多人的書。


額……看我買了本什麼書……

比如有一次買了一本魯迅故事新編,就只好把魯迅的。。算是微小說吧?全看了一遍……

買書或者看書很隨性的,有時候我的書單上全是偶爾聽人介紹,或者突然想了解的書。有時候就會突然找出一系列來看……


讀所有作品,真正能夠稱為大師的人很少,值得讀全部作品。想要取其精華是不可取的,我們沒有這麼聰明。大師本身就是建立在在無數大師上面才能稱為大師的。

還是列一下我讀過的幾個作家的所有作品並略作評價供參考。

王小波:小波的雜文寫的非常好趣味性強而且真誠,這和他一直沒有成名有很大關係,小波的小說早期基本不成熟,模仿痕迹非常明顯,比較像樣子的時候掛了,太可惜了。

金庸古龍:這個大家都知道,古龍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像金庸大師這樣的幾個長篇厲害。金庸肯定永垂不朽了,和大仲馬地位類似。

村上春樹:個人比較喜歡林少華的譯本,但是估計村上君也寫不出啥了。

魯迅:魯迅肯定稱得上大師了,魯迅的雜文很多都是論戰性質的,可以不讀,其它基本都是上品,尤其是短篇小說和散文,雜文中也是名篇輩出。

陀思妥耶夫斯基:應該算是最偉大作家了,他二十五時寫的作品很多二流作家已經一輩子比不上了,真正的天才,最bug的是老陀有一個屬性:他每一部作品都比上一本寫得更好,這個太牛逼,不服不行。

尼采和叔本華:這兩位都是人類史上的大人物,和耶穌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一個級別的,大人物的意思就是歷史是以他們為分界線寫的,而是不是什麼帝王將相。

毛姆:毛姆算是二流作家中的傑出代表了,我個人很喜歡。

馬爾克斯和略薩:馬爾克斯真正寫得好就那兩部,其實很多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最出名的幾部,很多文青喜歡冷門一點不過是表達自己品味獨特罷了,我個人覺得馬爾克斯其它作品基本可以不讀。略薩的作品倒是水準都很高,沒有特別突出的。

大劉和木心的作品全部值得一讀。

馮唐作品也全部讀過,不過一個男人吹的牛自己圓不上是不是也挺不要臉的?

蘭德的小說值得讀,真偉大真牛逼,雜文寫得基本是一坨屎。

歷史界的張宏傑值得讀全部作品,看好這位先生。

不那麼高產的作家倒是可以只讀一部的,因為只有一部可以讀。

就想到這麼多,不再補充了,以上。


你吃飯的時候是願意把名廚們的拿手菜都吃一遍還是拉住一個不放吃其做的所有東西?除非你想對某個廚師的菜風做深入徹底的研究,不然不需要。


對我來說因作者和作品而異。

有的作者如果很合胃口,那我就會一口氣集中讀他的作品,就像一口氣看好幾季連續劇一樣。王小波,金庸,芥川龍之介,雨果,巴爾扎克,阿加莎克里斯蒂(按我接觸的時間順序),這些作家我是有意地集中度讀的。尤其是芥川龍之介,找到了所有能找到的作品,像上癮了一樣完全停不下來。

其他的作家也讀過不少,不過都沒有讀完所有的衝動。比如狄更斯,先讀了《遠大前程》,覺得寫得真了不起;然後讀《霧都孤兒》,覺得很一般,不過還是讀完了;後來讀《雙城記》,翻了幾萬字就看不下去了。又比如馬爾克斯,高中咬牙讀了《百年孤獨》,可能年紀不夠的緣故,對他的作品和魔幻現實主義都無法理解,後來連翻一頁的興趣都沒有。

我覺得如果你遇到了喜歡的作家,你也會像看連續劇一樣希望一口氣讀完。如果實在不感興趣,那麼不讀也罷。閱讀是個人的體驗,不是拿出來炫耀的。都說《追憶逝水年華》和《尤利西斯》如何如何,我完全看不下去,這種書我欣賞不了,自然不會去翻普魯斯特和喬伊斯的其他作品。


超愛把一個作家的書都看完,不過一般都是把找得到的看完而已,按照時間線看完一個作家的書可以感受到作家心態的微妙變化,也說不定能找到彩蛋哦,舉個例子,喬治奧維爾的1984里溫斯頓最怕的是老鼠,為什麼呢,我從他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中看到當年奧維爾參加加泰羅尼亞民兵組織時在戰壕里待了很久,最怕的就是夜裡的老鼠啃手指,這也是閱讀的樂趣吧


如果要從整體上把握一個作家的水平,還有他的寫作風格個寫作特點,建議還是把這個作家的所有作品都通讀一遍,這對於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很有用。當把所有的結構都建立起來後,以後碰到相關的知識就可以分門別類的歸類。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對於一段不知名的作品,可能看了一段後就明白它的作者是誰,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而且這樣對自己的創作也有利。


同意王路。還是以精為主,並不是所有作品都吸引人的。比如東野圭吾。


習慣性的在一段時間,把作者的所有書找出來看,因為這樣覺得會更加了解作者的初衷,想明白作者是在什麼立場寫出來的語句,更好地體會這本書。但是,也要看其他的,以免有點視覺疲勞。


名家的翻翻,感興趣的作者通讀。

如果擔心時間被浪費在不夠好的作品上。我想說,首先如果這位作者只有一本書的才氣,那麼讀完第二本你就能摸個大概,讀完第三本就心如明鏡。只是通讀的話,讀兩本書,最多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不算太浪費時間吧?

其次,對浪費時間的定義上,我覺得去尋找美妙的作品這個過程本身並不是浪費,因為簡單的閱讀它本身只是一種消遣而已。你翻名家名篇不也是因為人云亦云么,其實一大半讀下來也是浪費時間。

專業書籍不在討論之列。


舉個栗子


我看村上春樹的書看了六年,還準備繼續看下去。一開始只看得下去海邊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之類,後來慢慢開始看冷酷仙境且聽風吟,從一開始的半懂不懂到後來身心浸淫最後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裡漸漸看出來村上一直想要表現的那個堅硬龐大結構清晰的世界。然後就感覺多了一個老朋友一樣,他寫的前言後記都看,還有他寫的遊記什麼的,有時候也覺得沒意思但是就有親切感。對於卡波蒂有同樣感覺


菲茨傑拉德看過一部蓋茨比,驚為天人,看了無數遍幾乎背的下來(本來也不長)找來其他作品卻完全看不下去,直到現在。是我目前道行不夠吧。


會看很多其他人的書,挑著看,但如果寫作時,會把最符合自己性格、文風還有表達的思想一樣的作家全看完,不斷揣摩,就像跟著一位老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羊脂球這本書?
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中找到好書?
哪本書在你生命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何讀書?怎麼看待讀書?
「速讀」是否適用於閱讀專業書籍和文獻資料?

TAG:閱讀 | 文學 | 閱讀分享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