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東被稱為魯而不是齊?
01-05
比如魯菜 山東魯能 魯A00001
這是從漢代的封國名來的,現在的山東主體有四個不同的封國,所以膠魯兩分了,這種格局擴大後一直延續了下來。其他真沒那麼多原因,禮儀之邦啥的,這真是想多了,雖說有泰山,但中國其實是沒有聖地癖的。中國華北的基層郡縣格局基本是漢代形成的,不能隨便追溯至先秦。
還好不是齊 否則我大青島每輛車都寫著齊B了
節選自【唐騎】阿菩
張邁問魏仁蒲,魏仁浦道:「新立之國有兩種治政,一是從俗而治,一是從正而治。」張邁問:「什麼是從俗而治?什麼是從正而治?」
魏仁浦道:「當年西周征服商朝,分討列國,在離稿京最遠的東方,安下了兩個大國,一個是姜太公的齊國,一個是周公的魯國。」
魏仁浦繼續道:「西周初年,整個天下還未穩定,尤其是東方!而這時候周武王又忽然病逝,周公不得不居稿京攝政,而派了兒子前往封國魯國,同時姜太公也去了齊國。但兩人治理國家的手法卻完全不同:姜太公是從俗而治,就是不改變齊國原本的習俗,因應當時的環境與民情,所以見效很快,三個月就回報稿京說齊國已定。周公的兒子到了魯國,卻是從正而治,就是用西周正統王朝的禮樂文化,一項項地教會了魯國的居民,硬是將他們改造成了周人,因此整整用了三年,才算成功。」張邁問道:「那麼是從俗而治的好,還是從正而治的好?」馬繼榮也讀過不少書,見魏仁浦尚在沉吟,即說道:「姜齊從俗而治,見效快,而且其後齊國之強,與周同始終,為諸侯之長三百年,稱霸春秋戰國五百年!魯則一直有名無實,從西周初期數一數二的大國,到春秋淪落為第二流國家,到戰國已全不入流!因此齊政優於魯政,更何需言?」張邁也沉吟著,不置可否,又問魏仁浦:「你的看法呢?」 魏仁浦道:「若論齊、魯的差別,確實是齊強而魯弱,然而魯國後嗣延綿不絕,幾乎與周代同始終,齊國卻自春秋而斬,進入戰國之齊國已經被田氏替代,雖然還叫齊國,卻已經不是姜齊,而是田齊了。魯國雖弱,卻衍為文宗,春秋以後道統全從魯而出,儒墨兩家都從魯起家,聲勢之盛故不待言,漢家道統,主幹也都從魯文而來此是兩周已滅,而魯能存周道統正宗之故。當年則齊強面魯弱,今日之山東地面,稱魯而不稱齊。當年則齊盛而魯衰,今日華夏文統宗魯,而齊國之俗則泯於千年之中矣。」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簡單的說就是文化壓制,魯國文化相比齊國有壓倒性的優勢。魯國有孔子,儒家發源地,和王室血緣上是一樣正統,齊國就拿不出門去了,齊是姜太公的後代,不姓ji,而且後來齊國還姓了田。這在歷史上不是特例,古羅馬武力上征服了古希臘,卻被希臘文化同化了,齊國雖然在軍事上一直壓制魯國,但是魯國有文化,軟征服。
為什麼湖北不成為「楚」
一樓說的足夠詳細,魯國當初是姬姓大國,周公之國。
而且山東西南部,是儒學的發源地。而周公,孔子,孟子這三個人都是道統的傳承者。五嶽之首的泰山,也是魯地,其實單純簡稱為魯,在我看來是不平等的,不尊重歷史的。杜甫登泰山也說的是齊魯青未了。一個魯字把膠東半島給撇開了。其實用古九州的青州來概括最包容,比如像燕趙之地河北,趙是南部邯鄲一帶,燕更偏於唐山一帶,而河北中部其實還有一個中山國。。。但是我們有一個幾千年來共同的名號,冀。同理還有河南;宋,鄭,曹等等都有,但是一個豫就概括了多少年以後,會不會有人提出,我們為生命要講英語,而不是講美語?意思差不多。
推薦閱讀:
※山東人為什麼喜歡吃羊湯?
※為什麼說:「中國民氣在南,王氣在北;山西出將,山東出相」?
※為什麼山東人那麼高?
※臨沂是否有希望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的領頭城市?
※我是山東人,如何機智的反駁「山東人肯定能很能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