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園林死了嗎?

怎麼傳統園林越建越爛,本朝大規模小規模重建的幾座前清皇家園林(靜宜園 頤和園 避暑山莊 圓明園)無論工藝還是建成效果也比不過清代留下來的。


謝腰......

古典園林在現在只是很高級的玩法,因為代價太高,一個研究古建築的設計師都是在40以上,設計成本很高,材料,中國園林的磚木結構,成本很高,園林造景的奇形怪狀的石頭和樹木,可遇不可求.....成本更高

看看園林歷,您會發現,園林是一代一代傳承的.........也就是不斷的有文人依照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在不斷的修改,且院子里除了建築外的那些個小擺件都是依靠業主或造景師自己選定,特型特用..........時間是個最大的成本,BUT國內的房子都有個土地證,然後給你定了個年限......

一個院子可能需要好幾代人往裡面投入心血,其過程中還得不斷的養護...看看娛樂新聞成龍養護幾個古建築費了多大力氣就知道要回復古典園林的話這些投入都是無底洞..... 對,這是經濟因素

經濟成本高了,能接受的業主就少了,所以古典園林的業務就少了,痴迷並研究古典園林的老先生們對於理想的追求對文化的傳播在不遺餘力,但是曲高和寡,此類型業務的量小,讓不少設計單位紛紛轉向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自然歐式對稱皇家大氣的住宅園林......市場上確實是以住宅項目為主導的.......這是現狀沒辦法 這算是外部因素吧

苗木和構件,這些東西真特么是看緣分的,就跟你出去瞎溜達買了個自己順眼別人不要的破石頭一樣........你得能遇到

古典園林的構築多是木構,現狀也沒那麼大的樹供你做個梁做個柱了,然後這些木構的玩意還得防火防蟲防潮防腐,過了若干年還得拆了重做防腐,而且現在木工奇缺,做室內的木工日薪500+都特么找不著人,能搞清楚卯榫結構的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能做木構建築的還得是能吃苦能自虐的知識分子.......這些人誰用的起?

再一個跟鋼筋混凝土比,混凝土的皮實度能把磚木結構秒成渣渣..........這算是內部因素吧

現在 ,有不少有志之士在深愛並研究中古典園林,但是現實很殘酷,大家都在妥協。

國內最近比較火的院子系列是LA設計從中信紅樹灣開始探索的中國現代主義園林做法,力圖用現代的手法和材料來營造中式古典園林的空間秩序.......也是妥協與現實的一種精神的探索,走向一條有所繼承的新中式道路。

園林沒死,精神還在生化,園林文化也是一個兼容並包的文學系統,既然喜歡就努力吧。

傳統園林還得發展,形態也在改變,對於現在這個浮躁社會,有極少的人在意,但是文化始終是需要傳承的。

曲高和寡的歌曲始終適用於小眾,結合古典園林形成的時代,每一時代大眾的審美就決定了這個時代的文化發展...所以您現在看到的覺得畸形的園林系統其實也真真屬於中國園林系統......


要看你怎麼定義「不死」。個體永生,金蟬脫殼,還是代代進化,哪種算不死?

這裡討論的「中國園林」是作為目的,還是作為手段?潛在的對手到底是地域上的「別國園林」,還是時間上的「現代景觀(園林)」?

尤其需要留神的是,誰有「中國園林」的裁定權,誰能判定哪個案例是中國園林,哪個方案不是,尤其是面對新建案例。是不是推崇「古典園林」的人自動獲取了「中國園林」的解釋權,裁定權?

和不同國家的景觀從業者討論過古典園林繼承和發展的問題,但好像只有在中國會引起那麼強的衝突。但退一步看,這種衝突非常糟糕,針鋒相對往往伴隨著點兵劃界,這對於雙方都是重大的損失。對於原本支持「傳統」的一方更為不利——每劃一次界,就固化一遍刻板印象,在面對日新月異的新需求新問題時,更容易缺位;在解釋力不到位時,又只能務虛,最終變成一個封閉的圈子。

我覺得我們的鄰居,同屬東方文化的日本,韓國,甚至泰國都搞得很不錯。很多寺院,庭院,植物園,一些公園帶,無不有鮮明的本國特徵。但涉及到現代市政建設,生態規劃的時候就毫不含糊,絲毫不為標籤所累,系統地拆解問題,選擇應對方案,科學管理。如果具體到一個地塊或一個項目,那按理說不應該存在「中國園林」的爭論,青菜籮卜,各有所愛。千百年來,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古典園林與詩書樂藝,琴棋書畫一起奠定了我們的審美基礎,我們也對生養我們的園林和風景有天然的習慣和好感。但就像傳統農耕文明無力支撐現代社會的飲食消耗,傳統的園子文化在面對爆炸的人口和複雜的市政建設時,也面臨著自身的選擇。事實上,很多西方國家對東方園林非常感興趣,比如德國就有不少大學教授研究對此有研究,但他們的落腳點大多是目的明確的課題,如「氛圍營造」,「水空間」,「空間轉換」,最終轉化為可操作的原則或者技術。如果還是堅持「天人合一」,「妙不可言」,恐怕既不利於經驗的傳播,也不利於實踐的進化,最終還是小圈子。

現代人居環境建設高度複雜,需求的質與量和過去比都膨脹無數倍。如果一定要說「中國園林」會死,那有可能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捆綁了「中國園林」,在複雜的現代人居環境建設中到處爭先,卻應對需求不力,最終合併為一個詞而退潮,就像「中醫」——並不否認千百年來它對我們民族作出的傑出貢獻,但現在它已有顯露疲態,並且以後時間越長,對它越不利。

再來個不相干的問題。最近特別火的量子通信,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領先,在知識的最前沿披荊斬棘——那麼能說它不算東方的智慧嗎?


剛剛更新了一篇文,亦是對古典造園的思考和探討。拋磚引玉。

----------------------------------------------------

2011年,良渚文化村,郡西項目。建築檐角,設有雨鏈。即用金屬線引流檐雨水,落入牆角的瓮里。

很別緻的設計。

提出這個創意的,是當時杭州萬科的總經理周俊庭。他非設計出身,卻有很多令人讚歎的奇思妙想。

比如雨鏈。瞬間讓我想到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那裡,和許多江南小鎮一樣,粉牆黛瓦圍起一方天地。雨天,我坐在廊檐下發獃。看檐口落下的雨,形成一片透明珠簾。

又比如村民食堂的搪瓷杯和天竺筷。標配早餐豆漿油條。復古人力車造型的小鎮計程車。親子農莊里的稻草人。以及年會時穿的唐裝……

周總是一位生活經驗豐富的人。物業、客服工作背景讓他更多會從客戶角度出發,細緻考慮。

那些片段組成的意向,那種熟悉的溫度感。正是那種我們稱之為回憶的東西。無一不來自生活的積累。

造園,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呈現。

尤其古典造園活動。

我們感慨古典園林生活的詩情畫意,並試圖復刻此種生活方式:賞月。飲酒。聽琴。對弈。終是差了氣韻。

形似?神似?

關鍵在於心性。那種對於周遭環境的敏感和細膩。

首先,你得慢下來,感受四時變化。雲聚雲散。花開花落。暮色。驟雨。

將雨未雨的天空是舊報紙沾水的灰。灰漸濃。濃到雨落。雨從屋頂沿著檐角落下,落在天井,又從水溝匯入河流……這些轉折、變化都會讓人心動。

焦躁的心境是感受不到這種變化的。

忙碌,讓人忽略許多生活的細節。當忙碌變成籍口。懶怠。麻木。是很可怕的力量。坐吃等死。那麼這一日,和那一日,有什麼本質變化?

我們驚嘆文人生活與古典園林的完美融合。但這種經驗的影響對現今造園的指導意義是相對有限的。

心性不同。

行為習慣不同。

價值觀也不同。

古典園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園主對於世界的哲學態度。

我們念《從前慢》,尋求關於生活的儀式感。

與其說念舊,不如說是關於價值觀的反思。

那時:

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看一場電影。照相。聚會。逢年過節。用心準備。那種鄭重其事。等待把期望拉得很長。長到一定程度,身在其中的快樂就會被放大……隔著時光望過去,那種期待隱含著喜悅的心情,依舊能感受得到。

選擇太多,比無從選擇更可悲。

從匱乏到充盈,這種轉換是暴髮式的。同樣轉變的還有心境。太容易得到,往往不珍惜。浮躁。成了普遍心態。

這種價值觀投射在造園上,就變成功利的開發過程。

複製。抄襲。借鑒。模仿。

籍以上之名。

前些年遍地開花的托斯卡納風、法式莊園風……被戲稱為房產開發的新殖民主義。但現下流行的新中式就一定更高明一些嗎?當設計風格和形式變成一種風潮時,著實不算什麼好事。

我始終忐忑著。

在微信上讀到一篇稿子《別和我講院子,我住不起!》,作者很用心地把目前流行的樣板區套路,做了歸納和總結。佩服作者邏輯能力的同時,我還是想說,看完此文,瞬間對做樣板區失去了興趣。

套路太多,委實無趣。

那麼,有趣的園林具有什麼特徵?

袁枚修築隨園,一定程度上體現文人的造園觀。

隨園,因原主姓隋,原名隋園。袁枚更名隨園,同其音,易其義。

隨,亦是袁枚對於事物隨性的態度表達。

……茨牆剪園,易檐改途。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隨其夾澗,為之橋;隨其湍流,為之舟;隨其地之隆中而欹側也,為綴峰岫;隨其蓊鬱而曠也,為設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擠而止之,皆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而莫之夭閼者……

——袁枚《隨園記》

修築隨園,並未大興土木。而是就勢取景。伐惡草,剪虯枝,因樹為屋,順柏成亭,不做圍牆,向民眾開放。

造園。更是養園。

園子是具有生命力。

首先,它有自己的個性:山水。地勢。植被。這些原始地貌狀況組成園林的性格所在。

其次,它受造園者的價值觀和審美趨向的影響。多少留著造園者的影子。

再次,園林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反過來又指導園林的改造、再建……古代造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植被,堆山,理水。隨著時光逐漸成型……

造園者、住園者和園子一起成長演進,如自然事物般興衰起伏。

情趣,和意境,則是在園林生長過程中,文人心境、意向、價值取向與周邊環境的互動與凝練。

寫意,是對於自然山水精髓的提煉。

意境,是四時景緻某個瞬間的定格。

情趣,是庭院生活種無數個片段的匯總。

留得殘荷聽雨聲。若沒在秋夜觀荷,聽雨聲聲,體會那寂寥,又怎能寫出這樣的詩句?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一個人的洒脫。

……

古典園林的美,需要時間慢慢體會。

晴晴雨雨。四時更迭。

月的陰晴圓缺。

賞花。聽風。對影。

……

走馬觀花的匆匆一瞥,又怎能感受這細緻入微的美和。

我常在閑暇,遊走幾處老園子。滄浪亭。網師園。或是耦園。園子不必太大。挑人少的時候。閉上眼睛。靜靜去感受。

雨落是一種景緻。

風起亦是一種景緻。

秋風是柔媚的,帶著桂花的甜。冬風凜冽,有臘梅,傲然風骨的香。

周末清晨的老園子是另一種景象:三兩老人,倚著亭子閑聊。說蟹眼天井。朱鴻興的頭湯麵。

是老園子市井生活的另一種解讀。

最後,聊聊古典造園活動對現今景觀設計的意義:

首先,尊重地塊的個性。因勢利導。對自然風景最大限度的改造、利用,也將破壞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其次,從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出發。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設計師,在造園的過程中,更多承擔了導演的角色。動線設計與引導,是一場潤物無聲的影響。

行進,或者停留。在停留點設置休憩處。視線設計。某個節點上,使用者隨意一瞥發現眼前的美景,會心一笑。是設計師心機所在。

同時,預留生長空間,對使用者加以引導,從而實現空間的有序生長。

再次,是時間的變化和影響。景觀設計是一個不斷生長的過程。功利的追求即時效果。植物層次的堆砌。對於植物未來的生長空間以及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不利的。在前期設計的時候,考慮時間的影響,留有後續改造、提升的餘地。

最後,人的生活方式在逐漸改變。在居住方式上,從傳統的四代同堂,到「一碗湯的距離」。以人為本。是放諸任何一個時代,對於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

尊重。貫穿設計過程的天然敬畏之心。

慢下來,用心感受變化。

從心理層面指導設計。

要有情趣。

再落實到技術層面。

是這樣關於未來景觀設計發展的設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各位共勉。


園林、景觀,說到底是一個民族內心審美的外化,而不是反過來。

宋明中國(文人)園林大爆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園林冒尖兒,路易十四執政時期法國園林開始擁有自己的靈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英國園林終於擺脫法國老大哥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范兒(還受到中國園林影響咧),難道都是巧合嗎?

跟所有藝術一樣,沒有哲學、美學基礎,民族之園林不可能存在。

舉個栗子,英國式的「自然風致園」,沒有反理性至上主義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們的思辨和論述,沒有動不動就在自家花園裡閑逛45°仰望天空的文人騷客們的熱力吹捧,沒有一眾風景畫家們的筆耕不輟,沒有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掏腰包、湊熱鬧,(皇室自上而下的影響力就不提了,)根本不可能成立!

&<追求自然野趣、無固定規則和想像空間的英式自然風致園范兒,其理論基礎部分受古典中式文人園林的影響。圖為美國南塔克特地區某花園。圖片來源自pinterest,侵刪&>

&<在找到自己之前,英國也一度被以上這款法式幾何/理性至上趣味牽著鼻子走了好多年啊!圖片來源自pinteret,侵刪&>

------我是自審的分割線--------

今天的中國,經歷過歷史斷層,能夠認同和欣賞古典趣味的人,到底有多少?但今天沒有,不代表未來不會再有。

中國園林沒有死,它只是睡著了

當人們生活終於足夠舒適,眼界終於足夠寬廣,一定會開始自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事實上,這樣的捫心自問正在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

終於會有一天,我們會不再為了「上頭指標」瞎著眼填充綠化帶,我們會明白每一株花草之於空間、之於心靈的關係和意義。我們會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真誠審美,不再為明星、廣告、潮流瞎著眼埋單。我們會明白花園不是園林公司產品冊上莫名其妙、無根無由的案例,而是自我的內心訴求、靈魂照像。

我的花園就是我自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自己。」——我想幾百年前我的老祖宗在造園時,也是抱著這樣自由、真誠的心情吧。

----------------------

http://weixin.qq.com/r/sUlrcyLEQX8_rWYQ9xy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沒。除非你能論證中國文化已死。

沒有一種文化會被隨隨便便的定義滅亡,這種言論一般出自不了解這種文化或者沒什麼閱歷的人。

一個以景觀園林為業的中國設計師是不會思考這種問題的。

也不會來搭理這種問題。

所以如果沒人來回答問題或者回答者又是知乎里某些房地產業或者建築行業的好事者。

別當回事,都TM是放空炮。

————————————————說空炮,還真來————————————————

樓下所說的「奇門遁甲,五行生剋」就是空炮之一,不學無術,滿嘴胡謅型。這類好事者就是來歪曲的。把一種連續發展的文化形態固化到「各時代」「正統」「古典」,用「貫通歷史」的門檻來喝退人。這類建築行業者好的就是「噁心」,用一段話把傳承中的文化描述成「木乃伊」,再用一句話宣告。此人的潛台詞是「反正我也不懂得各時代建築禮制,那我也不用傳承中國建築,中國建築於我而言就是苟且殘喘,奄奄一息」,或者「反正我也不懂得各時代中國文化,那我也不用傳承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於我而言就是苟且殘喘,奄奄一息」。


看著樓上諸位貼的代表「中國園林」的圖,這東西死沒死你心裡沒點13數嗎?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私家園林最開始的使用者是個人的,服務於少數人(皇家園林不說哈,感覺提問者應該也並沒有想到這個類型),如果現在大部分園林還這樣造是不可能的,,,根本容納不下,,

而且現代的工程技術已經遠遠超越古代的水平,所以那種古建築的結構之美在現在是複製會是很無趣且有點有違設計的原理的。

例如噁心的混凝土仿古建築


謝邀。 死了?什麼情況? 題主特指的江南私家園林還是北方皇家園林還是嶺南園林? 中國傳統園林風格在當今社會不佔主導而已,時間流過沒有什麼是不變不發展的。橫向看其他的國家其他的園林風格,都沒有一成不變。 只是無比正常的發展而已,題主不必如此悲愴的喊出中國園林已死。 中國園林的風格也會不斷演化,時不時的出現在你的視野里。


鄰國日本在70年前也提問過他們的園林,於是在1939年,造園家重森三玲在歷史悠久的京都東福寺設計了一件融合西方現代設計手法和日本傳統枯山水的園林作品,轟動開來。他說了一句關鍵的話:「他希望當今的庭院能和當今的生活聯繫起來,就像以前的庭院聯繫著當時的生活一樣。」

【圖一 京都東福寺庭院 棋盤式構成】

中國古代園林確實死掉了,因為完全為老莊孔孟思想所影響的封建帝制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現今國人的意識,審美,觀念……有半數是中國本土文化給的,另外半數還要看信息全球化給每個人的影響。

這未必不是好事。時代在發展,每個嶄新的年代都要向過去揮手作別。明末計成把直角拐彎的廊道革新為曲廊時,也是一種畢恭畢敬地跟傳統說拜拜的大膽創新。(《園冶》: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構曲廊,之字曲者,隨形而彎,依勢而曲。)

所以如果您把既傳承了古典園林思路,又能聯繫當下人們生活的設計,也看作本本噹噹的中國園林的話,那麼可以說,中國園林這一脈絕不會消亡。

甚至可以說,參數化設計和中式園林,是行業未來的兩個發展方向。

推薦您關注一下當今國內優秀的「新中式」(或者「現代中式」)。這方面在行業里目前知道有風風火火兩家牽頭機構:一是奧雅設計集團,代表作品有泰禾系列的幾個院子,最近成龍大哥就在為這個「院子系」代言,馮小剛也在內取景,拍《院子里的中國》系列片。更具風頭的是其作品「北京泰禾運河岸上的院子」,去年底當選「亞洲十大豪宅」之一。

【北京泰禾運河岸上的院子 奧雅設計】

還有家機構叫易亞源境,帶頭人俞昌斌,從日本回來後自己撰寫了行業里屈指可數的兩本新中式園林參考書籍:《源於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分「空間結構」和「材料與細部」兩冊。
優秀作品有在天津的「格調竹境」等等。

另外除過這兩家機構,國內行業里的大師們如朱育帆,王向榮,也未嘗停止過對中式園林的探索,您可以再搜搜他們的作品。

最後感慨一下,中國園林不該被當作祖宗們留下的遺物,也不該是與當下人們思維、審美、習慣相悖離的純粹仿古,更不該是為西方園林漸漸吞施同化的假洋鬼子。期待未來更多根正苗紅的中國精神,能以最恰當的設計語彙表達在園林設計里,並有法發揚和傳承。

希望對您有幫助。


文化停滯,自然園林的發展也停滯了。但,這一定是階段性的,就看你能不能活到類似於唐宋明清那種年代了。我對中國是很有信心的。


時代不同了,但是傳統園林的精髓可以學習,學習造園方法並不是完全要恢復到以前的樣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傳統園林的方法在現在的很多造園中都有用到。


園林沒死,也不會死。我國古典園林,時代悠久影響深遠,現代景觀設計不論如何都無法與之剝離的。中國園林從未離開我們,是眾多現代園林設計的靈感源泉。

山水比德是一家景觀設計公司,在設計中經常會運用許多中國園林的元素,來造現代之園,傳承中國園林之雅緻:

一、疊山理水

中國傳統園林素來追求山水意境能在一壺天地中開闔,「一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美學觀念讓疊山理水的造園手法,成為東方造園最不可缺席的要素之一

【成都領地·錦巷蘭台】

層層遞進的院落府邸中,一方模山范水的景緻現於廊前,恰如米芾云:「奇勝處,每憑欄,定忘還。」

【廣州中力·大一山莊】

秉持著「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則設計,布局貫穿疊山理水的傳統造園手法。

二、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源於齊國的東海神話:一池為太液池,三山指蓬萊、方丈和瀛洲;而成就於秦漢皇家園林的祈壽夙願。後來這種理論在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中則演化為一池一山、一池二山或一池多山,不斷改良演進,在現代園林中得到廣泛應用。

【廣州龍湖·天宸原著】

運用「一池三山」的思想,將自然山水收納園中,咫尺之間,「三山半落,一水中分。三塔為山,一池為海」。山色絕於濃霧,神遊其中,如登蓬萊。

【長沙梅溪·正榮府】

以枯山水呈現「一池三山」,抵達「無水而喻水,無山而喻山」之境,極簡中流露悠悠禪韻。

三、建築符號

白瓦青磚,亭台樓閣,雕欄玉砌猶在,對這些建築符號的提取與再應用,是向古典園林最直接的致敬。

【蘇州建發·獨墅灣】

借鑒網師園的湖心漁隱亭,取意清皇太子北海書齋的靜心齋,蘇式園林的精髓盡在框景、透景、對景純熟運用中自在流淌。

【蘇州旭輝·壹號院】【徐州萬科·未來城】

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石刻藝術——拴馬柱石雕,成陣佇立,寓意族興,在匠心獨運的細琢精雕下與場地璧合無痕,自顯深邃氣韻。

蘇州旭輝·壹號院

徐州萬科·未來城

我們從未停止對中國園林的探索,也希望它能夠在現代煥發出更有創造力的生機。

原文鏈接:

山水比德設計靈感創意引爆點,大盤點!(上)

更多觀點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山水比德


如果不能保留大量的私家園林,那什麼風格的園林都是死路一條,因為它與生活無關了。


生於斯,長於斯。中國的民族審美文化,是在時間的一次次大浪淘沙中曬選出來了的,當然不會就這樣消亡。可是,每念物力維艱,眼前就真的只能這樣了……但是,閉上眼睛,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桃花源,都呈現在眼前,有些東西真的是流淌在每個園林人血液中的,它沒死,長於吾心,隨著專業成長,添磚添瓦,栽樹植草,辟穀開溪……相信終有一天,世界這麼大,終有它落腳成長的地方……


我覺得中國人很容易沉浸在自我以前的輝煌中不可自拔。古代造園很厲害,但是多多少少已經不適宜現代都市的環境,古代文人能出口成詩,現在人能嗎?這和大環境脫不了關係。(當然不排除一些在自己造園宅的)現在的人抱著古人東西照貓畫虎,造園這東西說到底關鍵在於人的思想,現在修復再造只不過是機械的模仿。就跟畫匠和畫師的區別一樣。以前大二時候有個亦園亦宅的課程,說白了就是自己圍個房子造園,但是什麼身份的人住決定了這個園會是什麼樣。包括後來一個外教的城市開發空間,我當時做的按教授話來說是crazy的,但是其實放到新加坡,這也就變得不那麼不可實現,但是在國內確實受到的造價問題的限制,另外一個講評的外國教授說我的設計像是縮小版的城市中的蘇州園林,因為他在蘇州生活了好多年,他一開始覺得蘇州是天堂,但是生活了幾年發現是地獄(當然存在誇張成分2333),不管是氣候還是環境,美好的不過是遺留的蘇州園林。也許人們是很好的保護了哪些古代園林,卻忽視了現在人的居住景觀,這真的讓我覺得很可悲。

中國傳統園林沒死,只不過現在的人沒去思考怎麼延續到現代社會而已或者說難聽現實點,造價、成本、效率讓他們妥協了。


中國園林,肯定沒有死啊!

硬是要說古典園林,那幾乎沒人造了。即使仿其形仿到百分之百,但是蘇東坡范仲淹這些文人騷客,還有那什麼蘇小小李師師這些青樓名妓都沒去過啊!!!脫離了歷史的偽裝成古典園林的園子不就像印表機列印的水墨畫毫無意義么?

中國園林呢?現在的中國園林在很久很久的未來也會被稱為古典園林的!工業革命三部曲誕生之前的園林作品估計大部分是各個國家的「古典園林」。革命完成後,不同文化的審美交流和技術交流是的每個國家的園林或多或少有了別的文化園林的特點。就拿造園理念說,古典園林基本上都是社會階級比較高的人(士大夫,和尚,皇帝)私有私用的,游完了可能還會住那兒,還得有傭人神馬的,所以建築很多。但是現在某公園,除了一些亭子、廊道、公建就很少有別的建築了,主要供普通人使用。這就是國家的社會性質改變接受了西方公共園林這一理念,當然中國古典園林有過公共園林,但想去普及公共園林的理念是西方的,封建時代統治者基本不會去想如何造園給普通人用吧。

但是中國現階段的園林有很多是部分借鑒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設計建造的。比如借鑒江南私家園林的地形設計,又或者建築風格等等。但總的來說,都是部分借鑒,而不是複製。所以中國園林現在是與外面的世界差不太多,設計者在功能完備的前提下加入中國元素:文人化的植物(不知道怎麼表述),漢字(主要是毛筆字),中式小品……只要中國文化還在,中國的園林必定會留下多或少的文化印記,那些園林也還是代表了中國園林的,中國園林也還會在!

最後,如果題主想問的是那本雜誌的話,我會告訴題主,雜誌過得很好!

( Ps:三年級生手機碼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請朋友指正。)


一句話,死了!

別急,先聽我把話說完。。。

討論傳統園林以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叫傳統園林?他興起於何時?代表作是什麼?表現手法是什麼?

然後,我們放眼整個中國目前的園林現狀,看看傳統園林究竟還在不在。

如在,就沒死。若不在,就是死了。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查找你會發現目前我們已知的傳統園林代表作基本都是清代的,再往上倒你除了能找到一些名字、圖畫資料(有可能還是後人的想像),剩下的就啥也沒有了。

換句話說,我們目前最熟知的,或者說我們目前所說的「傳統」園林也就是這兩三百年前的產物。

兩三百年前都可以算作「傳統」,那再往前的園林還算傳統嗎?他們是否還「活」著?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園林是怎麼來的。

一句話總結:園林是建築的延伸

我們去看清代園林,基本都是圍繞著建築來設計園林的,沒有任何一個園林是為了園林而園林,這樣的做法只能說是無病呻吟。腦袋被門擠了

如此一來我們就好理解了,建築的特性與職能決定了園林的做法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堅定地結論:清代之前的園林跟清代園林絕對不一樣!

因為不同朝代、相同職能的建築,其風格是不相同的,所對應的園林又咋可能一樣呢?

那麼?清代以前的園林去哪了呢?

一句話:都屎了

建築都變了,園林當然也跟著換啦。

既然你能理解清代之前園林都可以自由死去,為啥無法理解從清代到現代「傳統」園林還存在這個偽命題呢?

一代有一代之建築,一代自然有一代之園林,清代一下,木建築已經被拋棄了,代之而起的是高樓大廈,鋼混結構。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現代,現代人自有屬於現代建築之園林。為了民族情感罔顧事實的嘴硬傳統園林沒死是沒意義的。

真正有意義的是收拾起「傳統」的「遺骸」,將其留下的思想總結成冊,並試圖用現代的形式去讓他「復活」,而不是造一大堆仿古建築,試圖用簡單除暴的模仿使其「復辟」。這隻能讓人更加討厭!

被討厭的不是傳統園林,而是毫無新意的模仿者,這種人毫無價值毫無理想可言,腦袋裡除了生意就是接更多的活。

這樣的人又何談藝術?何談傳承?

把傳統園林交給他們傳承?那不叫傳承,那叫「詐屍」!


我覺得沒有吧……

起碼…

你知道我在國外的一個大學裡被中國園林硬生生地 「折磨」了三個月嗎……

各種 空間表現手法、各種空間意境…

還要用各種中國園林的空間表示手法去設計當地的唐人街…


這麼美得東西 怎麼會死呢


王澍是一種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庭院設計屬於園林嗎?庭院設計和大型的園林設計哪個前景更大?
景觀設計師?
中國的景觀設計是個什麼水平?
在風景園林這一專業中,有哪些常識性的知識?
如何打造家庭花園/菜園 或者 如何種植植物/蔬菜裝飾家?

TAG:園林 | 景觀設計 | 園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