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擰麻花大樓」和普通大樓在設計、施工和抗震等方面有什麼區別?

廈門的瑞華高科技研發中心大樓呈現「擰麻花「,和普通大樓在設計,施工和抗震等上面有什麼區別?直觀感覺上柱子還是規則的 ,只是樓層依次旋轉一個角度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邀請這棟樓的結構工程師來回答是最好的了。

當然,知乎沒有那麼普及,我猜這位結構工程師也不上知乎。

所以呢,我就看圖說話,胡亂猜一猜吧。

這個樓的效果圖是這樣的:

來自於業主的官方網站:瑞華高科技電子工業園(廈門)有限公司

這棟樓用的應該是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雖然立面「擰麻花」,但框架柱和核心筒還是保持豎直的,只是樓面逐漸旋轉。

跟普通建築比起來,單說結構設計,可能並沒有很大差異。就是工作量有點大,因為沒有「標準層」的概念了,每一層的樓面梁板可能都得單獨設計。

另外,因為整個平面的旋轉,部分位置的懸挑長度很大,可能需要驗算豎向地震作用,裂縫和撓度也要嚴格控制。比如上面的左圖,底部幾層的角部,雙向懸挑非常大。

當然,可以採取比較折中的辦法,就是在底部懸挑大的地方多加幾根柱子,反正不影響整體立面和部樓層的平面。

比如,我可以在底部這幾個地方加上柱子,解決懸挑太大的問題。這幾根柱子只到二樓或者三樓,不再繼續向上,不會影響上面樓層的平面。

看,實際也真的是這麼設計的,底層角部的柱子比較細,並且只到二樓、三樓。

如果我設計的話,可以考慮用下面這種:

或者,徹底的中心對稱,用八邊形核心筒:

還有人把它跟迪拜的無限塔相比,恩,其實這個對比挺有意思的。關於無限塔可以戳我的這個回答:SOM 設計的迪拜無限塔 Infinity Tower 是什麼結構?

無限塔用的是框筒—核心筒,核心筒同樣豎直,但是外框筒跟著平面旋轉。

其實這個對比也可以作為我這個回答 在瀏覽國外建築圖片時感覺他們是不是大量用了厚樓板,連牆體都是現澆的? 的一個例證,那就是因為材料和人工費用的不同,我們傾向於用施工工作量大、模板複雜、但是節省鋼筋的方案,而有些地方,傾向於使用鋼筋用量多、但是模板簡單、施工工作量小的方案。

無限塔用的就是大厚板,沒有樓面梁。外框筒跟著平面旋轉,所以模板全部可以重複循環利用,只不過就是整體旋轉一個角度而已。

而我們上面的方案,因為平面的旋轉,不同樓層的樓面梁的長度就參差不齊了,可能需要額外的人工勞動來修整模板、鋼筋放樣和下料。但是呢,好處就是節省了混凝土和鋼筋用料,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不錯的結構效能。


這麼高逼格的建築,是否有考慮綠色建築認證? 比如中國的綠標或者美國的LEED? 這個還是挺有幫助的。


從圖片上看就是一般的框架結構。和一般大樓一樣的施工。只是相對其它大樓而言沒有標準層了,每層的頂板配筋可能有些許的變化,技術交底和驗活的時候變動多一點而已。


這個大樓,我讀大學的時候就開建了,畢業後還在它對面公司上了兩年班,現在工作第五年了它還沒完工


從圖片上看,結構主體構件時連續的,然後外面的平面旋轉其實是挑板的變化,通過懸挑部位的變化做成的


其核心就是框架結構,有框架柱與梁組合,每層的旋轉就是裝飾形象,不過這個和框架之間肯定是對稱的。


說這麼多也掩蓋不了丑的事實~


太丑了


好多年的爛尾樓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結構豎向構件是連續的,平面旋轉,結構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幾乎沒太大變化,個人比較好奇的是
迪拜無限塔 Infinity Tower 這種結構,周邊豎向構件怎麼實現結構重力向下傳遞,節點應力應該很複雜,怎麼設計的,@豬小寶,抗震中怎麼實現強柱弱梁?


看到這個項目,各位同仁居然是討論樓的結構性能,難道不應該第一時間被此樓丑哭?這樓就是為了扭而扭,豪無意義與美感啊!!!

我猜測最終這樣的方案,是建築師向緊張的建造成本與平庸結構設計能力妥協。可是既然建造成本受限,結構設計又不行,為什麼還堅持這種概念?


推薦閱讀:

台北 101 大樓這樣的超高層建築的防震裝置是如何工作的?
BIM會是未來結構設計的趨勢嗎? BIM對於結構設計的意義是什麼? 結構工程師需要精通BIM軟體嗎?
如何用 Revit 畫鋼結構?
樓房自然沉降的原理是什麼?
懸臂樑的撓度和長度的比值超過多少就不能簡化成懸臂樑模型?

TAG:土木工程 | 建築設計 | 結構設計 | 建築施工 | 建築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