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 100 萬在目前中國屬於什麼水平?
年收入100萬似乎對於很多打工和創業者都是奮鬥的第一個標杆,在目前中國,穩定年收入百萬到底處於什麼水平呢?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經濟學思維,更多經濟學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私以為,這種類型的問題往往會淪為「講故事」,而每個人的經歷又大相徑庭,因此往往難以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討論問題。因此,本人希望從另外一個角度,即統計數據角度入手,來為這個問題提供一些基本的直覺。
首先要說明的是,誠然,接下來的數據分析並不一定準確,也並不一定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相對於個人生活經驗而言,數據往往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這也正是本人寫作這個答案的原因。才疏學淺,還望不吝賜教。
本人使用的數據來源有三個:2011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2012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2年中國家庭健康調查(CNHS)。
在具體分析之前,本人想首先展示統計出的收入頻率分布直方圖,讓大家對我國收入分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已排除零收入數據,部分無效數據與無法利用的數據;組距分得過小,抱歉)
2011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
2012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上述這些調查中的某些已經向學術界公開了最新的調查數據,但是,由於本人能力和精力所限,手頭只有這些數據可以利用。在這裡說聲抱歉。作為補償,本人將對這些數據加以調整。
還有一個問題,即除CGSS外,其他兩個調查僅統計正常工資收入、獎金等,而不統計利息、地租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報酬,因此在準確性上可能有一定偏差。因此,本文將以CGSS作為主要參考。
從圖中,可以看到,收入取對數後近似於正態分布。明確了分布之後,我們首先擱置原題目,而對這個分布作以簡單的分析,具體過程不再詳述,結果如下(以CGSS為例):
- 分位數(即將數據由低至高排列,小於該數的數據佔總體的比例達到時最終落到的數):
- 10%:3000元
- 20%:5200元
- 50%:20000元
- 80%:41500元
- 90%:50000元
- 比例:
- 年收入少於10000元:27.60%
- 年收入多於100000元:3.33%
請各位讀者注意,我們在這裡使用的是2012年的調查數據,實際上,統計的應當是2011年的年收入。因此,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2011年,年收入高於50000元的個人是極少的一部分。特別要指出的是,仍然有一半的勞動者(已經提前將收入為零的數據排除,因此可以認為不包括失業者與非勞動力)年收入少於20000元,不知這樣的數據和各位讀者的直覺是否一致?
當然,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自2011年到2015年這四年來,我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約1.33倍,因此,相對準確的演算法應當是將這份數據乘以1.33。當然,這樣的演算法也是不嚴謹的——不同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率可能差異很大,而在同一階層內部,收入的增長率也可能千差萬別。具體到高收入階層,這點有可能更為明顯——譬如股市行情向好,借入槓桿即可大賺一筆;熊市一來,隔三差五都能聽到資本大鱷跳樓的消息。因此,我們只能做一個比較粗略的估計。
下面回到正題。本人的思路是,用對應的GDP增長率將這一百萬元貼回調查進行的年份,再計算出對應的分位數。具體統計過程略去,結果如下:
- CHFS:0.064%
- CGSS:0.044%
- CNHS:0.004%(由於抽樣方法與僅統計工資等原因,僅作參考)
若用CGSS來計算,年入百萬的工作者約佔所有工作者的萬分之四至萬分之五。不知這裡的結果與各位預想的是否相符?
當然,用樣本估計這種過於「極端」的數據,準確性當然比不上估計平均數、中位數之類的數字特徵,加之樣本本身的代表性問題,這裡也僅僅是為大家提供一個思路,如果我找到了更好的數據,再來補充。
不過,說到這裡,我想到了2014年6月知乎官方對知乎用戶的調查結果:
本人使用CHFS的數據簡單計算了北京的收入分布,與上圖中知乎用戶的收入分布差距不小。我想,這樣的調查結果是不是也表明,知乎用戶大多處於收入分布中那最高的10%,1%,甚至0.1%?這樣的結果會不會預示著,知乎用戶在對某些問題(不僅僅是本問題)的看法上,也存在著偏差?我想,這也是我們每個知乎用戶所要思考的。年純收入百萬,對於真的有錢人是毛毛雨,但已經是99%的沒法企及的。
一般主要是500強企業總監級別以上.,一流外企為例,一個普通985碩士,要混到大部門總監,要往上升4級,4個級別什麼意思懂嗎,90%職場人一輩子就能升1個級別。
有的人以個別金融投行企業舉例,要知道這些企業每年全國就招幾十個人,有的說微軟谷歌,
首先微軟等企業核心部門要求極高的,他們要招最聰明的人,我記得當年院裡面上百人,就1,2個到終面還被刷,我們院都是高考全省幾百名考生。
其次微軟待遇就是和bat一個級別,並不是靠收入吸引人才,想年薪百萬都要熬上2,3個級別,許多人熬不過跳槽走。
百度一般應屆碩士進去是t4左右,年薪百萬要t9,資生t12可到500萬。
華為應屆是13級,年薪百萬一般要部分18和19級員工,阿里騰訊可以同樣參考,差不多一流企業的普通應屆碩士要升5個級別才夠年薪百萬。
90%多百度人到t6已經上不去了,上次華為(百度)糗大的劉超就是t11,年薪稅後100多萬,當然算上股票分紅還能多點,他的上司關總可到500萬。
95%華為員工到16級要熬7年,17級幾乎是普通員工極限了,這樣的人已經有資格給新員工當大課講師了,18級有資格當部門經理級別,幾乎都是00年左右加入華為的骨幹,19級有資格當子產品線總裁,平時龍見首不見尾,普通員工就年會時候能見到,海外市場人員普遍高過研發,但是也很辛苦。
身邊知道事情,上海一個區局副局長(副處級)跳槽去北京的金融企業,給年薪80萬,拖家帶口拔腿就走人。
上海某區宣傳部部長(副廳級)跳槽去金融企業,年薪百萬,上級一再挽留無果走人。
山東3個副市長為百萬年薪跳槽去保險企業,央視副台長王曉暉跳槽去愛奇藝當首席內容官,年薪到這個數了。
換句話說,能再職場做到年薪百萬的位子,難度不亞於當公務員當上正處級以上。
有的說開公司,開淘寶店,開飯店年收入百萬很容易,其實也沒那麼容易,許多人往往把營業額和利潤混淆了。
王思聰投資的飲食概念,香港餐飲業新貴,控制了23個大型餐廳,20多個品牌,銅鑼灣餐飲業新的扛把子。根據披露財報,年營業額6億,純利潤1600萬。老闆持股30%,差不多老闆年利潤500萬。2016年中報,利潤才100多萬。就是說老闆年收入100萬沒到。
韓都電商,垂直電商的大v,基本業內排名前10名,根據上市的財報,2015年營業額12億,純利潤3000多萬,老闆持股20%,一年純收入600萬。2把手純收入就百萬左右。
而且2014年財報虧損的,2015年剛盈利就迫不及待上市圈錢來了。
網路主播高收入確實有,月超10萬已經很少了,300萬是這個行業頂級了,再高就是個別現象級,或者是媒體根據所謂沖值額估算出來的,而許多衝值額都是平台刷出來的。
一些媒體報道的網紅開網店收入的新聞,讓許多人誤以為刷刷臉就收入上億了,比如最近媒體爆料王思聰女友開網店年收入1.5億,外媒爆料網紅張大奕年入3億,他們具體分到多少錢不清楚,但是他們後台運營商財報可見一斑。
新三板公司如涵電商運營著張大奕、大金等網路紅人的淘寶店鋪,為她們提供整套服裝供應鏈服務和網店運營工作, 根據財報,2016年預估年收入1.5億多,但利潤年虧損幾百萬,一個600多專業團隊才創造1億多營收,你認為一個連三線明星粉絲量都到不了的網紅擺擺pose年入億?那范冰冰早該行開淘寶店了。
那些認為隨便開個網店,開個餐飲店年收入百萬的,可以參考下這個行業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年收入, 上市公司高管年薪都是可查的,大股東一般就幾十萬,拿得少主要目的是財報利潤好看點,拉升股價,許多國內上市公司財報許多都粉飾過的,實際還差。
個人認為很多互聯網企業的估值都是虛高的。
美圖號稱月活幾億用戶,披露財報顯示虧損很多億。95%收入竟是賣手機,年賣幾十萬部手機竟然要50億美元市值,上市公司要靠業績說話的,獵豹移動用戶都超過美圖的,而且已經盈利,市值20億不到。
滴滴的350億美元估值依據日訂單1400萬次(靠補貼燒出來的需求),等價格提升3成後,日訂單馬上縮水300萬次,媒體爆料最近斯坦福教授經過論證認為優步估值被高估2倍多。
國內30%創業板企業一年利潤買不到上海內環的房子,然而他們套現幾個點,就能買幾套。
一直糾結於年收入概念的,其實沒有掌握技巧,要賺錢關鍵是資本證券化,槓桿化,靠蠻力你使勁賺,還不如會講故事的人,中國名人榜前100名的文體明星,年平均收入是3000多萬,而2000多家上市公司老總,至少30%老闆年收入都到不了這個數字,但奇怪的這些老闆都身價很多億,就是一些st虧損股,有著殼概念的公司都身價不菲,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百倍,老闆賺錢本事不大,但各個都是故事大王。
許多中產階級已經懂得槓桿原理,樓市股市就是這樣被瘋狂拉升後讓那些辛勤勞動的人接盤的。
之所以會認為年收入百萬很容易,主要是下面幾個原因:
1 消息傳播速度之快讓世界變小,對個別成功的人士密集報道讓人們誤以為是高概率事件。
根據胡潤研究院數據,中國資產千萬以上人數是100多萬,占人口總數千分之一。一線城市比例百分之一。平均年齡39歲。
一線城市市中心的房子已經豪宅化,有的整個小區都是千萬以上房子,如果市中心逛逛的話,會產生錯覺上海一半人資產千萬,即使如此,上海北京等擁有千萬資產人數比例不足百分之一。
因為看似房子多,其實空戶,外地戶,其他是多房產是掛在一個人名下。比如中晉老闆湯臣一品就3套房,快鹿老闆市中心別墅就4套,狼教授給每個夫人就2,3套。上海靜安區擁有10套以上房子的人不在少數。
2 一些媒體報道的創業精英,其實都有很強的背景
媒體在報道年輕才俊時候,總喜歡刻意迴避家庭背景等客觀因素,或者壓縮在有限範圍討論一帶而過,說穿了,雞湯就不好喝了,彷彿就不那麼高大上了。
比如現在風頭很足的陳歐爸是副市長,美團王興爸是集團公司老總,大姨嗎ceo爸是上市企業老總,莉莉絲科技王信文爸是當地成功企業家,美圖秀秀ceo家裡有工廠,今日頭條ceo的爸也是電子廠老闆。
有足夠多的試錯成本和啟動資金是企業成功的保證,富二代創業是玩票,不斷有人輸血,而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創業就是玩命。
無商不富,靠打工賺到月10萬難度太大而且太辛苦了,扣稅多而且也堅持不了幾年。 其次,真的有錢人不見得月入10萬,甚至每年虧損。
創業不圍繞互聯網和科技,成功概率又少了9成。不服可以看下胡潤富豪榜80後富豪榜,幾乎都是互聯網,it行業。
要提高成功概率,主要方向是電商,導購,網賺,互聯網金融,遊戲,黑科技,黑色產業鏈,如刷流量,或者涉及黃,毒,賭等灰色產業鏈。
胡潤80後榜單列舉了20多個身價20億以上富豪,其中有9個是遊戲行業創業成功,陳瑞勇,王彥直,林奇,應書林,王悅 ,朱偉松,王健,邵恆。楊聖輝,還遺漏的遊戲富豪有,墨林股份的陳默,樂逗遊戲陳湘宇,飛魚科技等,幾乎佔據80後富豪榜單的近一半。
當然灰色的還有一批涉黑產業鏈發財的,快播,運營傳奇遊戲私服外掛的胡小偉(30多歲身價達到幾十億),e租寶,中晉,北大學子王波制毒,閑徠互娛,除了最後一個被媒體爆料涉賭,分銷,現在賣身上市公司求靠山,其餘都被抓。罪名分別是涉黃,侵犯著作權,金融犯罪。
其餘的餓么么,滴滴,優信,美圖,光啟的創始人身價是被市場拉高的,公司都是巨額虧本,或者盈利能力很弱。
換句話說,如果做正經生意,想穩定年薪幾百萬以上,方向不是遊戲,互聯網等,成功概率極低,80後到90初全國人口有3億人,創業的方嚮應該分布於各個行業,為什麼到最後只有這少數幾個行業有人相對密集成功?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干其他如房地產等行業的都被團滅了。
在月入10萬帖子有人提到日入8萬,就是廣告聯盟刷cpa廣告,360等大公司經常乾的強制安裝,行話叫流量劫持,想盈利有2個難點,1本身能做這種技術的公司就不多,能一天刷10萬個cpa的公司已經是很有實力了,而且要承擔法律風險,運營成本。2是當廣告主都是傻子,
一般廣告主都是周結算或月結算,觀察用戶留存等數據考核渠道質量,劫持來的用戶本身就是假量,你刷10萬個,廣告主結算2萬個算便宜你了。
安卓端幹流量劫持的公司也是很多的,同樣也是有不少難點的,因為安卓廣告主要求的必須是真實用戶,這行做到拔尖年利潤幾百萬吧,可能都沒有。
真的有穩定盈利模式的是ios端刷榜,假用戶是允許的,說白就是靠真人刷廣告提升下載量,進而提升軟體排名獲得真實用戶。最頂尖的公司一年利潤能賺5千萬以上,當然競爭也很激烈。
剛好看到虎撲步行街有人說上海年薪30萬屬於前5%、年薪100萬屬於1%,然後很多人不以為然。曾經先後在上海多家銀行總部和信託工作,可以來談談所謂的「金融行業年薪輕鬆百萬「的說法。
和很多人所想像的不同,即使是券商、基金、投行,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很少有稅後30W的水平,更不要說銀行這種金融行業的「低端」機構。金融行業真正收入較高的是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這個群體,但這部分人在整個金融業也只佔很小一部分比例。
就好像一個精銳的航空師,雖然擁有數千人,但其中真正的戰鬥機飛行員不過幾百人,其餘大部分則是地勤保障、通信導航、偵查預警、機場和油庫警衛等支持人員,包括銀行在內的任何金融機構也都如此。
以本人工作過的機構來說,總行有幾千個人,最近十年招的基本上都是清華、北大、復旦、上交、浙大、南大、同濟、上財這些學校的碩士,一般的211還排不上隊。這幾千個人裡面,包括了總行辦公室、黨團部、人力資源部、行政部、財務部、科技部、運營部、後勤部、宣傳部、培訓部等等,真正屬於總行業務部門的也就不到一千個人。而所謂的「業務部門」(公司金融、個人金融、金融市場三大部門),每個部門裡面又有綜合處、行政處、風險管理處等中後台的二級部門或者團隊,真正做「金融業務」的,加起來也就兩三百人——未來真正有機會實現年薪100W+的年輕人,一類就是這兩三百個做業務的人,另一類就是通過日復一日努力在資歷戰爭中成為勝者的那些人。
一般的員工,從清北復交這些學校碩士畢業出來25歲左右,稅後年薪也就是15-20W,工作三五年之後職位會小有進步,年薪大概能達到20-30W,但也並非100%的比例。五年到八年的時候是一個瓶頸,70%以上的人會卡在30W左右的水平止步不前,這其中有一半的人或許終身再也無法突破35W,另外一半可能會再熬過五年乃至十年實現突破達到35-50W的水平,但這時候年紀也已經超過40歲,50W就已經是天花板,基本上再也無法上升成為中層管理幹部,只能以「資深員工」的身份終老。
所以即使在以一流高校碩士作為通行證的銀行總部體系裡面,最終能夠達到年薪100W的,推測也不會超過15%,而且達到的時候大多已經超過40歲。這15%裡面,一類是前面所說真正做業務,然後通過換工作進入券商、基金、私募、信託等行業從事【資產管理】或者【投行業務】、並且又遇到【市場機會】的群體,另一類就是通過內部升職成為中層及以上管理幹部的人。 這些人,已經是勝者中的勝者。
而稅後年薪30W,在上海的幾家全國性銀行總部裡面,確實可以說是一個通過幾年努力普遍能夠達到的水平。但如果放眼上海的所有行業,30W仍然是一個非常靠前的數字。
2017年上海全市高校畢業生約18.7萬人(其中研究生4.7萬,本科畢業生9.2萬人,專科高職畢業生4.8萬人),我們可以估計一下其中」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數量(復旦、交大、同濟、上財、上外、華師大、華理、華政、第二軍醫大)也就大概3萬人,再加上其他大學畢業生中非常優秀的人才,有機會進入」年薪30W「序列的,不會超過4萬人,也就是大概20%的比例。
這20%有機會的人裡面,又有很多從事薪酬相對較低的行業,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學校、新聞媒體、夕陽產業國企等等,所以其中能夠真正達到稅後30W水平的,恐怕也很難超過一半。
以上已經是大學生群體的水平。而根據《上海市人才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到2020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40%」的描述,目前上海的主要勞動力中還有至少60%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些人之中年薪超過30W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即使在上海,年薪30W以上不超過5%,年薪100W以上不超過1%,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說實在話,說1%都已經誇張的不行了。起碼誇張了1個數量級。
一兩百萬年收入過一百萬,不能再多了。為什麼?我當年高考上海市11萬人。
當時985加起來大概是招5k不到。也就是說,有能力考上名校的人,在擴招以後,依舊是5%不到。目前很多年過去了,我一個系裡面,不算通貨膨脹,有機會超過100萬年輸入的,目測數量不會超過10%,我已經很給我同學面子了……我已經用目測了……我已經用將來的潛力了……實際上我的能看到的同學們裡面,除去二代們,目前突破100萬的個數是0好不啦……大概是在鬧市區開3個單人燒烤攤的水平。或者在建築工地開6~8輛鏟車/挖掘機/平板拖車的水平。或者開12輛滴滴車的水平。或者擁有一家99個客房的快捷酒店的水平。
當然知乎上受教育階層占的比例太高不接地氣可能不太聽得懂我說的什麼。
本座有個奇怪的嗜好是跟各種奇奇怪怪的人聊天。尤其是對自己圈子/自己階層之外的人更是興趣盎然。
以上調查結論來自一手調查走訪。
具體細節略略略(運營成本,勞動強度,淡旺季,城管物業費等)
以上
另外在大學城做生意千萬不要賣壽司,男生是吃肉的!你要旺季賣壽司那淡季只好去開滴滴車了。你看人家賣肉夾饃的就不會。攤手
胡潤富豪榜顯示中國14年千萬富翁一共百萬出頭。其中大部分還是靠投資房產增值。
中國擁有1000萬資產以上的富豪有109萬人;其中億萬富豪人數已達6.7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500人,漲幅3.7%;擁有資產十億以上的富豪大約有8300人,比去年增加200人。百億富豪有300人,比去年增加20人,上升比例為7%。
年收入百萬的人群,絕對不會大幅超過這個數量,我的估計是應該就在一百萬人至一百五十萬之間,總人口的千分之一。
如果是指純勞動收入百萬,那麼應該要小於這個數字,可能在幾十萬至百萬之間,總人口的千分之0.5左右。
知乎和社會的脫節真的是日益嚴重了。謝邀。
你看到的世界是怎麼樣,取決於你身邊的人都是誰。當年小米剛出來的時候,有錢一些的人都不太看好:人人都用iphone,誰會買小米啊。吃個飯,一桌子除了iphone只有三星galaxy,時間久了,恍惚以為世界上只有這兩種手機。儘管,理智告訴我們,iphone的中國市場佔有率,也僅僅只有8%。我喜歡之前好幾位同學po出來的答案,中國各個階層和收入人群的總數量。1億資產以上的富豪,中國有8.3萬,10億資產以上的有1800人。從人口絕對比例來說,很少。但這些人的地域和行業的集中度,卻極高,並且,我們就拿10億資產的人來做分析吧:
個人資產在10億以上的,僅可能為企業主,企業市值在至少50億元以上。你再羅列一下你所知道的50億元市值以上的企業,是不是特別明顯地集中於:資本密集型行業(房地產/金融機構)等,以及腦力密集型行業(互聯網/科技)企業?是不是也只會集中在超一線城市和一點五線城市呢?
然後你再做一次拆分,50億元市值以上的互聯網企業,可以直接拿估值超過60億,也就是10億美金的獨角獸名單,你會發現這些企業肯定只在北上廣深杭,五個城市。隨便再選一個城市,把當中市值處於60億美元的企業拿出來,比如在杭州,你不用選Alibaba作為參照,可以用蘑菇街,分析其創始人的背景,和企業的社會背景脈絡,答案就特別明晰——陳琪,浙大畢業,前阿里巴巴員工,蘑菇街創始人。
這個分析要說明什麼?也就是說,如果你進入到陳琪的視角里,在其職業發展,創業的過程中,杭州這個地方(浙大+阿里巴巴兩個重要社群),以及互聯網電商/女性/app領域的相關企業(行業社群),所代表他們的,所有身家千萬級,億萬,甚至十億的人,就是陳琪的日常工作社群。——假設,蘑菇街最常打交道的重要合作方是:電商賣家,電商平台,各類流量入口,以及掌管大資金的VC,PE,或上市需要打交道的券商。請問,哪一家的代表,不是身家過億的呢?
所以,回到問題上,個人年收入水平,在中國的絕對比例中,是毫無價值的。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監獄,監獄的盡頭就是我們目光的盡頭。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當我年收入100萬的時候,發現自己是中國前1%的人,其實絲毫不能帶來任何滿足感。因為,所有的剝奪都來自於「看得見」的比較,所有的比較,都是與自己身邊最常打交道的人,相對比較而言——有一件不會錯的事情是,盡量去到那些正在大量產生財富的行業,城市,和那群人身邊。
其實我覺得多少錢是富翁,你處在哪個社會階級,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在中國能掙到年收入20萬左右,在北上廣,稍微節制一點,生活還是相當寬裕了。所以我一直想說的不過是兩個觀點:
(1)把生活費,與財富創造兩個概念區分開。在保證生活費的情況下,不用那麼在乎錢,多去創造一些絕對的價值,其實那時候你會創造更多財富。
(2)不要總拿「薪水」的線性視角來看問題,這世界上所有有錢人都不是靠薪水的。
我每次答關於錢的問題,要麼有人客觀點贊,要麼有人就噴我:「覺得千萬都是富翁。你到底有沒有見過錢。」
好吧,我沒見過。只論收入排行的話,年入百萬的人絕對數量不少,但一除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是鳳毛麟角了,妥妥的精英階層,前面一些人給出的1%之類的比例數字太高了——就算是在人生贏家滿街走的貴知用戶當中也絕不可能啊。要知道,按照2015年的統計,中國個人總資產超過千萬的人群也就一百來萬。
不過,另一方面,收入終究是要落實在消費和生活上的。在中國這樣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地方,討論單純的收入數字其實意義不大,可支配收入才是比較關鍵的,尤其還得考慮是否熱衷於投資、已買房和未買房等重要指標。比如前幾天我答了一道題,大致問題是問為什麼成都人民那麼熱衷於奢侈品消費,是成都人很有錢嗎?不,並不是的,成都的平均工資水平並不高,但是房價壓力比同等水平的二線城市小很多,更不用提北上深了,所以刨去住房支出後,可支配收入就不少了,日子反而能過得寬鬆。
只能大致地說,在解決了住房問題的前提下,假如對投資儲蓄沒有過高的要求,年入百萬,在一線大城市可以過得舒適寬裕,在二線城市可以過得比較隨性了。
此外,一定要拿去比「屬於什麼水平」的話,某一收入水平和人口基數相比的比例,其實只是對宏觀統計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和相近階層的比較。你的收入在全國能排進千分之一,但身邊的人個個能排進五千分之一,你還是會感受到壓力,也不可能去貴知隨便拉一個月薪五千的刪帖員來找優越感。
所以這裡也順便給年輕人們一點小建議:努力賺錢,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老是去看各種貴知炫富貼——其中99.99%為吹牛逼——然後在心裡越比越鬱悶。學習一下唐缺老師嘛,成天靠著發圖賺點辛苦錢也一樣過得樂呵呵的……
我有個師兄開了個公司,200 多人,年凈利潤不到 1000 萬。
他是大股東,佔比多少我不知道,我就當這 900 多萬都是他自己的吧(實際上大部分還是要再投到生意里的,而且據我所知他不拿工資的,這 900 多萬就是他所有的錢)。
一個老闆僱傭 200 多個至少本科學歷的人給他賣命,剝削 200 多人的剩餘價值,從事的還是號稱高科技的行業,一年賺個 900 多萬。200 多人聽著不是很多,可是你想想,你們都上過學吧,假設一個班 50 人,四個班的人歸你指揮,你說往東就往東,往西就往西,很厲害了。
那你想想,一個打工的,一年從老闆手裡拿 100 萬(我記得用人成本大概是稅前工資的1.4幾倍吧,也就是說老闆要掏 150 萬出來),是個什麼水平?在某些答主眼裡,餐飲服務人員,建築工地工人,普通農民,小商小販都不是人,不配被列入分母。
不吹牛逼,不講故事,我來給另外一個維度的數據。
在中國年收入100萬的人有多少,這個數字免費的真的不太好找。但是換個思路,把100萬人民幣換算成美元大概是15萬美元,那麼這個收入水平在美帝來說是什麼水平?
下面這個鏈接不用翻牆不用花錢,關於這個問題有簡單粗暴的答案:
https://dqydj.com/income-percentile-calculator/貼個圖直觀一點:
2016年數據,美帝只有5%的人收入超過15萬美元。
手機編輯不能加粗上面這個結論嗎?知乎能不能拿人家投資的錢干點正事……然後,我們考慮下中美的可比性。對我來說,美國跟中國簡直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直接拿我們14億人乘以5%,結果是多少呢,7000萬人。
這個結論我覺得好像有點高,怎麼辦?別慌,我們調整一下。
在中國我們要講政治,講政治的重要表現就是知道什麼是核心,這個意思你懂吧?中國什麼數據最核心?當然是GDP了對吧?中國2016年人均GDP是8000千多美元,美國是57000多美元,美國是中國7倍。
按照7倍這個比例一算,中國年收入超過100百萬的人是1000萬。你看看,這麼整齊的數字,我很難相信它是巧合啊!
當然看數據一定要看數據源,我們不能聽風就是雨,一定要搞清楚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對吧?不然就像下面這個報告,乍一看像那麼回事:
然後看到最後發現:
在北上廣杭發450個問卷調查就能弄一篇報告了?我還不如在知乎上聽大家吹牛逼更靠譜呢。
美國人統計的這個數字也是靠調查來的,只不過人家節操稍微高一點,樣本量稍微大一些。當然要想看其他來源的數據也可以,比如下面這個,結論基本一致,統計學告訴我們樣本足夠大的統計結論才是有意義的,誠不我欺:
另外我們還可以去美國稅務局網站上看一下個人所得稅年度申報的數據,手機實在是不方便,下次再貼圖吧。
好了,題主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接下來問題又來了,中國只有1000萬人年收入100萬以上,而知乎用戶現在有將近7000萬,怎麼做到平均年薪百萬的呢?在中國屬於前千分之一,
在知乎屬於後千分之一。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年薪百萬屬於商業社會的絕對精英階層,一般在大集團公司的第二層級,也就是所謂的總監級,某部門的一把手,向總經理或者CEO直接彙報
這些是絕大部分行業的情況,這類人多為35歲以上,有家有室的,且多為國內外頂級MBA畢業
個別公司,比如金融或者IT行業的巨頭公司,情況會好點,一般總監級別可能達到數百萬上千萬收入級別,經理級就可能收入百萬了
純年薪拿到這麼多錢,非常困難,必然是出身優質的人中龍鳳
如果是年收入的話,達到百萬級別的人數可能會多點,有個說法叫鄰居家的百萬富翁,你中午吃飯的館子的小老闆滿身油膩,讓人嫌惡,但很有可能就是百萬富翁
不過這類可能性只存在一線大城市,而且做小生意個體戶是很難做到年入百萬級別的,過30萬都非常困難,而且極為苦逼
在二三線城市,想做到年入百萬,都得是稍有規模名氣的公司和老闆了
綜上
我就知道樓下又要出現我朋友我親戚我家人的故事了
勸一句:各位如果覺得容易,建議和你們的朋友親戚家人好好聊聊,也可以自己註冊個公司試試體會下再來聊聊簡單容易數量大和什麼格局眼界問題
創業不易,諸位且行且珍惜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這個和知乎上面感覺遍地大V一樣。然後覺得知乎上面牛逼的人太多。
其實關注超過100的,在知乎就已經是百分之一的水平了。
年收入超過100w,意味著你在摩納哥都不扯人均收入的後腿了。知乎入門水平
朋友們,題主說的是穩定年入百萬啊!!!
穩定年入百萬絕對是富人級別的!!!
穩定年入百萬在你身邊肯定不多!!!
穩定年入百萬絕對是屬於很少數!!!
我想,絕大多數年輕人(35歲-)還奮鬥在年入10萬到20萬之間吧!!!
還有一大部分奮鬥在10萬-
很少一部分奮鬥在20萬+
真以為上了知乎就高大上了!
殊不知自己已經被知乎上了!【贊同請點贊,好人一生平安】從國民收入來說,年入百萬毫無疑問算是富人階層。
不過,這裡有一條要區別的是。
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可能有的人不太理解,我來做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對比。
兩種情況:
A,你的年薪收入,扣掉稅收和各種保險費之外,你可以拿到一百萬的現金,注意,是現金!!
B,你的年薪收入,扣掉稅收各種保險,你可以拿到三十萬的現金,但是你家裡的房子,房價忽然大幅上漲,房產去年忽然一下子增值了五十萬。你在公司的股權隨著公司去年一年的以及暴漲,增值了二十萬……理論上來說,你的年收入總額似乎……可以算是一百萬了。
但是,你沒法把你的房子賣掉,這是你的居住房。你也無法立刻將公司股權拋售。所以,你的年收入現金,其實依然只是三十萬。你的可支配收入,也只是三十萬。如果說一百萬年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話。
簡單粗暴點說就是:你每年有一百萬現金。那麼這個錢,可以讓你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活得很滋潤。這裡所謂的滋潤是:在逛街的時候,生活用品類,可以隨意購買,不用太考慮品牌和價格。奢侈品的話,每年也能買上幾件大眾奢侈品牌,比如LV這類的檔次。買愛馬仕還是會很心疼。
車的話,三五十萬價位以內,是可以承受的。但具體到生活質量的話,存在地域差異。
年入百萬,如果生活在一線城市北上廣的話,和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相比,生活質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了。
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賺了筆錢,賣掉了一個項目,拿到了大概六百多萬的現金吧。
他做了一個考慮,有兩個選擇。去上海,然後在上海紮根。或者留在家鄉(三四線城市)。然後計算了一筆賬。
如果去上海的話,以上海的房價,六百多萬,買套房,加上裝修費用,再買輛車,就基本花光了。如果房子想買高檔些的,裝修好些,車買好些……六百萬恐怕不夠!如果留在家鄉(三四線城市),他的錢買一套很好的房子,再買一輛好車,估計還能剩下一大半多。這就是生活成本的差別。
以上海的房價為標準,買一套比較像樣子的,不錯的富人區的房子,恐怕連買房帶裝修下來,五百萬算是剛剛夠吧,只算是能跨進門檻而已,而已!(以富裕階層為標準)
那麼,在一個三線城市,恐怕兩百多萬就足夠了。
這麼說吧,
一百萬年收入:在北上廣,可以讓你活得有尊嚴,有底氣。在二三線城市,可以讓你活得很優越,像是一個真正的富人,因為房價的落差會讓你騰出大量的現金。在四線或者四線以下城市,可以讓你生活得好像一個富豪。嗯,大概就是這樣。一看回答就知道真沒有幾個年收入百萬的。為什麼一說年收入,你們就自動界定為工資性收入或勞動收入呢,然後馬上腦補出IT精英和投行大拿的形象?其實實現財務自由的人投資性收入才是收入的大頭。我就舉兩個例子,一是信託,前些年年回報可以達百分之十,去年今年經濟下行百分之七到八之間,換句話說,你買一千萬的信託,一年的投資性收入就可以穩定達到一百萬,如果你再狠一點,這些投資性收入全部不消費而是繼續滾入次年的本金里再次投資,那麼根據複利的原理,你的本金在八年就可以翻一番;二,招行黑鑽用戶。這個身份比金葵花級別高,要求的入門資金是6百萬,提供的理財方案可達百分之8以上的收益率。在我身邊,靠穩定的投資理財收入年進百萬的人不少,而且中國沒有資本利得稅,這些錢就是一分不少真金白銀打在銀行卡的。年入百萬這些人在人群中百分比低,但絕對數量多。畢竟成都某信託公司搞存量資金一千萬以上的用戶答謝會,麓湖的自助餐廳是坐滿了人滴。
看這個問題,再聯想到藝人動輒幾千萬一部戲的片酬……Orz
加上亂七八糟的獎金,績效之類的差不多百來萬。水平就是知名公司高管(在公司已無晉陞空間),圈內大拿,行業專家(該行業最早一批從業人員)。工作之餘有自己的公司和其他零散的投資,收入回報不低於工作收入。
推薦閱讀:
※假如房價崩潰了,中國經濟也因此導致一連串的反應,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財富?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有錢人以及富二代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
※經濟增長的那部分來源於哪裡?
※為什麼 2015 年生意這麼差,股市卻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