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解釋《道德經》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對於譯本解釋說:「研究世俗學問,情慾一天比一天增多;學習大道,情慾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有點疑問。


對於政治經濟學者來說,這世界上有各種主義,各種政治體制,於是乎他們把這個世界上各種國家都做了歸類,這個國家是這個主義,那個國家是那個主義;這個國家是民主體制,那個國家是君主體制

但是在真正一線工作的政治家眼裡,這個世界只有一種東西,那就是現實;現實是無法用任何一種主義或者定義準確描述的

什麼是「為學日益「呢?

你做學生的時候,好好學習,學習各種概念,各種思潮,各種主義,於是乎你頭腦里的概念越來越多了、學識越來越好了,這就是為學日益

什麼是」為道日損「呢?

當你進入一線工作的時候,如果你想把事情辦好,你需要做的是把你在課堂上學的那些概念,主義逐步「丟掉」,把握好現實規律,根據現狀因地制宜地做出反應並且隨著對現實規律理解的加深,你做事情越來越順手了,腦子裡的概念越來越少了,這也即是為道日損了

最後徹底走出了書本,再也不被文字概念所束縛,精確地把握現實,然後作出判斷和決策;這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也即掌握了道的人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順應客觀規律、因勢利導的巧幹

各行各業也都是如此

最後謝邀 @大象無形


先建一個基礎的概念空間:《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

然後我們還是回到字面的意思:

學習(或者說研究),得到的信息就會增加。為道,就是貼近大眾的想法,就要拋棄自己的觀點、概念,手上拿著的信息就要減少。用大眾的觀點不斷削減我自己的觀點,我就貼近「眾人之所欲」,然後我就可以實現無為(無為的解釋:無為到底是一種什麼為? - in nek 的回答)了。

比如,我負責組織一個春遊,比較了幾個附近的旅遊點,我覺得可以去游長城,星期天早上在清華門口集中,可以包一輛車,要3000塊包一天,每人出100塊……等等。這些是我做的分析,我做的攻略。我查必應知道友盟租車可以提供這種服務,我研究過相關攻略還知道得買保險,還從老媽那裡知道要帶保濟丸,風油精……這叫為學日益,因為信息在不斷增加。然後我把計劃提出來,有人就說了,「不用包車,大家都有車,自己開車就好了」。有人說「不好,這樣不好組織,也危險」。這時我就說:「對,你們都對,你們互相K一下?」。等他們K夠了,包車還是開車,就有結論了。然後開始K出錢,說不定還要互K一下去哪裡……這樣,我的個人觀點越來越少,雖然我有不少學問,但那些不是我的欲,我的欲是「去春遊散散心」,你們的觀點只要可行,我都可以接受,關鍵是底線在哪裡。所以,損之又損,我就拿到大家的底線了,這就接近無為了。看起來最後做的是大家想出來的主意,其實幹的是我想乾的事情,不是我出來說這個事情,你們還宅在家裡玩手機刷知乎呢。

- Kenneth Lee


謝邀。還是講個輕鬆的故事吧。

小馬過河裡面的那個小馬又長大了幾歲,決定要出去認識世界。世界那麼大,它想去看看。老馬知道小馬要出遊去認識世界的消息後,紛紛過來,告訴小馬,關於世界的學問。但是,每一匹老馬,說的都不一樣,每一匹馬,都有一個世界。那到底世界是什麼呢,小馬告別了老馬們,自己踏上了旅途。它要自己認識世界,老馬們的那些關於世界的學問,它並不認為那就是世界。

小馬開始上路了。他去尋找世界。

在花叢裡面,小馬遇到了蜜蜂,小馬問,蜜蜂蜜蜂,世界是什麼。蜜蜂說,世界是:好多花呀,而且世界是甜的。

小馬告別了蜜蜂,繼續到處漫遊。他在小河邊,遇到了一條小魚,小馬問小魚,小魚小魚,請告訴我世界是什麼。小魚說,世界就是:好多水啊,而且世界是可以喝的,是流動的,帶著嘩嘩嘩的響聲。

小馬繼續往前走,在一個金壁輝王的皇宮裡,遇到了小王子。小馬說,殿下,請告訴我,世界是怎樣的呢。王子殿下說,世界就是:幸福而又快樂的,我幸福的是要什麼有什麼,快樂的是,因為什麼都不用操心,我也只懂得快樂了。

小馬告別了小王子。走到一個極其貧窮的國家裡。它看到路邊到處都是乞丐,餓殍遍野。小馬問乞丐,乞丐乞丐,世界是什麼樣的啊。乞丐說,世界就是悲苦的,每天吃了上頓沒下頓,不知道這輩子啥時候能捱過去呢,下輩子再也不想活啦。活著太可怕了。小馬施主,可憐可憐我,賞點吃的吧。小馬看他太可憐了,就把乾糧分了一點給乞丐吃。乞丐吃了小馬給的草之後,十分的開心,對小馬說,願你下輩子有個好福報。

小馬告別了乞丐,又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它發現,它所遇到的所有的動物和人類,關於世界是什麼,答案都不一樣。小馬把記錄下來的答案,一一羅列好,研究來研究去,他們到底誰對呢。世界只有一個世界,可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解答呢。

小馬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就是為學日益。窮盡了關於世界的知識,卻發現他們好像都不對勁。

怎麼辦呢。小馬覺得,可能他們關於世界的認知,都不對。那麼,如果他們都不對,我又該如何認識和理解世界呢。小馬心想,如果我也和他們一樣的認知世界,豈不是也會落入他們那樣錯誤的下場呢。

小馬突然想明白了什麼。他決定不再受這些知識的蒙蔽,還原出一個真正的世界。他認為,他們所有的人關於世界的認知,都是不對的。於是,它一個個的推翻了那些片面的世界觀。直到,所有關於世界的認知,都被它推翻了。這個就叫為道日損。

人類和所有動物,和所有乞丐對世界的知識,都被小馬摒棄了。現在小馬直面世界本身。

世界就一定是世界嗎?小馬這樣思索到。今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不一樣,這裡的世界和那裡的不一樣,到底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呢,它怎麼一直在變化呢。

難道世界=變化?也不對嘛。好像背後推動的那個力量,卻是不變的。不然太陽雖然每時每刻都在動,為什麼每天的日夜都一樣長呢。小馬百思不得其解。他覺得,所有的事物,其實和那些人類以及動物對世界的認知一樣,也都是片面的,背後肯定有一個真正的世界再推動著這一切。小馬把所見的事物,也摒棄了。這個過程,就是損之又損。

有一天,小馬突然明白了,那個永恆不變之物。它一直存在著,什麼也不做。這個就是以至於無為。

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雖然它看上去什麼也不做,可是卻造化出了所有的一切。而且永恆不息,沒有停止的時候。這個就是無為無不為。


學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不知道的越多;知道不知道的越多,就越知天地之不可測。通達無限,落於無為,是謂入道。


以前一直不是很明白這句話,直到看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時那個老師引用了這句話。他說:

為學日益: In pursuit of knowledge,something is acquired.

為道日損: In pursuit of wisdom, something is dropped.

這是《道德經》英文版裡面的翻譯。個人感覺翻譯的挺好的。

而且,建議題主去看一下積極心理學關於這句話的那一課。當時我聽那一課的時候,根據前後內容,再聽老師說到這句話,真的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追求學問,越來越多,比如知識、理論,因為這些是對世界的分析性把握;

追求道,卻越來越少,因為道是對世界整體、本源的更高體驗,它就是全部、整體,也就是一,道家稱為「抱一」,所以越來越少,乃至於達到不動意識的境界,不動意識,就能體驗到與天下萬物合一。

四十七、四十八兩章講了老子的方法:即靜坐內觀,清空意識,以便體驗更高的意識維度。這種方法,即道教內觀。它與佛教的禪定、印度教冥想的方法內核是一樣的,都是減少乃至達到停止日常意識、意念,進入某種恍惚的、特殊的意識狀態,達成與萬物合一的神秘體驗。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貓黍就用實踐經驗分享一下如何理解這句話。

為學日益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學習,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閱歷這些都算是自我學習,學習的越多得到的信息和知識就越多。這個沒什麼好講了。

重點是為道日損

我只能談談我個人的實踐經驗,不代表老子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這個「損」字我把它替換成佛家的一個字「修」。

說白了就是要修改自己,那要修改自己的什麼呢?

有兩樣東西,第一性格,第二思想。這兩件東西合在一起就是

為什麼是心呢,不懂的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讀書真的有用么》。

所以就是要不斷的修心,修之又修,達到無為的狀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為的狀態就有點像平天下的這種境界,也就是和萬事萬物達到了一種不偏不倚順應自然的狀態。

所以無為才能無不為,既然已經讓心符合世間萬物的規律了,自然就能辦好天下的事情,只要這件事本身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首先為什麼要修行,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病人

我之前在《壓抑真的不好么》這篇文章講了,中國的文化是壓抑人性的文化。其實人人都是中國文化下的心理病人。就算美國的文化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家庭和宗教的矛盾會給美國人民帶來心理上的問題。

長年累月的病態心理下,就會積累病態行為和不良習慣。比如經常熬夜、酗酒、縱慾、賭博、遊戲癮、暴力、衝動、高傲、懶惰、濫交等等。

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修改的,比如通過早睡走起,戒煙,戒酒,剋制,勤奮、低調等等。這個其實就是我經常提倡的要自律。當行為不斷修正之後,其實就會發生變化。通過修正自己的行為,來達到修心的目的。

這是在性格方面去達到修心。

還有一個是思想層面,這就是是貓黍在做的事情。——不破不立

就是要打破一些限制性思維,佛家主要打破的是概念性思維,這個以後我們以後講,因為太深了。

限制性思維很好理解,比如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值得被愛,我沒有能力賺錢,我一輩子只能平庸,女人不如男人,女人嫁不出去等於沒價值,男人追不到女孩就是屌絲,沒有成功就是無能,學習不好等於人沒有用,教育能改變人,讀書無用,讀書有用等等。這些思維都是需要我們去批判反思的。

這個方面美國人比我們做的好的多,他們特別提倡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所以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太多的限制性,因為真正受過高等美國教育出身的人,都是具有極強的批判主義精神。

當你不斷的打破這些腐朽的觀念的時候,你的思想就是在不斷通向自由之路的過程。

當通過不斷的修行,讓自己的內心重新回歸到純真、自然、美好的狀態的時候這就到達了無為的境界了。

其實這個狀態特別像小孩子,因為小孩子沒有被這個社會污染,所以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最符合道的精神,當然也是最開心的。

就是因為這個狀態特別像小孩子,所以老子把他叫做赤子之心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老子

《海賊王》裡面的路飛就是這種狀態,這個也是接近《莊子》逍遙遊的境界。

所以為道日損,損的就是限制性思想,損的也是內心的枷鎖,損的更是不好性格,當損到一定程度之後其實人就會越來越開心和健康,同時做事情的能力和為人處世都會越來越好,生活進入一種順境。

最終修鍊到一定境界,就會讓身心徹底解放達到無為


追求學問的人,世間知識是一天比一天增多;專註於修道的人,七情智識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直至後來進入無為的大道境地。以無為的道心,行入世之事,便可以無所不為又不相妨礙。治理天下也是同樣的道理,聖人常以無欲的心行順應大勢令人民安居樂業。如果統治者因為私利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人是不足以治理國家的。

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我跟英語老師說,我現在基本上可以讀懂一整本《道德經》了。然後老師詫異的看著我,什麼都沒有說。

那時剛開始修行,以為自己悟了道了,所以才會生起這般狂妄的想法,現在憶及也不禁要發笑。

道德經是「得道的老子」從「道」的位置出發講解的關於道體與德用的聖人言,對於不知「道」為何物的多數人而言,根本就是對牛彈琴。甚至於有學術人士把老莊貶低為避世無為之徒,這些英雄好漢,做人也有點太過方舟子了。

客觀的說,除非具備了兩個條件:

1,身居朝堂高位上

2,且已悟道體道

不然沒有人能完全讀得懂道德經的。即使讀得懂的修行人,也不能把經中所說的「王道」運用於實戰中,這在普世價值中稱之為然並卵。

但是讀得懂的修行人如無因緣也極少會有意欲參與政事。

=====================================

留言里有位知友提及:老莊也沒有身居廟堂之上,難道說他們也沒有完全懂道?悟道和身居廟堂應該沒有必然聯繫吧

我的邏輯是這樣的:他們當然懂道,他們就是「於道之中」以智慧之眼去洞悉世間的萬事萬物,然後指示出治理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道理。

悟道與身居廟堂沒有必然關係。相反,身居廟堂的人極少有悟道得道的。

但道德經卻不一樣,老子在周朝是個學富五車的公務員。

所以看懂老子需要有位置的關係。在廟堂這個位置的明白人與自小出家的明白人,雖然他們見到了同一個「道」,但他們所看到的「用」,各自的專業與理解的深淺是不一樣的。


此章斷句有誤。道德經本身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被人為標註標點符號後的道德經,有不少地方斷句存在錯誤。很多人理解道德經發生偏差就是這個原因。

原斷句及部分後文如下:「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應改為如下斷句,方能正確理解: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個時候就能翻譯出來了:

「學習是知識累加的過程,悟道是知識提煉的結果。不斷地提煉總結,一直到「無」的程度。因為用「無」來理解萬物,所以就能夠真正懂得「無所不為」的道理。」


學,學習的是什麼呢?知識。

損,損的是什麼呢?自己的缺點。

學習,是一種增加的過程。

改正缺點,是一種減少的過程。(減少缺點)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一種是增加,大部分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是學習某種技能來對抗困難。

一種是減少,小部分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找自己的缺點來讓自己變得更好。

其實,學的時候,人的心理期望,是「學習完知識,解決了困難的自己」,而自己做不到那種程度會讓人失落。

而損的時候,人的心理期望,是「那個有缺點的自己慢慢改正了」,無論如何都是進步。

損之又損,缺點越來越少。

以至於無為,大部分人就別追求這個了,因為一旦你追求了,就又成了「為學日益」。

以上。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致力於道,當損到了「無」的地步時,它的容量就是無限的。此時就擁有了「無量」之量,可以承載天下萬物,可以知悉天下,可以無所不為。

這裡的「為學」者和「為道」者其實也有一個對應關係:「為學」者,是指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去掌握一些技能;為了更好地為人所用,而去規範和修飾自身的人,也就是「器」。「為道」者,則是指可以容納這些有技能的人,從而讓他們發揮所長的人,也就是「官長」。

這兩種人的關係就好像水和杯子:水要找一個容身之地,要全力發揮自己的用處,而杯子則是要儘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空間,以容納更多的水。所以,做「水」的人,是要讓自己能力越強越好,掌握的技能越多越好;而做「杯子」的人,則是要讓自己的容量越大越好,容納力越強越好。

「杯子」也同樣只是一個器物,但它之所以不會被人喝一次水就扔掉,是因為它擁有「無」之用。擁有小小的空間可以裝水,就可以保證它被人百般愛惜而不會丟棄,又更何況是那些擁有「無量之量」的人呢?

士卒衝鋒陷陣,不論他的武藝多麼高強,也只是拿命在被消耗。而能領軍十人的伍長,就不會被輕易丟出去消耗,能領軍萬人的將軍,則是整個國家都要保護他了。這就是擁有容量,擁有「無」之用的好處。

杯子是怎麼做出來的呢?它一開始也是一個堅實而滿的東西,比如一塊木頭、一塊石頭,它們在堅實而滿的時候是沒法盛得下東西的。要想讓自己出現容量,就得減損去自身一部分,減損得越多,容量就越大。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以至於損到最後,就僅僅只作為一個象徵,一個概念上的東西而存在了,比如聖人,比如天地。天地是很大的,老子形容它像一個大風箱,「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給出足夠的空間容納萬物,怎麼用也用不完。

那麼要損去的是哪些呢?強行的作為,橫加的意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剛愎自用」,要損掉:作為一個杯子,卻又要發揮水的作用,只會把真正的水擠走。

傲氣、上位者的意識,要損掉:下者,眾人之所惡,時時表現自己上位者的意識,則眾人都會覺得自己處於一個低下的位置,就不會喜歡久居。

自滿的心理要損掉:杯子滿了,就不能再繼續裝水了;覺得自己圓滿了,也就不再具備容納的特性了,所以「大成若缺」。

損掉自身的狹隘,變得心胸寬廣,才可以海納百川;到最後連自己的個人好惡之見,主觀之心也要損掉,「以百姓心為心」。能做到這個地步,就可以說是「厚德載物」了。

為「器」者有量,為「道」者無量;為「器」者日益,為道者日損。對於一個杯子來說,本身容量就有限度,每天還往裡面加水,這就很危險了,必須適可而止;然而對於一個有道者來說,容量並不存在限度,裡面的東西每天還在減損,所以永無止境,終生不會有危險。


小時候學算術,一二三四五一直數下去,每個新數字就是一個新世界。後來學會了四則運算,原來數系不用一個個遍歷啊。再後來理解了正交和變換,原來有個東西叫元知識。最後只會「哦」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為學日益,是說學習是個積累過程,越學掌握的東西越多;從行為上看,你要多做

為道日損,是說求道是個刪繁就簡的過程,把表面化的、虛的、重複的東西都拋棄了,你過去積累下來的東西越來越少,大道才會顯現;從行為上看,你要少做

少之又少,最終就什麼都不做(無為)了。


其實這句話連並著下文更好理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追求大道的人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了無為的境界。做到不妄為也就無所不為了。取得天下經常是用「無為」的道;如果「有為」,則不足以取天下。

「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的極富智慧的命題,貫穿於「道德經」的始終


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 汝當精進 但不能因此產生執著、我慢、驕躁與悲苦想

比如我們為了治療疾病而有了醫生 醫生的存在是為了治好病 如果未來真的疾病消失了所有人永遠健康 那麼對應的醫生也就消失了 他們一起都沒有了 成了歷史名詞 醫生努力攻克疾病是為了把自己存在的價值消滅掉 貪慾被滿足後貪慾就消失了 所貪的對象也可以摒棄了 為這個所貪的對象所造的種種概念也就可以不復存在了

故曰苦樂長短高低美醜大小進退上下好壞貧富等世間萬法相伴相生 太極生兩儀 最終皆歸於無 皆是無中生有而已 日損之 始可入道 為了徹底消滅自己的存在而刻苦精進! 為學日益!


你剛開始學車的時候,

需要背交通規則,需要了解車體構造,需要掌握駕駛技巧

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這就是為學日益

當你學會開車後

無論是夜間溫馨地開車,還是午夜狂野的飆車

你的眼中再也沒有車的存在

它成為了你的一部分

正所謂人車合一,為道日損


老子認為事物都會回歸本初,也就是書中「反」,「復」的概念。「為道」就是要把「赤子之心」的各種束縛一一去掉,從而回到原始的狀態,所以要「日損」。


加法:

把書讀厚,為了搭建某個學問的框架,需要周覽,窮盡細節。

減法:

把書讀薄,抽象和歸納所有學到的東西,抓住主幹,搞清其指向。


本文轉載

為什麼是「反者道之動」呢?

這個「反」,絕對不是陳鼓應說的「循環」。如果懂得道家「一動分陰陽」的概念的話,就很容易理解「反」是什麼了。一般人的「動」,就是打破了平衡,分出了陰陽,形成了對立。陰陽之變無窮,這就形成了「複雜」和紛紜變化;

而「道動」的方向是相反的,是「合於陰陽」的動,是消除對立,回歸於「無極」(平衡點)的運動。是消除複雜紛紜,復歸於「簡單樸素」的運動。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的含義。老子說的「正言若反」,表達的也是一樣的意思。

道家的典籍裡面,把這種過程稱為「復返先天,返璞歸真」等。這是所有學道的人追求的目標。最高的道家境界,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通過不斷的「反向運動」,最終達到陰陽的完全平衡了,就不再動了。這就是「道動」的最終目標。

比如,身體的「動」,我們飲食起居的不同方式,就產生了體質「陰陽虛實」變化,「動」得越強烈,越偏向兩極,陰陽的區分就越強烈,就會造成所謂的「五勞七傷」,這時候身體自然就會「生病」了。「治病之道」就是要找到這種人身體陰陽的失衡方向,「實則泄之,虛則補之」,通過各種治療的手段(包括飲食起居,外治手段等,並不一定要吃藥),只要使得人體的氣血疏通流暢,陰陽恢復平衡了,病就治好了。因此,古人懂得「道」後,也就自然懂得「醫」了;醫的過程,並不是向外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其實就是向內「反回」,恢復原有平衡的過程---把病人造成病症的不良行為方式(動)改掉,或者用手法和藥物平衡掉就行了。

說到這裡,也說說我不懂的中醫(本人絕非醫學專家,故這些話均是亂彈,不必當真)。據我的觀察,似乎現在的中醫也在離道越來越遠了,因為越搞越複雜了。所謂的「大道至簡」,合於道的東西,肯定不複雜;複雜的東西,肯定離道已遠。現在的中醫,思路用的並不是「道」的理念,而是用西方的實驗和分析法。現在中醫的概念和手段似乎都越來越複雜,用的儀器也越來越多,專業分科越來越細,完全按照西醫的方法來分科辨症,而不是按照中醫的五行陰陽調和平衡理論來辯症;更要命的是,中醫最本源的著作,全面闡述中醫基本原理的【黃帝內經】等,居然只是中醫學院學生的「選修課」。這等於練太極拳的人,不去看張三丰的【太極拳經】,只是跟著老師比劃的各種套路招式來「勤奮練拳」一樣(似乎武術學校的學生就是這樣學「內家拳」的),這樣搞出來的東西,恐怕根本就不是東西了。因此,現在很多頂了一個太極內家拳的名,卻全然不知太極之理的人;頂著一個中醫的名,卻不知人體陰陽平衡之法的「醫生」。頂著「老子信徒,道家智慧」的名頭,卻全然不知如何做事做人的「高人,道士」們,這些人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破壞者。因為他們把傳統文化中最精粹的智慧,表演為一些自吹自擂的名詞,缺乏內含的江湖把戲。讓人誤以為「傳統文化」就是這種無用的垃圾,豈不是老子的罪人。

【老子】解讀七:道為何偏要「反向運動」?道作為的方式為何「柔弱」?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推薦閱讀:

人,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每一個決定不偏不倚不循私心。怎樣才能評判一個選擇是對是錯是不是遵循天道仁心。?
得道會怎麼樣?
為什麼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是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某些部分所說的是不是已然過時?
從哪種渠道能看到馬王堆版《道德經》的內容?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