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朝代這麼短?
最近在看日本史,發現從神武天皇開始至今皇室沒有斷過,天皇都是有血緣的人。即便出現社會動蕩和暴亂也沒有改變皇室家族。好像英國和荷蘭的皇室也是有很悠久的歷史。
但是中國的朝代卻沒有超過300年的,朝代之間的皇室也沒有血緣關係。這是為什麼呢? 我自己琢磨了一下,地域遼闊可能是一個原因么?比如春秋戰國時候,每個國家的皇室(暫且這麼叫吧)基本都在當地有很高的聲望,民眾有一種歸屬感,即便上台一個昏君,大家也選擇了勸諫和忍耐。但之後的朝代由於版圖太大,沒法造成這種情感,所以起義和暴亂頻發,導致改朝換代。所以想請教大家一下原因
神武天皇這種舊軍國主義日本時期宣傳的「皇國史觀」你也信?按日本的「皇國史觀」,神武天皇公元前七世紀即位,是天照大神(太陽女神)的兒子,大約和齊桓公同時,然而事實上考古測定那個時候日本還處於新石器時代,有高級部落都是個問題,還來天皇?歷史上日本第一次被文字記載是九州島上倭奴國朝貢漢光武帝。現在日本國第一次被文字記載也是在中國的史書,當時其前身野馬台國還是本州島東南部一個割據勢力,最高統治者是一個叫悲迷糊的半巫半王的女人,向魏明帝曹叡進貢,被封為親魏倭王。唐朝時遣唐使回國才有了文字。如果按西方歷史學家定義文明的依據是文字的話,那麼日本七世紀才算有文明,哪來的「萬世一系」?
好,就算你說從七世紀起天皇家族就沒斷,那我告訴你,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有天皇掌權的政治/文化傳統,官員和老百姓認為天生應該聽攝政/關白/將軍/老中/大名的。而中國從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公元前三世紀)到漢武帝推恩令(公元前兩世紀)就已經變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了,官員和老百姓都知道且篤信,所以各位梟雄都知道攔大權之後要進一步都是要稱帝或者讓子孫稱帝(王莽、曹操、司馬昭、桓玄、楊堅、朱溫、趙匡胤都是如此)。這樣一來你要對比的就不是日本天皇和中國皇帝,而是日本的攝政/關白/將軍/老中/大名家族的更迭與中國王朝的更迭:蘇我氏、物部氏、藤原氏、平氏、源氏、北條氏、九條氏、足利氏、織田、豐臣、德川氏,這些哥們都換的可勤快了。七世紀以後中國也就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何況這些好多還是並立的,日本要算並立的那簡直不能看。
這種毫無大權的日本天皇家族不應該和中國皇帝對比,應該和衍聖公家族對比。孔家的「衍聖公」才是真正的萬世一系,對比起來全世界啥家族都弱爆了。
所以下次問為什麼之前能不能先問個是不是?我個人有個小小的觀點,當然未必正確。 中國的朝代一旦建立,會進入一個穩定期,人口在經歷戰亂之後,開始繁衍。由於沒有戰亂,大一統的王朝往往開始治河,防止自然災害,並且儘力的在瘟疫霍亂中進行某種程度的防治,所以人口會在數代之內暴增。而隨著土地的開墾完畢,人口的暴增,以及新的統治階層對土地的兼并,最後王朝開始走向沒落,災害的抵抗能力開始降低,災害發生之後,就會出現較為持續的動亂,不斷的流血,直至豪強並起,最終在經歷了混戰之後,人口開始暴跌,新的統治階層也隨之誕生,這時候,只要靠譜一點,人口稀少,到處都是戰後荒蕪的土地,新王朝鼓勵大家開墾荒地,又開始逐漸休養生息,進入治世。 而歐洲則一直處於割據的狀態,地方上的領主或者說國王幾乎沒有能力抵禦災害,於是災害一來,很容易造成人口的持續流失,再加上神權的統治,對瘟疫幾乎難有作為,一次瘟疫和災害到來,人口一直都在持續性的減少,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歐洲的許多貴族譜系,即便是貴族也很容易絕嗣,至於平民那就自然可想而知了。何況因為歐洲大陸長期處於分裂,戰爭頻繁,整個歐洲大陸,一直都在人為的減少人口,這使得土地問題並不緊張,不至於出現人多地少的大規模民亂。 當然另外一方面,郡縣制和分封制也是主要原因。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高層的統治者,往往對於維護國家更為積極,畢竟天下是他家的嘛,而底層的官吏,卻往往積極性不夠,更多底層官吏,更樂於「不犯錯」,民亂只要別在我的轄區就可以了,或者說,虛報戰功,或者殺良冒功,只要皇帝不發現,那便好了,至於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動搖統治的根基,這....並不關自己的事。
分封制的高層統治者,並不具有太多的權力,他們更多像是某種聯盟的共主。而底層的統治者,也就是騎士和領主們,恰恰是最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因為地是他家的,所以他們在鎮壓底層民亂的過程中,是最忠實的執行者。正因為如此,歐洲的民亂大多剛剛發出了萌芽,就幾乎被騎士和領主們掐滅了,很難形成某種大規模的民亂。直到歐洲的城市開始大發展,大量的農民開始進入了城市,擺脫了分封制的枷鎖之後,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也為革命和叛亂打下了基礎。大略談談,暫且假定題主的問法沒毛病。
因為歷史上的中國不是一個「國」,而是「天下」。另外,中國的情況其實不特殊,日本西歐諸國才是。
先說日本,日本的「朝代」與中國的其實是很不同的東西,這與其相對狹小的民族疆域與相對單一的民族文化共同體有關。日本四個大島全加起來也難算遼闊,這就非常有利於農業時代的政治聯結。再者日本是單一民族、單一文化的國家,其民族共同宗教信仰(神道教)與日本的天皇制有比較緊密的結合。天皇天皇,這個稱謂本身就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些像西歐的羅馬教皇。只不過羅馬教皇沒怎麼掌過世俗政權,日本天皇則在有些歷史時期直接統御過日本群島。
總之日本皇室的穩定得益於其「生在小島成一統」的先天環境。
再說西歐諸國。歐洲當下留存的皇室不僅與日本類似地擁有相對小的疆域和相對單一的民族,而且它們還比日本皇室的歷史短。像題主說的那種具有「很高的威望」的皇室,它們的「威望」大多是進入近現代以後積累的。況且國家進步之後它們就成了人畜無害的花瓶,其作為皇家的意義與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皇上的意義是根本不同的,可以算作兩種東西。至於與中國皇帝有些相像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法國波旁王朝、德意志帝國皇室,甚至包括俄國沙皇,早都已是棄冠的棄冠、掉頭的掉頭了。
這裡多說一些,西歐的那些王朝皇室真的很難跟中國的類比,他們的遊戲規則根本不一樣。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游牧民族日耳曼在歐洲建立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封建制國家,「臣之臣非吾臣」,它們在天主教的精神統領下發生著非常頻繁而且「尺度很大」的流變,這些在中國是很難想像的(中國的情況對他們來講也不可思議)。有興趣的話可以多了解了解,比如「諾曼征服」、「光榮革命」、「歐洲外祖母」之類的。
最後說中國。開頭說了,中國不是「國」,是「天下」。我們今天的認知所構建的「中國」與古代歷史情境里的「中國」是不同的。古代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的文明或者說文明區。而當今的中國則是在西方近現代崛起並開始統御寰球之後,由文明(區)「坍縮」成的民族國家。
在古代(中古),與中國同一級別的存在是印度、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籠統看它們就是亞歐大陸上的「四大洲」,要比較也要比較它們才對。像日本西歐諸國都只算是鑲嵌在這些大洲上的「子國度」。
日本、朝鮮、越南這些子國度是中華「理藩」的對象(在當時並無違和感),英吉利、法蘭西、西班牙這些子國度直接就是基督教世界的下設分支。因此,按照當時史實,這些子國度與大的文明板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統治的條件自然也有較大差別。再詳細說,這些差別包括地域大小的差別、人口體量的差別、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差別、「招風性」的差別。
像中華板塊就是一個典型的地域廣袤、人口巨多、民族多元文化多樣,而且樹大招風的大國度。所以朝代更新迭代比較快。歸納一下,中國古代朝廷倒台的原因無非四個:1.政變,例如王莽;2.地方叛變,例如李唐;3.民眾起義,例如李自成;4.外部入侵,例如蒙元。這些原因只要滿足一條皇室就得玩兒完。不過這與亞歐大陸上的其他文明的王朝終結方式沒什麼兩樣。開頭的「中國情況不特殊」就是這麼個意思。中國是古代歷史最主要的舞台亞歐大陸上獨當一面的大文明,自然就比那些子國度更典型。
不過,中國與印度、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相比也有很大不同。那就是更孤立。中國北沙西山東南海的地理格局限制了中國的對外交流(不過還是出現了兩路),也使得這棵大樹招不來多少風,唯一招來的風只有北方游牧民族,1840之前從來沒有主要外部文明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正面對抗。(然而中國的龐雜度已經足夠和外界對比了,可以說大中國大區是一個小號的印歐)
中國的王朝相較印度、伊斯蘭、基督教文明已經夠長的了。印度文明很少統一,少數幾個統一的時期王朝都不長命。伊斯蘭文明也挺複雜,最著名的是阿拉伯帝國,後來也走向了分崩離析,再有著名的是奧斯曼與伊斯蘭波斯,這算是比較長壽的,不過也都亡了。基督教文明就沒統一過,而且各地區的王朝變動也是非常劇烈的,穩定是在近代之後。
題外話:
前面說的「招風性」,「樹大招風」,是亞歐大陸風雲激蕩在大文明板塊上的體現。「子國度」就像海灣,比較穩定;亞歐大陸則如大洋,中間澎湃著巨大的波濤洋流,穩定性較小。從兩河流域第一個城市形成開始,亞歐大陸興亡、衝突、交融的史詩吟唱了幾千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總結既是中國古代的常態,又是亞歐故事的縮影。(關於這個有個視頻挺好:從古至今的世界歷史版圖變化一覽_其他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進入現代以後,大文明板塊的分合變動歷程並沒有結束。歐洲一直以來的征服統一傾向與一體化,印度的獨立與印巴分治,伊斯蘭世界的衝突都可以視為這一歷程的延續。文明體級別的大體量國家(政治性區域國際組織)依然會受到亞歐大陸歷史激蕩澎湃的慣性的影響。伊斯蘭世界四分五裂戰火紛飛,歐盟前進步履艱難,都含有歷史條件在今天的作用。
國際舞台上的大體量國家,中國和印度是含有這種挑戰因素的,因此這兩個國家要想崛起就必須要把統一穩定維持住。印度雖看似統一,但內部的民族、種姓、語言的隔膜卻造成了實際的局部分裂,印度要想崛起,不解決這個問題會很艱辛。中國則得益於長期統一與社會總體穩定,形成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廠,成為亞歐大陸幾個大文明板塊中最可能下一個崛起的(上一個是基督教世界)。
最後再談談史觀。我們今天的人很容易用今天的思維忽視實際地去主觀理解歷史,難免會出現困惑。這就需要我們以歷史的眼光看歷史,多了解史實材料,少依賴經驗常識,以比較公允的心態理解歷史,而不是摻雜過多的私人情緒。只有如此,才能更接近歷史,更懂得今天。
以狹義的貴族觀念來看這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貴族家庭在中國,孔家。龍虎山也是。
日本歐洲啥的世系一比就被虐成渣。。
除此之外,為什麼日本皇室這麼久。。
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是封建制國家。
從來沒有像中國這樣中央集權過。
你看曹操同志。在軍閥多的時候怎麼做的。。
日本也就是這個原因。。。
歐洲有立憲,日本有幕府。花瓶總是活得更久一些。
歷史、文化和國土面積的原因吧。1 從劉邦(?)開始的傳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2 矛盾:「良禽擇木而棲」與「一仆不事二主」3 如你所說,日本、荷蘭、英國等國國土面積基本上加起來也就中國兩個省大吧。。4 中國人的複雜性從眾性,我們很少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我們當第二個第三個特別起勁→_→
那是因為我們中國的朝代和西方乃至日本的朝代不是一個概念。兩個不同但又相似的概念容易讓人產生認識上的偏差。西方古代的朝代是構建於分封制度上的(為了避免混淆,不使用封建這個詞),這意味著君王是天下共主,而不是中國皇帝的概念。如果我們拿這個概念反推中國先秦就會發現,構建於分封制度基礎上的先秦「朝代」延續時間都很長。比如周就有八百年。周下面分封的小國,燕、魯等時間都很長。周邊的蠻夷秦、楚時間都長。
分封制度上的社會是一個貴族社會,講究出身和門第。存亡絕續,一般不會將其他國家滅國。這在中國春秋至戰國早期都是這種情況。在西方則體現為貴族被俘,不是直接殺死,而是好吃好喝招待,以求贖金。陳勝吳廣起義之所以石破天驚,那是因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一個新時代的宣言,他告訴我們分封制度結束了。在此之前,很抱歉,王后將相真的有種。
其實,西方進入近代以後,隨著分封制度逐漸被消滅,絕對主義王權的建立。我們會發現西方的朝代才和我們所理解的朝代越來越像了。法國波旁王朝1589年建立到1789年爆發大革命,剛好和中國的一個王朝時間差不多。這期間法國國王開始享有某種東方式的絕對權力。中央集權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官僚政治開始取代貴族的領主,甚至出現了賣官鬻爵。王朝的前期也和中國一樣,開創者從內戰中的廢墟中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亨利四世)。然後經歷一個守成時期(路易十三),最後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開疆拓土(路易十四)。再然後是長於深宮中的君主,虛擲國家的財富(路易十五),最後是一位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不幸者(路易十六)。隨著國王人頭的落地,一個朝代就結束了。這和中國的朝代何其相似。只不過西方這種類似於中國這樣的朝代實在太少,時間也太短了。西方在經歷了漫長的分封制度之後,一個短暫的過渡,就來到了資產階級社會。「 最近在看日本史,發現從神武天皇開始至今皇室沒有斷過」,閣下這個日本史看得應該不怎麼到位,日本天皇真正可以掌權的時間才多少年?幕府不也和我們的王朝一樣幾百年更替一次么?
「英國和荷蘭的皇室也是有很悠久的歷史」你能去查查英國的王室傳承么?一個王朝也就那麼幾百年的時間
讀書多動動腦子再來問問題,那些一本正經回答你問題的人也是夠了,你說的「為什麼中國朝代這麼短」並不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全世界基本都如此
中國的皇帝是實打實的真正的權力,中央集權體制保障這一點。
集權制是以生產資料為本的,政府擁有生產資料,並且上一層政府會通過制度保障自己比下一級政府擁有的更多那麼改朝換代的暴力衝突不可避免,因為兩個中央政權都要佔有社會主導的生產資料。
分權制,生產資料是屬於基層政權的,最向上,擁有的越少,權力也越小,最上面就成吉祥物了。一個吉祥物罷了,兩千年多年你聽他們吹,自漢以前日本就是野人無文化,直到漢後才有了相應的秩序,哪來的兩千多年,中華上下五千年至少我們現在有文物和史書證明就這國際上以前都不認,按日本那種寫歷史態度我們能再往前推五千年,至於日本皇室為什麼一直存在,那是因為他們就是政權和神權的結合,政權早就被架空了,就是當作吉祥物來看待,就像漢末的劉協雖為天子但是不管事了,日本的天皇就是這樣。至於兩千多年你還是別聽他們吹牛逼了,兩千年的家族中國也不是沒有,孔家就是。
300年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喜歡爭奪的國家不短了,中國的封建可以分為兩段:唐前、唐後。隋唐前基本是諸侯的天下、皇帝並沒有後來那麼NB,宋唐時期尚有節度使、雖然勢力沒有諸侯那麼大、但也對皇權形成一定製約。可宋神宗一朝、老傢伙借著王安石的改革、悄悄的把議製取消了、皇權變成了真正的獨大,所以黨派之爭開始了、司馬光(小時候課本上砸缸救人那個)把王安石弄下去了~自此千百年、延續至今的黨派紛爭開始了,宋並不毀於兵弱、明也並不毀於腐敗,一切的一切都是黨爭、為了權利你死我活、而絕不顧正義民族歷史趨勢、眼中只有利益,豈能不亡?中國曆來都不是毀於版圖大、或是沒有皇族傳承,而是人心不齊、人人都有心計,腐敗、兵弱只是說詞,沒有人會承認是毀於貪婪、哪怕是別人的貪婪。什麼樣的制度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造就什麼樣的制度,如果說朝代興替是因為當官的拉幫結派、那百姓自然而然就不會擁立任何黨派、可那樣誰還當官啊?香港之前在英國治下、沒有任何黨、不照樣發達富有?所以、朝代頻繁更替正常,因為沒人在乎的是民族國家、而是我有沒有站錯隊?我站的這個隊能不能長久把控朝政?至於外敵、不還沒打到京城嗎?即便打到了、咱還可以接著拍馬屁一家獨大啊~
以下是我以前寫的一點感想,對比來看也許可以答此疑問:一直以來,我對於日本的了解,就是「近代史」、「侵略」和「變態」。對於其歷史,就只知道「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去東海尋仙求葯」,然後這些人怕秦始皇怪罪便一去不返,在東海上的小島安家了。可這是傳說。畢竟始皇時期日本那邊還只是東海上的幾塊石頭罷了,相對於日本,那就是「史前」,不會有記載。我也從沒想過,為什麼歷史課把西方近代史原原本本介紹一遍,對於日本基本上就是「明治維新」四字?感覺就是東海上那幾塊石頭在學中國幾千年之後轉為學西方了三十年然後就不光逃過了被瓜分的噩運而且還一下成了帶給全亞洲人民噩夢的惡魔!但是之前呢,它的古代史是什麼樣的?除去了學中國的一部分,它自己是怎樣更迭的?帶給日本人這樣處世態度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文化沉積?這些疑問,都是從大河劇《江.公主們的戰國》引發的;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日本歷史劇。由於一直以來對歷史「刨祖墳」式的興緻,我百度了下「天皇」這個詞條(這種所謂」研究」真是貽笑大方,有鳳姐「例如故事會」之感覺,莫笑,全當知識普及)。原來,「天皇」還真是一條血脈(雖然實際怎樣沒人知曉),而且是從公元前就有了。
一方面,作為文化,這個家族的歷史放眼世界可能只有孔氏能與之媲美,現在的天皇已是第125代了。而最令我驚異的是,由於不像中國朝代更迭,日本的天皇墓幾乎從未被開挖,都像神壇一樣地被保有神秘感;同時由於年代久遠,皇室自己都不知道第一代天皇是何方人世(一種說法是可能來自中國或朝鮮,怕真是這樣的結果所以不開挖),只說是「天照大神」的後人。想想真的很神奇,在二十一世紀,一個聞名於世的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家族卻模糊地稱自己是神的後人!真是想不把他們當神也難。所以我覺得,日本文化之所以雖然深受中國各家文化影響但仍能獨成一家而未被同化,除去地理的因素之外,就是宗教。由於有這樣一個真實存在,卻沒人說得清源頭的「天皇」的存在,讓日本人覺得這就是他們的神,是一個亘古未變的精神來源。還是」我覺得」,如果說中國文化輔助創造了日本文化的實體,那麼他們獨有的宗教般的「天皇」就是支撐那群人在惡劣的島上可以創造奇葩的精神支柱。但動個壞心眼,倘若那些墓以科學考古的形式被開挖,讓日本皇室褪下其」神性」的外衣,日本會怎樣?
另一方面,日本皇室之所以能夠存在兩千多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天皇在多數時間沒有實權(中國最久的周朝也只存在了八百年,而其能存在這麼久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歷經了春秋與戰國)。無論是我看的那個電視劇背景所處的「戰國時代」還是後來的幕府統治時代,天皇都處於被架空的狀態,有國而無權。而各個真正的統治者也樂於利用天皇的威望,通過與皇室聯姻鞏固自身的威信,所以日本皇室才得以存在這麼多年。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有點像乒乓球。一個福原愛打了中國快三撥運動員(雖然打不贏),而且伊主要是中國培養的。而她之所以老在打其中有個原因就是日本沒有另外一個人比她厲害,更沒她名氣大。
一點淺薄的「我覺得」,很片面,對日本歷史知之甚少。所有內容僅記錄我的感覺。有識之士別說我班門弄斧,還請指證,不吝賜教吧。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可以修改一下——為什麼日本歷史上的實際統治者都傾向於保留日本皇室?
日本的「皇室」和中國的「朝代」實在沒有可比性,與其以皇室為中心討論「朝代變換」,不如以實際掌權者為中心討論「政權更迭」日本的皇室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都是傀儡,表面上看來「萬世一系」,永不動搖,可是實際掌權者一直在換啊,將軍和關白更換的頻率不亞於中國的王朝更迭。這些實際掌權者在與外國交往時是以日本王、日本大君自居的啊,他們各自的政權就是日本歷史上的「朝代」——室町時代、江戶時代等等。當政權更迭時,需要更換的只是實際掌權者,作為傀儡的天皇,換與不換意義不大。而日本的將軍、關白等實際統治者似乎也一直遵守著「掌權而不稱帝」的禁忌,以我淺顯的知識,歷代將軍裡面好像只有足利義滿曾經有過取代天皇的心思,其他的日本將軍、關白都沒有過這個想法(我覺得這倒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恐怕這才是題主真正要問的,聽過一種說法是講日本天皇具有宗教象徵的意義,因此世俗統治者不願僭越)中國不同啊,皇帝本人既是實際統治者,權力發生遷移的時候,不消滅皇帝是不行的。至於英國和荷蘭,英國歷史上也是有「朝代」的,而且還不少,都鐸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金雀花王朝等等,不過它們的統治者之間血緣關係是否延續,我了解的不多,不敢妄言。到每個朝代末期皇廷養的閑人多,入不敷出,民不聊生,當然就有人起來反抗。
還有就是最關鍵的,福報因果,中國確實很少侵略別國,但是中國人一有錢上層就相當奢靡。(沒有特別穩固的信仰導致,在責任層面還是野蠻人思維,當下爽快就好。)你不生產福報,當然就只是在消耗福報。當然不能持續。
大英帝國其實是一個比較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國家。所以現在原來的英聯邦殖民地還感謝英國是因為他佔領當地但是也很好的教化了當地人。提高了地球的文明程度,做了貢獻,所以現在將近五百年還能延續。
而中國人很多都是奔著利益去結交朋友的,不佔領一些區域是因為確實不好戰,當然你有那麼深的內陸和耕地面積,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換哪個國家也不會好戰。自己屯糧食自己happy。還是一種小農意識在作怪。但是地緣就決定了意識,所以對每個國家都是公平的,中國曆朝歷代比較短也是因為沒辦法在富裕之後還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勇氣。所以強悍的北方蠻族一殺下來,基本都是勢如破竹。
不生產福報就是消耗福報。不生產業力不代表你有福報。上天是很公平的。為什麼到了每個皇朝末代連年災荒。都是有因果的。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麼個問題也有這麼多人一本正經的回答我也是服了氣了,大家好像對世界史都不太熟啊。建議問題從世界改成日本。另外,需要開發宮女賣淫三產來湊經費的吉祥物沒有換人的必要。
首先,古代不像今天,對社會不爽可以在鍵盤上吹牛抱怨,然後若無其事的點一份外賣。古代的經濟是非常脆弱的。那時候生產力十分低下,十年中至少六七年有災荒。所謂盛世,也許國家層面上很令人震撼,但從老百姓的視角里,也只是勉強吃得飽,每年餓死的人不多,僅僅而已,根本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盛世。一旦發生災荒,即使是盛世也有可能隨時破產,農民時刻要準備好吃觀音土、吃樹皮、吃小孩。另加上中國的災荒往往是規模巨大的,一下子可能幾百萬、幾千萬人失去飯碗,一個省的農田大面積絕收,中央政府只要處理緩慢一拍,就為起義埋下了伏筆。實際上,歷史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起義、暴亂、動亂,遠遠比教科書上解釋的要多。
古代皇帝對中國版圖的控制力,其實是非常弱的。電視劇里所謂萬人高喊「萬歲」,其實都是給你的錯覺。中國大陸是一個土地遼闊、環境差異大、文化差異大的地區。古代交通不便,政令傳遞困難,離都城越遠,「自治」氛圍越大。地方管理往往需要通過氏族、宗親、部落等地方勢力。那麼,中央政府就陷入了兩難的局面:如果權力收歸中央,而中央又沒有那麼大的能耐看著那麼大的國土,一旦風吹草動,很容易失去控制,產生混亂;另一方面,如果實行委託制,比如唐朝的節度使、周朝之類的分封制度,人性都是貪婪的。地方勢力獲得了兵馬和權力,自然會想長得越大越好,只要出現合適的導火索,就會加速中央政權的崩塌。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北宋試圖廢掉西北党項人的封地,結果適得其反,滋生出了越來越烈的反抗,最後出現了西夏。
另外,封建制度,對於皇帝和其它掌握權力的人的本人的素質要求是極高的。當皇帝根本不是電視劇里想像的那麼輕鬆,在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都是戰亂的情況下,只要皇帝行為不檢(許多許多)、或者優柔寡斷(比如崇禎)、或者易怒易暴、甚至是智商略低,都有可能會給王朝帶來滅頂之災。
此外就是心理學上的解釋:盛世太平久了,再具有戰鬥力的民族也會懈怠下來。所謂富不過三代也就是這麼說的。比如宋朝的邊界混亂不堪,但內地卻如此富裕,首都歌舞昇平,誰還願意在邊界吃土賣命?懈怠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為內亂或外患增加了可能性。
從這麼看,一個王朝能夠持續十代皇帝以上保持基本穩定,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三百年的政權,真的很長。
絕對的權力,絕對的危險。
日本皇室沒斷是因為幕府比天皇權勢大,你看他們幕府斷不斷?歐洲皇室命長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國王權力有限,他們的權力體系每一級只對自己下一級的封臣有控制權,對再下一級是沒有足夠許可權的,就這樣的情況下,限制王權的運動一刻也沒停過,時不時的也要砍幾個國王的腦袋。反賊們追求的是權力,不是皇室的名分,如果議會可以砍國王的腦袋,那麼競爭最大的就是議會不是王座。
中國王朝的更替我個人認為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舊社會無法再養活足夠的人口,王朝不能為已經人口爆炸的時代提供足夠的資源,同時,土地兼并也迫使土地發揮不出自己原有的生產力。農民為了生存就必須同國家做鬥爭。 至於國外的王朝,日本有南北朝天皇,實際掌權的關白和大將軍也換了好幾家。朝鮮皇室本來就是將軍造反上的,越南皇室也多,什麼前黎,後黎還有後來的阮氏,歐洲就更多了,拋開長時間處於分裂的神羅不談,什麼英國有七王國,諾曼底,金雀花,斯圖亞特,溫莎-漢諾威,東羅馬有安捷羅斯,馬其頓,科穆寧,杜卡斯,巴列奧略等等,法國還有諸如加洛林,卡佩,瓦盧瓦,波旁,拿破崙,復辟波旁,第二帝國拿破崙幾朝。沙皇俄國的羅曼諾夫朝實際上和大清也就類似。實際上由此來看西方也自然存在王朝更迭的問題。
先說結論,中國朝代和外國比不短。
順便說一句,荷蘭王室(順便說一句,英國和荷蘭都是國王,不是皇帝)的歷史剛過兩百年,不算是悠久吧。
英國王室的歷史算悠久一些,不過這也和他們的繼承製度有關。要是按照中國的繼承製度,英國的幾次王朝更替應該都算是改朝換代了。像中國歷史上的東西兩漢,東西兩晉,南北宋,南北朝時的齊梁兩代,按照英國的觀點應該都是王朝延續下來了。甚至像隋唐兩代,要是按照英國的繼承製度,其實李淵和楊廣是同一個外祖父(比起斯圖亞特王朝到漢諾威王朝的親戚關係還要近一些呢),可以認為是一場中國的「玫瑰戰爭」
日本的皇室比較特殊,進入幕府時代之後,實際上成為了吉祥物一樣的存在(感覺類似中國的衍聖公),比較日本的歷史其實應該比較幕府的歷史而不是皇室的歷史,而日本的三個幕府歷史都是一兩百年。
你舉例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君主是國家象徵,並沒有多少實權,卻是整個國家的精神寄託。這種君主自然是不會被頻繁推翻的。
另外,其實就以英國來說,並不是萬世一系,英國也經歷了諾曼王朝~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以及當今的溫莎王朝,每個王朝平均也不過一兩百年而已,並不算長久。
詳細的慢慢更吧~推薦閱讀:
※中國2017年有哪些大事件值得期待?
※如果你是1960年生人,並且你知道從1960到2015年中國的發展軌跡,你要怎麼過你的一生?
※中國真的有五千年的歷史嗎?
※如果菲律賓現政府與反政府組織發生戰爭,中國會不會支援?
※歐盟、中國、美國與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有何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