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事件的價值取向在討論中為何大多數會演變成道德評判?
在知乎,豆瓣或者受眾面更廣的微博上,常常看到人們從對一件事情的價值取向最終演變成對道德的爭論,是什麼因素影響著這種發展?
社會學無知兒憑感覺亂答一個求認真碾壓……價值取向是個人的堅持和選擇,道德評判是「社會」對「個體」的約束。個體站在「道德」一方會產生虛擬的權力感,導致更強的控制感,讓發言者覺得安全。
上面樓權力感的回復讓人眼前一亮,很有意思,權力感,中國幾千年的統治核心就在於不斷擴大權力,擴大權力的影響力,並以此引起最廣大P民全體的全身心的幾千年不斷對權力的跪拜,權力是中國的一切信仰,滲透在所有人相處的任何環節,這種情況下,一切能夠帶來權力快感的事物和形式都能在中國不斷壯大,不斷發展。比如中國歌頌了幾千年的忠孝。真正的核心是權力感和控制欲。是無權力的P民對統治階級的羨慕和模仿,是有權力的統治者維護統治的絕對核心政策和在生活中的映射,在現代仍舊如此。
所有我們能看到在中國任何丁點的權力或是本職工作帶來的便利,最終都能搞成不堪的潛規則,非法收入和迫害等(這也正是權力感的追求和濫用)。同樣任何丁點的事情,最終演變成對道德的爭論,也正是如此,中國人幾千年的潛意識,幾千年的慣性是追求權力信仰權力,但現實大多數人不是官二代,以此就有了潛意識的替代,對權力感的追求和濫用,道德爭論的目的也正是加強自身權力感,使自己居高臨下的批評對方。
有個段子,說的是某領導退休後,上班天天批閱條子,一退休,不批條子就渾身難受,最後每天把他老婆買菜的單子拿來寫幾個已閱才能生存。
雖然這是個段子,但本質是一樣的,普通人不至於每天批條子到批菜單,但潛意識的追求權力感,控制欲,對更弱勢的壓迫,把一切事情,搞成道德批判,也和批菜單的領導本質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沒那麼嚴重。
所有人都是病人和變態,只是不至於到領導的地步而已。
你們中國自古以來不就是道德發達法治落後嗎。在過去道德可以解決很多該由法律解決的問題,你們家的道德就強大了,法制就落後了。你們作為華夏子孫,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一直感到很自豪嗎,尤其是,當你們用道德殺人且不見血的時候別提多爽了。記住,你可能在這件事上不會做道德評判,但可能會在那件事上做道德評判,總有多款適合你的道德標準,並且你每次作出判斷都會發現身後跟著一群豬一樣的所見略同者,於是你會覺得膽子特別大,道理特別有道理。嗯哼。
(不友善提示,文中的第二人稱並非針對提問者,而是泛指這樣的道德氛圍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沾沾自喜的人。省得傻逼知乎又給我刪掉)
道德: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
道德: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
價值觀:價值觀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
以上 來自維基百科
怎麼看兩個概念都是面向一致的越是在生活中被壓迫多了的人,越喜歡在網路上批判別人,以此來獲得心理平衡。把一件小事提升到道德層面能夠體現自己的逼格跟深度,顯得不那麼膚淺。再者,道德審判是最不需要知識的嘛,你做了壞事,是個人都能批鬥一下你,他們可列不出你犯了哪條法律。
呵呵,比較喜歡這種糾結的問題,並且回答也容易變成問題本身……不過還是想來聊聊想法
在後面回答免不了要貪他人之功了~
讀中國歷史很有意思,其實可以明顯感覺到傳統中國是道德社會而非法制社會,究其原因,比較複雜,有很多學者論述過相似觀點,只說結論的話,大抵就是在中國古代國土幅員遼闊,限於技術原因,只能選擇道德至上的鄉紳精英階級民治社會的方式,而無法形成法制社會傳統(而究其原因,不少觀點都認為是與中國的地理位置有關,也算是地緣政治學說的一類了),但基於那些冗長的論據論述,這種結構形式是非常合適並且也表現出極好的治理效果的。
和西方社會結構相比,舉個不甚恰當的例子而言就像《星際》中蟲族用蟲子繁衍建設而人族則是工人一點點焊出基地一樣。顯然就是兩系科技樹啊……有人認為隨著近代科技的提升,恰好西方人這條在古代非常落後的科技樹體現出了更好的適應性而傳統中國卻被處處掣肘。個人對此不以為然,一些對近代歷史的研究,也有很多觀點支持,中國固有的社會體系是建立在諸多因素至上的,而這些因素在近代化的過程中卻幾乎無一例外的被掃蕩殆盡,同時不巧的是,有破卻無立,或者說新的良性架構還在形成中,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諸多衝突。表現在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正在其中。
由於前面說的原因,在面對一個事物時,我們有兩套可以評論其的體系:「德」和「理」。這就有一個問題,對於前者,掃蕩之餘真所謂禮樂崩壞,一堆古老輝煌的宮殿廢墟雖然勉強避雨但再無昔日輝煌——再也無法讓眾人信服遵守;而對於後者,卻又方興未艾未成氣候。而更麻煩的是,在諸如豆瓣、微博這種大家狂熱地希望彰顯個人風采而無暇顧及他人思想的地方,我們憋得滿臉通紅地大聲訴說自己,往往會由於缺氧而混淆了二者之間本已經略有模糊的界限。
這樣問題就來了,所謂的混淆二者的界限,就是原本是「正確的Vs錯誤的」和「好的Vs壞的」,現在則變成了「(正確的=好的)Vs(錯誤的=壞的)」,不僅說是你如果錯了,則在道德層面也是失敗的,而道德的失敗則叫做「壞人」或「為人所不齒」,而更有甚者則是應該從臆想的肉體層面或至少是從相關的討論中被徹底消滅,踩上一萬隻腳讓你永世不得翻身……
而處於這種非生即死的戰鬥中,與其那麼複雜的向並不想聽你說的人解釋道理,不如利用「錯誤的=壞的」這個定理,與其證明你是錯誤的,不如證明你是壞的。比如你在看討論「現階段計劃生育合理性」的話題中,在些許理智討論之後,就會橫空出世一句「你支持計劃生育,你就是想讓別人斷子絕孫,你這是什麼居心?!」或者「你不支持計劃生育,你就是心向著美國爹,忘了你炎黃子孫的深訪,數典忘祖!有什麼臉還佩在這說話?!」,你瞧,看似很粗俗的話語,其實巧妙的使用了「錯誤的=壞的」這個隱藏設定,一下子找到越過理論的難關,從道德層面的捷徑就可以取得理論問題上的正確,我覺得這倒並不完全是所謂的wen ge遺風,而是有很有意思的背景情況
當然,這個過程中,再加上免不了的有一些本身就是想把水攪渾,比如談論到某些人文社科問題時並不希望你們談論道理而急於將討論轉變為謾罵而消滅可能才討論中出現的想法的人的存在,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更容易了……人們對純學術的討論越來越不關心,取而代之的是有目的性的批判
「我們這個社會裡的論戰大多要從平等等討論轉為一方對另一方的批判,這是因討論的方式決定的;根據我的觀察,這些討論里不是爭誰對誰錯,而是爭誰好誰壞。一旦爭出了結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壞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對壞蛋放當然還有些話要說,不但要批判,還要揭發"——王小波《論戰與道德》
一旦被大眾評判為不道德,那什麼樣的結果都是可能會發生的,極有可能相當慘烈。他們拿他們所謂的道德審判著你,哪怕是干著違背道德的事,也會不以為然的,因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你不道德就弄死你。
因為道德是規範是標尺,沒有道德法律什麼的有什麼用。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受到道德觀等的約束,世界什麼的、生活什麼的。。。很多很多自以為是自己思索出來的其實都不過是道德的一部分。如果說人走的路可以叫做道,那麼沒有什麼不是道或者說只要是走的路都叫做道。德的話不一樣的文化圈的定義不同,我個人認知的德分為五種:聖德、道德、功德、陰德、福德。
因為兩千多年的中國哲學主流就是倫理學
人是一種有思想的動物,價值取嚮往往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的生活方向與意志,也多數來自於長輩的言傳身教加上自己的模仿學習,長期以往,便會產生依賴,中國又恰恰是個沒有主流信仰的國家,因此價值觀多元化開始形成,你可能會說,拜金主義是共同取向,可是恰恰拜金主義是少數依賴現實物質條件的價值觀,中國的貧富懸殊,又必然讓很大一部分人放棄物質上攀比,從而追求其他的目的。個人認為貧富差距的懸殊,恰恰有利於價值觀多元化。總之人一旦對自己長久依賴的東西產生情感,就會有虛榮心,而認為其他異於自己的價值都是錯誤。
推薦閱讀: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專業人士怎麼評價寧財神的文章《本我和超我在情感中的簡單應用》?
※心理學的專業技能除了在本領域外,還可以應用在哪些行業中?
※如何評價「少女慘遭割喉,兇手殘忍手段令人髮指,但學法的朋友認為兇手不該死」?
※出身寒門本科工科想跨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生,有什麼需要注意或者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