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固定型」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先聽我講講小高的故事。
▼
我的小學同桌——小高,剛從名校畢業,憑藉強大的專業背景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
剛入職的時候,因為過硬的專業技能讓她總能把事情做好,在一幫前輩面前她也能表現得非常自信。但最近,小高常跟我吐槽她在員工考核關鍵期的焦慮和痛苦。
我問她:為什麼考核讓你這麼害怕?憑你的能力和表現,總不至於丟了飯碗吧!
她說:我怕結果不好會丟人,要是考核證明我沒有看起來的那樣優秀怎麼辦?
這讓我想起上小學的時候,在別的家長眼裡,她就是「別人家孩子」的典範,但她的媽媽卻常常很苦惱,因為只要沒有拿到第一名,她就會連著好幾周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不敢去上學。
小高對成功的高度在意使她一直表現出色,我也不加思索地將她歸類為高成就需要者。 但是,她為什麼對失敗和挑戰有著這麼深的恐懼?為什麼格外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而且非常容易被挫折擊倒?
你是否遇到了和小高一樣的問題呢?
▼
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方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徳韋克,在他的心理學著作 Mindset 當中,分析了這種心理學現象。
在心理學的語境中,小高的這種心態被稱為「固定型思維」。
德韋克教授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逐漸建立起關於自己的「思維模式(mindset)」,它指決定一個人如何解釋現實並做出反應的內心態度。 Stephen R. Covey 在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將其表述為「思維定勢」(Paradigm)。
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選擇。思維模式多種多樣,正確的思維方式包括正義、正直、誠實、服務、卓越等等,我們今天要講的思維模式,是固定 vs 成長。
小高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者。 他們認為人的特質都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他們渴求成功,因為只有成功才能證明自己的才華和價值,並博得外界的肯定和讚美。
他們具有這些特點:
- 對挑戰的態度:他們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習慣性地迴避挑戰,遭遇阻力時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 對努力的態度:他們潛意識裡支持「天賦決定論」,雖然自己會努力贏得成功,但會掩蓋甚至是輕視這種怒力,因為他們害怕面對努力了依然失敗的結果,付出努力本身會讓才華得到質疑,而且如果努力失敗了那麼就會失去借口(否則可以借口說自己只是沒有努力);
- 對能力的態度:他們堅信能力是可以通過一場考試來測試;
- 對缺點的態度:他們寧願獲得短暫的成就感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
- 對反饋信息的態度:如果反饋信息能反映他們的能力水平,這樣的信息更能激起他們的情緒——因積極反饋而異常興奮,因消極反饋而倍受打擊;
- 對意見的態度:他們也不理會批評性意見——即便是對己有益的,因為如果自己沒做好,那麼就是「沒天賦」,而不是「沒努力」;
- 對別人的成功的態度:如果別人取得成功,他們會感覺自身受到威脅。
因為未知意味著風險,失敗會造成損失,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逃避心理,但固定型思維的人尤其敏感。如果存在困難和風險,他們會迅速選擇放棄,就像小時候得不到玩具的孩子,會立刻改口說:「我才不想要呢」,如果失敗,他們會一蹶不振。
與固定型思維相對應的是「成長型思維」。
這類人的生活態度要積極得多。他們相信,人的各種基本素質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改善。這當然不是說人人都可以通過努力變成愛因斯坦或貝多芬,而是說長期的訓練和努力可以發掘一個人內在的潛能。
成長型思維者具有這些特點:
- 對挑戰的態度:他們認為挑戰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和成長,挑戰失敗不意味著「我是個蠢蛋」,而是「我還有成長的空間」,而且挑戰越大,發揮的潛能越大;
- 對努力的態度:堅信努力是取得進步的必經之路 ;
- 對能力的態度:他們認為沒有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努力,能力(尤其是未來將會發展的能力)不可能被測試;
- 對缺點的態度:挑戰和失敗可以暴露出自己的不足,而彌補這些不足就是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 對反饋信息的態度:他們對能夠增強自身能力的反饋信息更關注;
- 對意見的態度:歡迎批評性意見,儘力改進自己的行為 ;
- 對別人的成功的態度:注意從他人的成功中尋找經驗、獲得激勵。
按照這個邏輯,你可能就會覺得,固定型思維者都是些膽小失意的人,但並不是這樣。很多固定型思維的人都可能屬於非常自信而且富有才華的人。小高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但是受到這種思維模式的支配, 他們過度在意外界的認可,過度擔心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不願嘗試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遇到挫折時沉溺於焦慮苦悶不易擺脫,也更早進入職業高原期,很難取得與自身全部潛能相匹配的成就。
相反,成長型思維者雖然也希望獲得社會的認可——成名、獲獎、致富等 ,但他們並不會把這些當作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式,或比別人更優秀的證明。
他們被失敗擊倒,會很快重新站起來,因為失敗並不意味著自己缺乏能力。這種高度的彈性幫助他們取得越來越高的成就,也因此獲得更加強烈的自由感和自主力。
▼
普通人能否擺脫固定型思維
有人問德韋克教授:既然王子斬殺惡龍向公主證明了自己的勇敢,從此就可以和公主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固定型思維的人通過一些方式證明了自己的天賦之後,為什麼還要繼續一遍遍證明自己呢?
德韋克教授回答:因為每天都有新的惡龍出現,問題也會越來越難。也許一個人昨天用來證明自己能力的技能就不適用於今天的任務了,也許這個人擅長代數但是不擅長積分,也許他在業餘球隊里是灌籃高手,但到了專業球隊就不行了,也許他的文章在校報上非常出色,但《紐約時報》的編輯看都不會看一眼......
固定型思維者認為天賦就是能力的象徵,努力並沒有用,所以當他們在小圈子裡舒服地躺著的時候,機會正在溜走,一旦他們想要進入大圈子,挑戰和困難接踵而至,他們要麼硬著頭皮痛苦地接受,要麼找個借口放棄。接受挑戰,他們不敢面對失敗的結果,放棄挑戰,又將失去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好在思維模式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個人在現實經驗中逐步選擇的結果。
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的劃分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非此即彼,實際上絕大部分人都兼具兩種思維模式。最明顯的表現是,一個人在不同領域會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是因為,個體在不同領域的經驗組合通常存在較大差異。
在這些經驗中,對思維模式的建立具有最重要、最直接影響的因素是他人的評價性語言。正是那些生活在我們周圍,從童年開始對我們的行為進行評論、作出反應的重要「他人」——家長、教師、領導等,造就了我們的思維模式。
一個人的行動得到「你學得真快,太聰明了」、「你就是個天才」,或者「你根本不是學數學的料」、「你很有才華只是不擅言辭 」等以能力為焦點的評價後,他後續的行為往往呈現出固定型思維的特徵——努力表現得優秀,迴避不擅長領域的挑戰,儘力避免失敗。
但是,當評價性語言轉變為以過程為焦點,讚賞個體在行動中的努力和選擇時, 如 「做事專心 」、「主動負責任務並能善始善終」、「找到合理的方案克服多種方案」等,其後續行為則傾向於呈現成長型思維的特徵。由此可見,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培養和不斷改進的。
▼
教育中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但固定型思維一旦養成就不會輕易改變,與此同時,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又在加劇思維改進的難度,所以一個人需要從小接受正確的評論和教導,培養正確的思維模式。為了幫助父母和老師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在此我們提供幾點建議:
不要僅從考試成績(好/壞)、性格特點(熱情/冷漠)、 才智和能力(聰明/愚笨)等角度對孩子進行評價,只有態度可以稱為評價的標準。
成功只是對「努力就有收穫」的證明,失敗只是對「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的證明,所謂的「聰明/才華/天賦」都不是成敗的原因,成敗也無法反過來檢測天賦和才能,鼓勵孩子,如果你對某種東西擁有足夠的激情,那就刻苦訓練吧,之後再看看結果如何。
別人做的出色,不代表他比你聰明,別人做得不好,也不代表他比你笨,他們只是運用了更好的策略,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地練習,告訴孩子,你也能做到,只要你願意。
有趣的挑戰也讓人變得有趣,挑戰失敗所造成的損失只是暫時的,而從挑戰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掌握的技能才是永恆的,所有的挑戰都將成為重要的經歷和體驗。
教導孩子專註於當下的任務和目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結果會引起何種評論的問題上。當周圍人對孩子的成敗進行評價,要樹立榜樣,教導孩子用淡然的態度看待這些評價。
和孩子共同傾聽具有批判性的意見,肯定自己的優點和進步,把注意力集中到改進不足和增長知識的觀點上。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固定型思維者夢想靠成功來證明自己,而成長型思維者卻只是努力做了自己熱衷的事情而已,獲得成功只是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之後獲得的附屬品。
高成就需要給我們追求成功的強大內驅力,而成長型思維給我們面對失敗的健康態度,最終的贏家,一定是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高成就需要者。 ▼
寫在最後
我們介紹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知識,並非為了科普而科普,而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你仔細回想一下你就會發現,很少有學校或老師能夠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而在明眸的教學中我發現,非認知能力是制約學生表現的最大瓶頸。
舉例來說,明眸的學生 J 就存在典型的「屠龍問題」,他最常說的話就是「做了這麼多閱讀,但是為什麼還是錯了這麼多?」,他總是不斷做題且極其關注自己的分數表現,而這樣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並不能解決基礎弱的問題。
我希望寫作這些文章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培養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案。
比爾·蓋茨在《前方之路》這本書中有一句話,用它來概括「成長型思維」再恰當不過:「我們經常高估今後1-2年內將發生的變革,但又常常低估了今後10年內將要發生的變化。」 當你不再沉迷於用屠龍證明自己現在的實力,而是篤定地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積累,那麼你終將擺脫平庸、走向成功。
明眸要點
1. 高成就需要者並不總能獲得成功,因為他們很可能同時是固定型思維者。
2. 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方式。固定型思維者否定努力的價值,害怕失敗,逃避挑戰,在意別人的眼光。成長型思維者相信努力帶來成功,在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挑戰中獲取經驗,注重過程和有價值的反饋。
3. 大部分人都兼具兩種思維模式,對思維模式的建立具有最重要、最直接影響的因素是他人的評價性語言。
4. 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培養和不斷改進的,但固定型思維一旦養成就不會輕易改變,所以一個人需要從小接受正確的評論和教導,培養正確的思維模式。◎
分享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固定型和成長型兩種思維模式的根本區別。
前情提要:
- 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 獲得成長型思維的四步法
- 保持成長型思維的行動清單
一、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1、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
「成長型思維」的概念,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根據對能力發展的認知,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通過鍛煉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事情的結果,能夠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盡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一次考試失利、輸掉一場比賽、被拒絕等等,都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不具有這方面天賦。而且,他們不會從失敗中學習並糾正自己,相反,他們可能只是去嘗試去修復自尊,不願意麵對挑戰。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遇到挫折和挑戰,會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不斷改善和進步。
2、成長型思維的作用
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在商業職場、人際關係、教育等眾多領域,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職場中,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領導更善於傾聽他人的批判性建議,更重視員工的個人發展。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企業和團隊更具有包容性,能夠更加開放自由的交流。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員工,在具有挑戰性的合作談判等任務中更有競爭力。
在人際關係中,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具同理心,會主動經營關係,相信愛情、友誼等一切關係都是可以培養和成長的。在社交中也更多的關注他人,而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也更容易突破害羞等性格方面導致的社交障礙,積極地與他人互動。
在教育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能從做事的過程中享受到樂趣,他們更樂於尋求幫助,不易放棄,復原力更強。父母、老師、教練應作為成長型思維的傳播者,言傳身教,和孩子、學生一起成長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更善於稱讚孩子的努力,教孩子擁抱挫折和挑戰。具有成長型思維的老師,更樂於引導而不是評判學生。具有成長型思維的教練,會尊重每位球員,充分調動球員的積極性。
此外,在體育競技、藝術等其他領域,成長型思維模式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
1、前提:了解大腦的可塑性
我們的大腦和肌肉一樣,可塑性是很強的。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負責傳遞信號的「突觸」會根據環境的刺激和學習經驗不斷改變。每次獲得新信息時,就會產生新的突觸,而複習已有知識時,突觸的連接會更加鞏固。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可塑性可以持續終生,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模式、才智等,永遠可以通過訓練塑造和培養。
此外,在我們意識到犯錯或遇到挑戰時,大腦會異常活躍。也就是說,犯錯促進大腦的發展,是塑造更好自己的過程。我們應該改變對錯誤的態度,從害怕犯錯到勇於試錯。
2、獲得成長型思維的四個步驟
《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供了獲得成長型思維的四步法:
第一步:接受
首先要接受並擁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大部分人並不是只擁有一種思維模式,而是兩種思維模式的混合體,在某些情況下處於固定型思維模式,另一些情況下處於成長型思維模式,這是很正常的。但接受它的存在,並不代表接受讓它頻繁出現和它帶來的危害。
第二步:觀察
通過觀察,明確是什麼激發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觀察它通常在什麼時候出現?也許是在面對一個巨大挑戰的時候,它開始出現並勸你退縮。也許是在遭遇失敗時,它突然出現並潑你冷水。
觀察自己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下,是怎麼對待他人的?是否經常會評判別人的才能?是否經常會給孩子壓力?
還有想一想,最近一次激發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的是什麼事?當時它說了什麼,自己有什麼感覺?先觀察一下,不要急於評價。
第三步:命名
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然後描述一下它是什麼樣的:什麼時候出現,是什麼性格,以及如何影響我們。
比如書中提到一位財務經理,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名為「杜安」,他說:「當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我的杜安就會出現。他讓我變得對每個人都非常挑剔,我變得蠻橫、苛刻,而不是去支持我的員工。」
他的團隊成員,在相互了解對方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後,彼此的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團隊的士氣也大幅上升。
如果你並不想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介紹給他人,也可以只在心中默默記住。
第四步:教育
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命名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教育他。
具體做法是,在遇到可能激發自己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的事情時,首先要保持警惕。在他出現並阻止我們時,嘗試讓自己說服他,告訴他為什麼不這樣做的原因,並邀請他和你一起面對挑戰:「我知道這可能會失敗,但是我願意試一試。你能不能對我有耐心一些?」
三、保持成長型思維的行動清單
思維模式的轉變並不能瞬間實現,需要一個訓練和適應的過程,上述的四個步驟需要反覆練習。而且轉變之後,也並不代表事情結束了,還要長期保持這種思維。具體該怎麼做呢?以下是一份行動清單。
平時的語言習慣會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模式。這個清單取自培養成長型思維里最經典的幾個場景,要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換個說法,換種思維(Change your word,change your mindset )。
01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錯誤了。
換成說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搞砸了,我是個失敗者。
變成 ▼這次錯了,以後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又get一招,yeah!
02
當遇到挑戰的時候
換個說法: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長這個。
換成說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不好這些。
變成▼我現在可能做不好,但沒關係,不斷挑戰和學習後會越來越擅長。
03
當遇到困難的時候
換個說法:
This is too hard. 這太難了。
換成說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太複雜了,我不可能完成。
變成 ▼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不明白。
換成說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麼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對我來說太難理解了。
變成 ▼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來,肯定能搞明白。
05
當我們想放棄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give up. 我放棄了。
換成說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試試學過的其他方法。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達不到,只有放棄了。
變成 ▼問題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換個方法就好了。
06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can"t read. 我閱讀不太好。
換成說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訓練我的閱讀能力。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沒有讀書的天賦。
變成 ▼只是訓練不夠而已,不如堅持練習一段時間看看!
07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時
換個說法: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換成說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麼做的,我也要試試看。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別人比我聰明,我就是不如她。
變成 ▼學習她的方法,並且認真做,我可以變得更聰明。
08
當我們覺得已經足夠的時候
換個說法:
It"s good enough. 已經挺好了。
換成說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現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得已經足夠好了,就這樣吧。
變成 ▼也許再努力一點,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當我們覺得已經做的很完美時
換個說法: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換成說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繼續試試!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只能做這麼多,這件事這樣就足夠完美了。
變成 ▼我還要看看這件事有什麼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斷嘗試和努力,肯定還能再提高!
在美國有很多學校,都張貼著這九個場景的海報,就是為了時刻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把到嘴邊的話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在悄悄地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四、結語:把重複的人生過出意義
美國老電影《土撥鼠之日》中,天氣預報員菲爾發現自己被困在了2月2日這一天,不斷地循環。每天早上醒來,一切都會重複來過。聽到同樣的廣播,遇到同樣的人和事,還有同樣的工作安排,無論菲爾怎麼改變,都無法跳出這個怪圈。
現實中雖然不會有如此荒誕的事,但是很多人卻同樣過著重複的生活,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和思維,每天重複做著同樣的事。這些人內心往往是一個矛盾體,一面厭倦著這種重複,渴望改變和成長,另一面卻又對改變充滿抗拒,只要遇到挑戰,便立即逃回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可能我們自己身上就有一些這樣的影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成長型思維」,也許有助於解開這樣的矛盾體,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
《土撥鼠之日》中的菲爾發現自己的遭遇後,菲爾先是詫異和煩躁,然後開始瘋狂享樂,追求一時的快感,但不久便厭倦了。為了不再過這樣的生活,他甚至嘗試各種方法結束生命,卻依然無法解除詛咒。
最後,菲爾換了一種思維,在重複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樂趣。他去讀書、學鋼琴、學冰雕,了解這個原本被他鄙視的小鎮上每一個人的困難,并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帶給身邊的人快樂。然後,在某個「今天」,他贏得了小鎮所有人的尊重,也贏得了真愛。於是,詛咒消失了,菲爾也獲得了重生。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帶給菲爾的轉變。
現實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機會像菲爾一樣,在停止的時間段里反覆體驗。人的一生無法重來,每一天都無比珍貴,用成長型思維和這個世界相處,也許每天都會變得更有意義一些。願我們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終身成長,不枉此生。
PS:
最後,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成長型思維,建議讀一下《終身成長》這本書。這本書佔據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十年,再版多次,之前的版本曾用名《看見成長的自己》。雖然書名比較像成功學雞湯,但內容是實實在在的訓練思維模式的方法論和實例。比爾·蓋茨推薦這本書時就寫道: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了方法。
以及,如果你想看更多個人成長類讀書筆記,建議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第二人生SecondLife
原文地址:如何把重複的人生過出意義?| 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思維模式
第二人生SecondLife:關於讀書和旅行,關於轉變和成長
聯想鍵的增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請多用思維導圖。
固定型思維的一個特點是「認命」,於此對應的成長型思維的特點是「人定勝天」。
我認識很多典型的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的思維模式往往類似,「努力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還不如索性不努力」,「你就是命比較好,我就是爛命一條」。
個人觀點是這一類人從小就沒有形成穩固的自信心,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來自於外界,比如「這孩子看起來就聰明」,「這孩子長得真好看」。。。那麼在逐漸長大環境變得越來越苛刻的時候,這些外界的評價很可能變成「小時候還挺聰明的,怎麼長大了連讀書都讀不好」「小時候還挺好看,怎麼越長越扯」。。。在這個過程中,自信心已經逐漸粉碎了,有些人自暴自棄不努力,就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有些人天賦更好一些,也許一輩子都是比別人聰明or美,那不在討論的範圍內。
至於如何轉換成成長型思維,大概可以從比較簡單的事情開始,逐漸培養更加穩固的自信心。當發現我努力也可以做得到之後,心境會和從前變得不一樣吧。
作為一個天賦奇爛,甚至從小被全家人嫌棄長得丑的我,大概可以算典型的成長型思維。因為不努力就不會發光啊,不努力你們都看不到我。泄妖。整句英文是嘛意思,考俺?從「固定型」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前提條件是,要從從「懶惰型」的思維模式轉變為「勤快型」思維模式。修好路,標了線,安了燈,你開車就完全放鬆啥也不想了。只有到野外沒路的地方,你才會想到找路……這就是成長型的思維之路。got it?
思維模式就是一種思維習慣。電光石火之間就完成了思考,就像網球來了你如何揮拍、對手拳到你如何迎擊一樣。所以你需要知道整個流程、錯誤示範、正確示範。然後有針對的重複訓練就可以了。這類習慣性的東西需要分解聯繫,起初肯定是有意識地刻意練習。遇到問題時,假設你有幸抓到了一隻飛翔中的mind,你就先從change mind開始做,「我現在這樣想是不是fix mind?我可以換一種想法,grown mind會怎樣想?」。久之,就形成習慣了,形成穩定的set,mind-set就改過來了。
在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Mindset: How can we learn to fulfill our potential》這本書里,人被分為兩種: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定型式思維(fixed mindset)。
為什麼樊姐關關沒法成為安迪?因為她們認為,安迪的成功主要因為安迪智商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定型式思維。
具體內容請點擊我的公眾號文章:為什麼樊姐關關沒法成為安迪?因為她們有著定型式思維
文章目錄:
一、歡樂頌人物中的 成長型思維 VS 定型式思維
1. 對於成功的歸因不同
2. 對於失敗的歸因不同
3. 面對逆境的心態不同
二、如何養成成長型思維?
三、培養成長型思維的意外收穫
微信名:Yuhe雨荷
微信ID:yuhe621
擅長自我發現,life project management的手帳三年級生
時間商在線,多元生活習慣養成分享
書籍雜食動物,喜歡classic arts
既然問題是從固定型思維轉變成長型思維。說明題主已經認識到了成長型思維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成長型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思維。要變成成長型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相信。自己是成長型的思維。
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即自己的預期能成真的預言。我們會無意識的塑造我們的行為已符合預期。
舉例:1.關於星座的很多說法都是編的。他故意用一些模稜兩可的語言。即說正面兒又說反面。大多數人都覺得在說自己。而這些人中,其中一部分發展成了真的相信星座那一套說法的。他們會不斷比較自己的行為和對於他們星座的說法,最終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星座所描述的那樣,並越來越相信星座的描述。
2.有心理學研究,研究者告訴一些學生,他們用某種牛逼的方法測出他們將成為天才,最終,在所有學生中,這些被告知將成為天才的學生獲得了更高的智力進步。
3.因為答主的多次轉學和轉班的經歷,所以認識了大量的同學,見識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得以相互印證。答主的某初中同學,初中成績十分優秀,前二十。到了高中時,可能是之前沒有做好準備,考了年紀800多名,而他並不是特別有自信心的那種,你是他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就是這個程度的學生。再之後直到畢業,一直維持在八九百名。而一開始考的很好的學生,往往後來也考的很好。而事實上,僅僅第一次考試,或者前幾次考試的成績跟之後的學習成績相關性並沒有像事實顯示的那樣強。像答主一次考了500名,並不妨礙下次考100名,也不妨礙下次考前二十。當然更不妨礙下次又考回200名。這其中的關鍵點在於你相信是什麼層次的學生。你應該考到哪個名次。最終你就會做這個層次的學生所做的事情。當你考的好時,你覺得是運氣。你考得不好時,你覺得是馬虎。一天天的,你下意識地調控著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自己的預期。最終你就成功的考到了你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名次。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區別。
固定型思維,把一切歸於命運。認為一些東西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用孤立,片面,靜止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比如說一個事情,他做到了60分的程度。他不認為是自己之前的努力程度使自己得到了60分。也不認為自己只要比之前更努力一點。就能大於60分,比原來鬆懈一點就會小於60分。他不認為自己能從這次做60分的事情中學到接下來做70分80分的知識。他覺得自己的能力水平只有60分。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或者不努力都是60分。彷彿命運已經被他劃好了一條線。如果一個事情做到了100分,她覺得是自己聰明。如果一個事情做到了30分,他覺得是自己這個方面兒太垃圾了。
而成長型思維不是這樣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做到了100分。他會覺得是自己之前的努力使自己得到了100分的程度。值得被讚美的是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經歷而不是自己所謂的智商和天賦。智商和天賦其實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如果你已經做到了99分,可能有的人很容易到100分,而有的人很難。但是絕大大多數人都只達到了六七十分而已。只要你稍微高一點,就會顯得很突出。這份突出,不是你所謂的天賦帶給你的。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得了30分,會覺得自己之前的成長經歷跟這個事情相關性很小,比如自己一直不去KTV,也不唱歌,所以唱不好歌,而不是自己本來就不擅長唱歌。自己不熟悉這個事情,所以一時間做不好。注意是一時間!而只要去做、去學習就會得到成長和進步。當然真的有一些人不擅長的事情,那意味著獲得同樣的進步要用更多的時間。而不意味著你永遠只是30分了。
很多時候我們要換一種思維方式。
一件事情我們確實不擅長,最終放棄了。並不是說我做不到,我太垃圾了,我沒有辦法。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這不是我擅長的方向,如果選擇做這件事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並不划算。我將把我的精力用到其他的地方以獲得效率的優化,而不是說我是一個垃圾。犯錯誤可以幫助我們做的更好。這不是說我們要經常犯錯誤。而是說即便我們犯了錯誤,即使我們現在做的不那麼好,我們也能從中學到東西。最終我們做的更好,最終我們不犯錯誤。而不是說一件事情,你犯了錯誤,下次你就必然還犯錯誤。一件事情,這次你沒做好你就會一直做不好。這次你出門撞到了樹。下次你出門的時候就會小心一點兒。如果你連續撞了好幾次。你之後就會特別小心就很不容易再撞到樹了。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
固定型思維的人們總覺得我的能力是這個水平,就只是這個水平了,我不可能做的很好。這種思維是特別特別錯誤的。沒有人能夠生來就把所有的事情做的很好。當你在變強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做你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事情的時候。你把越來越多的不熟悉不擅長的事情變成熟悉的擅長的事情,你就得到了進步。這就是所謂的擺脫舒適圈和熟悉圈。而你用一種固定型思維來看的話。每次你碰壁的時候,也就是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這本該是你獲得進步的時候,但是你選擇了退縮。於是你就沒有獲得進步。很好得自我實現了你自己不會獲得進步的預期。
之所以反覆說是為了讓你相信這個道理,一個事情,只有你真的相信了才會生效。你看一遍,覺得好像懂了些東西,其實並沒有用。比如告訴你每天早睡早起身體好,現在你知道了,接下來你就能夠每天早睡早起嗎?只有你真的發自內心的特別相信了。它才會對你起作用。比如你生了一場大病,在恢復過程中不得不每天早睡早起,後來每天早睡早起你真的覺得很好,於是你真的相信了早睡早起特別好,你就形成了這個習慣。即使你看了這篇帖子,你可能也不會有什麼立即的改變。除非你已經或又看了很多類似的東西,並且經歷了很多事情。所以這些文字其實只是給你帶來一點點觸動。逐漸的,當你真的十分相信的時候,改變就來了。
你的幸福水平往往就是你相信自己的幸福水平。你的能力水平往往就是你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你的未來往往就是你相信的未來。你能不能找到對的人關鍵在於你相不相信你能找到對的人。你將是你相信的樣子。
說一點我自己個人的體會吧。
以前,我常常覺得自己好像擁有兩種不同的人格,一個是十四五歲的少女,充滿活力、永遠好奇、恢復力極強、對生活永遠興緻盎然、覺得人生充滿了可能性、字典里沒有「失敗」這兩個字,一切只是暫未成功。另外一個大概就是我現在的年紀,三十歲、冷靜、容易沮喪、信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不較勁、不擰巴、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身上的標籤、常常焦慮。所以,在我身上常常會發生這樣的場景:「誒,這個手碟(handpan)好像是很有趣誒,好想學」,於是開始找資料,找老師,詢問學習事宜,可是當我對這件事越來越了解,幾乎就要開始的時候,內心就會出現一個聲音:「不行,我對節奏感不在行,這個樂器後期需要即興演奏,需要編曲,我五音不全,毫無樂感,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了,畢竟,我沒有這種天賦。」於是作罷。也正因為這樣,我給自己貼了一個「三分鐘熱度」的標籤,雖然也曾為此做過鬥爭,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於是我接受自己就是一個「沒有毅力」的設定,從此過得心安理得。因為努力也沒用啊,這大概就是我的出廠設置吧。後來看了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終身成長》這本書,明白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模式的區別,才意識到自己所以為的性格特質原來只是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在作怪,如果想要讓自己我的出廠設置中加入自定義修改,從而獲得屬於我自己的個性化配置,那我一定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成長型思維模式,那我該如何做呢?作者在《終身成長》不同的思維定向,最本質的區別是對於成敗、努力的不同理解詮釋和歸因。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很難通過努力獲得提升,逃避挑戰,更願意待在舒適區,重複自己擅長的事情,以維持外界對自己的標籤和評判,遇到挫敗時,會否定自己的能力,歸因到客觀因素,無法從失敗中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願意接受挑戰、享受提升的樂趣、面對挫敗,恢復力強、關注過程,並從中學習、持續精進。首先我們要明白關於能力和成敗的兩個真相,只有明白了這兩個真相,一條關於探索潛能尋求成長的路徑,也會在我們腦海逐漸清晰,即開始行動——碰壁反思復盤調整再出發——持續精進。一、開始的條件:關於能力的真相當代智力研究領域的權威羅伯特·斯滕伯格寫道,人類的某項專長「並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煉獲得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即時我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有些人或許可以通過少量或者零培訓做到某些事,但並不代表其他人在培訓和努力知道,做不到這件事,有時候甚至會做的更好。(《終身成長》P6、P7思維模式,P81,關於能力和成就的真相)其實阻止、限制我們開始的從來不是能力的邊界,而是思維的邊界。我曾經很多次對於樂器、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每當我興緻勃勃想要開始的時候,那個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我總會站出來說,別想了,你根本就沒有藝術細胞!這是一種天賦,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並且我每次都會被說服。當然,成長型思維模式也並不是告訴我們,只要你擁有這樣的信念,你就可以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而是,在這種思維之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訓練,我們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是無法預估的。生命可以成為一張收貨單,而不是發貨單,我們生來具有的那些某些方面突出、某些方面薄弱的出廠設置,都還可以進行自定義的設置,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是只有有天賦才能成為我們開始一件事的理由。二、努力的意義:關於成敗的真相當我們克服了自我設限的第一步,成功的開始了新的嘗試,正如我們過去常常所經歷的一樣,這條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會遇到成功,但是更多的是挫敗。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對於這些成敗的不同解讀,就會引導我們走向不同的道路,最後獲得不同的結果。關於成功: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成功來源於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而,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努力沒有什麼好驕傲的,努力會讓你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終身成長》P115、P116,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關於失敗: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挫折可以給人動力,挫折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它是一記警鐘。而在固定型私我模式中,挫折會給你貼上標籤。(《終身成長》P117,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記得在高中的時候,每當被同學誇獎:「真羨慕你,可以這麼努力」的時候,我的內心總會特別的抗拒,因為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被誇獎努力就意味著自己不聰明,並且這裡還包含了更高的風險,如果我下次考試沒有考好,那我就會被貼上努力也沒用,果然還是不夠聰明的標籤,這種解讀,讓我甚至不敢努力,至少不敢暴露努力。每一次的考試成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聰明與否的證明,每當考試結果公布的時候,我甚至會緊張到手腳冰涼。這種表現在臨近高考的時候更加明顯。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成績的好壞對我來說就是一次又一次「聰明」標籤的確認,在成績好的時候,或許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可是當偶爾成績出現下滑的時候,我就會陷入自我的懷疑中,這種懷疑讓我無法理智的從失敗中學習,收穫經驗,從而提升自我,而是陷入沮喪,甚至會給自己不良的心理暗示:因為你不聰明,努力也沒有用,最後造成對改善問題的渴望和動機不足,甚至形成惡性循環。而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會怎麼做呢?他們並不是不會因挫敗而感受到痛苦,而是對他們來失敗的解讀不同,他們並不認為失敗是對自己某項能力的否定,而是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一次檢驗。他們會關註失敗的原因、調整策略、向他人求助學習。因為對他們來說,目標不是這一次的成功,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的自我提升,持續的學習熱情是他們不斷獲得突破的原動力。所以成長型思維者會掌控自己走向成功並保持這種成功。就像文中提到的邁克爾喬丹在一則耐克廣告中所說的一樣:「我有超過9000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三百多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失敗是一記警鐘,它導向了更多的努力,或許這就是喬丹球技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差,反而成為籃球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的秘密吧。相傳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刻有三句箴言,其中一句廣為流傳:認識你自己。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通過對行為背後思維模式的解讀研究,讓我更加看清自己,同時也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如果你也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同樣的困惑,相信你在書中會找到答案。這也是我喜歡心理學的一個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把我們逼入困境的從來不是事情太難、障礙太多,而是我們的心魔。只有找到根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獲得改變。如果看不到這些真正橫亘在心中的問題,我們可能會做很多無效又艱難的努力,那樣的話,我們可能不只是原地踏步,甚至會倒退,讓我們的目標變得離自己更遠。人生不是一張收貨單,只有固定的特質和能力,它可以是一張可以自由填寫的訂單,對於那些未知的可能,你永遠還有機會。最後祝你在這場人生的探索之旅中玩得開心,在生命走向終點的那一天,可以自信的說一句:「這一生,我充分的挖掘了自己的潛能,沒有遺憾」。一起加油吧。一個思維的改變,都有一個這樣的模式,見識更多——意識到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接受自己的解決方案——執行——修改解決方案——習慣。
所以我們不斷的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用新的角度和方式去解決各種問題,並不斷推進到更高層次。那麼,這個過程已經是成長型思維。
答一波兒~
初中時,學王安石的散文《傷仲永》,講述了方仲永年幼時天資過人、富有詩才,卻因他的父親「不使學」,導致成年後「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告誡我們,無論你天生多麼牛掰,如果缺乏後天教育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也終將成為普通人一枚,甚至還不如。
天才與庸才僅一步之遙?是的,你別不信。方仲永泯然眾人的故事,若要深層次挖掘,就是人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在作祟。
如果還不能理解,那麼你可以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找到答案,一定會有醍醐灌頂般的徹悟。
《終身成長》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女士數十年研究成果的經典作品。2017年9月,卡羅爾·德韋克女士首獲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單項獎一丹獎其中之一獎項「一丹教育研究獎」。
在她的研究中,率先提出「成長型心態」的嶄新概念,人的智力不是天生固定不變,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發生改變的。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介紹了人擁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發展自我,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
《終身成長》沒有空談方法論,它分別從體育界、商業界、教育界以及人際關係幾個維度,闡述了思維模式對成功與失敗的影響。在大量實踐中教我們如何運用正確的思維模式面對人生。
回到開頭說的方仲永這位天賦異稟的神通。五歲時,不曾認識筆、墨、紙、硯,卻突然會作詩題名。父親大喜,認為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最後方仲永淪為普通人。方仲永的父親擁有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孩子是天才,他的「超能力」是一成不變的,並會伴隨終生。
方仲永一定是從小被貼上了天才的標籤,放棄努力,認為努力會打破天才的傳聞。大家把他放在神壇之上,讓他感到完美,崇拜他。這是極其危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在這樣環境的熏陶下,他慢慢相信自己真的是神通,也擁有了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是一個糟糕的惡性循環!
01 冠軍的思維模式
天才無需努力?NO!
「以前有個說法,高爾夫球員不能進行體能訓練,如果你增強體力,便會失去擊球時的『手感』」。
這一說法被泰格·伍茲打破。他擁有自己的體能訓練計劃,又增加了大量練習,並斬獲了大量錦標賽的冠軍。泰格·伍茲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問題,人是需要不斷變化成長的,一成不變,故步自封只會走向失敗!
即使有些運動員從一開始就擁有「天賦」,但是這種天賦反而是他們成功的絆腳石。因為接受了外界太多的讚美,讓他們感到無需提高自己,輕而易舉地便陷入了固定性思維模式的深淵。不去學習以及如何面對挫折。這同時也源於一個人的秉性,而人的秉性源於思維模式。
佩德羅·馬丁內斯是波士頓紅襪隊優秀投手,2001年的紅襪隊處於不斷輸球,而且總以悲劇的方式輸掉比賽的狀態中。而對手紐約洋基隊恰恰相反,不斷贏球,贏得數不清的總決賽冠軍。馬丁內斯是紅襪隊的希望,可想而知他的壓力很大。在一次顛覆性的比賽中,馬丁內斯卻做出了驚人的舉動。他用球打了一名球員,並威脅另一位球員,還將對方的教練推到在地……作為一個優秀的球員,這種舉動實在丟人!
儘管馬丁內斯沒有因此受到懲罰,卻也沒有勇氣承認錯誤。他不再繼續打球,而是大發脾氣,最後輸掉比賽。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馬丁內斯不知如何面對挫折,不懂得承認錯誤,以自我為中心,沉浸在自己的天賦與特殊中。當遇到危險時,無法專註,失去思考的能力,置團隊於危險而不顧。
如果轉換一下思維模式呢?一年後,紅襪隊與洋基隊再次作戰,這次紅襪隊改變了思維模式,吸取之前失敗的教訓,懂得團隊協作,球員們共同努力奮鬥,最後取得勝利。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秉性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的。
大部分冠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不斷努力進而取得冠軍殊榮。而那些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即使利用「天分」獲得了一時的成功,如果故步自封不學習,最後必定落得失敗的下場。
02 父母、老師、教練對孩子思維模式的影響
父母、老師言傳身教,對孩子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沒有哪一個父母、老師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生往壞的方向發展。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
「固定性思維模式:你的能力是永遠不會變的,而我正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判;成長型思維模式:你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我對你的成長很感興趣。「
這樣一對比,哪一種更適合孩子的成長,高下立判!
&<傳遞注重過程和成長的信息&>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真是天才啊!你太聰明啦等等。孩子取得一定的成功時,要說這是他們努力的結果,而不是天生(個性)就如此。如果的確智商很高,擁有一些天賦,也要讓他們不斷接受新的挑戰,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要成為被讚揚的奴隸!
&<關於失敗的信息&>
比如,在某一比賽中,孩子失敗了,備受打擊,並懷疑自己的能力。父母如何安慰孩子,給他們建設性的指引?《終身成長》給了5種答案:
1、認為孩子是最棒的。這不是你的真心話,孩子也明白他並不是最好的,不利於他的恢復與進步。
2、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把責任推給別人?那孩子以後很可能一失敗就會歸咎於對手。
3、安慰他這次比賽並沒有很重要。這種安慰法是告訴他,以後每次比賽失敗了都沒什麼,因為比賽本身就不重要啊。
4、他有能力,下次一定能贏。這種信息很危險,你在告訴他,能力會自動帶他走向成功,不需要努力!
5、告訴他本來就不該贏。直面現實,雖然這有些無情,但可以換成另一種說法:你為這次比賽做了很多,也拿出了最好的表現。之所以沒有贏,是因為這不是你100%的努力哦。而且你的對手都比你更努力,所以你想贏得話,要全身心的投入,付出比原來更多的努力才行。
前四種無一例外都是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才會有的安慰法,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第五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幫助孩子直面挫折,找到失敗的原因,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03 改變思維模式,遇到真正的自己
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這種蛻變非常困難。尤其是擁有根深蒂固的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轉變之初開始是痛苦的,撕裂的。一旦轉變成功,將一生受益。如果方仲永的父親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懂得如何培養孩子,那麼方仲永故事的結局絕不是如此。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是一直在向前不斷發展的,遠離固有舒適區,當你一步步成長的時候,才會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
前一陣子,一個小學同學把我拉入村裡的微信群。村裡的微信群還挺熱鬧,曬午餐晚餐夜宵的各種美食,都是一個村還能相約喝酒聊六合彩,再拉拉家常,晚上的時間就這麼打發了。
我們這些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生活得並不輕鬆,以晚上的時間為例,我們基本上是看書、聽講座,英語打卡,上微課等。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在上海某高科技公司工作,不管幾點休息,她都背十個英語單詞才肯睡覺。
村裡的人經常說我「天生是讀書的料」,偶然看到我的朋友圈裡有英文,他們會說「會讀書就是不一樣」。好多年,我一直以為我和他們的差距就是學歷不同而已。可是,細想一下,好像又不是這一回事。
直到最近看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後,我才明白我和村裡人真正的差距是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影響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勵志之作,被無數次引用的成功學觀點。美國亞馬遜心理暢銷書在榜10年,再版了很多次,之前曾用書名《看見成長的自己》。
今年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獲得全球教育大獎「一丹獎」,因此,她在原版的基礎上新增了讀者反饋,修改了書名,也就是我手中的這本《終身成長》。不用說,一上市的同時上了中國亞馬遜最暢銷商品榜單。
圖片來自網路。
甚至,比爾?蓋茨親自撰文向讀者推薦,他說:「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了方法。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讓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
坦率地說,剛開始這本書對我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作者行文並不精鍊,要看下去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是,對於經典的作品,我都會按著頭皮往下看。慢慢地,越讀越有味,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現在是斯坦福的心理學教授,《終身成長》是她對心理學十多年研究的一份總結。她把那些認為智商是天生,後天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提高的想法稱為固定型思維。
相反,成長型思維認為: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不管你的天賦如何,但只要後天肯努力培養,那麼個人的能力將得以成長和改變。
中國人里最出名的固定型思維的人恐怕就是王安石名篇之一《傷仲永》仲永的老爸了。仲永才五歲,無師自通就能吟詩作對,可到了十二、三歲,他的才華就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原因何在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可見,仲永的老爸就是認為才華是天生,再學也沒用,這個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至於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區別,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圖。
圖片來自網路。
從上圖,我們可以得知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導向的不同的結果,不一樣的人生,但是具體如何,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里對三個領域裡做了詳細的說明,如下。
一、商業領域的管理風格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商是天生的,再努力學習也沒有用。凡認為自己是聰明,遇事就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這點可以將人導向某種程度的輝煌,但並不能持久。
曾任克萊斯勒汽車CEO的艾柯卡的夢想就是做一名超級英雄,當日本進口汽車幾乎佔領美國市場時,曾有員工仔細地研究了日本車並向他提供建議。這一個善舉,在他的眼裡簡直就是威脅,他不但拒絕聽取建議還開除了那名員工。結果是他再次令克萊斯勒陷入困境。
像艾柯卡這種有固定型思維的管理者,他們的眼裡只有一點:證明自己的優秀。因此,他們沒有多少的團體精神,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很少以大局為重,一旦事情做錯了,他們會找借口和責罵員工。
可以說,有固定性思維的人都有成為「惡老闆」的傾向。
那麼成長型思維的管理者又是什麼樣的呢?
以傑克.韋爾奇為例,美國的《財富》雜誌曾經這樣評價他「在他那個時代,他是最受尊敬、最常被學習和效仿的CEO……他帶給美國經濟的影響無法估量,但可以肯定的人是,比他在通用電氣創下的驚人業績要多很多倍「。
傑克.韋爾奇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原因就在於他的成長型思維。曾經,傑克.韋爾奇也非常的自負,但一次升職失敗後,他意識到應該要摒棄固定型思維了。於是,他學著傾聽、信任和培養員工,幫助員工自我發展,善於合作,以公司的大局為重。可以說,傑克.韋爾奇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專註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將他帶上事業的巔峰。
這個對比給我的一個啟示:找工作時要找有成長型思維的老闆才有利於自身的職業發殿。
二、人際關係
曾經有一個未婚的朋友問我:「你最看中你家的那位什麼品質。」我當時還沒有看過《終身成長》這本書,但是我的回答:「他願意學習如何經營好兩個人的關係。」沒想到,這個就是卡羅爾?德韋克認為的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愛情是天生,兩個在一起肯定不存在任何問題。如果兩人之間存在問題,要麼對方的性格存在缺陷,要麼對方根本就不屬於你。可是,世上本身就沒有完美的人,哪有完美的關係呢?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好的關係是你鼓勵對方成長,也讓對方鼓勵你成長,兩個人共同成長,實現自己的潛能。這個意味著承認彼此的關係里的確存在問題,可能性格也存著缺陷,但是我們願意在關係的不同階段里,共同成長,共同經營好一段關係。
套句俗話說,哪有什麼天生一對,只有不斷磨合的伴侶。
從這個角度說,未婚的男女找一個有成長型思維的對象是婚姻成功的開始。
三、教育子女的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會將重點放在孩子的天賦上,設定目標讓孩子證明自己的眼光是對的。就像一些父母認為,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才是聰明,考上復旦就是智商不及格一樣。
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是注意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們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和學習。也就是說,天賦只是一個起點,但是要達到專業的水準或是成功的標準,孩子還是需要努力學習和刻意練習。
兩種思維的父母對孩子的失敗看法也不同,固定型思維的父母看到孩子失敗,他們無法接受一個笨小孩,苛刻的批評在所難免,進一步地挫傷小孩子的自信心。而成長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他們提醒小孩子這次不夠努力,想要贏得比賽就要多花時間、精力去練習,從而讓孩子早早地為自己的人生打拚。
看到這裡,你是否會認為固定型思維的人生會非常的糟糕?事實也許如此,但是卡羅爾?德韋克指出很多人是同時擁有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只是表現在不同的領域裡而已。還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固定型思維可以像傑克.韋爾奇一樣轉化為成長型思維,只要四個步驟:接受、觀察、命名和教育。
很多人就跟我村裡的人一樣,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者,很多人的人生就這麼認栽了。但是,有一句閩南語說得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打拚嘛,核心是要有成長型思維!
?
實際訓練案例:系統思維第三階段A2—獨立思維的自我完善
先來聊聊生活里現象: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愛抱怨,經不起風吹雨打就自暴自棄;相反,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積極客觀向上,努力參加各種訓練來逐漸提高自己。瞧,這就是思維的差別。美國學者,卡羅爾德韋克在《終生成長》這本里介紹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作者也表明成功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發展心理學領域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終身成長》,這本心理學書,在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10年,印量累計達180萬冊。
比爾蓋茨這樣評價這本書,
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了方法。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里,作者德韋克介紹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及這兩種思維模式體現了人們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作者還講述了我們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四大步驟。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作者是如何剖析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思維模式,讓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層不變的,會使人急於一遍遍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容易給自己貼上標籤;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卻讓人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會堅持不懈地做事情來提高自己。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成年人,把領導交給自己的事做砸了,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他會非常沮喪,內心會覺得自己很笨,很差勁,自己是個失敗者,從而給自己貼上了負面標籤。那麼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就回把發生的事當做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直接的尺子。 那麼,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成年人,把領導交代的事情做雜砸了,他會接下來幹什麼呢?
他會認真分析自己做砸的原因,認真傾聽領導的意見與建議,會就做砸的事情和自己的朋友交流。他以後做事情會更認真,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與訓練來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任何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中,都會經歷失敗與成功,都得面對挑戰與成績。接下來,我們談談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模式如何對待這些事情。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固定的,那麼在他們遇到挫折時,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世界裡,覺得自身沒有成長,沒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或者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是失敗。
固定型思維模式,希望自己成功,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成功;而成長型思維模式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努力範疇,意味著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面對挑戰,如果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就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反之覺得自己是個笨蛋;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覺得,他們不僅僅尋求挑戰,他們會在挑戰中成長,挑戰越大,成長空間越大。正應了一句話,未來的你比現在的你更優秀!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取得成就,不論你是學生還是身處職場。我們來看看這兩種不同思維模式與成就的關係: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人不屑於努力,不注重學習策略,學習限制人的成就,它人們的頭腦中充滿了干擾。那麼,成長型思維模式呢,認為停止努力是無法理解的一件事。成長型思維模式也認為,不經過努力就獲得成績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即使你是很有天賦。 獲得的成就,不是天賦與努力決定的,更受到追求成就過程中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影響。作者德韋克認為,
頂峰是很多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渴望到達的地方,確實很多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工作激情帶來的副產品。
然後,我們怎樣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呢?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第一步,接受 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固定型和成長型的混合物。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要擁抱這個思維模式,接受它。
第二步,觀察 明確什麼會激發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可能是你面對一個巨大挑戰的時候,也可能是你為某事奮鬥而進入死胡同的時候,也有可能是自己遭遇巨大失敗的時候。這種人格會讓你放棄挑戰,會讓你很沮喪,會讓你放棄變得優秀。總之,固定思維模式會讓你出現很多負面情緒。 但不管怎樣,我們要了解這個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清楚出現的原因。不要著急去評價,先觀察。
第三步,命名 我們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你會不會用你生活中某個人的名字來命名他,或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中的人物,或者其他。你還要清楚這種人格來的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情緒。
第四步,教育 當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出現了,你要儘力保持平靜,然後教育他。你要歡迎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不要鎮壓他或禁止他做什麼,請給這種人格一個適當的空間。 當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情緒平靜下來時,你要告訴他,你要接受挑戰,你要邁出新的一步。 另外,你要明白,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是為了保護你、讓你感到安全才存在。所以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他就會幫助你,支持你。
最後,讓我們再來回顧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首先接受每個人都有兩種思維模式;接下來弄明白什麼引發了固定型思維模式;然後弄清楚我們進入固定型思維模式後,會有什麼情緒,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這個人格是什麼,你是怎樣命名的;最重要的是我們逐漸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教育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並邀請他一起加入我們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改用成長型思維模式能解決所有問題嗎?不能,但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我們變得更積極、更有勇氣、更加開明。
1、談轉變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智力等是固定不變的,即天賦決定一切)--產生一種讓自己表現的聰明的慾望---遇到困難時(傾向於避免挑戰,免得顯示愚蠢或者暴露自己不足)---遇到挫折時(自我放棄或者傾向於自我保護,尋求自尊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精力放在自尊心修復上)--對於努力的看法(認為努力不一定會有結果,反而帶來不好的結果,比如沒成功別嘲笑等)--對批評的看法(排斥,無法從中獲得有用的反饋)--看到他人成功時(感到威脅)---最終這種思維模式導致一個人停滯不前,只在自己的舒適區,無法取得自己本有潛力取得的成就。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智能等能力是可以不斷提高的)--產生學習的慾望---遇到挑戰(傾向於迎接挑戰,專註過程)---遇到挫折(堅持不懈,不斷尋求解決辦法)---對於努力的看法(覺得熟能生巧,能力可以不斷提高)---對於批判(可以接收到其中的信息反饋)---他人成功時(可以從中獲得靈感,學到新知等)--最終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一個人不斷進步,取得成就。
兩種思維模式的本質區別就是,固定性思維模式認為每一件事都是評判自己的標準,做到了自己就是好樣的優秀的,做不到自己就是糟糕的,才能不足的,為了避免這種糟糕的感覺,逃避困難挑戰,只做自己擅長並能做好的事,避免學習接觸新的知識和考驗。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每一次事件是一個讓自我成長的機會,越難越有挑戰,那麼自己便可以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認為努力,有策略的努力是可以不斷克服難題,提高自己知識的不二法門,專註於過程和學習,不是他人如何評判看待自己。
2、掃除誤區
首先明白這個轉變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哪天你宣布我獲得了成長型思維,這是一個過程,你一步步接近成長型思維;
其次成長型思維的核心是人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但是這個發展不等同於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努力就能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梵高,這種思維只是讓人了解,自己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
最後每一個人都是固定思維與成長性思維並存的一個狀況,即使很努力的訓練也都會在某些情景之下觸發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
認清以上三點再談如何才能轉變。
3、如何轉變
首先接受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每個人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物,接受這件事並不羞恥。當然接受我們有這種思維模式,不代表我們接受它高頻率出現
其次觀察它。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樣的情景下它會被激發。可能在你面對挑戰的時候,它就跑出來說,放棄吧,你做不到的,你怎麼可能做好這件事。當你遇到某些挫折的時候,它跑出來說,唉這麼難,算了,刷會兒微博八卦,做點別的吧等等。
想想自己最近一次激發固定型思維模式是在什麼時候,什麼事,它對你說了什麼。
然後給它命名,對,給你的固定型人格的起個名字,用本和筆記下來,描述它是什麼樣的,什麼時候出現,出現都會說什麼,當你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那麼你就可以警惕它了。
接下來教育它。固定型思維本來就是你的一部分,當你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了解自己的固定型思維的人格以及對你造成的影響,甚至你給了它名字,那麼接下來你就需要教育它。但是不要鎮壓敵對或者禁止它,讓它做完它的事,說完它要說的話,然後告訴他:我知道這很難,或者我可能暫時還不太擅長,但是我知道我接下來要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來讓自己更熟練,讓自己跨越這個難題等等。
要知道固定型思維人格本來就是為了保護你,讓你感到舒適安全而存在,可是它不知道怎麼做,找不到方法,於是教唆你選擇逃避,不面對問題來達到這個目的。
接受每個人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混合體,接受自己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觀察它--給它一個名分--然後教育它,帶著它一起轉變。
然而還有一些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會有的誤區也一定要警惕。比如覺得努力就是一切,不分策略不看結果的,比如覺得成長型思維有了就是有了,不會再變成固定型思維模式了等等。
吾日三省吾身,要終身成長,擁有成長型思維就要不斷的自我反思,讓進步和學習成為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沒什麼東西是一觸而就的。
這兩天,我學習了如何排版和剪輯視頻。沒學之前,總給自己找很多借口,但是學完後,感覺自己全身心地放鬆了,就像心口上拿走了一塊積壓了很久的石頭。無論是不是快速學習一項技能需要20小時,還是10000個小時的刻意練習成為專家。你只要開始正正經經,關掉手機一天,你就會有一個不錯的開頭,然後由於蔡加尼克效應的作用,你無法忍受半途而廢,因此最後事情總是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至少能讓你到達可以停頓的節點。
這次練習其實還給了我一個很強的信號,被我深壓在心底的念頭——"不會的東西,說句不會就好了嗎?"。小時候覺得有父母在,自己不想做家務或者干別的,我媽就會跟我說這句話。誰都是一開始不會的,只不過TA現在學會了。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這個概念。那些秉承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人,會不斷向他人學習並培養自己的才能,這樣的人通常都具有成長型思維。與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才能是天生的)相比,這些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公司也是。而處於互聯網協作方式下的我們更有「認知盈餘」下的便捷資源,學就是了。
除了主觀上的自我認知主動,其實大腦皮層也是可以鍛鍊出來的。你要可以關閉大腦外側前負責評價的額葉皮層,通過慢跑、冥想來鍛煉內側前負責聯想的額葉皮層,來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和學習力,讓自己在多項領域內都能如魚得水。
在《成功者的大腦》中,提到一個獎勵問題,用「外部回報法」不斷推動你形成正向反饋,這樣在成長過程中,也能讓自己有持續不斷的動力。即使遇到軟硬挫折,也能通過微習慣來完成外部復原。
當你蓄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的成長已經讓人可望不可即了,那麼你還要學會用歸零的態度來面對未來。過去的輝煌不是將來的標榜,最好的作品永遠在路上。不要停下來,忘記成長。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最開始的專業是應用化學,方向是石油,但是有一次讀了一位美國學者的論文後,論文中說,根據對目前世界能源儲備的現狀預估,全世界的石油資源會在30年後枯竭。大前研一決定換賽道,後來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研究核能。這是第一次歸零。後來畢業後工作,進入了日立公司,那時候他夢想著要製造由日本人自己設計的原子爐。但是,後來東京電力覺得自主開發技術十分困難,決定放棄自主研發,直接從通用電氣引進技術。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選擇辭職。那一年,他29歲。大前研一把這稱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歸零。再後來無心插柳,進入麥肯錫做管理諮詢,其中只有一個面試官極力推薦。大前研一專業技能用不到,但是他從科學研究中得到的邏輯思維能力卻非常有用。
麥肯錫面試時特殊的規則:當時麥肯錫的用人標準是,在面試時,即便其他面試官反對,但如果有一兩個面試官瘋狂推薦,那也照樣會錄用。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麥肯錫有機會錄用具有某種突出能力的人才。
歸零其實就是不斷轉換自己的思維的過程,也是持續經營自己人生的態度。你無法保證自己的賽道一直都是直的,只能一直不斷修正。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軌跡。
想必你已經知道兩者思維模式的不同,你要的是實踐的方法。
1,大腦的思維是線性的
一個思緒導致另一個,如多米洛骨牌一樣,一起都是順勢向後;
2,起始的關注點很重要
你關注的是情緒,負面的情緒會導致後面的迴避行為。這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你關注的是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你就會注意從挫折中收集反饋,調整策略,接著訓練,這是良性循環的開始。
3,久之成為習慣
上面所說的,久了就成為快捷路線,成為了我們所謂的思維定式,習慣。
4,所以關鍵是:起始的思維點
你要關注成長,這是你的關注點和目標。
5,你要觀察你自己的反應模式
要意識的自己的思維路線是什麼樣的,然後分析對比
6,替換起始關注點
在能很好的意識到自己的思維的路線後,在開始自己的思維和反應前,馬上將自己的注意點集中在如何成長上。
7,可以假想情景,在心中綵排
假想一個情景,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在自己心中想像自己一步一步的反應和行動。
推薦閱讀:
※在刻意訓練自己的思維時,是先訓練思維的靈活度呢,還是先訓練思維的深度,又或者應該先不以訓練思維為目標,轉而以訓練自己智力的方式,來曲線地提高、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
※壞人會變好嗎?
※你有沒有一些自己感覺說出來會讓人刮目相看的想法?
※你認為有效的思考方法有哪些?
※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