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的漢人都是從哪兒過去的?
烏魯木齊的漢人比較多,我小時候就在烏市。在地處西域的地方,其漢人是從內地哪些省份過去的呢?
還是烏魯木齊的漢族人來給你解答吧~(這裡之說烏魯木齊的漢族,新疆漢族構成更複雜一些)
1、築迪化城時期,這些漢族居民主要是來源於康熙平定葛爾丹叛亂後的駐軍及屯田移民,當時並未形成城市,只是周邊有屯兵-乾隆中期迪化城的修築正式開啟了烏魯木齊作為城市的序幕,此時的移民主要是來自於陝甘一帶,因此最早的新疆話帶有很重的蘭銀官話的特點。
2、左公平叛時期,收復新疆後,湘籍漢人開始進入新疆,迪化城作為西北重鎮。
3、清末,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教民西遷,雖然目的地是南疆與西疆,但部分亦進入了烏魯木齊,這時生活在陝寧一帶的漢人也隨之而來,因此新疆話中的中原官話由此而來。
4、民國時期,除了逃避戰亂的內地漢人外,馬占山被擊退的東北軍借道蘇聯由新疆入境回國,部分東北漢人便留在了迪化。
5、新中國時期,大的移民五次,一是解放新疆時期的解放軍,其中一部分就地成立生產建設兵團,烏魯木齊是農十二師吧,好像是農十二師的師部就在烏魯木齊北京路的盡頭。這裡面河南人、山東人就比較多了,沒老婆怎麼辦?就有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兵團的進駐使得陝甘魯豫東北的漢人大量進疆。二是鐵路進疆,這時候主要是陝甘為主全國各地為輔,因為當時沒有鐵路局而是工程局,總部在西安,鐵路進疆後在烏魯木齊成立了鐵路局。三是文革時期,一部分是被流放過來了,這就不勝枚舉了,主要是文藝界的。另一部分是全國支援邊疆的熱血青年,這主要是江南沿海一帶的居民,以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為主,特別是60年代,知青支邊達到高潮,累計有10多萬上海知青奔向新疆,特別是石河子這個城市,有小上海之稱,周總理與1965年在此特別接見了上海知青。四是改革開放後來自四川和河南的打工者、來自浙江(主要是溫州)的商人等。五是曾經的「新疆王」上任後帶來的大量山東移民、城市化進程中自願來疆的新移民、疆內其他城市的移民等。
我是出生於烏魯木齊的
我的家庭主要構成是:爺爺是河北唐山豐潤人,民國中期遷巴蜀,參加革命後北上太原,遇到了由天津逃避戰亂而遷太原的我奶奶一家,後隨鐵路修建入疆。我父親是出生與蘭州。我姥爺和姥姥也是河北保定徐州人,我姥爺家成分本來就是地主家庭,加上又從事文藝工作,從反右開始就被打倒,文革遷至新疆,我母親是在河北出生的。以其他家庭成員為樣本:大姑父是陝西延安人,其父參加革命隨軍入疆,亦出生於新疆二姑父是北京人(滿族)80年代因父母去世,投奔新疆的親戚小嬸是東北人,出生於新疆,父母60年代入疆小姑父也是北京人。隨父母於60年代入疆參加建設。
大舅媽是河北人,也是60年代隨父母入疆的那一批。二姨夫是陝西人,80年代西安警校畢業後分配到烏魯木齊小舅媽是上海人(回族),出生於新疆,父親是上海知青,母親是烏魯木齊本地的回族小姨夫是江蘇人。80年代隨父母做生意到新疆以EX為樣本,上高一的時候女朋友是漢化的滿族人,祖籍是遼寧的,基本已經算是漢族人了,滿姓改成漢姓楊。父母都是新疆本地人,估計是更早來新疆的一批人
高二是漢化的錫伯族,其實祖籍也應該是東北,但是當時西遷戍邊的,在新疆察布察爾有他們的自治縣,基本也算漢族人了,以安為姓氏,親戚多以佟、富為姓,他們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農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從盛京(今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的後裔。高三女朋友是蘇州人,祖父是70年代從蘇州調到烏魯木齊的技術人員。大學畢業後第一個女朋友重慶人,家裡不了解。第二是湖北人,他父親是70年代末到新疆投奔親戚,母親家解放前就一直在新疆。
剛分手的是父親是無錫人,母親是臨沂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第三代。烏魯木齊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漢族結構複雜,以新疆方言的主要構成成分中三大部分: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北京官話的組成來看,主要來源於北方。老家甘肅的三年自然災害 當時新疆是全國唯一能吃飽的地方(父母說的)所以家裡很多親戚都搬來新疆了
都是全國各地遷過來的,以至於在新疆很流行問這麼一句話:老家哪兒的?回答的都是全國各地,比較多的就是河南,甘肅,四川,江蘇等等。只要不是少數民族,隨意拉個漢人過來問,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有老家這一說的。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遷到這個相比於內地不那麼利於人生存的地方(雖然綠洲的確很適合人居住,但畢竟佔比例不大)後來來內地上學才發現內地的農民一戶只有一兩畝農田,而新疆的農民卻是動輒幾十畝上百畝。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他們會遷過來了。。。
機緣巧合。
認識不少新疆的漢人。
49年之前的,不是很清楚,49年之後的。
主要有3個原因。
1)解放之後,部隊在新疆駐紮,隨之帶過去的士兵也就在當地生根發芽了。
2)勞動力,因為新疆有大量的棉花田,還有其他需要大量勞動力。很多河南寧夏的人,當時就過去,後來也就落地了。3)還有就是當年的知青支邊已經因為一些大基建項目而在新疆待了很久的人,然後也就帶著家人落地了。其他的,我還知道有一個大叔,山東人,當年在犯了事捅了人家幾刀,以為殺人了,就跑到新疆了。數十年後,才知道,當年根本沒死人,而這位山東大叔在新疆卻一住就是15年,沒有結婚,一個人,到處打工。爺爺來自河南,民國時當兵去平定某事件(好像是三區xx,只知道在塔城打過)。部隊打散後,就留在了烏魯木齊。奶奶來自甘肅,小時被賣給當地大戶,1950s初隨此戶坐卡車去了烏魯木齊。姥爺來自甘肅,10多歲時成為孤兒,去理髮店當學徒。軍隊來了被派去幫軍人理髮。決定跟著部隊走了。後來組織讓他上了學最後到烏魯木齊工作。
姥姥來自潮汕,大概是1950s援疆到了烏魯木齊。
其實新疆的很多老一輩三四十年代,也就是以我來說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從南方 中原等等地區支邊新疆。那時候新疆的很多地方都是戈壁灘。我爺爺奶奶都是湖北人。跟著王震將軍以各連各團駐紮在新疆建設家園。據奶奶回憶,不管男的女的搬大石塊。有規定的。沒搬完要受批評的。而姥姥姥爺是山東人。也是跟著大部隊來到新疆。具體的我不清楚因為他們去世早我還沒記事。 然後就這樣一點點努力,逐漸形成了新疆建設兵團。 然後我媽我爸這一輩就是生在各地。湖北山東什麼的,結合在新疆^_^。而我就是實實在在新疆人,出生在新疆。祖輩三代,不知道我解釋清楚沒?
新疆1900萬人裡面,有近五分之一,差不多400萬事河南人及其後裔,其他的四川、山東比較多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新疆地廣人稀,不存在吃不飽的問題。所以就來了。農村的人口:主要是甘肅,陝西,河南,寧夏,山東,安徽……其餘省份的就很少了。不過今後幾年再邊境口岸有大規模的移民項目,知道的有遼寧,寧夏,甘肅。數量都是十萬計算的。
我們家是在六七十年代那會,爺爺的老家人多地少吃不上飯,便一路從陝西跑到青海,再到甘肅,再到新疆。從此就定居在這裡了。
都是自古以來就在新疆,家譜可以追溯到漢武帝開西域,西域伊斯蘭化的時候仍然堅持道教信仰,也不當準噶爾的編戶齊民,直到大清來從新上戶口
說一下自己吧,父親一家是清朝過來戍邊的,已經200年了,因為家譜在文革的時候被燒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的人。母親一家是建國時候從北京來新疆的援疆幹部。
就拿我家裡親戚舉例子,分別來自有山東,湖南,四川,江蘇,河北,然而我們家這代人(八零九零)基本都離開了新疆。想念那片土地,種種原因不想回去發展。
現存的新疆民族中,漢族是新疆最早的居民。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新疆位居東西交通孔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
(誰和諧我?)
族遷徙和交往,導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錯綜複雜的種(知乎什麼時候也開始和諧了)系族屬和民(真是太討厭了)族關係。 早在公元前,西漢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重開了新疆和中原的直接聯繫。漢朝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後面改稱西域長史府,就開始移民和駐紮軍隊,行使對新疆地區的主權。 當時中原的玉石以及某些特種農產品、馬匹等物品主要來自於新疆,生產者主要是漢人移民。維、哈薩克、吉爾吉斯、烏孜別克、塔吉克、柯爾克孜都形成於十一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在元代進入新疆,並在這個時候開始定居新疆,這些民(誰有知乎和諧器么)族遠遠晚於漢族進入新疆。
所以說烏的漢人也有一些是漢代後裔。陝西甘肅
看來和深圳一樣,也是移民,通用普通話,逢人就問你是哪裡的,有意思,只是新疆比深圳早得多,深圳才30多年,新疆已經有60年
爺爺奶奶都是支邊青年,還記得奶奶說剛來是在安裝公司上班,後來分去了地州,遇到了爺爺。如今二老已故。哎。
在新疆旅行的時候了解到,建國後有兩次大規模的漢人入疆。一次是大饑荒,一次是計劃生育背景下的超生游擊隊們。
母親 甘肅,投靠新疆的親戚 父親80年代河南當兵過來
現在22歲,我這個年紀上下十歲左右的疆三代,大部分是祖輩從山東河南陝西等地逃難來的。疆二代大部分是江浙福建等地做生意來的。當然也有很多來打工的新移民。其他幾位打住提到的知青還是少數。
一室友是這種情況,四歲跟父母遷到新疆定居,好像那時正流行這樣,我家裡也爸媽也考慮過
既然只是問烏魯木齊,那還是我這個烏魯木齊人來說吧。
現在烏魯木齊漢人主要有:- 父母當年是支邊青年,紮根在這裡的;
- 祖上在新疆的。
- 父母是兵團的,逐漸的搬到烏魯木齊來的;
- 父母是鐵路、石油這些國企的;
- 陸陸續續從口裡過來做生意的;
- 還有就是像我這樣,父母在口裡,自己找工作過來的。
很大一部分是知青吧,《舌尖2》裡面的大盤雞
推薦閱讀:
※56個民族男女個一套民族服飾,一目了然。到了漢族這個憑空出現了5--6所謂的傳統衣服,誰能解釋下?
※哪個民族才是血統最純正的突厥人?
※古代回鶻和現代維吾爾之間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說民族主義是現代產物?
※作為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人民,在境外有著同一民族的國家,如朝鮮族和韓國,是怎樣一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