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會取代傳統教育嗎?


不會。因為要在MOOC完成整個教育過程,對學習者的要求其實是出乎意料的高。我九月進入斯坦福讀研,之前半年抱著「反正到了都要上不如先嘗鮮」的心態上了半年Cousera(相對較強的激勵),但效果與預期有差距。

主要是雙重障礙:專註力+持久力。

1. 專註力

對於缺乏專註力的學習者來說,網路課程可能是一場災難。對我自己而言,能夠連續專註於在課程視頻上的時間也極少超過三十分鐘,通常不到三十分鐘就必須停下來看點輕鬆的視頻放鬆。這樣的專註力強度遠低於通常大學每節課的五十分鐘的時長。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在抽樣研究了四萬名學生所上的五十萬次網路課程樣本後,結論如下:在大學中應用網路教學可能讓學生成績降低,甚至輟學率更高。受網路課程負面衝擊最大的是「後進生」,也就是說,將傳統授課方式改為網路授課後,本來水平較低的學生將面臨更大的學業危機。細想之下,這一現象其實不難理解:網路課程缺乏師生以及同學間的互動,同時網路的種種誘惑則更容易讓學生分心,專註力欠缺的學生自然無法學進去。試想一下,即使是課內要求的網路課程都會出現專註力缺失的情況,對我這種出於興趣的學習者來說,要堅持把一門課從頭到尾認真學完,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Coursera公開的數據顯示,該網站上MOOC課程的完成率罕有超過15%。哈佛大學教授Chris Dede對此現象的解釋是,人類是社會動物,天性中需要從交流、互助、共同促進中產生學習動力,依靠一己之力在電腦前學習是少數極其自律的學生才能做好的事情。

2. 持久力

網路課程學習者需要跨越的第二座大山是:如何將興趣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網路上不乏對於網路課程之「神奇」的報道,例如來自蒙古的十五歲天才少年在一門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慧課程中獲得所有課程參與者中的最高分。誠然,互聯網技術對高等教育的最大意義是將來自世界頂尖學府的知識送達那些缺乏條件但充滿激情的學習者,但這樣的學習者在人群中比例有多大呢?且看我半年Coursera下來的成績:在看過的超過二十門網路課程里,最終從頭至尾完成學業的只有一門——而且是我在斯坦福的必修課。我的心態是「這些課程我反正都要上不如先在coursera學會了,之後輕鬆點」,對於課程自然有更大的動力去完成。

實驗的結果讓我疑惑:熱火朝天的MOOC,是否最終只是那些學習慾望特彆強的優秀者才能充分享受的「奢侈品」?光靠興趣學完一兩門或許不難,但要MOOC承擔「改造高等教育、平等教育權利」的歷史重任,實在是強人所難。可汗學院的創始人Salman Khan在採訪中曾說,他創造的這種免費教育模式,「最為受益的仍然是那些本來就充滿學習積極性的孩子」。


未來,我認為MOOC的定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從現階段來看,MOOC儘管在教學、考核方式上較過往的開放式教育有所創新,通過互聯網大幅度降低了大學教育的學習成本和門檻,
但本質上其依然是傳統大學課堂在網路上的次級延伸。儘管Coursera、edX等大型MOOC站中,部分的課程已經可以提供由學校或主講教師提供的認證證書,但這種證書仍然難以和大學學位相提並論。無論是學校、企業還是社會,對MOOC的認同仍非常有限。

MOOC之所以很難取代傳統的大學教育,很關鍵的一點是其並不具備完善的課程設置體系。由於MOOC並不存在大學中所謂科系的概念,其在課程體系設立上並不具有連貫性,更多的是各大學個別教授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多數的課程適合作為某一學科或細分的入門,但在課程學習之後,缺乏高階的課程與之呼應。
而又有一些課程適合作為學術稍前沿的討論,但前序的必修課程實際上在MOOC中根本無跡可尋。如學生可能出於好奇修習了普通化學,但隨後在大學中本應該直接連貫上的無機、有機等課程卻難覓蹤影。總體上說,MOOC的課程入門課多,專業講座有一些,但真正的核心課程鮮見。這種框架層面的欠缺,可能是未來MOOC繼續發展的一個挑戰。

而從課程本身的層面來看,MOOC受限於互聯網這一媒介。傳統大學教育中,實驗、作業、演示、討論等等諸多環節均無法完整的實現。對於計算機類課程,上述環節的缺失可能問題不大。但對於一些基礎理工學科,這樣的缺陷則非常明顯。這好比說學微積分卻只能做一些非常基本的習題,稍難一點的題目都無法解——而且得不到老師或者助教的指導;或者說學基礎物理不去做大學物理的基本實驗,單縫衍射雙縫衍射都不知道,這問題是非常嚴重的。這些問題MOOC現在給不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

而傳統文科教育中強調的閱讀量實際上在MOOC中也難以保證。美國人文社科類的核心課程往往課堂上只是提綱挈領,真正的功夫都在課外大量的閱讀與思辨。受限於版權問題,多數參考書對於美國以外地區的學生並不是很容易獲得。缺乏足夠閱讀將導致學生所理解的內容嚴重地受限於較短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考核不能給學生帶來足夠且合適的壓力,使之對所獲取到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的話,教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事實上,由於參加一門課程的人數眾多,MOOC往往採取peer review的方式來考核學生的學習進度。但由於缺乏專業、清晰的反饋意見,這種考核方式在某些課程的應用並不成功。

從上面來看,我個人對MOOC取代傳統教育並不看好,它的價值應該是為那些熱愛學習的人提供大量幾乎無成本的中高質量學習內容。——在這一點上,MOOC真心太贊了!


人的惰性決定了它只是傳統教育的延伸和補充


我覺得MOOC的出現不是來替代傳統學校教育的,更不是來發證書。

MOOC應該是降低了人們自主學習門檻,在你有興趣的時候,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大量、高強度的學習,找的到好的學習內容,找得到興趣相投的人,看得見自己學習的成效。


個人認為不會,可以作為一種補充。但絕對沒有可能取代目前的教育模式,或許會置換出一部分教育資源。教育事業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條,不會輕易被撼動。mooc在國外大行其道也是跟其大學的包容開放態度有關,貌似有的大學是接受學生在mooc網站修的學分的。


技術革新會衝擊對傳統行業,但不至於消亡。網站令報紙圖書消亡了嘛?(印刷業確實衝擊不小)雖然某些國外老牌報紙已然全盤數字化,但是作家,記者還不至於失業,教師也一樣。除了一些只會照本宣科的復讀機。所以未來是更加精細化分工,另外對MOOC學習結果的測量尚在討論。信管大有可為,好好學Retrieve,database design, knowledge management engineering


推薦閱讀:

為何大量日本學生選擇在中國留學?
在北師大珠海附中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對一門課,一個領域,進行自學?如何記憶一本書的框架,掌握一本書的要領?
去國外留學回來後的人都一事無成嗎?

TAG:互聯網 | 教育 | 信息技術IT | 互聯網社區 | MOO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