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啟示錄》帶給你什麼?

最好從一個小切入點開始,哪怕只分析一點。


首先請看原著小說<黑暗的心>,作者:約瑟夫.康拉德,1902年出版。篇幅不長,很容易讀完。它給了電影<現代啟示錄>人性深度。這種人性叫做「惡」。根據題主要求,從小節開始,那就講最關鍵的點好了。就是馬龍白蘭度扮演的庫茲上校。我們知道主角威拉德尋找庫茲的旅程實際就是在重現庫茲自己當年的經歷。威拉德一邊研究庫茲一邊漸漸接近他,最後面對這個半瘋的人。就是說庫茲是電影的暗線主角,威拉德某種程度是另一個庫茲,庫茲的轉變經歷通過威拉德重演了一遍。而他經歷的是一段泯滅文明人格通往瘋狂原始的旅程。有興趣可以觀察統計一下威拉德一路上所遇到的事件是不是越來越失控?越來越遠離文明?如此說來,這個<黑暗的心>就具有雙重含義了。一是指深入原始荒蠻的腹地,二是指庫茲(威拉德)拋棄文明擁抱野蠻的過程。在戰爭當中,一個人的原始的惡被放大成了一種宗教式的莊嚴而又恐怖的存在,這個存在的代表就是庫茲。他是純惡的化身,他的經歷讓他拋棄了一切文明和道德底線,用純粹的原始恐怖的手段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而尾隨而來的威拉德目睹人的種種墮落與荒謬,已在精神上接近庫茲。電影結尾庫茲臨死前說「恐怖,恐怖」。它既表達對自己一生經歷的總結,又在說人性中惡的一面是如此可怖。進而可以理解成:當人不再受文明束縛,人性當中的原始的力量被徹底釋放,文明被完全拋棄後,恐怖也就是最後最有效的生存法則……這就是<現代啟示錄>區別於其他以反戰為立足點的影片的根本原因_它是部被戰爭片包裝的展現人性本惡的現代主義影片。它的冷峻的內在思想全部繼承自原著小說<黑暗的心>。小說告訴讀者:人是會走上極端的,其喪失理智,野蠻瘋狂的程度遠超想像;而電影則用了大量篇幅描寫那些失控的,越來越超現實的情節。到最後已經不是在講一場戰爭了,而是在描繪一個脫胎於迷失的人性,沉湎在原始衝動當中的煉獄般的世界。

在科波拉之前,奧森威爾斯(公民凱恩的導演)也曾經計劃拍攝<黑暗的心>。看來這部小說在西方比較受推崇。如果想進一步理解<現代啟示錄>,最好把原著找來看看。

又及,<現代啟示錄>對原著精神的繼承和改編都很不錯。採用了原著的主要情節,改變了故事背景。還有,馬龍白蘭度的台詞大部分是現場發揮的。


終極意義的缺失。

一個人在某方面達到某種境界會迷失方向,甚至沒有方向,不知道往哪走,也不知道會走向哪。

舉個例子,牛頓後期瘋了,用這個可以解釋的。

再舉個例子,比如當你實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比如考研成功,接下來的日子其實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輕鬆,或許你會頹廢,你會不知道做什麼,這種感覺有種行屍走肉的空虛感還有一種一蹶不振的頹靡感,總之很難受。


「恐怖」

「恐怖」

電影的最後,威德拉已成為另一個科茨。

人民之所以為人民,是因為愚笨服從。權力者之所以成為權力者,是精神脫胎換骨,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影片前半部分都是在深窺人性,後面科茨部分,不開化的越南人跟隨著他,把他捧若神明,屍橫遍野也不覺奇怪,威德拉殺了科茨走出來,扔了武器,人們便也扔了武器,威德拉走,他們便跟上走——他們毫無思想,不僅僅是信奉科茨,而是信奉能引導他們的人,這種信奉不僅僅是敬畏,更多的是害怕。

「We are the hollow men.

我們是空心人,

We are the stuffed men.

我們是稻草人,

leaning together at peace filled with straw.

倚靠在一起,腦殼中裝滿了稻草。

Alas.our dried voices

我們乾巴的嗓音,

when we whisper together…

當我們在一塊兒竊竊低語時…

are quiet and meaningless as wind in dry grass…

寂靜又毫無疑義,

or a rat"s feet over broken glasa in a dry cellar.

好似乾草地上的風,

Shape without from…

成型卻沒有形式

shape without color…

成影卻沒有顏色

paralyzed force…

力量癱瘓

gesture without motion.

有姿勢卻無動作。」

這是電影中科茨讀的詩。

我們都是空心人,稻草人,我們沒有思想,我們盲從命令,我們認為對的就去做,我們把別人認為對的也去做,我們受身邊所有人的影響。但是,為什麼我們的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否是錯的?什麼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何謂自由?在輿論中求真,是否無人響應就是虛假?為什麼我們要順應潮流?違反命令就要接受處分?我所親眼看到的,是否有它隱藏的秘密?我現在所認為的,是不是已經被他人所左右影響?是什麼綁架了我的意識?是否現在所有的一切已被道德捆綁………我們救助弱小,體恤災禍,維持正義,何為評定的指標?僅僅是良心?

到這裡,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我們發現,人總有善良的一面,而惡,就貼在另一面,隱隱綽綽…惡,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深不可測,永遠不知底線在哪裡…惡像燃料,助長了一切瘋狂。但這些瘋狂,就一定都是邪惡嗎?

科茨,已經上升了一個精神層面,他所考慮的,所發現的,是高於那些盲從他的人們,也高於那些指揮官的。他看到和自己經歷一樣的威德拉,變成了另外一個自己,他知道威德拉真正的懂了自己,所以最後,他願意讓威德拉殺了他,讓威德拉炸了這裡的所有人,讓他得到永遠的寧靜。而折磨,轉嫁到了威德拉身上。

而人性的思考,對靈魂的拷問,將永遠纏著威德拉。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科茨,又有多少威德拉?

「有真正的自由嗎?不被他們意見左右的自由?甚至不被自己的看法左右?」

有嗎?


勇士殺了龍,他身上長出了鱗片變成了龍。


這部揭示了戰爭虛無和無意義。在對人性的拋析上非常深刻。人性本能殺戮的瘋狂、性壓抑的瘋狂、人在面對真正自由時的虛無、人在至高權力面前的迷失、理性良知在戰爭居然毫無意義!我不想再說什麼,光回憶電影片段我都覺得痛苦!


我其實也在一直追尋一個東西——「意義」,後來我發現,它沒有任何意義,宇宙的存在沒有意義,人類的存在也沒有意義,一切都是虛無,所謂的文明其實不過是人類一場無意義的自high。

人類把自己框在文明這個邊界里,有了邊界,就有了希望,就有了意義。當我們站在框架裡面看時,感覺一切對我們自己很重要;當站在框架外面看時,充斥在內心的唯有冷漠以及無盡的黑暗。

《現代啟示錄》里的科茲給我的感覺就是無悲無喜,無善無惡,一切都是無所謂,善與惡其實只是人類為了區分而創造的,何為善?何為惡?

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才是最本真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其實是強者手裡隨意擺布的規則,用於奴役大眾罷了。

何為自由?如何又能擺脫自己的心?難道自己的心不也是正在奴役身體嗎?自由的邊界又在何處?若是沒有邊界,又如何跳脫?


在這部電影中,也還提到了另一場戰爭,法國與越南之間的。有部電影叫《印度支那》,所以看這部電影,很不自覺地就會想起《印度支那》的情節。相比較起來,這部影片更深刻一些的。我也更偏向於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的片子,整部影片的配樂都是一場盛宴。它給我的感覺,就是每個人都有種歇斯底里的恐懼感。害怕自己死亡,看到別人死亡。

70年代能拍出這樣的影片,我一邊看一遍感嘆,科波拉好厲害,他拍的《教父》、《美國往事》也是我非常喜歡的。線條是很清晰的,基本上就是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這是一條取經之路,威爾德是帶著任務過去的。

他一直重複說的話,就是「永遠不要停船」!後來想想,覺得這句話的意義太深遠了!不僅僅是說,你若停船了,就會遇上殺害。重要的是,我想到了在現實生活中,你若停止腳步,也是會遇上各種麻煩的。

這一路走來,碰到各種部隊,全部沒有軍官指導作戰。戰士們只知道開炮,可是麻木的他們,已經全然不知開炮帶來的到底是勝利還是無止境的絕望。誰又在乎呢?生命在那一刻都顯得那麼不足輕重。

到了目的地,也是他們的「取經聖地」,威爾德驚呆了,我也驚呆了!這裡太安靜了,好像被死神包圍了。這裡的人們,眼神都是統一的,空洞、茫然,當然更重要的是恐懼。那個美國人在岸上喊,你們按一下戰船的鳴笛。他們做了,鳴笛一響,岸上的人們,迅速躲開。看到這一幕,覺得發自內心的百感交集。看著熒幕中那一具具橫七豎八的屍體,隨處可見的肢體,瞬間淚崩了!

威爾德上岸後,最終還是毫不費力地完成了任務。可是對於一個等死的人,生死已無意義。一句話,點名中心:你可以殺我,但是不能judge(評判)我!這個過程,值得反覆回味的,我就不詳談了。

我不曉得,我要是生為男子,是不是視覺就全然不一樣。科波拉的電影,是值得每一個男性反覆觀看的。在他的熒幕中,他所拍出的男子,都是剛與柔都是極致的男子。像我這種男性審美比較苛刻的人,才真的算是無比的滿足啊!


隨便什麼狗屁白人都能在亞洲人的地方稱王稱霸,這就是意義


波德萊爾 押前修造 《惡之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人生必看的電影?
有什麼溫馨治癒的日劇或日本電影推薦?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 現代啟示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