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的白酒為什麼會有 5 年、10 年、甚至 30 年的原漿、陳釀?
看到某白酒廠做產品推廣,據了解這個酒企成立剛剛 3 年,商標也是 2000 年以後才註冊的,可是看他們的產品有 10 年原漿、20 年原漿、30 年原漿,這科學嗎?
15年、30年原漿這種概念就是廠家宣傳而已。首先,原漿是指完全沒勾沒兌的原始酒液,根據現在的釀酒技術,原酒至少都是60度以上的(主流的濃香、清香,醬香一般是56度左右),你看它是52度的怎麼可能是原漿。除非它的意思是我這酒里加了原漿,那它這等於說我這是固液法白酒,也就是食用酒精里加了點糧食酒,喲,好誠實的廠家啊。其次,15年、10年這些意思無非是酒里加了點老酒調味。不過要聲明兩點,第一不要以為只是加了幾滴年份酒就看不起這酒(前提是真加了老酒),幾點老酒就可以讓酒整體口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好像做菜加了點高湯一樣。第二,老酒如果是真入口的話,怕是沒多少人能習慣,比如濃香型白酒儲存年限超過8年,估計一般人都不會習慣這個陳味。
老司機來作答,某大型酒企三年工作經驗,不過按照慣例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老家家家戶戶釀酒,我爸從業28年,嗯,我出生就是用自己家的酒洗的屁屁…手動分割
原漿酒顧名思義,就是從釀酒的甑里剛流出來的熱乎乎的酒,真的是熱的…那個酒分酒頭(最烈),腰酒(最好),酒稍(最差)基本平均酒精度在63左右(清香型),這個酒直接喝,就是原漿酒啦,不是替酒廠洗地,這個原漿酒,只有我們村裡喝了一輩子酒的酒膩子才喝的了,其馥郁的酒糟味,不是一般人接受得了的。不客氣的說,說自己喜歡喝真正原漿的,都是葉公好龍,真讓你喝的時候,一口下肚就歇菜了…這也就是酒廠提出這個概念卻不真正給你喝原漿酒的原因,不過有一點,叫原漿酒的,至少是真正的純糧酒,所以成本,原漿酒和成品酒真的是沒差多少。接下來再說說這個年份老酒的問題,市面上的年份酒,都是名不副實的,這個時候大廠和小廠的區別就出來了,為了避嫌,我就不說我集團的名字了,但我司的產品(高端系列),只要打了年份,裡邊必然有真正的年份老酒,比例大約5%,這個比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要知道我司為了達到這一點,儲存的酒量非常大,基本每年存全年產量的1/10,每年存,大家可以考慮下要多少錢…(有了老酒的酒,味道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加與不加,天地之別。)所以,小廠,新廠(點名洋河),不可能有酒水積累來支撐這個年份酒的…最後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市面上高價出售的積壓的真正老酒,每一滴都是老酒的那種老酒,水很深,沒有鑒賞能力不要輕易下手,而且切記別買濃香型的,濃香型不宜長期儲存,最好是醬香清香,適合長期儲存,但是度數要高度,低度存久了,酒會變酸。
呵呵,剛好我去過牛二酒廠,其實30年陳釀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消費者的誤解,一方面是商家故意的不解釋導致的誤會(不能說是可以欺騙)。一個酒說是30年陳釀,其實酒液裡面是確實有30年陳釀酒液的,不過非常少,舉個例子,一缸子酒可能才加入一杯30年陳釀酒液(這個是我在酒廠實地了解的),所以嘛,這個其實是個噱頭,因為我實在無法想像一杯酒加入一缸酒以後,口感有什麼變化。另外,因為這個情況,所以新品牌說30年陳釀也就無可厚非了,它確實是個新牌子,但是加入了30年的陳釀酒液,從這個觀點來看沒問題。千萬別指望那一瓶都是30年陳釀!!!認真你就是呆瓜!!別說酒了,一瓶水放30年都不止那個價格啊!
印刷機。
人家那其實是能達到和10年 20年 30年原漿的口感。僅此而已
我以前是白酒行業,對這所謂的「幾十年陳釀」還是比較內行。
第一:大多數年份酒是指「酒中勾兌的老酒的年份。產品上標註的「五年陳釀」「十年陳釀」等年份酒中的年份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此酒放了10年」或」此酒已生產出來十年。大多數年份酒是指「酒中勾兌的老酒的年份。比如是2015年產的酒,加入的調味老酒是2010年的,就可以標註為」五年陳釀」。國家對年份標註這塊沒有詳細批文,也就是說廠家這樣做不是法律禁止的,也就是不違規的!第二:加入的調味的年份酒量很少。年份老酒的比列都是千分之幾。比如一噸新酒 只加一勺的陳年老酒。
第三:新酒加入的調味老酒雖然量很小,但是很重要。口感是一個非常敏感,一噸酒哪怕只加2兩年份酒,口感都不一樣。老酒的作用就像調料一樣,放一點就行。放一點味道改善會很大!
第四:新酒廠哪來的年份陳酒?如果是正宗的,就是到其他廠家買的(反正用量小,也買不了多少。)其實陳年老酒很貴,但是用老酒調味與用香精調味的效果不一樣的。人工香精還沒能完全做到與自然老酒發酵的香型完全一樣。一種香型可能是幾百種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工化學還沒辦法模擬與提取完全一樣的。
第五:一般來說,廠家自我標註的年份酒,年份越久,口感越醇厚,越好。當然價格也越貴。
以上只是說有良心的廠家的年份酒。無良廠家的香精勾兌的,弄虛作假的不在討論之列。
第六:酒的毛利確實高,你覺得值就買,覺得不值就不要買。不要糾結。很多情況是「感覺口感要好那麼一點點兒」但實際需要付出的票子就不是一點點了。茅台比二鍋頭口感好多少?但價格就是天壤之別。陳釀曾是一場災難,許多羅馬人因此死亡。在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解救了葡萄酒之後,洋酒的陳釀工藝愈發精密。現在,對年份的迷信已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共識——越久越貴,越貴越有面子。但有人真在乎陳釀到底「陳」了幾年嗎?——
最好是一百年|大象公會
文 | I.Issak
2006年,一場龍捲風襲擊了肯塔基州的Bufallo Trace釀酒廠的酒窖。龍捲風平息後,酒窖變成廢墟,半個房頂被掀翻,酒窖中25000桶波本威士忌(Bourbon)暴露在陽光下。幸運的是,這些橡木製成的酒桶竟無一遭到狂風破壞。
在為時數月的酒窖修復期間,置於頂層的酒桶一直暴露在陽光和風雨中。釀酒廠老闆開玩笑稱之為「龍捲風倖存酒」。五年後他們打開酒桶(此時桶中的酒已經被陳了9-11年),立即為這批「倖存酒」非同尋常的美味傾倒,還真把它們標為「龍捲風倖存酒」上市。
更傳奇的故事發生在200年前。
1805年,挪威Lysholm家族一批自釀的Aquavit酒(國內商家也譯作挪威威士忌)被錯寄到了澳大利亞。當它們重新反寄回挪威,Lysholm家族驚奇地發現這批Aquavit竟有一種獨特的順滑口感和微妙豐富的口味。於是,將這批酒命名為Linie——「赤道」,並對製作過程守口如瓶。
如今,每瓶Linie酒都會有同樣的經歷——用橡木桶封裝起來,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連續旅行四個半月,途徑35個城市港口,兩次跨越赤道。而這個過程早已不是商業秘密,成為營銷手段——消費者可以憑藉瓶身的編號,在Linie的官方網頁上全程回顧手中之酒所經歷的旅程。
洋酒很重視陳釀的工藝。根據各國法律規定,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必須要在橡木桶中至少陳釀三年。此外,多數白蘭地、陳釀朗姆酒、龍舌蘭酒以及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要在橡木桶中陳釀不同的時間。
橡木桶對酒品的影響,得益於橡木的多孔結構。它使得桶內外可以長期而緩慢的進行氣體交換,讓桶內發生氧化反應。在氧化反應的作用下,酒中的刺激性和辛辣味道會得到一定的平衡。熱愛紅酒的人會在喝紅酒前「醒酒」——將紅酒倒入醒酒器,讓酒體更多得接觸空氣,並在喝酒過程中不斷晃動酒杯——是同樣的道理。
「陳釀」幾乎成為美酒的替代名詞,人類很早前就發現了這個秘訣。古希臘羅馬人用透氣性較好的雙耳陶瓶盛酒,可以讓氧氣進入葡萄酒並與之發生氧化。公元3世紀羅馬法理學家烏爾比安甚至建議酒商們,應該想盡一切方法讓葡萄酒在地中海的陽光下多曬一曬。但是,因為那時沒有良好的滅菌條件,「陳釀」幾乎成為了一種災難。
羅馬人所稱的「陳釀」,不過就是去年釀造的酒。即便如此,儲存依然是一個難題。為了防止葡萄酒腐壞,他們往裡面加入樹脂、海鹽和鉛。鉛離子在抑制生物活體生長的同時,也讓人類中毒,引發頭痛、不育、便秘和劇烈絞痛,嚴重的還會導致失語失明、癱瘓,甚至死亡。
就在挪威Lysholm家族那批Aquavit酒飄洋過海的年代,歐洲酒商仍在把化學添加劑加入葡萄酒中:明礬可以調整酒的顏色,水楊酸可以停止發酵,硫酸鐵則可以讓酒的口感更加順滑。
1864年夏季,法國化學家與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明了一種對葡萄酒與啤酒的消毒保存方法,可謂是解救了葡萄酒的陳釀工藝。通過實驗,巴斯德發現把新酒短暫加熱到50-60°C(122–140華氏度)就足以殺死酒中的微生物,長期保存也不會變酸,而且不犧牲酒的口味品質,史稱「巴氏消毒法」。
時至今日,洋酒的陳釀工藝已較為精密,並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橡木作為陳釀容器。
大多數波本威士忌的陳釀都在美國白橡木製成的桶中完成,這種橡木含有較少樹脂,卻含有更多對酒品有益的化學成分。此外,它的多孔結構在工藝上也使它更容易被做成木桶。制桶廠在獲得新鮮木材後會首先將其在室外放置9-12個月,這個過程稱為「調節」(seasoning)。在「調節」過程中,單寧酸等對酒品有潛在負面影響的化學物質會被消解,而空氣中的真菌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繁殖,將木材中的複雜有機物降解。
接下來木材就要被製作成酒桶。按照傳統的做法,橡木板會先過一下小火,以便將它們折出木桶該有的形狀。
如今小火已經被蒸汽代替,但是傳統並沒有被完全摒棄——人們發現,火能使橡木中的半纖維素分解變成糖,糖繼而被高溫焦糖化,焦糖則在陳釀過程中對酒的顏色和口味有深遠的影響。另外,此過程中生成的一些酚類會為酒帶來類似煙熏的口味。另一種生成物,香草醛,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會為酒加入若有若無的香草味。
波本威士忌的酒桶在此後還要經歷最後一道工序——內壁炭化。這道工序不但會增加焦糖的生成量,燒出的木炭則更能對酒起到過濾作用,將造成刺激性口感的化學物質從酒中剔除出去。
圖註:酒桶內壁的炭化。
橡木對威士忌的口味形成是如此的重要,按照行家的估測,波本威士忌有80%的味道來自於酒和橡木桶之間的互動。而對蘇格蘭威士忌,這個比例大概在60%——因為蘇格蘭威士忌大都使用二手橡木桶。在1930年之前,陳釀Sherry葡萄酒的二手橡木桶是最普遍的選擇,直到西班牙內戰使得這種橡木桶貨源奇缺,蘇格蘭釀酒廠將目光轉向了美國。
在木桶的選擇之外,釀造者們還發現:陳釀過程中的氣候環境也扮演重要的作用。在溫暖的夏季,酒桶中的化學反應相較平時變得更加劇烈,桶內增大的壓力也會將就擠壓入木桶體內;到了冬季,桶體內的酒迴流到桶內,這樣,酒在汲取出橡木中的化學物質的同時,也緩慢得完成了一次過濾。
相較於溫度相對穩定的酒窖底層,這個過程對位於上層的酒桶的作用尤其大。一些釀酒廠因此會輪換酒窖中酒桶的位置,使得各桶酒的口味儘可能接近,而另外一些酒廠則會最終將各層的酒混合起來調配出統一的味道,甚至將上層的酒單獨出售,是市場上的高端酒。
為了量化氣候對陳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一家美國釀酒廠和蘇格蘭釀酒廠互相交換了自家釀造的威士忌,然後分別在自己的酒窖中完成陳釀過程。結果發現,在四季溫差較大的肯塔基一年的陳釀時間,相當於在相對寒冷且四季溫差較小的蘇格蘭的四年。
關於陳釀,美國人有點性急——他們希望找到在保持口味的同時能降低陳釀時間的辦法。他們努力在美國法律的嚴格規定下自由發揮。
為了增加酒和桶的接觸面積,一些釀酒廠選用小桶裝酒,一家酒廠甚至在酒窖中大聲播放搖滾樂,以此讓桶中的液體震蕩起來——大概是美國人繼虐囚以來對音樂的另一次創新性利用。而Cleveland Whisky則走得更遠——用傳統的方式陳釀半年之後,把酒倒入到一個可以增壓的不鏽鋼容器中,並把酒桶劈碎了浸泡到酒中,然後通過增減壓力人為模擬溫度變化的作用。
美國人性急,中國人更急。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酒商就不斷宣稱從自家的酒窖里直接挖出了陳年老酒。十年的新廠推出幾十年的陳釀,都不是新鮮事。
與洋酒一樣,中國的白酒也講究陳釀,被稱之為「老熟」。因為剛蒸餾出來的新酒含有一些傷害酒品的化學物質,嘗起來會比較辛辣、刺激,就需要放置一段時間。在這期間,酸、脂、醛、醇等影響口味的化學物質進行氧化反應,逐漸才會變得誘人。
1990年代,中國白酒市場遭遇寒流,時任古井酒廠廠長的王效金首開中國「年份酒」之風,此後各家酒廠一路攀比,推出30年,50年,甚至80年「陳釀」。2004年前後,零星幾家媒體對白酒陳釀的適當年限提出過質疑:接受採訪的酒業內學者認為,清香型白酒陳釀三年足以,濃香型和醬香型則因為化學成分複雜,應在「三年以上」。
由於高度白酒追求其中的酒精含量,因此較多採用瓷罐來對酒進行「老熟」,以防止在此過程中酒精的快速揮發影響品質。瓷罐並非多孔結構,它的氣密性好,也會限制罐內氧化反應的速度。
但即便如此,《醬香型白酒貯存期老熟問題探討》等多份由酒業技術人員撰寫的研究報告,均以三年為研究期限。這些報告認為,醬香型高度白酒貯存期的第一年中,酒體會逐漸變得醇厚協調,細膩,豐滿。而貯存後期(兩年到三年),是酒體風格的變化期,醬香香氣更加突出、優雅。
至於對50年、80年陳釀的品質分析研究,查遍各大論文庫,也未曾得見。但是,在鋪天蓋地的「年份酒」營銷攻勢下,年份越長越貴,越貴越有面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共識。
那些對「適當年份」的探討很快就消失了,轉而變為對年份真假的監管的要求——蘇格蘭法律規定,蘇格蘭威士忌瓶身上的年份以以調配過程中年份最少的部分為準,而在中國,一些白酒商在新酒中混入一些年份酒,就敢標自己的酒是十年或二十年陳釀。是的,中國人渴望真正的陳釀,最好是一百年。
瀉藥
當年接觸酒行業的時候,曾經有無數品牌打出xx年原漿之類的噱頭,開始也以為是類似西方年份酒的概念。一日,同一位酒業老尊談起,他笑笑說:那個什麼什麼品牌(絕對是大家耳熟 能詳,如雷貫耳的名字),號稱30年原漿,你問問他們,這一缸酒裡面,有沒有超過一滴的量?頓時醍醐灌頂。獻上知乎第一次~~樓上有些說的挺對,有些人說的就是胡扯啊。一般情況下,市場上的年份原漿只是一個噱頭,而且真正優質的原漿一般酒度都在65度以上,純粹的原漿是沒有任何添加物質的,連水都沒有,當然口感也和市場上面的成品酒完全不一樣。至於成品酒中的年份原漿,良心一點的企業會在勾兌的時候添加儲存十年或者十五年的原漿酒作為調味酒,木有良心的企業自然就是靠添加劑來模仿那種醇厚的口感。順便來普及一點白酒知識,一般我們日常喝到的酒52度也好,46也好,都是經過勾兌降度過的。純粹的原漿是不能直接喝的(傷身體),原漿又分為基酒、調味酒。一款白酒內在品質的好壞主要由基酒決定,而口感風格則是由調味酒和香料來共同決定。 而基酒的等級和儲存年限的不同決定了勾兌酒的等級。所以,好酒自然也有稱之為好酒的原因。第一次回答,以上。
~~~~~~~~~~~~~~~~~~~
利益相關:可以提供高品質原漿、成品酒~~幾乎所有的白酒都是勾兌酒. 所謂的陳釀或者幾十年甚至百年的說法都是勾兌後的口感.
有專業的白酒勾兌師, 是專門負責這個工作的.不能完全算是騙人,但是也絕不是洋酒這種真正年份酒.
對於年份酒有嚴格的限制,法國法律規定:自酒蒸餾之日起,在橡木桶中儲存2年半以上的可以叫VO、VS,儲存4年半以上的叫VSOP,儲存6年半以上的叫XO。比如人頭馬公司的路易十三,酒齡都在40年以上。同時,國外也允許不同儲存年份的酒可相互混合,但混合之後只能按照最低酒齡來分級。
小品牌基本都是假的,去他們廠里看是否有酒窖,是否是糧食釀造即可。大部分都是買些酒液,加些香料、添加劑勾兌出來的。
不上60度說自己是原漿的都是耍流氓。
我是汾酒釀酒工,首先糾正大家說度數低的酒就不是原漿.這個說法,大家理解的原漿就是剛流出的酒不添加任何香料和水就是原漿吧? 但是酒流出來的越靠前度數就越高,越到後頭度數就越低,尾酒讀書低,但是沒做勾兌呀,所以這也算原漿呀!
我在本市酒廠幹了5年,負責市場宣傳,這種所謂年份概念一直沒有停過,因為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年份概念從以前的「可以達到類似年份口感」,變為「使用類似年份酒窖釀造」,再到「使用類似年份酒糟發酵」,再到現在的把「年」字直接去掉,就是炒作一個概念,我這是有年頭的酒了!出現這種情況無非是因為消費者買賬!
前段時間剛去瀘州老窖參觀過,還算稍微懂點
5 年、10 年、甚至 30 年的原漿、陳釀,酒廠的意思 其實就是指它的基酒裡邊加了些有年份的老酒,而使他的酒口感中甜、陳、窖香更加飽滿充分以一些,類似家裡做菜擱雞精味精五香粉一個道理。
而一個新成立三年的新品牌白酒為什麼會有 5 年、10 年、甚至 30 年的原漿、陳釀,這個可以從兩方面看,
一、如它被一家歷史比較久的大酒廠收購了,或許會有一些年份老酒,來打開銷路
二、就是直接三精一水,用添加劑調出接近添加了年份老酒的口感。注意這樣做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廠、新廠,但是一些老酒廠就不會這樣做了,辟穀市場做到20億規模以上的大酒廠, 沒有這樣干滴
央視最近曝光了白酒行業的年份酒內幕:《經濟半小時》 20131014 尋找「年份酒」
因為大量生產,沒有廠家會把酒儲藏十年,都是新酒加添加劑,調出十年酒的味道。市場上的年份酒基本都是假的。1、同一系列不同價位的白酒以年份酒最為消費者所接受,5年、10年、15年基本上不用解釋你也會認為15年一定是最貴的,所以行業類你能看到幾乎所有的酒廠都有自己的年份酒;2、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以酒水來說,中國酒水銷售渠道比較複雜,當產品經過成熟期後,相對價格透明,渠道利潤不足,此時需要進行產品升級,最簡單就是出個年份酒,即品牌名+某年;3、此外大部分喝酒的人不會去想這個廠是有多少年歷史的,所以樓主算是比較有心的,大部分年份酒都是概念,當然,在酒水裡面肯定會有一部分儲存時間較長的基酒作為調酒用;4、現在雖然從行政層面有過禁止年份酒概念的文件,但上面有茅台頂著,區域性白酒廠還是不怕的,稍微擔心點的酒廠會在包裝上不提年字,而直接用數字直接表示;5、所以綜上,新品牌飲用年份概念是在當時最能被消費者接受其價位的;6、看了很多回答,其實白酒行業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惡劣,這已經是中國目前來看最堅守的行業了,想想日化、想想其他快消品。
多數是廠家的誤導,或者說是有意含糊其詞。5年、10年、30年多數指酒窖。
快15年前,聽我媽以前酒廠的同事說過:有一種什麼機器,把酒過濾幾遍,就成多少年陳釀了。想著應該是以損失一些酒的代價弄的陳釀。這幾年的酒沒這麼複雜了,聽他們說幾乎都是靠各種醇兌酒精吧,好一些的用的是相對便宜的玉米酒加香料、醇、蜂蜜啥的,酒廠小到只有兩三間房子
高中化學老師講的
所謂原漿就是糧食經過化學反應生成乙醇等混合物的液體,當然本身肯定含有水分,乙醇再和酸反應會生成酯和水,這就是酒香的來源,然而這個反應過程在自然條件下是極為緩慢的,這是所謂陳年老酒更香的緣由。
上邊的理論是簡化的,事實上由於酒是混合物,反應比較複雜,但上邊的理論肯定是主要原因。
如果你認可以上的理論,應該有以下認識:
1、所謂原漿,是含有水的
2、原漿摻入蒸餾水,只要在濃度適宜,不會有多大區別
3、陳年老酒的確更香是有道理的
4、能勾兌出原漿或者陳酒的味道,說明業界對酒的組成是有一定了解的。
5、也許勾兌本身並不應該被批評,而是缺乏標準而已,比如說使用了甲醇之類的有害化學品。
6、味道很難和玄學分開。
推薦閱讀:
※人類真的覺得酒好喝還是因為社會灌輸「好喝」的概念?
※Bloody Mary 好喝在哪?
※為什麼很多人喝醉了就開始哭?
※為什麼牛奶不可以成為酒吧的主流飲品?
※酒鼻子對葡萄酒品鑒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