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邊際效用?


三伏天喝第一瓶冰可樂時很爽,但喝第七八瓶時的感覺就不那麼好了。


通俗地講:當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暢快的,但隨著口渴程度降低,你對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斷減少,當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時候即是邊際,這時候再喝下去甚至會感到不適,再繼續喝下去會越來越感到不適(負效用)。邊際效用的大小,與慾望的強弱成正比。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效用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新增效用,也就是總效用的增量。

舉例說,當你有了三個三明治,在考慮買不買第四個三明治的時候,這「第四個三明治」的效用(消費者從消費商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滿足感)就是編輯效用。

談到邊際效用常常會談到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效用為什麼會遞減?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人的慾望的特點,二是因為人利用物品的習慣。人都是有好奇心,喜好新奇感的,所以新鮮的物品能帶來更大的效用。另外,當物品稀缺的時候,人們會把它用在最重要的地方;比如有一杯水你可能會用來解渴,得到第二杯水你可能會用來洗漱,得到第三杯水你可能用來擦桌子,這三杯水帶來的效用自然是遞減的。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我們換一個詞就方便理解了。

把邊際效用改個詞,稱為「主觀效用」。

就瞬間簡單了。

我們有必要講解一下邊際效用一詞的前後歷史。

邊際效用是在19世紀70年代,由卡爾.門格爾 傑文斯與瓦爾拉斯 的經濟學邊際革命帶來的。是經濟學界史無前例的大革命。徹底的變革了經濟學,也是古典經濟學與近現代經濟學的換位。而在此之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等往往都是客觀價值論,同時期有主觀價值論與邊際效用的雛形但是並不完善,如:杜爾閣 理查德.坎替隆(被羅斯巴德稱為真正的經濟學之父) 薩伊,巴斯夏還有西尼爾這個少數另類英國人。

邊際效用(主觀效用)是指:商品的效應與價值 取決於對人(個人)的主觀效用與主觀評價而不是取決於所謂的「客觀價值論」。對於商品的效用或不同商品的價值評價上是用序數而不用常數。而且因為是主觀且屬於個人,也無法計算出主觀的常數量。

而現代所理解的邊際效用往往都是被靜態分析化的靜態模型。(就是類似如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成本 邊際收益 最後的邊際單位……)

而且在理解邊際效用上往往需要引入機會成本理論。

機會成本理論是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 所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經濟學家費里德里克.巴斯夏。

機會成本是指行為人在選擇手段時所放棄的(主觀)評價更低的手段。

同時值得補充的,我們現代所用的「邊際效用」這一個詞 就是由 維塞爾 所提出的。哈耶克所代表的,也是奧地利學派的維塞爾傳統(米塞斯則是龐巴維克的傳統,雖然米塞斯改變哈耶克)。


初戀的印象最深刻 到後來交過的女友越來越多可能再沒有感情


新增帶來的新增就叫邊際。

邊際效用是你多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的享受叫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遞減,即f""(x)&<0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經濟學中表示邊際 XX 遞減的時候會用 log?

TAG:經濟學 | 邊際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