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如何更有效?
每天的工作,需要接觸很多不同的人,對任務進行分配、跟進。每天的時間會分為劃分為很多區段,以30分鐘為一段布置工作內容;但實際工作中,會發生很多延誤,無法按照規划進行。大家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成功的管理時間、提升效率的經驗?
最近也想總結一下時間管理,借這個問題發揮了。【堅持寫知乎有益身心健康】時間管理是一個理性控制生活的思路,而剛開始,我推薦一篇Quora的文章《How do I get over my bad habit of procrastinating? 》(地址:http://www.quora.com/Psychology/How-do-I-get-over-my-bad-habit-of-procrastinating)個人覺得,會對時間管理的思維有所啟發。然後開始正題首先需要特別理解時間管理的那些對象們
- 任務列表 這一類的事情大概就是需要做,但沒有期限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定要分解到可執行的一小步,並排序。個人推薦Workflowy這款工具
- 提醒 這一類事情只是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提醒你,比如紀念日什麼的。個人推薦正點鬧鐘,基本朋友和家人的生日基本都這樣管理了,最近增加了同步。
- 日程 日程一件有起始日期有截止時間且不超過一天的事情(超過一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一般稱之為項目),這裡,谷歌日曆是王道
其次,Inbox(收件箱)的思維是時間管理最核心的部分
自己把這個原理應用到了日常工作的很多部分,我的印象筆記的默認筆記本就是Inbox,閱讀列表也會有一個「收件箱」,郵件恰好也有一個收件箱。我的Workflowy也有一個收件箱。收件箱的思維就是,將所有的雜碎全放在一個地方,清空大腦,然後繼續做正在做的事情,再定期清理收件箱。個人覺得這個非常管用。然後,出現了大問題:時間管理中的信任缺失
我經常給別人推薦各種時間管理GTD工具,自己用過Gtask、Doit、Wunderlist、正點鬧鐘、Any.do、Any To Do、樂順備忘錄。但最後都失敗了,每一個工具到最後都被我放棄,而且之後還經常在各大論壇和網站求別人推薦更多「更好用」的時間管理,然後再嘗試,然後再放棄。到現在覺得,可能出問題的不是工具,而是自己本身。每一個工具我都可以遇見它在我生活中的演變:一到兩個星期的蜜月期(每天探索和挖掘著)、一個星期的穩定期(覺得我已經適應了它)、偶然出現的偷懶(一次未清理提醒)、逐漸積累的偷懶(大量遺留的未完成事件)、崩潰並失去信任(已經對提醒的麻木,覺得工具沒有意思了)。到處以「積極好學狀」尋求更好的工具。最後,開始反思日常時間管理的問題
- 工具本身並不是最主要的,有時紙和筆也能很好的完成。在時間管理初期,我在時間管理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折騰各種GTD工具,每天在選擇,一直未開始。
- 每天清理收件箱是一個簡單但值得堅持的小習慣,我的一個長輩經常說要每天清掃房子,這樣,大掃除這種大動干戈的場景是不會遇到的。
- 工具越簡單越好,大腦的運行內存太少,無法過多計算接下來的事情該記在什麼工具上。建議將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寫下來,每天查看一遍強化在心中的印象,直到成為內在的習慣。
- 要建立與工具之間的信任感,處理每一個到期提醒的任務,一次的忽略將是後來工具與人之間信任喪失的導火索。
《管理行動,6條「心法」就夠》
打開個人號或者公眾號,不時會看到朋友們的傾訴和交流。
不少小夥伴會問一個問題,大致的意思都是問:「時間管理要怎麼做得好?」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或者說比較大而泛。
而更有趣的是,我並沒做時間管理。
我管理的是行動,不是時間呢,有發現嗎?
我一般都講行動管理。時間本身不能管理,你管不管,它都在哪裡。用「行動管理」這個詞,在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咱們自己的行動自己負責,我們能管的是自己的行動。
當然,現在比較火的詞是「時間管理」。所以我講行動管理,請您自動切換到可以理解的模式。
關於前面提到的行動管理怎麼做得好的問題,我把它落到是每日行動之上,跟日計劃的制定與執行緊密相關,這樣以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關於每日行動的效率問題,即每天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如果你總是在各類公眾號上不停地汲取這方面的文章,也很容易能發現,其「心法」無非那麼幾條。
「心法」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道」,是變化的世界中不變的原則,是每日行動的指導思想。
「心法」與「技法」相對。「心法」好比內功,如果內功沒過關,就算你拿著把劍耍來耍去,這把劍本身再怎麼鋒利,但你沒辦法把這把劍用到極致。而換個角度講,如果你的內功紮實,即使低頭一看,手裡僅有一把比較low的劍,你也能擺出架勢來。要不怎麼會有「鈍刀出利手」一說?
抓住「心法」等同於抓住了最基礎的關鍵部分,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半功倍之效。那麼,都有哪些「心法」呢?
根據這幾年的經驗,我提煉了六個「心法」,正好湊個「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迎接即將到來的猴年春節。
而且,這一次,我要把它們素麵朝天地露出來,不濃妝艷抹。那就出來吧——
一、主動收集
生活中你有這種體驗嗎?
有時候冒出很多可以行動的想法,過個一兩分鐘你卻拍腦袋:咦,我剛才想什麼來著?
靈感、想法像你大腦森林裡的小鳥一樣,東跳西躥,你看見只是一瞬間,如果沒有抓下來,就飛走了,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
如果這是一個很好的做事方法、點子、idea呢?
錯過了,未免太可惜,太遺憾!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首先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偶然想到要做的事,先要向它伸出雙手,大力「擁抱」。
與積極主動的心態相對的是,在想到要做的事時,假裝沒看到,自己抽身跑得遠遠的。
假裝沒看到,現在沒啥問題,過一段日子後它又會找上門來時,就是債主來討債的節奏,分分鐘急死你,因為實在變得太緊急了。
然而,一個更震驚的真相是:之前那個「假裝沒看到」的行為,很可能不是你能意識得到的,而是潛意識幫你悄悄地做了決定。
比方說,你正在玩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你爸過來說他要出門,十五分鐘後把廚房的煤氣爐關火。你應了聲好,但潛意識裡你不想管這件事,不想錯過遊戲,如果沒有及時收集這個行動,很可能等兒就出事了。
又比方說,看到我的文章里說了某個觀點,眼睛突然像燈泡一樣亮了起來,好像有那麼些道理,你點點頭「嗯」了一聲,腦袋閃過念頭說「要按照文章里說的做」。但是你沒有意識到應該把這個念頭收集起來。那過後能不能「變現」就靠運氣了,等猴年馬月某天這個念頭突然降臨。
這些只是例子。也就是說,當時事情還不怎麼緊急時,你根本完全沒有覺知到什麼該寫下來,完全沒有get到point,所以真正麻煩的問題是出在這裡。
這個「心法」,很多人覺得不就是主動收集而已,顯露了一種輕視的口吻。但據我觀察,在草莓榨智機小班上,在這個環節能做好的夥伴還真不多。
二、思考為先
主動收集到的行動想法,你需要對它進行二次創造。
在美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提到「任何事情都有兩次創造,一次是智力創造,一次是體力創造」。如果你看過這本書, 還記得有這麼一句話嗎?或許不經意間,這句話一閃而過,沒有任何雪泥鴻爪的殘存。
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刻的。它提到了「智力創造」,並且把「智力創造」放在了「體力創造」之前。而多少人並不重視行動前的「智力創造」,沒有先想後行,先思後做,而是只想「體力創造」,拿起事情就立刻干?
沒有思考為先,很容易把人整累,回饋也小。
所以,行動之前,要騰出時間,對要做的事情掂量掂量,算計算計。就像射箭,在拉開弓之前,你還要再靜心瞄一會兒紅心才放出箭。思考為先,就是瞄準紅心的那一步。
思考為先,都思考些啥呢?比如這個行動——
哪些要做
為什麼要做做到什麼標準可以交給誰去做要花多少時間去做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巧要放在什麼時間段去做要以什麼形式做才不拖延......(題外話:上面這段竟然像個梯形,無意之舉,有型之美)
可惜,思考這一步常被我們無意或有意忽略。
無意忽略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先思考再行動,或者以為不重要,覺得與其想那麼多,不如把時間花在「做」上面;
有意忽略主要是心裡覺得有難度,燒腦燒得累,不如直接逃避。
但「思考為先」這一步不單不能省,而且分量還挺重,有時候不誇張地說,可以八成「想」,兩成「做」。如同炒菜做飯一樣,前面那些洗菜摘菜切菜的時間分量重,但洗得好,切得好,真正等到菜一下鍋也就翻炒幾分鐘便熟了。
三、清單提醒
通過思考,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些什麼,真正能做些什麼之後,就知道自己的行動了。但是知道行動,不等於時時會記得呢!
因為大腦並沒有那麼管用,它並不能記得住那麼多事,記掛太多反而讓它難受,會充滿了焦慮感,感覺到這個事也要干,那個事也要干,真怕忘記了哪一件,想想都醉了。
我們要想辦法讓大腦能夠不會忘記要做的事,並且不累。
寫下來變成清單,是一種好方法。
舉個日常的例子,去超市裡購物,如果光靠腦記,沒有列一份清單提醒自己,我八成會漏掉一些東西,明明去之前還覺得那些東西肯定會想得起來,但一到現場就犯暈。
當然,列成清單就不要寫得亂糟糟,要有條理性,要有整齊感,看得也舒服;清單不止一份,要分類成幾份,哪些是今天待辦的,哪些是下周的,哪些是更長久的;並且清單的內容要表述得清楚,是一份有結果導向的清單,更為明確預期結果的任務,動力才足,才可能採用更精準的行動去搞定想做的事。
這些待辦清單,英文為to do list,有人諧音為 「土豆」。
就算再多行動,有這些「土豆」清單在手,大腦會覺得有個提醒機制,有個堅實靠山,心裡會踏實點,也就不會整天擔心忘了什麼。
四、要事第一
有清單提醒,防止忘記,可以開始執行行動 。但清單上的內容那麼些,不可能同時做,總要有個先後順序,有個執行的流程。
從哪開始做呢?
美國博恩·崔西在《吃掉那隻青蛙》中給出了答案:「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隻長得丑的。」
這裡的「青蛙」來指代有挑戰性(有難度)且重要的事。形象點表述,就是那些一眼望過去很重要,但你第一個念頭是「不想干」的事。
所以每天的行動從哪裡開始,就從這隻「青蛙」開始。這也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要事第一」吻合。如果每天能夠優先吃掉三隻「青蛙」,優先做完三件要事,即使其它小任務沒有完成,這天依然會成就感爆棚的!
那什麼是要事呢?
不少小夥伴懂得「要事第一」的原則,但最後是暈在另外一點上——判斷不了什麼是「要事」。幾件事擺在一起,說不清哪件更重要。這種現象很常見,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苦惱?
這裡涉及到目標管理的範疇,一般人都會從下面三個層面中的一種去判斷。
立足當下:要事是當下重要緊急或重要不緊急的事立足年度:要事是跟你的年度目標契合的事立足長遠:要事是現在持續做並在未來有收益的事顯而易見,從第一種到第三種,站位越來越高,當然更有方向感,能夠讓你做事氣定神閑、心如止水、淡定從容、泰然自若。
五、專註當下
明確了要做的事,剩下的就是專心致志地做了。別以為專心致志很容易辦到,如果平時你要觀察一下自己做事的模式,就會發現人的行動是隨機的,特別是你沒有察覺和刻意去調整,則更是如此。
有時候你正在網上搜索著某個感興趣的內容, 突然瀏覽器就彈出個新聞廣告窗,什麼「猴子換頭手術成功」「央行探索數字貨幣」,你一看眼睛就亮了,馬上點進去看。等回過神來,都忘了一開始自己是在做什麼事呢。
還有的小夥伴,可以手頭上做著一件事,心裡總是記掛著另外一件事。說白了,就是走神。從遠古的基因來說,我認為這是和古人類在野外需要警惕野獸有關,所以需要這種「走神」的習慣,才能及時發現威脅。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培養專註力是很重要的。專註力要高,前提是你的睡眠要足,睡得不好,精力不夠,自控力就會下降,專註力難以持久。在精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是方法問題了。
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提升專註力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抗拖延症的方法。這種方法的詳細背景可以搜索了解。
它的主要做法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時間也可調節為適合自己的長度),專註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這種方法以時間的緊迫感強化專註力,雖然簡單,但真的挺管用。
六、批量解決
在行動管理當中,還有一個小竅門,是從快遞員那裡偷師來的。
現在快遞業這麼火,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從快遞員那裡接過東西吧。快遞員是怎麼送貨的呢,他們是將寄件按區域分類後再投送的,屬於同個住宅小區的物品都會一起送達。這就是批量解決的方法。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減少行動間的切換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需要「智力創造」時就將需要思考的內容一起解決掉,等到「體力創造」時,便專註於做的過程,而不需要再思考太多。
比如同一個環境下的任務接連著完成,要外去辦的事在外去時一起辦了,要用微信時將需要用微信解決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掉,可以減少時間被碎片化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六六大順」行動管理心法。
工具品種可以五花八門,但在方法上主要就這麼幾點。其中,前三個偏向於行動的準備,後三個偏向於行動的執行。
說出來,它們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麼的素麵朝天。
可能你都不屑一顧,因為太常見,都不把它當回事。
但真正用到家了,才知道好在哪。
最後,我給它們編了個口訣——
行動管理有心法,
說來說去就六樣。主動收集少遺憾,思考為先少迷茫。清單提醒少遺忘,要事第一少蠻幹。專註當下少怠慢,批量解決少切換。還有一張手繪圖,你們能看出其中的玄機嗎?
我的時間管理培訓課綱,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時間管理的知己知彼
一、認識自己
1、認識自己,你內心到底在想什麼
2、人生無憾的小敲門
3、一生時間的用途
4、人生苦短
5、是什麼在阻止我們的成功與幸福
二、認識時間
1、時間的特性
2、時間管理的對象
3、時間管理的本質
4、時間如支票
第二部分: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目標導向
1、目標的重要性
2、目標導向案例 1/2
二、要事優先
1、帕累托定律
2、要事優先
三、精力管理
1、鐘擺式運動
2、突破舒適區
3、習慣成自然
四、專註的原則
1、一次只做一件事
2、大塊時間絕非拼湊的碎片時間
3、享受當下
4、地藏經金句
五、有所取捨
1、人生斷舍離
2、有舍有得
六、平衡的原則
1、劃清界限,言出必行
2、忙中偷閑,閑中偷忙
3、注重有質量的時間
第三部分:時間管理的基本步驟
一、明確人生角色
1、明確人生角色
2、九宮格人生整理法
二、安排人生計劃
1、三萬英尺
2、人生年輪
3、人生計劃
4、關鍵路徑與進度控制
三、列出任務清單
1、清單要點
2、「關鍵點」比大而全更重要
3、去掉從未解決的事項,簡單至上
4、表明任務起止時間
5、讓清單成為一種習慣
7、工具技巧篇
四、排定優先順序
1、行事輕重緩急
2、艾森豪威爾矩陣
五、組織有效實施
1、將來/可能
2、等待
3、項目任務
4、下一步行動
六、檢查反思回顧
1、回顧流程
2、回顧安排
3、回顧絕招
第四部分:時間管理的技巧方法
一、測量自己
1、時間統計法
2、奇特的一生
3、十八分鐘管好一天
4、周計劃和年計劃
二、番茄管理法
1、番茄工作法的概念
2、番茄工作法的目的
3、番茄工作法的基本原則
4、番茄工作法的流程
5、番茄工作法的經驗技巧
6、工具技巧篇
三、打敗拖延症
1、拖延現象分析
2、感性拖延症和理性拖延症
3、關注完成不要關注完美
4、結構化拖延法
5、約束自己
四、GTD系統
1、GTD的由來
2、GTD流程
3、收集的概念及原則
4、整理整頓的原則
5、組織的技巧原則
6、執行的技巧
7、回顧的重要
8、工具推薦
五、良好的個人習慣與學會與人共事
1、工作日誌怎麼寫
2、檢討自己
3、有效整治時間浪費
4、分工與授權
5、團隊合作
6、有效溝通
7、高質高效的睡眠
8、終生學習
六、建立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1、定義學習路線
2、選擇來源及工具
3、培養獲取知識習慣
4、定期優化清理
5、提煉創新總結
從心理上來講,人在進行一項行為時,如果獲得某種正面的反饋,則人進行這項行為的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這個道理,對時間管理同樣適用,以番茄工作法為例,分割任務讓龐雜的工作目標更容易接近,並且每個番茄時鐘之間會預留短暫的休息時間。這裡的休息時間,對執行者來說顯然是一種激勵,並由此獲得成就感。
但是,現實當中,很多人進行時間管理的時候,總是努力讓時間利用效率最大化,但卻缺乏積極的正面反饋。最終的結果無非是累了自己,還影響了時間管理的積極性。
作為一名拖延症患者,在我在剛接觸時間管理的時候,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因為急於擺脫拖延症,所以在時間管理上有點「飢不擇食」,GTD、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則,能用到的,我都有嘗試。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方法好學,但真正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主要還是覺得堅持不下去,尤其是執行時,儘管當中有短暫的休息時間,但一想到接下來還有N個番茄鍾「嗷嗷待響」,就讓人感到揪心。
也就是在這時候,我意識到正面反饋對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在執行計劃的時候,我開始給自己準備一點小獎勵,每完成一個階段目標,就通過這些小獎勵,給自己一點小小的滿足感。這裡的獎勵,不是說非得吃點啥或者玩點啥,分散注意力不說,還容易發胖。所以在獎勵上,我更傾向於心理上的滿足,也就是通過完成某項目標,並通過某種儀式性活動來實現內心的滿足。
具體的方法是這樣:在進行時間管理的時候,我都有搭配時間管理APP「微約日曆」來進行時間管理。可以說,在時間管理的過程中,除了要完成的任務之外,與我交流最多的就是這款APP。
當我準備工作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前在APP里將自己的所有工作記錄在待辦中,無論巨細,先讓自己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有個底。然後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而非緊急程度),並給重要的事項加上重要提醒。
待辦中的日程,是我每天要完成的任務,當我決定要做某一件事情之後,就直接在待辦當中將待辦轉換成日程,並立即著手去做這件事,等完成之後再按照之前的方法,將下一個待辦確定為日程,以此類推。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讓自己在做事的時候能有一點的儀式感,當待辦變為日程後,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這件事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另一方面,每當我完成一件事,就一位著手機里的待辦少了一件,尤其是看著原先滿滿的待辦一件件減少,帶來的是一種慢慢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除此之外,我還會將自己的日程共享給他人,我的夥伴可以在APP上看到我的日程,每當我完成一個日程,心裡就默默喊一聲:「大家快看,我又完成了一件事!」雖然大家不一定真的會特意看我的日程,但這樣的暗示,對我這種臭屁的人還是很受用的~
時間管理,是指通過事先規劃和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靈活以及有效運用,這其中,規劃與技巧、方法都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對時間的靈活運用。而想要靈活運用時間,想必沒人相信帶著沉重的心情,能更靈活地運用時間。
======================================================================
很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款真正好用的日程管理工具,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非常歡迎後台吐槽~我們客服隨時在線哦~
網頁版在此:http://www.wedate.me
下載可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微約日曆
你還可以關注公眾號:微約日曆(關注公眾號後可以直接在微信上建立日程與收到提醒哦~)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過於關注時間管理,認為時間管理就能改變人生,就像穿一套名牌服裝,開一輛豪車就能徹底改變徹底一個人自身的價值。1
其實我一直懷疑時間管理是一個非常自戀的牛人跟所有人開的玩笑。
這個牛人肯定超級成功,個人價值很高。有一天他的自戀狂癥狀又開始發作,在很多人都理解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爭相膜拜,他還覺得不夠,還得讓人知道他成功的細節。
但一個人成功的核心秘密,就像可口可樂的配方,肯定是不能夠告訴給外人,就像一家成功的公司,商業機密這等要事就必須要保密,不能外露。
後來這個用來宣傳的營銷點就到了自己對時間的使用上。這個牛人羅列了自己一天做過的事情,懂得輕重緩急,懂得條理,安排很科學,竟然完成的事情還挺多,自己又更佩服自己了一層。
後人為了給自己一份正能量的目標,要向這位牛人學習,就開始學習他如何管理時間,但是在牛人成功的核心秘密上,他打死都不肯說。
2
很多人想要成為時間管理的達人的理由一般都是在工作中提不起勁頭,每天渾渾噩噩的混日子,做事情容易一拖再拖,沒有目標,然後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可以干很多事情,又很成功,頓時愧疚感、不服輸的勁兒就湧上心頭。
人們沒找對方向,做錯了,由於人性的弱點在鬼使神差的控制著人的大腦,沒有去找自身錯誤的地方,而把原因歸結在自己不會用的一門學科——時間管理上。畢竟不知者無罪,很多人都會有這麼一遭反而不丟人,但是做錯就是笨蛋的代名詞。
當一個人迷茫,沒有頭緒,還沒有個人科學自我突破系統方法論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時候,就像溺水的時候,就是有一根稻草,也會當做救命的東西去抓住,只是這個時候出現了時間管理。就像有些人會相信迷信,並不是他不知道迷信有害,但是在他自己的認知體系中,唯有迷信可以幫他解惑,解迷茫的時候,其它方法論不懂、不會的時候,只能抓住迷信這根稻草了。
所以時間管理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地點上。
3
很多人看專業的時間管理書,上時間管理培訓的課程,用相關軟體,用所謂的意志力來要求自己執行著自己內心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情,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往往不大並不明顯。
原因就是:時間管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地上有一張一百塊,一張一塊錢,只能撿一張,小學生都知道撿那張一百的,那是因為一百和一塊的價值區別大家都很清楚。一個人肚子餓了,肯定會去找吃的,那是自己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但一個人在迷茫期,當所有的認知方法論都無效,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也就是區別不出來事件因素的價值大小,當然也就沒法判斷目前重要的事項。
這個時候自信心會受挫,一般會去看看令自己開心的東西,玩玩手機,玩玩遊戲,看看小說等等,緩解下心情,找回點自信。其實這點也很正常,人就像彈簧,拉伸的久了,就需要回過平衡點以內恢復下,以免過度拉伸會拉壞。但是事件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拖時間了,加上一個人內心承受力差點,懶惰點,就會一拖再拖。
想盡辦法解決問題本身,找到突破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4
一大部分人根本用不著時間管理方法論,要的是解決問題和自我突破的方法論,畢竟實際的難題就在眼前,很具體。
這就像一個人月工資賺不到一萬塊,整天卻在看豪車,看名貴的手錶等等,看了也是白看,解決的辦法是賺更多的錢。
就像學英語,即使一個人學習能力再好,沒有直接的英語應用環境,工作和生活中的環境中一直都在講中文,那麼這個人英語水平不會好到哪裡去。
個人經驗是日薪上千元後,也就是時薪約百元後,價值價格標尺比較明確後,就會對時間非常在意,對於一件事情的價值價格有所估算,對於低於這個價格的事情有明確的取捨,用高效的事情代替,或者直接放棄。
個人經驗是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到達一個闕值後,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呈一個開放的狀態,能分清事情的本質,或者用科學的方法論找到估算事情本質的方法,自然可以分清事情的優先次序,並應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件事上。
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找到了突破口,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把時間用在刀刃上,能力價值越來越高,工資越來越高,賺的越來越多,近乎成功。
5
一路解決問題,在找解決辦法的路上,變得牛了,再回身看看自己每天安排的事情,有優先次序、有條理,因珍惜時間,做的有價值的事情也多,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能力。
我的時間管理術:六步提升你的時間效能 - 一一媽媽說理財 - 知乎專欄1.花10分鐘列出當日計劃列清單
計劃清單,對於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非常必要,是梳理自己當日目標的重要一步。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我們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我知道此事情必須得做,但還是喜歡拖延,刷手機,刷網頁?
這就是我們每日太關注我們每天的事情本身,而忘記了當時的初衷,就拿理財這件事情來說,理財投資覺得很重要
那麼,請問:你每個月會拿出1天的時間專門整理你的家庭財務狀況嗎?你會拿出1天的時間來整理你現階段的財務目標呢?
時間管理也是一樣,每日花10分鐘,列出當日計劃,總結當日事情,思考事情的意義和目的,並持之以恆養成這個習慣。
2. 管理你的四象限重要非緊急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四象限法則,已經培訓聽課的時候經常聽到。
「緊急」和『』不緊急『』跟時間有關。「緊急」指的是必須在當下立刻著手去做,否則會出現紕漏的事情。「不緊急」指的是工作任務有一個時間彈性,比如在三天內完成或者一周內完成。
「重要」和「不重要」跟事項有有關。「重要」指的是某個階段對你設定的目標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分階段,分步驟,每日分割去完成,需要做的事情。類似於職場發展的技能培養和人生階段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事情。「不重要」指的是事情本身有價值和意義,但並非非做不可,比如娛樂,上網,打遊戲,其實雖然不重要,但是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塊組成部分,因為人不能像機器一樣24小時連軸轉,是非常需要娛樂,休閑,八卦等生活調味料的。
給自己準備個記事本,我現在用的是趁早的筆記本,會記錄每日的事項,寫每日成功日記。思考下是需要緊急處理,還是可以緩一緩,是重要的事情還是次重要的事情。
3.專註整塊時間 :利用好你的番茄鍾潮汐 大愛潮汐APP,這是我手機里,現在用的最高頻的APP應用了,我的大愛,她就是我現在的番茄鍾。
什麼是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將每25分鐘定為一個番茄鍾,在這個番茄鍾里的工作不能夠被外界打斷,開始工作時用計時器計時,時間結束後休息5分鐘,然後再接著下一個番茄鐘的工作。
潮汐就是我身邊的番茄鍾,每次25分鐘的番茄鍾時間裡,如果我寫作,or讀書,我是不會看微信消息或者回復微信消息,以免被打斷,集中火力,提高我這25分鐘的輸入or產出的效能。
25分鐘到,提醒休息,這裡強調一下,在沒看番茄工作法書之前,如果我正集中精力在寫作,這個時候我本能上市不喜歡自己休息的,所以之前我忽略5分鐘的休息,會直接放棄,然後又開啟下一個番茄鍾25分鐘,看了書後,書中強調,5分鐘的休息非常有必要,後來我實踐了一下,深刻感受到這5分鐘的休息非常棒
休息可以緩解大腦的疲倦,下一個25分鐘更加高效
在休息的5分鐘,很多靈感會突然迸發,為下一個工作計劃帶來全新的思路
利用好你每一次專註的25分鐘,你會發現,這25分鐘,會大大提高你的工作學習的效率。
4.利用碎片化時間1分鐘一分鐘可以幹什麼事情?
60秒的平板撐會讓你滿身大汗,一分鐘可以註冊一個新賬號,一分鐘可以漱口刷牙洗臉,一分鐘可以讀一篇文章,一分鐘可以語音60秒,一分鐘可以回復朋友們的留言,一分鐘聽一首歌,一分鐘可以看10頁書,一分鐘真心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現在會利用上班地鐵的時間玩遊戲,下班地鐵的時間讀書,中午吃飯的時間看羅輯思維,上班擠奶的時間學習網易雲課堂,下班回家的喂娃兒的時間聽書,周末陪孩子遊樂場的時間繼續讀書,零碎的時間,其實有時候比我們想像要多很多。
5.記錄你的時間,進行總結記錄番茄工作法有一個好處,就是用每一個番茄記錄了你的時間,這樣可以清晰了解一天時間花在哪裡了,然後進行總結分析,這樣你會發現,隨著你越來越熟悉做事情的套路,你會越來越高效。
原本一件事情你預計3個番茄鍾,隨著技能的提高,實際只需要2個番茄鍾,每日,每周,每月總結,就會形成自己熟悉的時間管理表啦,堅持21天,一般就會養成一個習慣,會越來越接近自然的狀態。
6.學會休息,養精蓄銳
喝杯咖啡為什麼番茄鍾會有5分鐘的休息,在連續4個番茄鍾後,會有一個15分鐘的休息,人不是鐵打的,是需要放鬆娛樂休息的,時間管理,一方面是管理時間,另一方面也是管理我們的內心真實需求,也是管理自己把最飽滿的情形和能量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學會勞逸結合,不要用工作太忙,而逼著自己打滿園,奧巴馬還有時間陪孩子,鍛煉身體了,我們沒有那麼忙,高效的專註利用時間,做好一天中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專註自己的中長期目標,時間管理自然就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變得越來越高效。
謝謝你的閱讀,本文有點長,希望對你有幫助,時間管理,共勉。
一一媽媽說理財:oneonemamilife
幾點關鍵
1.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分配和使用時間
2.清楚干擾,或中斷你工作進度的事項
3.不要硬性規定30分鐘,留出一點彈性時間
4.選擇一個更有效的方式去進行團隊協作
5.確保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知道自己應當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6.分析和評估你的結果,去尋找方法提升你的表現;同時將這條工作理念分享給每一個團隊成員
7.專註於尋找更有效的方法,當有問題出現時仔細去考察和評估,當你能夠從中總結出別人無法看到的要點時,你能夠在某一方面做得比別人更出色
8.不要從大處著手,專註於細節——專註於改進小事情上的表現能夠讓你得到大結果
9.設定符合實際的期望,並全力以赴去做每件事
10.讓自己充滿激情、活力,精力充沛,思想積極
閱讀如何去提升你的「時間管理」技能去學習更多技巧去提升你的時間使用效率。自上大學後,確切的說,應該是大三下學期,關於時間管理文章、書籍看了不下數十篇,最近在丁香園實習,fenng和小燕姐都對時間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做了詳細的講解。根據IPO學習模式,優秀的學習法則分為三步:1. 輸入(input) 2. 變我所有,為我所用(personalize) 3. 輸出(output)。
所以趁熱打鐵,寫幾點關於自己的時間管理看法,也算是種output吧。既然題目美名其曰為「時間管理本質思考」,那我也大言不慚的說幾句,喜歡點贊,不喜歡則求勿噴。
時間管理本質:目標管理
道理很簡單,舉個栗子,你就明白。
大學某同學,酷愛遊戲,重度網癮,最近突然宣布自己力戒遊戲,好好學習,開始人生的新篇章。我當然是抱著贊同和鼓勵的態度,希望他能從此走出泥沼,迎接陽光。 可是在一個月後,他突然重操舊業,地下城、英雄聯盟玩的不亦樂乎。為什麼呢?難道是網癮又發作了嗎?控制不住了嗎?有姦邪小人慫恿了嗎?都不是,根本原因是,對於突然出現的大段的空餘時間,他不知如何面對了。看書,沒興趣;考試,還遠呢;健身,半小時足以;聊天扯淡,可以但總不能24小時無間隙噴口水吧。 最終在沒有明確目標情況下,同學覺得還是玩遊戲比較踏實愉悅。
說完別人,在反思自我。為什麼自己看了這麼input了這麼多的時間管理知識,但卻沒能成為一個高料率工作學習大人呢? 原因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沒有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的再好又有何用?
下面談談如何進行目標管理。
step1:一個目標。
沒錯,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簡單,一個目標而已。這目標可以是成為吸引萬千少女的把妹達人,或是學富五車出口成章的文人雅士抑或是個力大如牛,虎背熊腰的壯漢子。
為方便起見,以下法則以強健體魄為例,其他亦然。
step2:目標管理法則:SMART原則
S:specific 具體的,即將成目標拆分為具體途徑和方法。例子:健身是你的目標,但具體點是什麼呢? 是跑步,打球,騎行還是游泳?這些都需要更具個人情況加以明確。
M:measurable,可衡量的,即目標實施與否,完成情況是可以通過數據或其他方法加以衡量的,越具體越好。例子:健身與你而言即為跑步,那麼怎麼衡量你的健身情況呢? 怎麼跑步才算達到你目標呢? 是每天跑100米還是每天跑3千米,亦或是每周/每月跑10小時,這都是需要你去做出決定的。通過量化你的目標,從而更好的監測目標的實施完成情況。
A:Attainable:可達到的,即目標設定的範圍是在你力所能及之內。對於一個瘦弱小生而言,每天跑1000米可能就是他的極限了,但看了網上牛人的馬拉松分享,覺得自己也應該每天跑10公里從而更快的讓自己成為肌肉男。毋庸置疑,這是錯誤想法,你必須更具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定一個具體的可衡量的但又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目標,這樣你有可能或者有動力去努力完成它。
R:relevant,相關的。其實這應該是第一點就應該闡述明白的,即小目標的設定是否和最根本的計劃想法相一致。比如說,一個碼農覺得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coding時總是漏洞百出,他決定通過閱讀看書來提升自己,在吭哧吭哧的讀了一年後,他的coding水平還是原地踏步,為什麼呢?因為他在中中國文學史,他制定的目標和自己的目標相關性很小,即使完美完成,也還是如此。所舉例子可能稍顯極端,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計劃看似可能和目標相關,但更大程度上是關聯度較小,所獲收穫不大。
T:time-bound:時間限制,即你所制定的計劃,必須有明確的deadline。不管是你的健身計劃,還是你細化以後的跑步計劃,都必須和時間緊密相連,相依為命。
以上便是在你有了明確目標後的目標smart原則,目的便是將目標細化,衡量,使其可執行,可監測,便於計劃順利完成。
Step3:PDCA法則
P:plan:即你的smart法後的目標。
D:do:即去實踐它,(原法則為design,但design已在SMART原則中處理過了,所以此處改為do更為合理)。
C:check,即在你實踐之後去回顧它,看看所定目標是否完成,具體實踐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該怎麼解決等等。不要小看了這一步,沒有check,一點點的偏移積累,可能會使你離自己目標越來越遠,忘了自己為何出發。
A:act:即行動,在你認真check後,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說任務完成的不夠完美,或者忘了去實踐它等等諸多問題,所以此時你要做的便是,在check後去act,修正之前的錯誤和偏差,使其回到正軌。
Step4:時間管理
1. 原理:番茄工作法,其將時間以番茄為計量單位,一個番茄包括工作25min+5休息,而且每個番茄時間不可被打斷,若中途不可以而停止,則廢棄此番茄。 在工作時間內必須全神貫注,而休息時間則不可多項工作事宜,力保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工具:番茄土豆 ,番茄即番茄時間單位,土豆則取todo的諧音,即待辦事項。
2. 原理微信、QQ、微博等干擾工具,必要時甚至可以關閉手機。
3. 大塊時間辦大事,小塊時間做瑣事。
4. 早起晚睡。
5. 兩分鐘原則:確切的說是1s+2m原則。即,一件緊急事件是否需要處理,你可以用1s時間去判斷是否能在2min中內解決,若能則放下手頭工作去解決,若不能則交給下屬,或者在空閑時間去解決。
6. 有道雲筆記:有道雲筆記是個很好的雲筆記,記錄自己的生活想法學習等等。但除此之外,有個代辦事項的功能是否看客們充分利用了呢?
6.1 制定臨時代辦事項並且定下提醒時間。讓清空大腦內存,使其更高效思考,同時緩解代辦事項帶給你的焦慮。
6.2 制定長期代辦事項:此功能用於Smart法後目標的PDCA管理。將計劃劃分為小目標後,定在長期待辦事項中,提醒時間設為每日提醒,讓你每天check回顧,即使路程再遠,也不忘初心。
總結: 時間和目標管理法
1. 確立目標
2. smart法化目標
3. PDCA化目標
4. 時間管理(番茄工作法、番茄土豆、有道雲)
希望您能順利完成自己目標,完成屌絲逆襲,當上CEO,迎娶百富美終極理想。
我來說說GTD時間管理方法,它來自一本暢銷書,作者為許多企業高管擔任時間管理個人教練。傳播到國內以後,也受到相當多效率達人的推薦,比如說科技作者同人於野,方法愛好者古道,等等。
GTD的兩大原則,即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寫下來,並且將它們拆分成可具體實施的步驟。「拆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所倡導的「刻意練習」方法,也要求學習者將學習任務拆分成最小的模塊進行重複練習。拆分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思考和看清楚對象的內部結構,也讓我們更加容易地看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加速學習過程,提高理解效率。
GTD時間管理分為三大步驟。我介紹的任務分類方法,沒有完全按照書本來,而是在實踐中經過了自己的簡化。我想強調的是,大家在一開始應該盡量去適應書本介紹的嚴格分類,等熟悉以後,再來設計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至於 收集這一步,想到什麼立即寫下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開始你可能放入了更多的大塊任務,等熟悉這套方法以後,你或許能夠一開始記錄時就進行一些分解。我以我自己一周內的事情為例,也請大家認真檢視一下之前寫下來的任務,看是否還有遺漏。
如果需要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排在日程表裡。有截止日期的,也放入日程表,設置提醒。注意預留緩衝時間。由於我經常寫PPT,能比較準確的估計出準備PPT的時間,所以直接將它作為整塊任務放入日程表。最好還是拆成小任務。
請大家在紙上列出周一到周日,然後把大塊任務排進日程表裡面。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必須融入「回顧」這一步。歷史上許多牛人都會做回顧,比如曾子一日三省,曾國藩每日復盤並記錄。「回顧」為高效的機械化執行過程增加了主動思考的因素,讓我們可以保持靈活性,從生活提供的反饋中進行學習。有的人倡導從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層層都需要計劃與回顧。一開始的時候,不妨從周回顧開始,逐步向兩頭擴展。
Ps* 工具和方法再好,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首先就是原則簡單工具,二是一個階段如三個月重點打造一兩個習慣。比如我們利用上述方法,堅持1年才算基本養成。
下面來說說可利用的app
.時間記錄安卓:愛今天蘋果:Now Then.習慣養成
安卓:種子習慣蘋果:種子習慣(偏社交化)iDone(簡約)【網友推薦】打卡類:社交打卡 lift(http://Coach.me),單純打卡 strides番茄工作法:Forest,專心記錄時間:A time logger,周志本(手賬)一天到底是多長的時間
物理上,一天包含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一天作為一個衡量時間物理單位,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如果如果聽到某人說起,這個任務我花了三天才能完成,或者某些嘩眾取寵的廣告語說,十七天背完GRE辭彙,這兩句話裡面的單位「天」代表的意義很難讓人相信有著相近的含義。近日再讀《奇特的一生》,再次感受到時間統計法的魅力,同時對於時間的概念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特此記錄一下當前的想法。
- 對時間的理解
一天的客觀時間長度固然是固定的,但是每個人用於各種生活需求所願意花費的時間卻不盡相同,以至於每個人能用於各有價值的事情的時間或者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會不盡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每個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或者統計意義上的平均睡眠時間會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個差異主要還是指去除年齡因素造成的差異,因為總不能用嬰兒的睡眠時間和老人相比。在我這個年齡段,我作為非常嗜睡的一員,我每天都睡眠時間經常要在九個小時以上,而且中午經常也要補充大半個小時的睡眠。這個當然也和我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果不補充足夠的睡眠,我的學習可以說是無法進行的。所以嚴格來說睡眠也算是我學習的一部分。但是僅就我所知,有些與我年紀相仿的人每天居然只睡六個小時。當然大部人在二三十歲這個階段大致上是睡八小時的。所以在這一樣習慣上,就有可能產生兩三個小時的可支配時間差,影響著每天能利用的時間。再說一個不那麼嚴重不過有點意思的例子,那就是吃飯所花費的時間。當我們大夥一起吃飯時,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吃飯時間取決於最後吃完的時間,但是還是有些人可以五分鐘就吃完然後另外一些人卻需要半個小時。當然,吃飯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更重要的作用還能同時解決社交需求,平時忙著干自己的活,到了吃飯大家才可以閑下來相對自由地來交談,這段時光可以說在一天當中還算是相對來說比較快活的,所以也沒必要急著吃完,嗯嗯。
儘管有著各種個人上的差異,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看平均意義下一個青年人每天大概能支配的時間。一天24小時,除去睡眠八小時,吃飯一小時,個人衛生(包括洗漱廁所等)一個半小時,正常的交通轉移時間一個小時(這個可能會差異比較大,這裡主要參考是住宿舍的花費時間)剩下大概能有12.5小時。看上去也不少吧,但是這個只是我們能用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的上限,但最終一天我們能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到底會有多少呢,這個當然取決於個人,環境,需求,動力(對,就是要考試和不用考試的差別)等各方面的要素。一年平均下來,根據個人的實踐經驗,能達到百分之三十,也就是每天三到四個小時,我認為這已經是非常充實的生活,你對於自己已經算是非常負責。我提出來的這個數字看上去有點出乎意料的小,你也可能馬上反駁,我每天至少工作八個小時,就是除去周末的懶散,怎麼也有五六個小時的有效時間吧,遠遠高於這個指標。如果你希望對於自己的時間有更好的利用和管理,想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掌控,或者你有想要追求的遠大目標並且願意為此花費儘可能多的時間,或者說你有興趣看看到底是我說的這個數字比較貼近現實還是那種印象主義的估計更為合理,那麼我下面說的一些可執行的步驟或多或少能幫助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對時間的觀察
你有多了解自己的時間,嘗試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按照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看看能得到什麼精度的答案。過去的一天,用於X的時間是多少(小時/分鐘),能說出用於此項活動的具體時間段(精確到小時或者分鐘)嗎。X可以是任何平常的活動,比如看某本書,看某電影或電視劇,學習某一科目,完成某項工作。注意的是這裡是相對精確的一個活動,而不是泛泛地說在工作,在學習,在休息之類。如果這個問題沒有難度的話,那麼過去一天換成過去一周,看一個月,甚至一年又如何呢?
想要掌管好自己的時間,首先需要先了解時間的去向,上面的問題只是大致上讓你反思一下自己對於時間支出到底有多少的認知。不知道你對於上述的問題是不是有了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如果是的話,下面一段內容可能對於你來說就可以跳過了。如果你對於自己現在的回答還不滿意,並且想要獲得更讓人滿意的答案,下面的一點行動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根據奇特的一生裡面的描述,一位俄國科學家柳比歇夫能對五十六年裡面的時間支出做出精確的回答,需要的僅僅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觀察時間的方法,就是做時間的統計。時間統計到底是在做什麼?一句話來說就是記錄下來每天花費多長時間做了什麼事情,也可以記錄每天的某個時間段做了什麼事情。比如說今天花了一個半小時讀了什麼書,或者九點半到十一點在讀什麼書,中間休息了多少時間(開始時可以稍微忽略這種零碎時間),按照個人需求也可以更加細緻地記錄讀了第幾頁到第幾頁,或者第幾章第幾節等。看上去很簡單吧,就像我們覺得早點起床鍛煉身體這件事情一樣的簡單,但是能認真地堅持下來,我敢斷言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因這是如此地瑣碎,很容易就讓人忘了這件事。更重要的一點,如果你真的嘗試過以後,你會發現這件事情既不讓你感受到什麼愉悅,倒是給你帶來一種莫名的負罪感,讓你看到你把時間都「浪費」在各種各樣奇怪的事情上,用在正事的時間看上去好像出奇地少。每次去回顧自己做的時間統計,都有一種在向自己懺悔的感覺,懺悔自己對於時間是多麼的揮霍,懺悔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堪。當然這是我們邁向更好的生活,更有效的時間利用,更有意義的工作學習方式的必要步驟,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懺悔自身的罪過,怎麼能邁上贖罪的路上呢?
如果你在讀完以上的安利以後,對於現狀感到不滿,對於未來有了更高的追求,決定要像我一樣邁上一條想要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時間的不歸路的話,下面的幾條建議對於該怎麼開始或者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堅持下去或許會有一點點幫助。首先是該怎麼記錄的問題。當然最傳統的方法,當然就是拿起身邊的記事本開始記錄,或者你已經沒有用筆寫過字很久了,拿起手機的備忘錄開始打字。這樣的話首先我不知道會不會有點不方便,再者,到了一個周期,比如說一周以後,我們想要統計一周的時間支出時,可能也會有點麻煩。雖然在奇特的一生裡面,柳比歇夫就是這麼記的,但是如果你願意利用一下現代科技的話,有很多很多的手機app能幫助你做時間記錄的。安利一下目前正在使用的小應用,名字很直白就是aTimeLogger,功能不多但是基本就是最需要的,主要的就是計時開始,計時停止功能,分類項目,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某一時間段的項目統計,能讓人一段時間後看看在各個方面到底花費了多少時間。另外每一次的記錄時間段裡面可以加上注釋,可以補充一些自己覺得必要的信息。暫時用了小半年下來,覺得用得非常的順手。其次,在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神器以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把事情做下去。怎麼樣開始比較好呢,我的建議是先粗記然後根據需求再細化補充更多信息。開始的時候先粗條地記錄下時間的大致流向,記錄時間用半小時作為單位,嘗試體驗一下這項活動的感覺。嘗試大概一兩周以後,如果覺得想要繼續堅持下去的話,可以繼續提高時間精度,並且更加細緻的記錄支出詳情。比如說剛開始就是記錄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在學習,中間玩手機上廁所開小差的由於精度問題全部捨棄。之後更加細緻的記錄以後,可以更加精確的記錄時間,比如開始的時間精確到八點十二分,然後大致中間的非學習時間也可以記錄下來,並且可以順便記錄早上這兩個小時看的是什麼書的第幾節,或者哪篇文章的那個部分,一共多少頁這種比較精細的信息。這些信息盡量要在這件事情結束不久時就記錄,比如說差不多要求吃午飯了就稍微記錄一下,不然過久了就容易忘了。反正按照自己負責的態度,把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就寫下來。這件事情堅持下來了,理科生版的追憶逝水年華就自然而然地就寫出來了。
或許你現在還在猶豫不決到底有沒有必要這麼做?有沒有必要做這種乾巴巴的沒有一點感情的機械記錄?繁瑣而且讓人不爽的苦差事到底有什麼好處能吸引人去堅持下去?雖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在你不嘗試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現,但是我還是想分享一下在這小半年的實踐以後的想法。正如歷史不能改變,對於時間的記錄也無法挽回被浪費的時間。但是以史為鑒正是為了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挑戰,這種時間的記錄其實能讓我們更好地去認識「我的一天」這個時間單位。首先僅僅是數據本身,就讓我們知道我們每天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有多少,雖然這個數字經常是少得讓人痛苦的地步。當然我說的是那種真正的時間,那種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的時間。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對於自己每天能集中精力做事的時間還算是有一定的自信的,但是僅以我做時間記錄的這段時間的數據看來,我平均每天集中於科研學習的時間大概只能在三到四小時,這當中不包括閱讀閑書網頁和部分的語言學習的時間。當然這也和有時候周末或者假期我很少繼續學習的懶惰習性有點關係,但是每天能集中精力於高強度科研的時間,對於絕大多數正常人類來說應該是不可能超過六個小時。如果集中地學習六個小時,幾乎必然會導致頭痛犯困,眼睛都幾乎不能睜開,恨不得馬上躺在床上然後就睡過去了。對於自己的準確認識,我覺得只能從這種最真實的數據中才能獲得,而不是用那種印象派的突然冒出來的一兩個模糊大概的數字來作為參考。認識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嗎,這件簡單瑣碎的事情雖然不至於能讓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也算是能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和參考吧。認識到自己每天能力的極限以後,更重要的是這是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去更好地利用未來。知道一天能做集中精力做多少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任務有比較好的認識和規劃,那麼要用多少天能完成就幾乎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比如我要讀一本新的學術專著,按照我大概每天閱讀頁數的能力,摘取我感興趣的內容占的篇幅,簡單的一個除法問題我就大概知道我要了解這些內容需要多少天了。特別是對於一些需要系統學習的知識來說,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能讓心裡有個起點日期和終點日期就能更好的有條不紊的一步步學習,特別是兩個時間的制定有著很有力的依據時,這個執行就更加堅定和放心了。所以說了解一天的能力,就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的去做計劃,既不會讓任務的難度變得遙不可及,但是也不會過於輕鬆產生懈怠,讓我們能更好地利用每一天,能全力以赴地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事情。這種安定感我覺得對於科研工作人員來說,應該是一種非常奢侈的體驗,也是一種很寶貴的精神保障。最後講一點,做了時間統計以後,就感覺每天的時間都要向一個人彙報似的,雖然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對於時間的揮霍會自然地更加收斂,做事情也會更加的自律,對自己更加地負責。反正就是受到了一種無形的監視,很多意志不夠堅強的人受不了就很容易放棄了,但是我相信能夠堅持下來的人,能克服這些痛苦和障礙的人一定能夠獲得更加堅韌的內心。
3.對時間進行儲蓄
最後這一點,其實和奇特的一生也沒什麼關係,只是一點聯想,反正都寫起來了,就順便把這個記錄下來吧。說起時間,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一項很寶貴的資源,一個人一輩子長壽的來算也就八九十歲,大概三萬來天,可以說是非常渺小的一個數字。但是這項資源有著它很特殊的地方,和其他的資源比如金錢,食物等不同,這項資源每人擁有的相差不大,而且很難通過別的手段來增加。平常能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比如坐飛機去出差,開車上班,換一台好點的電腦減少開機等待,預約好各種事務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我們看上去都非常珍惜時間,不願意浪費一點點時間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但是很矛盾的是,當我們覺得沒什麼事情可以做的時候,時間還是一定會從我們什麼悄然流逝,不管我們多麼不願意承認,我們就是無法挽留時間。時間無法增加,減少的速度我們也無法左右,不像金錢一般,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努力賺錢,多餘的我們可以儲存下來,雖然通貨膨脹會讓我們的等額存款慢慢縮水。這種多餘的時間,我們甚至還要考慮怎麼去消磨它,think about how to 「kill time」,對於這樣一項寶貴的資源我們有時候顯得出奇地慷慨。在這一點上,有時候我覺得我還是要堅持「吝嗇」的態度比較好,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把時間「存」起來的方法。其實這個東西應該沒有的,但是某種意義下,如果能讓你在覺得以前的時間能在以後也能起到點作用的話,也算是一種時間的儲存吧。畢竟儲存的意義就是用現在的動作產生對以後的影響而已。這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措施就是每過一段時間就做一次認真的總結,把這一段時間的想法,經歷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讓自己能認真的反省一下這段時間做過的各種事情,而且以後當我們需要時,我們能通過清晰的文字來還原我們腦中模糊的記憶,獲得我們需要的信息。這個當然包括我們的讀書筆記,課程回顧總結,甚至只是讀了一篇文章以後的內容提綱以及一點的註解。這樣以後當我們需要這項內容時,可能很快的我們就能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了,這難道不也算是一種時間的儲存嗎?反正我覺得現在能做到的讓以後節約時間的事情,廣義上來說基本也算是一種對於時間的儲存行為吧。
最後的最後,引用一句奇特的一生裡面的話,時間統計只是對於那種有著遠大目標的並且願意為之付出巨大的時間和努力的人有效,因為只有當人們對於時間有了極度的渴望時,他們才會願意為此忍受如此的痛苦,介紹如此的考驗,來達到願意付出一生來完成的目標。
作者:微思考鏈接:碎片閱讀真的是弊大於利,不值得被推廣嗎? - 微思考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微思考
為什麼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著共同的思維特質?
為什麼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應該加上另一個維度?為什麼現代社會集中注意力變得非常的困難?為什麼日本武士,宮本武藏的修行居然包含種地等活動?讀書的最大意義為什麼不是獲取知識或者智慧?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微思考,《碎片化的災難——如何提升我們的思維質量》。原文解讀最近,有一份調查顯示,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質: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容易理解,當窮人有很多東西要買的時候,因為手頭比較拮据,所以經常是把手頭的錢拆開,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地去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最終,因為買到的商品都質量不佳而導致得不償失;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需要分配注意力給很多事情的時候,便無法把其中任何一件的事情做到最好。因為在做一件事情時,心理卻時不時地、經常地考慮著另一件事情,於是到最後,所有事情做得都難以令自己滿意、更不用奢望讓他人驚艷。
上面舉的例子可能過於接地氣,那稍微宏觀一點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窮人因為習慣於打碎錢來使用,而導致無法集中有限的錢在某個關鍵點上,比如投資,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窮人思維」;過於忙碌的人則同樣因為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經常被各種應酬和多件事情所打斷,使得其無法花稍微長一點的時間就生活、工作、家庭、心態、情感等某些重要事情進行深入而長遠的規劃和思考,於是同樣陷入類似窮人的那種惡性循環,每天變得忙忙碌碌。注意「忙忙」雖然表示很忙,但「碌碌」表示的卻是缺少效果和質量低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下面這個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相信大部分的腦力工作者都曾受過這塊的培訓。如果沒有的話,我再簡單說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兩個維度進行劃分,一個維度表示重要性,另一個維度表示緊急性,於是所有的事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分到四個象限中,分別是: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和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那麼作為腦力工作者,最關鍵的就是:首先,立即集中注意力處理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其次,利用其他整塊的時間來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規劃性事情,因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果不花時間處理,它們就會跑到「重要而緊急的」那個象限去,那麼我們將因為手頭有太多「重要而緊急的事情」而疲於奔命,成為工作的「救火員」,陷入上一段所說的惡性循環。
關於這個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我今天有兩點需要澄清和補充:
1. 我們怎麼決定或者說劃分重要和緊急呢?換句話說,衡量重要和緊急的標準是什麼呢?畢竟每個人不可能有一樣的標準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目標:你的目標決定著你對事情優先順序和重要性的劃分。從工作上講,我們可以參照德魯克的那句話,「每個腦力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為公司貢獻什麼?」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得每天自問,自己這部分工作的價值在哪裡,這個價值和現在我們每天忙於的這些工作是否是正相關的,哪些相關度高一些、哪些低一些?如果我們不是每天盯著這些目標看的話,那一定就會淪為茫無目的、不斷輪迴的體力勞動,而不是腦力勞動。當然,工作的價值還需要要和自己的上級以及老闆的期望進行對照,看看想法是否一致,以便做適當的修正和調整以符合公司的總體目標。
2. 在這個模型中,注意力的分配應該和時間的分配取得同步
這是我今天想給這個模型增加的一點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只是分配時間是沒用的,假設在分配好的時間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也還是沒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這個模型不應該僅僅是時間分配模型,還應該同時是注意力分配模型,時間和注意力必須同時、同步進行劃分和傾注才可能產生價值。
◆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那麼照做不就行了嗎?哪兒有那麼容易呢?現代社會讓我們想集中注意力變得非常困難:
【*過度社交和快節奏導致的時間不足*】今天,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周圍的人似乎都很忙。為什麼呢?無非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焦慮導致的「主動忙」:這裡面就包括過度社交。另一方面是快節奏帶來的「被動忙」:按照人們的口頭語就是「雜事纏身」。
為什麼會過度社交?無非是為了保持和維護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的社會關係;而「被動忙」則大多是由於工作不在意目標,每天重複性、習慣性的盲目行動所導致的。
【*碎片化趨勢帶來的心智習慣*】如果說剛才的一個讓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原因是「過於忙」的話,這個原因就是「過於閑」。
我們的生活無處不被碎片化,其中微博、微信這些大家都明白的碎片化媒體自不必說,就算是電影、電視、各種文章也大多如此。它們追求的不過是一時的感官刺激,而極少去做背後的某種複雜的邏輯推導。比如,大部分商業片都是場面無比宏大、劇情無比弱智,所以觀者很多、記住的寥寥,就更不用提能引起什麼思考。各個平台的文章也是如此,大部分都追求標題吸引眼球、內容駭人聽聞或者「振奮人心」,但你很少能看到它們仔細分析過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標題黨」本身完全沒錯,錯的是只關註標題;就好像市場營銷是非常重要的,但遠沒有產品本身重要一樣。
最可怕的還不止於此,而是因為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而帶來的碎片化的心智模式。比如,我們都知道像魔方、圍棋等真正的腦力活動是需要花較長的時間集中注意力去計算和規劃的,但碎片化的心智習慣讓我們今天再也難以沉浸於這樣的活動。大部分玩魔方的人要麼找攻略迅速搞定,要麼隨便擰兩下便放棄,很少有耐心去仔細研究它的來龍去脈;讀文章也是一樣,看看圖、掃一下開頭結尾,而不管它中間怎樣去寫。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怎麼能奢望擁有這樣心智模式的自己可以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什麼事情呢?
習慣一旦養成便無法改變,而只能被替代,並且很可能會影響下一代人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碎片化趨勢帶來的可怕之處。
【*追求立竿見影的功利心*】功利心大部分人都有,這無可厚非,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被鼓勵,因為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心理因素。但問題在於,我們應該保持健康的功利心,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這就好像每個人都追求「一戰成名」,這一點本無問題。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健康的「一戰成名」應該依賴於厚積薄發而不是一日千里。按照我們已經分享了若干期的《孫子兵法》的思想,當一方具備道、天、地、將、法五大優勢時自然可以一戰而勝,但「五大」的積累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正所謂,「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但今天的人一般沒這個耐心,也等不了。追求「一夜暴富」的焦慮心理甚至遠遠超出了令古人為之汗顏的「揠苗助長」的境界。想必放在今天,更多的人期望的是「無苗自長」。這種功利心讓「集中注意力長時間思考」簡直成了迂腐不堪的代名詞。殊不知,比起「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思考方法和生活方式,這可能恰恰是捷徑,正所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計劃、堅持和等待這些看起來已經脫離時代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瘋狂到讀書早已成為一種奢侈的活動,「沉浸」和「心安」也似乎早被埋葬於歷史之中。至今,我還記得當年讀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劍與禪》時的困惑。這本書寫的是日本的傳奇武士,百戰百勝的宮本武藏的人生歷程。宮本武藏的修行並不僅僅是到處找人切磋武藝,還有學習民間的各種「手藝」,比如種地、製造各種器具、茶道等。讓我不解的是,這些與比武毫不相關的經歷,對於宮本武藏來講究竟能有什麼意義呢?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那是一種對於心靈沉浸的修行,一種禪宗所倡導的對於當下的關注。有了這種沉浸,就能夠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戰鬥中都保證毫無焦慮的高度專註,從而完成百戰百勝的不朽傳奇。這就好像讀書一樣,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功利地獲取什麼可以立即消化吸收的知識或智慧,而是讓我們能夠擺脫碎片化的心智模式,重新塑造「全神貫注」的思維習慣。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一)相信 自己,認可自己的時間價值
請點擊文字鏈接: 你智商在線情商感人,那你的時間商呢?
文章目錄:
一、意識到自己時間的價值:我很重要,我的時間一去不復返;
二、運用未來時空的願景,倒推回現在,來決定當下的選擇;
三、提高對時間的感知力:給當下的時間付出賦予意義;
(二)根據自己對未來的期望,按照理想的自己來決定現在的時間分配,注意 重要不緊急 事件
重要不緊急事件 就是包含著你的人生質量,你的智識,你的外表,你的人際,你的收入增加,你的體驗擴展,時間管理中的一個誤區就是 只把事情做完,應該先理清思路,想清楚你要什麼,就是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也許現在看來並不緊急。
你的人生質量都是由這些半衰期很長的事情組成的。這些事情做一兩次是看不到效果的,只有回頭看,你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大家都知道這些很重要,可是因為不是迫在眉睫,所以常常避重就輕。
請點擊鏈接:先吃青蛙+按理想的自己決定+斷網=效率提升30%
(三)時間管理的書籍
如果是時間管理的書籍的話,推薦《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精力管理》,《小強升職記》,《深度工作》,《精要主義》,《把時間當朋友》。
這些都是和 抓住你生活中的重要要素,合理安排時間精力有關的書籍。
關於時間商在線的書籍,我在 2017.3讀書心得|自律的動力是什麼 中提到過《奇特的一生》,可以讓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時間對於每個人一生的重要性。
我在 筆記有術 | 怦然心動的手帳方法論 中提到過Stephen Covey的《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他在書中寫的每一個習慣都是時間商很高的具體行為措施。
(四)我時間管理的方法
1、先吃掉那隻青蛙
2、按照理想的自己決定現在做什麼
3、切斷網路、關閉提醒以集中注意力
請點擊鏈接:先吃青蛙+按理想的自己決定+斷網=效率提升30%
4、我有工作手帳和生活手帳,因為這樣會提醒我為工作以外的時間做好安排,工作從來不是我逃避生活的方式,沒有私人生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才讓我感到不安。請點擊我的手帳錦囊文章:
不玩膠帶畫畫,我是如何堅持用手帳記錄3年多生活的
工作習慣|我復盤3年多的9條手帳錦囊
我始終相信,我對待時間的方式和方向,將決定我的個人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把時間留給自己,因為他們的時間已經賣給了那些可以把時間留給自己的人。
http://weixin.qq.com/r/mDq-p2nEGzRkrS3E92_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時間:18:00
事件:設計濕瞪著兩隻賊溜溜的大眼睛環顧了一下四周,神秘地跟我說:「下班了。」看看電腦屏幕的時間,差不多了,回家吃飯。感覺到身邊的設計濕並沒有絲毫的動作,我才感覺到原來大家都在沉迷工作不能自拔,大有加班之勢,嚇得我趕緊坐回椅子上,一臉慚愧,想走卻又不好意思......
不知道多少人遇到過如此尷尬的場景,似乎在諸多公司,加班已成了常例。可對我來說,入職以來,從未加過班。因為,我不好意思加班,絕大多數的加班不過是對自己時間的浪費罷了。
你真的是在加班嗎?你真的以為自己很勤奮嗎?你加的不過是被你浪費的時間。
早上鬧鐘響過了幾遍才匆匆的起床,啃著包子踏著點兒進公司,雜亂的辦公桌成為每天工作的第一印象。思來想去不知道今天到底要幹嘛,隨手抄起身邊的一件事正準備做,突然身邊的夥伴又要請你幫個忙,你幫還是不幫?到了下班的時候,當天要用的策劃案還沒寫完,無奈的只能取消當晚的約會,沉迷工作不能自拔......
你是否深陷繁忙的工作中無法自拔?你是否每天忙忙碌碌卻不見成效?如果面對這樣的困境,你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難道還要繼續下去嗎?
首先,問一下自己「你真的很忙嗎?」如果你連自己的時間都沒有關注過,還談什麼高效率的工作?所以,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看看你的時間都花到哪兒了?
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手寫版,第二個是APP。
先介紹手寫版
(1)找一張白紙,寫下自己認為花費在「集中精力工作」、「無意義浪費時間」、「真正的休息」上的比例,如50%、30%、20%。
(2)連續五個工作日每隔一個小時記錄下自己究竟處於「集中精力工作」狀態、「無意義浪費時間」還是「真正的休息」狀態,可參考時間統計表
時間統計表(註:□集中精力工作 無意義浪費時間 真正的休息)
相信一周後,你就可以大概了解你平常工作生活中大概的時間分配了。
時間統計表在某種程度上只能統計大概的時間分配,但是我們的時間具體分配到什麼事情上了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兩款手機APP來解決。
(1)aTimeLogger
aTimeLogger這款APP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將花費的時間按主題劃分,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時間花在了哪些種類的事情上。
(2)24π
24π24π針對手機族開發的一款APP,可以24小時記錄你花在每一款APP上的時間及頻率,還可以計算出每日的碎片化比率,實在是一款可怕的軟體。
如果可以堅持使用一段時間,結果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的。在了解了自己的時間分配,那麼就需要來做出改變了。我個人比較喜歡APP,所以介紹也以APP為主。
很多的夥伴在工作總忙忙碌碌卻不見成效的最大原因,就是你沒有學好數學!在數學中,我們都學過四象限,同樣,在時間管理中,依然可以運用四象限原理,只不過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是以工作的重要度和緊急度來劃分的。
高效todo「高效todo」這款APP省去了我們手工繪圖的成本,相信對於手機黨來說也更為便捷。我們平常遇到的事情都可以放到這四個象限中進行研究。
「四象限分析法」雖然是利器,但是很多人不過是暴殄天物。有個著名的80/20法則,為什麼80%的人在工作中都不能很好的應用這個理論呢?原因在於他們並不能很好的評估一件事的重要和緊急程度。其實評估的標準也很簡單,職業價值觀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參考標準。
重要且緊急的事沒什麼好說的,立即去做!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有80%的事務都是來自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因此有計劃的處理好重要不緊急的事就是在間接地緩解自己的壓力,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任務分解。對於第三象限的事情,盡量交給別人去做。而第四象限,則盡量不做!
時間管理上有一個重要的「猴子法則」。試想一下,如果你正在做一件重要的工作,突然同事請你幫他列印一下資料,如果你答應了,那麼他身上的猴子也就跳到了你的身上。隨著你身上的猴子越來越多,你將一些非自己職責的事情做得很好,可你自己的事情完成得怎麼樣呢?
把自己的時間當成一種資本,將任務分解,並列好優先順序,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專心只做一件事。保持專註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比如番茄工作法,比如Forest等等。
Forest為了更有效的分解任務,可以採取製作清單的方式。先列出一個一周大致的任務方向,每天早上或者昨天晚上的時候為自己新的一天列出計劃。如此下來,相信白天的時間便不再會為該做什麼而發愁了。
製作清單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喜歡手繪,有的喜歡清單,我則比較喜歡APP,方便攜帶,隨時添加,用的比較多的是滴答清單和奇妙清單,界面簡潔,是我喜歡的風格。
滴答清單時間管理是一件漫長卻又迫切的事情,最難的從不是方法,不是工具,而是行動。
下面我把自己總結出來的十大時間管理方法介紹給您。值得注意的是,我沒有稱之為「最好的方法」。不過這些方法對我是有幫助的,希望對您也能有所幫助。
1、每天清晨把一天要做的事都列出清單如果你不是按照辦事順序去做事情的話,那麼你的時間管理也不會是有效率的。在每一天的早上或是前一天晚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出來。這個清單包括公務和私事兩類內容,把它們記錄在紙上、工作簿上、你的PDA或是其他什麼上面。在一天的工作過程中,要經常地進行查閱。舉個例子,在開會前十分鐘的時候,看一眼你的事情記錄,如果還有一封電子郵件要發的話,你完全可以利用這段空隙把這項任務完成。當你做完記錄上面所有事的時候,最好要再檢查一遍。如果你和我有同樣的感覺,那麼,在完成工作後通過檢查每一個項目,你體會到一種滿足感。
2、把接下來要完成的工作也同樣記錄在你的清單上在完成了開始計劃的工作後,把下來要做的事情記錄在你的每日清單上面。如果你的清單上在內容已經滿了,或是某項工作可以轉過天來做,那麼你可以把它算作明天或後天的工作計劃。你是否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告訴你他們打算做一些事情但是沒有完成的原因嗎?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如果我是一個管理者,我不會三翻五次地告訴我的員工我們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我從不相信他們的記憶力。如果他們沒帶紙和筆,我會借給他們,讓他們要完成的工作和時間期限記錄下來。
3、對當天沒有完成的工作進行重新安排現在你有了一個每日的工作計劃,而且也加進了當天要完成的新的工作任務。那麼,對一天下來那些沒完成的工作項目又將做處置呢?你可以選擇將它們順延至第二天,添加到你明天的工作安排清單中來。但是,希望你不要成為一個辦事拖拉的人,每天總會有干不完的事情,這樣,每天的任務清單都會比前一天有所膨脹。如果的確事情重要,沒問題,轉天做完它。如果沒有那麼重要,你可以和與這件事有關的人講清楚你沒完成的原因。
4、記住應赴的約會使用你的記事清單來幫你記住應赴的約會,這包括與同事和朋友的約會。以我的經驗看,工作忙碌的人們失約的次數比準時赴約的次數還多。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記得每件事都做了沒有,那麼一定要把它記下來,並藉助時間管理方法保證它的按時完成。如果你的確因為有事而不能赴約,可以提前打電話通知你的約會對象。
5、制一個表格,把本月和下月需要優先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具我所知很多人都開始制定每一天的工作計劃。那麼有多少人會把他們本月和下月需要做的事情進行一個更高水平的籌劃呢?除非你從事的是一項交易工作,它的時間表上總是近期任務,你經常是在每個月末進行總結,而月初又開始重新安排籌劃。對一個月的工作進行列表規劃是時間管理中更高水平的方法,再次強調,你所列入這個表格的一定是你必須完成不可的工作。在每個月開始的時候,將上個月沒有完成而這個月必須完成的工作添加入表。
6、把未來某一時間要完成的工作記錄下來你的記事清單不可能幫助提醒你去完成在未來某一時間要完成的工作。比如,你告訴你的同事,在兩個月內你將和他一起去完成某項工作。這時你就需要有一個辦法記住這件事,並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提醒你。我一般是用一個電子日曆,因為很多電子日曆都有提醒功能。其實為了保險起見,你可以使用多個提醒方法,一旦一個沒起作用,另一個還會提醒你。
7、保持桌面整潔我從不相信一個把自已工作環境弄得亂糟糟人會是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卧室或是辦公室一片狼藉,他也不會是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因為一個好的時間管理者是不會花很長時間在一堆亂文件中找出所需的材料的。
8、把做每件事所需要的文件材料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隨著時間的過去,你可能會完成很多工作任務,這就要注意保持每件事的有序和完整。我一般會把與某一件事有關的所有東西放在一起,這樣當我需要時查找起來非常方便。當我徹底完成了一項工作時,我會把這些東西集體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9、清理你用不著的文件材料也許你會感到吃驚,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只有一個裝文件的抽屜,那裡有我這些年所有的工作文件。我總是把新用完的工作文件放在抽屜的最前端,當抽屜被裝滿的時候,我會清除在抽屜最後面的文件。換句話說,我總是保持有一個抽屜的文件,總量不會超出這個範圍。有的人會把所有的文件都保留著,這些沒完沒了的文件材料最後會成為無人問津的廢紙,很多文件可能都不會再被人用到。我在這裡所提到的文件材料並不包括你的工作手冊或是必需的參考資料,而是那些用作積累的文件。當然,有的時候,我也會去查找用過的文件,它們雖然經過了我的清理,但原稿我會一直保留在計算機里。
10、定期備份並清理計算機我對保存在計算機里的文件的處理方法也和上面所說的差不多。我猜想,你保存在計算機里的95%的文件列印稿可能還會在你的手裡放三個月。我定期地備份文件到光碟上,並馬上刪除機器中不再需要的文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某一天,你雄心勃勃地準備把手底下的事清理乾淨,可到頭來卻一事無成?也許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但在某些人身上表現得格外明顯。時間管理可以幫助你把每一天、每一周甚至每個月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合理安排。運用這些時間管理技巧幫你統籌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組織技巧相對於其他技巧來說是最簡單的一種。比如,所有的時間管理建議都包括在一些表格當中,在表格中你需要把你想要完成的任務填進去。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最簡單和普通的了。當然,製表格和填表對一些人來說是有困難的。這是一個天份問題,與一個人的邏輯能力、空間想像力、創造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無關。時間管理需要一定的訓練,如果你沒有準備好接受專門訓練的話,你將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給您7條時間管理的方法和心得,希望能幫到你!
您與他人的互動消耗的時間,如果不是更多,比一天的任何其他部分。您可以通過學習時間管理策略來消除時間浪費,從而幫助您與他人建立更有效的互動。您還可以通過提高通信質量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績效。
誤通信是浪費時間
時間的主要浪費是由人們之間對角色,目標和責任的誤解引起的。人們不知道他們期望做什麼,如何做,以及什麼時候。
誤解導致低效率,憤怒,沮喪和不快樂。它通常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消除誤解,使事情恢復正常。
你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會回來。他們在頭頂上。也許85%的幸福,或不幸,在生活中涉及其他人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人溝通不暢會造成大量時間浪費,降低工作績效,但這可以通過適當的時間管理輕鬆解決。
不明確的優先事項和工作績效
對優先順序的誤解往往導致你在錯誤的工作,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原因,以及可能針對錯誤的質量水平工作。或者問題可能是你為錯誤的人工作。
在工作中提高工作績效的高水平動機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被定義為「準確地知道期望什麼。」另一方面,僱員的第一投訴或者退激劑是「不知道什麼是預期。」
為了消除浪費時間和提高工作績效,您需要絕對清晰地了解您的工作以及您期望做什麼。您需要在所需結果和績效標準方面保持清晰。你需要清晰的時間表和最後期限。你需要清楚表明做好工作的回報以及未能做好工作的後果。如果你認真地改善你的時間管理,清晰就是一切。
無效的授權和時間管理差
對他人或其他人的不好的授權,導致老闆和僱員的錯誤和失望。這是一個主要的時間浪費和良好的時間管理技術。
生活和工作的成功規則之一是「承擔每個人的最好的意圖」。你通常可以假設每個人在他認為他應該做的工作上盡最大努力。但是,即使是最誠摯的人才,差的任命也會導致工作績效差或工作錯誤。因此,他們最終感到沮喪和不快樂。
不清楚的管理線
不清楚的權力和責任的行為導致浪費時間。人們不知道誰應該做什麼工作,什麼時候做,什麼質量標準。人們都在想,誰應該向誰報告?誰負責?誰是老闆?
不完整的信息
另一個主要的商業時間浪費是信息不足或不完整,這導致錯誤的假設和結論,從而降低了工作績效。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經常在錯誤的信息基礎上跳躍得出結論或做出假設。
最好的管理者花時間提出問題,他們在做出決定之前仔細聽取答案。如果有一個關鍵的信息表明問題或困難,他們仔細檢查這條信息,以確保它是準確的。
無視或頻繁會議
太多的會議,或沒有議程,方向或結束的無目的會議,是浪費工作時間的巨大浪費。這些是開始和停止沒有任何特別決議的會議。沒有問題得到解決,沒有做出決定,沒有分配任何責任。沒有商定最後期限採取行動。
缺乏清晰的工作
缺乏關於影響一個人工作的重要事項的信息或不清楚的溝通可能會造成時間的重大浪費。在一項關於員工動機和工作績效的調查中,最好的公司被定義為每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內部人員並「知道」公司正在發生什麼的地方。最糟糕的工作場所被描述為那些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清楚他們的責任,不確定他們的工作,並謹慎冒險。當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它會導致失去動力,糟糕的工作表現,缺乏時間管理,和「玩安全」。
人們需要知道公司中發生的影響他們特定工作的一切。最好的公司對影響公司健康的所有員工都是公開誠實的。
員工需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的工作如何適應大局。當員工不清楚或不確定時,由於對話,討論和八卦而導致工作行為無效和工作績效差的巨大時間損失。
我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關於提高工作績效和時間管理,以消除浪費時間。請在下面評論,並與您的朋友分享!
【管理時間小技巧】①對一星期所有的活動和應酬計劃做出記錄。②盡量用更多的時間去做詳細的計劃。③每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計劃當天的工作,一天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當天的計劃。④當你在工作時候,請掛上「請勿打擾」的牌子。⑤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的事情很少,思考和行動的20%有時可以決定你成敗的80%。
我覺得通過社區的方式,最有效果。比如知行養成社區的做法
這張圖片伴隨了我很久了,已經奉為自己的金科玉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大學會限制四六級或者普通話的考試時間?
※就為了用 Omnifocus 買 MacBook 值得嗎?
※大神們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看紙質書與看電子書(用kindle)綜合各方面來說,哪個效益(經濟效益、自己看書吸收的效果等)更加好?
※如何成為一個高度自律的人?
TAG:時間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