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編想轉行做互聯網產品,怎樣的方法最科學最靠譜?


請網易產品總監 @郭子威 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在他親自回復這個問題之前,請看他之前寫的博文: 從編輯到PM

春節前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來信,一位網站頻道編輯,向我諮詢轉型PM的可行性。他問道:「你覺得做媒體和做產品,以前一樣么?未來一樣么?」並希望我為此寫一篇日誌。

話題很有趣,我也樂意就此寫點什麼。遺憾的是,編輯轉產品的成功概率卻是不高的,就我的經驗來看,存在四個障礙。

1、傲慢


體工作需要捕捉閱讀的共性,即「大家都愛看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忽視用戶的個性化特徵。由於閱讀的共性並不難掌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判斷上的主觀傾
向,即「我推薦給你的就是好的」,對自己的構想過分自信而驗證不足,尤其輕視觀點不同的用戶聲音,覺得那是少數派,或是不智之言,不值得看重。


種思維模式在產品工作中是非常危險的。媒體閱讀本身是一個輕交互的用戶行為,變數相對較少,重視感染力而不是個性化,但到了更複雜的應用情景,個性化的傾
向會指數級增加。換句話說,當你自信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產品需求、產品習慣的時候,也有可能你才是不折不扣的少數派,必須通過專業的需求調研來驗證其結果。
然而在媒體工作中,研究需求與競品的時間往往不超過5%,轉型後也積重難返。

我的許多媒體同行,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職員,在談論產品的
時候普遍存在這一問題。總想拿點什麼東西出來嚇用戶一跳。這還是做報道,做專題的思路,強調自己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然而這些判斷並不是建立在市場分析之上
的,既沒有豐富的數據支撐,更沒有大量的一手用戶案例論證,就是一拍腦袋,蹦個靈感出來。因為我了不起,我敏銳我深刻,所以我的見聞一定有代表性,想法一
定比別人好。下意識里排斥細緻紮實的需求調研,覺得那是體力活,靠自己的頭腦就能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2、邏輯


體有媒體的邏輯,產品有產品的邏輯,後者更接近技術邏輯。媒體邏輯往往強調,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有說服力的;而產品邏輯則會考慮,這個設計會引發一系列
什麼樣的後果。或者更形象點解釋,媒體邏輯是就事論事的邏輯,把這個觀點講圓,講通就可以了。產品邏輯卻重視牽一髮而動全身,將觀點放到一整個產品生態環
境中去,考慮和它關聯的數十個產品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不同用戶情景引發的多個分支路徑。

兩種邏輯並無高下之分,只是轉來換去,殊為不易。從媒體轉產品工作的話,單單是理解每個產品生態環境中包含的無數產品點,就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比起抓重點,抓共性的媒體工作,真是頭痛欲裂。

3、浪漫

好的媒體人都有點浪漫情結,這是好事,衍生出更多的創造力與激情。但把浪漫情懷帶到產品工作中去就變成了壞事。產品項目更接近工程項目,講究務實性,講究嚴密論證。可是人一浪漫起來啊,就容易自己感動自己,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


得4年前,內容部門發起了一個超恐怖的產品項目,一聽就傻眼了,人Google都沒能做好。我含蓄地表達了對可行性的質疑,同僚淡然答道:「不要畏難,這
個事情是很有價值的。」語氣類似於「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此後來來回回斷斷續續折騰了一年多,產品還是一點可用性都沒有,只好放棄。


樣是4年前,一位媒體同僚跟我感慨說,咱們有幸生在這個互聯網勃起的大時代,天下英雄出我輩。四手相握,熱血沸騰。後來我轉型產品,他一直在做媒體,我們
都折騰了不少產品項目,越浪漫的死得越慘。在不斷的挫折中才發現,缺乏實證態度,高呼革命口號的浪漫實乃一劑毒藥。你追求天翻地覆慨而慷么?最後頭破血流
創可貼。回憶起當初和他那一席對話,覺得自己荒唐得緊,淺薄得緊。

只是涉足產品領域一兩年,一直浪漫,浪漫至死的媒體人,我也見過。敗績累累仍痴心不改。有次打交道的時候我曾跟他講,你這構想,世界各國均無成功先例,並分析不能這麼做的種種原因。隨後得到回復,別人都做不出來,難道我也做不出來么?

另有一些媒體同僚,常問我這個項目能不能做,那個項目能不能做。答,必死,並解釋各種原因。觀其臉色不悅。再往下談,他們並不能回擊我的觀點,只是傲然道,我們家大業大,難道就折騰不出來一點響動么?


們行,你們就上嘛。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不能預見執行中的關卡難點,而是用願景與勇氣去驅動的浪漫,哀哉。即便被捧上神壇的馬雲,在這個坑裡也摔過不
少跟頭,一拍腦袋,高舉高打又慘淡收場的事兒何止十件。相比起極少數成功案例,這些失敗案例更值得分析,只是浪漫主義者不屑於去看罷了。
BlingBling的市場傳奇在灼燒著他們。

4、懶散

用懶散作為小標題,有點過了,但姑且這麼叫。更準確的描述是,媒體人通常有智力上的優越感,並樂意做一些用智力來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這事兒別人得做8小時,我3小時就完成了,又快又好,得意洋洋。

可惜產品工作中,不能用智力來提高效率的事情很多,又沒法分給別人,自己只做「激烈的腦力活動」。結果就容易挑肥揀瘦,迴避「粗活」,最後事情只做一半,到處都是短板。方案既不嚴密可靠,實現上也是漏洞百出。

此外,產品工作的強度遠遠超過媒體工作,任務瑣碎,加班量大,習慣了「又快又好」的媒體人自然難以接受,也不適應繁瑣並且不停變動的任務編排——如同單線程與4線程之間的對比,難免手忙腳亂。尤其是8小時工作慣了的媒體主管,有幾個能吃下來這苦頭?


自己做了5年多的媒體,又轉型產品3年,直到轉型的第二年,才算是真正轉了過去,很不容易。以上的四個障礙,前三點感同身受,也深受其苦。這未必是媒體人
獨有的毛病,很多原生產品人也犯,但媒體人必定發作得特別厲害,治癒不易——我也不敢說已經完全糾正過來。故而同樣從媒體成功轉型產品的人鳳毛麟角,反倒
從視覺或技術角色轉產品角色的成功率會高出許多。

即便如此,仍不斷有老同事問我,從媒體轉產品可以嗎?怎麼轉比較好?

我嘆了口氣,告訴他們一些方法。

1、每天看20條以上的互聯網新聞,並訂閱三五個大更新量的互聯網博客,逐條細看一個月。隨後再訂閱二三十個博客,有選擇地精讀,常年堅持風雨無阻。

2、瀏覽新聞一個月後,選擇一個自己主攻的細分產品類型,比如空間、微博、問答、點評、團購、LBS等等,找到該領域國內的一兩個領先者,國外的一兩個領先者,泡進去玩。必須以純粹的用戶角色去泡,去交很多朋友。

3、對於自己選擇的產品類型,建一張excel表格,找出十來個關注對象,把它們的產品點拆分開來,記錄你的研究心得與版本動態。每周更新一次。

這樣堅持做下來三個月,對於能不能轉產品,該怎麼轉,自己心裡大致也有個數了。哪有什麼良師,掌握好的自學方法才是王道。

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1117101018480/


我在轉行做互聯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初創公司里做運營,但很遺憾沒在公司上幾個月班就離職了。

原因是創始人覺得在線上做了1個多月的推廣沒有得到一定的回報,花錢又沒看到什麼效果所以轉線下推廣,讓運營部的都轉做銷售去跑市場,一時間,部門人心惶惶,大家都在討論如果轉線下做銷售我們一定做不了,平時內部溝通都有問題的還去線下賣產品,看來又要成了一條好漢了。

說下我的情況吧,之前在傳統行業做文職5年,在文職做久了覺得太閑了,又沒出路,在找工作的時候就考慮下一份工作要有技術性的,職業發展比較大的工作,所以在深圳找工作的時候就轉行到互聯網中來,剛開始都是一直在網上惡補各種互聯網的知識,看各種教學的視頻,光筆記都做了好幾本,還有各種書籍,關注各種跟互聯網有關的公眾號等。

相信很多人跟我是一樣想法的,因為剛轉行,對互聯網工作沒經驗,所以會帶有些許膽怯,又覺得只要是互聯網公司能入職就可以了,但其實不是的,找對一個公司對你後續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首先說下選擇什麼類型的互聯網公司對你來說更有前途?

對於剛轉行人來說最好選擇20人以下的互聯網公司,因為此類公司人員少,人少活兒多,很多東西你都會接觸到,學習空間大,互聯網公司更重視實際效果,沒人限制你,這樣才能真正學到本事。另外,想要快速的學習一樣東西的最好辦法是邊工作邊學習。

第二是當你在非一線城市的時候,進入本地的實體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總理都在推互聯網+,大部份企業面臨轉型,非常有意向學習互聯網,此時你可以在網上邊學習互聯網知識,邊進入企業應用你所學的知識。在他們對這行也是小白的時候才顯得你不是個小白哈。

其次是小型網路口碑公司或是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市場部門,小型網路口碑公司例如給一些企事業提供廣告,渠道的公司,而大型互聯網公司的話就比如美團,網易等公司,他們的缺點是工作內容較細分,所以可以降維打擊,再逐一擊破。

同樣是轉行的我就推薦找20以下的互聯網公司,而較多招聘互聯網職位的網站一般是:拉勾網、BOSS直聘、獵聘網、脈脈、內推網等

找到靠譜公司的需要明確以下三點

一、儘可能多的找到符合「生計」要求的公司

1、你能接受這家公司給到的最低工資。比如說你在深圳,那你就得先給自己預算好多少工資能讓你在這裡過溫飽的生活。

2、是一家正規的公司,有勞動合同,會給你買社會保險。在找工作的時候有碰到小夥伴說有些公司沒簽勞動合同,當公司資金花完了又找不到融資的時候,公司連工資都發不出,而自己又沒簽勞動合同那會真是找個人哭都難,所以自己找的時候也要留個心眼哈。

3、有已成型的互聯網產品(APP或是網站),公司最好獲得了融資(天使輪或是A輪)說明這個公司至少不會那麼快死亡。

4、工作內容並不是偏離運營崗位的職責(文案、渠道、數據),找工作的時候注意查看工作要求,是否與你要進入互聯網的職責相關,很多公司職位寫招營銷,但工作內容卻是銷售,所以這個營銷就不是你要找的工作了。

二、找到感興趣的業務,查看職位要求

1、篩選出你感興趣的產品和職位。最好你是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然後可以馬上投入身心去做。要不至少這個產品是你不討厭的,如果你自己都對產品不認同,沒信心,又怎麼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好這個工作並從中學習提升自己呢?

2、看招聘的職位描述,判斷這個職位是否有發展前景、能給你多大的許可權、是否和你想學的知識匹配。也就是說你要根據公司的招聘職位描述去判斷工作內容是否偏離運營的工作職責,是不是在招壯丁。

三、仔細調查公司的CEO、業務類型

1、仔細調查公司的CEO,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是CEO,他的知識水平還有自我學習能力都直接影響公司的發展速度,一家公司的發展速度也相應的對你的學習和薪資水平掛鉤,所以在入職前就先去網上查找一下CEO的資料還有他的一些問答,如果在網上找不到也可以在面試的時候通過和他的交談而對這家公司作出一些判斷。

2、仔細調查公司的業務類型,公司的產品是否聚焦,是否是一個真正的需求。產品的用戶是否精準,如果你的產品是面向18歲~40歲的話,那隻能說明你的產品沒有解決一個具體的需求,你的目標用戶尚未明確,如果產品都上線了,但你的目標用戶還不明確的話,建議還是不要進去這家公司。你的產品是否能賺錢,是立即賺錢還是以後賺錢?如果是立即賺錢是否有明確的收入模式,公司有賺錢的能力才能更長久的走下去。

好了,在說完的時候還是想提醒大家一句,轉行需謹慎,一轉窮三年哈。真正的轉行並不是隨隨便便的找一份工作,而是找一個你喜歡的產品,你願意付出精力的產品,你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然後快速的進步。最後希望上面的一些經驗對你有點借鑒和幫助。


剛好近期在招聘一些產品運營的崗位,面試了不少網編,可以給你提一個小建議。

網路編輯轉行做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兩個優勢:1. 本身就在互聯網行業,行業的基礎知識比較好並且對互聯網產品有一定的敏銳度;2. 因為網編本身工作性質的原因決定了其內容整合能力比較強並且對各類新媒體渠道都比較熟悉。基於以上兩點,我建議可以先轉行做互聯網產品運營,培養初步的產品思維,並且可以和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有更多的互動,挖掘合適的機會。這個方式雖然有點曲線救國,但是個人感覺比從網編直接跳到產品經理靠譜一點,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當然,以上僅僅是個人建議,你可以擇善而從。希望你可以儘快實現目標,加油~


推薦閱讀:

作為產品經理,你在 2016 年都有哪些進步、收穫與成長?
優秀的產品經理是什麼樣的?
在大公司的產品崗位,如何在三到五年成為一名頂尖的產品經理?
對於職業目標是產品經理的學生,畢業後立刻做產品的好,還是先做幾年技術再轉產品的好?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策劃 | 互聯網公司 | 移動互聯網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