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以表音文字為基礎,為什麼現代韓文中很少見到漢字,而現代日文中仍然保留了很多?
同一漢字,在日語中會有不同的讀音,而日文中這些漢字,很多又加註了假名,如果完全使用假名,不就可以避免這些情形了嗎?為什麼要多此一舉?
其實,「廢除漢字論」起源日本。
其廢除漢字運動起源於日本的明治時代,早於中國。時代背景卻無不同,西方列強侵入、民族主義興起。廢除漢字,無非是時人探索救亡圖存的一條道路。漢字自唐朝傳入日本後,被曾奉為 「 正政之始 」 、 「 經藝之本 」 ,
但隨幕府至明治起,中國由盛轉衰、日本民族意識抬頭、和學興起、西學傳入,日本人開始思考漢字的優劣。漢字衰落之時,日本社會縱然普遍認同文字改革的路向,但改革路向意見紛陳,有主張轉用平假名、羅馬字,甚至轉說英語、法語。(假名派、羅馬字派、新文字派、轉用洋文派、減少漢字派)最後,減少漢字論和文言合一的路線得到落實。「減少漢字論」與後來的割斷與中國文化關係的「脫亞」主張,在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而,為何「減少漢字論」成為最終方案?該方案源自福澤諭吉,
1873年,他編寫小學教科書《文字之教》,在序言中指明,雖然漢字難學,但日文已累積不少漢字,難以一下子廢取。 他認為3000個漢字就可應付日常環境,提出先限制漢字運用,往後時機成熟,就可廢除漢字。
各派意見爭執不下,其方案實為折衷方案。漢字屹立不倒,卻是貴族利益在左右。
貴族掌握漢字知識,朝廷上下以至士農工商都要聽命他們,若廢除漢字,猶如打倒貴族。 (大久保利通語)一種觀點認為,漢學帶領日本走向維新。
支持大政奉還的藤田東湖、佐久間象山、吉思松蔭,全都是漢學出身;即使是伊藤博文,也是以漢學為根,辦理洋務。而日本天皇的詔敕仍是以漢字書寫 ,天皇權威、忠君體國與漢字連成一線,否定漢學,等同動搖天皇權威。 這卻是日本社會不敢觸碰的一根神經。私以為,此為日本漢字倖存的主因。
漢字表意,可消減日文同音字的因素倒在其次。後步入二戰,廢漢論有違大東亞共榮圈,又是後話。
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6%BC%A2%E5%AD%97%E6%94%B9%E9%9D%A9%E5%8F%B2
-------------------------------------------------------------------------------------韓國文字也有自己的 「 假名 」 ——諺文。
公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此稱為 「 訓名正音」 ,即諺文。而漢字依舊是上層階層的專用文字,為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界線。李氏朝鮮末期,部分民族主義團體開始了訓民正音的振興運動,與中日同,但,這個振興運動止於1910年日韓併合。其後,日本殖民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並用」的政策,並把諺文學者視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同時,限制朝鮮語的教育。三十五年間的殖民統治,致使漢學、漢字在韓無人維護,只因,社會基礎已消耗殆盡。(亦可類比越南)獨立後,由於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朝鮮對於日治時代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漢字被排斥,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則逐漸高漲。 1948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簡稱:諺文專用法),是漢字被依法廢除的法律依據。法律全文如下:「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弧形式插入漢字」。到了1970年,事情發展到了極端,當時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直接導致了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1980年代中期,韓國的報紙、雜誌等,開始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這是因為幾乎沒接受漢字教育的世代(諺文世代)佔了多數,使得使用漢字的出版物無法賣。
諺漢混用或是諺文專用 ,在韓國,是一筆糊塗賬,朝令夕改,他們也迷茫了。
獨立以來,在韓國持續不斷的文字爭論被稱做 「 60年文字戰爭 」 。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AE%AE%E6%BC%A2%E5%AD%97
----------------------------------------------------------------------------------------
論及中國,當年政府、學者的「化繁為簡 」、「拼音文字 」也不似那麼不可理喻、愚不可及。「拼音文字 」 於其時,神似「時代潮流」,也是一般人的基本判斷。批判,若脫離了時代背景,就只剩下不解與憤怒。先發個牢騷。事實上韓國的國語政策一直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經常都是改來改去,讓人暈頭轉向,不只是漢韓混用體的問題,就連韓語辭彙和語法標準都是A改成B後又發現行不通,再次改回A的情況,不只是普通國民,很多出版業人士和文字工作者都會為此感到頭疼。何況,當國立國語院新增一個標準語法時,會造成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語法在技術上是錯誤的,而語感上很繞口彆扭的語法反倒是正確的??這種哭笑不得的情況。
漢韓混用體的廢止,根本原因跟毛澤東推廣簡體字幾乎一模一樣,可以說是為了減少文盲率。脫離高端人士專用的複雜漢字,用學習起來相對簡單的純韓文取代之,這樣就可以讓不懂漢字的人也能享受文化生活,以此阻止階層分化和矛盾。
在北朝鮮,因為金日成跟毛澤東比較熟,所以舉國廢止了漢字,而且因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實施起來頗有成效,在現代北朝鮮根本找不到任何漢字。
在韓國,漢韓混用體的禁止規範,是從獨裁者朴正熙政權時期開始的,後來因為學界提出完全消除漢字的弊端,所以政策時常搖擺不定,也默許了出版物對漢韓混用體的持續運用。直到90年代,大體上漢韓混用體是消亡了。
先說說限制直接應用漢字的弊端。
首先闡明一點,韓語針對漢字是採用音讀,也就每一個漢字對應的讀音只可能有一種。這是跟日語不同的地方,日本是音讀訓讀都有。(古朝鮮語中也是跟日語一樣有音讀訓讀,但訓讀後來逐漸消失了,只有讀音標準。)所以,如果用漢字標記一個字詞,那麼它對應的也只能有一種讀音。但是反過來呢?情況就麻煩多了。因為,一個韓語詞的漢字標記可以有很多種。這就是為什麼在新聞或媒體上報道韓國人名時,各方標記都會有所出入的原因。韓國人名普遍都是漢字名,然而用韓語標記的話,除非官方公布自己的漢字拼寫,則很難用漢字正確標記人名。比如"?"字,它的標記可以是「天」,也可以是「川」,也可以是「千」。再比如「?」字,這也是超常用的字,轉換漢字就是「將」、「裝」、「庄」、「壯」、「長」、「場」、「廠」、「醬」、「章」、「障」、「腸」、「掌」、「丈」??歧義範圍太大,就好比是根據沒有標註聲調的拼音來猜測原始漢字了。
不只是人名,日常和書面辭彙中,這種弊端就造成更多的困擾,而這才是關鍵的問題。漢字詞在韓語中佔據70%以上,每寫一段句子都會有很多漢字詞,而且因為上述的問題,單詞和單字會產生很多歧義。畢竟,常用的漢字詞對應標記是有限的。要是用漢字標註的話,詞義就很明了,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出版物上,有歧義顧慮的辭彙上會添加括弧標記漢字,以防止誤讀,法律和合同條文也有這種情況。
尤其是青少年或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對標記成韓文的比較不常用的漢字詞會有很大的理解錯誤,甚至無法理解。然而韓國政府的政策中,民族主義是一項很重要的理念,漢韓混用體因為跟日本有共性,所以從盧武鉉政府開始,近年來歷代政府的大致方向是主張用純朝鮮語或古朝鮮語來盡量代替漢字詞和日語借用詞??但實際上成效甚微。
教育層面上也是很大的弊端,對漢字的認知沒有習慣化,而是專門當作一門外語來學,導致學生的漢字理解力很低(只會死記硬背),對韓文文脈的理解能力也比60後70後差,也導致國語理解能力的減退,對比較有深度的專業文件的解讀也比較差一些。
因為上述的弊端,也有不少聲音反對現在的漢字限用政策,主要來自學界和知識分子階層,是不容忽視的主張。
所以,有可能到時候又會放寬漢字相關政策,反正韓語標準就是這麼隨風搖擺,在大體原則不變動的情況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然而可以預見的是,漢字限制放寬後,漢韓混用體也是不會復活的。把漢語和日語放在一起說吧
我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語即便想去漢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就是【技術上都完全不可能】可能很多人會用拼音寫一小段話,然後說【你看,可以看懂啊】
但是我敢肯定要去寫科學論文,法律文書,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從根兒上對漢語的辭彙做全面改造本來,拉丁字母就是適合那種輔音豐富、形態豐富的語言
漢語、日語這種在歷史演化的長河中,輔音被大砍特砍,化作聲調、高低調的語言在用拉丁字母上本來就存在先天不適越南語作為聲調語言,用拉丁字母,因為自己有3000個音節,用拉丁字母的確沒問題
但聲調語言的產生,反映到拉丁字母上,等於說是把一堆輔音,變成了小小的聲調符號本身就已經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6世紀的中原漢語,有3800個音節,
這個版本的漢語,非要拉丁化,還是可以拉丁化的但隨著北宋時期入聲合併、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一路暴跌到20世紀的1200-1300個這就使得各地漢語方言的【漢字依賴症】大幅升高我認為,在12世紀中原漢語的 -p、-t、-k全部消失後,拉丁化已經從技術上宣告不可能不要拿東干語做反例,這個東干語他不需要寫什麼複雜高深的東西
就寫寫民歌、通俗故事,文字承載量極低日語同理,甚至更徹底
日語從很早的遠古時期,至少2000年前,就已經變成了全世界語音最簡單的語言濁音清化、開音節化
以至於日語連很多核心基礎辭彙,都得用複合詞,比如 蛋=tamago(球兒),雷=kaminari(神鳴),狼=ookami(大神)日語加入漢字圈,漢語辭彙大幅湧入,自然使日語從一開始8世紀就患上了嚴重的漢字依賴症
但若日語不加入漢字圈,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看看現在的紐西蘭毛利語就是一堆特別特別長的辭彙雖然日語從8世紀就患上漢字依賴症
日語依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基礎音節從88個砍到67個韓語因為有韻尾,本土詞也從來沒有漢字化過,所以本來就沒有【去】的問題
韓語的漢借詞,雖然多數通過上下文可以猜出來,但是剩下的就必須要另外加註漢字所以韓語只能說做到極致仍然還需要使用漢字再者就是從道德層面來說,韓國人的姓氏,不用漢字的話會大幅混淆這個韓國人自己都不會接受的總的來說,越南語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韓語在中間糾結又尷尬,漢字問題隔段時間就被弄出來吵一遍漢語保留-p、-t、-k的方言 如 粵語、閩南語,也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但是90%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和 日語,都已經被牢牢綁上了漢字的戰車以上是技術角度,此外還有道德角度、歷史階段角度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姓氏跟別人的姓氏合併
光是這一點,就連漢字的進一步簡化都阻止了,遑論拉丁化而且這幾年,中國為了尊重姓氏,恢復了很多異體字、繁體字比如 鍾-鐘(鍾);甯-寜(寧);於-於;等等從歷史角度來說,石油時代,普及識字率之後,
沒有人有辦法再對文字進行改動,因為所有人都習慣了兩岸如果哪天統一,台灣的繁體字還能不能用下去,也會吵翻天的拉丁化之類的問題根本就是被掃進塵埃、無關緊要的了三個角度,我個人覺得足以結束拼音化這個話題了最後還是要慶幸一下,機械打字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否則那個時候,打漢字真的太坑了據我所知,韓語中完全去除漢字是各種人為因素。在查詢了一些資料之後,拋磚引玉,整理如下:
傳統的朝鮮語辭彙包括固有詞和外來詞兩大類。固有詞是指朝鮮語里原來就有的本國詞;外來詞則是指源於其他語言的詞,這其中有近70%源於中國的漢字詞,這些辭彙在朝鮮文中是可以用漢字書寫的。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非常悠久,因此,即使在「訓民正音」發明以後,漢字仍在使用。朝鮮王朝宮廷文書的書寫、歷史典籍的記錄等都有漢字夾在其中。 然而朝韓對立之後,對待漢字的態度卻是一致的統一。 朝鮮自1946年即開始限制漢字的使用,到1949年徹底廢除了漢字。朝鮮採取了全面廢止漢字的改革措施,即所有文字書寫全部使用朝鮮字母,不再夾雜漢字。在辭彙上,朝鮮也嚴格限制漢字詞的使用,儘可能多地用朝鮮固有辭彙創造新詞。 儘管韓國在1948年頒布了《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但漢字的使用卻一直沒有完全停止,無論是學校的語文教育還是國民的文字書寫,夾雜使用漢字是長期存在的。韓國教科書中使用漢字的政策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如1968年的總統令曾要求刪除中小學課本中的漢字,但1972年漢字又被定為初中的必修課編入正規課程。1973年中學教科書規定重新使用漢字,1995年又將其改為選修課程。1999年2月,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籤署總統令,批准在政府公文和道路牌中使用漢字。這個總統令的頒布,打破了韓國政府50多年來對使用漢字的禁令。現在韓國教育部頒布的教育用「新訂通用漢字」為1800個,供日常生活用的「常用漢字」為1300個。我在韓國接觸了些韓國人。60歲以上老人還可以寫一兩千漢字,而且是對的。20多歲的人幾乎不會寫。他們高中要求學3000漢字,但其實不進入必修考試,那麼就像我們的副課,早就忘記了。又由於拼音文字,還沒有四聲,一音多字太嚴重。年輕人容易把韓文的聲音反推,然後就理解錯誤特別多。?? (廳舍)大樓。他們一直以為是「青-」。因為?是廳、清、青、請的發音。 即使公共場所的漢字錯別字也多的離譜,廁所里「故障維修小便池」都會寫錯很多。基本都是用相近的音的字。因為他們不理解漢字意義的。
民國後也有很多人呼籲廢除漢字使用羅馬字母,但是最終失敗了,其實中日韓這三國在近代以來在對待文字和語言上都走過挺相似的道路。剛才寫了好多,覺得說不清楚,還是簡單地說吧。個人熟悉日語,以日語為例。日語假名發音速度一致,和中文相似,如果廢除表意的文字,那麼就會出現「於瑜欲漁,遇余於寓。語余:「余欲漁於渝淤,與余漁渝歟?」余語於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於俞寓」的情況。更何況,假名沒有平上去入聲。清減漢字,目的不過兩個:①掃盲;②民族自尊心。就跟到底來說,日本人和朝鮮人在這個範疇上一致。但是日本人是比較精明的,不能減的不會減。而朝鮮族人南北呼應,一舉全廢,就比較值得商榷了。至於簡化漢字,55年之後的多字並一字的行為也可以說是和東北邊陲兩國一樣的不負責任行為。
日本人覺得寫漢字比較有逼格。
請看我在問題下面寫的評論。其實韓國並沒有廢除漢字,可能是由於大韓民族的自尊心在作怪,所以他們盡量不用漢字。某些韓國專家曾經提出要恢復漢字,因為韓文和日文一樣,存在著大量的「同音異義詞」,翻開「國語辭典」隨便找一找,就可以發現這種現象比漢語更嚴重。此外,日語比韓語更需要漢字,除了同音異義詞泛濫之外,日文是純橫向書寫的,如果是黑壓壓的一片平假名和片假名,那文章簡直沒辦法看下去了。韓語是左右、上下、或左右上下的結構,固然也會出現歧義和混淆,但它讀起來不至於像無漢字的日文那樣變成天書。越是文縐縐的書面語,就越離不開漢字的輔助。
推薦閱讀:
※日語的漢文訓讀體如何直接翻成文言文?
※從 A2 到 C1 各個級別的德語有哪些推薦的網上資源?
※通曉兩種以上的語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大家有哪些學習自然語言的心得可以來分享?
※怎樣學會英式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