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羅布泊與黃河之水淵源相通?
你這是讀古書產生的疑惑吧?
其實這個問題牽扯到中國古代地理上的一大公案,——黃河重源說。
黃河的源頭,現在我們都知道,是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的卡日曲。但你要知道,這個正源,是1952年才考察確定下的。一直到元朝時,人們才發現黃河是從星宿海流過來的。一直到清朝時,人們才通過星宿海,發現了黃河的三個源頭。
——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時間裡,人們都不知道黃河源頭究竟在哪裡。
在古代,漢人的足跡基本是止步於青藏高原的,所以,《尚書·禹貢》中就說「導河積石」,意思就是說大禹疏導黃河,是從積石山開始的。積石山就在今天甘肅臨夏,也就是青藏高原的邊緣,黃河從這裡流出了青藏高原,進入了漢地。——積石山這裡,應該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所能看到的最遠的黃河。
然而,積石山這裡的黃河,流量已經很大了,一眼就能看出這絕不是黃河源頭。那麼黃河真正的源頭究竟在哪裡呢?——《山海經》中另外有一個記載:「河出崑崙東北隅」。也就是說,黃河是從昆崙山的東北角發源的。
不過昆崙山在哪裡,上古以來就有多種說法,這個咱不細說了。總的說來,《山海經》里的昆崙山,很可能還是在甘肅青海附近,離積石山不會太遠。(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昆崙山本來就是神話虛構,並沒有這座山)。
到漢武帝時,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一直翻過了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路上經過了羅布泊,即古人所謂「鹽澤」。
眾所周知,羅布泊是西域地區很多內流河的流入地,那麼多的河流流入湖中,而湖水不見增加,這對古人來說,當然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張騫對其原因進行了探究,認為(很有可能是當地人告訴他的):羅布泊的水流入了地下,在地下繼續向東方流淌,然後在東方某處再重新回到地面上。
張騫認為,羅布泊在重新回到地面上以後,就是黃河。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黃河源頭自然還應該遠在羅布泊以西。自張騫鑿空西域後,漢朝使者穿梭西域往來不絕,有漢使沿著塔里木河就一直到達于闐,在這裡,有一座非常高大的山脈,山上出產玉石。他們回來把這情況都報告給漢武帝後,漢武帝認為這裡就是黃河源頭,而那座出產玉石的山脈,就是《山海經》里說的昆崙山。(《史記·大宛列傳》:「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就這樣,昆崙山就從甘青附近(或者是神話虛構)搬到了西域,並且名字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如此一來,在漢武帝看來,黃河的源流是清楚了:它從昆崙山發源,一路向東北流去(即塔里木河),最後匯入鹽澤(羅布泊),鹽澤(羅布泊)的水再潛入地下,在地下繼續向東方流去,在積石山附近重新回到地面,最終匯入大海。
這種理論,就叫做「黃河重源說」,是中國古代幾千年來黃河起源的主流理論,一直到清末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末尾有一段韻文,相信大家都會背,其中有一句叫做「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果不深究的話也就過去了,如果深究一下,其實它用的就是黃河重源說的典故。
當然,這種理論是錯誤的,和濟水三隱三現一樣,其實都是一種想像和神話。
現代地理已經證實二者風馬牛不相及,古人卻不這麼想,顧頡剛《古史辨自序》里有篇文章《崑崙溯源與羌戎文化》(好像是這個名字),看完之後獲益匪淺,裡面專門把歷史上的黃河源問題理了一遍,推薦給題主。
羅布泊地區廣闊,包括庫爾勒東部、哈密吐魯番南部、若羌切木北部、阿爾金山西部的那一大片南疆東部地帶。
羅布泊地區東部有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從昆崙山和阿爾金山西流的河流,所以啊黃河和羅布泊地區某些河流都是從青藏高原發源的。
可是這些青藏高原西流的河流比較小沒有流入羅布泊那個原先的大湖,那個大湖的水源來源是塔里木河,來源於天山、南疆南部的昆崙山、喀喇昆崙山、帕米爾高原上的冰雪融化的河流。事實證明了它們是不相同的,只是古書記載的是它們淵源相同。如果你有興趣羅布泊穿越,可以加我v信:zhanggui192
地理沒學好,一個在盆地里,一個在青藏高原里。哪來的相通....
推薦閱讀:
※怎樣寫中秋祝福不被吐槽?
※中國有哪些好看的歷史人文紀錄片?
※張愛玲為什麼寫小艾,覺得不符合她的文學主張,有砸招牌的嫌疑,是不是有時代背景,或苦衷?
※到底該如何理解「垮掉的一代」 有什麼歷史文化經濟背景?
※堯、舜、嚳、顓頊等上古帝王為什麼用這些奇怪的字起名,這些字除了專有名詞以外還有什麼其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