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平面設計的都喜歡蘋果的電腦?

感覺很多平面設計師都用蘋果,除去逼格的原因,蘋果電腦在平面設計上真正的優勢是什麼?顯示器色彩?軟體運行環境?


聽說你們都拿色彩說事,老古董都氣炸了——「爺當年開創桌面出版這事的時候還是黑白屏幕吶!」下面的IBM不服氣的說「黑白屏幕還顯擺啥呀,咱可是支持256色嘀~」

大部分答案都忽視了是蘋果啟動了桌面出版行業這個典故,在Xerox PARC這個黑科技大本營里,曾經誕生了決定後來電腦行業的諸多重要技術,包括了

  • 激光印表機
  • 圖形用戶界面
  • 所見即所得的文本編輯器
  • 頁面描述語言Interpress
  • 乙太網
  • 面向對象編程,和Smalltalk語言(Objective-C里的冒號和方括弧都怪他)
  • MVC結構

因此當喬布斯怒斥蓋茨是小偷的時候,蓋茨那句經典的「我們都有個有錢的鄰居,叫施樂,我闖進他們家準備偷電視機的時候,發現你已經把它盜走了。」恰恰是當年Xerox PARC在科技界中地位的真實寫照。

好基友一輩子……

Adobe的兩位創始人John Warnock(右),Charles Geschke(中)都是當年Xerox的頁面描述語言Interpress的開發者,離開Xerox成立了Adobe,開發簡化版的Interpress,也就是PostScript。

喬布斯:把PostScript借給我家印表機用吧

由於喬布斯在里德學院的經歷,讓他對字體設計極其熱衷,喬布斯非常希望能把PostScript用在自家蘋果電腦上,這樣就可以用電腦輸出高質量字體的文稿和海報了,1985年,第一台使用PostScript的激光印表機,Apple LaserWriter誕生了,它雖然要比HP使用PCL頁面描述語言的產品晚推出一年,但很快就憑著PostScript豐富的軟體而成為桌面出版行業的事實標準。

LaserWriter採用PostScript並非全無代價,它內置了12Mhz摩托羅拉68000處理器和1.5MB內存,甚至要比當時的桌面Macintosh電腦還要強大,價格也將近70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5000多美元。

上面途中展示的是LocalTalk網路,使用Macintosh上的RS-422串口連接,傳輸速率為230.4 kbps,這個介面一直保持到90年代,在 usb介面出現以前的電腦使用是怎樣的? 一問的回答中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1984年成立的Aldus是桌面出版軟體PageMaker的開發商,其實「桌面出版」一詞也正是由其創始人Paul Brainerd所創造的,PageMaker使用PostScript作為頁面描述語言,運行在Macintosh電腦上,並使用Apple LaserWriter輸出,組成了經典的桌面出版「三件套」。

Adobe的第一款面向最終客戶的產品,是Illustrator(1987年),其前身是Adobe內部所使用的PostScript字體設計工具。

色彩不準(乾脆沒有)怎麼辦?標潘通色號呀!

相比之下IBM PC兼容機平台上的相關軟體並沒有遲到太久,PageMaker的競爭者Ventura Publisher(後來被收購改叫Corel Ventura),和Illustrator的競爭者CorelDraw(1989年)相繼出現,不過相比之下,Macintosh由於其先發優勢,還是積攢了更為強大的軟體組合,這其中就包括了QuarkXPress(1987年),Aldus Freehand(1988年),Photoshop(1990年)等設計領域大名頂頂的軟體。

為了鞏固在出版界(蘋果此時已經不僅僅是「桌面出版」,而是已經進入到許多出版行業的排印流程當中)的地位,蘋果在1993年開始在Macintosh電腦上使用ColorSync,來改善不同設備間色彩不一致的情況,而PC則直到Windows 95時代才通過柯達Image Color Matching(ICM) 提供了類似的功能。

http://www.rmimaging.com/information/ColorSync_History.pdf

不過儘管如此,我們在1997年的《PC Magazine》裡面仍然看到這樣的描述:

CMYK output, CorelDraw 7"s nemesis, is still perilous—even though the program now supports Kodak"s CMS (color management system).

CMYK輸出這一困擾CorelDraw7的幽靈仍未除去——即使它現在已經可以支持柯達色彩管理系統了。

PC Magazine,1997年4月22日,190頁

由於Windows上軟體對色彩管理的參差不齊,因此90年代大多數和印刷出版相關的領域都普遍使用色彩管理更為一致的Macintosh,國內的電腦排版大概也是從90年代開始流行,因此當時印刷業內討論的「蘋果電腦色彩管理好」在擴散到圈外時就變成了「蘋果電腦色彩好」(「色彩管理」對於外行來說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然後又流傳為「蘋果電腦屏幕好」,似乎沒有人記得當年蘋果打入桌面出版領域時,靠的卻是沒有色彩的黑白屏幕。


我爹大概在9幾年的時候在北京學了個Photoshop, 後一直從事設計和廣告行業,大概2000年時候,家裡有了第一台Mac。

主機如下

顯示器如下

滑鼠

鍵盤長這樣

長的好看

那時候我爹和工作的設計師阿姨從來不讓我碰這台電腦,只是覺得很高級,聽他們說這叫蘋果電腦。外觀讓我第一次覺得電腦還能這麼好看。顯示器是一個玻璃大屁股。能清楚的看到裡面的構造。滑鼠和鍵盤也是我從來沒見過的樣子。滑鼠竟然還可以只有一個大按鍵。按下開機鍵有booooong的一聲。然後系統的菜單竟然是在上面的。公司里還有幾台Windows系統電腦和一台不知道什麼系統用來控制各種印刷機器的電腦。

設計師告訴我這台mac顏色顯示比其他電腦要好,作圖的時候也不會卡。有時候我偷偷用這台電腦,發現我不會操作,滑鼠不會用,鍵盤上沒有Ctrl鍵什麼的。總之就是感覺高級,那時候還沒有b格兒這個詞兒。我一直以為這台電腦只能做圖,是不能上網什麼的。直到有天抓包設計師阿姨上網看小說,才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後來我慢慢學會了設計,排版什麼的,學會用Photoshop,Illustrator, CorelDraw, Pagemaker(Indesign前身),開始有機會用這台電腦。還記得我第一次用這台mac是畫了個柯南。後來慢慢的開始了解電腦的各種,才知道這台電腦叫PowerMac G4. 我的印象中2000年左右的windows系統的電腦跟mac是沒法兒比的。尤其是mac是真的好看啊,自行腦補對比同期電腦外形。直到現在,這台mac綜合顏值排行也是在我第一位的。也是這台電腦讓我開始接觸Mac OS,也打開了我的設計之路的大門。

用戶體驗

對我來說,Mac OS帶給我的用戶體驗要優於window。過去用Mac os感覺確實比我用的window要流暢。卡頓和崩潰出現的機率要少於windows,但在用了很久的mac電腦上會經常出現彩色風火輪。顯示器顏色顯示會由於同期的民用顯示器。主要體現在印刷品和顯示顏色的色差。在那個病毒風靡,瑞星小獅子風靡的時候,我記憶中這台mac從來沒中過毒。window卻常常冒出彈窗和殺出成百上千個木馬。而且系統的圖標很可愛很精緻啊。後來mac有了手勢操作,特別明顯的感覺到,在多任務,單屏幕工作的時候,觸控板的手勢操作大大提高效率啊,三個手指一划,邊找素材邊工作,很蘇胡。

歷史遺留問題

Mac os有大量的設計師用戶基數,出版物設計和排版軟體大部分最初在mac首先上線,比如adobe的大部分軟體。很多出版公司或者設計師自打開始設計就用mac os。忙得要命,懶得換系統。

用什麼電腦無所謂,能夠提供創意和效率的工作就好了。好看的mac外觀,和mac os用戶體驗能讓我更舒服,那為什麼不選mac。當然部分軟體不支持mac系統,那就必須用windows了唄。在渲染和剪輯的時候mac也是可以的,macbook和imac不夠強力,不是還有mac pro么? 預算不夠就自己配台windows,打遊戲就用windows,公司用mac就用mac。不挑電腦,好好乾活。

所以。我選Mac。

*機子照片得下次回家找找看還在不在了,之前用的MBP 17服役5年也退役了。本來還可以繼續戰鬥,手賤開機狀態下自己拆開後殼壞了。。。

*之前提到說corel的大部分軟體最早在mac os上線,查證後並不是。只是記得早早就在mac上用過。致歉。有朋友提到mac不能用coreldraw,目前最新版本和比較新的幾個版本確實不支持。有幾個版本還是支持的。新版本用wine應該可以,沒有試過。一直用ai,感覺操作比較人性化,用著也舒服。


因為 Windows 的色彩管理寫得爛啊。(

2015 年 macOS 表示我們支持全系統 10-bit 顏色輸出了:OS X El Capitan Quietly Unlocked 10-Bit Color in iMacs and Mac Pros,這時候 Windows 要這麼做首先你得驅動支持,其次得應用程序創建獨佔的全屏 DirectX 輸出,這個意思是每個專業軟體都要寫成遊戲引擎……而且還得是全屏的……

2015 年 macOS 表示我們支持 Display P3 屏幕了:A look at the P3 color gamut of the iMac display (Retina, Late 2015),Windows 上面雖然早就有 AdobeRGB 支持的屏幕硬體存在,但是由於系統對無明確說明的軟體不開啟色彩管理,要麼你強行校正成 sRGB 來用(白瞎了好屏幕),要麼享受每個軟體特么看起來都不一樣的辣雞色管。後來 Surface Studio 出來以後終於給了個 sRGB/Display P3 切換開關,然而用起來還是非常難受(打開 PS 先去按開關,然後感受別的應用顏色都不對,要干別的事情先把開關關掉)

Windows 10 rs2 及以前,載入顏色配置文件以後開 DirectX 應用還可能出 bug 導致屏幕顯示出問題,後來終於修了……


提個醒,你啥Mac機型都行,你千萬別說MBA適合做平面設計,不談配置,就那個45% NTSC屏幕適合做平面設計,鬧笑話的要。


色彩管理完善

軟體生態用戶生態(設計師水果多,物以類聚,水果上的設計師多,設計軟體優先考慮 Mac)

系統相對穩定一些,不會有 Windows 那麼多奇怪的問題(Windows 對「技術」的封裝不夠友好,把很多普通用戶不應該接觸的東西暴露在用戶面前,容易出問題)

早期 Mac 的圖形性能相對佔優


我也不知道為啥。

反正人家印刷廠都用蘋果,我就不能用PC,否則我辛苦熬夜做好的稿,到了廠里一看那個色調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怎麼辦?以前沒買蘋果的時候我們只好派設計師去印刷廠盯著,有偏差立馬現場調色。

印刷廠往往是在深圳或者龍港,差旅費幾趟就等於買個蘋果了,對吧。


1. 不要忽視習慣的力量。

2. 蘋果的屏幕色彩確實好,不是說PC沒有,而是相近條件下並沒有價格優勢。

3. macOS色彩管理也做得不錯。


拋開軟硬體不說

幹活首先要扮演一個符合客戶預期的角色,服化道都得到位...

你拎個移動工作站去見客戶時...

客戶:「你們做設計的不都是用蘋果的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明明不是女裝大佬也開始盤算留個及腰長發的原因...


作為從Tiger用過的來的用戶,很有發言權

因為

用Mac的用戶智商比較低

比如我


今天看到這樣的新聞,感覺有必要更新一下。

每個設計人員的工作內容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是做街邊廣告,一個產品的成本與責任只是幾千元,你需要最大化自己的利潤,壓低自己的成本。但,有些設計,自身要複製幾十萬件或者上百萬件,對歷史,對時間和對上百萬元的投資負責時,你就會選擇一個比較靠譜的平台,成本絕對不是第一位的。所以,不要在我面前說,你一個破蘋果好幾萬,我4千的PC同樣能辦到,而且更實用。我相信,你以後總會遇到不差這點錢的客戶。

[NHK紀錄片]微型計算機技術者們的攻防_紀錄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印刷相對手機基本上是淘汰的技術,曾經在這個行業中領先的公司有,蘋果,北大方正,尼康,佳能,愛爾發,藝卓,愛普生,富士,飛思,哈蘇,海德堡,曼羅蘭,高寶,三菱,濱田,金東。以及北人,上海光華。上面這些品牌有一條基本的數據線,這條數據曲線,就是蘋果參與制定,所以買蘋果就等於貫穿其中。

--------------------------------------------------------------------------------------

1、蘋果系統不死機,今天像笑話,但256m內存時代,如果你排版2個小時,遇到死機很正常。

2、是電腦改變了很多行業,比如出版及影視。在傳統行業數字化時(80.90年代),出現了美日爭霸,包括系統,標準,像色彩空間,軟體介面,蘋果在很多基礎協議上做出了規範。

3、之前兩點所示,你不用蘋果選擇什麼?蘋果針對自己家顯示屏,有色彩管理。他的色彩管理程序支持印表機和激光照排軟體,以及印刷機。

最後的結果是美國生產軟體計算機,日本出列印及攝影機,德國出印刷機,美國統一數據,日本出輸入輸出設備,德國出精細加工設備。

所有參與流程的企業,軟體就會接入蘋果平台,pc平台沒有競爭力主要因為oem硬體多樣化。微軟系統相對安全可靠性更差,所以從90年代開始,中國設計行業也就一直用蘋果做平台。


交代一下歷史背景

可能說90年代差距比我說的更巨大,在80年代日本研發出了自己的計算機和電腦系統,美國通過不光彩的手段把日本的系統幹掉,使微軟成為世界統一的計算機系統。日本的操作系統,卻在數碼相機上得到了發展。美國同時就有蘋果和微軟兩個電腦公司,微軟的計算機主要是推廣使用,低廉的價格依靠台灣OEM方式,讓顯卡、主板等硬體價格下降,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讓後發展國家沒有自己研發的必要,也成了各個國家計算機基本組成。而蘋果系統就變得更加專業,主要是非線性編輯,印刷出版,音頻編輯,在做這些編輯時,蘋果順便做了一堆標準和驅動,得到了其他廠家的支持和認可。所以只要涉及到專業,從延續性,和易用性,蘋果就成了首選。

其實90年代,我們和世界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們可能連一張彩色的報紙都印刷不出來。所有流程設備,我們都需要進口或者靠外國人幫我們解決。王選院士解決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之一,之後我們再無進展,直到今天。


謝邀。

歷史原因上來說應該是因為Mac顏色准。

直到現在的Mac(iMac/MBP)機型,校色前後都沒有區別。(Air產線除外)

以上。


  1. 色彩能滿足要求。自從PC和DC2沒了,windows陣營再也沒有能在屏幕色彩方面吊打rmbp的機型,所以說現在的win和水果兩邊就色彩來說半斤八兩,只不過win這邊多幾個能蓋滿AdobeRGB的屏。大多數人也就用個sRGB就夠了,對更高色域的要求不是很高。
  2. 使用方便。自帶比較好的出廠校色,自帶比較方便的色彩管理。win陣營在這方面相對來說要弱一些。
  3. 便宜。不考慮二手的情況下,帶好屏幕的MWS都是很貴的,比rmbp要貴。


以前老媽是報社的,我也在廣告公司工作過,設計人員全是蘋果(從80年代開始到2010年前都是,這幾年不接觸了所以不評論)。

不用蘋果電腦,能不能做?當然能。

運營商幾百萬的宣傳品,色彩之類的出了問題,一切後果自負,印刷樣張和設計稿不符,總監直接去死吧。

真實案例:一個小單,製作某門票,因為比較小所以直接讓某小印刷廠負責,該廠用PC設計時圖片上水是水波紋是波紋,效果很贊,印刷出來一批,一片藍。總監直接把他家拉進黑名單。


眼睛會被retina的屏幕慣壞,然後就習慣了分不開了。

trackpad好用。

個人感覺:因為完全沒法玩遊戲,所以只能看看behance,找找筆刷,然後一坐幾小時,背影還特有感覺,哇,好高冷,各種設計6的飛起。 比如我。

但如果當初沒有大環境可以支持adobe的分享協作,dropbox這些,我應該會買個雷蛇,價格一樣還能玩遊戲。。。何必像現在那麼苦


本來不想回答的,難得看到吃瓜看棗的群眾,都在猜來猜去。沒有深度用過的,就別亂講了。

-----------------------------------------------------------------------------------------------------------

平面設計太廣泛,平面設計都愛用蘋果?這怎麼可能,很多軟體並非跨平台,Windows上有很多軟體,Mac OS下並沒有(3D Max、SAI等),Mac OS下也有使用體驗並不如Win出色的(PS、AI等),這得看所指的『平面設計』工作的領域。

無論你信與不信,蘋果的電腦,都是針對於商業計算機領域,都是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尤其在2016之前。

為什麼買蘋果,說四點。

1 自帶免費的正版軟體。蘋果全系自帶正版軟體,辦公文檔三件套(價格超600了)、還有其它的等等,這都是正版免費使用,省下了部分開銷(用Win需另購,在天朝可以不花,但你得認,這也是錢,軟體並不便宜)。

2 色彩管理。默認情況下,Mac OS比Windows色彩管理確實優秀,非專業印刷校色,蘋果電腦在列印時,幾乎可以做到可見即所得,專業校色的顯示器很貴,湊合用可以省下部分錢。

3 應用環境。有一些軟體在Mac OS里非常穩定,還有一些不跨平台的小眾軟體,這與環境相關,如IOS開發。黑蘋果也可解決部分事情,但黑蘋果終究是黑蘋果,如果當主力機,如果遇到緊急事情,真的會很尷尬。

4 顏值設計。確實優秀,但並非沒有競品。

用兩個機子來驗證性價比的事。

移動端,Rmbp15,標壓的CPU,中度使用至少6小時+的續航,一塊超過NTSC72%的屏(2016款後升級P3廣色域),優秀的外觀設計(Ubibody的機身),可以擴展至少兩塊大屏顯示器(官方數據沒查到,記憶中最多可以擴展6台顯示器),同價位能杠兩下的的機器,你找找價格。

台式機,iMac 27,這一塊27的顯示器,單賣要7K+(現已停產);雷電介面*2,能做的事很多,比如至少可以擴展2台顯示器;設計優秀顏值高,輕中度使用,夠用。8K+買了一個外觀+配置,7K+買了個屏,這就是iMac。你可以說它配置低,但是好看啊!在這個價位,你能找到這麼有顏值的台式機么?你能找到這麼靠譜的顯示屏么?HP太貴,DELL不靠譜,海淘EIZO、NEC麻煩有風險。

-------------------------------------------------------------------------------------

工作站,Mac Pro,這塊不怎麼接觸。希望有了解的朋友給予補充。

台式機,用黑蘋果是最優解決方案,會弄的一樣很穩定,只是不適合新手。

2016之後,蘋果價格提升明顯,在同價位產品中,性價比確實變低。隨著Win10的普及,iMac也終於有了對手,Surface Studio,與其相對應的是即將上市的iMac Pro。

有太多買了蘋果,主力在Windows,裝了Win的蘋果,那個風扇真是聲音在飄,淚在飆。為了顏值買蘋果裝Win的,我不表明態度,誰都有購買產品的權力,怎麼用是自己的事。同樣,有太多買了蘋果,不會用、用不慣的,悔的腸子都青了我也見了不少。

心血來潮,這幾年我能聽到幾個有意思的、且有代表性的蘋果問題,我來匯個總。

1 Mac OS系統用不壞(Mac OS一樣壞,開機開不開,黑屏Duang,Duang,Duang,Duang的次數還不一樣,Duang的你心花怒放,『愛你的心,煩煩煩,給自己嚇了一跳,哎呀……』)

2 Mac OS體驗優秀,從來沒死過機(朋友,那是你用的少或者壓根沒用過,五國、花屏、七彩風火輪這種隨便搜)

3 我用的Mac的系統,從來沒崩過(2333,還崩潰,真要鬧起脾氣,這真不是一個度娘能夠解決的,明白的自然懂。Too Navie,想知道天書嗎?搜個黑蘋果代碼馬上即可看到)。

別把蘋果想的太好,也別把Windows想的太爛。我只是想說理性消費,認清自己的需求,再來購買。就這樣。


一、樣子好看,用料頂級,做工好,品牌高大上(主要原因)。

二、購物和售後體驗業內最佳。

三、OS X系統相對易用,也相對來說更不需要維護。

四,同樣的綜合品質下性價比最高。

五,屏幕,系統色彩管理起點高。

單純工具屬性來講,Mac在平面設計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我覺得主要還是在消費級領域做到了具備足夠專業屬性,在專業領域又做到了最具備消費屬性,所以非常適合絕大多數的平面設計師,內容創作者使用和購買。平面設計師說到底也只是普通用戶,蘋果家的東西,價格起步雖然貴,但是用戶掏多少錢就能買到多少東西,並且除了掏錢之外不用再為此操心任何事情。


歷史原因。

1984年蘋果的Macintosh就已經支持圖形化界面了,而windows直到1995年win95才算真正開始圖形化用戶界面時代。蘋果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圖形化工具,包括GUI界面,滑鼠,簡單易用的編程環境,開創了桌面出版時代,Photoshop、 Illustrator,QuarkXpress,早期僅支持蘋果系統,這種狀況一直到win95以後才開始逐漸改變, Illustrator 7.0版本在1997年第一次實現了mac與pc版本同步。

所以早期的桌面出版領域大家都習慣了用蘋果機。win95特別是xp之後,windows才逐漸開始在藝術出版領域追上蘋果,但是即使是現在,在蘋果系統下編寫GUI用戶界面也比win方便不少。

現在其實蘋果win已經區別不大,但是蘋果電腦也不貴,而且做工精良,色彩準確,外觀優秀,不會中毒,蘋果因為長期與藝術家用戶支持,所以在整體體驗上優化還是比以降低成本為第一目標的PC陣營要好,所以大家現在選MAC也不能算裝B。


謝邀。

MAC這個東西,確實有它的優勢,但也沒有絕對。所以私認為題主用「喜歡」這個詞用的非常好,喜歡是一種態度,和實際生活狀態是掛鉤的。

MAC作為硬體之於平面,就如同github這樣的平台的地位一樣,行業相關人士使用率非常高。而且如MAC上的Digital Color Meter這種常用工具,甚至很多軟體,和Windows是不互通的。這就導致了溝通成本,降低了圈內體驗,進而影響了很多設計師的態度,促使他們購入MAC作為基礎設備。

僅僅就平面設計來說,對硬體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而MAC的顯示器,對印刷色的還原又相對有好一些。所以MAC之於平面設計師,是幾乎不需思考的無腦選擇。而且平心而論,我也認同MAC的工業設計是挺好看的……


確實在硬體上,MAC的性價比是比較捉急的。平面設計師或多或少會有視頻、3D等渲染的需求,進而可能需要配置工作站,MAC的性能很難滿足。如果希望外接一台超過27寸的大屏,MAC的色彩優勢也會被大屏本身的硬體影響。

設計相關公司或設計相關學校,清一色配置MAC是常見做法,這也是造成設計師們常用MAC的原因之一。但這東西很少成為設計師的居家主力。


首先最關鍵的原因是平面設計等需求,Mac可以在性能和軟體方面都滿足需求;

既然這樣,那麼必定是首選

你看,多少個人寧可安裝windows也要買Mac,或者不買Mac的原因只是「office兼容性不佳」或者更直白的「顯示性能不行玩不了什麼遊戲」;也就是說軟體和性能不能滿足需求——換句話說就是「只要軟體和性能可以滿足需求那肯定買啊」

你看,設計類的都能滿足,必然首選啊—-而且還有更加的色彩管理


瀉藥

最大的優勢是蘋果的由內到外的設計都非常符合藝術家的品味。

即使你不懂,用了之後也非常有藝術家品位


推薦閱讀:

為什麼Macbook Pro 無法識別移動硬碟?
2016 Macbook Pro 的第二代蝴蝶鍵盤的手感怎麼樣?
為何蘋果不著急?
ThinkPad的觸摸板和MacBook比較如何?

TAG:MacBook | 蘋果產品 | 蘋果公司AppleInc | 平面設計 | 平面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