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系壓制下,我國的殲7.殲8是否可以戰勝附近國家的三代機甚至是三代半?
在超大上看到,越南的蘇30在當前這種沒有沒有完整的空戰支援體系時,r77射程只有80km,而我國的二代改殲7e,殲8都可以打主動彈。那是不是就是說可以一戰甚至用數量優勢壓制了嗎?順便問一下日本,韓國,印度是否有這種體系
可以。極端情況下的體系壓制:越南的蘇30編隊入侵我國領空(就當他們魚露吃多了吃壞腦子了吧),這種情況下,我方有預警機+地面預警雷達提供目標鎖定,有電子戰體系進行通訊/雷達壓制,有地面防空體系進行目標驅趕,殲七就充當空中移動導彈發射架就行了,保證蘇30連還手都做不到。做個類比,就大概是木蘭秋狩吧,御林軍把猛獸驅趕到皇上面前,康熙老佛爺說了,朕一天可以射兔子318隻
首先,對於戰鬥機,只有迎頭而且對方機動性很差的時候,r77才有80km
另外,周圍目前只有四代機,沒有三代半。
最後,j7e掛主動是浪費,用來看的。8爺很早就停止了重大改進,常掛的彈其實是霹靂11,雖然也可以掛12.
另外越南su30太少了,你與其說是空戰打掉,不如說它本身就無法發揮很大作用,更何況它的彈藥很少。
換句話說,越南su30面對同類國家的時候,具有拔掉對方指揮部的潛力,弱一點的就是有這個能力。
越南的su30,他們也是拿來對付同等敵人的,對他們來說,su30既是B2又是B52又是戰術轟炸機又是戰鬥機又是偵察機(也就是空中59),而且的確能管用(距離近速度快,不需要隱身也無所謂,敵人來不及反應,而且敵人防空火力也薄弱)。
但是對於中國,越南的su30真的只是su30,能發揮的作用很有限,這個時候幾乎很難空戰了,因為我們只要把紅旗9這個塔往邊境一擺,越南基本上就別想飛了……最可能的就是被地空導彈不知不覺的一波滅掉。
至於另外的周邊國家,日本就那麼點飛機,美軍才危險,韓國更是爛泥扶不上牆,還是美軍危險
至於台灣么,爛泥已經變成稀泥,不過比韓國還是好不少,美軍么不知道來不來參觀。
還是毛子和印度比較厲害。
美國90年代怎麼用幾架EA-6B壓住半個中國的空軍的。
現在中國就能用幾架電戰豹壓住整個東南亞空軍。
功率不夠大還有運8電子戰。
小國打大國沒法玩的……
甚至人家戰鬥機都不用起飛……
體系都壓制了啊!
知不知道現代或後現代兵器代差背景下被體系徹底壓制的可怕後果?
部分場景:電力全部玩完兒,通信完全靠喊,指令全部靠旗,命令三天抵達,預警只有烽火,導彈命中自己,民心要並中國,士氣徹底頹唐,導航只有雙眼,分隊各自為戰……誤炸友軍常態化,建制投中常態化,信息情報烏有化,戰鬥意志……這是啥玩意兒?
還打個毛線啊。
手癢,遇見所有就單項裝備論具體技戰術指標的問題我就忍不住要貼出這張圖。我錯了,之前忘了,知錯就要改,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首先,有個問題:
而我國的二代改殲7e,殲8都可以打主動彈。
殲7E連雷達都沒有,你還想用主動彈?實際上,國內裝備的殲7,有雷達的只有7III/IV和7G(以及一部分E改成的G)。這裡面,前者數量極少,後者雷達很小,主要用於發揮PL8的離軸發射能力。
所有能使PL8的殲7,在發射之後都要小心駕駛,一個是避免吞煙,一個是防止左右配平失衡帶來不良影響。
其次,「體系壓制」只是一句話,實際上能提供多大好處,取決於能壓制到什麼程度。如果像美國打伊拉克那樣,把人家所有的預警雷達、防空指揮所都拿下,那麼的確可以靠著單向透明的態勢感知,專門掏到人家側後玩一波流。
@天日昭昭
你的這個答案並非摘選自解放軍報而是來源於新浪博客@何蓉遜的文章,只在一部分做過少量修改,基本可以認定為抄襲,希望你可以與文章作者取得聯繫,獲得轉載權。並標明轉載,給出鏈接。分享http://wp.mse.sogou.com/share.html?type=linkid=http%3A%2F%2Fblog.sina.cn%2Fdpool%2Fblog%2Fs%2Fblog_166119dd90102woar.htmlh=10141title=%E5%88%86%E4%BA%ABms=truesrc=more說個極端的吧
美帝瘋了,賣給灣灣幾架娘娘
灣灣飛行員出門壓死了一隻狗,被狗主人逼著下跪
然後飛行員想不開,上網看了看,讓灣灣的網民們一分析,認為這是阿共仔的陰謀,
於是開著娘娘就單槍匹馬打算去報復
--------------沒辦法,這是最可能的情況了,真那種徹底的電子壓制,直接讓他們通訊基本靠吼,出門基本靠走,上廁所基本靠手,性生活基本靠狗············
結果剛飛出去幾百里地,就成了一個孤島,啥信息也接收不到,只能靠自己的娘娘自帶的設備來確定信息。
然後路過一個山頭,
山頭上的某基地放了一枚防空導彈
然後路過的某預警機接手控制導彈,控制著射了過去,接著周圍一圈打醬油的也開始干擾
結束·····
我國殲八戰機試飛時曾空中爆炸 現場只剩一塊肩章
2013-08-23 15:20 來源:解放軍報【環球網綜合報道】據解放軍報8月22日報道,殲-10列陣長空,空警-2000鯤鵬展翅,殲-15橫空出世……仰望共和國的藍天,中國戰鷹從未像今天這般如群星璀璨。
回首一條條壯麗航跡,你可知道,是誰駕馭中國戰鷹首飛藍天?
是他們——滑俊、王昂、黃炳新、李中華、鄒延齡、雷強、張景亭、徐勇凌、鄧友明、王文江、梁萬俊……他們笑傲蒼穹,為一代代中國新型戰鷹賦予了靈魂和生命。
是他們——盧軍、劉剛、楊曉彬、唐存文、申長生、劉普強、包德軍、萬傳瑞、余錦旺、郭彥波、張國榮……他們血灑長空,用生命鋪就中國戰鷹騰飛的閃光航程。
他們,就是英雄的中國空軍試飛員群體。
試劍藍天 圓夢蒼穹
他們成功試飛160餘型、數萬架國產飛機,把英名刻在中國航空歷史裡程碑上
座艙蓋關閉時,試飛員雷強感覺整個世界靜了下來,只剩下劇烈的心跳。
這一天,是1998年3月23日,殲-10戰機首飛的日子。
使命如山。殲-10戰機從立項到樣機研製歷時整整13年,數以萬計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多少黑髮人熬成了白髮人。
風險空前。按國際慣例,一款新型戰機的新技術採用率一般不超過30%。殲-10戰機新技術採用率達60%以上,這在世界航空史上前所未有。
到底能不能飛起來?到底能不能飛回來?試飛現場,籠罩著泰山壓頂般的沉重氣氛。
「放心,就是摔,我也會把飛機摔在跑道上!」登機前,雷強這句話,讓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潸然淚下。
點火、滑出、加速、拉杆……殲-10戰機呼嘯著沖向藍天!
等待。20分鐘,漫長得讓人窒息。終於,雷強駕駛殲-10戰機平穩著陸。
這一刻,現場沸騰了,無數人熱淚飛濺。
這一天,標誌著中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戰機問世,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自主研製第三代戰機的國家。
藍天,從來都是大國競爭的舞台。世界航空先驅李林塔爾曾說:「發明一架飛機算不了什麼,製造出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試驗它才是艱難無比。」
這句話,道出了試飛員對於一個國家航空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也道出了試飛職業的高風險。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僅在超音速飛機顫振和操穩試飛中,就摔掉了56架飛機,犧牲了72名優秀飛行員。
「對於出發就遠遠落後的我們,要追趕就必須冒更大的風險。」雷強堅毅地說。生活中,有的人開車出了一次事故,就不敢再摸汽車了,而雷強在30年的試飛生涯中,僅遭遇發動機空中停車重大險情就達42次。
藍天試劍,勇者無畏。回眸蒼穹,空軍一代代試飛員以超乎尋常的勇氣創造了一個個堪稱經典的藍天傳奇——
1952年,為滿足抗美援朝作戰需求,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3名空軍飛行員以不惜一死的拚命精神,短短9個月將473架修理修復的飛機送上藍天。
1956年,試飛員吳克明駕馭第一架國產殲-5飛機,冒著機毀人亡的風險飛出8個G的過載,一次試飛3次發動機空中停車等極限課目,助推中國航空跨入噴氣時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面對蘇聯撤走專家的困境,年輕的中國空軍試飛員用一年時間飛出了新中國第一架「爭氣機」,從此中國航空工業走上了自行設計的道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成為世界公認的「死亡禁區」。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就曾因飛機進入尾旋而殞命蒼穹。面對這一制約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和部隊戰鬥力建設的瓶頸,試飛員李中華和戰友們挺身而出,捨生忘死,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飛行難題……
一組數據真實震撼,令人動容:61年來,中國空軍試飛員成功試飛160餘型、數萬架國產飛機。
一代戰機,凝聚著一代試飛員的奮鬥。一代戰機,帶走了一代試飛員的青春。殲-10首飛成功後,雷強將現場錄像拿回家,給年近八旬的老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空戰的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雷雨田看。
那一晚,雷雨田獨自一人坐在小馬紮上,一邊看一邊抹著淚。半個小時的片子,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
老人家的欣喜,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兒子雷強不僅圓了自己的夢,更是圓了一個民族的夢!
國之重器 以命鑄之
他們遭遇空中險情3000多次,27名優秀試飛員血灑長空獻出寶貴生命
劉剛,一個極其普通的名字。然而,在中國航空試飛史冊上,這個名字卻放射著恆星般的光芒。
1993年8月28日,和往常一樣,試飛員劉剛駕機升空試驗。
沒有任何徵兆,「嘭」的一聲,發動機空中停車。
這位具有近1800小時飛行經驗的老試飛員,一邊冷靜地向地面報告,一邊採取措施挽救飛機。
生死之界,就在一念之間!
就在不久前,他剛剛遭遇了一次發動機空中停車險情。最後關頭,他在3000米高度化險為夷,保住了飛機,取得了寶貴的試飛數據。
這一次,他依舊做出了相同的選擇。
然而,幸運之神這一次沒有眷顧他——飛機在空中解體爆炸!
事故現場,戰友們四處搜尋,只撿回來他一小塊沒燒盡的肩章。
沒有遺體,安葬劉剛時,他的愛人張淑芳在骨灰盒裡放了一架小飛機模型,她說:「劉剛生為飛行,死為飛行,就讓飛機與他做伴吧!」
試飛之艱難之危險,常人難以想像——
每型戰機列裝前,都要完成1500至4000架次的飛行試驗。而一架新型戰機從首飛到定型,飛行中平均17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技術故障。
每一次試飛,都是「懸崖邊緣的舞蹈」。在某試飛團團史館,一張自信、年輕的臉龐打動了記者——他,是犧牲的試飛員余錦旺。
電視屏幕上播放的,是他2011年7月接受媒體採訪的畫面——
「空中發生特情,你會不會選擇跳傘?」「不會。飛機摔了,損失的是國家巨額財產,是千萬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心血。作為試飛員,只要有一線機會,我都要想辦法把飛機飛回去。」
3個月後,余錦旺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面對危險他沒有選擇跳傘,與心愛的戰機一起融入藍天。
犧牲時,他只有38歲……
血灑長空,矢志不渝。中國航空事業的大發展、大跨越,正是一代代試飛員用生命換來的。
面對戰友的犧牲,中國試飛員擦乾眼淚,繼續飛行。
劉剛的犧牲,說明新型飛機存在解體隱患,誰還敢接著試飛?組織找到了黃炳新。那時,已榮獲「試飛英雄」榮譽稱號的他,堪稱功成名就,似乎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冒這個險。
可黃炳新沒有猶豫,挺身而出,連續試飛了10多個架次。
一個統計數據震撼人心——在試飛生涯中,黃炳新25次把理論上無法挽回的飛機飛了回來,創造了世界航空試飛史上一個不可複製的奇蹟。
余錦旺犧牲後,作為他的好友,李吉寬整整守了兩天靈。愛人白麗麗擔心地對他說:「轉業吧,咱不幹了,行嗎?」
他望著愛人的眼睛,緩緩地說:「飛,還是要飛的。這是我的工作!」
飛,繼續飛!如今,李吉寬已參與完成了13個型號飛機、航空發動機和航空武器的鑒定定型試飛任務。
上世紀九十年代,試飛員徐勇凌到俄羅斯進修時,曾為茹科夫斯基試飛員公墓里那如林的墓碑感到震撼。20多年後的今天,他更為戰友們前赴後繼的獻身精神動容。他說:「試飛,不僅要技術一流,更要帶著信仰去飛,沒有這一點,是無法堅持的!」
國之重器,以命鑄之。61年來,中國試飛員累計遭遇空中險情3000多次,27名試飛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鵬程萬里 智慧為翼
他們參與完成1200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刷新我國航空工業數千項紀錄
這,是中國航空發展史上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
1993年10月16日,湯連剛、張海等8名試飛員,在藍天白雲間勝利完成了「驚天一吻」——我國首次成功實施三機空中對接加油。
這一刻,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空中加油技術的國家。
這一刻,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國航空試飛起步時曾有一幕「用臉盆加油」的艱難場景——
1960年1月26日,殲-6飛機試飛,沒有加油車,機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只能用臉盆、鐵桶等簡陋工具,排成兩列長蛇陣為飛機加油,從上午8點鐘一直加到下午2點多,才加了大半箱航油。
從「臉盆加油」到「空中加油」,實現這一世界為之驚嘆的巨變,靠什麼?中國試飛院原副院長周自全一語中的:「航空科學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試飛員技術突破為基礎,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一名優秀試飛員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天上,也體現在地面——
在殲-10戰機研製過程中,李中華先後提出10多項改進意見和建議,都被一一採納。連飛機的駕駛桿模型,都是他和戰友們用橡皮泥一點點捏出來,再移植到生產工藝中。
試飛員李春華在運-8飛機重裝空投試飛中,和科研人員一起創新貨台定力開鎖裝置,使空投重量成倍增加。
徐勇凌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安全、高效、舒適——人機界面設計的基本原則》,引起了航空理論界的高度關注……
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說:「對於試飛員的任何建議,我們都視若珍寶。」
2009年7月28日,在試飛員李國恩的建議下,空軍「飛行品質及人機功效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殲-15艦載機從設計製造到實現首飛,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時代在變,技術在變,試飛員也要隨之改變。在張景亭看來,「一個優秀的試飛員,不僅是科學的冒險家,還是航空理論的探索者、飛機設計的參與者和飛行的先行者。」
張景亭,昔日功勛試飛員,今朝中國試飛院副院長。他的感悟,正是中國試飛員向專家型轉型的生動寫照。
對於試飛員來說,讓他們引以為豪的,除了那一枚枚閃光的軍功章,還有那一個個燙金的科研獲獎證書——
1991年,湯連剛、李存寶因成功試飛國產某型航空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6年,雷強、李中華對殲-10戰機研製貢獻突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2年,王文江、梁萬俊因梟龍戰機試飛定型,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鐵翼鵬程,雲天為證。61年來,中國空軍試飛員參與完成1200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刷新我國航空工業數千項紀錄,突破了一大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部隊戰鬥力的關鍵技術。
2009年國慶60周年首都大閱兵,預警機、加油機、轟炸機、殲擊機……中國新一代戰鷹威嚴列陣,氣勢如虹飛過天安門。
如今,4年過去了。說起這一幕,73歲的老一代試飛員餘明文依舊激動地揮舞著拳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輕的他準備開始試飛殲-7,西方一位軍事專家曾預言:「中國在搞四個現代化,有三個可能實現,但國防現代化,尤其是空軍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
為了爭這口氣,他和戰友們奮鬥了30多年。
如今,仰望藍天,餘明文老人平靜地對記者說:「這輩子,我很幸福!
體系壓制下周邊國家還有能起飛的飛機?
是,體系完善的情況下殲八這種過時飛機僅充當一個移動的導彈發射架,在體系支持下把導彈發射出去就行了
乍看題目嚇得我以為自己穿越了
體系壓制是在殺傷鏈上發揮作用的各個關鍵節點對敵人實施壓制,使敵人失去開啟-閉合殺傷鏈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戰鬥機實力較弱也有可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該機能夠適當的融入我軍殺傷鏈條,並且保障基本的裝備可靠性和人機配合度。三代機也好,四代機也好,它們都是一個或者一套殺傷鏈的組合要素。如果該鏈條其他要素被殲滅,那麼僅憑飛機自身所能發揮的戰鬥力就非常有限了。在極端的情況下,戰略轟炸機和反潛巡邏機也可以配備空空導彈,充當飛行化的導彈發射架(空中武庫艦),在殺傷鏈能夠完整閉合的情況下,這也是不失為一個招數。
雖然空軍還缺少這樣的典型案例,但是海軍卻已經先行一步了。在敘利亞衝突中,俄羅斯海軍使用千餘噸的小型護衛艦發射「口徑」遠程巡航導彈,摧毀了上千公里外的目標。在巡航導彈殺傷鏈當中,護衛艦隻是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發射平台,而偵察搜索,目標定位,導航指引,戰果評估等要素都是由其他平台來承擔。因此,小小的護衛艦摧毀上千公里外的目標看似不可思議,但卻是符合信息化時代戰爭的特點的。這就是所謂的「體系化作戰」,即殺傷鏈諸要素(搜索-發現-瞄準-引導-毀傷-評估)由不同平台承擔,在指揮信息系統統合下協同作戰。多條殺傷鏈可形成縱向或橫向的聯繫,最終實現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
以此推論,殲7和殲8這兩個型號的戰鬥機能否擊敗其他國家的三代機,主要取決於它們的技術性能是否可以融入信息化作戰鏈條。這需要一定的設備和人員支持,包括高速數據鏈、雷達、導彈等。如果在升級型號里包括了這些內容,它們就能融入作戰體系;如果在升級型號里沒有這些內容,它們就會遊離於作戰體系之外。
當然可以,在體系壓制下,周邊國家的飛機都飛不起來。具體的事情可以查一查南海前幾年那次大演習,把越南空軍按在地上摩擦。
戰鬥機劃代是為了研究發展歷程而不是用來比戰鬥力的。
在多麼極端的情況下,我國才需要用正在陸續退役的七爺,和慢慢被殲十替換的八爺,來和周邊三代,三代半來個決戰啊? 按照這個設定,那不就是20姬全軍覆沒,殲10全軍覆沒,殲11全軍覆沒,主力機型全部全軍覆沒。。這可不是和周邊三代半打架的設定,這是世界大戰敵軍已經即將打到本國領土,要正面肛陸軍的節奏啊。
周圍國家就那麼點飛機,主力部隊都不夠分的,哪輪得到七爺八爺分口湯喝啊
說得好像PL-10(更正為PL-11)比R77高到哪裡去了一樣。
當然啦,如果敵方在我方電磁干擾打擊下已經瞎得只剩飛行員目視能力,一群殲六帶著PL-5都可以收人頭。如果沒記錯是2015年NAAS上某關於PL-12的文章上有所混淆,採用了前一個概念,導致我記憶產生了偏差。(現在呢我在懷疑百度百科的準確性)總之我記錯了就是啦……產能不足充數產品+維持後備飛行員力量的飛機就沒必要多說了。高空高速偵察機也不多說了,本來也是需要的,更何況三代機都沒幾個實用升限過2W米的。真要開戰,殲7/8飛行員轉飛新機,頂多再過一手高教和雙座教練,相比於初教開始顯然還是快的多的。
你為什麼不用三角標槍打蘇-35為什麼不用幻影3打殲-11為什麼不用F-4打蘇-27(雖然日本人確實YY過)
沒戲,老古董上沒那麼多電子設備。很多通訊也沒有介面,都放不到體系里,武器上也很落後。總不能跟別人斗機炮吧!體系優勢也體現不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88年南海海戰軍隊打爽了,政治上徹底失敗呢?
※什麼樣的隊伍適合打游擊戰?
※為什麼中國作戰服或者軍事裝備沒有發展因地制宜的塗裝?
※蘭州作為深處內陸的國家軍事戰略城市,應該是大後方,可是為什麼人防工程出乎意料的多?
※如果改由2017年的中國領導海灣戰爭的聯合國軍,會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