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認為《三體》比部分經典科幻作品更好看?
看《三體》的時候我會非常著迷而且恨不得一口氣看到底,但看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海因萊因等經典科幻作家的作品時卻沒有這種感覺呢?(當然他們的作品非常棒,而且總是讓我有驚嘆的感覺,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沒有看三體時的那種感覺)
啊都這麼多天了回答也有100多個了,我看見回答里有些人說我是在引戰,我......這是我在知乎上問的第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有所謂的《三體》定期引戰這回事呢,好吧我的初衷不是引戰,但我做到了引戰(新成就已解鎖:引戰)。 哦我還看見有人說我在拉低知乎的風氣,很好,不知道這個算不算成就,大概不算吧,我也不想這樣做,然而這是你們「覺得」的,我覺得各位答得都有理啊,為什麼非要說服別人或把自己所謂的鄙視表達出來呢?
實名反對@鶴雲聲 先生的最高贊答案。
答主玩兒得一手好偷換概念,題主明明說是拿小說和小說比,答主答著答著就拿電影和小說比了起來,拿著一個入門級電影編劇都要背得滾瓜爛熟的三幕劇和人物成長軌跡硬說是乾貨,真當科幻迷不看紙糊?
順便黑客帝國妥妥的三幕劇,答主拿黑客帝國說反套路怕不是啪啪打臉,倒是仔細看看黑客帝國裡面男主人公的成長軌跡和你說的到底差多少呀。然後電影本來就是一個套路化的事,三幕劇的結構也不是誰一拍大腿想起來的,而是在長期實踐中不斷修正的,和高考作文的套路差不多,你按這個套路寫很容易及格,稍微有文采一點就是高分作文(套路電影的優秀之作真的不勝枚舉),但反套路的風險相對更高,一般不是對自己的文筆很有信心的人不會拿自己的高考成績開玩笑。然後答主現在試圖把科幻文學這一沒有那麼套路的東西和電影這個很容易套路的東西比,然後用《鋼鐵俠》來佐證《三體》勝在反套路,這個邏輯也真是清奇可愛。除此之外,答主的硬傷還體現在,《銀翼殺手》原著是菲利普·K·迪克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是一個薄薄的冊子並不是一個系列。但如果你非要指的是Blade Runner這一名稱的由來的話,那已經是被埋葬在歷史的塵埃里的短篇小說了,不符合答主的描述。
以及《神經漫遊者》是賽博朋克的鼻祖級別的小說,比《黑客帝國》早了二十年。真當科幻迷不看紙糊.jpg答主這種漏洞百出的答案還能獲得1k+贊,作為科幻迷表示深深的痛心。我相信答主一定是一個對於科幻電影有一定了解的人,但是真要說科幻小說,您還是歇歇吧。
僅作為科幻迷閱讀量戰五渣的小透明吊打您。============
然後還是想回答一下答主的問題。
引戰不引戰這個問題,倒不重要。作為國產科幻迷,《三體》好歹也讀了三四遍,不可否認這真的是一部佳作。《三體》的格局很大,設定很強,故事也很厲害,對於人性的描寫也很到位,答主喜歡這部小說證明審美觀不錯。
(《三體》再火我也會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喜歡它的,雖然它已經被那麼多人喜歡了,雖然那麼多人跟我說「三ni體lao真po好zhen看bang」,但是……當然是選擇原諒它啊!!!)對於國人來說,《三體》是同樣在中國語境下寫出來的科幻小說,自帶本土化buff,大劉的描寫就算再尬(自行腦補蒙娜麗莎前羅輯和庄顏對視時的山崩地裂水倒流)也是原汁原味的中國話,讀起來還是比較能get到點的。
然後就是《三體》的成書時間還是二十一世紀之後的,離現在很近,不存在代溝,更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而各種dalao們寫的經典科幻,隔著一個大洋的空間距離和半個世紀的時間距離,甚至可能還隔著嗑藥和不嗑藥的次元距離(我真的沒有在針對pkd啦哈哈哈尬笑.jpg),讀起來艱澀其實也比較正常。反正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也是很難產生強烈的代入感,總有和小說里的世界隔著一層玻璃的感覺。
再有就是每個人取♂向的問題,呃是閱讀取向啦,嘿嘿嘿。
有的人喜歡故事,有的人喜歡設定。關於科幻小說是重故事還是重設定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啦,我個人感覺《三體》之所以優秀也就在於它的設定很強但故事也不弱,這樣的故事,國內應該是……獨一份的。(可是我還是喜歡阿缺!(此條五毛括弧內刪掉))
可能答主就是比較喜歡《三體》這種格局大、設定強的小說吧。閱讀量戰五渣表示,答主提到的幾位dalao中,我自己只讀過pkd的作品,就暫且用pkd舉例吧。pkd之所以吸引我,恰好就因為他不寫設定。倒不是沒有設定。無論是《尤比克》裡面的死活人,《流吧!我的眼淚》裡面的命運石之門的選擇……呸,世界線的變動,還是《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裡面的默瑟主義、仿生人和電子羊,甚至到《高堡奇人》裡面法西斯大獲全勝,其實都還是挺妙的設定。但是pkd幾乎不怎麼寫這些都是怎麼發生的,在他的筆下這些東西就是發生了,和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平常,好像是不值得大費周章地寫。設定對他來說,真正是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的。真的太對故事黨的胃口啦。相較之下,三體裡面的設定都嚴謹多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反正我是不會看《三體中的物理學》噠。所以如果你喜歡三體裡面這種很未來科學的論述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喜歡pkd的瞎掰。畢竟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反正我喜歡阿缺,《雲鯨記》寫得那麼好,故事感情都那麼到位,活生生看哭,死去活來的。這篇刊登於今年四月份的《科幻世界》上。閱讀本來就是一個取悅自己的過程,也沒必要強求啦,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漂亮姑娘那麼多,也不一定見一個愛一個,對吧?
================
莫名其妙過百贊了,小透明感覺好慌!然後我答案裡面有一個比較不嚴謹的地方,就是賽博朋克的鼻祖到底是誰,這個評論區有幾位大神在討論,可以參考一下!大家閱讀量都好棒!還是要學習一個……================評論區有大佬給出來了賽博朋克的書單(?ω?)覺得還蠻酷!戳評論去看看嘛!因為你喜歡《三體》……
個人愛好真的不需要被所謂「公認」、「權威評價」、「一生必讀多少多少數目」云云左右,這就跟愛吃蘿蔔不愛吃白菜一樣是個口味問題,沒什麼可奇怪的,我自己還不喜歡莎士比亞的戲劇呢!
不過,我能想像題主想要的還是樓上那些對被稱之為國外經典科幻作品無情吐槽的回答。但實際上,這些書肯定會有一些不如《三體》內容,對應的,《三體》也會有些地方不如那些書籍。這是必然的,因為文學也是藝術的一種,其創作者不單是創造者,也是探索者,而探索,本身就很難達出一個真正的「正確」。三體由於是國人寫的,所以由於文化差異導致的缺損就會少一些。比如「面壁者」一詞對於國人來說就比較好懂,而對於老外來說就顯得有些怪異,還有老外吐槽說像是小孩子犯錯了被罰面壁的(汗。。。)。相反阿瑟?克拉克《星》的最後一段
已經無可懷疑,亘古的謎團終於解開。但是,神啊,你有億萬顆星辰可供驅遣,何以偏偏選上這一顆?為何把整個世界的人獻給大火,只為了照亮伯利恆的黎明?
原帖:阿瑟?克拉克:《星》 (重譯)
對於沒有了解過基督文化的讀者來說就顯得有些怪異。
而且三體中的點子十分密集(儘管有許多都不是首次出現),而其他的科幻作品很可能只用一個科幻點子卻支撐起了一個十分龐大的系列(比如基地中的心理史學)。
三體中最大的缺點就是人物個性鮮明但臉譜化(當然個性一點也沒有的也不是沒有,比如汪三水,還有球閃中不知名的陳博士),而這些對故事的流暢性影響不大。有人說三體中的文筆差,但也沒到看不下去的地步吧。
不過《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物塑造照樣一塌糊塗,卻沒人說這個,還被人奉為科幻經典。是其他掩蓋了這一方面的缺陷還是這部小說太過小眾,這究竟是人性的淪喪還是.......(咳咳)
而且科幻是種時效性很強的作品類型,一些在當時看來十分先進的點子在現在看來就會感覺很落後。三體的寫作時間離我們並不遙遠,所以有較強的代入感,而其他的科幻作品則顯得有些落後。比如阿西莫夫《永恆的終結》中保存信息還是用箔片。而凡爾納的小說對我們來說更像是冒險小說而不是科幻。不過可能我們的下一輩讀《三體》的時候可能會吐槽插網線吧。
科幻本質是各點子文學。三體就新奇科幻點子的火力密度來看,走穴劉是把黃金時代的大師們吊起來打的。點子不要錢一樣亂射一通,射完就扔。講真這絕對不是正常的科幻寫作方式,新科幻點子是不可再生資源,別人一個點子恨不得寫十部大部頭,古今中外極少作者像這樣沒事寫著寫著,突然就不過了。
正常的科幻長篇作品(包括劉其他作品):
看,我發現了什麼?這裡有一個野生的點子。點子定義十數頁闡明,一兩章左右交代設定。
然後圍繞設定,情節開始推進,途中懸念無數,轉折無數,政治歷史如此這般,政治宗教這般如此,社會人性這樣那樣,人物塑造那樣這樣。最後結局回到點子上,首尾呼應,蛋白質是牛肉的五倍,全劇終。
三體的科幻作品:
看,這裡有一個野生的點子。三行到三段不等,如同答名詞解釋題。這個概念可能對社會、個人、歷史、全宇宙、隨便什麼鬼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幾頁紙。途中劇情推進0.005%。什麼你還沒整明白基本概念?不好意思下一輪齊射就在剛才已經開始了,同志們注意隱蔽,咣咣咣咣咣咣咣,你連呼卧槽卧槽卧槽卧槽。蛋白質?不重要啦。
如果你有心中間停下來,去查個百度找個論文啥的,回來再往下讀,結果很有可能發現這個概念從此就特么沒再出現過。
這樣的作品好不好,很難講,初讀略有堆徹之感。但這種閱讀體驗非常奇特,有一種奇特的……飽腹感?大劉的其他作品、其他科幻作品、乃至文學史上大部分作品都替代不了,總有一種奇特的……不管飽想要添碗飯之感?
究其原因,不知道是否和劉寫到一半的時候,自己給自己瞎診斷出了絕症,覺得自己活不長了這事有關。
正所謂文筆不好,火力來補。人物不好,火力來補。一美遮百丑,美不美不知道,但是夠特別。這是三體獨特性所在。炮塔越多越革命,所以你喜歡看。
從軟科幻的角度來說,《三體》把政治學偽裝成了所謂的社會學,用它揭示了一些最殘酷但也最現實的真相。這一點是很多科幻小說都做不到,甚至從沒有試圖做到的。
從硬科幻角度來說,三體也有很多前所未有的設定。就拿第一部地球往事來說,三體這個數學模型,宇宙文明的兼并演算程序,虛擬現實網遊中三體星的奇妙歷史,三體星上「秦帝國」的人力計算機等等。這些設定都透露著對數理規律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敬畏和讚美,彷彿讓人置身一個宏大,複雜,卻由縝密的邏輯構築而成的華麗宮殿。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三體》在中國的成功是必然的。劉慈欣把組織術,也就是政治學提高到了科幻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實際上是對我國幾千年來歷史的某種延伸。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則符合我國長久以來對神學和宗教的蔑視態度。首先它是中國優秀的原生科幻
然後它是中國的原生科幻
再然後你說的那些是外國科幻
再再然後你說的那些是被翻譯過一遍的外國科幻
也就是說,僅就水平而言他就排的上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幻系列作品,這個號了
然後你閱讀它沒有文化障礙,沒有語言障礙
而你說的那些經典科幻,有的比三體好,有的沒有三體好
但是主要還是美帝文化,首先就有文化障礙了,然後文化障礙再經過有文化障礙的語言寫出來,再經過不可能完全信達雅的翻譯過一道手,你覺得打折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美國有個三體廚同學評價三體,說這貨是他看過的第一部真正以無神論為原始出發點寫的東西
所以我們看一些老美老英的作品,就算是阿西莫夫啊克拉克啊這種確實在從事科學科普工作的人,寫起東西來也特別怪力亂神,《終極問題》裡面神學與哲學的交織(阿西莫夫的理性立場本身很明確,但是還是要藉助有神論的框架來說事兒),《2001》裡面怪力亂神的方碑(克拉克的技術立場仍然很明確,但是還要藉助有神學傾向的意象來說事兒),而對於傳統上「即使迷信也是世俗迷信」而又經過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年輕閱讀受眾,大劉的視點明顯更紮實,更容易閱讀。
而外國人怪力亂神的極致,是《降臨》,《你一生的故事》作為原著也很怪力亂神,但是仍然沒有降臨解讀得那麼扯淡
另外用技術主義框架寫宗教、迷信批判的作品,外國也是有的,除了計算中的上帝(技術設定比較初級,像幼兒園故事,但故事內核不錯)之外,推薦一部「用嚴謹的生物學拆解迷信、意識、性格和幻覺」的作品《盲視》,中文翻譯版翻譯得還好,因為原本就很硬核很難啃,用堅實的硬核設定講了一個最光怪陸離的故事
另外,霓虹的經典科幻也會少一些怪力亂神,比如攻殼,比如星空清理者,比如月亮的距離,比如blame
如果有一百顆糖,大多數作家是把一顆糖裝在精美的盒子里賣你一百塊錢,賣完一顆再賣一顆。
而大劉是,你給他十塊錢,他抓一大把,給你給你給你。
這很正常,因為劉慈欣在創作《三體》的時候讀過《基地》《深淵上的火》《海底兩萬里》《宇宙漫遊指南》,但是之前的作者在創作那些作品的時候並沒有讀過《三體》。
科幻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與其他的文學形式有一些不同之處,科幻小說的創作水平跟科技本身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且科幻小說也跟科技發展類似,存在一定的線性發展。所以,新創作的科幻小說比之前創作的更好,這是理所應當的。具體到《三體》這部作品,三部小說中,出現了無數非常新奇的點子,這些前所未有的想法可以帶來非常強的新奇感,也大大提升了閱讀體驗。另外,這部三作品的敘事非常宏達,不局限於個別文明,而是將視角放在了整個宇宙。而這兩個特點的產生,一方面跟人類的科技進步分不開,另一方面也跟全體科幻小說創作者的積累分不開。
所以,認為《三體》比上世紀的科幻小說作品寫的好是很正常的,就像認為《基地》比《海底兩萬里》寫得好很正常一樣。
最後要說的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是很主觀的事情,喜歡《三體》和喜歡《基地》等作品都很正常,沒必要互相否認。一些粉絲因為喜歡三體系列而貶低世界其他經典科幻作品固然愚蠢,鐵口直斷認為《三體》遠遠趕不上這些作品也是沒腦子的行為。
我覺得吧,大劉他是這個時代科幻小說的開拓者,而 阿西莫夫 他們是上個時代的科幻拓荒者。
當然,這並不是在說那些大師們不如大劉,我相信當時的科幻愛好者看到他們的作品時也像我們看《三體》《流浪地球》一樣充滿著感動與激動。
但時代畢竟變了,比如 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1962)發生在一個錯列的美國世界,不同點在於這個世界裡二次大戰勝利的是軸心國。這個點子在當時太驚奇了,但是對於我們這些看過《V》玩過《重返德軍總部》的人來說真的不算什麼。再比如 阿西莫夫 的「機器人三定律」這些大家都太熟了。
《三體》要比以前的科幻小說充滿創意與驚喜,那是一定的,就像廣義相對論一定比力學三定律對物理的解釋要深刻一樣。但總不能說愛因斯坦重要而牛頓就不重要吧(笑)
時代在發展,人對於大自然的思考與理解、對未來的暢想、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都在改變,所以啊題主,看不下去就不要看了,沒準我們的下一代人還要問咱們,為啥他們覺得《*****》很好看,而看《三體》一點都看不下去呢
因為三體比較新,所以你不容易齣戲,而很多早期科幻小說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裡面的很多設定已經被推翻或者實現了,你看起來就會覺得非常不對勁。至於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現在看來都是和盜墓筆記一個屬性的冒險小說了。(凡爾納黑德國人真是黑的喪病)
這是時代賦予的優勢,並不是電工本人的能力比那些大師高。在電工的早期作品裡,也時常出現類似的齣戲問題。
在三體前傳《球狀閃電》里,研發終極武器球狀閃電的重要科學家「陳博士」,用的電腦居然是512MB內存的,還特么是2條256.而林雲的研發課題組,居然為了「18台3G主頻的P4計算機運算50年」的數據模型而發愁。
建立了幾個數學模型之後,我漸漸找到了感覺,新構築的模型越來越多地表現了球狀閃電已知的特性,與此同時,模型的計算量也越來越大,有時,我那台3G主頻的P4電腦要運行好幾天才能完成一次模擬。林雲在新概念搞了一個由18台機分別計算,最後把結果匯總,大大提高了效率。
當我終於把一個能夠表現球狀閃電所有已知特性的數學模型完成後,林雲早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一次,她拿到數學模型後,沒有立即編程序,而是花了幾天時間對它的計算複雜性進行估算,當得出結果時,她長嘆了一口起氣。 "我們遇到麻煩了。"她說,"以這個模型的計算量,在現有單台微機上完成一次模擬大約需要50萬小時。"
再看電腦的主板,發現CPU和2條256MB內存條都不見了,被燒成剛才飛散的灰燼。在射擊演示時,為了觀察和記錄,我所處的位置與球狀閃電彈著點的距離只有別人的一半,但仍遠遠大於習慣上規定的50米安全距離。
其他我不太清楚,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小說情節有嬉皮士和控制論時期的文青氣質。然後太空歌劇從一開始就被玩壞成類似「99級大法師」了,後面在克拉克等人的作品中改好了不少,但是早期太空歌劇的過於注重大場面的缺點並沒有完全改掉
並且傷痕文學,類似於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讀起來就是爽。題主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中學時英語課上的一次對話啊。
當時英語老師給我們推薦海底兩萬里,說什麼讀科幻要讀名作,我當時就站起來表示:科幻小說與其他小說不一樣,它和時代是緊密相關的,它是在「貌似合理」的基礎上開拓視野,放飛想像,而上上個世紀的小說,早已不能給我們帶來驚奇感。什麼潛水艇里的探險,在我們看來只是日常罷了,那就變成了單純的故事,完全體現不了科幻的精髓了...所以科幻一定要注意看新作,最次你也得推薦推薦深淵上的火什麼的吧...
所以題主你看阿瑟克拉克這些人的小說,沒有那種想一口氣讀下去的衝動,很可能是因為裡面那些,在當時讓人驚嘆的點子腦洞,經過幾十年的沉澱,絕大多數早就成為科幻文基礎設定,標配常識了,甚至有些都成了事實...
就拿心靈史學來說,我小學時候qq空間里泛濫的那些拼湊的「科幻」段子,早就把它改頭換面的科普了一遍,所以後來看基地的時候,就全然沒了感覺...
更典型的例子,還有機器人三定律,如果現在二戰剛剛結束,那我看到這三定律出來,一定心潮澎湃,但現在初中時候再看《我,機器人》,只覺著:哦,原來這東西是阿西莫夫在這篇小說里提出來的啊。
另一方面來說,幾十年前的科幻中,還會經常出現一些讓人尷尬齣戲的地方,譬如能計算宇宙萬物走向命運的超級計算機,給人答案的方式還是吐紙袋什麼的...這也是科學技術的基礎局限想像力的一大體現。
除此之外,還有很讓人傷心的一個點是:近年來,那種黃金年代時的風格的科幻作品真是越來越少了啊。大部分科幻小說,包括部分得獎大作,都是隨便安一個科幻背景(太空啦,遠古啦,外星球啦),然後開始講故事...
把一個西部牛仔片,改頭換面一下,變成外星球探索;把一個警匪片,更改一下,變成匪徒搶了飛船從一個星球飛到另一個星球;把一個愛情片,換個主角,讓古代生物外星人們粉墨登場,於是,Duang~就算科幻了...
講道理,某些作品和起點科幻都很像了啊。——為了不被噴,我就不說哪些作品給我這種感覺了(逃...
我覺得一個簡單的原因是《三體》在描寫未來社會或者構架一個空想世界的時候相對於其他小說多了一個維度,那就是社會本身的變化。
《基地》里描寫的帝國本質是個帝制的帝國,基地本質是個類似於早期希臘城邦民主國家。
《嚴厲的月亮》裡面描述的其實是個殖民地反抗求獨立的故事。
其他的例子題主可以自己去套,你就會發現好像大部分的小說,不管裡面寫的是不是人類社會,寫的是不是未來世界,怎麼都跟現在或者過去的人類社會差不多。
但是如果我們回看工業革命後因為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社會形態的變遷,就應該知道未來的社會形態應該是跟現在完全不同並且非常難以理解和想像的。
比如說工業革命之前沒人可以想像未來會有一個叫資本主義的東西,這個東西居然還有個內在周期,還因此打了兩次世界大戰。
再比如說冷戰結束之後開始的全球化,導致的大繁榮,民主價值隨之被推廣,甚至還出現了《歷史的終結》這樣的書。誰能想到30年後民主價值的推廣導致的恐怖主義蔓延全球,全球化的肇事者美國自己先開始設置貿易障礙。
再比如說早個100年同性戀平權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公眾議題。家庭價值曾經是美國不可動搖的主流價值,而現在我們在看到家庭價值的解體,在可見的未來家庭這個概念甚至都會逐漸消失。
因此在構想某種架空的科技(超光速,蟲洞),或是外來的威脅(外星人),亦或者是一種未來的人類世界(銀河帝國),大部分的作家都很少去思考這些邊界條件其實是會造就一個跟現在完全不同的人類社會和價值體系。(美國黃金時代的科幻三巨頭所處的時代是美國科技文化所向披靡的時代,因此在他們的世界觀中所謂的「歷史的終結」其實是個很自然的概念,而大劉所處的改革開放中國天翻地覆的社會形態與主流價值的變遷,導致了大劉對於科技改變社會這個維度的思考,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大劉也並非超越時代,只是想的比一般人更多更遠。)
所以他們的構架會變成:現有或已有人類社會在某種新元素的作用下發生的故事。這種新元素單方面的作用於人類社會並且不改變人類社會本身。
而《三體》的構架則是:現在或已有的人類社會與某種新元素相互作用,人類社會本身因為外力而改變,因此對於外力的反應也有所改變,並反過來改變這個外力。這樣兩者相互作用,不斷推進故事發展。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三體》是遠超越於過去和同時代的其他科幻小說的。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他(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一一劉慈欣其實我很能理解這些高票答案,你如果把問題置換成「為什麼《天龍八部》比《戰爭與和平》更好看」,知乎群眾也一樣會把這些一本正經解析出漢語文學優越性的答案送上高位的——哪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嘗試閱讀過後者。
為什麼呢,對大多數不屑接受進階文藝審美訓練的民眾而言,金庸作品裡那些半文半白的古典主義元素和恩怨情仇,已經是他們能夠領會理解的上限了。而那些更加生動的對於「粗細美醜」的描繪,則屬於溢出信息,就像一萬赫茲以上的聲波,對成年人來說毫無意義。但是哪怕只是在有一些嚴肅文學情懷的暢銷作家王朔眼裡,閱讀的角度就可以截然不同,乃至可以理直氣壯地批評其「情節重複行文啰嗦人物虛假吹捧暴力」。很多人覺得這是故意挑刺兒想給自己立蔓兒,其實真不是,就是單純的忍不了,捏著鼻子看完一本然後不平而鳴罷了。歸根結底,閱讀只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沒必要感到羞恥,也因此不必虛張聲勢。老實說,大部分人連產生偏見的資格都沒有,偏見至少是在通覽各家後採用不公平的判決。這個問題下面大多數答案和選票,只能歸類為迷信。對於那些實在堅持劉慈欣吊打國外作者的朋友們,我只能說對對對,劉慈欣最棒,你長得最美,畢竟這是個歡樂的世界,誰都不忍心拆穿誰。其實,看科幻也有一個口味的問題,寫AI的寫生物科技的寫外星人的寫太空科技的往往互相獨立(最後兩個除外),因而很可能存在偏好其中一類的讀者。
這裡我覺得題主可能是偏好寫太空科技的科幻,那麼選擇這一類來分析。
西方的太空科幻黃金時期是三巨頭的那個年代,冷戰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對宇宙的開發貌似近在咫尺,此後這方面鮮有進步,太空科幻也隨之走向沒落,作家們轉向其它題材。
中國則不同,我們的太空探索在新世紀才為世人熟知,這也伴隨著國內太空科幻的崛起,劉慈欣的崛起。也即是說,中國最好的太空科幻比起西方最好的太空科幻來,有幾十年的後發優勢。
這意味著什麼呢?前文提到不同題材的科幻作品描寫的內容往往相互獨立,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每個作者或許有能力在改變現實世界的一些參量的情況下構造一個新的故事,卻基本不可能在改變現實世界的大部分參量的情況下寫出一個新的故事。
因而一個科幻作家可以預測一方面的技術發展,卻很難同時預測不同方向的技術發展。
「在阿波羅計劃之前的科幻作品中,有一些作家預見到了人類登月,另有一些人預見到了電視的普及,但是沒有一個人預見到了我們會在電視上觀看登月的直播。」——阿瑟-克拉克。
也就是說,六十年代的太空科幻描述的是是六十年代的基礎技術加上幻想中的太空科技組成的世界,而新世紀的科幻描述的是新世紀的基礎技術加上想像中的太空科技組成的世界。
在作家水平相似的情況下,哪個幻想更宏大瑰麗就成了一個顯然的問題。
這就是代差...
如果你覺得三體好,一定會出來一撥人說你看科幻太少。如果你看了很多科幻,還是覺得三體好,那就是你審美太差勁。而且最後,必定會提一句:國內看科幻的人太少。
他們不是不喜歡三體,而是覺得三體太普及,不夠小眾,不能體現他這老科幻的逼格。科幻是我持續多年的愛好,無事時讀讀精彩的小說,真的非常享受,一時興起寫了個答案,承蒙有類似愛好的童鞋點贊,也非常開心有童鞋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但是這麼個本來能令人開心的問題,都有人扣帽子秀優越感,真是不勝其擾。我的工作和科幻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是科幻圈子的人(雖然我知道是否存在這麼個圈子…),理性討論歡迎,戾氣十足的我怕了還不行嗎…
—————手機打字更新的分割線————————
「科幻愛好者」和「科幻小說愛好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更重視腦洞,後者也許更關心小說情節人物塑造等。我個人是「科幻愛好者」,我評價優秀科幻作品的標準就是看腦洞是否足夠精彩,如果腦洞再有邏輯的支持就更好啦。《三體》滿足了我的一切要求,整部小說就是無比精彩且大部分有邏輯的腦洞堆疊起來的,非常非常對我的胃口。而國外的很多科幻小說,就只是小氣的一個腦洞支持全篇,甚至連一個新鮮腦洞都沒有。尤其是科幻電影,更是重災區,固然有腦洞太大不好拍的原因,但是比如《星球大戰》,只是把一個並不新穎的人類故事放在其他星球了而已,放在幾十年前還有新鮮感,現在我真是提不起興趣。
如果主要訴求是看情節和人物塑造,我就去看《紅樓夢》了。
當然,經典科幻也有非常好看的,比如我最喜歡的是國外科幻小說是阿西莫夫的《神們自己》,腦洞夠大,虛構了一種獨特的外星生物以及他們的社會結構,情節也非常吸引人。
但是我最愛的還是《三體》,因為腦洞密度大到驚人。
另外,看過一些國外經典科幻就斷言大劉的小說不能與這些經典並肩,我就呵呵了,跪外國人都跪到科幻小說領域了,至於的嗎。
我也很喜歡《三體》啊,有段時間幾乎是沉迷《三體》不能自拔,以前沒有怎麼接觸過科幻小說,但是覺得這本書塑造的世界觀,以及對人性的解讀都很深刻很貼切,非常吸引人,而且劉慈欣老師的節奏也把握的很好,揭示黑暗森林的法則,展現三體文明的真面目,一環緊接一環;更重要的是,對所描寫的科技的深度,讓大部分人都能讀懂,同時其中的科技奧妙又讓人嘆服;其次就是結合了過去與現在和將來,跨越了時空的距離,讓人覺得思路很清晰~(好吧,我知道我這個回答很像回答語文試卷上的閱讀理解,但是這三點確實是我作為一名吃瓜群眾的簡單理解,一段時間內我還在懷疑現實世界和目前的宇宙規律,真的是中毒了)
你自己都不知道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自創語言?
※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選集?
※《三體2》有可能再奪雨果獎嗎?
※現實存在的哪些公司最可能成為賽博朋克/反烏托邦中的大公司?
※如何看待《三體》第一部獲得 2014 年星雲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