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原理有沒有應用於麻醉的可能性?
原題主認為低溫燙傷的原因,是長期低強度刺激會導致人對其感受變弱,致使人長時間接觸低溫物體,失去了對"熱"或者"疼痛"的認知,導致了燙傷。
並詢問,此原理可否用於麻醉。
一,你描述的情況屬於低溫燙傷,皮膚長時間接觸40°左右物體會導致皮膚燙傷,但同時對一部分人來說又達不到痛閾所以不會感到疼痛。二,正常神經會感受所有刺激,只要刺激強度超過痛閾就會引起疼痛感覺,與持續時間時間無關。
大號無故被禁言,就用小號答一下。(解禁了(?_?))
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有答主已經給出專業的回答:是低溫燙傷。我就不再贅述。但是看到題主的這個回答讓我真是心裡不得不說幾句。
題主的這個表述,明顯進入了一個不少醫療知識匱乏者的認知誤區:麻醉醫生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是在推卸責任。針對這個問題,我給答覆一下。麻醉醫生簽署麻醉之情同意書從來不是推卸自身責任,而是進行醫療操作前告知操作的風險。這份同意書不能也不會代表醫療人員可以擺脫自己進行了不規範診療後引起患者人身傷害的免責書。
眾所周知,「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醫生承擔的是保障患者術中生命安全的角色,麻醉本身的風險,做過手術的人都知道簽署手術協議書的時候,告知風險的第一條就是麻醉相關意外(附麻醉知情同意書)。可以這麼說:術中患者發生死亡,大部分死因在於麻醉方面的意外。
今天周末,我就用儘可能通俗的話簡單介紹一下麻醉知情同意書上面的相關風險。(附河南省醫療機構麻醉知情同意書)首先以全身麻醉為例。
10、老年病人的術後認知障礙(POCD),可能與麻醉、創傷、炎症、失血等有關。
11、術後的噁心嘔吐(PONV)與女性、暈動症、手術類型時間、藥物類型等有關。阿片類藥物應用於椎管內麻醉可能引起少數病人皮膚瘙癢。藥物二次釋放引起呼吸抑制。椎管內麻醉術後的尿瀦留等等。12、椎管內麻醉和神經阻滯,一旦出現局麻藥中毒、藥物廣泛阻滯等等,以及手術大出血,過敏休克等需搶救時需全麻插管輔助呼吸,糾正呼吸和循環功能。13、顧名思義,擇期手術準備充分、檢查完善,危急重症以救命為主,風險絕對要高很多。針對麻醉知情同意書列出的相關項目做出了一些解釋,其實每一項想要拉出來詳細講解都可以編一本書那麼多了。還有一些諸如:肺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等)、術中發生心梗腦梗、高血壓危象等等等等,臨床中遇到的遠遠比這張紙上寫的多的多。要真是醫生想擺脫責任,得把醫學的書籍搬出來給你講幾個月都不一定能講完。
歐洲的麻醉知情同意書多達幾十頁呢,簽字的目的主要還是告知風險,因為沒人希望出現這些情況,醫生比病人家屬一萬個不希望這些情況出現在自己病人身上,但是畢竟是針對人體的操作,麻醉客觀存在這一系列風險,需要告知,病人和家屬有知情同意權嘛。
希望題主和更多的人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醫患本來就是一條船上的,我們是共同去對付疾病的。有時候我就很有感觸,就像《行屍走肉》裡面一樣,疾病和行屍並不可怕,人性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醫生都可以沒有顧慮去單純地關注疾病本身,醫療的質量和病人的治癒率等等肯定能夠飛速地提升。好了,就說這麼多吧,祝好。你知道麻了以後還需要讓它不麻么?就像有個業內的笑話,病人質問為何麻藥便宜收費貴,麻醉師說麻倒你5塊錢,讓你醒過來95塊錢。
所以單向思維不可取見到了傳說中的民科,活的。
支持下麻醉的兄弟
低溫燙傷不除外。
痛閾概念準確。
其實現代醫學對人體的了解已經到了非常深入的地步。任何一種革命性的理論都會給醫學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這樣的想想。。。也就想想。。
其實現在麻醉涉及的範圍遠遠超出鎮痛了。我私下裡一直認為,危急情況搶救,麻醉才是最專業。
---------------------------------------低溫燙傷的診斷是正確的,引起皮膚損傷的最低溫度約是44℃,而皮膚的溫度痛閾平均是48℃左右,有些人甚至要55度才有痛感,這和性別差異,年齡,心理狀態和皮膚部位都有關。冬天南方沒有暖氣,很多人用取暖設備時由於環境溫度低,無法察覺局部溫度已經偏高。我雖然不是皮膚科,但還是知道我院每年有大量使用暖寶寶,熱水袋或者小太陽導致燙傷的患者,雖然大多是淺燒傷,但仍要注意不要將熱源直接與皮膚接觸。題主有探究精神很好,但應注意在知識積累的前提下進行思考,知網(不是知乎)也是學習的一個中文平台。如果對神經學 疼痛學有了基礎認識後再來提出設想,就不會做出很多像題目一樣寢食難安而又似是而非的假設。當然我們從業者也有自己的問題,很少有媒體提及冬天使用這些設備取暖可能存在的不正確用法,科普工作任重道遠
這是典型的低溫燙傷,和麻醉沒有關係。
後面那個,是相對不應期的問題。也就是同一個神經,傳遞一次衝動後,會有一段時間難以觸發第二次衝動。這個問題是產生衝動的刺激閾值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過小的刺激無法產生衝動,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
根據這個提問者的其他問題,我得知,提問者今年已經34歲了。
在這之前,我對提問者的預計年齡是10歲左右。
知乎歡迎各類有建設性的問題及討論,但是我認為,在此之前,提問者先自行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再來知乎提問、討論,可能收穫會更大一些。
我認為提問者需要重新拿起課本學習學習,尤其是至少初中程度的語文以及各類理科。
我也發現了一個新的局麻方式。
比如手術在腿上做的,直接把大腿剁了再做不就行了?
做手術時候一點也不疼!
所以只要慢慢的把你肚子切開你就不會疼了是嗎233
看了各位大大回答底下的評論,我只覺得提問者是來插科打諢無理取鬧,彷彿是來逗我笑的吧…淺談。我和別的麻醉醫生持有不同意見。
目前的,神經阻滯麻醉多採用神經干阻滯技術,即對神經傳導的電活動信號進行阻斷,採用的是電活動產生的抑製藥物(鈉離子通道抑製劑)。既然不能將電信號傳入到腦脊髓這樣的中樞神經系統,可是術後仍有報道發生一般認為是全身麻醉導致的術後認知功能障礙。(注意力、記憶力等下降)當然,我不排除是非麻醉因素導致,我這裡談一下我對閾值,感受器的分子機制以及疼痛的相關知識。
先說一下,電信號和閾值。所謂生理上的閾值,就是達到某一個臨界點然後產生一個神經衝動的點。刺激具有時間和強度兩種屬性。一般情況下,強度屬性直接引起神經衝動,我們大腦脊髓就感受到然後做出反應了。以至於大部分醫生已經忽略了時間屬性。(沒找到圖)
簡單的例子就是肌肉訓練中,採用大強度訓練肌肉力量,而多時間多組數訓練耐力。
這又和我們麻醉有什麼關係?那麼談談感受器的分子機制和疼痛。
以疼痛感受為例,同樣需要達到臨界閾值。但是疼痛屬於複雜感受,包括很多類型,比如機械壓迫疼痛,機械牽拉疼痛,溫度熱敏疼痛,溫度冷感疼痛,化學腐蝕等等。我們以機械壓痛為例(溫度感受更複雜),首先神經衝動沒有受到任何抑制,持續存在。第二當一種固定力量開始壓迫皮膚時,我們皮膚感受到一定壓力,而後作用到一個面積上,感受到壓強。壓強的大小決定了刺激的強度,持續的壓強時間和這個強度就是最後的兩個影響因素了。當這兩個作用共同引起刺激達到疼痛閾值也就感受到疼痛了。但是如果壓強不夠,隨著時間延長,這個時候會產生另外一種變化。即引起神經衝動的閾值上調。其機制是導致衝動產生的鈉通道失去活性不容易產生神經衝動,同時感受電位波動的基礎電位(鉀離子通道產生)閾值也上升。這導致了,神經衝動進一步難以引發。直到這個神經細胞內沒有鉀鈉這樣的離子流的或者能量代謝停止,這個過程就終止。至於這個時間是多少,刺激強度多大,我看了很多生理學書,沒有固定的結論.。
這似乎就是我們理解低溫燙傷的一個原理。
怎麼作用於麻醉?很多麻醉醫生說沒關係,不需要,其實仔細想想,如果時間是一種良藥,我們又何必下一個猛葯去干擾機體能呢?當然,我還不知道這個時間能有多少,假說和研究都可以試。所以只要小強度,足夠慢,真的可以達到。當然我估計一下你就會知道,為啥大多數麻醉醫師都認為沒必要,一般神經衝動是0點幾個毫秒就實現了,釋放的能量是幾十毫伏。以時間達到刺激閾值,我那就至少是幾百秒,如果考慮閾值改變,這至少也需要幾分鐘。也就是說(還是機械壓痛)如果切皮膚不疼,切開一個細胞就需要幾分鐘。這要是外科手術,估計要做幾年吧?
最後,總結回答。有用於麻醉的可能。但是誰會腦子有病做個手術幾年的時間?要是切個腫瘤都要擴散到火星了吧?哈哈!娛樂一下!
不知道是丟炸彈還是真民科,如果有更加可行的辦法或者方向會更好,至於主神經,副神經貌似都有神經學科了吧?
我覺得吧,麻藥的計量控制,穩定性,安全性都是目前最優原則了,比如目前據說有音樂麻醉拔牙,但是可靠性不一定,不容易控制等等,而且小手術也不需要全麻,有的小手術甚至於只需要低溫麻醉。
一個非醫學相關的普通吃瓜圍觀瞎比比群眾,望專業人員指教矯正。
若有誤導,純屬瞎搞看你寫了這麼多,如果不是釣魚的話,我想告訴你:你認為的這些理論是基於「 按照常理來說,被燙了,應該馬上就會知道,而且做出反應才對」這個。很遺憾,這個「常理」不正確,或者說不嚴謹,比如最高票說的「低溫燙傷」就是個反例。
推薦閱讀:
※麻醉為什麼會致死?
※痛會死人嗎?單純地痛,作為一種知覺會傷人嗎?
※為什麼到了癌症晚期病人會感受到劇烈的疼痛感?
※痔瘡手術打麻藥都是扎到脊柱里嗎?
※毒品止痛劑麻醉劑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