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註思考的狀態或者過程是怎麼樣的?

私人為人和人的差距應該就是思考效率的差距,哪一個聰明的人在思考的時候,是一種怎麼樣的思考狀態呢,邏輯的基礎到底是一種主觀的還是被動的狀態?如果一切都歸根於邏輯的話,哪創造力又從何而來呢?


謝邀

定生慧

我一直覺得自己越來越笨,話越來越少,腦袋越來越空,經常下意識地去做選擇,活象只單細胞動物。

但選擇基本都是正確的。

慢下來,靜下來,不要急,不要複雜化。一切發生的就讓它自然發生,讓您舒服的就是適合的。

希望有幫助


不知道為什麼老有人問我,如何做到獨立思考。事實上,思考這件事根本不是什麼技能或者天賦,只是一種本能。大多數時候,大家只是沒有去思考,因為思考要消耗腦力——「不舒服」。所以,一看到謠言,好好好,轉發;看到偏激的言論,好好好,點贊;情緒上來了,好好好,開罵……

那麼,什麼是「思考」的狀態?

人在清醒的時候(其實做夢也一樣),不斷會有一些念頭浮現腦海中。以下是一個例子:女同學A在課堂上聽課出神,她是在思考嗎?她腦海中出現的意念可能是這樣的:「今天真熱呀!前面的女孩子穿的花裙很好看。好像明星XXX哦。XXX最近好像有緋聞。是誰來著?管他呢。晚上的約會我穿什麼衣服好呢?糟了!明天要考試,我差點忘記了!」念頭一個一個地浮現。有人稱這種念頭的接續浮現為意識流,這種意識流「思考」並不是同一回事。意識流是自動而不受制約的,思考則是有方向且受我們控制的。

我們平常說「我想如此這般」,例如說「我想特朗普當選」,意思是說「我相信特朗普可以當選美國總統」。這類想法與「思考」不是同一回事。有某個想法是一個心理狀態(state),思考卻是一個活動(activity)、一個過程(process)。當然,思考的過程可以是由一個想法引起的,最後也可以歸結於一個想法,但只是有一個想法(可以是僅憑自己的直覺或別人的說話而來的),並不算是思考。

思考是有目的的──目的是求取某個答案,最簡單來說要包括以下的過程:1、困擾、疑惑、不確定等狀態;2、分析、尋找、質詢等活動。

那麼,什麼又是「理性思考」呢?

思考有目的,而理性思考則不單有目的,而且是有方法的思考。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當初是如何靈機一觸,想到遺傳因子的結構是雙螺旋,其間的思考活動並無一定的法則可循。但得到這個想法後,如何去判斷他們的想法是否合理或正確,則有一定的章法可尋,這方面乃屬於理性思考的範圍。

我們可以將思考分為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與理性思考(rational thinking)。創造性思考是新意念的泉源,而理性思考則是檢定紛紜眾說的工具,也是我們生活中更常見的一種。

創造性思考與理性思考兩者不可偏廢。沒有了創造性思考,我們的思想內容將會貧乏──欠缺姿采和新發展:沒有了理性思考,我們的思想系統將會混亂──在眾說紛紜中不知如何判斷。正如孟子所說:「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另一方面,「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正好道出了有規矩地思考(理性思考)的必要性及局限性。

你也許想問,理性思考有什麼用?

這正是很多人詢問的話題。如今信息發達,面對一大堆資料,我們可以下什麼結論呢?不同的主張在社會上流傳,有人說愛國是盲目的,又有人說愛國是合理的,有人說星座是迷信,又有人算命是很靈驗的,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判斷呢?

在考察一個主張是否可以接受時,我們可以做的思考包括:

1. 澄清意義

例如,有人說「中國人是醜陋的」,意思是說所有中國人都是醜陋的,抑或是有些中國人是醜陋的,抑或是多數中國人是醜陋的?如果指的是所有或大部分中國人是醜陋的,可以只是靠列舉古代或時下一些中國人醜陋的例子來證明嗎?如果說「中國人是醜陋的」,意思只不過是有些中國人是醜陋的,我們是否同樣可以說「中國人是美麗的」?在我們決定是否贊同「中國人是醜陋的」一語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說話的含義。這有助於我們了解別人的說話是有內容的還是廢話,是清楚的還是含糊的,與及是否可以憑經驗事實判斷其真假。

2. 指出謬誤

如果別人不單提出一個主張,並且提出理由支持其主張,我們可以看看他所提出的理由是否足以支持其主張。例如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見學習是很快樂的。」以上的說法表面上提出了一個理由,說明學習是快樂的,實則提出來的理由並不成理由。所謂理由是孔子曾經這樣說過,但孔子這樣說究竟有什麼理由呢?可能他是有其理由的,但上面的一段說話並沒有提到。由孔子曾經說過學習是快樂的,而斷定學習是快樂的,結論不一定錯,但在推理上就已犯了錯誤,因此提出理由以說服別人的原意不能達到。此類提出不成理由的理由稱為謬誤。

3. 提出反駁

假如有人說:「男人都是負心的」,指出「女人也有不少是負心的」是否一項相關的批評呢?如果別人只是提出一個主張,並沒有附上任何理由支持,我們可以怎樣回應呢?如果對方所能肯定的只是某個個別的具體現象(例如說:「桌上有蘋果」),我們只要指出他不符事實便可以了。但假如他說的是普遍和抽象的主張,例如「勉強是沒有幸福的」,我們又有什麼途徑發現其是否錯誤呢?

4. 尋求答案

理性思考不限於檢驗一種主張。有時候我們手頭上並沒有一個答案,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看看是否正確。有時候我們手頭上有的只是一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尋找答案。尋找答案需要的可能是先猜想,後驗證。猜想若只憑靈感,便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如此,則屬於創造性思考的範圍。假如我們手頭上的資料已足夠推導出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運用推理,整理已知的資料,以求出我們想知而又未知的答案。

5. 檢討論據

我們要以理性的方法說服別人或讓自己被說服,便不能沒有論據。但怎樣的論據才是充分的或好的呢?以論據支持主張,整體而言,稱為一個論證。論證有不同類型,有些是涉及邏輯連接詞的,例如:「如果我的丈夫做了虧心事,他會送禮物給我,現在他送禮物給我,可見他是做了虧心事。」有些是涉及百分率的,例如:「我訪問過系內的50位同學,發現其中只有六成同學有讀報習慣。由此可以推斷,大學生中大約只有六成有讀報習慣。」還有一些是涉及概率的,例如:「一家核電廠有嚴重意外的機會是一萬分之一,所以如果有1000家核電廠,有嚴重意外的機會只不過是十分之一。」

那麼還有件事,理性思考與獨立思考是不是一回事呢?

很多人說我想學會獨立思考,但究竟什麼是獨立思考呢?一些人認為獨立思考就是要有主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好像不是標奇立異,不是死不悔改,便不足以稱為獨立思考。於是,一個仍然堅持「地心說」的人,也可以美其名為獨立思考了。

如果獨立思考就是有自己的意見,不受別人影響,始終堅持己見,那麼獨立思考又有什麼價值呢?獨立思考與頑固又有什麼分別呢?

如果獨立思考是有價值的,則獨立思考的價值不在於擁有與別人不同的意見,而在於對意見有反省及批評的能力──不論那些意見是別人的抑或是自己的、是對手仇人的抑或是至愛親朋的。而這種對意見的反省及批評,正是「理性思考」。

人的行為的動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果你的親人被指是賊,你可能不問根由,不探究你的親人是否真的是賊,一心只想幫他擺脫困境。但有不少時候,人有一個動機去探求真理,而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沒有比理性思考更好的工具了。


如何做到「深入思考」,從這裡開始|-13

本文作者/張辣湯,微博@張辣湯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深入思考」,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感受過深度思考的快感。

例如,許多人為了僅僅能夠省下幾塊錢,卻拿自己最寶貴的財富「注意力和時間」來做賭注。相信如果能夠做到深入思考的人,是絕不會做這種撿芝麻丟西瓜的蠢事地。

其實對於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人來說,他們心裡早有一本明賬,他們深刻的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那些事情非做不可,那些事情不做也沒有什麼損失。

如果我們能夠時刻做到深入思考,也會極大程度上降低此類賠本買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生活當中。

有句老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出現新的想法和思考。雖然剛開始只有一點點,但是若能夠及時記錄下來的話,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能夠更深層次地領略某些道理的本質意義。

但,往往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不在意這一點,進而錯過了許多思考時機,其結果只會讓自己的生活朦朦朧朧沒有一點章法。甚至使自己的人生黯然失色。

曾在麥肯錫公司效力過14年的赤羽雄二,致力於將每個人心中的想法和腦海中的思考落實到語言和實踐當中——《零秒思考》

這本書致力於通過記筆記的方式,使自己的思維越來越敏捷,邏輯越來越清晰且準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大腦中所儲存的思考並不成熟。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並非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畢竟存在大腦中少量所謂的「靈感」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時最應該做的是:通過筆記記錄當時腦中的所思所想。這才是最聰明的選擇。

這樣的好處在於:

1.能夠掌握自己當下所思考的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及時記錄而不會漏掉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2.有了記錄之後,即使當下的答案不是非常滿意,也能夠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不斷反覆修改,反覆審視,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3.最重要的是能夠留下一些痕迹。因為我們大腦傾向於忘記那些我們並不在意的事情。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記性再好的人也有忘詞的時候。不是嗎?所以記錄下來也是給自己留一份根據。

光是知道「筆記」的重要性,還不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

我們需要做到隨時隨地都能記錄當下的思考,通過記筆記的方式,將自己腦中的思考呈現在書面上。這才是最理想的目標。

這樣既鍛煉了我們的思考能力,而且也能夠避免許多不成熟的思考結果,導致做出錯誤的選擇。

作者赤羽雄二通過自己獨創的「A4紙筆記法」,致力於在1分鐘之內將自己腦海里的思維呈現在書面上,並且做到隨時隨地都能記錄。

做筆記的方法 2017-3-3
-筆記的左上角寫標題
-像這樣寫4~6行
-每頁都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用自己能夠看明白的字寫就可以了
-書寫內容要佔每頁的一半左右,某種程度上要詳細寫

以下是我舉的一個例子

例子

如何改掉我起床晚的習慣? 2017-3-3
-晚上一定要睡得早,盡量是在十一點之前睡覺
-睡前絕對不要看電視,也不要看手機
-睡前不要吃太多東西,特別是甜食,也不要喝太多東西
-這點非常重要,在十一點之前必須要完成這一天的所有任務

看吧,多簡單!

就像這樣,每天寫10頁,每頁就像這種形式寫。當然,你可以寫任何領域的問題或者話題。但是儘可能的保證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我知道,剛開始對你來說一定會有難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的輸出能力越來越強。而且思維比以前更活躍,並且自己的邏輯很清楚。

通過這種筆記記錄法,能夠將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用這種方式呈現出來,進而有助於選擇出對自己現階段最有利的選擇。

而且你也不用在意有些話題會被重複寫,反正也不會給別人看。所以無所謂,先記下來再說。

隨著你對某個話題的重複記錄,你會發現自己慢慢對此話題已經進入深入思考的過程,這個時候才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你一定再考慮,每天記錄十頁,一個月就是三百頁呀!哪來那麼多地方放紙呢!況且多浪費啊!!!

在這點上,我個人認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並非非要像作者所述的那樣必須拿A4紙記錄,如果你的工作情況比較特殊,你完全可以用手機上的印象筆記或者有道筆記來儲存。

當然,如果你用手打的話肯定在一分鐘之內無法按要求完成。但現在許多手機都已經具備語音轉換成文字的功能。通過這種工具在三十秒鐘之內完全可以完成,前提是你已經將這個問題思考的很清晰。

我現在記錄的方式就是通過印象筆記,進而用語音轉換成文字進行記錄。這樣不但能夠解決紙張問題,而且還能夠解決隨時隨地不受環境束縛的問題。並且通過印象筆記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整理。

其實某種程度上,使用以上方法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思考速度和工作效率,並非一定要按部就班,因自己的情況而定,切莫本末倒置。

我相信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並非一定是要讓讀者按照書中的方式進行操作。作者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養成隨時記錄的好習慣。

並且通過文字使更多的人能夠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而達到思路清晰,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

總體而言《零秒思考》一書,是本值得閱讀的書籍。他不但能夠教你如何使用文字來梳理自己的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文字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還有一本它的姐妹花作品《零秒工作》,有興趣可以閱覽一下。這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書評,可以參考。《如何成為公司中,前5%的領先者|-12》

如何做到深入思考某個問題?

主要取決於你對此問題的關注點有多久?將這個問題記錄下來,隨時隨地都在思考並且修改,就是在逐步進入深入思考的過程。

如果你沒能及時用文字留住問題的話,你永遠也達不到深入思考的境界。

希望這本書能夠影響到你日後的生活,反正我是已經被它影響了。

書名:《零秒思考》
作者:[日] 赤羽雄二
譯者: 曹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那就關注我吧!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通過簡信或微信聯繫作者本人獲得授權(索要白名單)。感謝你的大力支持。


首先謝邀!

在靈感降臨之前,一般需要一段極其專註的過程,這個過程極度的枯燥甚至充滿著絕望,而這恰恰是偉大創造誕生之前的孕育歷程。

稻盛和夫在他自傳性質的《干法》一書中,提到一些工作中的「神秘」經歷。那些他稱為「神的啟示」的瞬間,是真實的。把成功歸結於自身的努力、超常的能力往往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老先生將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歸於「神啟」,值得玩味。

「鎂橄欖石粉末非常鬆脆,無法成型。像做麵條一樣,需要有黏性的材料,過去都是添加黏土,但黏土總含有雜質。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黏性的問題,我每天思考、實驗、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那天,我一邊想著這個難解的黏性問題,一邊走進實驗室,突然,我被某個容器絆了一下,差點跌倒,下意識一看腳下,鞋上沾上了實驗用的松香樹脂。『誰把松香擱在這個地方!』正當我叫喊道,就在那一瞬間,『就是它!』一個念頭從我腦子裡閃過。」

類似山窮水盡疑無路,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情,在稻盛身上發生過多次,只是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場景下呈現。稻盛說:「看到我那樣拚命地工作,那樣苦苦思索,神都看不過去了,神可憐我,賦予了我智慧。我想事情只能這樣來解釋。」

極度專註之後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源自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著作。1666年夏天,24歲的牛頓在蘋果樹下乘涼並且冥思苦想著某個問題。一個蘋果「啪」的落在他腦門上,於是牛頓就發現了萬有引力。伏爾泰說,這是從牛頓的侄女凱瑟琳·巴頓·康頓伊特那裡聽來的。

德國數學家高斯認為:「蘋果的故事簡直太荒唐了。不管蘋果是否落下來,人們怎麼能夠相信,會在加速或者減速的方式下發現萬有引力呢?毫無疑問,這只是一個傳言。比如說:有一個愚蠢或令人討厭的人來找牛頓,問他是如何產生這偉大的發現的,牛頓想儘快趕走他,於是就說,蘋果掉在我鼻子上。於是這愚蠢的傢伙滿足地離開了。」

在北京龍泉寺監寺賢健法師看來,牛頓在蘋果落下前處於一種類似「定」的狀態,一種理性思維的極度專註狀態,當這種狀態突然被無乾的事件打斷,理性思維構建的障礙瓦解後,關於這件事的智慧就產生了,「有一點點像開悟,但只是就他思索的這件事而言。」

數學家高斯認為蘋果砸中牛頓的故事太荒唐,是出於理性的思維。他反對人們將偉大的發現歸結為一種運氣,貶低了同樣作為科學家的自己。其實,高斯本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曾經為了證明一個定理花了四年時間,毫無結果,有一天,答案卻如閃電般從天而降。他對四年辛苦和唾手可得之間的聯繫,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基於專註力的神遊

愛因斯坦曾說過:「直覺式思維是神聖的天賦,理性思維是忠實的僕人。但我們的社會卻尊重僕人而輕視天賦。」問題是,靈感的迸發往往都緊接著極艱苦、枯燥到幾乎要將大腦燒毀的專註之後。

還有類似的事情。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也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之間找到規律,無計可施的他迷上獨自把玩標著各類元素的紙牌遊戲,擺開,收起,再擺開……1869年的一天,這些紙牌突然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序列。他如遭電擊,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列出了元素周期表。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神遊也許會妨礙我們對當前任務的及時關注,但在某些時候,它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的重大問題。」在他看來,「開放性意識為創造性突破和不期而遇的頓悟奠定了基礎,處於開放性意識狀態,會使得我們既不唱反調,不憤世嫉俗,也不妄下結論,而是完全接納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切想法。」

它的前提是:

首先是專註力導向,我們在所有類型的輸入信息當中進行搜索和分析;

其次是對具體創造性問題的選擇性注意;

最後是開放性意識,展開自由聯想直至解決方法浮出水面,然後專註於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在靈感降臨之前,一般需要一段極其專註的過程,這個過程甚至在旁人眼裡極其的枯燥,而在當事人眼裡可能是另一種心理狀態——死磕到底,「痛並快樂著」的過程,使得事情並不太枯燥。

另一種解釋:吸引力法則

希克斯夫婦則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專註,以及專註之後的「神跡」。在他們看來,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所謂吸引力法則。

我們認為的實體,在一些物理學家們看來,分析到最後,基本粒子無非是一小段不停抖動的能量弦線,本身並無實體,而是振動。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或許只是由振動組成的結構化的劇情,如同由數字組成的電影。

在希克斯夫婦的理論中,人的心念或者意識也是一種能量的振動。他們認為,當一個人專註一個想法時,就激活了自己的思維振動,而這一個振動被激活後,其他與之匹配的想法會紛至沓來。「這使你對這個想法的專註變得更加容易,你再將焦點放在這個激活了的振動上,它就成了信念——一個長時間持續的想法……你專註於此,繼而激活了它的振動,由此導致吸引力法則給你帶來更多與之類似的想法,以及更多的實物」。最終「你的感覺將會被現實驗證,你的願望將在現實中實現。」

認知神經科學家安·特里斯曼也認為,我們對專註力的運用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東西。

其實在很多人的生活中,也有類似稻盛和夫們的體驗,一些不期而至的願望實現,似乎是冥冥之中已準備好的禮物。或者如王家衛的電影台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稻盛和夫對工作近乎虔誠的態度、瘋魔般的專註,在他看來,逆轉了他「向下」的人生軌跡,開啟了成功的良性循環。很多人都知道稻盛和夫是把工作當修行的,但問題是,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工作僅僅是工作,並不會像稻盛那樣發自內心地認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

真正的意義在不斷追問的過程

儘管稻盛和夫不遺餘力地推廣他對工作的看法,很多企業家也對他頂禮膜拜,加入他的「盛和塾」來獲得某種力量,但稻盛的成功其實很難複製的。

一方面,人在特定的時空中,有偶然兼必然的運氣;另一方面,當企業家試圖複製另一個人的成功時,則已經走向了事情的反面。

實際上,稻盛和夫管理過至少三個大型的企業組織,他的團隊里並沒有出現第二個稻盛和夫式的人物能讓企業一直光彩熠熠。

其實,真正難得的是稻盛和夫一直在追問「工作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工作?」。對於工作本身的好奇心,試圖找到關於「工作」二字的終極答案,才是稻盛和夫排除一切心理干擾、專註到極致的原因。當一個人開始計較結果,預先評判得失的時候,就無法按稻盛所言純潔地享受過程了,也就無法做到真正的專註。

真正的意義是追問的過程,而非答案,答案無異於一碗雞湯,而稻盛和夫幾十年來卓有成效的「干法」本身,對於其他企業家們而言,極有可能僅僅成為一種可以在想像中給予自己安慰的成功學概念。

稻盛和夫的開悟式體驗只是屬於稻盛和夫自己的。然而,真誠地追問一件事的終極答案,總能使自己專註於斯,進而不計枯燥與辛勞,愉快地使10000小時法則生效,進而達到某種出神入化的「境界」。

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你。

最後庸俗的推薦下自己的公眾號:

你我互不相識,來自不同的地方,境遇不同,我們夢想不一,但我們都有最基本的最真實的願望:萬物自在,各正性命。

我的初衷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繼續自己的寫作之路。在這茫茫人海之中,這頗有秉燭前行的凄涼,照的見方寸之間的泥濘坎坷,照不見三尺之外的淚眼婆娑。

希望告誡自己能堅持寫書這件事,不希望以後的某一天,只剩下一堆荒蕪的文字躺在微信的某個角落裡,證明著自己當初的興緻和自以為是的堅持。生命總被書寫成潦草和工整兩個版本,再被時間刷得褪去顏色;難以辨認。

王利芬老師的話:你一定要記得,別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人生的悲哀。所以這裡於我,是一面鏡子。

繁華褪盡,悲歌幾曲,安逝與紅塵幻海,惹了情怨。 紅燭夢魘,雨落花殘,撩醉了禪辰亂舞,上來流年。

如果一定要相信點什麼,那就從自己開始。雖然渺小如塵埃,顯然也無法對抗全世界,但那卻是一束離自己最近的可以觸及的光,微弱而溫暖,如寒冬暗夜裡執拗的星光,如黑暗冷風中臘梅的幽香。

我寫盡了夜,卻有寫不盡的愁。我讀懂了情,卻有讀不懂的心。既然世界如此糟糕,更需要你我來做好自己,恍如清泉,涓涓流淌,恍若星光,永恆明亮。

我為公眾號的定義是:讓你顛沛流離的情緒安然落腳,故有誇大自己能力之處,但這就是我的初衷,這裡只提供個人觀點,不提供救贖。

我是成風,金牛座一枚,從未從事過文學類工作,唯一在文學道路上值得驕傲的,就是在大學期間錄為校刊作者,也曾編輯過一本不知名的網路雜誌,如今暫住魔都上海。

2017年的第二天了,為自己許個新年願望:把公眾號堅持做下去,再忙也要至少每周更新。

微信公眾號:成風說(shidian08)

成風說只提供觀點,不提供救贖。在這你將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自由的、真實的我,會聊天、會賣萌、會抒情、會寫詩,會寫段子、會談論人生理想,會胡說八道,還會罵人。展現我的三觀看世界,說這變幻莫測的社會,說這七情六慾的大千世界。

歡迎您的聆聽和暢聊,歡迎所有熱愛文字的朋友前來交流。


謝邀,竟然被邀請了好興奮!

個人觀點,邏輯思維應該是一種思維習慣,無所謂主觀和被動,大部分人都是用邏輯思維思考問題的,只不過有些思考的深入點,有些人不想那麼多,所以說所謂的聰明人思考效率高是因為掌握更多信息和嘗試過更多組合,那麼創造力就是大部分人的思維盲區和未被發現的組合排列方式。

看過一句話,在知乎上看的,原話忘了大概意思是,這世界上沒傻子,每人做決定的時候都是以自身情況做的最優選擇。

所謂創造力也不是生生弄出來東西,像什麼要有光就有了光之類的臆想的玩意,而是我剛說的未被發現的排列組合,是在擁有大量信息基礎上的,所以有創造力和聰明,也可以說了解更多信息、嘗試更多可能之後,提煉出切實可行的方法的過程吧!

以上都是個人觀點,我也不是搞哲學什麼的,一點淺見,未必正確,歡迎探討。


思考是收集腦子存放的信息的過程


【2017.3.27】

·先說說我自己的情況:一個邏輯思維很差、不太會獨立思考的「書獃子」,沒錯,我這種人即使成績勉強可以,也只能稱為「書獃子」。

·情商,我有;成績,我有;寫作能力,我有。

但是思考能力,我沒有;邏輯思維,我欠缺;說話時的語言組織能力,不盡人意。

·2017年3月26日看到了《零秒思考》的做法,於是今天第一次實踐「每日十分鐘筆記法」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①時間方面:感覺每頁只能用時的一分鐘實在太短了,手機秒錶運行得飛快,而我的手速跟不上,紙上的東西更是一些奇怪的大白話。

②主題方面:真的是隨便想的,但是沒有像別人說的那樣用疑問句,而是很直白地寫:「早睡」、「喜歡」等字眼,第一是因為手速跟不上的原因,第二是因為自己的腦子無法在第一時間裡快速地組成一個疑問句——這也是我今天才發現的問題。

③內容方面:寫的基本都是大白話,帶有許多感情色彩,語言組織能力沒有我想像中的差——突然靈感一現:現實中,當人們在寫完某個句子時,一回首發現裡面都是邏輯、語法、語序上的詬病,那麼這個人是否在平日說話的過程中也是錯誤連連,話也說不清楚呢?

④我出現的問題:

a.手速慢

b.字一寫快,就丑。

c.腦子運轉快時,信息就無法長久停留,會遺忘。

d.感性大於理性。

e.對於一些主題,因為了解得不多、不深入,帶入的主觀色彩濃厚。

f.運用的紙張不合標準——是帶有幾行印刷字體的草稿紙,不知是否會影響我的行為效果。

g.沒有寫明日期。

h.會產生思維慣性。

⑤我收穫的:

a.突然直觀地看到了許多自己在進行思考行為上的問題。

b.寫後面幾張時,語言明顯要比前面要流暢,想寫的話也相對較多了。

·總的來說,第一天的訓練還算有所收穫,以後具體如何,還是要看我的堅持程度。以後會進行不定期的更新與反饋。

————————————————


參考三體中的面壁者羅輯,呵呵,這是玩笑,莫介意。

我認為這個沒有固定的狀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李白喝酒文思泉湧

東坡吃肉都能賦詩

毛爺爺能在鬧市讀書

有的人喜歡關禁閉,安靜思考

有的人喜歡邊釣魚邊思考

有的人喜歡開會,交流,總結

找到喜歡並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孔子有雲:三月不知肉味。

我想大概這就是專註的極高境界了吧。下面我來講講這個典故。

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覆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嘗不出來了.

堪稱廢寢忘食。


都是鬼扯,壓力到頭上了,注意力再不集中飯碗就沒了,大學就考不上了,Kpi就評不高了,獨棟變大平層了,明天沒米下鍋了,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

自己逼自己,那是天才,


推薦閱讀:

如果從古猿到人的進化是連續的,那麼在意識上,第一個人類是怎麼覺醒的,並認為他已經不是古猿了,而是人類?
為什麼做夢醒來後一會就會忘記夢的內容?
從事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的研究,如何獲得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啟發?
如何評價伊隆·馬斯克創辦的腦機介面公司 Neuralink ?
怎麼才能把「生命」從人體裡面提取出來?

TAG:思考 | 效率 | 認知科學 | 高效學習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