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四號坦克及其各種改型?
一看又是某人在挖坑……罷了罷了隨便提兩句吧。
四號從36年設計到停戰總共刷了從A到J一共9個(沒有I)主要型號,主要分F及以前的短4和F2以後的長4。
AB:36到38年生產的試驗型號,邊造邊改。少量參加了波蘭和髮國戰役。煙頭炮在當時也算夠用,15到20毫米裝甲薄如紙不過波蘭那些紙盒子也差不多。現在的車重是16噸。
CD:38到40年的第一批正式的量產型,主要參加髮國戰役,後來被扔在佔領區(比如西線)當突擊炮使。前裝甲糊到30,D的側甲從15加到20,然並卵……75煙頭炮500m垂直穿深也就六七十,碰到S35都頭疼別說瑪蒂爾達了。車重現在是18噸。
E:40年10月開始造,繼續加裝甲,有的貼了塊30的把正麵糊到60了。其他的區別主要是炮塔後部加大把指揮塔包了進去,加上了經典的後腦勺儲物箱,炮塔側面的艙蓋從單扇改對開,還有些指揮塔之類的小調整,總體上還是弱雞,尤其是這貨已經要去懟T-34了……
F:41年4月到42年3月生產。E基礎上把前臉和炮塔加到50,側面加到30——還是不太夠用。E及之前的四號前裝甲有個折線,駕駛員部分比機槍手部分凸前,這裡到F型改成一整塊平板了。有了F2以後原來的F改稱F1。現在的車重是22.3噸。無論是在北非還是在東線這貨和D沒啥本質提高,還是打不穿該打的防不住該防的。
F2:在F基礎上換裝7.5 cm L/43 KwK 40,第一種長4號,總算能懟T-34和瑪蒂爾達了。車重增加到23.6噸,特徵是球型的炮口制退器。
G:42年3月起開始正式生產的長炮型號,生產到43年6月,主要是把球形制退器改成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雙室制退器。在生產過程中後期(43年)的G型在正面又加了30毫米胸甲把前臉糊到比較可靠的80毫米,並且換裝L/48主炮,威力稍微增強了點,此外還開始加裙板——所以除了看前裝甲是一層還是兩層以外G後期型和H其實挺難分辨的。其他小改動還包括取消了炮塔右側前方和側面的觀察窗等等,在車體前面掛一排履帶的官方設計也是從G開始的。後期型的G打T-34/76和M4(75)是略有優勢的。主要問題是50的炮塔前臉沒加強……
H:43年中開始生產的四號的完全體,把G後期型的改進正式化,比如把80毫米前甲造成一整塊而不是原來的50+30(炮塔還是50紙臉),從G型最後期開始把車長艙蓋從對開改為單片側開,以及全面掛裙甲(裝老虎?)刷防磁塗層等等……車重加到25噸,比A漲了10噸了。H打個時間差到44年中之前可以欺負T-34/76和M4(75),但是等34/85和76饅頭出來就頂不太住了,在後期大概已經變成炮灰角色了……畢竟基本架子比人家早出來四五年,能撐到現在不錯了。
J:44年2月開始生產的簡化炮灰型,硬指標和H差不多,主要改動是取消了多個觀察窗(車體前側面,炮塔左前方,炮塔側門上等等),托帶輪四個變3個,尾部排氣管消音筒取消變成直接豎兩根管子,側裙甲改成網狀,以及取消了炮塔驅動電機改成全手搖,原來的電機地方改成油箱……反正是怎麼省事怎麼來,因此也是造得最多的——戰爭結束前停產時造了三千多點,四號整個系列產量大約八千五,相對的饅頭和T-34都在4w以上……
以四號底盤改裝的戰鬥車輛包括四號突擊炮和灰熊突擊炮、四號殲擊車、多種自行高炮(旋風、東風、傢具搬運車……)等等。
胡峰和犀角隨然看起來是四號底盤,但是其實是使用了三號部分部件的雜交III/IV底盤。
總體上IV號的作戰表現除了42年中到44年初這一段稍微舒服點以外屬於勉強湊合事,畢竟是老車了,不過重量輕技術成lao熟jiu也確實是好打理。更多作戰性能評價參見:我的知乎回答:IV號系列的性能和T34系列與謝爾曼系列相比表現如何?是否整體處於劣勢?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236158/answer/110131776?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4號坦克是二戰期間德軍產量最多的一型坦克,共生產約9200輛,坦克自身共發展出10種改型。
在坦克本身的改進上,德軍為其編號為A到J,在改進過程當中,4號坦克始終偏向於改造火力、防護力,比如主炮從KwK 37(4號ABC型)改為身管更長的KwK 40型(F2型以後),穿甲能力提高近1倍。
坦克防護能力也逐步提升,正面裝甲從早期的30毫米(B到E型,A型只有20毫米)提高到80毫米(G型以後),側面裝甲從最多20毫米(A到F型)提升到30毫米(G型以後)。
但是,坦克機動性卻未得到有效提升,4號坦克B、C型重17.7噸,D、E型重20噸,F型重22.3噸,G型23.5噸,H型往後25噸,但該坦克一直使用300馬力的邁巴赫HL 120 TR汽油引擎。
除自身改進外,以4號坦克為底盤的變型車種,在某種意義上更能體現出它的戰場利用價值,此坦克也是德軍當中最重要的「魔改大戶」之一。下面梳理幾種以4號坦克為底盤改造的經典車型:
4號自行反坦克炮。該車裝備「豹」式坦克的KwK42型坦克炮,在法國戰役期間曾經給盟軍以重大殺傷,主要用作坦克的替代品。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該車裝備1門88毫米Pak43型反坦克炮,能在1500米以外有效擊穿蘇軍IS-2重坦、美軍M26坦克的前裝甲。
灰熊式突擊炮。該車裝備1門150毫米StuH 43步兵炮,主要用於在城市戰中支援步兵作戰。
「野蜂」自行榴彈炮。該車裝備一門s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配備專門的彈藥輸送車,可伴隨裝甲師、裝甲擲彈兵師行進,有效提高了炮兵戰場機動性。
「旋風」式防空坦克。裝備4門Flak38型20毫米高炮,最高射速可達3200發每分,對盟軍低空飛機具有極大的威脅。該車提高了部隊機動防空的效率。
由此可見,4號坦克的魔改變型車使它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是二戰德軍對中低端坦克有效利用的充分體現,但是,德軍卻沒有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4號坦克的生產中,而是轉向生產價格昂貴、所需工時超長、可靠性不足的「虎」、「豹」、「費迪南」等重型車輛,這些重戰車數量加起來沒有T-34、謝饅頭總和(近10萬輛)的十分之一。此外,4號坦克的這些高價值變型車的產量也相當不足。相比於T-34(尤其是謝饅頭),4號坦克的劣勢並不是很嚴重。如果德軍集中資源,生產3萬輛以上的4號坦克,(再配一些威力強大的4號反坦克炮),加上德軍裝甲戰術的優勢(有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這樣的頂級坦克戰高手指揮),足以與盟軍抗衡更長的時間,可惜德國人太追求精緻了。
本文原創自微信公眾號【軍事編輯部】
加vx:Y1050325088拉軍事社群,萌妹子軍迷也在裡面喲(請備註軍事編輯部)
其實作為「帝國軍馬」也是實屬無奈。
四號坦克的底盤定型太早了,改進的空間並沒有那麼多。
相比於蘇聯的T-34,改進空間要小很多。防護能力也要低一點,用的還是耿直的垂直裝甲。
但是在戰爭早期,作為閃電戰來使用,還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由於德國的新坦克實在是生產更新不上來,元首坑爹的動物園系列。所以直到戰爭結束,四號坦克及其改型還活躍在戰場上,無奈的得了個「帝國軍馬」的稱號。
裝甲力量中堅,爾等打字長篇大論半天一點都沒說到根子,一點乾貨都沒有。
快來評價我!!!
以大戰後期1943年投入量產的Pz.IV H為例,車體正面裝甲為80mm(50mm車體裝甲+30mm附加裝甲),炮塔正面裝甲僅僅只有50mm。在1943年可能尚且夠用,但在1944年就有點鶸雞了,西線有M4,東線有T-34/85,這樣的境況,我只能想到一個詞,那就是諸神的黃昏hhh。
FBI Warning以下數據皆來自百度,若有錯誤請指正 T-34/76中型坦克:1940年117輛,1941年3016輛(1-6月1130輛,7-12月1886輛),1942年12572輛,1943年15820輛,1944年4100輛T-34/85中型坦克:1944年10615輛,1945年12551輛(1-5月6080輛,1-8月10055輛)
截止到二戰結束的45年9月
T34/76生產35625輛
T34/85生產20670輛
1940-1945,T-34坦克生產了58681輛
T-34/85在蘇聯批量生產的時間是1944-1946年,總產量超過35000輛(包括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許可生產的)。捷克斯洛伐克在1952-1958年間生產了3185輛,波蘭在1953-1955年間生產了1980輛。
T-34坦克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一共生產了84070輛
謝爾曼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
M4謝爾曼-75中型坦克:1942年8017輛,1943年21245輛,1944年3758輛,1945年651輛
M4謝爾曼-76中型坦克:1944年7135輛,1945年3748輛(生產到7月)
M4謝爾曼-105中型坦克:1944年2286輛,1945年2394輛(生產到6月)
M4/75生產33671輛
M4/76生產10883輛
M4/105生產4680輛
那麼四號坦克的產量呢?四號各型坦克產量合計8k8輛平心而論,28噸的底盤改改改縫縫補補能用到戰爭結束已經是不容易,更何況東線和西線坦克像下餃子一樣的產量,漫長的戰線使得四號坦克疲於奔命。德軍士兵親切的稱呼四號坦克為軍馬,而我個人更認為它應該被稱為天鵝。從一開始受到條約限制偽裝成營長車項目,到羽翼漸豐在東線北非和義大利的殘酷搏殺,再到柏林城下無奈的最後一聲哀鳴,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德軍後勤人員的福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東德之後再無普魯士」這個說法?
※二戰中蘇聯能否憑藉一己之力戰勝德國?(關鍵點:租借法案,英美戰略轟炸,開闢西線戰場)?
※二戰時,如果暫時不進攻英蘇,德國是否能維持已佔區域的統治?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力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