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代不按地名封王?
感謝橘玄雅啊,抱歉是我描述不當,
清代恭親王肅親王也是一字王,但是為什麼不延續之前地名封王的習慣呢?類似秦王趙王等等
我剛知道恭親王是兩字王,原來是恭親·王?
那估計孫可望可以算一字王了吧 人家叫義王
-------------------------分割線-----------------------
既然題主修改了問題,那我也修改一下答案
《清史稿》里是這樣分析清代宗室封號的問題的。
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史稱其制善。清興,諸子弟但稱台吉、貝勒;既乃斅明建親、郡王,而次以貝勒、貝子,又次以公爵,復別為不入八分。蓋所以存國俗,而等殺既多,屏衛亦益廣,下此則有將軍,無中尉,又與明小異;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不加郡國,視明為尤善。然內襄政本,外領師干,與明所謂不臨民、不治事者乃絕相反。
清代的制度大多是以「殷鑒不遠」的明朝制度為基礎的,所以對於明朝宗室分封到各地而且爵位相對泛濫的情況,有所更改。換而言之,我直接封你個好聽的名字,你就連「就國」這個詞兒都提不出來,為啥?壓根兒就沒有「國」呀,就給你個名兒而已╮(╯_╰)╭
所以清代宗室王公除去守陵或者外差之外均在京城居住,分封只能是在八旗內分封,獲得八旗內的戶口人丁。換來的是「差事」比較多,基本上沒有閑散的王公,這也是參考了明代宗室的反面例子而制定的。
至於某層答主說,少數民族統治就不封國號,這個太想當然了吧。遼金元三代可都是封地名國號的呢。
清承明制,有好多東西都是在明朝的基礎上修改修改就拿來用的。但是這個封爵的事,也是鑒於明朝的王爵太濫了。像明初,朱元璋的二十四個兒子除了幾個小的,個個都封王了,而且還都是有地盤,有軍隊的,結果老朱頭一死,朱棣就造反。到了中後期,朱元璋的後代光封了爵的就有十多萬,這些人都是要吃俸祿,還得有封地的,對國家財政是非常大的一個傷害。所以,有鑒於此,到了清朝,首先親王封的少,其次只有爵祿,沒有封地,既然沒有了封地,自然就不可能按地名來封王了,這樣一來保證不會造反,二來保證不會擾民。
為了防止藩王坐大威脅中央,清代沒有封地,也不用地名古國名作王號。
類似的情況就是七大軍區明明轄制數省,偏偏以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名作軍區名,也是防止軍區將領產生不必要的幻想和自大。很簡單,封王不封國,沒有封地怎麼用地名封王啊?清朝封的王都是住在北京的,封王給的都是禮節性的美稱:什麼 恭 肅 禮 慶 順 端 誠 ------最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尾大不掉,防止宗室內部矛盾,防止自己人擁兵叛亂。因為歷史上 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 等皇室宗族內部之亂著實讓人感到恐怖,特別是前朝明燕王朱棣的奪權教訓就在眼前,所以清皇室才出此良策------果然效果很好,有清一朝沒出現自己人反自己人的想像。
錯了。
清代的王沒有封國,和明代封建諸王完全不是一回事,用地名毫無意義。
清朝除了有親王,還有郡王(還有貝勒、貝子)
可能與民族文化有關,清朝時少數民族滿族統治,而此前朝代大部分都是漢族當家做主,漢族延續的是周朝分封制的形式,以封地命名。清朝的地方治理都是直接任命官員的,而恭親王這些都是王爺,一般居於朝廷中樞;其他大部分朝代的王擁有自己的封地,佔據一方,可以主事財政、軍隊諸事,自己治理地方,權力相對很大。只不過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皇權逐漸加強,封王的權力自然就慢慢被削弱了。
作為外族建立的政權,真心看不出來它為啥非要延續前朝的傳統。
還真沒有……你說的那個都是因為有自己的封地,根據封地起名的吧
推薦閱讀:
※假如你穿越到北宋年間,你如何讓後人知道你是穿越者?
※怎樣客觀地評價石敬瑭?
※為什麼說戲子誤國?
※為何古代戲子與現代的演員相比,地位懸殊這麼大?
※有哪些關於美國的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