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的人口密度是內陸大而其他國家是沿海大呢?

印度

天朝

澳大利亞

日本

美國


首先說明,問題描述不夠準確。「其他國家」並不一定是沿海人口密度大,反例有俄羅斯和鄰國巴基斯坦。。。

本文著重分析印度人口分布的成因,特別是南亞次大陸南部——德干高原的地緣問題對工農業生產和人口分布的影響。

概括來講,南亞次大陸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於印度河-恆河流域,並在德干高原兩側有少量人口非常密集的聚居區;德干高原人口分布較少;印度大沙漠地區人口稀少。

人口聚居區主要有兩種:主要農業生產區、主要工業生產基地。前者多為平原或盆地,主要影響因素為土壤、水資源和氣溫;後者多為沿海平原,主要影響因素為資源、勞動力、交通。

德干高原人口分布較少,德干高原東西兩側的沿海平原地帶有小規模聚居區,且為點、線狀分布。德干高原及兩側的人口現狀,要從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兩個方面來解釋。

德干高原地形圖:

1,德干高原的農業生產

雖然地勢平坦、海拔高度適宜,但是德干高原因溫度、降水、土壤和地貌等因素,並不適合傳統糧食生產。尤其與恆河-印度河平原區相比,劣勢很大。

德干高原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600~800m;地勢西高東低,兩側分別為東、西高止山,西高止山平均海拔1000~1500m,東高止山平均海拔600~700m。

德干高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相對不低。除了高原中心地帶降水量200~450mm左右,主要部分降水量均在500~1000mm以上,超出我們熟悉的500mm等降水線標準(我國的農牧分割線)。但是降水分布不均,一般集中在6~9月,其他時間嚴重乾旱。

印度全年分為旱季(3~5月)、雨季(6~10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 ,德干高原緯度低,全年溫度較高,在5~6月最高氣溫甚至超過45℃。以下為德干高原主要城市浦納、海德拉巴、班加羅爾的溫度、降水變化表:

德干高原為玄武岩熔岩台地,經風化形成黑土層(稱黑棉土),土壤肥沃,墒情好(雨季達到90%以上),適宜農作物生長。但是雨熱不同期(旱季高溫少雨)、黑土層缺水容易開裂,使得在德干高原發展農業對水利、灌溉要求高,且只適宜種植耐旱作物。在古典時期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德干高原在歷史上人口一直較少。在現代,地區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降水、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主要種植棉花,其他地區多以小米、高粱、玉米為主,農產品的單位產量、總產量都無法與印度河-恆河平原地區種植水稻、小麥相比。

除此之外,印度的化肥產量和使用量偏低,農業技術落後,也使得本地區的農業產量難以大幅提高,人口承載量有限(此處參考為什麼印度不猛建狠建化肥廠? - 知乎)。

而德干高原兩側的沿海坡地,降水豐沛,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人口承載量比高原地區更多。

2,德干高原的工業生產

前文提到,工業生產分布的優先要素有:資源、勞動力、交通。展開來說,即為:

1)靠近資源產地(或主要市場)的地區更適合工業發展。

德干高原西北部為主要棉花產區,東北部為主要礦產區。

2)有豐富勞動力的地區更適合工業發展——基本與傳統農業區重合。

前文已經指出,德干高原主體農業承載能力有限,兩側沿海地區較高。

3)交通便利的地區適合工業發展,其中水運、海運優於鐵路、公路。

這是限制德干高原工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缺少港口。印度半島雖然深入印度洋,但僅有7000km海岸線,為中國的1/2、日本的1/4,為世界第十九位;且海岸線較為平直,天然良港極為稀少。

因此,德干高原東西兩側的加爾各答、孟買,因港口成為了德干高原周邊最具發展潛質的工業區。加爾各答作為機械、電子等製造業中心,位於德干高原東北,鄰近高原礦產區,且鄰近主要市場(恆河平原);恆河三角洲為傳統農業區,糧食、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加爾各答港,交通便利,貿易發達。孟買作為紡織業中心,位於德干高原西北,鄰近高原棉花產區;西高止山海岸的狹長平原降雨充沛,適宜種植水稻,糧食產量高、人口密集,提供了紡織業所需的大量勞動力;孟買島的那瓦西瓦港為次大陸難得的天然良港,海運便利。

德干高原的東北、西北各自成為了印度兩大工業中心的資源腹地,還有可能成為工業中心的只有南部了。整個德干高原南部缺乏良港和自然資源,和孟買、加爾各答相比發展製造業劣勢明顯。於是,班加羅爾成為了印度的IT業中心——至於優勢,我想大概是因為天氣吧。。。除了旱季缺水,這氣候和深圳也差不多了。

結合題目的人口分布圖也可以看出,德干高原南部確實比北部人口更密集,班加羅爾周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群。

綜上所述,印度人口分布主要在印度河-恆河流域的傳統農業區,而德干高原區因氣候、地理等因素不適合傳統農業發展,也不適合發展製造業,因此北部分別成為了孟買和加爾各答工業中心的資源腹地;南部因氣候適宜(肯定還有別的原因啦,只是我不懂)等因素,發展為了印度的IT業中心,也是人口較少的德干高原上較為密集的地區。

=====================================================

如有錯誤請在評論中指出,最好給出參考鏈接,謝謝!

相關鏈接:

綜合看來中國和印度的地緣政治方面哪個更有優勢? - 知乎

參考資料:

德干高原_百度百科

印度,月亮之國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吧_百度貼吧

印度農業概況 - 印度之窗 - 印度中文網站門戶!發現不可思議的印度!關注中國印度,直播印度資訊!網上中印經濟文化交流百科全書!


先佔坑。

首先,排除因為內陸經濟發達的因素,2014年GDP總量前五的邦裡面,只有一個在內陸的恆河平原(北方邦、靠人口基數大才排上去,類似河南的感覺),第一(馬哈拉施特拉邦)、第二(泰米爾納德)、第四(卡納塔克邦)、第五(古吉拉特邦)都是沿海的。

總結:各國的人口分布大致與農業發展程度重合,印度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內陸與印度和其他國家不同沿海恰好平原少、農業區恰好不在沿海地區有關。

可能的原因:

1. 農業落後,生產率低,(不然怎麼一年三熟耕地更多,糧食產量卻不如中國),農業生產佔據大批勞動力,而內陸的恆河平原正好是最適合農業的地區,大量人口限制在這些地區。

2. 整體國家城市化率不高,大部分人口留在農業條件好的內陸農村。

3. 沿海地形崎嶇(東西高止山脈),沿海平地少,導致大城市不僅數量少(僅有孟買、加爾各答、金奈),而且缺乏像珠三角長三角那樣的腹地,僅僅靠孤立的大城市無法承載改變全國人口比例的人口(類似於上海只有兩千多萬人,但加上蘇南平原就能有六七千萬人)。

即使是在中國,內陸的河南仍然比沿海發達的浙江、福建人口密度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藏南問題請暫時無視),沿海平原過於狹長

沿海平地少的印度有點福建的感覺,沿海省份里數福建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低,沿海的最大城市(福州廈門泉州)人口也不算多,遜於廣深、滬杭:

4. 歷史原因,沿海一些良港率先被葡萄牙(果阿)、法國(本地治里)佔據,獨立後儘管被收回,但這些地區沒有與全國有效整合,例如,本地治里依然使用法語,直轄於中央,而不屬於三面包圍它們的邦,政治文化上的割裂結果導致這些良港發展受限,不能成為積聚人口的大城市改變人口分布。本地治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別看印度在地圖上靠海的區域挺多,實際上有條件形成沿海經濟帶的區域很少,再加上缺乏海島,導致實際海岸線也不長,才7k多,比美洲和遠東某些國家不知低到哪裡去了。玩過大航海時代的應該能夠深刻體會到,海岸線的延伸意味著內陸產品到達離岸關口的運輸效率提升,海洋貿易繁榮度隨之提升,很遺憾,印度有很大一部分工業產品生產省份和重要工業城市由於地理原因,與現成的海港都市之間身份並不重合,有些甚至相距甚遠(譬如新德里、海德拉巴德和坎普),很大部分工業產品仍舊依賴邊境貿易,海洋貿易的經濟效果不顯著。

地緣上的因素總結下來就是:

1)海岸線短,缺乏生成沿海經濟帶的必要條件;

2)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為高原,不利於重工業發展(不要提孟買,好嗎?);

3)得益於環太平洋合作關係強化、歐亞航線對於貨運總量的要求逐年上升以及海盜的兢兢業業,蘇伊士運河航線作為歐亞航線的地位不斷下降;

4)窮親戚環繞,近洋航線無利可圖的局面堅持100年不動搖;

5)西北角是巴鐵。。。

所以說拉掉中部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印度整個可供給工業體系的區域全都擠在東北恆河流域平原一塊(還被孟加拉佔掉近一半)和西北夾在國境線與沙漠之間的平原地帶。要麼就是東南西南兩條纖細的沿海平原走廊,這個真的是難受,目前統共就孟買一個特大型都市,還有特定的文化傳承因素在裡面。

螺螄殼裡做道場,穩如三哥擠火車。鑒於此,印度企業在海外的產業投資項目是肥腸多的。

文化上的因素就比較複雜了吧,我也分析不來,可能和印度的社會階層固化有些關係。


有兩個原因吧,而且都是氣候導致的。

第一就是印度靠近喜馬拉雅山脈的地區降水豐富,土地肥沃,能承載大量農業人口。

第二就是離赤道較遠,氣候較為溫和,更適合農業人口居住。


亂講哈,過去中國也是。

主要是因為以農業經濟為主。如中國變成以工業、貿易、服務等經濟為主時,沿海經濟帶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從而導致人口的流動轉向。歐美加澳大概也是如此。


謝邀

人口密度這是一個經濟問題

以下是高中地理知識

農業國家的經濟是農業,所以食物多的地方人口多,而食物多的地方一般是淡水多、氣候溫暖、土壤肥沃的地方。所以古代國家人口多的地方一般集中於沿河沿湖的溫帶地區而不是沿海。印度依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所以人口分布也基本按如此規律。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熱帶季風遇到山脈而上升,遇冷形成豐富的降雨,所以這一帶的淡水豐富而穩定、溫度適宜,農作物隨便種都可以收成很多。

工業時代就不一樣了,此時的農業就是一個基礎產業了,真正賺錢的產業集中在工業和商業,工業和商業都依靠外貿,而海運是大宗外貿的主要方式,所以工業時代沿海地區的商機更大,賺錢更多,人口會逐漸從內陸遷移到沿海。你所謂的其他國家,往往都是商業發達的國家。

一般來說沿海人口密集的地方都不是一開始就密集的,除非一個古代城市即沿海又沿河,那麼它,古今都不會缺人口。同時,影響人口的除了工農業經濟外,還可能有政治、軍事等影響。


恆河入海口以及印度河入海口這些沿海平原都因為種種原因獨立成其他國家了~~中國的話把三大水系入海口省份排除的話也是內陸衝擊平原人多吧。


印度內陸雖然不沿海,但是有恆河呀,而且有廣闊的平原和被喜馬拉雅山脈阻擋的印度洋水汽,自然好過被德干高原與印度洋夾在中間的沿海地區。

其實中日兩國的人口密集區也是在河流沿岸和平原地區(看來平原還是很重要的),美國中央大平原先天優勢有多好就不用多說了,澳洲有點特殊,沿海山地氣候好,內陸乾旱的不行。


印度人口密集分布的區域就是恆河平原,哪裡有肥沃平原哪裡人口密度高,埃及人口還都擠在尼羅河谷一條縫呢


這都怪王玄策,如果當年把北部平原都給佔領了。那麼印度現在發達就一定是沿海了。


題主你的這個內陸看來還是主要指代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從你給的圖中看,廣大的印度高原上的人口密度並不比沿海地區要大。

沿海地區人口分布呈現點狀,主要因為孟買,加爾各答等港口城市的集聚影響。

而印度北部恆河及印度河流域呈現的密集帶狀分布也正是與河流及印度氣候有關。

典型的季風氣候發展農業對於當地水域走著嚴苛的要求,雨季時可以排水或者有條件蓄水,旱季則依賴水源灌溉。

印度的季風水田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程度並不高,其生產活動及其依賴大量勞動力。


發展較慢,農業佔比高,農村人口多,河流兩岸有平原,人口密度大,人口密集地區也是耕地較多的地區


地形,恆河平原人多而德干高原及東高止山、西高止山人口少。同理,日本中部山地人口少,沿海平原人口多。澳大利亞是因為內陸沙漠,氣候炎熱乾旱不適合大量人口居住。

中國,就不說了。難道不知道胡煥庸線嗎?


留個名,學了世界地理後來答。


推薦閱讀:

浙江的南北矛盾沒有江蘇大?
設立天津作為直轄市有什麼益處?
二戰已經結束七十年了,英國和法國的「前殖民地紅利」還能吃多久?
是不是互聯網公司更愛扎堆北京而不是上海?為什麼?
武漢的人均 GDP 與上海不相上下,為什麼工資待遇遠遠不如上海?

TAG:經濟 | 地理 | 印度 | 人口密度 | 經濟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