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一個國家能不能不徵稅,僅靠發行新幣來作為政府支出的來源?

1、其實我原來問題寫的是通貨膨脹作為政府開支來源,後來被人改成發行新幣(我覺得確實改得更加貼切)後,一大堆人回答說會導致通貨膨脹,錢不值錢了。如果各位的答案只有會導致通貨膨脹這一個論點的話,真的不用再寫了。

2、很多人提到了稅收在貧富差距方面的調控作用,我想問一下,如果直接發行新幣,補貼窮人和處於不利地位的企業,是否能達到縮小貧富差距的目的?

3、沒學過經濟學的不用強答


謝 @金子淮 的邀請。

通常來說,政府的融資方式主流的就兩種:政府債券和稅收。根據著名的「李嘉圖等價」,兩種融資方式的效果在一定條件下是相等的。當然,在中國,因為有相當大體量的公有制經濟,所以融資方式還應該包括國有資產的租賃(土地出讓金)和國有企業的利潤。

通貨膨脹其實在這個角度是稅收的一種。通過廣義的「印鈔票」來滿足政府支出的需要,結果是市場中錢多貨少,物價上升。之所以說通貨膨脹是收稅,因為它相當於把居民手中持有的法幣的「購買力」剋扣掉了一部分,完全符合稅收的定義。(之所以印鈔票是「廣義的」,因為人為地調低利率也是一種變相的通貨膨脹。雖然政府沒有把印出來的錢直接投入市場。)

之所以傳統的稅收不能夠被通貨膨脹完全取代,根本上是因為政府不是「流寇」,而是「坐寇」(此處沒有貶義)。如果我們把政府當做一個長期收入現值的最大化者,其行為不是流寇般的「狩獵-採集」,而是「養殖-種植」。所以,政府不但要考慮當下收的稅多還是少,還要考慮一種稅收制度是不是能夠在長期保持一個穩定增長的稅基。歷史上也有隻靠通脹融資的案例,比如前幾年的辛巴威,再比如一戰後的德國,但他們的政府面臨著的都是「先過去這道坎兒再說」的問題,眼前問題的棘手性已經不容許再去考慮以後了。而在一個和平穩定政府收支相對平衡的環境里,沒有政府採取通貨膨脹這種方式去融資。比如我們現在的稅收體系就是相當複雜的。比如稅收中有「營業稅」和「增值稅」,還有諸如「印花稅」、「個人所得稅」、「智商稅」等等品種,花樣繁多,其目的就在於短期與長期之間的權衡。

具體的問題就包括了 @星日馬提出的關於貨幣信用的問題,這方面最好的通識教科書是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刻畫的就是當時的超級通脹使得人們自覺避免以「法幣」作為交換媒介。如果經濟中的交易者預期到了通貨膨脹,則未來的通貨膨脹應當會反映在現在的交易中。這就是「理性預期」。

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關於貧富差距的。在現今的金融體制下,存在「銀行家悖論」,即越富有的人/企業,信用越好,融資成本越低。在中國,國有企業的融資難度低於私有企業,富人的融資難度低於窮人,因此,越是富有,越應該貸款。幾年前在票圈看了一篇文章,說窮人和富人的資產組合的差異,發現越是富人越主動負債。(馮小剛的電影《私人訂製》裡面葛大爺跟宋丹丹說的話就是這個道理。)而資產組合選擇問題的實證研究也發現了,越是窮人,財富以「存款」的形式放在銀行里的財富比例越高。這說明,越有錢越容易成為「債務人」,越沒錢越容易成為「債權人」。

在所有稅種當中,通貨膨脹和壓低利率本質上都是「存款稅」。存款者把錢交給銀行,銀行作為中介把錢借給需要貸款的人。這時候,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幫助欠錢的一方減免了一部分還款任務。誰的存款佔比高,誰就吃虧。因而,通貨膨脹在某種程度上是「窮人補貼富人」、「居民補貼企業」。這是市場經濟創造收入、財產分布不平等的重要途徑之一。

沒有一個有長遠打算的政府願意創造這麼大的不平等,這將增加治理的難度。因而,才有現代國家稅收體系的複雜局面。

以上。


以通貨膨脹為唯一徵稅方式的結果是:

  1. 持有現金貨幣的人將成為負稅最重的人;
  2. 人民因此避免持有本國法定貨幣;
  3. 硬通貨(如黃金)的流通和以物易物變得非常普遍;
  4. 法定貨幣實質上失去購買力;
  5. 政府使用其發行的法定貨幣「購買」產品或服務等同於「打劫」;
  6. 政府被迫改變稅收政策。


不錯不錯,相當有意思的問題。

這裡直接搬幾個直接相關的literature: Sargent and Wallace (1981)在Fed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著名paper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詳見: https://www.minneapolisfed.org/research/qr/qr531.pd )

本文章第一部分的假設基本與提問者吻合:

在這個paper裡面,政府除了可以印鈔,也可以發債——印鈔理論上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但發債有成本。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抑制直接通脹的因素,政府會壓低貨幣增長而增加市場上國債的供給。但隨著供給的增加,債券的融資成本也相應增加,融資成本會逐漸高於經濟增長率。當債券的存量高於經濟總量之時,為了抑制通脹所發行的國債本身(由於有利率),也需要被融資,因此不得不要通過鑄幣稅(起碼是部分),這樣帶來的就是通脹了。因此,one way or another, 最終通脹不可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通脹近一步加劇,對於這種「新幣」的持有意願會下降,因為貨幣需求也是基於持幣的預期回報。另外一種解釋就是鑄幣稅也是一種稅,也符合拉弗曲線(以下見於哈佛J.Frankel教授在肯尼迪政府學院的高級宏觀講座 https://www.hks.harvard.edu/fs/jfrankel/API120/ls/L9-Seignorage.pdf :)

而Frankel近一步說明,這個所謂的鑄幣稅最大化和時間也有關係,隨著時間推移(貨幣持有者逐步知道自己票子毛了,但不會馬上發現),如果僅靠鑄幣稅來支撐政府財政時間越長,通脹也會越嚴重,也會越達不到完全通過鑄幣稅來支撐財政的預期。。。(這裡Frankel假設)

當然Frankel老師也調皮地引薦了三位貨幣主義大師——魏瑪德國內閣;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以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備受愛戴的辛巴威總統穆加貝。我認為還有第四位,但作為一個有原則的人,我就是不說。

但提問者還有一個子問題,其實就是helicopter money for the poor (直升機撒錢,只向窮人)。這個問題我在(「直升機撒錢理論」和「量化寬鬆」有什麼差別? - 金融 - 知乎)其實也已經提到了。問題就是撒得不夠的話,群眾只會存銀行或者償債,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大,還會造成本幣貶值。撒得太多,又一個魏瑪和穆加貝。但這並不表示轉移支付不重要,恰恰正因為不合理的稅制和錯誤的只盯資產價格的國策,使得川普大帝有了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


要是打算殲敵一億以後轉進台灣的話,倒是可以考慮這麼干。。。


沒想到這篇小文會有如此多的回復和關注,我來補充幾點吧:

  • 本文並沒有說真的建議實行,只是在假想一個不徵稅,只靠通脹來滿足政府支出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需要什麼條件才能支持下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思想試驗,不是么?
  • 稅相當於一個公民和企業必須購買的商品,政府承諾貨幣可以交稅,本質上相當於一個壟斷的企業,規定只有用它發行的貨幣才能購買它生產的商品,這也是貨幣信用來源的一個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如何,錢交稅這個用途總是可以保證的;明朝大明寶鈔的破產,最後也是因為收稅的時候越來越不值錢了。所以如果政府取消了稅收,那麼其實就是把自己發行的貨幣,和其他的所有私人和公司發行的貨幣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了,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思想試驗,政府必須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保證貨幣的信用,那麼能想到的就是國企;
  • 取消了稅,同時也取消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調控手段,現在政府可以補貼,可以收稅,如果取消了稅收,那麼政府再想控制企業行為,只有靠補貼了,那麼也就意味著要加印更多的鈔票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反過來也對信用不利。

------以下原答案

謝謝 @劉鎮銳 的回答。是我邀請的,我突然想起來這個問題我在幾年前的時候也問過,我把評論擴展成一個答案吧。

當X萬億救市的時候,和一個在業界的同學討論過這個設想,就是政府取消一切稅收,然後按照某一種機器演算法每年固定的產生一個通貨膨脹率,是不是可行時候的對話。而用機器也不用央行,是因為要杜絕政府把印鈔機當提款機的投機行為。

現代貨幣的本質是什麼?有很多模型來描述其不同的側面,我看到過一個這樣的解釋:假如一個社會上有N個人,均衡時每個人都以一定的概率接受一種通貨,當這個概率足夠高的時候,這種通貨就是貨幣了。

貨幣能夠大範圍流通,能減少交易成本,這個本身可以支撐起來一點價值——以物易物在小範圍可以,但是大範圍內容易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了不同的通貨,貿易結算很不好辦。有演算法保證不濫發,如果再加上有一定比例的國有企業,規定和國有企業打交道必須用法定貨幣,那麼這種貨幣的信用也算是可以建立起來了。

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是以通脹代稅收的邁不過的門檻——通脹率事實上是利潤率的下限。如果每年通貨膨脹率是10%,那麼所有利潤率低於10%的企業都可以關門了,而如果20%的通脹,那麼意味著所有利潤率低於20%的企業事實上是虧本的,那麼這些商業活動也該就停止了(其實考慮到持續的貶值,應該是折現通脹率,這麼計算起來就更高了)。

這可能是稅收比通脹一個很大的優勢,稅收可以是邊際的,虧損可以抵稅,只有利潤交稅,這樣保證絕大部分的企業活動都能正常展開;但是以通脹代稅收,意味著要在現在的基礎上把通貨膨脹率提高几個點(假定政府非常小的話,其實這和國有企業占相當一定比重有點矛盾,我們假定這個假設可以成立),那麼所有利潤率低於通脹率的企業,被事實上禁止了活動,這是社會福利的損失。尤其是通貨膨脹率是個存量稅,也就是企業保有大量流動性是會受到懲罰的。

當然,在理論的世界,我們也可以強行的合理化這一點,比如我們把企業家分為兩種,一種有能力的,一種無能力的,無能力的不該創業,有能力的應該創業,有能力的人的利潤率對無能力的人的利潤率一階隨機佔優。那麼提高通貨膨脹率就可以篩選掉沒有能力的企業家,讓他們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行業,優化產業結構…… 但是在現實世界,即便是在以超級通脹率著名的辛巴威,也沒有敢完全的廢除稅制。


不能,1943年陝甘寧邊區就實踐了一把造成邊幣的大暴死。

1942年10月西北局局長高崗借高幹會的機會肅整邊區銀行行長朱理治,從「金融本位」、「不顧財政」,這樣的經濟問題轉到「肅反負責人」、「拒絕迎接中央」這樣的政治問題,徹底擊敗朱理治、郭洪濤。

高崗報了1935年陝北肅反的一箭之仇,導致朱理治調離金融崗位,轉入黨校「學習」。

邊區銀行收歸財政廳,原來邊區銀行在綏德、隴東、三邊等地設立的分行也被裁撤,分行人員返回總行接受整風。

從此邊區銀行喪失了對「貨幣發行問題」的話語權,更不敢「金融本位」,「不顧財政」。邊區銀行在賀龍負責的西北財辦的指揮下,成為了財政廳的提款機。

貨幣發行政策從「盡量少發行、生產放款優先」,轉變為「滿足財政需求、大量發行」。

邊區80%的貨幣發行直接用於滿足財政開支, 即「靠通貨膨脹來作為政府支出的來源」(這個數字在1942年僅僅為25%)。僅在1943年9-11月邊區就發行了10億邊幣,比1940年以來發行的邊幣(含光華券)總額還多。

邊區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根據1943年年初統銷成功的經驗,認為己方掌握了重要的出口貨,可以通過出口從國統區換取大量物資和法幣。以此可抵消邊幣發行帶來的通脹。

但實際上邊區在新貨上市後統銷政策被軍政各部破壞,大家爭相走私和代銷,導致法幣和物資無法集中於專營機關。邊區銀行獲得的物資、法幣過少根本無法抵消如此龐大的發行。

與此同時「靠發行供給財政」的政策進一步刺激了通脹。越發行通脹越厲害,票子就越不值錢。為此財政方面就需要發行比原計劃更多的錢以便滿足自身開銷,從造成了惡性循環,票子越發越多,財政原來越難以滿足,物價也漲的越來越厲害。

再加上第三國際被蘇聯解散,導致胡宗南覬覦邊區,進行了軍事進攻陝甘寧的部署。邊區軍政部門出於戰備考慮拋出邊幣換成物資,進一步促進了邊幣的貶值。

以上三點因素導致1943年法、邊幣比值從年初的1:2,貶值到年底的1:12,部分地區甚至到達1:19。

隨著邊幣的不斷貶值,邊幣的流通區域大為收縮,黨政軍民都紛紛拒用邊幣。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開始佔據邊區市場,邊區市場中60%左右的流通貨幣變為法幣(而根據邊區政策,在邊區內部其實是禁止法幣流通的),這一點在隴東、關中分區最為明顯,在綏德分區則湧入大量白洋和西北農幣(晉綏邊區發行)。邊幣僅在公家人居多的延屬地區和三邊部分地區佔有少許優勢。

出現了@Runningpaper 所說的情況。

由此導致邊幣時代的終結,1944年後邊區改用貿易機關發行的「商業流通券」收回邊幣。

有了這個教訓,邊區停止了「以貨幣發行滿足財政」的經濟政策,繼續從加強統銷和擴大生產的角度解決經濟問題。

附帶影響:1944年為了配合「商業流通券」的發行、收縮邊幣,邊區專營機關採用貨物內銷的方式,從而出現了一些不良影響。


我覺得理論上來說可以,但前提是政府規模非常非常小,比如政府支出佔GDP 4%。這個前提在現代社會中幾乎不可能成立,所以沒有論文討論這個大腦洞問題。

但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美聯儲前兩年的QE就是造幣取代政府收入。美國財政部不停地向市場借錢填補每年一萬億美元這種駭人聽聞的赤字,美聯儲用自己無限的credit去市場上買美國國債,變相借錢給美國政府。而這些用來買國債的credit通過銀行系統自由流動,增大了貨幣供應,相當於「鑄幣」。

好,假如美國政府不是赤字一萬億,而是整個政府支出也就一萬億,那用這種方法不就可以不需要收稅了嗎?所以這種玩法不可能實現的核心原因是政府支出大於「市場可承受」的貨幣供應/通貨膨脹率。假如政府支出佔GDP20%,貨幣供應要趕上政府支出的話,社會的通貨膨脹率將遠大於最理想的2%區間,造成各種生產力流失。當然,這個弊端遠比爆減政府規模到4%的弊端要小。所以假如一個國家必須用鑄幣代替稅收的話,這個國家應該選擇高通貨膨脹率,而不是爆減政府規模。


題主問的無非是鑄幣稅能不能完全替代稅收。

簡短的答案是不能。

雖然鑄幣稅確實可以給政府帶來收入,但鑄幣稅畢竟不是貨幣存在的主要使命。

歷史上我們採用金屬貨幣,由於貨幣本身就有價值。因此,政府在鑄幣的時候,它就有激勵去人為地製造不足色,從而截留一部分金屬材料下來,這部分成為了政府的凈收入。只要不做得太過分,在市場上流通時人們還是會把它當足色的單位來計算。但是,如果流通的貨幣成色太低,又被市場意識到,就會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足金被人們窖藏起來,流通的都是劣質的鑄幣。嚴重時,真金白銀全面退出流通,社會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境地。

在現代,各國基本都採用符號貨幣。其本身沒有內在價值,它的價值來源於主權信用。如果鑄幣稅過高,或者人們預期收入增長跑不贏通脹,甚至有爆發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那麼,持有本幣無疑會蒙受損失。這時候,人們就會開始轉持其他貨種,如果有購匯限制,則會購買實物資產。這樣一來,對本幣的需求量大幅減少,鑄幣稅也會減少,財政收入如斷崖式下跌。在政府只有鑄幣稅這一個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這種狀況無疑會惡化,最後導致本幣變成一堆廢紙。

(回應評論區:有沒有可能用國家強制力把貨幣的價值或者商品的價格給固定下來呢?比如說禁止掉其他一切替代幣種在本國的流通?No way!以前實行金本位的時候,確實有國家想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鉚釘住金價和銀價的比率。結果,很多人卻利用政府價格和真實價格之間的差額來套利,反而加速了它的衰落。經濟學的一個洞見就是,不要迷信國家強制力這種東西,它同樣也是內生的。政府的權威和它的徵稅能力是高度相關的。當貨幣體系崩潰的時候,這個政權的信用往往也跌破到最低點。政府沒有收入,大批公務員轉行,中產以上的居民紛紛在想辦法移民,這時候,你所期盼的國家強制力又毛之焉附?)

未來如果電子貨幣全面普及,情況又會不同。首先,它可以完全規避掉金屬貨幣鑄造時不足色的問題。此外,如果是像比特幣這樣的去中心化貨幣,又可以避免中央銀行濫發、超發貨幣的問題。這樣,鑄幣稅就完全不存在啦。


國家當然希望通過印鈔來支付政府開支了,而且也一直在試圖這樣做。

反正知乎也沒多少人會記得80年代的價格闖關,一算過去好多年了,再來一次毫不過分。


謝邀……

話說為什麼邀請我啊……我一點都不擅長宏觀的啊……這方面的論文就更沒碰過了……(我先用我的直覺來回答一下,本周什麼時候去問一下認識的教授有沒有這方面的論文好了)……

「人們會採用其他商品作為貨幣」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但是這取決於政府對於控制民間交易有多大能量了……一個替代的可能性是政府可能能夠採用武力迫使群眾必須使用這種貨幣來進行交易,並且規定好了每一種商品對這一種貨幣的價格(沒有限價措施的話,這種貨幣將會實質上無法投入交易,不過理想的情況是限制單一商品的價格,其他商品的價格將會在此時自行由市場確定)……我不得不承認,徵稅是法幣信用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無論怎麼樣,這種法幣至少還能用來交稅)……

多出來的金額剛剛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其實還沒有發生,需要等到有人開始用多出來的金額開始購買各種商品的時候,這一影響才開始發生了……由於限價的發生,加上資金進入市場的部分的順序問題……可能出現的是整個市場的一部分接著一部分發生緊缺(或者更糟糕的,出現大量的黑市套利最終把政府資產全部套光的結果)……

如果我們真的有一個「完美的限價措施」(這個假設十分十分強,達到了一個相當危險的地步的那種),導致被規定的價格是一個具有相等數量的實物貨幣在市場上自然形成的一般均衡的價格……這將會帶來的是,第一批獲得政府投入的企業和個人將會從中受益成為典型的「權貴階層」,而其他企業和個人將會從中受損……而這對於腐敗行為可能是個不小的激勵……

但是更具體的影響,這種行動能否持續,能持續多久,我就想不到怎麼處理了……畢竟出現一個這樣的階層,產生了對於腐敗行為的激勵,在不同的文化下也完全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

如果就我個人的直覺來看的話……如果這樣的一個政府想要穩定地存活,可能要保證自己的政府控制了經濟的相當關鍵的部分才行……一個可設想的例子是政府壟斷一些高技術商品的生產(假定該國總能保證至少有一類商品是其他國家無法生產的),則該國的這種貨幣可以被視為與這幾種商品相掛鉤的沒有保值性的實物貨幣(話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幹嘛不幹脆就用國企賺錢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也許這個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來回答可能比較清晰:

是否有國家完全依靠通脹來徵稅?

應該沒有吧。

是否有國家嚴重依賴通脹來徵稅?

很多。辛巴威、曾經的德國等。建國後的中國也曾經是。

國家該不該主要依賴通脹來徵稅?

不應該。因為完全違反了稅收的四項原則。

1 稅收公平原則

一般來說,稅收公平可以是絕對公平原則(所有人按照統一比例納稅)或者是相對公平原則(所有人按照能力大小承擔相應稅負),然而通貨膨脹稅是一種「劫貧濟富」的稅。富人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超過窮人,所以更有能力抵禦貨幣貶值。有些答案認為通脹下富人損失更大,實際上是錯誤的。

2 稅收效率原則

稅收應該是有效率的。這包括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率。雖然直接徵收通脹稅的做法可以取消稅務稽核等一大批人力,但是由此造成的經濟效率損失是巨大的。包括但不限於降低所有拿固定工資人的工作積極性,扭曲商品相對價格引發資源非理性配置(比如近年的炒房),增加未來不確定性。

3 稅收適度原則

稅收要「取之有度」。然而曾有一段時間,我國的央行和財政部合署辦公,央行完全成了財政部的提款機,需要多少稅就印多少錢。於是自然社會上物價飛漲,為了控制物價,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限價手段,顯性通脹轉入地下變成隱性通脹——看著商品價格挺低的,想買?沒門。你得有門路搞到票。

4 稅收法治原則

指稅收的程序規範原則和徵收內容明確原則。正常國家一般會用法律形式保護納稅人的權益。另外,明確財政部要與央行分離,央行不得直接收購財政部發行的國債,也是為了至少在法律形式上維持央行的一定獨立性,遏制政府的徵稅衝動。

總結:由於公平、效率、法制、政府自我限權,這些應該是社會正常運作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從這幾點考慮,過於依賴鑄幣稅是不可行的。

參考資料:

稅收原則 - MBA智庫百科

茅於軾:通貨膨脹是一種隱蔽的稅-搜狐財經


國家不收稅的實質是什麼?代表這個錢政府是不收的,政府都不收的錢,哪裡來的信用?

朱元璋發紙幣,發出去的紙幣不能拿來交稅,最後大家都當廢紙。

前面那個林中你沒當朱元璋的戶部尚書可惜了。


理論上當然可以咯。如果政府開銷很小,印錢也沒啥感覺的話,當然就印了。

不過,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現實中政府開銷不會那麼少,即使是小政府的國家,國民平均的稅收負擔也得在10%以上。如果全靠印錢維持政府,那麼每年的通脹會達到10%以上,肯定會引發關注的。

通脹不像稅收,通脹更容易去避免,只要盡量不持有貨幣就行了。一旦通脹被廣泛關注,則所有的人都這麼干,那麼貨幣價值將一落千丈,通脹速度將遠不止10%,而且民間將會自發形成新的等價物代替貨幣,比如黃金或者煙酒。

最終,政府自己無休止的印著鈔票,而民間無人接受,經濟完蛋。

另一方面,稅收本身有主動調節貧富差距的功能,放棄稅收等於放棄了這一優勢。


稅基發生了變化。以發行貨幣的方式來收稅,稅基是存量資產中的現金部分。富人持有的現金比例占自己資產的比例是相當低的;窮人無力積累財富,資產多為現金。隨著通貨膨脹,實物資產價值上升,財富將從窮人手裡向富人集中。這種徵稅方式實為劫貧濟富。


當然可以,這兩者是等價的,並且世界各國也經常用主動通脹的方式隱蔽徵稅。

貨幣可以簡單理解成是對所有可轉移財富發行的股票。股票的總數量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各股東擁有股份的比例。

徵稅是通過減少民眾持有的股票數增加政府的股票數,印鈔是不減少民眾持有的股票數直接增加政府的股票數(即通脹),兩者的結果是一樣的——民眾份額減少,政府份額增加,對所有可交易財富的所有權比例發生變化,實現財富的轉移。當然後者更隱蔽。

印鈔理論上並不必然導致通脹。如果新增貨幣有外部等價物進行交換,或者憑空新增的貨幣能按比例分配到每一個人,是無所謂通脹的。然而現實中憑空新增的貨幣總是會先流入政府以及和政府關係密切的組織和個人手中,平白增加了他們的購買力而稀釋了民眾的購買力,於是產生了通脹。

當然實際上不可能極端到只印鈔而不徵稅——否則全世界人民不需要任何經濟學知識就全都能明白「通脹的本質就是徵稅」,政府還能愉快地掠奪人民財富嘛。

對於後一個問題,直接給窮人發錢當然是能縮小貧富差距的,按前面的份額理論很好理解,這就是赤裸裸地剝奪富人的財富。這當然是不可能實行的。


「Mr. Weimar,請出示你來天堂的介紹信?」

「對不起,我忘記帶了,不過口袋裡有張一百萬馬克的紙幣」

「不要蒙我,我來之前是Bundesbank看大門兒的」

「不,不,先生,我只是想證明我的家族姓氏」


光靠印錢來滿足財政需求,也就是徵收「鑄幣稅」。

從理論上來講對於一個對外完全孤立的系統是可以的。惡性通膨與貧富差異只是度的問題,在理想的、被有效執行的理性金融與財政政策制度下,是可以控制在適度範圍內的。再者相對孤立的系統的容錯率比較高。比如明朝末年,其稅收系統的機能在地方土地兼并以及朝廷愈演愈烈的黨爭、貪腐背景下,幾乎算半癱瘓狀態,拆東補西依舊能苟延殘喘。假設給崇禎在故宮後面景山發現一個巨型銀礦(相當於印錢),估計明朝還能撐上幾代。

但當這個系統處於對外緊密聯繫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兩個問題:

稅率、匯率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稅收,那麼在世界上,這就是個「避稅天堂」,就會有無數銀行、互聯網企業、金融集團等等兩國機構來此註冊、進駐,以躲避目前越來越高的本國稅收。然後就是無數商務人士、旅遊人潮推動房地產、金融、旅遊等等產業發展。

看起來沒害處,但得分別來看:

如果本國沒什麼資源、市場也小、物產貧瘠,憑藉地理位置那麼作為一個免費的「停車場」,車流人流越多越好。在流量至上的理念下,守著一條資本涌動的大河還怕沒水喝嗎?

但是,如果本國資源充沛、市場廣闊、物產豐富,那麼就不是停車場而是倉庫了。如果你這個倉庫為了對外交換物資需要而開放,進來大量人流車流,那麼就是勢必衝擊倉庫本身的資源。

這時稅收就是政府參與管理社會財富分配的最直接手段,因此也是主權的象徵。這與極易受外部環境干擾的貨幣政策、匯率是有本質的區別。

免稅的情況下,大量利潤水平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外資企業進入,本國的財富也勢必會大量外流。這就對政府管理與金融制度產生極大衝擊。

怎麼辦?

要想不通過行政命令閉關鎖國,那就政府職能規模擴充以應對管理危機。同時因為外部利害衝突,軍費也水漲船高。這樣隨著財政支出增加,單靠「鑄幣稅」會比之前帶來更大的金融隱患與匯率動蕩,加重治理成本,進入惡性循環。

在貨幣自由化趨勢愈演愈烈的今天,「鑄幣稅」是面向全世界的,濫發的本國貨幣在國際上失去信用而最終導致匯率崩盤,然後是本國財富大量外流,乃至引發政治危機。

征鑄幣稅到哪一個程度不僅僅看國內的執政地位,更是靠在國際上支撐貨幣的的硬實力。

既然無法開源,那能不能試試用匯率控制財富流出?

抱歉,美國已經在敲桌子了……

這樣的話如果不想閉關鎖國,那就只好徵稅以擴充政府職能了。

總的來講,某些有地理優勢的小國、島國是可以做「避稅天堂」的。

1、規模小,經濟體系簡單,容易實現固定匯率(相對穩定的匯率很關鍵,是金融制度穩健的風向標,否則就沒人願來了,這也限制了鑄幣稅的泛濫。)

2、內部管理成本低,公共預算壓力小,低稅甚至免稅都可以維持公共部門職能。

3、引入資本與人流時,利遠大於弊,因為流量就是最大的資源。

4、外部安全可以依靠大國和國際組織。

比如:開曼群島、安道爾、香港等避稅天堂,其能這麼做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而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的大國,財政完全依靠發貨幣,同時又沒有絕對安全的外部競爭環境:

要麼政府失能淪為他國傾銷市場、原物料產地、血汗工廠,要麼民怨沸騰、經濟停滯或者乾脆閉關鎖國等著革命…

或者兩種兼而有之,如靠發金圓券維持的民國政府,這就是現代殖民地式的結局。

稅收既是對內政府的管理手段也是對外的經濟盾牌。稅收這件工具沒有了,把社會管理的混亂與壓力又壓在另一個對外敏感的金融工具——匯率上,這基本相當於作為國家在爾虞我詐的國際經貿市場上繳械投降了。

在現代世界體系中,國家越大或越發達,外部關聯性越高。沒有誰能內部不承擔管理成本(免稅)時,既在與他國交流往來中搞不對稱競爭(無關稅),又在金融上任性(鑄幣稅)以維持強大的政府、軍隊,除非哪個國家強大到可以把地球當作一個沒有外部競爭的孤立系統對全世界肆意徵收鑄幣稅。

唯一接近的美帝表示我TM有十條航母都只敢玩玩區域自由貿易和QE量化寬鬆……

最後總結下:

一、孤立的社會系統中,以「鑄幣稅」代替其他稅成為財政收入唯一來源,這樣做可不可持續,只取決於內部能不能保證貨幣供應的理性與節制。

二、相互聯繫的現代世界體系中:

1、國家越小、資源越少、地理位置越優越,低稅乃至免稅的「避稅天堂」政策越可行。但鑄幣稅的規模、作用也被限制在一個低水平上。

2、國家越大、資源越多、國際間經貿聯繫越密切,低稅免稅政策的可行性與可行範圍就越小。但以貨幣信用為代價的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的能力又會隨著金融影響力與軍事、政治影響力增強而增強。而後兩者又是以巨大的公共開支為前提的。

兩種循環:

收稅—增加公共預算—國力增強—國際鑄幣權—更多預算空間—國力增強—更多稅收與鑄幣權(正常國家之路)

不收稅—稅收窪地財富外流—治理成本提高—多印錢—內外部混亂—治理成本上升—公共開支預算壓力增大—多印錢(現實中除非稅收體系癱瘓或者本國貨幣自暴自棄,能征基本都會依靠徵稅維持政府運轉)


原題作者是問是否可以通過「通貨膨脹」來代替徵稅,但我覺得改成通過「發行貨幣」來代替徵稅更好。我猜提問的人是想說,國家既然可以憑空印鈔票,那他把需要的稅給自己印出來就好了。

但——把稅直接自己印成鈔票不等於通貨膨脹。

發行新幣並不總是導致通脹,甚至還有可能通縮,但正常狀態下總是會導致通脹的。

所以我先編輯了問題,把「通貨膨脹」改成了「發行新幣」,沒錯,是我改的。

下面說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首先普及下經濟常識,發行新幣如果過多,會通貨膨脹,過少(不足以趕上社會商品服務增長的速度),會造成通貨緊縮,剛好,就是不賬不縮。發行貨幣因為發行後直接為國家持有,相當於一種收稅。(當然還有複雜的不平衡比如都跑房子里去了所以多印了很多也沒通脹等不做深入描述)

所以問題其實可以進一步明細:

1、如果貨幣發行量剛剛好,不引發通貨膨脹,國家通過發行貨幣來收稅完全替代收稅是否可行?

2、如果完全用發行貨幣替代收稅,不在乎超發所造成的通貨膨脹,是否可行?

為什麼要分拆兩個問題,因為第一個問題國家道德無損,探討可行性。

第二個問題,國家道德有損,探討現實意義。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現在恐怕不行,因為這兩個數量級相差太多,國家需要的稅收金額要遠超過每年「合理」發行新幣的數量,實際上現在每年超額發行新幣也不夠,還要靠稅收為主。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很多地方這麼干過,因為收稅太麻煩,印錢簡單,所以很多經濟要崩潰的國家實際上都用過拚命印錢不管稅收的方式,當然就離崩潰也不遠了。

---------------------

簡單答題後,還有幾個方面思考:

未來會不會有極低運作成本的國家,導致只需要發行新幣就可以替代稅收?

其實可能等不到這一天,稅收和發行新幣就消失了,因為「合理」發行新幣的前提是商品和服務總量增加,用合理數量的新幣對應新增的部分,但很可能還沒等到國家運作成本大幅度下調,人類社會就會向非增長型社會轉型了,一旦這樣轉型,新幣發行的基礎條件就已經消失了(稅收的基礎條件仍然還在)。就是說,發行新幣這件事可能要比稅收這件事消失的更早,等完全按需生產到來時,稅收可能也會逐步消失。

為什麼現在階段多發新幣替代稅收會帶來惡性後果?

這個簡單說就是因為人們其實有對付你的辦法,如果完全沒有對付你的辦法,那甘心被徵稅,替代下也不是不可能設計,但因為不甘心,你如果超發了太多,有能力的人就去買黃金、買外匯、

買房子,買一切你沒辦法國家快速「印」的東西,那就導致經濟失衡,失衡的結果是什麼呢?對抗國家的人獲得翻倍收益,國家也還好,不懂對抗國家的人,慘兮兮的,被加倍剝削。等於鑄幣稅幾乎全部收在了弱勢群體頭上。

又要往後說了

為什麼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現實中超量發行新幣和通貨膨脹仍然是普遍做法?

因為別國都在這麼干,在不平衡中,在國際貿易為經濟主體中,一旦別國這麼幹了,你不這麼干,本國的工業體系就會被衝擊。

再繼續說

那被迫超發貨幣通貨膨脹後,又導致很多有錢人用上述手段避開了被發行新幣徵稅後,如何平復沒有避開的超重稅負的人?

只能是轉移支付,廉租房,經適房,等等。但根本來說,我想還是要全球一起打擊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常態貨幣競爭貶值,重新找到貨幣發行的錨定物和重新找到貨幣內在價值平衡。

能展開的暫時只有這麼多,其實能討論的細節還很多,有未來意義的還有現實意義的,但其實很多事情說了跟沒說差不多。


可以靠房地產啊


理論上可以。但至少應該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之一:

  • 1 其他國家也承認這種貨幣,且外貿發達。
  • 2 經濟明顯增長,且增速穩定。

第一個條件在貴金屬貨幣時代經常成立。國王或政府壟斷貴金屬礦山,不需要向臣民徵稅,就能鑄出合法貨幣。同時臣民和外國人都承認國王的金銀幣是貨幣,願意接受。這樣,國王從國民經濟中拿走了物資(用金銀交換)供養政府和軍隊,臣民再用這些金銀去外國買物資,彌補經濟的缺口。從全體臣民的視角看來,可以認為國王在整個經濟中什麼也沒拿走,就算經濟0增長,國民經濟也不會失血崩潰

從真實歷史來看,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公元前6世紀的呂底亞王國,以及公元1000年前後的西非馬里等王國都接近於這個模型,由政府壟斷主要金銀礦作為重要(主要)稅收,同時用進口貿易來補充整個國家的物資(西班牙的軍火和布匹,馬里的鹽,呂底亞的僱傭兵等等)。其實今天的美國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這個模型,通過向全世界發行美元來獲取政府收入(借美聯儲國債玩一次左手換右手),再通過高額的貨物貿易逆差來給國民經濟補血。

(世界上最古老的鑄幣就是呂底亞硬幣)

第二個條件在工業時代理論上可以成立。國民經濟增長,各個企業的營業額上升,需要更多的貨幣進行日常交易。國家通過央行發行貨幣,滿足市場對貨幣的需求,也獲得鑄幣稅。(央行利潤,政府向央行出售國債)這不僅僅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也是必須做到的事情——否則經濟增長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貨幣供給,就會出現錢荒,進而製造金融風波和經濟衰退。就目前而言,中國央行主要通過再貸款來實現貨幣供給,這期間獲得的利息和利潤就是鑄幣稅。

只會一句「紙幣是欠條」,也好意思笑宋鴻兵?

中金: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近期變化

在過去,基礎貨幣擴張主要由央行購買外匯所驅動。同時,央行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沖銷外匯流入的影響,並運用再貸款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對流動性狀況進行微調。當國內資產的增長未能彌補外匯資產放緩的影響時,基礎貨幣的擴張就會受到拖累。然而,外匯購買與再貸款的角色最近發生了逆轉。

既然現在的基礎貨幣擴張主要是因為政府在印錢(央行再貸款),當然可以理解為政府拿走了鑄幣稅,去供養政府。

政府持續的從經濟中抽走物資(不考慮外貿補償),為什麼經濟不會崩潰呢?

因為工業社會的經濟在增長啊。國家拿走的鑄幣稅對應的物資,少於每年國民經濟創造的物資增量, 國民經濟(扣除政府)實際上還是得到了比上一年更多的物資。這多出來的物資持續投資,經濟還是可以發展的。

從長期看來,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多印錢(基礎貨幣),而政府也必然從投放基礎貨幣的過程中獲利。在不引發通脹的前提下,這個「互利」循環能成立,前提是經濟連續增長——這是工業時代才有的事情。所以我說理論上說,工業社會的政府可以通過鑄幣稅生存。

但這僅僅是理論上說,因為工業社會越複雜,越需要高比例的政府服務。西方發達工業國各級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開支,一般要佔GDP的30-40%。事實證明,很多服務職能必須由政府來做,不能通過私有化和購買私營企業的服務來降低這個比例。

2014年歐盟各國政府開支佔GDP的比重為48.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歐盟統計局7月7日發布的數據,2014年歐盟各國政府總開支為6.7萬億歐元,佔GDP的比重為48.1%,較去年的48.6%有所下降;歐元區各國政府總開支為4.96萬億歐元,佔GDP的比重為49%,較去年的49.4%亦有所下降。在各成員國中,政府開支佔GDP比重最小的立陶宛和羅馬尼亞,低於35%;佔比最大的是芬蘭、法國和丹麥,分別為58.7%、57.2%和57%。2014年荷蘭政府開支3054.24億歐元,佔GDP的比重為46.6%,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中國和美國稅負和政府支出佔GDP比例_

美國3級政府的總支出(包括社保)為6.2萬億美元(見圖2),佔17.4萬億GDP的35.63%。
中國財政總支出為151,786億元,社保支出為33,003億元。合計184,789億元,佔635,910億元GDP的29.06%。

既然政府開支比例遠遠高於經濟增長率,僅僅靠鑄幣稅(不引發通脹的話就必須低於經濟增長)是很難維持一個大政府的。而大政府是發達工業國的必然。所以,靠(不引發通脹的)鑄幣稅來養活工業時代的政府僅僅是一個理論設想。

(正常的鑄幣稅必然低於經濟增長,更低於工業社會的實際稅率)

但我們不妨這樣考慮,如果把全世界的國家看做200個獨立經濟實體,美國維持世界和(ba)平(quan)與貨幣優勢的那部分軍事力量和金融企業看做一個「超政府」,這個「政府」正是靠鑄幣稅來生存的。所以我說理論上可行。

回到最初的話題,我為鑄幣稅養活政府列出了兩個條件:

  • 1 其他國家也承認這種貨幣,且外貿發達。
  • 2 經濟明顯增長,且增速穩定。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考慮第三種情況,就是經濟沒有明顯增長,外貿逆差也無法補償物資,但政府依然連續發行貨幣(速度高於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從國民經濟里切下很大一塊當稅收,同時放棄其他稅收。只要通貨膨脹率穩定,理論上說也可以保證「收稅」的比例穩定。

但這個「理論上成立」只考慮了政府的單方面行為,沒有考慮國民經濟各種實體對此作出的反應。因為政府發行貨幣速度明顯高於經濟增長,勢必導致貨幣連續貶值。在政府看來,貶值只要不是加速度貶值,就還算可以接受,大不了每隔十幾年換一下。但對於社會上大小公司和個人來說,一旦明顯貶值成為可預期的事實(政府明年必須有收入),囤積就成為資產保值和規避風險的第一選擇。一旦經濟增長本身出現小波動,有錢人就會大量囤積物資(外匯)。

很明顯,囤積物資會加速貨幣貶值,而更高的貶值會導致更多的囤積。經濟信號往複循環幾次,通脹就不可收拾了。

此外,囤積物資和外匯需要門檻,工薪階層沒有倉庫和金融工具,只能把自己變成「月光族」來抵制通脹,絕不存錢。這意味著窮人不可能為下一代積攢教育經費,窮人將永遠是貧民窟的居民,階層封閉就此出現。在真實的世界裡,阿根廷等許多拉美國家,中產以上有機會拿美元工資,可以攢錢穩固自己的地位,窮人拿天天貶值的本國貨幣,表面上比中國人過的快樂,實際上消滅了階層流動性,也降低了社會投資率,社會和個人都沒前途。

(毒品和足球能提供穩定的美元,販毒和世界盃在拉美貧民窟共存)

所以,政府絕對不能公開宣布我要製造穩定的貶值,因為社會的反應很容易讓穩定的貶值演化為不可控的貶值。說理論上工業社會的大政府可以靠鑄幣稅生活,這就像說理論上我們可以在針尖上頂住另一根針一樣,稍有風吹草動,這個可能性就消失了,所以我不考慮這種情況。

最後,前面說的兩個條件只是保證國內能混得下去,並不能保證你相對鄰居發展快:

  • 1 其他國家也承認這種貨幣,且外貿發達。
  • 2 經濟明顯增長,且增速穩定。

歷史上的西班牙帝國在2個世紀的時間裡牢固控制美洲礦山,也和歐洲其他國家做外貿,如果其他國家沒有進步的話,按說也是能繼續混下去的。但問題在於,美洲金銀對西班牙來說是過路財富(到手就要花出去買物資,維持霸權),對於英法荷來說是注入的購買力,刺激了經濟。英法的國家政權比較給力,稅收能力強,貿易和工商業增長快,雖然不能直接得到美洲黃金,但實體經濟和政府實力日趨增強,逐漸壓倒了西班牙的美洲金銀,控制了西班牙和殖民地之間的海洋,所以西班牙的鑄幣稅並沒有吃到天長地久,反而在國內製造了通脹,最終毀了西班牙帝國。

相關回答:

為什麼西班牙殖民城市的中心普遍都有一個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一個國家為什麼不直接造別的國家的貨幣來創造外匯?

南宋紙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 -

一個主權國家能否發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法定貨幣?


推薦閱讀:

能否用通俗的例子說明,如何區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為何美國、加拿大許多州(省)的州府(省會)並不是經濟中心城市?
有哪些文章或者書把中國的貨幣政策說得比較明白?
無差異曲線是如何加總的?
中國的能否完全學習歐美的城市化道路?為什麼?

TAG:貨幣 | 通貨膨脹 |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