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朱見深?


朱見深是個被誤讀的皇帝,用我的舊文回答一下吧

《了卻家國天下事》

題記: 你用標籤描述我,便是否定我。 ——索倫·克爾凱郭爾

不久前剛落幕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億港元成交,這鬥彩雞缸杯就是明憲宗的御用之物,想著寫了汪直,不能避開憲宗。《龍門飛甲》裡面,皇帝只被提了一句,自始至終沒露臉,這位憲宗不是影視劇的紅人,如果要出現也是作為「成化年間,朝綱腐敗,奸佞當道」這樣沒台詞的背景板出現的,或者給他著名的萬貴妃當男配,反正跟康熙、乾隆、唐太宗這些出鏡率高的比起來,他就是打醬油的。

人生一世,就是給人貼標籤和被人貼標籤,關於明憲宗對話一定是這樣的:

「那誰你知道嗎?」

「誰呀?」

「就是寵愛一個大他十幾歲的女人的那個皇帝呀。」

「哦,知道知道,瞧他那品位。」

寵愛大他十九歲的萬貴妃,這就是後世給明憲宗貼上的最顯著的標籤,這標籤順便加深了成見,放大了暈輪效應。愛一個老女人,一定是昏庸的;聽說他還口吃,一定是軟弱的;昏庸軟弱正是世人對明憲宗的一貫印象。雖然囿於成見,只要仔細發掘,還是能看見憲宗的精彩人生從故紙堆里透出光來。皇帝的廟號基本能客觀公正的反映一個皇帝的情況,一個昏庸軟弱的人是當不起「憲」字的。「憲」字用在皇帝身上有兩個意思,博聞多能曰憲,中興之主曰憲,這是個挺高的評價了。

《一團和氣圖》、《歲朝佳兆圖》和《無量壽佛圖》並稱「吉祥三寶」,因為寓意吉祥,很受民間喜愛,被大量臨摹複製,前兩幅都是憲宗的親筆畫作。其中《一團和氣圖》構圖十分巧妙,乍一看是一個盤腿坐的彌勒佛,仔細看這個彌勒佛是由一道一儒兩個面對面的人組成的,比例掌握得非常好,這是憲宗十七歲時的作品。古琴三十八種琴式,其中一種叫做洛象,也是憲宗發明的,他不僅精於琴藝,也是一代制琴大師,現存於世的成化御制琴拍賣也是天價。曲阜孔廟裡大大小小的碑也不少了,都是鴻儒名家的作品,被稱為「孔廟第一碑」的成化碑,能排第一是因為文章確實好,這篇碑文也是憲宗寫的,是他二十歲的作品。

憲宗是個文學藝術造詣極高的皇帝,不當皇帝隨便哪一樣手藝都足夠立世了。他不是李後主,也不是宋徽宗,沒因為熱愛文學藝術而耽誤工作。除了博聞多能,他還是一位深諳帝王之道的稱職皇帝。十七歲登基那年,他組織人手修訂帝王教科書《貞觀政要》並作序一篇,文章表現出了一個少年天子的極大自信和治國抱負,「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聖,允迪大酋,以宏其治」,意思是近代這些皇帝朕是看不上的,也就唐太宗值得朕學習,不過他這皇上當的也還欠點。

當時的憲宗,一個中學生的年紀,面對他爸留給他的爛攤子能有這樣的自信,說明心理素質是很強的。他接手的前三年,從明初積累的土地兼并問題來了個總爆發,再加上天災,涉及中部數省的荊襄流民起義、兩廣壯瑤起義、四川湖南苗民起義、陝西土官起義,連江浙的鹽販都起義了,外面蒙古韃靼部佔了河套,建州女真多次入侵遼陽。縱觀歷史,像這樣全國都造反了的情形真的很少見,比明末崇禎帝面臨的情況都困難,憲宗要是軟弱昏庸,大明朝在他這一代就結束了。這個年輕人面對一片亂象指揮若定,邊平叛邊賑災,幾乎一年平定一個叛亂,用人眼光獨到、看人極准,沒有一路用兵失敗的。比如,派項忠平定陝西固原,滿朝文武都反對用這個無名小卒,而且當時天有異象,彗星衝撞北斗,以當時的迷信程度,這事要黃了,可是憲宗非常堅定,堅持用項忠並按時出征,結果項忠一戰成名。

對外就不用說了,他可不是面對挑釁只會「強烈譴責」的主兒,他把父親遭虜、兒時苦痛、家國之恨都用武力報還了,由於對蒙古、女真態度強硬,導致清朝修史時,把憲宗一朝的功績給刪減得所剩無幾。明太祖明令不準著胡服,可現在留存的憲宗的日常畫像,基本都是戴一種有蒙古風格的帽子,這是他內心尚武的一個表現,他在位期間有十幾位將領因戰功封侯,其中大部分是棄筆從戎的文臣。《劍橋中國明代史》對憲宗朝的軍事總結是比較到位的,「對內整飭武備,建立九邊長城防禦體系,對外咄咄逼人,呈現強硬的軍事姿態」。有人說「大明朝三百一十五年,不和親,不賠款,不議和,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憲宗是真的做到了。

群眾造反光靠平叛是不行的,還得深究原因穩定民心,憲宗深知這一點,他治理國家的二十多年裡,基本上前十年用來鎮壓,後十年用來安撫,鎮壓選人選的對,安撫選人就更細緻到位,有負責過渡期制定安撫政策的,有負責長年駐守貫徹政策的,從成化初期的遍地造反到成化中期的空前安定,荊襄流民的生活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明:「流離之民,俱為土著,生有產業,死有墳墓,安土重遷,絕無他慕,故閭閻小民有『天上仙人,地下撫民』之說」。從元代就開始的流民問題得到解決,這是百世之功啊。他在撥亂反正方面做得也相當到位,他爸和他叔的矛盾他也深受其害,當年他爸被蒙古人俘虜,他叔臨危受命守住京師,於國家是有功的,這點憲宗很清楚,雖然他叔對他刻薄,害他留下口吃的毛病,他還是給他叔恢復了帝號並平反了受牽連的大臣。這事兒其實是個燙手熱山芋,給代宗平反其實相當於否定了英宗的復辟,憲宗完全可以裝聾作啞交給後輩處理,就像現在常用的「保持五十年不變」招數一樣,可是他等得起,那些跟著代宗受打壓的人等不起,五十年後這代人就廢了。憲宗從容巧妙地給代宗平了反,然後面對如山的申訴,他不留渾水摸魚的空子,認真考察,深思熟慮,基本上一個月啟用一個代宗舊臣。

文官與宦官究竟哪個為害更大?讓我說還是文官的禍患更大。我覺得憲宗是明朝最後一個能掌控得了文官集團的皇帝。明朝的文官權力有多大?正經聖旨上得有皇帝玉璽和內閣批文,沒有內閣批文的聖旨稱作中旨,官員可以不執行。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為了個人或團體利益黨同伐異,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跟皇帝自身的態度是有關係的。憲宗是個相當有主見的人,憲宗的回詔、批示語氣都相當堅定,就事言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沒有「再議」等模稜兩可的字眼,都是「不必固請、慎勿再言」,意思是不要說了,我意已決。明朝言官們這種贏也告、敗也告的風氣確實很煩人,現在這種人也多得是,不幹什麼實事,看見幹事的人總是橫加指責,憲宗對言官們的定位很準確,簡單說就是「no can no BB」。我簡直不能想像他孤身一人面對滿朝咄咄逼人的百官,結巴著一一回擊,所以,他語言上不能取得勝利的時候就當庭杖責,曾經同時打五六十人的屁股,何其壯觀啊。官員們倒都認為憲宗是個性情和善的人,因為他在位期間沒枉殺過誰,這對掌握著生殺予奪的皇帝來說,算是很難得了。

憲宗對汪直,與其說像父親疼愛兒子,不如說汪直讓憲宗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他讓汪直按照自己想得而不可得的方式成長,把自己所欠缺的都補給了汪直。憲宗是個苦孩子,三歲剛當太子的時候,他爸錯誤地估計形勢御駕親征,被蒙古人俘虜了,他叔當皇帝後廢了他,立了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作為曾經的太子,留不留他的性命,只在他叔一念之間。他長年處在孤立無援、風聲鶴唳的境地,身邊只有一個萬姓宮女保護他,當時前皇后都得靠做針線活養活自己,他這個前太子整日衣食不周、三餐不繼,沒有這個萬姓宮女,他活不下去。後來他爸復辟,曾想另立他弟為太子,總之他能當上皇帝是撞了大運,他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工作。有人用野史中「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來證明憲宗朝的朝綱敗壞,有人因憲宗不私下會見朝臣而認為他多年不上朝,這些誤解都掩蓋不了事實,事實是憲宗打造了一個空前繁榮穩定的盛世,他去世前幾天還在上朝,直到他的孫子還在用他留下的官員班底。對於瓷器愛好者來說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這兩朝的皇帝也是比較相像的,都勵精圖治,卻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歷史評價。

憲宗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與萬姓宮女之間,早已不能用愛來解釋,風雨飄搖之際,她對他不離不棄,當了皇帝,面對這個大自己十九歲、年華老去的女人,能讓她脫離奴僕地位的辦法只有娶她,又不能認她作乾媽。周太后這個親媽也很奇怪,兒子為什麼對萬貴妃如此寵愛,憲宗是這樣回答的「彼使吾安之,不在貌也」。一個「安」字說明了一切,他容忍她沒見識沒文化,容忍她亂認親戚寵信宦官,容忍她驕縱奢靡,在他眼裡,她永遠是那個堅定守護在自己身邊的女子,也曾純真年少,也曾笑靨如花。寵愛萬貴妃是憲宗一生的「污點」,戕害妃嬪、禍亂宮廷也是萬貴妃去不掉的「標籤」,不過後世有愛八卦的,乾隆皇帝專門寫過一篇《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的文章,為萬貴妃說了句公道話,想想也是,萬貴妃死後不久,憲宗也因傷心過度去世了,如果萬貴妃真的不允許其它妃嬪懷孕,那憲宗怎麼可能有十四個兒子、七八個公主的呢?

歷史浩如煙海,隨便一個名字都不是等閑之輩,憲宗的文治武功比不上那些開疆拓土的皇帝,但毫無疑問是位出色的管理者,是大明朝稱職的CEO,每一個危急時刻他都能走對路,面對不同的聲音他能去蕪存菁,每一個人都能用其所長。我並不因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這樣的短處,轉而羨慕那些霸氣外露、活潑外向的人,反而特別欣賞憲宗這樣的,性格溫和、重情重義又不耽誤殺伐決斷、運籌帷幄。活在世上,沒必要在腦門兒上寫上「我是大牛人」,心懷猛虎,細嗅薔薇就行了。


近年來很多人因為《明朝那些事兒》的原因,都認為朱見深的能力不行。除去《明朝那些事兒》看看其他書里怎麼評價呢?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

四年後,萬貴妃和朱見深相繼因病去世。「成化中興」的時代結束了。

朱見深去世後,廟號是憲宗。謚法:「創製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能夠讓國家從混亂中重新確立制度和秩序,刑罰與文治並用以恢復國家強盛的才能稱之為「憲」。憲宗,也就是中興之主的意思。

可能你會覺得這本書把憲宗吹的太厲害,就說一下《成化皇帝大傳》中最後一句話:「成化朝君臣們是預測不到的,他們留給弘治朝君臣的,乃是一個外無強敵,內無大敵,百業興旺,萬民樂業的太平世道。」

這句話可以說,給朱見深的成化時代一個很好的評價。為什麼說太平世道呢?憲宗朱見深剛剛登基的時候,大明的局勢並不太好。

首先兩廣爆發了起義,朱見深派韓雍平息,「大藤峽之戰。」

緊接著流民起義,這是明朝長期積累的隱患,先後平了兩次,後來派原傑安撫流民。

建州也不太老實,《明朝那些事》漏掉了成化犁庭,幾乎把建州女真平息。後來清修《明史》把建州事抹去。

蒙古一直是大明邊患,曾幾次圍京城了。成化年間,對蒙古有過勝利。威寧海戰,紅鹽池戰。

朱見深和很多帝王一樣,到了晚年開始怠政。在談遷的《國榷》有這樣一句評價:「在汪直、李孜省、繼曉輩蝕其一二,於全照無大損也。尺璧之瑕,烏足玷帝德哉!」我個人認為這句話幾乎把憲宗朱見深黑點洗白了。

《國榷》當中也說:「當其時,朝多耆德,士敦踐履,上恬下熙,風淳政簡,稱明治者,首推成弘焉。」

稱明治者,首推成化、弘治。


就拿最八卦的萬貴妃的事情來說

乾隆在看過明史後,對萬貴妃獨霸後宮逼其他妃子墮胎之事感到這是不可能的,很荒唐

當時後宮還有太后坐鎮,怎能坐視自己皇孫遭殃?

後宮規定很多,有很多女人可能一輩子住在隔壁但一輩子都沒見過,不要被清宮戲誤導,以為後宮的女人可以隨便串門

其實明孝宗時期大臣在寫記錄時很多人都說朱佑鏜能登基萬貴妃立了很大功勞,萬貴妃雖生皇長子但早夭,視孝宗為己出,多次勸說憲宗不能廢太子

至於萬貴妃殺孝宗母親就更不可能了,孝宗登基後善待萬貴妃家人,這可不像有殺母之仇的表現


成化朝有個『成化犁庭』呢……

『可屠者屠之......盡滅乃已』


本人現在看到的書中描述朱見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記載與評價!在此,分享兩種相對立的觀點,有待大家進一步研究!

一,說什麼朱見深,有戀母情結,缺乏安全感,是一個容易被欺負的老實人云雲,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裡面的描述。

二,認為第一種說法完全錯誤。朱見深是一代雄主。在任23年不斷發動戰爭,對內殘酷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嚴厲打擊蒙古和女真部落;一方面,大封爵位,獎勵武將,一方面建立西廠,整頓吏治,其功績與作風都與漢武帝相似,跟老實人一毛錢關係都沾不上。_____來自《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

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兩本書,然後分析比較,閱讀更多的史書,得出你自己的評價!


是成化即位初年,瑤族叛軍幾乎控制了廣西全境,還進犯廣東,荊襄地區百萬流民起事,蒙古侵佔河套,都掌蠻反於四川,建州女真進犯遼東。整個國家都是花錢的地,連首善之區浙江都有人造反,朱見深在位的時候可以說一件一件的解決,初期不可謂不勵精圖治。

自從土木堡以來,明朝皇權可以說大權旁落到頂點,景泰皇帝居然干出來賄賂朝臣這種事,明英宗複位後也是不斷的加強皇權,收效甚微,文臣之前本身就喜歡扯皮,經歷過頗多軍務的朱見深怎麼可能不加強皇權?紙糊的三閣老本身就是加強皇權的產物,這期間也是成化年間武功最盛之時吧,成化後期也算是給文臣服了軟,另外痴迷方士,這爺倆是一個脾氣,當然我個人認為孝宗也是個很崇尚武功的皇帝,但是成化皇帝和正德都更加出色一些,但是明孝宗時期被大臣欺負的可不止一點點,明朝皇帝被大臣欺負最厲害的應該就是景泰,弘治,和萬曆了。


以下文字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朱見深是一個奇特的皇帝,在他統治下的帝國妖邪橫行,昏暗無比,但他本人卻並不殘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溫和,能夠明白事理,辨別忠奸,出現如此怪狀,只因為他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軟弱。

他不處罰貪污他錢財的小人,也不責罵痛斥他的大臣,因為他畏懼權力,畏懼懲罰,畏懼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他只是一個想安安靜靜過日子的人。

他應該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夫,或者是本分的小生意人,被迫選擇皇帝這個職業,對他來說,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朱見深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人,他是一個懦弱的人,僅此而已


成化犁庭乾的不錯,但還是不夠徹底


最羨慕他的姐弟戀,其他的不評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明朝?
明朝為什麼沒有重修宋史?
為什麼和元滅南宋比,清軍入關後在江南遇到了來自民間的激烈抵抗?
就明清兩朝比較而言,為何明朝皇帝多昏庸無能,清朝皇帝多勵精圖治?
明朝有幾個大太監專權,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為什麼清朝就沒有?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