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醫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為什麼不需要化驗檢查就能初步診斷?

題主在美國上大學。兩天前開始突然腹部疼痛,發低燒,腹瀉不止。今天燒終於退了,但還是繼續拉肚子,所以去了學校 health center。有關美國醫療的問題大家都已經吐槽太多遍了,題主今天排隊等了一個多小時終於等到醫生,醫生 title 是 MD,不是 nurse practitioner,我願意相信她的資質。然而我只是告訴她我的癥狀之後她就直接說我很有可能是胃部病毒感染,讓我多喝水,不用吃藥,最多如果再發燒吃點泰諾……題主很困惑,通常這種情況在國內至少也得抽血化驗一下?(當然在美國驗血什麼也得等一周才出結果,微笑臉)至於查體,醫生只是摸了摸我的腹部,也沒說什麼,是我自己補充主要疼痛來源於左下腹,她也就說 that"s where your colon is,我知道那是 colon 啊……國內醫生難道不是會用聽診器各處聽一遍的么?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我這種情況會不會有可能是某些更嚴重的胃腸疾病?醫生也沒有像國內醫生一樣詳細查體、開化驗,這樣能夠排除嚴重疾病的可能嗎?我問了醫生這個問題,她只是說,你這麼年輕,不會的,別亂想。我後來用「丁香醫生」app 查了下,看了各種嚴重胃腸疾病的癥狀,越來越擔心,忍不住自己嚇自己。所以我想知道,美國這邊醫生的做法真的靠譜嗎?我能放心嗎?畢竟校醫務室也只是 primary care,可第一他們也不可能覺得有必要把我 refer 到外面大醫院,第二大醫院我也付不起醫藥費啊。

——————————————————

題主來了,謝謝大家的回答,內容很翔實,也解答了我的困惑,在此感激不盡!有答主說得對,雖然我不是醫學生,但我可能的確有「大三綜合征」,平時在知乎上關注了許多醫生,看了不少醫療相關的案例,也愛看丁香醫生上的科普文章,便習慣性地捕風捉影,尤其看到「早期癌症沒有明顯癥狀」之類的內容更嚇得不輕,於是總擔心自己身體有隱疾……我擔心的正是被漏診。雖然概率很小,但想著如果真落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才比較緊張。針對這個,我想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每年假期回國做一套全身體檢吧。最後希望大家信任醫生,改善醫患關係!


1.摸肚子(腹部觸診)也是檢查,不能因為它只是醫生憑藉雙手進行,就不把人家當回事。

2.高科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的使用也要分情況。

受限於人類的科技水平,很多檢查在起病之初並不能產生有臨床意義的結果。

比如大家熟悉的「經典肺炎」,它在癥狀初起的頭24小時里,胸片並不會有特別明顯的變化。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檢查都越早做越好。

有些疾病比較良性,允許「模糊處理」。

舉個例子,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出現急性腹瀉,如果病史、體格檢查方面沒有特別提示,完全可以先不管病因,只予補液。解決了腹瀉丟失水分和電解質的問題,腹瀉本身對人體的損害就降到最低,剩下的工作就是靜待患者的免疫機制發揮作用,自己清除感染。

個別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因為觀察療效導致的數天延遲,一般也不會耽誤病情。

可見,檢查太積極,也不一定能提升效果。

醫學界看到了高科技的不足,才會提出有些疾病可以治療一下看看,不行再做深入檢查。這種做法叫「治療-隨訪策略」,它既能幫助患者節省醫療費用,也避免過度檢查造成的身心損害。這個策略在發達國家/地區里經常使用,我相信有海外就醫經歷的人都曾體驗過。

但是,執行這一策略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正常的醫患關係。因為醫學是概率科學,醫療並不能保證大團圓結局,事態並不總是向著好方向發展。

如果社會對少數不良結局表現寬容,那麼醫生可以很安心地先做治療,暫緩高級檢查;

相反,如果社會不接受任何風險,那麼醫生肯定是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只有這樣才能顯示主診醫生已經非常積極地診治,真是「盡人事」。

在2000年以前,中國醫生的大檢查、大處方問題主要是經濟驅動(回扣),那個時期你還能找到不少甘守清貧也要堅持合理治療的醫生。

2000年以後,隨著醫患關係的惡化,以及法律要求舉證倒置,此時大檢查、大處方的主要動力是自保,即使有醫生願意甘守清貧,ta也不敢不過度檢查、治療。

好在中國已經是多元化社會,像我這種勸人別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消極」醫生也開始被有識之士認可。以前,我還只能靠接診過的患者口耳相傳;善用互聯網工具之後,我也能為異地的聰明人提供服務。

另外,互聯網工具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我會把隨訪計劃做進清單工具里,準時提醒:

↑這些患者既有企業高管,也有普通的中產,有人近在咫尺(跟我鄰居),有人遠在異國,他們有人得的是感冒、腹瀉這樣的小病,也有的剛做完腎移植剛出院。

唯一的共同點是:信任醫生。他們的信任是有回報的,因為信任避免了不必要的過度檢查和治療,他們的醫療費用跟一般人比起來,少了30%-70%不等,這還不包括規避了過度檢查治療帶來的額外身體損害。


診斷思路有答案說的很完善了,就不再提了,這裡說說一些個人感受。先強調!個人感受,而且是說說各自的文化特點,並不比較優劣,不撕逼。

我在國內學醫,後來又自學usmle,考了兩步,看見特朗普………放棄出國了。對中美的醫學體系有一些了解,純屬個人看法,不同意見還望指教,共同討論。這個問題不只是醫學技術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差異,個人感覺應該從總體來看。

先從中國角度說起。由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國家的醫療政策,社會現狀,中國醫生的經驗、專業素質、責任心都是極其靠譜的。絕大多數醫生(我遇見的),都是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影響病人利益前提下,多掙點少掙點就各有各的做法。需要指出的是,物理診斷是極其模糊和初步的,尤其是在學科極度細分的情況下。已我科(神經外科)舉例,十年前,對診斷的要求就是佔位性病變、出血性病變,通過物理診斷明確病變大致的功能區。但是這是極其不準確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高解析度磁共振普及以後,很多無癥狀無體征的病也診斷出來了。

這帶來一個問題,醫學高技術的應用對中國來說,就是這幾年經濟大發展以後突然出現的,然後所有人觀念更新,直接接觸了高技術,接觸了細分專業。結合大量的臨床經驗和病例,於是在診斷思路上,傾向於推斷常見病,但是不能排除罕見病,同時明確具體的診斷,防止誤診漏診。題主的腹痛,除了仔細詢問病史,排除宮外孕、巧克力囊腫之類的婦科病之外,還得抽個血看看感染情況,需要用藥了吃藥好的快,不需要了買個放心。

再說說美國,現代西醫的祖宗,所以醫學一路上的進步都寫在教科書的字裡行間了…早期沒那麼多檢查手段的時候,腹痛可不就是問問情況摸摸拉倒的事。後來才有了高科技手段,雖然有結合,但是接觸過程不一樣理念就不一樣。就像00後生來就有電腦網路科技,和80後這種看著網路科技成長的人思維模式有顯著差異。

美國的醫學教育對基礎教育和病例學習抓的非常嚴格,這樣的好處是醫療水平的均質化,每個通過醫師資格考試的人都有能力處理一般問題。相反,中國重實踐,特別是外科,講究熟能生巧,醫學生都追求自己的手術水平。

回到這個例子,題主極大概率是一般吃壞東西了,休息幾天就行,但是,不能排除宮外孕啊闌尾炎(見過太多不典型的…但是確實見過好多非典型的闌尾炎在美國基層醫生誤診的,國內我是沒見過…闌尾炎誤診的普外大夫得被笑話好久,所以大家都用心排除)。在國內,這敢誤診了得被搞出來遊街,在美國絲毫不必擔心,按照指南走就行。

再說點其他的,在美國…這要是查個血,約個彩超,估計題主都好了…在我國啊~當天就能查完,所以效率也是個問題


1這種情況我一般會查個血常規,電解質,病人積極查,病人不願意就不查,但大於70歲,我肯定會強烈建議查,不查簽字.然後不忘囑咐一句如果一周沒自愈,請去消化科再隨訪一下.

2.近期一直上急診,越發覺得有完善各種檢查的必要性.比如某天遇到痛經女性,讓其查了個b超發現了巧克力囊腫,某天遇到咳嗽不愈病人,讓其作胸片,病人還千萬個不願意,結合查出來是個先天性心臟病,雖然這與咳嗽無關.某天遇到一個19歲發熱病人,查血常規,白細胞巨高,其他都正常,直接建議住院,家屬覺得年輕人感冒,醫院騙錢,不住,之後發熱不退,家屬帶他去當地最好的醫院,醫院沒床位,幫助排除了骨髓炎,白血病,建議當地醫院抗感染治療,再次遇到他已一個月後,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沒幾天去世,最後診斷金葡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內膜炎.

3.多做檢查化驗可以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也可以幫助發現一些可能與此次就診無關但卻是已存在的疾病.


原材料、成本和工藝是相互影響的。

在不同生產環境下,工藝會適應環境發生改變,儘可能高效的利用已有資源進行生產,實現利潤最大化。


肚子疼了兩天才來看病,說明腹痛情況並不是特別劇烈,所以基本可以除外急性膽囊炎,胰腺炎,闌尾炎等急腹症。因此,血常規,腹部影像學檢查基本可以省了。

腹瀉持續兩天,但是沒有嘔血黑便等情況,可以自行步入診室就診。說明沒有存在嚴重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沒有消化道出血,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因此血電解質,肝腎功能,胃腸鏡並不是特別必要的檢查。

開始低燒但是現在已經退了,說明病人主要癥狀是腹瀉伴腹痛伴發熱,提示腸道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但是發熱好轉,提示感染情況在減輕,病情在恢復。這麼短的時間內病情就開始恢復,說明感染源是病毒的可能性大。預後不會太差,所以不太需要進一步藥物干預。

出於腸道傳染病方面考慮,安全的做法是應該查個大便,留個證據以備萬一爆發了菌痢好自證清白。但是現在是冬天,不是腸道傳染病易發季節,而且美國是不是食品衛生安全做的好,沒有這種擔心就不好說了。

此外,年輕人,既往體健,飲食休息沒有受到嚴重影響,都是讓大夫可以放心不做檢查的加分項。


你這情況,放我也不至於做什麼檢查。急性腹瀉基本上是個自限疾病。做不做檢查對於治療決策沒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不摸摸聽聽,估計是看到你活動體態也能知道情況並不嚴重,能免則免啦。


一般您這年齡,這癥狀,多半就是自限性疾病,誤診有可能,但可能性小。但是放國內,按我國國情,不做化驗誤診,妥妥醫生的責任,醫生是想給病人省錢也不行,國內主流思想是對檢查不到位誤診——零容忍!


背景:米國MD

首先聲明這不是隔空網上看病。我的目的只是想讓你理解你醫生的思維方式罷了。

美國醫師講究differential diagnosis (以下稱DDx) 或者是鑒別診斷。 我下面從wikipedia摘一段。在醫學中,鑒別診斷指的是將某個特定疾病從其他展現類似癥狀的疾病中區分開來。醫師對病患作鑒別診斷,診斷特定的疾病,或著至少消除立即致命的情況。有時每個可能的病因都被稱為一個鑒別診斷(例如:在評估咳嗽時,支氣管炎可能是一個鑒別診斷,但最終的診斷是流行性感冒)。

你這個拉肚子的情況。 一般DDx分為拉血和不拉血兩種。

不拉血的一般來說是病毒或者細菌:

病毒性常見的有 norovirus (兩天一拉) rotavirus;細菌性一般為 staph aureus (salty/fatty foods), bacillus cereus (reheated rice) 有時 giardia

一般不拉血的都「沒事」,都不是什麼生猛細菌(除非艾滋病人),注意補水和電解質就行了,臨床protocol =&> treat with oral hydration therapy (water + glucose + electrolytes+bicarb)。不拉血的一般都是self-limited抽血化驗等出來你病都好了

拉血一般就得抽血做個culture了。常見的有shigella, samonella, campylobacter等等。 這些細菌都不是嘛善茬但這裡就不細說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拉血也不一定給你上抗生素。

摸你肚子是為了screen out闌尾炎膽結石一系列的。

好了就這麼多了。雖然中英夾雜但希望寫得還算清楚。最後我想說的是請相信你的醫生。

還有就是寫完了才發現上面有位大夫寫的比我全的多了。可以參考一下


題主請恕我直言,你這屬於非常非常普通的常見病,在美國的healthcare provider眼裡不算四兒(當然了擱自己身上肯定覺得很嚴重)。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會本著省錢的原則給病人寬心,並不是不在乎。真覺得有必要或者病人強烈要求的話還是會給你做抽血的,但是你要相信PCP的臨床經驗。

我上個月摔了肋骨疼到死,我自己是RN我都嚴重懷疑骨裂了,可是我的PCP看了看戳了戳說沒事兒肯定沒斷然後我就聽話回家了。兩三個禮拜以後果然原地滿血復活又能上躥下跳了,所以題主你要多喝水你造嗎。


那你要先問問舉證倒置是啥意思了


單純的腹痛腹瀉排除其他器官疾病的可能性的話其實完全可以不進行血檢,血檢的意義也就是初步區分下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而已,其實倒不如做個糞檢的意義更大。也完全可以根據你的癥狀,大便性狀和飲食史旅行史等等來經驗性診斷。腹瀉不嚴重的話經驗性用藥一般足夠了。


其實我們中國的醫生也能得到一個初步診斷

問題就在於誤診和漏診的存在!

如果在美國,這不是事兒——你覺得有問題可以告,會有專門的部門處理(大概如此,具體步驟不清楚)!幾個專家會來查看!直接拿著醫生的病歷看看有沒有重大失誤!注意呀,直接看醫生寫的病歷!就是這麼霸氣!醫生寫你是什麼情況那就是什麼情況!這就是證據!法庭也是認可的!

前段時間不是有個新聞嗎?你感受下!外國的醫生就是這麼霸氣!

新加坡就醫 插隊回診室被斥:這不是中國 (去看看新聞)


1.

診斷學分為問診,查體,輔助檢查三項

問診是最重要的部分,90%的診斷由此而出,這是寫在診斷學書本上的,查體和輔助檢查不過是為了確認鑒別診斷

現代醫學之父William Osler說過——聽聽你的病人吧,他們正在告訴你他們的診斷(Listen to your patients, they are telling you the diagnosis)

要求從頭到腳每個化驗影像都做一遍並不難,但是不依賴大量輔助檢查的醫生反而是水平高超的醫生

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無法依賴大量輔助檢查的前輩都擁有著極其高超的臨床問診查體技巧,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醫生很難達到的優雅和從容

2.

關於是否需要化驗做影像

輔助檢查的原則是An investigation is needed only when it changes management,即一個輔助檢查只有一定會改變處理方式的時才需要。這個在一個全民醫保資源有限或者患者需要為檢查支付費用的情況下更適用

如果問診查體很明顯的看出題主是病毒性腸胃炎,大多數情況驗血,超聲,透視並不會改變臨床處理方式,這樣的話這些化驗影像的錢都是浪費的。

從醫學院開始我們就被教育一個醫生最可怕的武器就是我們的滑鼠和筆——我可以輕鬆的點擊幾下滑鼠,寫下幾個字,浪費醫保幾十萬的資金;或是給不合適的葯,不合適的輔助檢查對病人造成傷害

在海外全民醫保國家現在大量的執行No Uneccessary TestS (NUTS)政策,就是由急診主治主任把關年輕醫生的輔助檢查決定,大量減少了沒有必要的輔助檢查,減少了對醫保資金的浪費和對病人的輻射暴露

對於少見病的擔憂也可以理解,但是醫生一般都會因人而異的考慮加上輔助檢查,比如說如果病人腸胃炎癥狀,同時又便血,體重銳減等,我會考慮加上個腹部CT,但是如果病人的情況是經典狀況沒有任何可疑的體征癥狀,並不需要額外的檢查

---------------------------

當然以上的內容僅適用於病人對醫生信任,醫患關係較好,社會福利較好的國家,可能和中國的國情不一定相符,但是卻是國際標準,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我剛看完一個病人 28歲男性 先後在美國兩家醫院看病後回來 一家是大學附屬醫院 一家是xx紀念醫院

發熱伴畏寒寒戰頭痛咳嗽咳黃膿痰 查體扁桃體腫大余無特殊

美國第一家醫院診斷急性發熱 給開了左氧氟沙星和退熱葯 病人沒去拿

第二家診斷病毒感染 開了退熱葯 病人說抽了血拍了片 但我翻遍了兩家醫院的記錄 大多都是寫你如果出現了下面什麼什麼癥狀 要警惕什麼注意什麼 感覺是類似於我已經告知你了 你出了問題跟我沒關的免責的一個說明

然後 我看完後 結合我們醫院門診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的檢查 根據經驗 覺得是細菌感染 感染灶定位為血流感染 和肺部

安排了胸部CT 結果掃到肝臟一個8cm大小的膿腫 肝區並沒有不適和叩痛

我不安排檢查 廣譜抗生素用上去 幾天後體溫正常 病人也會感覺好了 但必然留下一個莫大的隱患 肝膿腫的療程一般都是需要抗感染治療四周以上的 效果不好還要外科干預

一般的病毒感染 不需要檢查的 比如典型的水痘之類我連血常規都懶得開 開10多元的抗病毒藥就行

做不做檢查只是根據病人情況需不需要 不考慮其他 這是我作為一個接受國內規範化醫學教育的小醫生覺得很自在也很喜歡目前單位的原因


如果我是你,我連醫院都懶得去,因為知道會自己好,因為知道不能自己好必須去醫院的病是什麼樣的。然而國內的醫患關係不允許我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我的病人。


兩年前有個法國人找我們看病,精原細胞瘤,惡性腫瘤。我想,外國友人啊,這到時候大使館,國際交流辦啊,而且我們醫術萬一沒有法國好,那可鬱悶了,建議他趕快回國治療。

結果法國人死都不回去,說如果回去了,醫生肯定讓他排隊,而且就隨便看看,他已經查過了,如果排隊2個月,還沒見醫生第二面,早就死翹翹了。


怕給你漏查了,大半是醫患關係的鍋


我也不匿。

因為科室會有指標,一年要拍多少ct,x光,b超之類的。 完不成你會被領導批評的,批評也就算了,關鍵是會被扣工資。


初步診斷的話中國的醫生也不需要啊

因為電腦化,你們看不到檢驗申請單上的初步診斷,怪我咯╮( ̄▽ ̄)╭

但是!

沒有初步診斷,系統根本不會讓醫生開任何東西的!包括檢驗!!!


說個題外話等待摺疊,這醫生放中國估計就被砍死了…


推薦閱讀:

一個氫原子瞄準一個人的心臟以光速穿過會發生什麼?
如何看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併安徽省立醫院一事?
如何成為法醫?
液氮如何保持低溫?
痤瘡與毛囊炎是不是一種病?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

TAG: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