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功能修復的文物,卻只能靜展?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經過八個月修復好的鐘錶,上面每個小動物都隨著時鐘動起來,雞在啄米,鳥在振翅,狗在狂吠,小船在河水上流動,小門打開,裡面有人在紡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讓人驚嘆。

記得在上海博物館也看見過一個戲水的文物,是個很大的盤子,裡面有水鳥 青蛙 小魚,描述中說,盤子倒進水後,裡面的水鳥會 360 度旋轉。

這些功能這麼強,誰看到都會驚訝都會讚歎的文物,今天卻只能放在玻璃窗裡面,靜靜展覽,被遊客拍照。只能通過玻璃外的我們,自己想像來模擬他們動起來的樣子。

這是不是有點可悲呢?

大家怎麼看?


博物館作為一個永久性機構,追求的是自身藏品的儘可能長時間的存在,這類機械驅動的文物,在運轉中會耗損,其實是不利於「儘可能長時間的存在」的。

從理論角度講,器物被博物館收藏,即是以自身的實用性、使用價值(進入博物館的藏品基本上不會在像藏品被製造出來的目的那樣使用了)來換得「儘可能長時間的存在」。

題目提及的矛盾是有解決方案的,故宮用數字技術把鐘錶的原理和行為復原出來,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示給大家就行了。


謝謝有人邀答

例如鐘錶類的功能性文物,精巧且易損,金屬類或木質類本就不易保存,長期使用本身也是一種消耗(不論消耗大或小),而且一些原始的細小零件也是無法複製的。

文物的作用個人覺得主要在於教育,不光是我們這一代現在可以欣賞,還要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而且還要一直那樣保存下去,修復好的擺在那裡固然可惜,但長遠想,博物館也是保守打法,不使用也是有立場的。

反觀博物館如果搞個定期特展的話(比如流動的歷史讓時間靜止——清代鐘錶特展),讓修復好的文物再次「活」過來,我肯定第一個衝過去看,祝元旦快樂!


你不都看見視頻了么?要依你這麼著啊,我覺著展覽茶酒香料才可悲,應該泡了喝了點了嘛!


我覺得最好的解決方式是~錄製這些文物動起來的高清視頻,多角度的。

在展廳設置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看。同樣視頻資料也可以放在官網。


我也在想能否用廉價的復刻文物來展現功能呢?


分東西吧,我們館裡有一具身世不詳的乾屍,一直希望他能說話,但估計要是真的動起來,我們跑的比誰都快╮(‵▽′)╭


誰會希望自己子孫後代對國家寶藏的了解只能取於網路?


因為容易再壞了……現在博物館裡都有一些體驗區,或者體驗裝置,還原器物的功能性應該是以後博物館展覽的方向,想的這麼細,確實很有趣。


其實可以在旁邊整個假的,動啊動,

人少的時候可以讓群眾嘗試驅動。

我覺得挺好。


如果有條件,復刻一個讓它動起來嘛,原版的不應該老是動起來,不利於長期保存


求!錄!像!


推薦閱讀:

人們為什麼喜歡文物?
如何看待《唐十八陵石人石馬被洗去千年包漿?》這一新聞?
《博物館奇妙夜3》都出現了哪些文物?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那個更厲害一些?
陝西歷史博物館為什麼不叫陝西省博物館?

TAG:故宮 | 文物 | 文物修復 |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