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認知科學等相關領域出現過哪些值得關注的「大事件」?


瀉藥@劉柯 我想了想,就說今年在整個心理學領域炸鍋了的了可重複性問題吧。在2016年來臨的前幾個月,一個OSC的學者群體在科學上發文宣稱100篇一流心理學論文的實驗過半不可重複。今年3月哈佛心理學教授dg聯合弗大心理學教授dk迴文反擊不是無法重複,你們在樣本和誤差以及評判標準上很不嚴格(這一招回復的看似有力實則為心理學危機埋下了伏筆)。OSC又回應我們是存在一些誤差,但是徹底還原當時實驗變數在客觀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們的反駁拒絕接收。這前前後後發生的事情使科學界對一向以科學宣稱的心理學產生了質疑。

事情很簡單,但所引發的問題卻關係到心理學學科在學術界的今後命脈。我本科生物專業,碩士計算機,博士讀了認知神經,因此盡量在客觀的角度表示一下我對此問題的看法。

不要過多糾結這個問題,因為可重複性對於心理學類的學科而言是一個偽命題。

可重複性是一個學科能稱為科學的一個基本要求。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心理學是不是科學?如果去問心理學的學生,他們會認為就是科學,依據僅僅是用數理統計,微積分,信號分析來研究人的行為。但是你要是問學理化生的,就不見得了。他們認為心理學是一門極其尋常的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社會學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在研究上靠攏了科學而已,因此只能說不算玄學。產生這兩種態度上的差異這和國內心理學本科體制有關。國內的大多數心理學本科都是按照文科生培養的,他們學得教材偏於文科,好不容易有本統計高數,還是弱化了講。甚至有個別學校連三大數學基礎都不開。導致培養出來的心理學學生在理工素質上出現難以被接受的水平。好不容易北師大,北大這些個學校努力按照「理科」去培養,無奈由於學科性質的緣故還是脫離不了文科的身影。因此心理學的科學化到今天為止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在這個學科性質背景存在差異的前提下,今年又鬧騰出了這事,使得相對於發展社會教育還算科學化的認知神經科學也陷入困境。由於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具有不確定的無法控制的動態變化因素,所以也就註定的不能像自然科學的標準來要求。所以,心理學談可重複性本身就是把自己推進去一個大坑。這個坑的跌進去又和心理學一向以科學自稱這種趨勢是分不開的。

這裡就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心理學為什麼非得去證明自己是科學的?不科學就不能研究了?經濟學不是科學但依舊不妨礙其諾貝爾獎的設置,這個問題不僅僅心理學有這個毛病,還有經濟學,社會學,甚至歷史學等等都有。前段時間我看到了竟然有什麼金融物理學,社會進化學,社會計算學,社會物理學這種神奇的方向。帶著一種仰慕的心情去讀這些文章,最後發現不文不理不工,真是玄而又玄。而目前我想心理學之所以被引發爭議更多的也是由此作祟吧。暫時就寫到這裡吧。


今天的新聞,科學家指出最新細胞療法可逆轉歲月流逝對人體構成的衰老影響,他們發現「編程細胞」可以阻止衰老細胞生長,未來該療法如果應用於臨床醫學,或將延長人類三分之一壽命,意味著人類平均壽命可達到108歲。


推薦閱讀:

人類對空間的知覺是先驗的嗎?
認知科學未來發展,能給人類帶來何等的改變?
目前關於人類的腦機介面的研究都出現了哪些應用方向?
有哪些關於人腦意識的精彩理論?
人類能否想像出不能被感知到的顏色?想像力的局限是什麼?

TAG:認知科學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