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利率最適合作為我國的基準利率?為什麼?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經濟數據面面觀,更多「經濟數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存貸款利率和再貼現率由於是法定利率,不適合作為基準利率;
國債利率天然具有基準利率的特性,可以作為利率市場化完成、金融市場完全成熟之後的基準利率選擇;
央票利率市場範圍狹窄、期限結構單一、存在管制等因素,不適合作為基準利率;
回購利率和同業拆借利率由於市場化程度較高,規模較大,是當前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問題2:貨幣市場利率和利率含義不同嗎?)。
另,2007年被寄予厚望推出的SHIBOR到現在看來是否存在干預而以失敗告終?
謝邀,這個問題很好,夠寫一篇學術論文了。時間有限,我隨便扯幾句了。現在很有意思,不光是中國在研究什麼利率作為基準利率(reference rate)合適,其實美國、歐洲似乎也都在研究。BIS認為優秀的基準利率應該具備以下這幾個特點:先看一下國外的情況:要是在金融危機之前說起reference rate那肯定是Libor,Euribor。一般沒什麼可質疑的,但是世易時移,比如Libor的Robustness就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它是一個基於報價計算出的利率而不是真實成交的利率,更重要的是被證明在某些特殊的時刻曾經受到過一定程度的人為操縱。而且Libor作為銀行間無抵押拆借的利率,也並不是一個無風險的利率,事實上OIS利率更接近無風險利率,Libor-OIS spread就可以看做是這些common bank的信用風險,特別是在受壓時期這個溢價會比較大。而且隨著貨幣市場以及衍生品市場的結構變化,比如更廣泛地使用抵押品以及中央清算,都導致大家可能更需要一個真正的無風險的reference rate,而不是隱含了銀行信用風險的reference rate。但是也正像BIS工作論文中說的那樣,這個reference rate實際上離不開市場或者說private sector自己的選擇。還有就是基準利率或者政策利率吧,也是在不同環境下需要隨時調整的,比如在美聯儲的幾輪QE之後,美國銀行系統的超額準備金很高而且聯儲也對它付息,超額準備金利率和聯邦基金利率倒掛,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聯邦基金市場的活躍度。美聯儲也在考慮能否用諸如OBFR或者GCRR作為輔助,甚至是替代。國內爭奪基準利率的主要就是Shibor和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利率了,目前來看回購利率比較有優勢。Shibor也是報價的利率,而回購利率則是真實成交的利率,且主流的交易品種隔夜、7天量都很大了。說到回購利率,最近有一個品種"存款類機構質押式回購利率"得到了市場的重視,這個回購利率差不多就是把非銀機構排除在外了,這樣的話同樣期限利率會更低,主體的風險也更小。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漂亮!
手機打字只說結論。
美國其實也沒有基準利率。1、自從金融危機之後,Dodd-Frank Act 一出,監管對投行的約束,交易行為的嚴格區分,導致市場上出現了一大堆無風險利率。2、即便是FRR,在流動性過剩時也會被擊穿下限,特殊時刻,利率長廊的下限,超額存款準備金存款利率還會翻成市場利率上限,這個論述簡直反直覺。
國內的情況也差不多,三個月SHIBOR、七天逆回購、一年期國債,三個市場三個基準利率,更別提毫無波動的一年期定存之類了。關鍵還是在於市場割裂,並沒有一個主導利率能調動全部市場。好處是監管針對性更強,缺點是監管套利和監管真空。
扯遠了,想要一個基準利率,就要求一個強大的監管機構,什麼他都能管,什麼他都要管,什麼他都可以不管。
這個不可能。公開市場操作利率。
首先,瀉藥……
其次,怎麼這麼多邀請我的……然後,以下回答皆為趕腳,如有與實際相符,純屬巧合……題主所說基準利率,我認為含義是,一種相對穩定、由市場供需決定的、被市場廣泛接受的、可以作為其他利率的錨的一種利率。
那麼答案是,木有!回答完畢,請點贊!
我明白大家所說的,是指利率市場化之後的錨。但是中國不太可能完全利率市場化。
首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長期都將存在割裂的市場。或者說,市場上存在一個信用真空地帶,造成了這種割裂,利率市場中管制市場與自由市場並存。其次,央媽承擔了過多的角色,不僅僅是貨幣政策,還要配合財政政策,也就導致了央媽不可能完全僅從貨幣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最後,中國市場參與者並不具備市場化的能力。所謂市場化,沒那麼高大上,無非就是當局不再承擔市場波動風險,由市場參與者承受風險波動。但國內有能力參與到風險市場的機構恰好屬於管制市場,而自由市場中的大部分參與者其實並不具備風險管理的能力,他們大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大家理想中的基準利率是這樣的,甲乙丙丁戊利率都跟隨基準利率波動,各自之間存在套利的可能性,從而使得各方都在趨勢上長期向基準利率看齊。但其實,國內市場是這樣的,甲利率是基準利率上浮30%,然後乙盯著甲,丙盯著乙……是一條鏈,這條鏈上兩兩之間存在一個「合理」波動區間,導致戊利率相對基準利率的波動過大。
比如,銀行負債端通過理財而非存款的方式獲得資金,那麼理財利率不僅僅要相對存款利率更高一些,還要與其他銀行的理財相比較。激進的城商行農商行的理財成本可能在5.5%,股份行的理財成本可能在4.5%,四大行穩如泰山可能在3%,如果他們各自的負債端成本如上,他們資產端的配置也就有相應的要求,放貸、配置債券都會按照各自成本去進行,市場會被逐級割裂。割裂的市場如何套利?就比如如果商品期貨不能交割,或者交割制度不合理,期現貨無法套利,兩者之間的價差往往難以解釋。割裂的市場,傳導路徑就比較複雜,很多時候可能出現「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突然GC007就飛了,你看了眼日曆牌,我擦,不年不節的什麼情況……一飛就兩天……習慣就好了,套利有時候套一嘴毛,倆月都擦不幹凈。
那麼為什麼不把這些割裂的市場縫合呢?如果誰在考慮這個事,我建議他不要聲張,想做開國元勛的事情自己知道就好了。這個事情超出了一般政策的範疇。
貨幣只是經濟的一種通用符號,它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當局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只要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就好。用西方經濟學指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實並不合理,但是如果你想賺前者的錢,就得披上它的外衣讓它相信你。你有LIBOR我有SHIBOR,你相不相信我自由化的決心?人民幣怎麼加入的SDR我到現在都不理解,但是事實就是它成功進去了,呵呵,點贊!
國債收益率作為中長期利率的錨是比較合理的,可以用於經濟研究,但實體經濟離它還是比較遠的。SHIBOR是拆借利率啊,不是質押回購利率,我個人打算跟工行今天拆借個50億玩耍一下,估計可能工行不肯呢。只許華爾街巨頭操縱LIBOR不許央媽操縱SHIBOR?好吧。貨幣市場我個人認為回購比拆借要好很多,但是最好制度上再修正一下,加權平均好還是做市商報價平均好?不知道,嘿嘿。貨幣市場套利機會非常多,但是我認為它只是資本市場投機(廣東人說投資啦)的工具。
其實歐美也沒有什麼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再貼現利率?看看美國第二次加息不還沒落地嗎?為什麼基準未動但市場利率已經起來了?我看不如說美聯儲主席的嘴才是基準利率吧?中國央行呢,無論是逆回購/SLF/MLF/PSL,不都是央行的嗎,管他哪個呢,哪個變就是央行變,央行就是基準!至於央行兩次變化之前,市場波動的基準利率是誰,我不知道,如果誰找到了告訴我一聲,我想找一個基準股票試試。
那麼大家反感的是央媽有屁憋著不放,猛的放一個震耳欲聾?但是美聯儲人家是誰,央行的央行誒,人家想說就說,有那個資本啊。中國央行是相機抉擇,都是一副美聯儲您先說,您說完了……我還說啥,直接應對唄。央媽永遠是央媽,匯率的鍋可以甩給銀行們,但是利率的鍋,甩不掉,基準利率就看央媽!上面沒點贊的,再給你們一個機會!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存款類機構利率債),7天品種也就是DR007這是目前銀行、券商、監管機構等參考的主要利率品種
自然利率就像真愛一樣
確實存在但是你卻抓不到它十年期國債利率是相對客觀的基準利率
決定了市場對一個經濟體未來信心,長期投融資的期望。隨著債市通的展開,中國國債全球化的進行,十年期國債利率將越來越體現中國的基本經濟面發展。能夠作為benchmark的當然是risk free return啦,在中國,還有比京滬的房子更free of risk的資產或者行業嗎?
推薦閱讀:
※為何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一直領先於韓國?
※做宏觀經濟研究的公司有哪些?
※本輪房地產救市與之前有哪些不同?
※湖北省和江蘇省、浙江省兩省差距有多大?
※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怎樣的一幅全貌?
TAG:宏觀經濟 | 利率 | 利率市場化 |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 | 國債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