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的經濟地理條件真的比北周強很多嗎?
談起北朝歷史,很多人都說關中殘破,北周能贏基本上是因為政策好和高家皇帝太腦殘。在當時,真的是關東經濟壓制關中嗎?北周的勝利是建立在北齊自己作死的基礎上嗎?還是說類似秦的崛起,有很大的地理因素?
謝邀,簡單說隨著西漢末年天下大亂關中就殘破了,而東漢羌人反覆的叛亂更是嚴重摧殘了關中經濟,而關東則大發展起來,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河南成為南北戰爭緩衝地帶被破壞,河北的經濟重心地位更是大大突出了,穩固控制著整個河北河南大關東地區的東魏,人口財富農業生產等等都遠超過西魏,所謂關西貧弱何足可依是也。
早在北魏時候就是國之資儲,唯藉河北了。關中固然有形勢完固,崤函之險。但是穩固控制并州晉陽盆地和上黨兩個地區並牢固控制平陽的北齊也並不差。
題主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論南北朝時期河北地區經濟重心地位的形成
作者:史衛
本文摘自:《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年1期第80~83頁
內容提要: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趨勢下,北方出現了經濟重心東移現象。河北經濟地位不斷增強,逐漸成為重要的財源基地,在東魏北齊時期,成為北方的經濟重心。
關 鍵 詞:經濟重心/東移/東魏/北齊/河北
漢帝國崩潰後,中國經濟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經濟重心南移現象。這一時期,在北部也出現了經濟重心東移現象。正是經濟重心向南、向東的移動,南北朝最終演化成為東西南三分之局。本文探索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向河北地區移動的現象。
一、歷史上的「東西二元之局」
關中地區一直是上古時代中國的經濟重心所在。「秦以富強,卒並諸侯」[1]1408,「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1]3262。
傅斯年先生在《夷夏東西說》中提出「東西二元之局」,東西「因地形的差別,形成不同的經濟生活,不同的政治組織」[2]188。西周滅商,是西部的勝利,東部的失敗,開始了東部大開發的歷史,也是西部政治組織統一東部的過程。秦朝統一六國,又是西部的勝利,東部的失敗。東部在政治上被統一,在經濟發展上也受到一定製約。
一是經濟制度、財政制度被西部的制度所統一;二是勝利者將大量關東富豪遷往關西;三是大量的勞役壓迫。秦始皇陵刑徒墓出土瓦文,明確記載了籍貫的18人,全部來自東部地區。[3]582—584 劉邦對項羽的勝利,又是西部的勝利,東部的失敗。漢建立後,無論是對異姓諸侯,還是對同姓諸侯的鬥爭,都是西部的勝利,東部的失敗。
政治上的優勢是早期經濟重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地理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河北為水道衝擊的大平原地帶,河流常常改道無定,海邊地帶同樣沒有水利整治而難以利用。南方水網密布,也需要相當的技術才能開發。所以,江南和河北地區都不易開發。
關中地區,黃土高原,沃野千里。「黃土的特性,在農業上有非常重要的性質,因為氣候乾燥,土壤肥料流失很少,故常保有一定的肥力,藉風力陸續送來許多新黃土而使農業不斷收穫。這種情形正與埃及藉尼羅河的泛濫衝來許多肥土而使埃及農業不斷發達一樣」[4]53,所以,關中最早得到開發,成為最早的經濟重心。強大的經濟基礎也使其在歷次紛爭中始終佔到上風。隨著它全國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也在各方面維持了經濟重心地位。
兩漢之際,關中地區受到了很大破壞。劉秀再定關中之前,「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5]4193。東漢建立,遷都洛陽。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經濟重心也逐步東移。政治中心東移的結果是關中人口得不到補充和水利失修。在東漢對羌戰爭中,關中地區又長期成為戰爭的前線。「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趨於寒冷的趨勢」[6],使關中地區天災頻發。關中地區終於徹底衰落下來。
而在東漢興起的過程中,河北最早被平定,成為劉秀的後方。在關中衰敗的同時,河北開始發展。在西漢,河北尚「地廣民希,數被胡寇」,「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7]1657。東漢定都洛陽後,經濟重心開始向中原移動,河北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
二、河北經濟區重要性的逐漸加強
東漢時期,河北地區已經是「幽冀舊壤,鎧馬所出」[7]1990。袁曹爭霸時,「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冀州,天下之重資也」[8]191,「民人殷盛,兵糧尤足」[8]6。經過曹操經營,在曹魏時期河北已經是國家主要的財源區了,「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國家徵求之府」[8]499。永嘉之亂時,北方普遍缺糧,而河北還能「積粟五十萬斛」[9]1149。
但是十六國以及北魏前期,已經有了相當發展的河北地區經濟再次受到很大破壞,一是因為戰亂,大批人民向南方流亡。「晉永嘉大亂,幽、冀、青、並、兗等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10]1038 二是北魏佔領河北後,對河北豪強進行打擊,並將河北人民強行遷往平城地區。天興元年(398年),「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徙河、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技巧十餘萬口以充京師」[11]32,「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傑、吏民二千家於代郡」[11]34;泰常三年(418年)「徙冀、定、幽三州徒河於京師」[11]58。這樣的移民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孝文帝時期。
北魏建國,一度曾想遷都河北,因崔浩反對作罷。其後開始大規模建設平城,希望將平城地區建設成為國家的經濟重心。雖然畿內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畢竟平城地區不太適宜農業,所以「猶未足以久贍矣」[11]2850,北魏皇帝不得不親率大軍游弋在陰山南北「就食」。遊獵行國,終非國家長久之策,河北經濟區的重要性在這時被凸現出來。北魏政府開始「關注河北的經營,儘可能精選牧守。應該說這些地方官吏到任後,大都恪守職守,勸課農桑,他們對河北地區較為平穩的發展是有所貢獻的。在官吏的考績中,河北牧守的政績往往名列前茅」[12]。
北魏將一部分河北人民遷移至平城地區後,也一再從其他地區遷徙人民充實河北。[11]100,902,2247 北魏政府通過努力,使河北經濟在北魏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了當時主要的「就食」區,如神瑞二年(415年)的大饑荒,平城倉庫無法應付災情,「分民詣山東三州食」[11]808,河北地區「出倉谷以稟之」[11]808,「河北數州,國之基本」,「國之資儲,唯藉河北」[11]380。河北經濟區對於平城政權之重要,還可以從京畿的區域擴張中得到體現。拓跋珪時期,就有把河北直接列入京畿的材料:「除中山太守,督司州之山東七郡事。」[11]683
經濟困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重要原因,但是洛陽經過長期的破壞,恢復並不容易。「嵩京創構,洛邑俶營,雖年跨十稔,根基未就。」[11]1451 河北是洛陽政府的主要依賴。為了打通河北至洛陽的漕運線,孝文帝還甘冒危險,親臨考察。「高祖幸徐州,敕淹與閭龍駒等主舟楫,將泛泗入河,溯流還洛。」[11]1754 成淹以黃河浚急,慮有傾危,勸阻孝文帝。
孝文帝對成淹說:「朕以恆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而黃河急浚,人皆難涉。我因有此行,必須乘流,所以開百姓之心。」[11]1754 太和二十年(496年),水道修通,「將通洛水入谷,帝親臨觀」[11]180。對於漕運人員,洛陽政府也特別照顧。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詔,運漕之士,復租賦三年。第二年再下詔:「營船之夫,賜爵一級。」[11]181
經濟重心,借用學者冀朝鼎基本經濟區的概念就是「其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對於提供貢納穀物來說,比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以致不管是哪個集團,只要控制了這個地區,它就有可能征服與統一全中國」[13]10。冀朝鼎認為古代「不像現代國家那樣是用經濟紐帶聯結成的整體,而是通過控制基本經濟區的辦法,用軍事與官僚的統治組合而成的國家」[13]3。在上古,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總是合一的,但是北魏無論在平城,還是在洛陽,都無法完成在政治中心建立經濟重心的工作。只能以多個經濟區相互補充來彌補,其中河北經濟區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河北在東魏北齊成為國家經濟重心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逃亡長安依附宇文泰,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自東西魏之後,天下三分,梁陳有江東,宇文有關西,高氏據河北。」[14]4467 在新的天下三分之局中,「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相比,土地人口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15]356。當時「世道雕喪,已數百年。大亂滋甚,且二十歲。民不見德,唯兵革是聞。上無教化,惟刑罰是用。而中興始爾,大難未平,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凡百草創,率多權宜」[16]384。
鄭孝穆初任行岐州刺史時,「所部百姓,久遭離亂,饑饉相仍,逃散殆盡。孝穆下車之日,戶止三千」[16]610,「西賊連年饑饉,無可食啖」[17]370,「關中貧校(狹),何足可依」[16]595。而南方,雖然經濟開發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由於起點較低,和北方相比還有相當距離。而且由於門閥政治的影響,政治腐敗,經濟制度、財政制度也都較為落後,人民負擔較重,都制約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當時,北周人口數為9009640,陳為2000000,北齊為20006880。[18] 北齊人口是北周的2.2倍,是陳的10倍。
就當時來說,河北地區無疑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河北地區成為國家的經濟重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東漢開始,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就不斷加強,到了北魏時期,河北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依賴。而高歡遷鄴應該是河北成為中國經濟重心的標誌性事件。鄭學檬在論及經濟重心南移時曾提出三條標準,其三是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後,政府在經濟上倚重新的經濟重心,會在政治上有所反映。[19]595
所以把高歡正式遷都河北看成河北經濟重心地位最終形成的標誌性事件。把高歡遷鄴看作河北經濟重心地位最終形成的標誌,還因為在制度的設計上,東魏北齊政府配合河北經濟發展的特點對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並對隋唐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名史家陳寅恪曾認為在隋唐制度淵源中,關西的西魏北周對隋唐的影響遠不如東魏北齊重要。[20]4
錢穆先生曾經把文化分為游牧、農耕、商業三型。[21]2 如果說長城南北表現為農牧差異,那麼東西則有明顯的商農差異。重農傳統曾經是上古關西農業得以穩定與快速發展的基礎。關東地區商業文化要比關西發達,平原以及濱海地區的自然條件也決定了多種經濟的發達。在統一時期,多種經濟成分受到一定壓制,但是在適當時期就會迅速反彈。
東魏北齊在河北充分利用地域特點,採用多種經營。在「滄、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置鹽官,以煮鹽,每歲收錢,軍國之資,得以周贍」[22]675。鄴都更為工商薈萃之地,風俗流宕,浮華日滋。周武帝滅齊詔里稱:「並、鄴二所,華侈過度。」[16]103 隋初楊堅曾對關東的城市富庶不滿,「惡其殷盛」,「禁游食,抑工商」[22]1386。北齊時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反映普通農民已經和市場緊密結合,貨幣關係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北齊時期名目繁多的商稅也開始徵收,說明了商業和多種經濟成分的發達。
河朔文化的繁盛也是值得關注的,《北齊書·儒林傳》所錄15人,有13人出自河北。[17]581—597 地處關中的北周就要落後得多,《周書·儒林傳》的儒者6人,就有3人來自河朔,其餘3人來自南方。[16]805—818 經濟的發展繁榮,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必然也帶來學術和文藝的發展和繁榮。
經濟重心地位的形成,不僅是短時間內居優勢地位,而是具有持久性,還有持續佔優勢的趨勢。河北地區不僅在南北朝後期顯現出絕對優勢地位,而且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全面發展。不僅農業基礎深厚,而且商品經濟,乃至學術文化都達到了全面綜合發展。即使在隋唐關隴本位政策的壓制下,隋唐許多名臣文豪還多出自河朔,在唐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正是經濟文化整體的全面發展,河北在此後的歷史發展中始終保持著持續的多方面的影響。
四、河北經濟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
河北在東魏北齊時期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安定的環境;二是胡漢分治的基本政策。
相對安定的環境,一是北部邊界的北移。河朔一直是對抗游牧民族南下、保護長城以南廣大農耕地區安全的前沿地帶,經常被侵犯騷擾。東漢時期,常有「東寇趙魏」[23]251,「東犯趙、魏之郊」[7]2900,「入寇河東,至河內」[7]2887。到了北魏統一北部,北方邊防就北移至陰山以北了。二是南部邊界的南移。最初南北對峙於黃河兩岸,河北為前線。南朝強盛之時,謝靈運就上表勸伐河北,若「游騎長驅,則沙漠風靡」[10]1774。
北魏獻文帝於天安元年至皇興三年(466—469年)乘劉宋內亂之機,奪取了南朝從黃河到淮河之間的大片土地,設立了光、青、南青、齊、濟、兗、徐七州,也就是南朝所謂「淮北四州」變成了北朝的「河表七州」。三是在東西魏對抗中,河北也是大後方。這樣,在三面戰區的環境下,圍出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
胡漢分治方面,正是由於河北相對獨立的和平環境,東魏北齊在河北地區實行了和其他地區不同的統治方式。在其他地方設置軍政合一的行台,主持地方軍政,而在河北和青齊地區實行傳統的郡縣制。在行台區,由於軍事開支的需要,多採用屯田形式進行管理。「緣邊城守之地,堪墾食者,皆營屯田,置都使子使以統之。」[22]678「廢帝乾明中(560年),尚書左丞蘇珍芝,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廩充足。
孝昭皇建中,平州刺史嵇嘩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長城左右營屯,歲收稻粟數十萬石,北境得以周贍。」[22]676 而在河北青齊地區,繼續推行三長制和均田制。力圖使其恢復到原來的編戶齊民狀態,為政府提供可靠的賦稅保證。對於六鎮流入河北的胡人,東魏北齊政府把他們重新收編為兵戶進行控制。本著胡漢分治、軍民分治的原則,收編北鎮流民的任務是由京畿大都督來負責的,這些北鎮流民成為了京畿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從洛陽遷來的「六坊之眾」,也是精選為兵。「是時六坊之眾,從武帝而西者,不能萬人,余皆北徙,並給常廩,春秋二時賜帛,以供衣服之費。」「及文宣受禪,多所創革。六坊之內徙者,更加簡練,每一人必當百人,任其臨陣必死,然後取之,謂之百保鮮卑。」[22]676 把北鎮流民和「六坊之眾」編為兵戶,不讓他們和河北農業人口雜居,對於迅速重建以編戶齊民為主體的賦稅體系是關鍵的一環。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北的治理方式受到歷代政府的關注。從曹魏開始就努力為河北營造安定的發展環境,使河北成為「國家徵求之府」[8]499。實行兵民分制,以州郡專心經濟建沒,農桑之民不擔任干戈之業。軍事方面另專置大將鎮守。「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國家徵求之府,誠不當復任以兵事也。若以北方當須鎮守,自可專置大將以鎮安之。」[8]499
農業生產,需要一定的周期。戰爭對農業生產破壞巨大,但戰爭對糧食的需求又非常大。這個矛盾的解決,需要維持一定的財源專區,加以保障生產。河北由於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而且遠離前線,很自然被選為這樣的基地。北魏高歡進一步繼承了這種思想。「其語鮮卑,則曰:『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其語華人,則曰:『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24]4882 反映了當時胡漢不同的職能分工,這一思想也貫穿於恢復河北統治秩序的整個過程中。
在東魏北齊整體鮮卑化西胡化的情勢下,[25]292—300 堅持在河北實行漢化統治。在政治上,東魏北齊實行了二元格局,雖然定都鄴,但是設大行台於晉陽。高歡自己坐鎮晉陽,遙控東魏大權,讓兒子高澄在河北重用崔暹、崔季舒等漢人。這一布局也為後來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分離做好了準備。到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就和政治中心完全分離了。
北齊後期政治腐敗,貪污成風,賦役日重,終至人竭財盡。承光元年(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北周隋唐的勝利,再次顯示了西部的勝利,東部的失敗。但是關中已經不能再恢復昔日的繁華,關中地區在唐朝出現水資源嚴重匱乏、供不應求,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發,自然生態已經嚴重惡化。這種生態的整體變化不是戰爭的勝利和政治中心地位所能扭轉的,關中的生存已經必須依賴漕運了。
關東地區則成為了當時的重要支柱,「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於京師,相屬於路,晝夜不絕者數月」[22]682。隋代大運河的開挖反映了這種需求。運河南到餘杭,北到涿郡,把河北和江南聯繫起來,也反映了當時已經發生的北方經濟重心東移現象,和正在進一步形成的全國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我認為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的經濟實力變化是動態的,不存在一直遠不如東國的西國,否則就會在看待南北朝後期的東西易勢時,過分誇大北周體制與君主的作用,過分誇大北齊君臣的荒誕與貪腐。1.在南朝「候景之亂-梁陳換代」系列危機前,東魏的經濟實力確實要比西魏強很多。如 @長樂夜未央 所言,兩漢之際以來,東西兩政權所各自依賴的關隴與河北的經濟實力,已然隨著關洛寇亂、劉秀奠基河北、羌亂、天災、棄涼州之論等因素而「東西易勢」。再加上東漢奠都雒陽,不可能也沒必要繼續實行西漢中前期所奉行的遷徙豪族填充關中的政策,關東豪族大可就近攫取政治資源,夯實自身鄉望郡望。失去了西漢式「遷豪輸血」的政治貼補並在自然上肥力消退的關隴,自此便不復先秦「天府之國」的美譽。雖然同樣在十六國大混戰中,關洛晉冀淮等北方地區全都沒有逃脫戰亂禍害,但從北魏後期東西豪族在孝文帝門閥化改革中所處的不同座次可以看出(崔盧鄭王全是晉冀大姓),兩者的經濟實力實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東西分裂之初的西魏的經濟實力實在是遠遜於東魏,甚至與長期穩定的南梁也無法相比。幸運的是,西魏牢牢把握住靠著對方名分不正得來的河東、洛西兩片橋頭堡,再加上自身武川鎮武人的軍事能力,才能堪堪守住龍門渡、蒲津渡、潼關、汾水南段、函穀道、羊腸坂道構成的雙層兩向東大門。
2.在南朝「候景之亂-梁陳換代」系列危機之後,囊括巴蜀漢襄的西魏經濟實力未必不如東魏,至少已經大幅度拉近了。
此時的西魏坐擁不怎麼被戰亂波及的巴蜀以及堪稱肥沃並足足影響六朝政治兩百餘年的荊襄,在亂中取利的宇文泰,憑藉中了頭彩的運氣,鯨吞了原先的一倍國土有餘,雖然受限于山川分隔,其資源調集能力仍舊遜於全取江淮的東魏北齊。但憑空翻倍的西國光憑全新的基本盤,也足夠漸趨貪腐荒誕的北齊君臣們好好揣度一番方能下手的了。
那個經典的黃河鑿冰的段子,便生動地說明了雙方賴以後勤的經濟實力乃至後勤調集能力的變化,實乃「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且西魏此時的地勢已然具備當年秦漢一統天下所依賴的關隴川漢:在南方控扼襄陽、江陵一線的優勢,配合在北方控制黃河三角的優勢,四兩撥千斤的地勢,使得西魏即便在經濟總量上仍未超越東魏北齊,也能夠比東魏北齊更加從容地應對南北防線的攻守。
3.周齊代魏後,北周在調集能力上逐漸穩步超越北齊。若說北齊篡魏,尚屬本來就不怎麼正當的傀儡被實力雄厚的高氏踢了下來。則北周篡魏,純屬宇文氏自身威望底氣大增後的膽肥。篡魏後的周齊兩方,一方經由宇文護、宇文邕兩代執政者的經心操持,一方經四任祖傳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位任性護權婁太后乃至內耗不斷的群臣敗家,考慮到自古「政隨人定」的歷史規律,雙方的施政效能已然由原先的均勢向西強東弱轉化。北齊的施政效能頹到什麼地步,從陳宣帝北伐就能看出,一個後三國時期的老幺都能把原先的頭牌高齊打回淮北,何況勵精圖治的北周?
4.陳宣帝北伐後、北周滅齊前的四年間,北周無論在戰略格局上、經濟實力上還是決定調集能力的施政效能上都已遠超北齊。失去江淮間地的北齊,已然回到東魏前期的境地,何況勵精圖治之後的「翻倍版西魏」?失去江淮緩衝區的北齊已然在戰略上被砍掉了一個臂膀,經濟實力也因此必須分散供給在南、西兩側,遠遜於南方佔據長江上游之勢的北周。北周大可以襄漢扼守南線,以巴蜀關隴全力對抗北齊,北齊則不得不用河北山西分抗東、南兩線,經濟實力在全新的戰略格局下,已然捉襟見肘。北齊已然處於如同西魏初年困守關中那樣困守關東的境地, 何況關東不但無法形成四塞閉環,還被太行山分割成兩半,一旦河東、洛西一點被突破,北齊的大門便被洞開。在戰略上,北周的河東、洛西實屬潼關、龍門、蒲津一線的東方雙頭前哨,防雖三點,實屬一向,構成了攻防東方的黃三角形勢。而從北齊方面看河東、洛西,則分別屬於北齊的山西、河南兩向戰區,相互支應實屬懸隔山河兩邊。結合前段文字所述後三國時期周齊各自的南線防禦,北齊實乃河東、洛西、淮水三線作戰,北周僅是襄漢、黃三角兩線攻防除了上述經濟實力與戰略格局的變化,最關鍵的是運作並影響這種形勢變化的施政效能及其調集能力的變化。北齊雖然也有一定的體制創新,奈何前期晉陽、鄴城「雙城記」二元權力格局內耗、全時期皇族內耗、後期君庸臣貪,與經濟實力、戰略格局相互負面影響,再好的家道也會中衰。北周則前期處於權臣足夠獨尊式強大,沒有將皇族內耗問題擴大化到整個政治生態,後期有足夠英明果斷的名實合一的獨尊式領袖,把本來看著比較粗糙雜拌的北周模式發揮到最優,提升施政效能,凝聚調集能力,發揮並不比北齊差的經濟實力,足以逆襲成功。總之,看待周齊易勢,不能僅僅停留在君臣人事昏明與否、經濟實力一時對比上,而要綜合考慮戰略格局、經濟實力、施政效能等因素的相互影響,方能看清周齊易勢這一戲劇化的歷史變局。
推薦書目:-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豆瓣) 陳寅恪
-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豆瓣) 王怡辰
- 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 (豆瓣) 呂春盛
-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豆瓣) 呂春盛
- 兩魏周齊戰爭中的河東 (豆瓣) 宋傑
- 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 (豆瓣) 韓樹峰
- 【且論魏晉】五維度理清五胡十六國 - 寒硯筆記 - 知乎專欄
- 應該如何看待劉淵復興漢朝的願望?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 如何評價石勒? - 寒鯤的回答
- 氐族建立的前秦為何統一如此短暫,而拓跋氏的北魏則能統一較長時間? - 寒鯤的回答
- 苻堅舉國南伐東晉(383年)在當時看來有哪些預期收益和潛在風險呢? - 寒鯤的回答
- 如何評價苻堅? - 寒鯤的回答
- 南北朝初期南朝強於北朝,怎麼到後來強弱逐漸逆轉了? - 寒鯤的回答
- 北魏孝文帝力行漢化,而忽略了對代北六鎮的安撫,是不是可以說,他對北魏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寒鯤的回答
- 北周以殘破狹小的關中為何能戰勝坐擁天下精華的北齊? - 寒鯤的回答
- 宇文泰為什麼不稱帝? - 寒鯤的回答
- 為什麼北齊的漢族和鮮卑政策看似是完全矛盾的? - 寒鯤的回答
- 【且論魏晉】北朝以其制度融合勝過南朝 - 寒硯筆記 - 知乎專欄
謝老友邀。
以我的前世記憶,就簡單說幾句,就不長篇累牘掉書袋了。一句話,大齊比西邊和南邊的渣渣們強太多。人口比現在國界里其他所有政權加起來都多,經濟是當時西魏北周七倍以上。地理上基本勢均力敵,西魏北周還有一定的優勢,河東和伊洛始終不能拿下,是北齊最大的傷口。而後期胡搞,本來閱兵金陵的北齊連淮南都丟了。晉陽一丟,大勢已去六國得五,九州得七。關中殘破,餓得死人,要出來搶北魏在河南設的糧倉,搶虎牢還是哪裡,有點記不太清。但是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侯景在河南叛亂,東魏損失不小,西魏有收穫,而侯景南奔亂梁,之後北周滅了江陵得到土地不說還把十餘萬人掠為奴隸,又是一次實力重大變化。認真探討經濟問題的話,沒資料無研究,去找找論文專著吧。而且三方版圖都有變化。我只能籠統的說傾向于山東強於關中。至於周齊的成敗,我把地理因素放在第一位。
謝邀,先上張圖
這是東西魏對峙圖,其實能看出來宇文氏並不完全龜縮在關中,相反在河南和山西都有一個突出部,河南部分延伸到了洛陽,山西部分控制了蒲坂,直逼晉陽。這也是後期北周考慮攻打北齊的兩個主要方向。宇文泰和宇文護期間,北周大多是在反守為攻後打出潼關進逼洛陽,但是也經常在洛陽再被打回潼關以西。於是周武帝改變策略一鼓作氣拿下晉陽,北齊立刻土崩瓦解。所以可以看出,在北周北齊對峙過程中,其實北周方佔據了主動,前期多次被攻打也只是因為關中大亂加上宇文泰資歷不足立足未穩所以顯得很被動,一旦北周站穩腳跟態勢就變了。其次,關中的位置更有利於取得巴蜀。和前秦一樣,西魏攻打巴蜀堪稱神速,正是因為巴蜀過於靠近關中的核心區而遠離建康,南朝難以顧及,一旦被迅速拿下也會忌憚逆流徵討而作罷。相反,北齊和南朝毗鄰的淮南則因對建康的藩屏而使得南朝竭力爭奪,加之水陸縱橫對南朝有利,以至於南陳在喪亂之餘也能組織北伐盡取淮南之地。雖說在戶口經濟上北齊遠遠領先於北周,先不談兩國對於戶口的掌控力,戰爭的勝負本身很大程度也存在偶然性,北周輸了大不了退回關中再來一波,北齊輸了可就是一馬平川。手機碼字不易,語言上欠組織,望大家多多批評強。北齊自己作死。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晉陽丟了,大事去矣。
更新:看到前面不止一個答案認為西魏是因關中之易守難攻的地形才勝於東魏的,我持反對意見,在這裡多說幾句,秦朝的統一絕不在於其依賴於關中的有利地勢,而是其先進的軍事和生產制度和強大的凝聚力,相反凡是過分依賴於關中地形坐以待斃的割據者如隗囂,馬騰,張軌等人,最後都被中原王朝消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祖宗之話誠非虛言。
以下是原答案:————————————————————————是的。這一點從宇文泰和高歡的幾次交手就能看出來,高歡經常出動十萬至二十萬的雄厚兵力,相反,宇文泰的西魏卻只能以萬餘兵力和東魏抗衡。根據梁方仲的《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記載,東魏各州在武定年間共有縣821個,戶2007966,口7591654,而到了後來開皇九年,也就是隋文帝統一天下後九年,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時,全國也只有區區4099604戶而已,也就是說,當時的東魏人口比西魏和南梁加起來的還要多得多。故東魏在human 地理上佔據絕對優勢。
西魏的優勢也不是沒有,比如關中地區地形險要,山脈崎嶇,易守難攻,但這也只能用於被動防守,絕不是西魏後來攻滅東魏的原因。
樓主所問的所謂東魏滅亡在於皇帝太腦殘之觀點亦不盡然,西魏成功之原因在於兩點,第一,強大的軍事制度,即先進的府兵制給西魏提供的大量兵員,第二,西魏雖小,政府卻能加強民族的凝聚力,使得鮮卑和漢人能夠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反觀東魏在這方面做得就不盡如人意,高歡在世時都沒有解決國內尖銳的民族矛盾,反叛時有發生;亦未能團結眾將,高歡手下第一愛將高傲曹在率敗軍逃至本軍城下時城將竟因與其有隙而拒開城門,致使高傲曹在前有追兵後無生路的情況下自殺之事實為典型案例,而高歡對該城將竟也只是處於兩百軍棍的刑罰了事,侯景之叛則是另一例。這種事在西魏從未發生過。已有的答案不錯了,我只補充一個微觀的例子。
後魏末,周齊交爭,周人貧甚,嘗獲一齊卒,喜曰:「得一將。」「何以知之?」曰:「著繒禪。」——《隋唐嘉話》齊卒軍裝似周將,北齊經濟實力是強過隔壁的。你要看什麼時候的北齊和北周啊,前期肯定不如,後期北周吞併了蜀地和荊州以後硬實力當然是比北周強的。
經濟實力看人口,北齊在當時的「三國」里,應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存在。北周不缺地,但實在是太缺人了,宇文黑獺的部隊常常都在十萬以下,而齊神武的偏師都可以超過十萬。
那時候河北就是強無敵,有錢有糧有兵,完爆關中。所以後來李世民洛陽一戰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怎麼吹都不過分。
是的,直到現在,關東經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也能壓制關西(陝西,甘肅,寧夏)
如圖:可見東漢時期人口重心在青、兗、冀三州,這三個州後來都是東魏/北齊領土。總而言之,東魏/北齊前期經濟上佔據農業發達的華北平原,軍事上繼承了大部分爾朱氏留下的精兵,因此處於壓制西魏/北周的狀態。高歡掌握戰略主動權,能夠直接攻入關中,而宇文泰並不能騷擾到鄴城、益都這樣的地方。東魏立國之初,掌握了鄴城、洛陽、晉陽等重鎮,而西魏手中的重鎮只有長安,北齊遠勝於北周。北齊一手優越條件,最後被北周所滅,主要是人的原因:北齊內亂較頻繁,出了不少高洋、高緯這樣殘暴昏庸的君主。而北周總的來說內部更穩定,雖然有宇文護這樣的權臣,內部鬥爭也不如北齊那麼殘酷血腥。推薦閱讀:
※北周以殘破狹小的關中為何能戰勝坐擁天下精華的北齊?
※宇文泰為什麼被稱為北周太祖?
※隋文帝代周時,為什麼鮮卑人當時沒有強烈的反抗呢?
※為什麼北周武帝誅殺宇文護兩年後又下詔恢復宇文護及其諸子原來封爵,並追加宇文護謚號為「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