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明明有很多關於生命本質的問題亟待解決,為什麼那些學生物的學生甚至博士都在黑生物,都覺得是坑?
明明生命科學裡有趣的問題一抓一大把,像我們搞物理的簡直是有點沒事找事的感覺,為啥生科研究生們都在不遺餘力的黑生物呢?難道說這個所謂的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科學並沒有想像中的有那麼多問題需要去研究的嗎。。。各位研究生物的同學們能不能給我科普下生命科學中都有些啥有趣的問題可以深挖的,比如最近很熱門的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基因編程之類的大方向學科,或者像癌症,艾滋,幹細胞再生這樣的有待解決的科學難題。
中國明明還有很多的基礎建設亟待開展,為什麼那些建築工人都還想著轉行,覺得建築行業不好?
製造業明明面對著這麼大的內需,為什麼那些富士康的工人黑富士康,還要從樓上跳下來?
三公消費明明占著GDP很大比例,為什麼那些基層公務員還抱怨國家?
你說為什麼呀?
------------------------------------
還是寫一些乾貨吧,要不就辜負邀請了。生物的很多問題確實很有趣,但這種有趣是思維層面的。具體到實踐層面,生物的科研周期長、細節多,對於科研工作者的反饋慢;很多物理轉過來做生物的人做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物理上想得再多也得半個月長一批細胞做一步實驗,最後又縮回物理領域,雖然很多人仍然掛著biophysics的名號,實際上生物只是拿來申請funding的名頭了。因此,並不是沒有物理背景的人來研究生物問題,只是他們遇到了各種困難又縮了回去。
但我很理解他們。客觀上來看,現代物理學的思想基石還是還原論。然而生物系統和經典物理學所面對的系統截然不同。生物系統是強關聯繫統(Strongly correlated systems are systems whe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articles/components are not weak and thereby not negligible; namely, these interactions play major roles in determining the systems properties)。即便是現代物理學,對於強關聯繫統也是沒有成型的rationale。現代物理學的確有複雜性科學這麼一個分支,如非線性科學這塊,但在複雜性現象的觀測、解析和數學分析工具上現有的基礎都很薄弱。所以表面上看物理沒什麼可做的而生物系統有很多可做的,但實際上現代物理學在最底層的思想還是與生物系統不兼容。人工智慧和生物進化為什麼這麼難做,也恰恰是因為這兩個問題涉及的是強關聯繫統。謝邀!
先來「唱唱反調」:生物這個學科並不坑。而且我的看法和題主差不多,發展很迅速,尤其是技術的爆炸性增長不出意外會帶來學科的大發展。BUT!還是要老生重談:生物科研行業仍然是個大坑!學科發展,和科研行業(學術界)是兩碼事。雖然學科在快速發展,但是行業坑不坑和學科本身實際上是沒什麼關係的。
現在搞生物的說實話想搞個有意思的idea出來,的確是比其他學科容易太多了。AAAS發表的生物類的文章比其他所有學科加起來還要多。但是這些你也可以在你加車庫裡搞啊,2000塊錢就能搭一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了,以前不有個十幾歲小孩做癌症檢測上TED的嗎。如果是像D.E Shaw這種高級玩家(i.e., 有錢人),再雇點postdoc來幹活,簡直不要太便宜。為什麼要進入學術界呢?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德雲社,相聲是說的越來越差了,錢反而越來越好賺。
評價一個行業,量化的指標就是職業發展空間和路線,每一個職業階段的投入產出比,上升空間,進入下一個職業階段的概率/難度。
生物整個行業,職業發展路線差,上升空間小,時間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工資低,勞動有效產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是普遍現象,也是為什麼所有人一致吐槽生物坑。1. 職業發展是非常糟糕的,上data:
ASCB給出的這張著名的統計圖表說明一個簡單的問題:生物科研行業的職業發展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路線,高成本,低回報,發展空間非常小。先不論有多少人一輩子卡死在postdoc的死循環里了(俗稱「千老」?)。就算是一關一關走過來,消耗掉平均13年的時間成本,產出是低保線的工資和15%概率進入tenure track。而tenure track又完全不能保障什麼,第一個做GFP克隆的Douglas Prasher後來還不是去當老司機了?當年就如此,現在競爭更激烈。我14年去Italy開會上課時有一個壓軸的talk,是個Cambridge的女生,她所在的實驗室去年關門了,做的就是妥妥的前沿呢。2. 投入收入比差,上data:
十三年後!15%的博後終於開始辛苦的助理教授,10%已經沒救了,20%去開中餐館壽司館和按摩店或者不可描述了……
這十三年內能拿到多少錢呢?credit: JORDAN WEISSMANN可見生物postdoc階段是最窮的。如果進入工業界生物也比其他STEM要少。如果想跳坑的話,生物phD的訓練一點用處都沒有(有機化學同理)。然而同一階段的數學物理的同學很多已經靠著編程功底跳出坑了。3. 成果投入產出比差,上data:
一個生物phD要拿到一篇一作的文章畢業,平均需要投入多少成本?首先得有一群其他的phD學生,postdoc用他們的spare time投入這個項目,和前赴後繼的第三世界國家來的實習生的full time。實驗成功了,這個平均時間,按一個NIH grant的時間長度估計,差不多就是5年。還有那麼多沒成功的呢。我不是特別清楚物理情況,舉一個材料科學的例子。大四的時候在學校獎學金答辯,同場的兩個大三小女生做碳納米管的,大二進實驗室,大三上的時候,各自有3篇一作文章,平均影響因子13多。速度都不在一個數量級。
實驗周期長導致發表文章也長。這年頭不讓你補個實驗出門都不好說自己是reviewer,帶來的結果就是作者們拿到審稿意見回去之後又得折騰三到六個月。(深切呼籲,reviewer少叫人補實驗,還不如來個痛快的)。發表文章的時間:
Credit: Satoshi Village4. 沒有相對成熟的方法論
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我看來有沒有相對成熟的方法論是決定一個行業是不是坑的一個重要因素。什麼是有價值的?項目風險如何評估?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研究?風險收益判斷全憑經驗,通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試錯」,也是憑經驗、憑感覺、憑通量(看多少廉價的phd和postdoc)。試錯這個方法,在規則明確選擇相對少的時候很有效,生物科研其實並不是適用領域——規則極端複雜不明確,多樣化,選擇無窮多。但大多數生物科研的領域內其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這決定了目前整個生物科研領域的普遍模式,只能是亞當斯密描述的學徒系統,是相當低效、落後、不對等的(wikipedia這樣描述:「一名手藝好的業內大師是學徒的僱主,他為學徒提供食宿和培訓,以此換取廉價的勞動力」)。就是一種手工作坊式的小農經濟,種個地都比這現代化了。
一個反例就是基因組編輯,整個領域的方法論非常成熟明確,任何一個有潛力的編輯工具被發現後都可以在短期內迅速開發。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寡頭資本主義的格局。什麼時候能擺脫了寡頭資本主義,就能和其他非學術行業站到同一起跑線上了。
一下子黑了兩大學科,機智如你。
坑不坑,跟解不解決問題或是否前沿沒太大關係,就兩個字:沒錢
生而為人,當別人逐步登上人生巔峰,而我們卻徘徊在生存需求層次,這不是坑是什麼?
往深了說,
第一,科研經費僧多粥少第二,生物本身從業人員太多第三,沒有競爭優勢。比如,你當不了醫生,因為有醫學;你去不了藥廠,有藥學和化學;就是去種地吧,還有農學;去賣儀器或者試劑吧,說實在的,銷售這東西,更是人人都可以做
當然,總有個例,比如我一個同學現在已經是資產過億了吧。
好吧,好多人對資產過億感興趣,因為他老子資產比一億多,然後他畢業回去繼承家族產業了謝邀。因為生物博士以及他們的老闆們做的東西未必是本質的未解決的有趣的問題。
因為變數太多。所以為了控制變數,只能把一個真正有意思的大課題細分成無數個小課題,然而每個小課題就看起來沒那麼有意義了。但遺憾的是當你開始開展這個單一變數的小課題,查好文獻、做好計算、設好假說了,真正開始做實驗驗證的時候,所有的變數卻又都出現了。
於是很多搞生命科學的人會做著做著就迷失進一些和課題無關的問題上去,譬如:《我為什麼三個月還克隆不出目標基因》,《跑膠跑了兩周還跑不出蛋白來簡直想去屎》,或者《給那隻不好好吃飯的老鼠跪了》等等。他們會在研究過程中逐漸把自我認識從"癌症研究科學家",到"XX通路YY蛋白研究員",再最終到"PCR與跑膠技術工"。研究過程的挫敗以及無意義的糾結使他們逐漸偏離了目標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巧,並使他們喪失了理性分析的能力,而將研究的成敗全部託付給運氣。
到後來,他們的研究方法只剩下不斷的重複實驗。他們甚至都不認為自己做的是科學,同時也連帶著覺得生物不像科學。同時,因為做不出實驗=完不成課題=做不出成果=無法在科研界立足=微薄的收入,生物學習和研究把他們拖進一個惡性循環。對他們來說,把生物學研究形容成一個坑已經是客氣的說法了。
但他們沒發現他們做的事情已經和生命科學一點關係都沒有了。謝邀
生命科學是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方向和問題需要突破和解決,但是其實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在這個有意思的問題上的突破就那麼一點點。任何一個問題都要細分為很多枯燥的小問題去逐個解決。比如覺得癌症治療很有意思也可以造福社會,但是癌症分不同的癌症,不同的癌症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表現以及不同的通路在失效或者過表達,那麼很多研究生花費五六年時間,只不過是研究了某種癌症某個特定時期下某個通路的一些特徵,還不一定全面,那要是想在「有意思」的問題上突破,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
你說得現象不排除其中有自黑的成分,但我覺得,特別是在國內,很多人去學生物也好,讀生物研究生也好,出發的本意就是為了有一個研究生學歷找個好工作,而不是真心地愛研究。從找工作上來講,生物確實是坑。除非做到特別頂級,否則還不一定有個其他專業的本科生出路廣。
謝師兄邀。
我可能專業本身並非純基礎科學生命科學研究,但多少有點接觸,談談我的淺薄的看法吧。我覺得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可能做研究的目的問題吧。試問,有幾個學生物的學生甚至博士是沖著解決生命本質問題的趣味性去做研究的呢?我不怕抹黑學校,我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我身邊這樣的人,非常之少。那這些學生物的學生或博士每天都在談論什麼呢?文章。畢業。找工作。大家都很現實,做研究更多的不是追求探索生命未知的趣味性,而是研究結果背後帶來的利益。然而生命科學方向是有趣,但實驗過程不可控性強,讀書時課題壓力大,工作強度高,畢業後工作專業性強,對口工作薪酬一般。自然學生黑聲一片咯。
所以,我覺得原因有三:
一、大課題的被切割:有趣的直逼生命本質的基礎課題工作量一般很大,往往到研究生手裡就變成了針對某一細小領域的探索。大家在日復一日用重複技術進行探索下,很多人就慢慢只關注細節而看不到大背景的發展了。二、影響因子量化評估制度:這個我就不用解釋,大家都是拼了老命要發paper,還要發高點數的paper。然而,這些都是有技巧的,很多老師慢慢就成了高產的文章寫手了。學生更加,發了就能畢業,畢業了我才懶得管我的課題問題有沒有解決呢~
三、高學歷的趨勢化:隨著社會上高學歷比例的增高,放眼望去,都是碩士博士的,讀碩讀博很多並不是研究興趣引導的一個選擇,而是找工作的需要、父母的期望決定的。還是上面說過的,試問,有幾個人做研究是因為對生命本質問題的興趣呢? 然而生科方向素來讀書時研究壓力大,畢業後工作也不好找,所以大家自然決定這是個坑了咯。實在無法理解「一個學科有沒有待解決的問題」和「這個學科是不是坑」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原因。
- 生物學研究曠日持久,而且經常有假陽性坑爹。
- 沒錢。
- 人太多。
謝邀。愛到深處自然黑。干一行恨一行。當愛好變成職業,愛意隨風飄散……我可以給出無數或嚴肅、或搞笑、或文藝的理由。而且題主,你不是也在黑自己的專業嗎?
作者:到處挖坑蔣玉成
鏈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的工作真的如知乎上說的那樣不好嗎?你們周圍的材料人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記住這麼幾點:
1、任何缺乏理論基礎的,科研炒菜化的學科(比如某21世紀學科),它的時代,永遠都不可能到來——應用前景廣闊,大餅畫得再怎麼圓,牛皮吹得再怎麼震天響也沒用。你要知道,鋼鐵行業的前景再怎麼有人,也跟你一個鐵匠沒有任何關係——鐵匠打鐵的技術再怎麼精益求精,也造不出社會需要的鋼軌和高樓。在引入數理CS工具,對這個行業進行「工業化」之前,這個行業的春天永遠都不會到來——然而「工業化」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場大洗牌,這個行業原來的那些手工業從業者也就都被淘汰了……
2、任何號稱「越老越吃香」的行業,通常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你的職業生涯末期工資都不見得有人家剛入職的時候多;其二,在你年輕最需要錢的時候,你沒有錢。
總結一句話:別人吃的是青春飯,你吃的是青春屎——為了到老的時候能吃到別人的青春飯,去吃個十年八年的青春屎,你覺得值不值得,自己判斷吧。
3、不同的行業,成功標準是不一樣的——有的行業做到前50%甚至80%就能有體面的生活,而有的行業要做到前1%甚至0.1%……
4、為了理想和情懷而放棄物質的人,最後有非常大的概率,在困苦的生活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理想破滅……
牛頓曾經說自己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你抱著「我要找世界上最美麗的石頭」這樣的理想來到了海灘,結果到了最後,因為每天不撿到石頭就沒有飯吃,於是你不得不違心地用大量的文字來證明你找到的石頭有多漂亮——儘管其實你自己心裡都覺得,這破石頭難看得要命……就說這些——請注意不要對號入座。
至於題主,你作為一個已經邁入工業時代的產業工人,就不要再來問為什麼手工業時代的鐵匠們都想轉行了……我看了看,抬起頭問:「它(葉綠體)是怎麼兜圈子的?什麼玩意兒在推著它轉?」沒人知道。
因此,我立即就發現了生物學的一件事兒:你很容易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卻沒人知道它的答案。在物理學那裡,你一定得走得深入一些,才能發現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有意思的問題。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
其實,黑生物是有悠久的歷史的。就連Feynman都是一個生物黑。
費曼在讀研究生期間及二戰結束後,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生物學研究。這段經歷或許不太為人所熟知。在《別逗了,費曼先生》這本書中,費曼花了一章來講他做生物的這段經歷。這一章中,有整整半章都是在黑。大家感受一下:到我講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特地畫了一幅貓的輪廓,把許多肌肉都標上了名字。
別的學生打斷了我:「那些東西我們都知道啊!」「哦?」我說,「你們都知道?怪不得我那麼快就能趕上你們這些學了整整四年生物的學生。」明明是15分鐘就能找到的東西,他們竟然把時間都浪費在死記硬背這種東西上!
這嘲諷力我給滿分。
「還行,」我說,「我唯一不明白的是卵磷脂的那一部分。什麼是卵磷脂?」
這傢伙就開始用那種單調乏味的聲音解釋:「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是由這種小磚頭似的東西構成的,那叫『細胞』......」「聽著,」我不耐煩了,「我當然知道這些,要不然我就不來上這課了。我只想問什麼是卵磷脂?」「我也不知道。」
可以發現,費曼黑的是學習生物學的人,而不是生物學這個學科。
事實上,費曼在Princeton讀研究生期間,曾經跟著H.Newton.Harvey學過一陣子細胞生物學,並做了一個關於發光細菌的研究。二戰後,在Caltech,費曼也曾做過兩個生物學的課題,一個是關於抗生素突變的,另一個是關於核糖體。著名的Watson(就是發現DNA雙螺旋的那個Watson)還曾邀請費曼去Harvard生物系做一個報告。因此,費曼沒有針對生物學本身,他是說,在座的諸位學生物的,都是XX。當然,費曼畢竟是費曼,被他黑一下也沒什麼可丟人的。我本人並不是生物黑。而且我對於甘願投入生命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們充滿敬意。生命科學有這麼多有價值有意思的問題,其實我也挺感興趣的。只不過,感興趣和願意從事這一行業是兩碼事。費曼在這章最後說:但我愛物理學,我更願意投入到物理學中去。
這一點上我和費曼先生是一樣的。
我覺得生物專業的問題在於:1. 作為一門科學,大部分研究屬於勞動密集型而非智力密集型,導致研究過程缺少趣味和成就感;2. 作為一個職業缺少足夠的產業支撐,導致大部分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
說下個人理解,因為很多重要的生物問題和項目研究起來需要合作的力量(比如腦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對於單一的個體而言,面對生物課題很容易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所以理想情況下,一個生物組比較高效的模式是分工明確,每個人做一小部分。但缺點便是學生研究技能不夠全面。舉個反例說明下如果是一個人做,有多沒效率..... 我上個月聽過一個生物課題組的組會的報告,他們組只有的一個博士研究生,他每天要run 3-4個實驗,從蛋白質合成、細胞培養、做體外對比實驗、做基因序列對比、做各種統計分析到最後活體動物體內都是一個人做.... 他完整的完成他的這個課題花了六年時間。這還是人品好的,人品不好的說不定六年下來實驗最後發現失敗,畢業都成問題。恩,所以說,說生物是坑的人,想必不少是懷著又愛又恨的心情吧,愛這個領域的多樣、有趣和重要性,但同時又恨自己難以以自己一個人之力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問題(真的很難一個人做到)。難以獲得期待的研究自我把控的滿足感。
連水泥成分還沒弄明白呢,就吹自己是下一個萬達,然後招一批人入股打工出苦力,從不發工資,就一堆空頭支票當精神慰藉,民工再不發發牢騷怎麼活?
我說的是傳銷。愛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恨一行。
大學不是絕對的象牙塔,冷漠的現實早就照射在生活方方面面。大學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會迷茫。
回答補充,1,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有著非常大的偶然性(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誠然如果你發現了治療癌症/艾滋病的有效藥物,那你這輩子恐怕都可以揮金如土了…然而在這之前,拿什麼來支持你的研究呢?更何況只要不是運氣超好的話,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什麼成果。2,生命科學這類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尖端科學,與其他科學比起來有一個非常大的阻礙,就是廣大群眾的偏見。研究核聚變大家不會說什麼,發明可以飛到火星的載人航天器大家也不會說什麼…但是你研究轉基因產品就有人會跳出來反對,研究克隆技術又有人跳出來反對,研究抗生素還是會有人跳出來反對。但凡反對的都是對生命科學一知半解或者一竅不通的人。崔永元和生物專家辯論這種貽笑大方的事情,在民眾群體內叫好聲反而是主流。我不是在抱怨,只是在闡述一個事實,實際上我很能理解這種反應。大家對與自己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事物,自然會對未知抱有恐懼心理,這再自然不過了…假設你讓我吃一個不知道來源的奇怪食物,我也會拒絕。
……………………………………………………………
原答案:如果能衣食無憂,解決老婆生活,孩子上學等問題,讓我安安心心研究生命科學,我想我是非常非常樂意的!說一千道一萬還是繞不開一個「錢」字,如果覺得這個字太扎眼,也換成「待遇」之類的詞,但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好迴避的。撇開錢這個問題,生物幾乎是世紀上最好的專業,智商門檻不高還那麼有趣。
的確是有趣的問題一抓一大把,但是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錢,需要時間啊!!!就拿最近本人做的某病毒在體內的生理生化過程來說,需要具有放射性原子標記的氨基酸以及DNA,然而由於藥品的放射性的難以獲得,為了這個東西從報備到審批再到我手上一個多月。這還不算價格。真的是,為什麼這門學科有趣的問題一抓一大把,因為這門學科深不可測,生命科學並不是21世紀的學科,21世紀的學科是計算機,而生命科學至少得等到21世紀下半葉甚至22世紀。生物?呵呵。
推薦閱讀:
※工作之後再辭職去讀博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怎麼找到男博士做男朋友?
※焊接讀到博士是什麼體驗?
※好奇女生選擇博士都是怎麼生活的,會後悔嗎?
※學術可以但人很極品的女導師是否值得跟她讀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