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分散投資,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
最近,P2P投資者中流行這樣一個段子:
很多剛接觸或者剛入門的投資人看了這段話,心裡大概都會泛起漣漪:
分散投資真的有用嗎?
今天,網叔也湊這個熱鬧(說是湊熱鬧,其實分散投資從P2P行業開始就已經是爭議的熱鬧了),給大家講講分散投資這件事。
首先談無腦分散投資
拍拍貸,大概是這個行業第一個從平台立場要求投資人做分散投資的。
大家也知道,早年拍拍貸不保本,負面的聲音非常大。
有太多的老投資人,在拍拍貸這個「修羅場」被割過韭菜。
早年投資過拍拍貸的人,打開自己的賬戶大部分都有逾期「1000天」或者「逾期2000天」這樣不堪記錄。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拍拍貸早期不兜底。但根源還是線上借款人的整體違約率偏高。
在一個違約率偏高的市場,你的投資策略如果是逮到一個標就幾千上千萬無腦投進去,最終虧損的概率就極大。
但即便當年拍拍貸借款人總體違約率高,但真正賺錢的還是有一批人。
那這些人憑什麼賺錢了?
回過頭來看,賺錢的人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對於標的篩選能力非常強的研究型投資人。
另一類是嚴格按照拍拍貸官方的要求,每個標無腦平均投50元……
這是在P2P圈能看到的一個「無腦」分散投資有效的比較典型案例。
那麼,為什麼段子里的無腦分散投資無效,在拍拍貸上的無腦分散投資有效呢?
首先,無腦分散投資不是策略,無腦分散投資只是一種宏觀的投資方式。
在這種投資方式之下,還是要有一定的策略支撐的。
而這個策略的核心:
第一,你要大概確認市場的平均違約率; 第二,在這個違約率之下,多少回報率才能覆蓋違約; 第三,一筆錢平均分散多少,才能基本吻合平均違約率; 第四,整體市場違約情況不會大起大落波動。
而這四個點,拍拍貸這個「修羅場」基本都能吻合。
因為是普通自然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借款測試,平均違約率基本能確認,因為是自然人,如果不是嚴重的邊緣人群,大起大落概率不是特別高(當然,不排除也會像台灣當年信用卡危機這種黑天鵝)。
不保本的拍拍貸,平均年化收益也是有18%左右的,回報率不錯。
一筆錢分散多少,才能平均?拍拍貸沒告訴你起投多少合適,但要求單筆50元,一般真想賺錢的投資人的投資總額平均到每筆50元,收益基本會在平均違約率上。
再回頭看無腦投資較高風險的P2P平台?
目前市場上在運營P2P平台1867個,已經倒閉或者關停的P2P平台3898個,如果關停中有一半平台是即便我無腦分散投,我也會因為害怕忽略掉的,也有1949個。也就是說,兩個數據一合計,P2P平台的平均違約率超過50%。
換句話講,這麼高的違約率,市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至少超過50%以上才可能保本吧……
總結:在P2P上,無腦分散投資必死。
賺大錢的邏輯里必有ALL IN
網叔是一個創業者。
創業圈裡很少人談分散投資,更多的是ALL IN。
或者「保守一點」,也是集中主要火力,拿下回報率最高的項目。
創業是比投P2P更像投資的投資。
怎麼說?
投P2P,大部分人追求的是賺點小利,抗通脹,沒幾個人是想靠這東西一夜暴富或者實現財富自由的。 而創業,追求的是幾倍,幾十倍甚至幾十倍以上的利潤。以小博大。
投資P2P,叔遇到最傻的投資人,就是以創業ALL IN的心態去博年化20%左右的收益……
即便高達20%的收益,複利計算本金大概也要4年才能翻一倍,激進意義不大。
換句話說,即便我精挑細選,P2P無可否認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無法做到絕對安全。
這是我們必須要直面的殘酷現實。
P2P該如何分散投資?
扯了那麼多,寫到這我們先敲黑板複習,劃一下重點:
首先,我們要旗幟鮮明的反對在P2P平台中間無腦分散投資。理由是風險太大,收益太低。分散降低風險的概率有限,無法覆蓋風險。
其次,網叔不建議大家ALL IN一個P2P平台。理由依然是風險有點大,收益則太低。
進一步我們得出結論:
風險是一個概率。
我們投資的核心策略:在收益確定的情況下,怎麼降低出現風險的概率。
而降低風險概率,無非兩條路:精挑細選和分散投資。
而這條路路結合一下,就是網叔目前的投資策略:網叔的精選+合理分散P2P投資策略:
第一精挑細選,在在線運營的1000多個P2P平台中,篩選出風險低(在某個時間段),收益相對較高性價比平台。 第二,即便如此已經選取了風險低,收益還可以的平台。為了以防黑天鵝或者看走眼,依然要做大概5家左右的分散投資。
投P2P,分散不是為了踩概率,分散是為了「以防萬一」。
投資這件事一定要想清楚:賺多少錢,需要冒什麼樣的風險。
看見很多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投資人,為了幾個點的利率放大幾倍的風險,長期來講,這樣的策略必然損害核心利益。
投資這件事,天時地利人和,收益,風險,時間,三者因素一定要把握好。特別是「時間」,很多人投資只知進,不知止,更不知退。如果在心裡無法邁過這道坎,未來肯定會吃大虧的!
記住:未來任何的理財平台都可能倒掉,而我們就在它最穩健的時候陪它走一程就好。
記住:投資,回報率低的事上要足夠保守;回報率高的事上,也要敢於放手一搏。這兩個,需要精打細算,同時切莫感情用事,本末倒置。
寫在最後
1、投資上有什麼疑惑,可以掃碼關注我的公號(網叔點財)留言問叔。但平時很忙,不一定馬上回答。保持耐心。
2、問問題的時候,不要「在嗎」?在你妹啊……叔又不是守在微信後台的小客服。
3、如果問問題,先把問題講清楚,自己先調研基礎信息。不要上來直接問:某某平台安全么?(該類問題一律不回復)。問平台的正確方式:把這個平台的註冊時間,核心股東,業務。讓你不安的原因先整理髮給叔……總之,叔一向不喜歡不動腦子的伸手黨。你懶,叔的時間更寶貴。
叔的態度:投資靠自己,但能幫的盡量幫。
網叔,互聯網金融資深人士。獨立,理性。熱愛錢更在乎良善。閑來聊兩句常識,罵幾個混蛋,喝兩杯小酒。網叔不是文明人,衣冠禽獸請繞道。關注網叔,微信公眾號:網叔點財(wsdc2046)
投資是看好某一方向,分散投資是為了規避風險,所謂「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那關鍵看你想規避什麼風險了。
你看好股市,如果只想規避個股風險,那就多買幾隻;如果想規避行業風險,那就跨行業買;最不濟買指數總沒有錯吧。如果想把二級市場的特有風險也規避掉,那麼就在組合里買一些一級市場的產品,VC、PE的份額等。如果你看好整個證券市場,那麼可以債券、外匯、商品、股票都搞一些。
等錢多到了一定程度,升值就不一定是首要任務了,保值才是。那麼就要考慮規避所有能考慮到的風險了。為了規避政治風險和匯率,得做一些跨國資產配置;規避通脹風險,則配置一些類似黃金或者不動產;再往外說,規避身體壞了風險,那就買保險嘛。
總之對症下藥,找准要規避啥風險,單純的把錢分開了撒完全不起作用。恰好最近寫了資產配置這塊的文章,分享給樓主,希望有用~
在專業的投資顧問上,操盤者往往不會將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而是以一個「投資組合」的方式來操作,以此來對衝風險和平衡收益。就好比買入股票的時候,一般不會滿倉某隻股票,而是會分散到幾隻不同行業的股票,或者輕倉介入一樣,滿倉買入賣出與賭博無異,不算是理性的價值投資。
說白了,「投資」這件事,發展到今天,資產配置、組合投資的理論已經被認定是投資必經之路了,不論是機構投資的大類資產配置,還是家庭個人的資產配置,都需要在各類資產中尋求現金的最佳組合去處。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才可以在同等風險的承受程度下達到收益的最大化呢?(機構視角)——或者,怎麼樣的資產配置方式才是最佳的策略,不僅可以兼顧到風險和收益,還可以不影響現金的使用(日常消費or應急情況)?(個人視角)
以下將簡單探討上邊提出的問題,通過一些普遍的機構投資的資產配置流程,成熟的家庭資產配置模型等來說明「資產配置」這個大概念,並分析現今理財APP的資產配置現狀、推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大眾資產配置方向,歡迎有興趣的各位一同探討。: )
==&> 什麼是「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就是在一個投資組合中選擇資產的類別並確定其比例的過程。資產的類別有兩種,一是實物資產,如房產、藝術品等;一是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基金等。
比如,來看看備受世界推崇的耶魯大學的捐贈基金的資產配置。(1994財年耶魯捐贈基金的市值為36億美金,2015財年達到255.7億美金,21年的時間裡增長超過7倍。)它的配置就包括了上面兩種類別的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存款和不動產(房產)投資是中國富豪(千萬資產以上級別的高凈值人士)最主要的投資理財方式。
98%的富豪使用這兩種方式進行投資理財,且存款在富豪的整個資產配置中佔比38%,不動產佔比35%;其他方式的投資相加,總額不足三成。(數據來源於胡潤百富)
由此可見「土豪」的配置仍然較「土」,也側面反映了後續金融資產投資的巨大機會,在當今這種無風險產品利率不斷下調、金融產品又不斷普及和豐富的時代。
==&> 如何進行「資產配置」由上圖可見,除了決策主體不同之外,資產配置的過程和之前分析的機器人投顧的大致過程一致:
有市場條件和風險偏好的輸入(面向個人投資者,還有更強的流動性等個性化要求等)——對市場和投資者的了解
找尋各類資產進行與輸入資金的對接——找資產的能力
根據策略進行資產配置,即買入對應資產組合——是否具備買入的資質和條件等
根據輸入條件的變化變更配置策略——市場敏銳度、操盤能力等
簡單標註了這幾個步驟背後所涉及到的資金管理方能力,可以發現這幾個能力正是區分出各個投資組合收益率表現差異的地方。亦即,資產配置的整體流程,仍然考驗著投資者對自我、資產、市場的了解等;「配置」能夠給到的是一種投資的策略,讓投資免於過度集中,進行平攤風險,守中有攻。
在整體的操作過程中,專業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通常意味著要計算各種不同資產的收益率、標準差和相關性,並運用這些變數進行均值—方差最優化從而選擇不同風險收益率的資產組合。
關於這些專業的分析和計算,已經有了大量現成的理論和工具。從馬科維茨到夏普到米勒,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到有效市場理論到資本資產定價理論,20世紀中期以來,金融學家已經為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刻畫出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絕倫的投資組合模型。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資產配置就未必包括這些專業而複雜的計算過程,但依然可以根據個人財富水平、投資的動機、投資期限的目標、風險偏好、稅收考慮等因素來確定納入投資組合的資產類別及其比重,並在隨後的投資期內根據各資產類別的價格波動情況,及時動態地調整資產配置組合權重,或者在某一類別的資產中再作「個股」選擇,以尋求風險控制和投資收益最大化。
==&> 個人或家庭如何進行「資產配置」(資料來源於互聯網)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曾調研全球100,000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從而得到這張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當然,這裡只是給出一種通用的策略,畢竟對於每個人的投資策略,實際的資金使用情況都不一樣。
簡而言之,個人或家庭在進行資產配置時,可以儘可能把以上四種類型的錢分開配置,其中「生錢的錢」配置盡量保持在30%左右。
基本上,對於「要花的錢」、「保命的錢」、「保本的錢」目前都有比較成熟的基金代替,分別為「貨幣基金」、「重大保險」、「養老基金」,能夠有實際性收益率區分的,還是在於權益類產品(生錢的錢)的投資。
而這個,也正是最考驗投資能力的那部分,在配置時要根據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性來進行資產的投資,既要能拿得住收益、又要能夠及時止損。
==&> 淺談「資產配置」的發展方向1. 投資範圍擴大當前,資產配置正在慢慢朝著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原本更關注低風險、固定收益類投資項目的高凈值投資者,現在開始逐漸嘗試高風險、權益類、有波動性、帶創新性、相對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如PE等)。
這其中,全球化資產、黃金資產更是慢慢受國內投資者的重視,慢慢被納入了資產的配置範圍內。
2. 越來越靈活的資產配置隨著金融產品種類的不斷增多,各類資產的混合度會越來越高,例如原本基金投資就是一種各類權益類金融資產的配置,而目前FOF(基金中的基金)等也迅猛發展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資產配置也必將越來越靈活。
而在這種環境下,「配置」這個過程也會交給專業的投資機構來運營,個人投資者只需要做出適合他自己大方向上的投資決策即可。甚至,目前的機器人投顧只需要幾個風險、流動性等問題即可自動生成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了——投資者無須太多思考,只需要關心核心的幾個指標就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了。
例如以下Acorns的全球化資產配置:
[Acorns頁面截圖]
投資範圍囊括了各類資產,包括房地產、公司債、國債、混合市場股票、大小公司股票等。
當然,目前國內各大理財APP只能夠實現金融資產的配置,對於實物類資產的配置暫時無法涉及到。
對於某些資產管理計劃,是可以通過包裝後去投資這類非標不動產等,不過這個層次略深,這裡不做討論。
3. 國內理財APP資產配置的發展當前,國內理財APP中,資產配置的功能暫未全面鋪開,筆者體驗一圈後,也只發現「錢景理財」、「彌財」有似的功能。
分析箇中原因,可發現,一來基金組合推薦需要資質,二來當前國內組合投資的時機還未成熟:用戶還未完全熟悉透某一類型投資,即要求其跨度到組合投資,有點不符現實。
[錢景理財頁面截圖]
如上,錢景理財作為取得基金代銷資質的機構,在主體的投資頁面上推薦了三種投資組合,分別為:進取型、穩健型、保本型。
進取型:40%貨幣基金 + 40%指數基金 + 20%混合基金
穩健型:50%貨幣基金 + 30%債券基金 + 30%混合基金
保本型:50%貨幣基金 + 50%債券基金
用戶若選擇個人定製投資組合,則會彈起測評問題後,將用戶歸類為以上三種類型之一,再進行投資組合推薦。推薦的組合仍舊是以上三種組合,完全自定義的投資組合目前仍未支持。
[彌財頁面截圖]
彌財由於對接的是外國券商,所以可以支持國內指數的混合投資,這個中國版的wealthfront,目前也正處在早期的用戶教育和市場開拓中。
整體來看,【資產配置】在國內,仍舊是家族資產管理或者高凈值資產客戶的專屬資產管理策略,門檻較高,平民化的資產配置存在很大的市場缺口。目前資產配置在眾多的理財APP中更多是金融資產組合投資的概念。
組合型投資除了雪球的股票組合型投資外,基金的組合型投資暫未有很成熟的模式。一方面,國內監管較緊,目前對這類發起組合的投資者要,要求有投資顧問的資格。(具體可參照上篇公眾號文章)另一方面,當前國內普通投資者對於資產配置的認識不足、基金投資尚未普及,過渡到基金組合投資需要較大程度的用戶教育。
不過從雪球這一社區來看,通過將股票投資組合的收益率曝光,可以非常有效地抓住組合跟隨者,並在用戶逐利的過程中隱性教育用戶組合投資的概念與策略,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這其中,如果能夠像「摩爾金融」一樣,對組合發起者給予閱讀收費權等實質性的激勵,則可以更好地激發組合發起者的動力,並通過收益率優勝劣汰的市場機製作用在投資社區內,逐步養成少部分大V做好社區口碑,個人認為這對於組合投資策略的教育和普及會是更好的一個推動。
但是以上的投資社區也僅僅是針對股票這一活躍的證券而言,正是因為股票大漲大跌,極富討論價值的特性,才賦予了社區的活力。
而像基金、保險、債券等等這些其他品類,在組合投資上,則很難通過暴漲的收益率來吸引人氣。平穩的收益需要較為長期才能兌現,很難在同一時間內做出組合間的對比,所以切入點要放在中長期的資產配置上,並吸引對此等風險偏好和追求長期資產收益的用戶。
當前,螞蟻聚寶等新興理財APP的社區功能也紛紛在試點社區功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用戶間的交流、投資策略甚至投資組合間的分享也會越來越多,社區融合化的趨勢也會越來越明顯。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若平台作為第三方不介入投資資訊等,改為扶持組合發起者,讓他們來引領社區的市場動向,草根大V也將從社區中的這一市場機制中獲得支持並崛起;若平台作為資訊方與用戶單對單進行交互,則平台需要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投顧服務,精細化用戶需求,推薦最適合的投資組合配置,這樣才能滿足用戶的組合投資需求。
綜合來看,核心關鍵點還是在於怎麼樣根據金融產品的特點去激活用戶的投資需求,而在信息的傳達上,可以通過投資類社區的方式來強引導用戶進行組合的關注與自我學習,在跟隨著用戶一起成長的同時,完成平台金融產品的組合售賣。
且走且看,歡迎大家公眾號留言一起探討~
下一篇文章,聊聊金融的跨界合作,包括消費金融和資產證券化等模式,歡迎關注並等待。: )
http://weixin.qq.com/r/Lzng_GfErzrQrSOb92w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從業者的互聯網/金融分享,歡迎關注: )在中國經濟不斷減速的當下,高收益低風險的單一資產難尋,投資者要獲得較高投資收益不可避免的需要承擔相應風險。對於普通者來說,投資是一件越來越難的事情了。
前者首次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戰略資產配置體系、分析大類資產跨越周期的回報和風險特徵、並針對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提出了長期配置比重建議。後者側重於戰術角度,聚焦當下,結合對經濟周期的判斷,在前者基礎上小幅調整,以實現更高回報。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投資者什麼最賺錢並不是一個十分困擾投資者的問題。房地產、高收益理財等年收益超過20%的近乎無風險的「贏家標的」,是中國投資者的首選,也為投資者賺錢了巨額收益。
但這並不可持續。第一,這些暴富機會的出現,與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之中所產生的一些結構性投資機會有關,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這些投資機會正迅速失去光彩;第二,這也直接造成了中國私人財富集中於存款和銀行理財、房地產等少數標的,存在著巨大的縮水風險。
如今,中國市場收益和風險更加匹配,高收益低風險的單一資產難尋,獲得高投資收益不可避免的需要承擔相應風險。
投資者的收益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有效分散化承擔相同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組合收益;二是獲取擇時收益;三是通過主動管理獲取單一資產的超額收益。
美國學者Brinson等人於1986年發表在《金融分析家雜誌》上的「組合績效的決定」是資產配置領域的經典文獻,該研究表明,投資收益的93.6%歸因於長期平均資產配置策略,而具體投資於哪只股票或產品、投資的時點選擇等因素對回報影響較小。
既然如此,未來十年應該如何投資,當下又應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呢?
其中,戰略配置著眼中長期策,依賴合理分散化投資,幫助者在不犧牲預收益的情況下降低風險水平,在承擔相同波動風險的前提下獲取更高收益;戰術配置則著眼於當下,結合對經濟周期的判斷,在戰略配置的基礎上進行小幅調整,幫助投資者獲得更高回報。
ps:本回答來自 專業理財師之家星火金服(微信號:myxinghuo)題主一共問了兩個問題:1,如何理解資產配置;2,如何應用。第一個問題上面已經有人回答了,我就不多說了。我嘗試回答一下樓主的第二個問題。現代組合投資理論經馬克維茨提出以後,至今在投資界運用經歷了三代演變,分別是:1. 經典的股債平衡模型:即以60%股票和40%債券(假定是這樣的風險偏好)的資產比例構建一個投資組合,每年末進行再平衡,使該組合比例回到60%股票和40%債券。這個模型今天仍然可以運用;2. 耶魯模型:耶魯大學基金會管理人大衛·斯蒂文森在其著作《機構投資者的創新之路》中有詳細的闡述,核心思路是在傳統的股債平衡模型中增加了大比例的實物投資(諸如房地產、林業等)和另類投資(如對沖基金、股權基金等),由此大幅優化了組合收益。這一做法後來得到眾多機構投資者模仿;3. 風險平價(Risk Parity)模型:由目前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的創始人Ray Dalio提出,其管理的All Weather基金正是運用這一模型取得了優異業績。相較於上兩代模型,風險平價模型的核心關注點在定期對其投資的各個大類資產類別面臨的風險暴露進行再平衡,使其維持在一個相對均衡的水平上。先這樣,去哄小朋友睡覺了。
資產配置和分散風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資產配置簡單來講就是尋找「最優性價比」的投資組合。這裡的性價比指的是風險與收益的平衡。資產配置理論的核心假設是就是從非常長期來看,每個資產類別都有一個固定的收益值和風險值(一般以波動性代替)。這一風險和收益是該資產類別的本源屬性,是跨越市場周期的。
下圖列出了國際主流的關於各大類資產長期風險與收益的假設:
例如,大部分資產配置模型假設美國股市的長期回報為年化7%,長期風險(即年化波動率)為12%。這是根據美股100多年來的實際表現、再加上人為的實證分析(empirical study),得出的假設。意思即為,以長期的周期跨度來看,一般至少10年以上,美股的預期年化收益為7%。但這一假設不能用來預測中短期的收益。未來兩三年內美股的收益如何,要看當前股市的估值和美國的宏觀經濟周期。
或許你要問,憑什麼設定一個資產類別的長期收益和風險是固定的?這裡嵌套了另一個核心假設,即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 理論,見下圖。也就是說,某個資產的價格在短期會偏離其長期均值;但在長期,只要市場近似有效,嚴重低估的資產就會被買入從而估值上升,嚴重高估的資產會被賣出從而估值下降,因此長期趨向均值。
綜上所述,整理一下邏輯鏈條:假設資產價格長期均值回歸——&>因此,可假設每個資產有其固定的長期收益和風險——&> 基於有效邊際(efficient frontier)理論,得出符合特定投資人風險和收益偏好的最優組合
個人認為,在當前國內金融大環境下,盲目談「資產配置」是不切實際的。因為:
1. 國內的大部分金融資產的風險定價是錯配的,即其風險並不體現在收益上。政府干涉和「剛性兌付」意味著債券、信託、房地產、甚至股權類資產等的價格並不由市場主導。因此不滿足資產配置的風險收益對等的基本條件。
2. 時間預期錯配。許多投資類app根據投資人的偏好生成的資產配置建議,其實是一個長期的配置,而大多個人投資人在執行該建議時往往是短線操作。
Wealthfront 在美國之所以發展起來,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在經歷了百年的發展後,基本具備了資產配置前提假設對應的土壤。對於中國投資人而言,如果是投資境內,進行基本的分散投資就可以了,盲目追求資產配置往往會落入某些公司的營銷圈套。分散投資,分散投資,分散投資,是所有專業機構的座右銘。就因為定量解釋了為什麼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哈里·馬科維茨的現代組合理論MPT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成為了今天所有專業機構的資產管理方法與框架,也用來構建基金中的基金FoF(Fund of Fund),獲得更加穩健的長期回報。
這個理論的精髓:幾類資產的相關性(同漲同跌的可能性)越小,組合起來風險就越能被分散,加權預期收益還保持不變。因此,相比單個資產,多資產的組合就意味著相同預期收益時風險將大大降低,或者承擔相同風險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當然,前提是組合要做得正確)。風險和波動小了,收益高了,長期投資也更容易堅持。
這就像派一支部隊去打仗,你會只派步兵,還是步兵炮兵坦克直升機電子兵一起上?
根據這個業界公認的資產組合理論,下面通過具體的一個過程帶大家走一下:
第一步 配置資產類別什麼才是一個好的投資組合?
回答:組合的各個成員之間最好要有本質區別。把老虎和獅子組合在一起,我們得到的除了獸性還是獸性;而好的投資組合就像老虎、棒子、雞在一起,剛柔並濟,才可以大殺四方,因為它們各有各的特點,互相補充。老輩經常說命中缺水就要取個帶水字邊的名字,把水補上,這輩子才有好運數。金木水火土的完美組合俗稱五行,相生相剋,這是我們老祖宗對組合與均衡的認知。相比之下,金銀銅鐵就是個三流組合。資產組合也一樣。
比如,針對國內投資者情況,對市場上各類資產進行篩選,可以選定下面四大類資產,它們的組合既能保障收益,又能很好的降低風險:
驗證一下,咱們選取最近5年這四類資產的數據,做相關性分析(1代表完全相關,0是完全不相關)來看看他們是否滿足MPT要求。
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最大的不超過0.33,全屬於弱相關,甚至還有專業投資對衝風險最喜歡的負相關,非常符合MPT要求。
上面,就是一個簡單的資產配置初期篩選過程,只是完成了大類別配置的第一步,還需要對各類資產找到投資標的,以及根據某種演算法具體確定資產配置的比例問題。
想看到後面的步驟,大家就把答案頂上去 :-)
對定投有興趣,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阿牛定投
作為一個資產配置策略師,時常遇到這樣的對話:
「資產配置是做什麼的?」
「簡單說,就是決定股票、債券、及其他資產各自投資多少比例。」
「配置完之後,你們做什麼?」(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空氣中飄著狐疑)
腦轉千回後憋出一句:「TAA……」
TAA,即戰術資產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簡稱TAA,也稱為Global TAA,GTAA)。
眾所周知,資產配置的起點是戰略資產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簡稱SAA)。
SAA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需要確定,一般來說是基於長期觀點做出的長期資產配置。SAA的資產構成決定了組合絕大部分的風險和收益狀況,有的研究說是九成,也有的說按風險貢獻算接近100%。
顧名思義,SAA是戰略性的,不應頻繁大幅調整。
但是,長期太長,而市場持續發生變化,投資者想要在長期配置的基礎上把握時機進行調整,獲得更好的收益、更低的風險,這就需要TAA。
如果把投資比做捕魚,TAA主要有兩類:
一是撒網捕魚
網是什麼?就是用來篩選投資機會的系統性策略。
TAA之所以有存在的意義,所基於的根本理念是: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通過主動的投資策略可以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市場有效,那麼所有的信息都被反映在價格中,主動策略長期看只能徒勞無功;假如金融市場不完全有效,投資者當然要最大限度利用這些機會盈利,為此也研究出了很多工具。
主流的策略有哪些呢?
Carry策略
(敲黑板:carry這個詞,懂它可以假裝半個策略師哦)
舉個栗子,貨幣市場上,2006年日元基礎利率是0%,澳元基礎利率是5.5%,借入日元拿去買澳元,這就是曾盛行一時的carry交易。
債券市場上,當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2.3%左右,巴西發行的10年期美元債10年收益率4.5%左右,低配美債高配巴西債也是carry。
跨市場也有機會:金融危機後,債券收益率一路走低,而股票市場低迷、股息收益率較高,很多投資者更多地配置公用事業股票(波動性較低且股息收益率較高),相對減少債券的配置,這也可以看作carry。
不過,carry策略可不是免費午餐,風險事件來了,積攢起來的利率差可能抵不過高息資產/貨幣價格的下跌。拿日元買澳元,辛辛苦苦一年賺5%,但是澳元對日元可能一不小心一個月就跌去15%。
Value策略
巴菲特的粉絲都懂得,價值投資要在公司股價低估的時候出手,高估的時候賣出。TAA的價值策略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主要有兩點不同:
一是不會落實到個股的價值判斷,而是注重對於資產類別、國別、行業等方面的預期收益判斷。因此,TAA策略中的價值不是基於公司估值,而是基於資產類別的估值。
二是TAA價值策略往往需要構建量化的預期收益模型。對單個公司的價值判斷要綜合考慮其基本面、市場和商業策略等,難以系統化構建統一模型,而TAA考慮影響一類資產的共同因素,就可以利用量化方法。
TAA策略提煉出影響一類資產收益的最主要的宏觀變數,利用這些變數和估值等因素,結合一定假設,構建預期收益模型。
TAA的模型既可以是單個資產類別的方向策略,例如股票的預期收益模型,也可以是相對價值策略,例如,新興市場股票相對發達國家股票的預期收益模型。
趨勢策略 (momentum/trend)
一旦市場形成趨勢,往往能夠持續一段時間,如果識別出趨勢,就可以順勢而為。趨勢策略也可以是非常量化的,通過觀察市場表現並回測,可以提煉出一些買賣信號。很多技術分析的指標,主要就是應用趨勢策略。
第二類TAA策略類似釣魚
如前所述,第一類TAA策略可以應用多種模型,來系統性地「打撈」和篩選投資機會。第二類策略則依賴於投資者主觀判斷,把握單個的投資機會,類似「釣魚」,靠的是經驗和感覺。
例如,對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如果認為未來經濟增長會好於市場所反映出來的預期,就可以考慮高配股票,低配債券。國別之間,美國比歐洲發展勢頭更好,可以考慮高配美股。行業策略方面,經濟周期向好通常意味對周期性股有利。
再如,對宏觀政策的判斷。如果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會持續,充足的流動性會支持資產價格,就可以高配股債、低配現金。反之,如果認為貨幣政策將以抑制通脹為主要目標,偏緊縮,股債價格就可能都面臨資產價格下跌的風險,此時就需要調減組合中的風險資產相對現金的比例,或者利用期權等對衝風險。
此外,還有對事件衝擊的判斷。例如,南非罷工帶來蘭特貶值,因為南非經常賬戶赤字,依靠外部融資,罷工導致南非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預期雙雙惡化,從而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南非,造成蘭特貶值。
同樣是風險事件,日本地震後,日元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升值。從經濟基本面來說,雖然地震是破壞性的,但災後重建對經濟增長卻是提振。更關鍵的是資金流動因素:日本長期經常項目順差,私人部門有大量的海外金融投資,風險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們出於種種原因(避險、保險公司賠付、重建等),將資金匯回日本,推高日元。
TAA策略與SAA(戰略資產配置)策略有何不同呢?
SAA是基於長期判斷做出的資產配置,TAA策略則是基於中短期的判斷做的資產配置調整。策略師需要基於新的信息,持續評估經濟和市場形勢對組合預期收益和風險的影響。TAA策略具體是多長,在實際應用中各家機構的定義不同,通常都是1個月以上。制定TAA策略時,往往系統化的「網撈」與定性判斷的「釣魚」兩種方法相結合。
TAA怎麼用?
對於有既定組合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制定了TAA策略之後,可以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圍繞SAA高配和低配特定的資產。例如,股債60/40的組合,可以超配5%的股票,相應低配5%的債券。
如果上述頭寸調整通過買賣資產來實現,交易成本會比較高,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衍生品實現策略。例如,通過國債期貨來表達債券久期觀點,利用股指期貨或者期權來表達股票方向或者相對價值觀點等。
需要注意的是,TAA是在SAA基礎上的疊加,但不能替代SAA。TAA相對SAA的偏離應控制在一定比例範圍內,通常不會超過10%。
SAA是一個組合的基石,它符合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決定了組合的絕大部分風險收益。TAA如果大幅偏離SAA會扭曲SAA的風險特性。
例如,低風險投資者的SAA組合中,股票債券是10/90。這種組合中,即便看好股票並通過 TAA高配,股票總比例也不應超過20%,否則就超過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TAA是微調,做好了,對SAA錦上添花;做不好,對SAA的拖累有限。
TAA好用嗎?
通過積極策略贏得超額收益,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有足夠多的策略,所謂策略廣度;二是策略的勝率,即比別人判斷的更為精準。
IR:信息比率,BR:策略廣度,IC:信息相關係數(informationcoefficient, 利用超額收益、資產類別的波動性和經理的觀點與市場平均之差倒推得出)
公式來源:"ActivePortfolio Management" by Richard C. Grinold and Ronald N. Kahn, IrwinProfessional Publishing 1995, NBIM
在TAA這個宏觀配置領域,能做的標的數量少,策略廣度不足。以股票為例,MSCI All Country指數包括47個發達和新興市場,而股票支數有2400之多。TAA方法只能在國別、行業層面進行,遠遠少於個股分析師的標的。
同時,影響市場的因素非常多,宏觀信息較為充分,策略的勝率不高。經濟基本面對市場的影響經常不是一階的。例如,危機後的貨幣量化寬鬆時期,美國公布了一個好於預期的美國就業數據。正常情況下就業向好意味經濟走強,本應利好股票,但投資者擔心貨幣政策可能因而趨於緊縮,因此股票市場反而下跌。
換言之,好的宏觀投資者不僅要判斷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還要了解經濟與市場預期的區別與聯繫。為此,TAA策略師既要把握經濟是如何運行的,也要對投資者情緒、市場頭寸和資金流向等有全面的了解。可以說,在宏觀配置這個領域,信息和競爭都比較充分,想要「釣魚」更加困難。
「如果你有最聰明的大腦,用能得到的最好的數據,你可能有一定優勢,至少不會犯愚蠢的錯誤。但是,(TAA策略)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沒有什麼策略能穩賺不賠。」
——Antti. Ileman
TAA進階版
雖然難,還是有人專攻TAA,這就是宏觀對沖基金(macro fund)。最廣為人知的應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可參看雲鋒金融之前的文章《我們對市場的理解永遠是錯的——索羅斯和他的「反身性理論」》)。
橋水基金後來居上,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橋水基金旗下產品按大類可分為全天候策略可(參看雲鋒金融之前的文章《一圖解析橋水基金和它著名的「全天候策略」》)以及「pure alpha」策略。「pure alpha」就是典型的GTAA策略。
除此之外,Caxton Associates,BrevanHoward,TudorInvestments,AQR等也是這一領域著名的玩家。這些對沖基金大咖有不少都是來自知名大銀行的自營交易部門,之後自立門戶的。
大咖們的GTAA玩法與普通的投資者有很大差別,他們要以小博大,會利用槓桿放大頭寸。這種情況下,GTAA策略已經是主要的收益來源,而不是SAA的疊加了。
TAA實用版
對於一個普通的海外投資者,不求從海外市場賺到對沖基金的錢,在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同時,適當利用TAA策略對投資收益也能不無小補。
以雲鋒金融旗下的有魚智投為例,它的資產配置方面可以做到「千人千面」。
根據不同客戶的風險測評或願意承擔的風險水平,量身打造SAA配置方案,該SAA方案是經過機器人投顧基於模型優化得出的最優配置。
在此基礎上,投研團隊以及投資決策委員會基於中短期宏觀和市場判斷制訂TAA策略,兩者結合的成果就是提供給不同客戶參考的模擬組合或總體資產配置方案。
不僅如此,有魚智投提供的各種模擬組合主要通過主動型基金來構建,即每種資產類別對應的都是經過團隊精心篩選出來的全球最優秀的基金產品,並有豐富的備選基金可供客戶自行選擇。
有了高大上的SAA配置,再結合給力的TAA策略,年初以來各風險等級的投資組合普遍取得了超額收益。其中,預期風險較高的組合,由於TAA超配了美股和港股等風險資產,因此超額收益貢獻更為顯著,其中進取型模擬組合的TAA超額收益接近1個百分點。
有魚智投各配置方案收益率 (截止2017年6月30日)
資料來源:有魚智投
我們此前說過,TAA策略不能偏離SAA太多,防止扭曲組合特性。有魚智投的TAA策略最多偏離不超過6個百分點,因此能取得接近1個百分點的超額收益已經非常不容易。
而進入七八月份,市場進入波動期,雲鋒金融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又及時降低了風險資產的超配比例,僅保留了一部分港股的超配,較好的保存了勝利果實。
前面的大大們已經說的很專業了,展開寫寫一個當代PEVC的幕後推手,教科書式的資產配置案例: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模式(The Yale Model)。
先看業績:30年50倍,IRR~13.9%
1985年,David Swanson回校執掌捐贈基金,結果如下。注意1985年後基金總值(黑線)的變化:
可以看出,為何說耶魯模式是資產配置的典範:- 1985年-2015年,基金的30年年化回報率為13.9%,比其他大學高5%,比指數基金高4%。
- 不要小瞧複利的力量,粗暴點解釋, 給基金1塊錢本金和30年,它可以還給你50塊錢(1.139^30≈49.63)。相比之下,指數基金只能還給你17塊,其他大學的基金只能換給你12塊。
- 以10年期年化收益來排名,過去10年中9次排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第一。
*這張圖實際上顯著低估了基金的真實增值能力,因為基金增值後並不完全迴流再投資。每年基金收益中,約30-40%要用於學校的各類支出(請老師、建大樓、獎學金等)。前面有答案說21年翻了7倍,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
模式特點:FOF、分散、另類、長期、主動
在出色的業績背後,耶魯模式有幾個特點:
- 母基金模式:投資基金為主,借力外腦,直接投資較少,一般為跟投
- 跨資產類別配置:8大資產類別,上千隻基金
- 跨地域國別配置:不局限於美國,既投資發達國家也投資新興市場
- 股權導向,超配另類資產:類股權收益資產(債券/現金以外的資產)佔比超過90%,另類資產(Alternative Assets,本國股票/債券/現金以外的資產)佔比超過75%
- 超長期投資:非流動資產佔比超過50%,注重與基金經理的長期關係
- 強調主動管理: 押注於最出色的基金經理,利用基本面研究、投後管理等追求超額回報
策略核心: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與經理選擇
上世紀50年代,James Tobin和Harry Markowitz在耶魯大學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工作期間,提出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也叫中值-方差分析法)。這個理論 基本上說的就是:
- 投資不僅要看單個資產的特徵,更要關注它與其他資產的關係;
- 給定風險水平,如何通過優化資產組合配置,最大化(預期)收益。
八大資產類別的細分策略和關鍵能力
根據在不同經濟條件下預期收益的變化(如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利率變化),Yale將各類資產分為八大類,各類細節如下:
12.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和槓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以前合稱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2015年開始拆成兩類統計彙報,都是非公開市場的投資,都涉及企業經營層面的主動管理帶來的超額回報。VC的策略是投資早期企業,依靠高成長性帶來的股權增值獲得回報,風險和收益都最高。關鍵能力一是早期機會識別能力,二是投後管理能力。LBO則主要投資成熟企業,利用財務槓桿獲得資金買斷公司的控股權,通過投後管理(比如出售不良資產、管理層變動、整合運營等)增加公司價值。關鍵能力首先是投後管理能力,其次是金融工程能力。Yale投資了世界上第一批VC和LBO,歷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 兩者相加占整個組合的近1/3,佔比是其他大學捐贈基金均值的三倍。原因一方面在於Yale偏好主動管理的投資策略,另一方面也因為有先發優勢,和大部分的VC和LBO基金有良好的長期關係,可以投到最好的基金經理。3. 絕對收益(Absolute Return)約等於對沖基金(Hedge Fund),投資於二級市場,包括兩種策略:1)事件驅動(event-driven),判斷特殊事件(比如合併、分拆、破產重組)對公司價格的影響,進行債權或股權投資(更多可見對沖基金中事件驅動 (Event-driven) 交易的大致思路是怎樣的? - 事件驅動(Event-driven));2)價值驅動(value-driven),綜合對宏觀經濟、行業和公司情況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被市場低估或高估的股票,通過做多或做空獲得收益。特點是不僅做多也可能做空(因此叫絕對收益,詳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solute_return),與大盤的相關性不高,關鍵是基金經理的信息獲取、判斷(遊走在基本面研究/內幕交易的邊緣)和交易執行能力。Yale是首次用絕對收益定義這個資產類別的機構投資者,目前AR佔總資產的21.5%。45. 美國股權(Domestic Equity)和外國股權(Foreign Equity)指投資二級市場股票的基金,策略是通過對公司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指標如資產價值、未來盈利和現金流),發掘套利空間,目標是跑贏大盤。和其他資產類別相比最大的特點是流動性強,分散性高,特別是後者有投資組合的和投資地域的雙重分散,但是和大盤情況有很強的相關性。 最關鍵的是基本面研究的能力,FE還會考慮投資目的地國的國家情況。由於美國資本市場發達,定價機制更為有效,套利空間有限,因此偏好主動管理的Yale的資產中,DE只佔4%,是大學捐贈基金平均值的1/5。FE因為地域分散和跨國套利空間,則佔14.5%,但也略低於同業平均,其中約四成投資於發達國家基金(主要是歐洲), 六成投資於新興市場基金(中國、印度等)。67. 房地產(Real Estate)和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兩者的投資(最終)標的是實物資產,特點是收益穩定,防通貨膨脹,投資周期長流動性差。基金經理對特定領域的了解是關鍵。8.固定收益(Fixed Income)主要指債券,特點是收入穩定,和其他資產類別協同性低(low covariance),防通貨緊縮和經濟蕭條。但因為收益比較死,投資門檻低,定價最有效,主動管理很難額外價值,基本上不管怎麼投都差不到哪裡去(可以翻回上面的差距圖),因此Yale採用內部管理的方式,而非交給外部的基金經理。基於對各大資產類別風險-收益特徵的深入理解和當期的經濟情況,設定各類資產每年的具體配置目標(佔比),再依據各類資產關鍵能力挑選最優秀的基金經理,追求主動管理能帶來的最大超額回報——這就是耶魯捐贈基金投資辦公室的主要工作。讓我再用這圖鎮一次……---------------------最後,這個模式更適用於機構投資者,對於耶魯模式中超配的另類資產,個人一般沒有直接的access,除非是超高凈值個人(Ultra-High Net Worth Indiviual,身家一般從億開始)。論馬太效應……利益相關:給LP打過工的小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資產配置是資產保值增值的利器,運用資產配置的方式來打理自己的資產。
但是,很多投資者並不知道,資產配置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想要達到最優效果,就需要更科學的方法,在持有過程中不斷的動態調整自己的配置。
資產配置的調整,按對象分,主要有「定期配置比例再平衡」與「不定期產品調換」兩方面,我們今天先來談一談「定期配置比例再平衡」。
投資者都明白,資產配置中最重要的便是各類資產所佔的比例。
由於市場變化,像債權類產品會產生利息,股權類、另類產品也會隨著時間,資產量發生改變。那麼,原本配置的股債比例,就會發生改變。
咱們舉個極端的例子,配置中僅有一隻股權類基金和一款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且金額相等,各佔總資產的50%。
如果在今年2月初購買了上證指數基金,到今年4月中,收益達到15%左右,也就是股權類資產增值15%;
相對的,銀行理財如果按目前的行情,年化收益5%,這2個半月獲得1.03%的絕對收益。
那麼,是股權類佔比53.23%,債權類佔比46.77%,失去了原有的比例。所以需要再平衡。
那麼,什麼時間調整效果更佳?
眼見為實,我們來看一看實例。
在時間上選取2011年04月01日至2016年04月25日,也就是過去5年,用穩健3配置比例,債權類全部配置銀行理財(收益固定為5%),股權類完全為滬深300指數,直接持有不調整的收益為-3.38%;如果每半年調整一次股債比例,收益為18.72%;如果每季度調整一次,收益為17.75%;最佳效果是每2個月調整一次,收益為19.55%。
波動率方面,2個月調整一次也是有降低波動的明顯效果。直接持有不調整的波動率為25.75%;每半年調整一次波動率為14.20%;每季度調整一次,波動率為14.10%;最佳效果依舊是每2個月調整一次,波動率為14.00%。
指數表現是這樣,那麼基金怎麼樣呢?
相同的時間段,我們用一隻排名在第20%的股權類基金替代上文中的滬深300指數,按標準配置比例進行投資,並每2個月將比例再平衡一次,結果證明2個月調整一次非常有效。
每2個月調整
每季度調整
每半年調整
不調整
絕對收益
93.62%
86.88%
86.34%
62.39%
年化收益
14.13%
13.32%
13.26%
10.18%
我們縱向對比一下,分別用滬深300、上證50指數與股權類基金(即組合資產配置)作為股權類配置,銀行理財做為債權類配置,其中,股權類基金2個月調整一次,指數不作調整。
圖表中很直觀的反映了2個月調整一次配置的效果遠遠好於不調整。從數字上,組合資產配置絕對收益為93.62%,遠高於滬深300的-3.38%與上證50的1.03%。
所以,資產配置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過程管理!當然,過程比較專業,可以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投資顧問,來幫自己打理!
在人民幣貶值前提下,同時可以參考標準普爾象限進行資產配置。
1、百分之十左右的存款及靈活的年收入,用來做短期消費的生活費。
2、年收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錢,用來做重疾配置,這是家庭財務的防火牆,非常重要。我遇到很多人都是先買理財,覺得先賺錢要緊,但是風險卻沒有防範到。
3、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錢,如沒有好的投資渠道,就普通人來講,可以進行美元資產配置,如香港美元保險,抗貶值,讓資產穩定增值,或者為未來養老和孩子教育基金做儲備。
4、百分之三十的錢,可以考慮投資基金和股權類資產,用於提高資產的整體收益率。
恰好前陣子想問資產配置的問題~目前看到的是美林投資時鐘跟ray dalio的全天候投資模型~想了解一下其他的
玄甲金融介紹了FOF投資的美林時鐘和Alpha/Beta兩種投資策略,今天玄甲金融繼續介紹兩種FOF投資策略,他們分別是動量配置策略和反轉配置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
▍投資策略三:動量配置策略和反轉配置策略
動量配置策略,也稱之為相對強度交易策略,此策略的主要邏輯是:投資者在一定持有期內,如果某隻股票或者某個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表現較好,那麼,下一段時期該股票或者股票投資組合仍將會有良好表現。而在這段時間內,表現不好的股票,在下一段時間還將會持續其不好的走勢。
這個概念是美國學者Jegadeesh與Titman在1993年對股票組合中期收益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他們發現,以3至12個月月尾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其中間收益呈現連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的動量效應。
動量交易策略的理論依據是,證券價格時常對與公司有關的消息反應遲鈍,並且投資者心理上呈現保守狀態,因此,即使消息公布後,股價也無法立即得到反應。
如果市場有效,當利好消息公布之後,市場將會立即反應,相應個股將會從60%直接反應至100%;但通常情況下,市場反應是不夠充分的,往往會出現圖中斜線部分,這樣就留出了緩衝時間。當市場出現斜線部分區域時,如果運用動態策略,則可以從中獲利。
但在1992年,Ritter等學者發現,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價格漲幅較大的證券,將會有強烈的趨勢大逆轉的走勢,而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那些走勢較差的股票,則會傾向於回升趨勢,這就是反轉效應。
動量會使證券價格沿著某個方向前進,當到達臨界點之後,就會出現反轉,研究動量和反轉都可以從中獲利,這就是動量配置策略和反轉配置策略。
玄甲金融想說的是,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由於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特點,在策略的具體應用上,是採用動量策略還是反轉策略,也自然有著差異。
上述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是基於美國近幾十年來股市走向所呈現的特點,雖然美國股市走向在全球具有引領性,但對於成熟度較低的市場,適用性則可能要打折扣。就拿中國的基金市場來說,由於我國市場上以趨勢投資者為主,且散戶居多,當趨勢來的時候,投資者的簇擁會強化趨勢,也就是在多頭市場中,散戶的不成熟容易忽略市場的估值,往往會漲過頭。而在空頭市場中,散戶的恐慌也會加劇市場的波動,市場往往會跌過頭,只有待空頭消耗殆盡之時,個股才能企穩回升。
如果在中國市場應用反轉策略,那麼,就不能僅以企業估值作為FOF配置策略的唯一依據,否則,投資者到最後就會發現,在擇時上,會出現過早進場的問題。
▍投資策略四: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
所謂的成本平均策略,主要是指投資者在投資股票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股票不同的價格,分批買進,以備個股出現無法預測的風險時,可以攤薄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較大風險的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使得投資者在股票價格較高時投資的股數少,而股票價格低時投資的股數多,即可以減少投資成本。
1994年,Warther的實證研究發現,基金公司的現金流入和流出存在著強烈的聯繫,採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資者,在經過股價下跌一段時間以後更有可能買進股票。
FOF核心在於資產的配置,其本身就不提倡集中投資,fof平台本身就具有分散化的特徵,與成本平均策略本質上有相似之處。因此,在策略運用上,投資者能更靈活地進行策略的運用。
與成本平均策略相應的是時間分散化策略。時間分散化策略主要指的是,投資市場的風險,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
1998年,Ibbotson,Associate研究股票不同時間範圍內的收益,時間跨度從1年到20年。研究結果發現,時間成了影響資產組合收益的主要矛盾,長時間地持有資產可以降低損失的風險。如果持有期限在15年或者以上,基本上都能夠取得正收益。
舉一個例子,說明時間分散化策略的價值。假如有1000美元,打算投資退休基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無風險投資,預期收益率為4%,標準差(風險)為0;其二是風險投資,預期收益率12%,標準差16%。
通過表格我們發現,風險投資價值相比無風險投資,所獲得的回報要高很多,顯然,利用時間分散策略來提高收益,是有效的。
對時間分散化策略做得最為出色的投資人——沃倫·巴菲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持股時間長達幾十年。通過時間的分散,不僅幫助投資降低了風險,而且還獲得了巨額的收益。這也是普通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相比,戰略眼光以及胸懷格局之間的差異。
關於時間分散化策略,Fisher和Statman在1999年對這種策略進行了系統解釋,此策略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認為投資者投資股市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增加而降低;另一方面,建議投資者在年輕的時候,在資產配置之時,加大比例投入到股市中,因為股票具有高風險性,而隨著年齡增長,則應不斷減少資產組合中股票的佔比。
成本平均策略以及時間分散化策略,從形式上而言,與定投基金有些類似。對於FOF基金來說,其配置重點是大類資產的配置,在時間上更是強調長期持有。因此,分散投資以及長期持有是FOF基金本身固有的屬性,過往的市場也證明了這個規律的有效性,人們對FOF基金應該報有更大的信心。
國內投資產品總匯 - 小栗子也有春天的文章 - 知乎專欄目前國內的投資方向其實不多,大類來說就是固收和浮收。或者說債權和股權兩類,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現金流,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家庭未來的支出等方面去考慮資產配置。沒有詳細信息的很難有人能給你具體的建議。個人寫過一篇關於國內投資產品的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詳細探討資產配置方向。
多元分散(Diversification)是進行資產配置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這個道理不光是簡單的「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下面就來講講這個原則。從大的方面來講,多元分散需要在兩個維度上實現:市場分散(不同的資產類別,不同的國家市場)和時間分散(在不同的市場周期都需要有合理的配置)。很多人可能對後一條不太理解,在下文中我會更詳細的解釋。首先講講市場分散:其理論依據來自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馬爾科維奇的現代金融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如果在資產組合中加入新資產,那麼有可能在不改變資產組合收益的情況下降低風險。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上圖中顯示的是美國一些大公司從2001到2011年(10年)的股票價格收益和風險(股價變動標準差)之間的對比關係。你可以看到如果把市場上所有的公司都匯總在一起(SP 500),其收益要高過很多單獨的公司(比如Intel, 通用電信,思科等這些大公司),而風險要低過這些大公司。這就是馬爾科維奇對金融領域的貢獻:他為廣大投資者們找到了一份「免費的午餐」。但是如果你以為多元分散只是不停地往你的資產組合中加入不同的東西那麼簡單,那麼你就錯了。比如馬爾科維奇就曾經說過:一個好的資產組合絕不僅僅是一長串股票和債券那麼簡單。很多投資者在運用現代金融理論進行多元分散投資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哪些資產是投資,哪些資產是投機?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應該首先有這個最基本的區別能力,只在自己的資產組合中包括投資標的。關於投資和投機標的的區別。這個問題有很多專業人士做過非常細緻的工作,也有過各種不同的解讀。在這裡我援引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對投資和投機的區分:
Investment (Keynes called this
「enterprise): the activity of forecasting
the prospective yield on the asset over its whole life, assuming that the
existing state of affairs will continue indefinitely.
Speculation: the activity of forecast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market, attaching hopes to a favourable change in the
conventional basis of valuation.
上面這張圖顯示的是美國股票市場在過去200年的回報範圍(扣除通貨膨脹後的真實回報)。在橫軸上你可以看到那些回報範圍被分成了1年,2年,5年一直到30年。也就是說該圖顯示的是在過去200年間的美國,任何1年,2年,5年,一直到30年的股市回報範圍。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投資者的投資維度比較短(比如1年),那麼他從股市得到的回報會非常難以捉摸。在運氣好的時候,可能一年就能給他高達66%的回報。但如果運氣不好,那麼他就可能虧損高達40%左右。
但是我們如果將投資的時間維度拉長,你就會發現股票市場回報的範圍會大大縮小。比如如果有10年的投資維度,那麼美國投資者每年的真實回報(扣除通脹以後)在-4.1%和16.8%之間。如果持有股票長達20年(在過去200年中的任何20年),股票市場的年回報在1%和12.6%之間。也就是說,只要持有股票超過20年,投資者一定賺錢(扣除通脹之後)。
中國的情況,也是類似的。
上圖顯示的是從1990年以來中國A股市場給予投資者的實際年回報率(扣除通脹)。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持有周期只有一年,那麼最可能的結果是大喜或者大悲。但是如果將投資期限拉長,投資回報的範圍會大大縮小。截至2014年底為止,任何20年的A股股市年回報在-1%和9.66%之間,幾乎不虧錢。
通過擇時來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但真的到了做的時候卻難於上青天。上圖顯示了從1988年到2014年標普500指數(紅線)在27年的時間裡的回報,總共有6,824個交易日。
如果我們從這27年中取出10個單日最大漲幅日,我們便得到了S&P 500指數 – 10(以上綠線)。請注意,這只是6,824天中短短的10天(0.14%)。你可以看到兩條線的回報水平(扣除10天後幾乎減半)之間的巨大差異。也就是說,在6,000多天中,你只要錯過10天,那麼你的投資回報就會大大受損。換句話說,如果你選擇擇時操作,那麼你最好確保自己有非常高超的預測能力,能夠準確無誤的抓到股市中大跌和大漲的行情。
關於投資者擇時是否明智,我在這裡還有一篇更詳細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在有空時可以看一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04501/answer/103742194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在上面說的這些投資道理,並不是我的個人意見。很多人可能會說,伍治堅你是誰啊,憑什麼我要聽你的?那麼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幾位投資大咖的意見吧:美國著名的金融學家Roger Ibbotson曾經說過,以指數基金為核心的資產配置方案,從長期來說決定了投資者100%的投資回報。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Merton Miller: 多元分散是你的好朋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都以為做資產配置是基金經理的工作,或者是大富豪的工作,其實,中產階級也是應該考慮資產配置的。正巧應某全國金融公眾號50強的邀請寫了一篇給「小白」看的資產配置文章,拿來做這篇答案最好不過了。
很多人都看過很多財經文章或者財經書籍,發現這些文章和書籍都沒辦法觸及到資產配置的本質。
事實上,「資產配置」的本質上都不外乎有3點,懂得了這3點,千千萬萬的財務書籍,在你眼裡都不再神秘。那麼這3點是什麼?如果不懂這3點,或許我們要成功只能歸結為運氣了。一、定位
我們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有兩個答案,1是要達到財務自由,2是財務已經自由的人追求最大收益。 如果你屬於第2點,已經財務自由了,就不用看這篇文章了。對於財務自由的人,我相信你的眼光已經很毒辣了,你甚至已經有個團隊專門為你的資產進行最大利益化管理,該怎麼配置已經有人根據你的專業、行業、地位進行布局了。所以這篇文章是給第1點想要達到財務自由的人看的。 那麼,現在我們就需要開始進行定位了,你有多少資金,干多大的事,如果你只有幾萬塊,最好是去買基金,或是理財產品,由基金經理給你進行資產配置吧。或者翻到下面看第二點,借勢。 如果你看不上一年5%左右的理財收益,也看不上基金的不穩定收益,想要自己進行資產配置,那麼你一定聽過最有名的理論:「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理論確實沒錯,但是請相信我,絕大多數人那「三瓜兩棗」還沒能達到需要進行資產配置的地步。就你那百八十萬的,還要分成N份,買基金、買房子、買股票、買債券、買投資產品、買珠寶、買書畫、買藝術品、買黃金、買美元等等……我認為你還是想方設法從中選擇最適合你的一兩個去投資吧,而專業的資產配置交給職業的經理人去干,這方面的基金一抓一大把。二、借勢
這個世界處處充滿限制,你所能想到的一切發財的法門,早就有前人布局,其中的利益盤根錯節。你與其想著靠資產配置來達到較大收益或者財務自由,不如投資給某個人比如馬雲,或者某個平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比如一些著名的私募。或者,借勢你現實生活中的某位好友,就算你的好友他是個路邊賣檳榔的,如果他的生意很好,你甚至可以投點錢給他在他的檳榔攤上開個便利店一起合作,這也是配置資產的一個辦法。 只要是雙贏,你敢投資敢虧損,也許借勢是最快的捷徑。三、識人任人
你看,當你想要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絕對沒想過要自己進行投資經營或者創業,有個理論是「讓錢來為你工作」,相信你一定有這個想法,大家都蠢蠢欲動,好想馬上把錢丟出去,錢馬上「下崽」,馬上不斷有收益。我只能說,醒醒吧,別做夢了。那麼多天使投資人、職業投資人,尚且投資失敗無數個項目,甚至有些是血本無歸,如果你看到這麼多負面例子,你還想把錢丟出去嗎? 好吧,那成功的投資人到底有些什麼本事啊? 他們最大的本事是,識人任人。李嘉誠旗下有300多位智囊團成員時刻效勞。投資馬雲而成為日本首富的孫正義,他的投資就是投資「人」,一眼看到這個人,聊幾分鐘,就知道這個人能不能投了,這才是最大的本事。所以呢,如果你沒有像孫正義一樣讀過4000本書,對所有的生意行業做過全面規划了解,還是謹慎點吧。或許我們應該先修鍊自己,讓自己達到慧眼識珠的程度。 好了,到這裡,我們或許可以總結一下:資產配置,需要先讓自己達到比別人更高的眼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借勢而行或者識人任人都需要眼光歷練。當你達到很高的層次,總會發現最適合你的投資模式,那才是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今天有個小夥伴來問我說,股票什麼時候會出現機會啊?感覺已經等了很久都沒有下手的空間。
我說,什麼時候有機會那屬於天氣預報的事兒,我們猜不準,為什麼不換個思路去多找一下現在有機會的投資呢?
他想了半天,回答說,因為我不懂啊。
按常理來講,若不是因為某些特殊因素導致獲利的確定性非常高,都應該將我們手上的資金分散投資於多個地方,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就像那些老夫炒股一把梭哈的股神一樣,一下子賺個盆滿缽滿當然好,但要是一波摁飄了,那可能就只有上天台一條路了。
曾經的股市,期貨,以及虛擬貨幣市場中,類似的故事不停上演。而對於我們普通草民階層來說,每一分用於投資的錢都是辛辛苦苦賺來的,攢下的。花錢買瀟洒,大筆交學費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至於想動用槓桿資金賭個富貴險中求,那更是遲早要去天台排隊的。
我也經常見到這樣的小夥伴,他們在選中某個投資品種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將資金分散在幾個具體的產品中。
就拿我們時下熱門的網貸來說,現在一般都不會只投資一個平台,而是選多個感覺靠譜的平台分散著投資。
又比如買基金,選好某個投資風格,比如大盤藍籌之後,也會考慮多找幾家基金公司的產品一起投。
應該說,能這樣做的小夥伴,都已經了具備初步的風險管理意識,非常值得表揚。
但光是這樣也是不夠的。因為風險這回事,也要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兩大種類。
系統性風險指的是蘊含在一種投資品內部的,源於其根本屬性的風險,也是無法完全消除的風險。例如,股票必然有下跌賠本的可能性,貸款借錢給別人必然有收不回來的概率。
而非系統風險說的是偶然性的,差異性的風險。可能大家投資同一個產品,在我身上發生了虧損,但在別人身上一點事兒都沒有。比如炒股方法不正確導致的割肉,貪圖高收益率借錢給不靠譜的平台導致的損失等等。
很顯然,在某個投資品內部分散投資的做法,對於規避非系統性風險確實有比較好的作用。投資10個網貸平台,全部違規不還錢的概率總是不大的。
但面對系統性風險,這樣的方式就顯得有所不足了。
舉個栗子,如果只在各種股票及股票基金中分散投資,那麼在股市整體表現欠佳的時間裡,不管是專註大盤股還是傾向中小盤的投資,都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如果適當投資一些債券等其它類型的資產,就能達到一個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局面。股市短期不行,債券很可能就會用比較好的表現來為整體收益做貢獻。
再比如說,我們天朝家庭的最大資產基本都是房子。這幾年房價總是漲,所以大家都不覺得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萬一房價有點下挫,搞不好就會觸發輕如交易量下跌難以出手變現困難,重如貸款銀行要求補充抵押品等風險。純自住剛需倒還罷了,在這上面抱著投資或者保值想法的小夥伴,恐怕睡眠質量不會好。
因此,最合理的分散投資思維,是將資金配置到各種大類資產中去,從而盡量分散系統性風險,同時盡量使幾類資產呈現出此起彼伏的勢頭,今年這個領跑,明年那個發力,像蹬自行車一樣帶動整體資產向前邁進。
要達成這樣的理想效果,肯定需要不斷努力,咱們的小夥伴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
1,了解各種投資渠道各種資產類型
要做到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首要條件肯定是要有多個籃子。這個道理大家當然都懂,問題還算在於找不到籃子。如果就只知道或者只懂一種投資方式,那就很難通過分散配置的方法去緩衝系統性風險了。
比如,如果只盯著股票,在熊市的年份很可能就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而要是能懂一點網貸平台的挑選知識,就可以將理財的重點遷移過來,等待股市機會的同時也能有效避免資金閑置。
所以,建議大家多多了解各種投資品的基礎知識,盡量豐富自己的武器庫。怎麼了解?經常來聽拖天聊天就是不錯的辦法哈哈哈。
2,注意資產間的相關性
分散投資的具體效果取決於所選擇的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上面提到股票和債券就是一對經典的相關性不強,或者說呈現負相關性的組合。股市火爆的時候通常債市波瀾不興,而股票歇火的時間裡債券往往會出現一些機會。
反之,如果構建的是相關性比較強,或者說呈正相關性的組合,例如股票和股指基金,說是股票和基金兩個大類別,但實際上是一起漲一起跌的好基友,那麼就比較難以起到平衡漲跌波動的分散效果。
3,風險只能被管理,無法被消除
投資有風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想獲得收益必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完全沒有風險的投資是不存在的,我們要做的是採取合理的手段讓風險和收益相匹配,並且不去踩那些無法控制的坑。
打個比方,我們不能保證道路上不發生交通事故,但我們可以通過遵守交通規則,增加安全措施讓事故的發生幾率和造成損失降到最低。
在人民幣貶值前提下,同時可以參考標準普爾象限進行資產配置。
1、百分之十左右的存款及靈活的年收入,用來做短期消費的生活費。
2、年收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錢,用來做重疾配置,這是家庭財務的防火牆,非常重要。我遇到很多人都是先買理財,覺得先賺錢要緊,但是風險卻沒有防範到。
3、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錢,如沒有好的投資渠道,就普通人來講,可以進行美元資產配置,如香港美元保險,抗貶值,讓資產穩定增值,或者為未來養老和孩子教育基金做儲備。
4、百分之三十的錢,可以考慮投資基金和股權類資產,用於提高資產的整體收益率。
只談香港保險,高凈值家庭為什麼要保險資產配置?
對於中產家庭而言,理財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穩健的理財增值收益來保障資產的穩步增長。保險理財產品由於其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是理財金字塔底端最穩健的基石,同時也是投資規劃中最基礎的資產配置。中產家庭應該更注重資產配置的科學性、系統性及整體性,保險作為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將能有效的幫助中產階級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生活目標,規避財務風險。
內地居民赴港投保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今年年初,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就公布,2015年內地遊客在香港投保的新造保單保費累計316億港元,佔香港保險業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4.2%。然而這一數據在2016年的一季度達到了34.18%,相當於內地居民買走了香港1/3的保險。2010年至2015年,內地訪客到香港購買保險呈現不斷攀升態勢,保費從2010年的43.81億港元,一路猛增至2015年的316.44億港元,增加了7倍多。
以雋升這個儲蓄分紅險為例,最大的特點回報率高
提取靈活,除了上圖的提取方式外,自己可以任意設定,需要提取錢的時候去保險公司說一聲。短投長有,投入5年,就能完成終身儲蓄賬戶。美金配置,分散風險。資產安全,避債避稅。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