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人類學的感受如何?
先佔個坑。
既然題主問的是『學習人類學的感受如何』,我就不在這裡啰哩啰嗦地講一大堆理論和什麼是人類學了。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學習人類學的,也有四五年的學習經驗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除了大量的閱讀以外,強烈的批判式思維和對一切事物保持懷疑。學過人類學的人都知道,人類學最反對的就是普世主義(universalism)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即使是相對主義(relativism),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絕對主義,(相對主義在橫向對比中是相對的,但在縱向內部中經常會被批判為絕對主義)。因此,學習人類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看到某些不考慮個人或社區特殊性而全面冠以某種名義的新聞報道持否定懷疑心態。(考完試回來擴展)其次,學習人類學帶來的另一個直觀感受就是對於』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質疑,因為在人類學中不存在一個叫做』真實性『的東西。可以這樣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社會文化規則(sociocultural institutions)全部都是一個社會建構體系(social constructions)。就以,本學期我的理論課任課老師亞當·庫伯(Adam Kuper)的話來說,一個土著族群(indigenous people)如何被定義為一個土著族群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第一批定居到這片土地上的並且長期居住於此的因素,而是由於許多社會政治經濟因素決定的,例如去殖民化後西方社會中政治經濟哲學掀起的一些思想爭辯(即政治正確),西方或主流社會中基於康德主義的人權組織的干預,等等。因此,一個族群權利或者其自身的存在,亦或是一個儀式或者文化活動(下面要講到)都是一種社會構建體系,即從理論根基來說就不能存在這樣一個叫做真實性的事情。
再者,由於任何文化或事物不可能片面地孤立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最孤立的群體也會有鄰居的群體與之發生社會互動,因此我們當今的文化都是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從而更進一步地否定了對於』真實性『存在的可能。除了以上兩點外,人類學還是一個非常反對定義的學科。雖然經典的定義對於人類學家去理解社會來說很重要。但是任何定義都有其自身的缺陷,不可能全面地覆蓋到每一個族群中,即回歸到第一點,任何一個定義都是一種普世主義的存在。因而,學習人類學的第三大感受就是對於定義的質疑性。因為最近要考試,所以先寫著點。
其實人類學是一個很自身批判以及批判其他學科的專業。布迪厄說在舊的學科體系中,哲學扮演著批判包括其自身的全部學科。而如今,由於人類學是一個切實研究實質存在的學科,人類學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一個活著的哲學學科的角色,即,在當今人類學,特別是後現代主義以後的人類學,人類學變成了一個不但批判自身,批判社會學和經濟學等等社會科學和包括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學科(具體請參考,宗教與科學的人類學辯論,新科技的應用與親屬制度的辯論,經濟學與經濟人類學的辯論,法律與政治人類學的辯論)外還負擔起了批判哲學這一傳統上由哲學自身扮演的角色(哲學與宗教人類學的辯論)。-- 怎麼突然覺得人類學好偉岸。。。
總而言之,回歸到我自己對於人類學的理解:anthropology is equipped with philosophy, and deceives people by the disguise of ethnography. 人類學用哲學武裝自己,用民族志欺騙大眾。每一個學期的一開始都很興奮。
每一個學期的中間都覺得,法克,我到底學了什麼。我是不是變成moral relativist了。我是不是變成leftie了。這個學科到底是真的就這樣還是因為大家都是leftie所以才這樣的。Nancy Scheper-Hughes大概是對的。
每個學期到最後好好複習把所有東西穿起來之後:啊啊啊原來是這樣!Everything makes sense now! 我愛人類學!!
任何時候:我畢業到底幹嗎,我想去非洲嗎,我想去南美嗎,我想在大學一輩子嗎,要不去當個歌劇演員吧,或者還是找個投行撈點錢再說……人類學本科大四。
同意辛陸的體會~ 淺淺地補充一條:近年來的人類學非常重視reflexive perspective——作為一名人類學家在研究中的自我審視以及對人類學本身的批判。從前的人類學也是一大把黑歷史,(或許現在也還有很多呢,)然而在發展和探索中不停地反思與修正,即使不一定能得出永恆的正確答案,但卻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對過去、當下以及未來時空中的任何事件的敏感度和懷疑度。作為一個個體來說,能不停地接觸到這樣的思維訓練,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進入思維定式或者鑽牛角尖。對社會來說,能有這樣理性的聲音也非常難能可貴。不過聽者有多少就難說了,這是另一個問題啦。
還有一些普通的個人感受:
- 能更加冷靜地加入各種對話(缺乏背景的話,純理科的可能比較吃力。但基本上博士畢業的人類學家在他們研究的領域裡,即使是科學相關的,也能做到理解得很透徹,畢竟要出書哈哈),但同時不太容易保持一個絕對堅定的立場——至於這是好還是不好那估計得看具體情況了吧。
- 寫作和閱讀能力大幅提升。非常振奮人心,然而前途路曼曼依舊。
- 每天都在焦慮/探尋自己畢業後幹什麼,但從來沒有動搖學人類學的念頭。
- 我周圍讀這種學科的人,大部分都是出於興趣也有能力才選擇了這樣的路子。所以能遇到很酷的教授和很酷的同學。每次上完課,討論完閱讀或者聽完lecture都覺得這樣的日子真幸福。能理解他人(的觀點)也能被理解。
- 社會科學的理論非常inspiring。有時候會陷入矛盾。
- 這個學科,總是站在恰到好處的位置,不遠不近,中立但不上帝視角地觀察著周圍。既有試圖做到全面和客觀(雖然不可能)的分析,又從不拋棄人文情懷,不覺得很帥氣嗎?
---11/16/2016---
簡短地更新一下:
1)最近對於畢業後的規劃更清晰了。
2)大家如果對(美國)人類學有任何疑惑,都可以發我消息,盡己所能解答~
---06/11/2017---
和幾個學社科的小夥伴一起做了個微博公眾號,科普社會科學。
歡迎大家關註:無限社科 http://weibo.com/myriadsocialscience
真抱歉,我才發現在哪兒看邀請回答。謝謝呀。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文化人類學真適合我。但是看你去哪兒學。師承上看,中國應該是歐陸系的。費孝通是英國回來的,馬林諾夫斯基的學生。但具體情況顯然更複雜。美國的,底氣很足,流派很多(我覺得的)。美國是four field的,就是考古,語言,體質,文化——都必須得學。雖然其他也可以學的挺好,但是真的沒有文化人類學那種特別特別認同的感覺。還有我們系有很多各國的同學老師,也很多有趣兒的人。但是這個——看運氣吧,也有挺費勁的時候。
今天上課講人族的進化,終於講到人屬了!能人 (拉丁文學名:Homo habilis)的各種著名化石什麼的,大腦大小啦,牙齒啦,肩胛骨,用不用工具啊,用工具是吃腐肉吃螞蟻啦什麼的。都還好,然後R教授講了去年的重大發現「rising star」新聞。於是一屋子文化人類學家充分暴露了我們和古人類學的分歧。
比如說啊,學了那麼半天,南方古猿(大名鼎鼎的Lucy就是這個分支的化石,阿爾法南方古猿)是能人的祖先還是地猿是人類祖先?南方古猿下那麼多屬,都誰變成誰去了?到底誰是誰的祖先?隨便倆隔了幾十萬年的化石,又不在一個地兒,就說是不同屬了,我覺得名字起的很可疑。還不如起昵稱呢。
作者:Annie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的知乎專欄。最新一篇是剛寫的,沒事兒看看費孝通的文章也會很有幫助的。
我在美國讀文化人類學的PhD。最近在各種趕文加上期末助教工作出題批作業,寫總結(並沒有)。方向是neuroanthropology,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enses..。總之都是很小眾的,一般人不太理會的。PS:各位果然能寫……不愧是人類學的……還有前面的同學,我沒仔細看,就是說一句,若有不對請指正。人類學家並不是非要中立的,也不必非要實證,很多人都很有感情傾向的。有activist,有的人的民族志能看出來非常喜歡田野中的人。還有人乾脆放棄自己文化加入人家文化了。我比較喜歡Steven Feld (應該沒有拼錯)。但是此人在我們這方向有名,整體還是邊緣的。另一方面,很多我的同學個人生活的宗旨和學術也是分開的——對很多人來說也不見得多難。
祝好~參照樓上也不說「人類學」定義和理論之類的了。樓上說了學科,我基礎沒那麼深,就說個人了。這樣加起來也有兩個角度了。看到的別人的感受可能泄隱私,略。只說自己的。
感受:
如果是親近的人或者開上帝視角對比看看,或者看看日記什麼的,會感覺你這個人的差異真的好明顯啊(當然時間消逝其他人也都是這樣子,會有變化,這麼看也許並沒有什麼特別)。所以我覺得這很難較客觀地說,現在來說感受,難免會受學這個專業前的人生和學這個專業過程中的經歷影響。會帶有的個人色彩太強,盡量邊說邊反思一下。而且現在的感受不一定和幾年前的感受相同,將來的感受不一定和現在的感受相同。記憶可能有偏差有美化有自我感動之類的,讀書時候留的文字音視頻資料,在不一樣的年紀重讀也可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以上為說明,以答主目前的閱歷,即使說了當下百分百的真實感受,也許還是有「少時不識愁滋味強說愁,老時識愁卻道好個秋。」的情況,還是受成長及生活經歷的影響,說感受一定帶有這些影子,請選擇性採納本文感受。
1.不會變的:對人生有很大影響(至於影響程度有多大,畢竟還沒過完一生,就不知道程度了。)
很感激被教授的東西。
是真愛,還是會不以學術為目的地持續看點相關資料。(可閱讀量太大了,反正一輩子也看不完的…)開始正式接觸專業之後,一直處在:三觀碎了,掉地上了,撿起來,粘粘補補重塑個吧。又碎了,掉地上了,撿起來,粘粘補補再重塑個。差不多這麼循環,最後逐漸補成破破爛爛但大致形狀較穩定的三觀。
完全地順從本心一點也沒考慮別的,就是要讀這個,好吧,讀吧。讀下來,很感激被教授的東西,確定這是真愛。但是受還活著的教師影響最深的卻是來自社會學的一教師,農學類(食品科學和農藝)的倆教師。所以也可以看成社會學人類學混合。
2.其他:
因為開設的和感興趣的更多的是偏文化,社會的課程,所以更多的是關於認識人,理解人的訓練,認識人類社會,理解人類社會。總之就是分分鐘教我們做人的感覺,只是我做人還是不太好,不熟練。會習慣性地進行反思,一日三省,常在邊緣晃蕩,融不進主流。有對人類世界特別好奇的時候,同時也特別想說,但是某些不可抗原因,沒法說盡興,和我爹說完話之後在路上能對著行道樹說一路有的沒的。
專業學習差不多就像某社會學學姐分享過來的這樣,異曲同工,
【你們在最愛打扮的年紀,卻被培養社會性別意識你們在感情最充沛的年紀,卻被要求價值中立
你們在最愛撒嬌的年紀,卻被教導負起社會責任 你們在最希望被人照顧的年紀,卻被派去照顧精神病人 你們在最愛看帥哥的年紀,卻被迫去研究男同的歷史 你們在最能花錢的年紀,卻被要求批評消費主義 你們在最願體驗生活的年紀,卻被問卷壓得喘不過氣 你們在最愛交朋友的年紀,卻被要求多點批判性你們在假期旅遊的時候,還得準備社會調查報告
你們在傷心得不想活的時候,還得寫《自殺論》的讀書筆記 你們在被人欺負的時候,還得想想標籤論的道理 你們在終於擺脫了高數的時候,還得面對恐怖的社會統計 你們在享受外人仰慕的時候,還得頭疼如何回答「什麼是社會學」的問題 你們在專業GPA3.9的時候,還得考慮修什麼雙學位能幫助解決工作問題 你們在找到工作的時候,還會發愁未來的生計 你們在「社會學的春天將要來臨」的時候,還在不斷的被遺棄在冬天的嚴寒里你們終於開始調查社會問題,卻發現研究對象說自己幼稚
你們終於學會擺弄論文,卻發現老師說自己沒有邏輯 你們終於搞定了回歸模型,卻發現社統博導根本不招女生 你們終於接受了女性獨立的道理,卻發現只有自己嫁不出去 你們終於學會了讓自己保持平靜,卻發現傲嬌的小mm永遠更受歡迎 你們終於明白了智慧的重要,卻發現教你這個道理的男性是個外貌黨員 你們終於認可了社會責任,卻發現胸懷天下的男老師們要求「婦女回家」 你們終於堅定走上學術道路,卻發現學術永遠只是男人的遊戲 】差不多上述所有都有一些體會。脾氣更好了或者說沒脾氣了。
3.遺憾的:
印象很深的一個場景,和某同學在學校主道上,我當時在吐槽不考慮現實環境種些不適宜的植物,破壞環境又浪費。他說了種梧桐的典故,當下心裡咣當一聲:唯願梧桐引鳳來,卻是孔雀向南飛。反正無奈,一個地方留不住又吸引不了人才,沒有更新換代的儲備人才,種再多梧桐也只是美好願望罷了。4.意外之喜:
適應性變好些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挑。體能稍微好點了,體力撐不住還能靠精神力,喪屍來了說不準也可以有精神變異的機會。5.未知:
物質慾望變少了,在高中時山寨機是一學期至少一換的,課桌里從來裝不下吃的以外的東西,可白胖圓滾滾。後來吃得下就吃,吃不習慣就隨便喝點水也能湊合,人也曬得黑不溜秋的,山寨機用很多年還五六成新。某些宗教類學校老師說招女老師你可以來,我說我不行,我貪戀紅塵,然後人家說,你坐得住。這個不知是好是壞…無欲則剛,我不想剛。
結尾:反正沒有直接經濟產出,更多是針對人腦的看不見又摸不著的訓練,到底訓練出來什麼效果,不一樣的人效果可能不一樣。個人觀點,它給個人帶來的好處程度要比給人類文明來的大。
樓上理解好精闢,武裝和欺騙,感覺人類世界同樣也這樣子。(這是一個純粹吐槽的答案)
輔修人類學十四五歲的時候看了很多人類學入門簡介以及斯特勞斯的書 以及剛剛了解cultural relativism的時候非常震驚和感動 想要對這門學科有更深刻的了解
突然想起之前聽手斧大人的live提到「學習文科是對自己興趣的延續」越念卻越來感到非常幻滅 課程設置非常雞肋
必修的課中的一半基本上都和原住民問題有關在我看來就是大水課 最奇葩的一門必修講師和討論課的主題都是在批評white people的無知與傲慢云云翻來覆去基本上都是政治正確的clicheReading設計的都是大多與課程沒有聯繫 健談的白左/hippie同學也會吐槽整個學期上完除了交幾篇essay沒有學到什麼 以及這門課除了非常cynical的批判和解構沒有什麼有建設性的東西(好像學國關和社會學的同學很多也有這樣的感覺)玩弄各種主意的理論和華麗辭藻的虛偽的騙子很多無論如何也難以信服缺乏更多根據的政治正確和極左的斷言很可以體會另外一個答主「難道這門學科真的就那麼leftie嗎」btw 和很多其它學校一樣 本科基本上都是學習文化人類學 並沒有開設biology/physical anthropology的課程 相反我的另一個輔修古代史里寬度設計的非常廣 相關有一些史前史的涉及(Btw因為有考慮過念相關的碩士結果發現我大土澳正經開設這個科目的也就三家 合適的碩士課程也就Anu而已....我原來是堅定的無神論者
可是學習人類學之後
如果哪天身體不適總是覺得自己被施了巫術好吧,其實最大的感悟是老師上課間無意間說道的:
不要對自己不了解的輕易下評論人類學:沒有好與不好,只是不同而已。
人類學家:華爾街的那群白領跟非洲獵人沒什麼區別。
覺得世界一下子開闊和包容了。
拿自己學的文化人類學來說好了個人自我感受:在使命感與自我批判中無限徘徊學科感受:不能將哲學、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批評等融會貫通怎麼能學好人類學QAQ
剛開始接觸人類學,看著數不勝數的異文化背景。你會覺得自己在看一部很長很長沒有鏡頭的電影。接著,結構,功能,解釋,象徵,現象學....去學習數不勝數的理論,你會覺得自己在上堂永遠也不會結束的課。然後,終於有一天,你要拼著自己的思考,去研究一個與人類有關的東西,猛然意識到,天啊,我在做一項了不起的事!
社會人類學。已經選了所有能選的理工科課,嚴肅考慮當碼農。只想看公式,不想看reading。
四生四世,十里麥田
學生物人類學的,有些叫法是體質人類學不知道和題主預期的人類學方向差異大不大個人體會:生物的部分好懂,易懂,下功夫學,絕能學會。人類學的部分……隨緣吧。主要心得:越來越懷疑人類可以研究人類這件事。但這個研究的過程其實非常爽。
推薦閱讀:
※大多數哺乳類動物都是以雄性為主導嗎?如何解釋人類的母系社會時期?
※什麼叫「音樂人類學」 ?這門學科是用來做什麼的?
※如果我們人類除了可以用肺呼吸,還可以用腮呼吸,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怎樣?
※如果普通人想檢測自己基因,了解自己到底來自哪些人種,哪些族群的融合,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去什麼機構?
※你對世界、人類的未來最浪漫的幻想是什麼?